為何中國數千年以上的古建築保存比較少?
道路水渠這種工程例子難以說是建築吧,同等類比的話,靈渠,都江堰,太行八徑,崤函故道,秦直道,茶馬古道都可以作為沿用千年以上的例子,足以說明不是沒有留存。以上的回答沒有什麼問題,但主要針對的是地面建築,和題主的意思不怎麼相符。引季元振先生《建築是什麼》一書中的一段話(來自第六節「困惑與出路」):
「在中國世俗社會裡,人們把建築僅僅當作是人的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人生苦短,行樂須及時。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宮殿,就連故宮這樣大規模的建築群,也要求在僅僅幾年內建成。
快速建造成了中國建築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建築要永恆,是中國人從未有過的追求。每到改朝換代,就有一批舊建築被燒毀。這種文化甚至延續至今。中國人的觀念還是一代人一套住房,兒子結婚再蓋新房,房子的壽命也就是五十年而已,何必過分堅固呢?蓋房子在中國人來說是尋常之事,蓋了再拆,拆了再蓋,幾千年如此。難怪北京城拆去那麼多城樓、牌坊時,大多數人並不反對,處於集體無意識之中,對梁思成先生的主張置若罔聞,其實這也是文化使然。一個要求『永恆』,一個要求『快速』,於是歐洲人創造了石頭的史書,而中國人創造了木結構的預製裝配化體系。」
另外,季先生在書里提到,把建築視為一種「藝術」的話語也並非原生於中國文化,「中國人古代從未將建築看作是藝術的,中國人『藝術』的語境與西方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說古建築的留存是為了藝術欣賞,恐怕古代中國也不見得已有這樣的概念。
而如今的我們去追求這些,提出這樣的問題,又是否是被「話語化」了呢。
補充幾點吧,關於木材的保存問題,有老外專家對於木結構不易保存持反對態度,比如瑞士有很多幾百年歷史的木構倉庫,氣候對木構的影響應該是分地域的,從目前的狀況來說,五百年以上的木構大多保存在北方,例如山西,長江以南宋代木構只有四個。另外對木構損害最大的另一個因素是白蟻,這個真的是中外都有的問題了,前段時間去淮安看某名人故居,聽到幾個專家討論白蟻的事情,表面看起來保存還行的木構,裡面幾乎都被蛀空了。關於保護意識的問題就很複雜了,的確某革跟城市化進程破壞巨大,可以說大型木構死在60年代,傳統民居死在近二十年。不過另外中國傳統是對建築的理解就跟西方不一樣,由於木構建築工期迅速(跟歐洲一個教堂一兩百年相比),古代對建築一下沒有什麼保存意識。加上建築在中國傳統上是匠人領域,不算是藝術範疇,建築本體一向不被看重。
還有一點題外話,就是中國傳統上對場所精神比場所本身更看重,例如寺廟等建築,只要位置不變布局不變,習俗跟文化意義還在,建築本身的變化不會有損該場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舉個例子,好比南京夫子廟現在所有東西都是80年代後建的,但基本不影響遊客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秦淮文化。
因為每個皇帝都要毀掉前朝的建築建自己的呀中國的古建築是木材的,國外的以石材居多,歷經千年的風吹雨打和微生物腐蝕,木材的損壞速度要遠遠快於石材,而且程度更大。所以目前中國幾乎見不到秦漢時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現存保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應該是唐代大中年間建造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磚石結構建築應該是北魏年間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磚塔,對比之下是不是一目了然。
當然,古代建築保護意識的淡薄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像項羽火燒阿房宮,安史叛軍火燒長安,唐軍與回紇軍劫掠洛陽,蒙古軍屠城,北京居民搶劫全圓明園皆是如此。
還有一點,就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地理環境改變幅度太大,黃河挾裹的泥沙以及不斷變化的河道曾經讓許多城市文明衰落,比如唐長安,宋開封以及揚州,許多幾千年前的城市如今正靜靜地躺在現代化城市的地下空間內。但歐洲就不是,除了幾次地震、火山噴發等天災外,印象中非常大的地理環境的改變導致城市文明衰落的案例似乎不是很多。
靈渠和都江堰難道就被直接忽視了么還有三峽的白鶴梁,漢中的棧道。其實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歐洲絕大多數老建築對比於中國,通常最老,也就是康熙初年的而已,這清初的老宅子,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咱可是一點都不缺的。飲水工程,道路都算建築的話。。
都江堰算不算?長城算不算?秦長城漢長城還有好幾百公里。
再算偏遠點的,西域一大票古城遺址,除了房頂啥都在。
西夏王陵,被稱為東方金字塔。
東北的,高句麗王城,渤海國龍泉府,我搜了搜都有建築遺存。
然後內蒙,最近正在發掘的遼上京遺址,因為是直接被廢棄的,也是保存完好。
哦對了,布達拉宮算不算?法王洞是唐時留下來的。
總體看,我國留存的類建築一點不比西方少。但是西方古建築,基本都作為景點開發了上百年,名氣大,而我國如龍泉府高句麗王城等,都處於無人問津狀態。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民眾文化水平提高,我相信這樣的古迹會越來越為人所熟知的。內戰可不像外戰那麼割地賠款就完了,內戰是要徹底推翻重來。
秦子嬰投降了項羽,還是難免一死。
劉邦和項羽剛剛議和,立即就派軍隊偷襲。在不可調和的戰爭中,不能被自己使用的,就要毀壞,不讓敵人使用。另外古代中國人普通住宅一般使用木質建築,時間長了也難免毀壞。
其他的大家說的都很多,推薦一本書「不只中國木建築」。書里有很好的解答。因為沒法保存,木建築在古代都很難保存,石頭建築才可以保留
這樣的,西方古建築確實比中國的古建築輝煌雄偉,但是前提是,那是真的。
中國的古代石頭建築留存至今的也有,不僅有,雕塑也有,但是那個樣子慘不忍睹,至少一眼看過去,知道是個幾千年的東西。
西方的「古建築」呢,看上去過於雄偉,反而讓人覺得那不是真的,或者說是幾百年不斷重建的。這點,緬甸大金塔說得明白,大金塔本來很矮,是歷代不斷的加固而變成現在的樣子。中國中斷了工業革命,反而讓真實的古代建築顯現在我們面前。
就拿歐洲那些高高大的教堂來說吧,沒有鋼筋和機械的情況下,你覺得可能蓋出來么?那些所謂的火山灰水泥的配方,至今有驗證過嗎?我根本不相信,科技經濟水平不超過中國的西歐,在古代能蓋出那麼高大的建築。怎麼裝配上去的?現代的建築10層樓的是1880年才出現的,羅馬千年前就有50米高的神殿你叫人傻瓜么、
雅典衛城,萬神殿,角斗場,歌劇院之類,都是加了鋼筋現代重建的,做舊痕迹明顯。你看這像幾千年的文物么?
這是不足一千年的雷峰塔的樣子說白了,那些歐洲輝煌的教堂,不過是大型的冀寶齋,在中國的文物市場,這種做舊的玩法是會被笑死人的
不僅有歐洲,埃及文物一樣覺得很可笑,這是埃及幾千年的文物,你信么?
看看中國的歷經千年的文物的樣子我一開始確實驚嘆於埃及,驚嘆於歐洲的那些建築雕塑的恢復精美,後來看了中國的雕塑確實覺得很不自在。後來一想到是西方造假,我的疑惑立即解開,埃及歐洲的文物發現於工業革命和殖民地時期,扶植自己的建築和歷史打擊中國印度的文化自信是他們的手法呢
只要中國的潘家園的文物專家到歐洲埃及去看看那些所謂的千年建築,一看就知道真假了。不要笑韓國歷史造假,歐洲人才是韓國人的老師。
拆光了啊~
一條羅馬路也就跟隋朝大運河可以媲美吧,麻煩題主多舉幾個例子
贊同峻揚童鞋關於自然地理、材質結構部分的回答。我在接受建築學史的時候特別關注過古建築的保護問題,讓我自己意想不到的是,比起之前的戰爭等等因素(即使是美國投原子彈的選址也是請梁思成先生從保護古建築角度避免造成人類文明損害而選定的),真正殘酷的破壞是在建國之後,這個因為政策不穩定不連續導致的局面使得許許多多有價值的古建築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最終導致零碎化,無價值化,而與之對應的盲目城市化幾乎不把保護考慮在內,所以你覺得北京、上海有多少年歷史?5000年?100年?在我看來最多50年,遺憾!難道西方就有很多存世的保存數千年的建築?
年代越近,存世的建築也就越多,年代越久遠,留下來的建築越少,在哪裡都是真理。東亞明清時期的建築遺存總比唐宋及之前留下的多得多;中亞、西亞地區的清真寺總比穆斯林到來之前留下的建築多得多,且500年以內修建的清真寺總比1000年前的多得多;南亞印度留下的印度教、伊斯蘭化時期的建築總比早期佛教遺址多得多。
但唯獨歐洲是個例外,年代越早、生產力越落後的時候,遺存越多;年代越近、生產力越發達的時候遺存越少。東羅馬和奧斯曼作為大帝國統治地中海東岸、北非、南歐等地長達1500年,結果存世的遺址數量遠少於更久遠的才幾百年歷史的、且生產力無比落後時代的「古希臘、古羅馬」,不覺得很可疑么?
事實上,無非就是盜用了別人的遺址進行包裝重修,並將年代提前而已。
有人說得不錯:「西方古代建築多數都是建立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之上的」,言下之意就是,所謂的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幾乎全部都是將奧斯曼帝國的建築指鹿為馬、移花接木並且進行改造和包裝。
譬如,如果下圖不指明的話,估計大家都以為是「古羅馬建築」,
事實上是17世紀末的位於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建築:
跟所謂的義大利「古羅馬卡拉卡拉浴場」簡直一個風格,我甚至都懷疑是16世紀以後奧斯曼帝國派工匠前去義大利修建的,因為自16世紀之後,奧斯曼對歐洲長期進行文化輸出,大量的東方科學技術傳入歐洲,且培養了大量的被征服的基督教徒作為帝國奴隸禁衛軍,加入加尼沙里軍團 ,被選中的青少年,將接受帝國最好的教育,他們作為帝國儲備幹部,將來擔任帝國政府最重要的職位,他們會學習奧斯曼的建築技藝、科技文化、 歷史、數學、書法和音樂,同時歐洲也加大了對奧斯曼文化的輸入,這才是導致「文藝復興」的主要原因。
卡拉卡拉浴場,疑為16、17世紀以後奧斯曼工匠或者義大利本地從奧斯曼帝國學成歸來的建築工匠修建的具有伊斯蘭凈水池性質的建築,後被重修包裝成2000年古羅馬浴場:
對於這種情況,包括洋專家都不得不承認,在土耳其,有大量的奧斯曼時期的各種建築遺址,但是卻常被洋大人莫須有的包裝成為各種高古遺迹
西方的建築有個規律,基本上100年的會說成是500年;500年的說成2000年;1000年會說成3000年+,反正對於自古沒有信史的民族而言,年代也就是個數字,吹一吹就可以了。不過,有些有點理智的洋學者,稍微不注意就道出了點真像
有人還在拿洋大人寫的《西方建築史》告訴我們這些建築專業出身的人不懂建築史,自己被忽悠還不自知,通過考古和文獻史料雙重印證,目前只能證明有中世紀的東羅馬,而所謂古羅馬時期歷史模糊不清,存不存在都是個問題,古羅馬歷史多為後世虛構,將中世紀東羅馬的一些歷史嫁接給古羅馬。這些連洋大人自己都不否認,陳平教授說過:「 俄國科學院院士伏門科編輯的在2007年出版的英文書:Formenko, Anatoly, History: Fiction or Science?Delamere Resources LLC; (2007).書出了六卷,俄國十幾個科學院士的論文集。他們利用大數據,把全世界的歷史文獻輸進去,做數學的統計關聯分析。書名字叫《History,fiction or science?》(歷史,是虛構還是科學)。他們分析得到的結論,西方的歷史是編造的,大量的自相矛盾,西方宣傳的羅馬帝國的歷史,好多實際上是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好些希臘羅馬的歷史傳說沒有可靠的歷史文獻,連基督什麼時候誕生,聖經何時編寫都有問題。 」
誰都知道所謂的古羅馬《建築十書》對古羅馬拱券隻字未提,而《建築十書》則是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從東羅馬劫掠過來的,反映的是東羅馬時期的建築技藝,也即起碼到中世紀,東羅馬都是不存在「拱券」結構,只有樑柱結構,這點還有中國的《舊唐書》相互印證,其記載東羅馬首都君士但丁堡:「 其都城疊石為之,尤絕高峻,凡有十萬餘戶,南臨大海」、「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樑」,指的就是石柱,木樑架、疊石組成的樑柱結構形式,絲毫未見拱券以及穹頂的記載,拱券結構和穹頂建築是中世紀之後從中亞、西亞傳給小亞細亞及南歐地區。
我們現在看到的小亞細亞、近東地區的「拱券」結構基本都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遺存,而非羅馬時期。
而義大利羅馬及南歐地區的所謂「古羅馬」建築則均是後期偽造,這點連洋大人都不避諱,稱斗獸場等建築利用現代科技偽造,時間不超過200年:
可能的原因1. 木質結構容易遭到毀損:潮濕、火災、蟲蛀;2. 朝代更換頻繁,戰火連綿,包括內亂都會導致致命性的破壞;3. 文化革命,破四舊,廢除舊文化;4. 1980年代以後城鄉,尤其是城市,甚至保護區服從領導意志模仿西方建築風格,毀損文物古迹——這叫做建設性保護、維修性拆除 參考資料
- 北京梁林故居遭拆除事件相關當事人被問責
- 為什麼日本保存了更多的古建築呢?
- 湖南在線-文萃版
不完全是木質建材的原因。如果把文化的消失說成是木質建材的緣故,顯得太不負責。就拿北京的城牆來說,城牆還在的時候,有一位八國聯軍的軍官攻打北京的時候在日記里寫到:這是世界上最宏偉的防禦工事。梁思成先生曾經建議把北京的城牆改造成高速公路,很多沒見過北京城牆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主意真怪,其實北京城牆不僅能修,而且修出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文景觀之一。中國千年的文明史,一半寫在紙上,一半埋在地下,而缺少了立在陸地上的,人們有時候也就沒有了歷史感,就像我坐在皇宮的龍椅上,俯視者王宮的一切,感嘆這國家的命運;就像我在鄭王府觀看屋檐下的燕子高超的飛行技術,一千年前的這裡,也有一位宮女能看見我所看見的,並為之驚嘆;這些都是歷史感。然而已經不復存在了。 原因有很多,比如古代的一部分遺失了,可是有些地方的建設部門為了圖發展,就強行拆遷,沒有注重文化的保存問題,於是一批批城市崛起,就在部門為自己的改建得意的時侯,民族的歷史文化也就消失了。在國外很多地方都是規定可以改造內部,但不允許自己改造整體的構造。歷史的文化保存需要國家人民的重視和愛護,一個國家無論多強大,多發達,這些都是可以與時俱進的,而歷史建築文化一旦摧毀,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對於古代的歷史我們是有情感的,當我們觀看別的國家歷史的建築的時候,想必也只有自己去翻書和挖黃土了吧,畢竟歷史建築這東西不是想有就有的。
謝(進知乎以來第一)邀。贊同峻揚童鞋關於自然地理、材質結構部分的回答。人的部分,對古建傷害最大的實際上更多是現代人保護意識薄弱,而這不是原因,是結果,個人理解這一結果主要源於49後兩場運動: -culture大革命 -城市化運動 這些以政治需求為導向的運動破壞了大部分普通人對人、對物的敬畏,古建築自然不能倖免。
中國古代人認為石造建築是給亡者居住的,活人就應該住在木質或者磚木結構的房子里。我猜測這種審美趣向的產生也許起源與早期黃河流域樹木繁多,易於採集利用而石頭需要從更遠的地方搬運反而不夠經濟有關。但是我覺得這個理由還不夠充分。史書里曾經記載商和周曾經多次遷徙國都,很多年前中學歷史課講到周朝遷都鎬京就曾經很好奇,周人到底為何多次遷都,除了其中一次是因為被犬戎襲擊,其他幾次貌似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然後我也看到有人認為中國商周時期乃至更早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具有遷徙習慣的農耕民族。也許是早期耕作技術的缺陷,長期農業活動會導致土地肥力變的異常稀薄;也許是早期城市發展配套技術不成熟導致周圍水源出現問題?也許是出於安全或者戰略的考慮?不論何種原因,這種早期文明經歷產生了快速營造木結構建築而不是更堅固耐久的石質建築的需求,進而產生了與之配套的審美偏好,並且在後世不再需要經常遷移城市的情況下依然成為主流審美觀。另一方面,理論上講,木結構建築的耐久性問題可以通過不斷翻新損壞部件解決,甚至達到整體原貌永久保存的效果。比方說日本有一個詞叫做「造替」,說的就是這種方法,所以日本有大量數百年前的木結構建築(但是都和原來有很大差別了,材料都是新的,使用的技術也不斷在變化)。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有熟悉原有建築構造的工匠和有錢的屋主世代傳承進行維護,而中國古代周期性政權崩潰、社會全面混亂洗牌的情況,使得這樣的條件幾乎無法達成,也就造成了今天木結構古建築數量稀少的結果。以上大部分內容都是我自己瞎琢磨的,歡迎內行來批評指正^_^。飲水工程 和 道路 應該不算在建築的範疇內,甚至不算構築物吧
中國古建築多為木構架,也有磚木混合的,也有全磚石的,
像樓閣式塔,現存唯一的全木構架就只有山西應縣佛宮寺的釋迦塔木構架的建築難以保存,個人揣測可能有一下幾點原因
1.木頭易腐蝕及自然氣候原因
據說古希臘柱礎的由來就是一開始是木柱,後來發現與地面接觸的部分經常被腐蝕,因而在木柱下墊石頭,防止木頭直接與地面/水源接觸2.戰爭原因
打仗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毀壞建築,上海的真如寺就是幾經翻修的例子。其中一部分建築得以保留,得感謝梁思成老先生對古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做出的貢獻。3.手藝人越來越少
古建築依靠榫卯結構得以建造,每一個榫頭、榫肩、卯口都是有固定尺寸大小的,做到如此精細可歸功於明清的模數制,且古時工匠的手藝是代代相傳,一輩子只做這一工種的,現在還有多少人甘心做這種投入多但收益甚微的工作呢?————————————————————摘自中國建築史筆記本依據我生活這幾年,說一下義大利的情況。很多城市都保留了中世紀的面貌,而且歷史城區內非住戶(商戶)是不可以駕車進入的(需要申請臨時許可)。也就是說很多城市大家走的路還是和中世紀一樣。古代建築很多也被改造再利用,比如歷史城區的古代大樓被分隔成小空間出租或者變成商鋪和餐廳。所以隨處可見酒吧餐廳里牆上留著一小塊不規則的十四世紀的壁畫。
義大利是歐洲最早重視和完善文化遺產立法的國家之一。(大約70年代)這方面也算是世界比較前沿的。也很大程度支持了義大利的旅遊業的發展。由義大利朋友開玩笑說,旅遊業已經成為義大利的民族支柱。但是他們可以很好實施這些策略,一是這些文化遺產的知名度,第二是義大利人對城市改造沒有很大需求。第三是古羅馬人引以為傲的建築技術和城市規劃,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也就是在很小限度的中世紀城市改造之後,就能滿足現代義大利人的生活需要了。
比較分散的文化,讓大家都比較喜歡自己的家鄉。因為回去幾個世紀的城邦統治讓每個地區都有意識的發展地方文化。沒有發展成集中的大城市。當然我們說西安人,廣州人,相對應的就是佛羅倫薩人,博洛尼亞人。相比之下那實在太小了。所以城市根本沒甚麼改造的壓力。要發展工業都去北部地廣人稀的地方就好了。
最後說一下,「飲水工程」。大家見過羅馬大大小小的噴泉吧。把水引到城市,噴泉可以用來飲水洗澡洗衣服,但是為何要有雕像造大拱門呢?因為要彰顯教皇的力量(準確來說聲稱是上帝的力量),還有許多奇幻的超現實隱喻。
所以這是一種完整的印象,從宗教到文化,從文化到這些物質遺產。在現今的西方主流文化氛圍下我們很容易就接受了。但是我們很有可能並不了解我們眼皮底下更為奇特的世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環球網:中國公知以批華博取聲名 赴美3個月卻認知反轉》?
※外國人怎麼看待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
※中國造神運動是如何興起並演化的?
※有哪些途徑可以向國家提出自己對某些政策的意見和看法、從而推動國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