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練的五筆打字會中斷思維過程嗎?
吳軍《數學之美》之《拼音輸入法的數學原理》:
……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方法比別人的快,大家繼續走偏,單純追求擊鍵次數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片語進行編碼,但這樣一來,使用者就無法記住了,只有這些輸入法的表演者能記住。這已經不是技術的比賽,而是市場的競爭。最後,王永民的五筆輸入法暫時勝出,但並不是他的編碼方法更合理,而是他比其他發明者(大多數是書獃子)更會做市場而已。現在,即使五筆輸入法也已經沒有多少市場了,這一批發沒人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這一代輸入法的問題在於減少了每個漢字擊鍵的次數,而忽視了找到每個鍵的時間。要求非專業使用者背下這些輸入方法里所有漢字的編碼是不現實的,這比背 6 000 個 GRE 單詞還難。因此,他們在使用這些輸入法是都要按照規則臨時 「拆字」,即找到一個字的編碼組合,這個時間不僅長,而且在脫稿打字時嚴重中斷思維。本書一開頭就強調語言和文字作為通信的編碼手段,一個重要目的是幫助思維和記憶。如果一個輸入法中斷了人們的思維過程,就和人的自然行為不符合。認知科學已經證明,人一心無二用。過去在研究語音識別時做過很多用戶測試,發現使用各種複雜編碼輸入法的人在脫稿打字時,速度只有他在看稿打字時的一半到四分之一。因此,雖然每個字平均敲鍵次數少,但是敲鍵盤的速度也慢了很多,總的來看並不快。因此,廣大中國計算機用戶對這一類輸入法的認可度極低,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吳軍的言論屬於典型的「不懂者瞎摻和」,隨便駁之。1. 「使用者就無法記住了,只有這些輸入法的表演者能記住」
——很多人能記住,大家學五筆是為了使用,不是為了表演
2. 「王永民的五筆輸入法暫時勝出,但並不是他的編碼方法更合理,而是他比其他發明者(大多數是書獃子)更會做市場而已」——五筆的成功,恰恰是因為它的編碼方法更合理。例子是windows預裝的鄭碼PK不過五筆。王永民先生推出的86五筆至今來看仍是不可超越的經典,不誇張地說,它真的解決了漢字的輸入問題3. 「即使五筆輸入法也已經沒有多少市場了,這一批發沒人可以說是全軍覆沒。」——PC端的QQ五筆、搜狗五筆,手機端的百度五筆,證明了現在五筆還是有市場的,之所以用的人少,是因為拼音的普及和用戶的懶惰(不會拼音的人學拼音才是難死)(用戶不願意花時間學更複雜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windows超過linux的原因,滑鼠比鍵盤簡單啊)4. 「比背 6 000 個 GRE 單詞還難」——一周熟練使用五筆沒問題,一周熟背6000個GRE單詞,做夢吧?5. 「在脫稿打字時嚴重中斷思維」——等同於「在脫稿寫字時嚴重中斷思維「,五筆說白了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寫字(對,你沒看錯):寫字用的是筆畫,五筆用的是字形-╮(╯▽╰)╭
唯手熟爾。
個人感覺是,使用拼音,重音的字翻頁才會打斷思路……
開始學習五筆,拆字根不熟才會打斷思路,過了這段時期,就完全不受影響了。而且提高了效率,減少了錯別(同音)字。同時還不容易提筆忘字,見過不少人太依賴於鍵盤,已經不會寫字了……
還記得初中畢業的暑假,背了字根練習,然後就完全中斷了。三年以後,高考結束,又重新撿起來,發現居然還沒忘。聊了幾個月的QQ,瞬間速度就提上去了。
至今已有10年了,現在打字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現在情況是:
1、字根表也基本忘了(只能背出頭兩句)。給我一個漢字,讓我口述分拆字根,完全不行。只有把鍵盤給我,雙手放在上面,手指就會自己跑到對應的字母上,把對應的漢字打出來,期間也幾乎不存在字根分拆的思考過程了。
2、雖然拼音還記得,但也已經不會打了。比如現在想打 「拼音」 兩個字,剛動了這個念頭,左手食指已經移到R上,然後「R-U-U-J」幾乎就是條件反射行雲流水般操作完了,完全是無意識的。但如果現在還讓我使用拼音,得先縮回不小心伸出去的左手食指,換成右手小指按在P上。我非常喜歡看吳軍的書,包括這本《浪潮之巔》。但看到書中這句話的時候,我很不舒服。
因為吳軍老師這句話明顯是基於自己並不了解的論據,侃侃而談推導出一個結論(五筆使用率少)。這讓我懷疑,這本書的其他觀點是不是也是如此?只是我看不出來。
首先,我在懷疑,說這話這的人會五筆嗎?
先講一下我學五筆的過程吧!
我小學接觸電腦,僅限網遊,很少聊天,原因:打字速度過慢,小學五年級看了一堆名著,整個人開始文藝起來,沒事愛寫點東西,不過字太丑,老師都懶的看,於是買了一堆古帖苦練,上中學,寫文章寫書法拿了一堆獎,但看見網上一些作者能和讀者直接互動,很是羨慕,於是把寫好的文章輸入到電腦發表,過程很慢,每天兩個小時輸入一千字左右,基本是用食指一個一個拼音找,好不容易熟練了正規輸入方法,但速度還是慢,因為作為作者,經常需要拽詞以顯示自己文筆之高超,遇到偏僻字,就只有慢慢翻,拼音輸入按幾下,然後一邊翻一邊找要輸入的字
後來偶然心血來潮寫了篇小說,網站找我簽約了,每天至少要更新五千到一萬字,更是痛苦,完全失去了寫作的樂趣,每次翻動的時候,思維一不小心就斷了
再後來,有一次去一位表哥家作客,恰好他在網上泡妞,對著電腦啪啪啪鍵盤都不看,更沒按下翻,當時我就震驚了,當然更震驚的是他同時在和五個妹紙聊,別人回五個字他要回十五個以上,中間還和我聊天,詢問得知,他用的是五筆,他在學校苦練了一個月
傳授了一點方法後我就回家開始苦學,相比拼音不得不說難度很大,首先要背字根,他教了我一個方法,就是手按最正規的方式放紙鍵盤上,每背一個鍵上的字根就在相應的鍵上敲一下,直到心裡隨便想個或者別人隨便說一個字根馬上條件反射的在相應的鍵盤上敲一下,之後再按拆字規則來學習拆字,前後一個星期吧,之後再加了幾個群,感覺半夜在城市開車一樣暢快,小說網站的任務以前幾個小時完成,對學業造成了不少干擾,之後基本一兩個小時完成任務,因為不用思考如何輸入了,心裡所想的,自然條件反射的輸入了,放假後,找個打字員的兼職,面試的人也不懂五筆,為了要我證明自己會五筆,叫我背一下字根,說實話,我背不出了,還好這時候來了個打字員,他說他說一句話,我空手對著空氣當中的虛擬鍵盤按,我說好,一下過了,雖然每個月就600元,我還是相當有成就感啊,有次來了個老闆,很懶那種,也不寫個稿子,就叫我們打,他口述,我接下來了,結果是他組織文字的速度基本上沒我輸入快,中間隨時停下來等他
那斷時間,每天上完班,再回家更新小說,更新進度也從以前每天五千以上達到一萬五千以上,而且時間也只相當於以前三分之一左右
後來大學報考了計算機專業,第一學期全校打字比賽,很榮幸,全校第一
熟悉者,看到字就跟吃飯的本能一樣啪啪啪字從指出,壓根用不上「思維」這種高大上的東西,既然用都用不上,何來中斷一說?
打習慣,條件反應,跟拼音也一樣,不熟的字才會想一下。
我的情況倒是想到一個字啪啪啪用五筆打出來了,然後再返回看一看那個字,卧槽!竟然不會拆!再去想想我按的是哪幾個鍵,這幾個鍵上有什麼字根。卧槽竟然想不起來這個鍵上所有的字根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按這幾個鍵,我是怎麼知道這幾個鍵能打出這個字的。這些問題深深的困擾了我。你看我就是這麼被五筆打亂的思維。
這個答案非常肯定:對於五筆熟手來說,五筆打字不會中斷思維過程。
當五筆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後,絕大數常用字,都是不需要反應時間的,直接就打出來,是條件反射的,腦子中根本就沒有去拆字的中斷過程。僅當遇到不常用字的時候,才會去停下來稍微想一想這個字是怎麼寫的,怎麼拆。像苦練過兩三個月五筆的人,基本上都不存在問題。五筆新手,肯定會嚴重影響思維,因為他/她打在寫文章時遇到好多字都不具備條件反射的能力,所以就要經常停下來去思考怎麼拆字。這和一個剛開始接觸電腦的人用拼音打字是一個道理,他連每個字母在鍵盤上的哪個位置都不知道,要花很長時間去鍵盤上找鍵,從而干擾思維。拿我打的這段話來說,除了」干擾「二字我因不熟練稍微停下來思考了一下,稍微打斷了思路以外,其他的所有字和詞全是一氣呵成,腦子中根本不用分心去想各個字怎麼打。熟練的情況下怎麼打斷,用拼音選來選去不是更會打斷么
僅回答問題:熟練的五筆打字不會中斷思維過程。
原因如下,熟練的五筆打字與拼音或者任何其它熟練的輸入手段一樣,用戶看到字就能自然而然地反應出編碼,這是一個條件反射過程而非思考過程,不可能打斷思維。
舉些簡單的例子,拼音我看到「音」不會思考說因為這個字讀"yin",所以我要在鍵盤上打出「y-i-n」三個鍵,而是我看到音,自然而然的就敲下了「yin」這3個字母,對於五筆用戶,這個過程是相同的,我看到「音」,自然而然就敲下了「u-j-f」這3個鍵,而不會選拆成「立」「日」,再去想字根……(再次強調以上都針對「熟練」的輸入法用戶而言)吳軍這本書的文章主要是介紹了拼音輸入法,如何改進拼音輸入和結果顯示,和其中的數學原理。也就是,中文的輸入內容經常是有上下關聯的片語,那麼這樣一來,拼音輸入的字,通過片語,和上下關聯內容,這兩次限制,可以把結果限制到一個很小的範圍,來提高輸入的速度。而拼音輸入法的自然性優勢是不言而喻的。漢語拼音的組合,也就是聲母韻母的組合,字典上一共是338種,也就是當拼音的重碼結果問題被解決後,拼音對於片語的輸入和五筆對於單個字的輸入是相當的。而五筆這種輸入法,就缺乏語言的自然性,同時如果結果上不能像拼音這樣通過片語語境關係的結果演算法的改進,實際上對於拼音來說是沒有優勢的,也不值得一個普通人去學習。
並且實際上,真正的寫作過程,哪怕是你聊天,是一個反覆組織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根本不需要一分鐘超過60字的速度,因為你很可能打字打到一半,就開始刪了重打了。因為搜狗五筆丟失詞庫,我想重換種輸入法,所以到知乎來看看有什麼好用的。意見沒找到,倒是看到一個對我來說很新奇的說法:五筆「在脫稿打字時嚴重中斷思維」。
我不以為然,所以在此自問自答一下。
- 我五筆是高考暑假後用文曲星學的,好像什麼PC260,學了一個來月。而英語相比就困難地多了。
- 熟練後用五筆打經常打的字根本無需思考編碼,非常自然地就打出來了。
我覺得,說什麼五筆打字中斷思維,還「嚴重」,就是根本沒把五筆用熟練的人來自作聰明地黑五筆。沒用過五筆,更談不上熟練的人,就別跟著鸚鵡學舌了,你可以說五筆的千般不好,但中斷思維這條就別用了。
如果五筆打字算地上中斷思維,那用文字書寫,甚至用語言表達思維都可以算中斷思維。只會用Notepad的人,恐怕也會這樣評價Vim。
我是1999年左右用小霸王學習機之類十天左右學的五筆,一直用到了現在,也偶爾用用拼音輸入法。
剛學習五筆時打字前會需要想想怎麼拆字,但熟練後沒發現有中斷思維的現象,而是毫無停頓的、下意識的打出文字,對文字的五筆編碼可謂之非常順暢的條件反射了。因此,不熟悉時 用五筆打字會中斷思維(其它輸入法也類似),熟練後不會中斷思維。
與西文不同,傳統上漢字向來以形助記而非拼音,建國前多以偏旁部首來查字(比較有名的如 四角查字法),所以用五筆的好處是不會像拼音那樣提筆忘字。
看過吳軍的《浪潮之巔》,覺得寫得不錯,但就題主摘出的這個結論來看,吳研究員想得片面了,應該是五筆的學習成本相對拼音輸入法要高而已,另外五筆在句子輸入時劣勢較明顯。
這真的是一種誤解。
類比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說,打 word 這個單詞的事情,W O R D 都在鍵盤不同的位置。如果你不熟悉QWERT鍵盤的話,打這四個字母的時候也會因為尋找字母在鍵盤中的位置而打斷思考。相信初學打字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但是,你特別熟悉鍵盤打字了以後,你還會因為在腦子中思考W在哪,O在哪而中斷寫作思考嗎?顯然不會,因為這已經變成一種條件反射了。
同理,五筆也是一樣的。所謂的拆字其實上是和平時拿筆寫字是一樣的。五筆規律性強,橫豎撇捺折在鍵盤上有固定的區域位置,有一個字根在哪個鍵也有清晰的準則。如果拆字對於一個人來說,會到中斷思考的程度,那隻能說,這相當於打英文的時候,你記不準字母在鍵盤中位置一樣,這是缺乏練習。還遠沒到條件反射的地步。
當然,如果你記不清一個字是怎麼寫的話(即提筆忘字),那不能怪輸入法了。因為你真實拿筆來寫作的時候,同樣會因為記不清字怎樣寫而中斷思路。
最後,舉一個例子吧。
例如,打「字」這個字。拼音用戶看到的是 字 - zi,然後敲出 Z 和 I。然後從一堆候選裡面選「字」。而我看到的是,先寫「宀」,再寫「子」,宀是P,子是B,敲出 P B,第一個肯定是「字」。
其中,從宀到P,就是熟悉後的條件反射,不用思考。至於它為什麼是P不是別的字母,是因為宀這個字根,第一划是點,所有第一划是點的字根都在4區(YUIOP),第二劃是折,折是5,宀就是4區的第5個鍵,即P。你看規律性多強。
同理,言 這個字根,第一划是點,第二劃是橫,所以4區的第1個鍵,即Y。這是慢慢來講道理,如果真的熟練後,看到「言」,第一反應肯定就是 Y 了,不用思考的。
我寫的所有文章和書,以及代碼中的注釋,全部都是使用五筆輸入法打出來的。做為一名老五筆,我肯定地說,熟練之後,五筆不會中斷思維。吳軍僅從數學角度考慮漢字輸入法,但卻忘記了,漢字輸入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數學問題,因此他的結論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五筆要死亡,恐怕要等到我等這些老屁股都完蛋或者是老得敲不動鍵盤了,以拼音為主的新生代全面取代老一輩時才可能,對於我等老屁股而言,習慣了的輸入法,用著還不錯,為什麼要換?就算要換也是換更方便的手寫輸入或語音輸入。
不會,曾經花了一個晚上把五筆表背熟和對應了指法,大概一個小時這樣,之後打字沒遇到異常。主要是差不多的歸類在一個手指里,理解創作人的邏輯,還有堅持多年不寫錯別字的習慣,這些都有助打字速度的提高,最快時大概一百六七十,一般保持一百二三十每分鐘。手機用拼音,為了不念錯翹舌音,哈哈。不過這幾年也"會打錯別字,而是同音的,五筆指法不相同,後來想想,是網上拼音用 人太多,文字有時潛意識 跟著打了,感謝知乎文字潔癖者,錯別字都要指出和修改,謝謝你們。
用五筆好多年了
熟練的五筆打字不會中斷思維過程
不中斷的條件是——熟練
唯手熟爾
用拼音不熟練的話也一樣會中斷思維過程,就是小學生寫字,剛開始的時候也要思考這個字怎麼寫, 但是諸位寫10年之後除了生僻字之外誰還要思考
用五筆打十年之後就再也不用思考了我作翻譯的,經常需要打很多字,而且需要一邊看原文、一邊思考,一邊在同時翻譯成中文。
在我大學時曾學過五筆,考完試就還給老師。工作以後翻譯文檔時,先是用拼音輸入漢字,不但慢,而且發覺,用拼音才真正打斷思維。於是又揀起學五筆的書,重新學了五筆。此後翻譯文章都一直用五筆,不再用拼音了(除非有忘記怎麼寫的字)。感覺上五筆口訣熟記、懂得拆字以後,打字完全是一種條件反射,反觀是偶爾需要用拼音,才會中斷思維呢。
這個很好理解。
就好比「五筆」這兩個字,如果用字母注釋,
那麼用拼音的人想到的會是「 wu bi」
而我們這些五筆用戶的會是「gg tt 」
又好比中國人和美國人看到一顆「樹」的時候,
中國人想到的是「shu」
外國人想到的是「tree」推薦閱讀:
※人的大腦相當於什麼水平的CPU?
※如何提綱挈領地掌握事件相關電位相關的知識?
※老年人能否通過玩電腦遊戲預防老年痴呆?
※如何解讀《醉步男》?
※如何激活松果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