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讀碩還是PhD?
目前的出國目的:60%看文化,開開眼+40%科研
糾結點:Master獎學金怎麼解決?PhD的話方向還沒想太清楚……如果申請了PhD,半道又沒興趣不想學了換方向可以不?會不會有逗人教授玩兒的嫌疑……求解.
以下主要討論美國。 基於片面的個人經驗。 堅決不負法律責任。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通常情況下,如果你申請物理這樣的基礎科學博士項目,只要被學校錄取就能獲得獎學金(免學費,餓不死)。但是我不確定你的專業是否適用於這種情況。
至於碩士,在我的印象中申請純理科碩士的學生很少——當然了,我的見識極其有限。你知道,學校錄取你就是為了讓你幫老闆幹活兒,而碩士生剛學完兩年基礎課連老闆實驗室都還沒進就走人了,你讓老闆情何以堪......
如果你不想讀博,可以考慮申請相關工程類學科的碩士。但如你所言,碩士的獎學金的確是個問題。據說拿獎全靠向教授套磁,教授有經費並且願意要你你就有著落了。另外,在拿到ad(錄取你但不給獎學金)的情況下,你還可以考慮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CSC)的獎學金。以我同學的經驗,如果給你ad的學校與Oxford處同一級別或以上,CSC會相當爽快的給錢(但我不清楚CSC是只負擔學費還是把生活費也包了)。
PS.按理說牛校應該不缺錢,但這幾年美國經濟危機影響太大,一些牛校的面試官在面試時跟俺同學吐槽說,他們要絞盡腦汁才養得起學生(這是多麼傲嬌的面試官啊...)。所以,如果你能自行解決經費,你在申請時可能會有一定優勢。
另外,我國大量留學先驅曾經以大無畏的精神嘗試過先申請博士騙得獎學金,拿到碩士文憑後直接閃人的做法,其後果是很多學校不招中國學生了。用牛頓的話說,為什麼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因為他們踩在後人的肩膀上。
再說選擇研究領域的問題。一般流程如下: 第一年,學生的任務是學習專業課並且了解院里各個教授的研究內容; 第二年, 到各個教授實驗室里轉悠/打雜,確定自己的興趣;最遲第三年選好導師。我現在還不清楚確定導師之後能不能換......只能說,導師通常有一個巨大的科研方向(有的導師有若干個...),你一段時間內只能做其中一個小分支,如果你逐漸發現自己對這個分支不感興趣,大概可以在和導師溝通後換一個。
最後,在知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恐怕並不合適(雖然我可恥的答了...).各大留學網站才是您的首選。以前寫的一篇吐槽文。
今天看到同學的同學寫了一篇勸退生物PhD的文章,心情十分複雜。其實回想一下我和身邊在美國讀PhD的同學的路線,我覺得真正是因為熱愛學術而讀PhD的人其實極少,而且phd確實投資回報率非常低。有一天我在nature上看到一個同學剛發的文章,發簡訊跟他說恭喜,他說簡直是十分之一的人生,因為他在哈佛讀了七年的phd才終於畢業,現在還要繼續去做postdoc. 然而為什麼儘管如此,但還是有那麼多人讀PhD呢。
我大二的時候考的GRE,然後在新東方認識了兩個GRE分數很高的妹子。然後我們仨都在新東方兼職講GRE,我們都是90後,都在北京上的國內的本科,要說交流能力也不是特別差,智商也不是特別低,長相也不是特別丑, 現在我們仨都在美國讀PhD,然後我們仨在微信上組了個群叫做「說好不quit」。當時我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90後),其實本科學校裡面的氛圍是流行去央企國企投行和諮詢公司的,剩下的那些不願去或去不了的,如果不是出國基本上都被看做渣。所以當你去問一個中國學生ta為什麼來美國讀PhD的時候,ta其實內心是很複雜的。從高考之前,我們誰也沒有機會真正去弄清自己喜歡什麼,上了大學之後浮躁的校園和社會環境只是領著我們去走大家覺得好像還不錯的路子。
也許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眼界狹隘,許多國內的學校依然浮躁且無知地把去名校讀PhD當做優秀畢業生去向之一。每年美國高校發研究生offer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人Big Con那些拿到名校PhD offer同時有許多獎學金的人,有些無知的人還喜歡把獎學金乘以6.3換算成RMB來顯示這個去向的牛逼之處,甚至還有人大言不慚的說PhD其實是一份工作。我想說這樣的話的人,真是既沒有弄清楚什麼是PhD,也沒有弄清楚什麼是工作。最無語的是有人申了化學或生物的phd拿到了哈佛斯坦佛的offer,還能引來無數人的膜拜。
讀博一整年之後,我才漸漸覺得curiosity才是決定應不應該讀PhD的唯一標準。比如說empirical economics,基本上就是用政府的數據去回答因果關係的社會問題,比如「生幾個孩子對父母的就業有什麼影響」和「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教育到底有沒有提高人力資本」。你要先想到一個問題,然後還得沒有被別人做過,然後找到能回答這個問題的資料庫,然後繞過一大圈bureaucratic hoops拿到數據,然後開始清理數據,然後開始分析數據,然後有了結果才能開始寫文章,然後投,然後被拒,然後修改,然後投。這都還算是順利的,就一個剛入門的phd來講,大部分ideas其實跑完了回歸的結果都是完蛋,根本出不來文章。最關鍵的是,許多資料庫都是非常令人捉急的,好幾百個變數不說,很多還需要回頭看問卷check每個變數的值是不是合理。
這整個過程中如果支撐你的不是你對那個問題的發自內心的好奇,而是導師花錢讓你搬磚的壓力,或者是為了畢業不得不發文章的壓力,那其實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因為這個過程枯燥而且充滿了挫折,你要是明明沒有curiosity還堅持這麼做那簡直就註定一生都活在痛苦之中。很多人都說熬過phd五年申上一個AP然後再熬到tenure就好了。其實沒錯,在美國當Professor過中上階級的生活是沒有問題,可是如果這一生就是為了一份tenure和勉強養家糊口的薪水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人生豈不是太過可悲了么,跟一頭騾子一頭馬有什麼區別呢。退一步講,有的時候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好奇心,你是做不出好的文章出來的,也註定沒法成功。
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可悲。首先許多人剛開始就沒想到curiosity這麼重要,即使他們聽別人說重要,自己也還是不信。其次,許多人面臨著紛繁的借口,比如需要學歷去找一份好工作,比如覺得待在校園裡生活比較單純輕鬆,比如想要留學但是不想自己出錢,比如不想留在國內生活又不能投資移民只能靠教育和就業移民。如果真的為了這些理由做了讀PhD的決定,日後所受的苦會活生生地證明什麼叫做「遲早都是要還的」。
正是因為這些可悲,所以大多數在讀PhD都在編段子自黑,都在發展自己的拿手好菜,都在問自己是不是該轉CS當碼農。其實我本科的時候也就聽過無數勸了,來美國想要靠工作留下來只有碼農最靠譜了,事實是很多人也都在這麼做,不管以前學什麼的都有轉編程的。但是你看看灣區的程序員們,大部分人內心深處還是覺得自己是個螺絲釘。早晚高峰堵車的時候,算一算一年十萬美金的收入扣掉稅收和房租,再想一想灣區華人的男女比例和房價,那也是隨時可以潸然淚下。而且碼農當了五年十年之後幹什麼呢,很多程序員們的英語五年十年後都還是很難當管理層的,矽谷搞軟體創業的人那麼多,真能做起來的還是少,小部分人顛來倒去走運搞了幾百萬美金,也只夠買個小別墅。那之後幾十年的人生,又該怎麼過呢。
這麼一想,似乎怎樣都是可悲了,但現實好像也並非如此。總有兩類人,一類是像王思聰那樣的,另一類是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就處在一個自己感興趣的track上而且有能力和資源做成功的。人生贏家無外乎,乾的事情既是自己想乾的,又能收穫世俗的成功。問題是天時地利人和許多人都不全具備,而且很多人一樣都沒有。很多時候你踏上了一條路,就不想再折騰去走另一條路。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口中喊著不想讀PhD了,但還是在讀,不過是因為沒有其他出路,或者也不是真的沒有其他出路,而是懶得再去開闢,沉默成本太大。因為起點和格局太低,資源和能力有限,信息不對稱讓人從一個陷阱跳入另一個陷阱,圍城效應的背後,不知道多少是由於圍城本身的局限,多少又是由於自己的患得患失。這,才是真正的可悲。
關於申MS還是申PhD的一個答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097a30102v0m4.html
轉載我的學長晏文進 Lezard的一篇日誌:
To be a PhD or not
在這裡先聲明一下,這篇帖子僅限於理工科學生閱讀,文科商科的話不適用。當然如果有文科商科的phd出來指點下,最好不過。另外本人文筆有限,寫的可能會有點枯燥之類,也敬請海涵。如有不同的觀點,歡迎討論,畢竟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優秀的phd,也不是一個優秀的thinker。談到這個話題,那麼一般來說首先要問的,肯定是為什麼要讀phd。答案大致有三:
1. 不捨得學校里輕鬆自由的生活方式
2. 想要成為一名科研人員,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3. 想要一個高學歷,提高自己的工作起點;or,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以後工作生活的水準後兩者簡單總結的話就是為科研和為工作。那麼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往下看對應的部分,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想要怎麼樣(例如窮搖阿姨附體),那麼就可以都看一看。
1. 不捨得學校里輕鬆自由的生活方式
其實這一條我真的本來只想寫一句,「這種情況還是老老實實別讀了,回家找工作吧」。後來想想,自己當時也有這種心態,那麼還是隨便寫兩句吧
其實這種心態沒啥好噴,畢竟大多數人都還算喜歡輕鬆自由的生活,哪怕是另外兩種選擇phd的人,也或多或少會有這種心態。但是不得不說,一來這種心態是不好的,二來現實是殘酷的。
這種心態好不好不想說,至少絕大多數人不可能當一輩子學生。那麼既然早晚要走出來,那麼遲出來幾年,就和工作日早上不想起來一樣,並不一定是好事。
二來phd的生活並不像你想的,或者看到的那麼輕鬆。好點的老闆還行,學生至少每天還能睡飽,周末還可以不來。嚴格的,或者變態的老闆,手下的學生哪個不是描著黑眼圈掛著大眼袋?周末敢不來,老闆時不時抽查,查到了你就死了。到了一年半,別人過QE漲scholarship了,你老闆還不讓你過,急不急?人家paper一篇篇,你的就那麼點兒,急不急?別人三年半、四年畢業了,你的thesis老闆還不讓你動工,急不急?當然這些和工作的壓力比起來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和本科的生活,已經不是一個數量級了。
2. 想要成為一名科研人員,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
有這種想法的同學,請容我先表達一下我的敬仰之情,人類科技的進步應該主要就是靠你們這樣的一群人吧。然後開始說正題。
這種想法是美好的、崇高的,但是人活著總要吃飯。除了吃飯之外,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當然如果不是打算不結婚的話,個人需求還需要上升到家庭需求,那麼需求就不是你自己能夠決定的了。當然這是題外話,重點是,要成為科研人員,也要想好自己的後路。
如果你想待在國外,那麼最大的難點就是拿tenure。大多數的搞科研的國家,professor都是評tenure的,一般6-7年拿不到就必須滾蛋。少數地方lecturer不需要tenure,不過相應的招學生和搞基金都有困難。如果不是牛人牛校牛老闆,大多學術目標的phd的命運就是傳說中的博後地獄。至於多少年能跳出這個地獄找到個assitant professor的工作,就要看造化了。至於拿到assitant professor,但是幾年後沒拿到tenure的,NTU里就俯拾皆是了,不用舉例了。之後的東西和工作差不多啦,排擠外國人的事情啦,不是公民福利差啊,這種事就不提了,當然我也不太清楚。
如果你想回國,那麼首先恭喜你,能找到教職的話,就是tenure了(如果這幾年政策沒變的話)。然後不得不打擊你,因為接下來就是傳說中的人脈地獄了。不是國內的本科和博士,那麼國內的科研人脈幾乎可以認為是0了,因為我不認為會有太多牛逼的官二代跑去讀phd。沒有人脈,代表著沒有基金,沒有基金,就代表著你的年收入不會超過10萬RMB。當然基金不是一定沒有的,但是難度么,不信的可以自己去百度「科研 基金 申請」。分房嘛,入校10年內基本拿不到,更何況現在的分房已經變成集資房了,就是說只是比市價便宜的賣給你。國內現在的房價物價,10萬一年能活的怎麼樣,想來大家也都清楚,不用我多說了。
說完了生活,自然要說科研。國外的科研氛圍自然不用說了,真正做科研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國內的弊端目前有3個,一個是大老闆包小老闆,小老闆完全是苦力,沒法發展。另一個是酒桌科研,不搞這一套,那麼基金申請難度上兩個台階。最後一個是很多人都看著錢,寧願搗搗漿糊,或者是去接工業項目。第一個弊端,使得一些想按照自己想法做點東西的人,失去了動力。第二個弊端,使得年輕的科研人員沒法發展。第三個弊端,雖然不完全是弊端,但是也讓學術界風氣大亂。
所以如果是對科研有愛,那麼請三思,因為這不是個單純搞科研可以不管其他事情的世界。
3. 想要一個高學歷,提高自己的工作起點;or,改進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以後工作生活的水準
其實我已經寫累了,我好懶哦……打岔完畢,繼續寫。先說後者,其實思維方式這東西,phd對你的改變主要是讓你熟悉research的思維方式,這對你的生活啊之類真的用處不大。要改變人生觀價值觀嘛,什麼地方都可以,沒必要死盯著phd這條路。順帶一提,雖然很多phd的生活很操蛋,但是我覺得一般來說工作更加能把人操出個屁來。
然後說說高學歷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如果你拿到phd,就能回國走關係獲得一個好職位,那麼come on baby,讀吧,不用再想了,關了帖子回去打dota吧。如果不是那麼就請繼續往下看,雖然沒幾行了。一個畢業的phd,和萬金油一樣的本科生不一樣,TA的本質是一個專業人士。那麼比本科生高不少的起薪,決定了一個phd是很難找到和自己專業不相關的工作的。另外這個不相關並不是廣義上的不相關,這裡的不相關我稍微舉幾個例子: chemistry和chemical engineering不相關,好理解;polymer和catalyst不相關,雖然都是chemical eng;catalyst RD和industry catalyst略微相關。簡單分級的話,第一個例子是本科生的專業一樣,很廣泛。第二個例子是一個學科里的二級領域,基本上本科找工作可能跨專業,phd基本別想。第三個例子就是所謂的專業領域了,phd的方向基本屬於這個等級下面,有時候還要再下一級,找工作的時候有時候這一級能跨,但概率不高。
於是phd找工作的難就不需要多說了,當然起點高我也不否認。但是記住你在讀phd的時候,別人也許4年已經超過了你的新的起點,當然學歷上的優勢能讓你在硬框框上比TA有潛力。硬框框,大家懂的,真正的發展還是看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學歷。http://blog.renren.com/blog/67636642/792729543謝邀。向 @鄭遠晴 同學請教之後,回答如下:你的情況,讀Master。PhD 之所以容易拿獎,是因為 PhD 是用來生產知識的,而 master 仍然是汲取知識的。讀 PhD 就表示你一心要科研,要學術,讀完也是各種做 research 或者是當教授;讀完 Master,你還是要出來找工作。既然是生產知識,學校自然要給錢,因為你要出成果的。感謝 @王昕妍 同學提到誠信問題。前幾天剛看到 「michigan 教授給中國學生的拒信」[1] 中說到 "You(教授) try to help them(中國學生), then they screw you up!",請大家不要自私地為了自己的前途做出毀壞所有中國學生信譽的事情。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097a30100knex.html
PhD申請我覺得還是要慎重一點,因為美國讀PhD基本上都要至少5年,如果不是真的對學術感興趣,那麼你就幾乎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做事還是要有目的,不知道題主對於學術的興趣是不是足夠大?
前段時間我去德州的時候見了一個老同學,正在讀PhD,是我的本科同班學霸。本科關係不是特別熟,只能算認識,不過後來因為同在AdmitWrite留學平台做過顧問,就約了幾次飯,倒有些惺惺相惜。每次吃飯都會聊一些就業創業的事情,他是特別想出來做事。這次吃飯的時候喝了點酒,他就開始跟我訴起了苦,說是PhD太苦了,天天就是搬磚,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最可怕的是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做研究。剛好家裡又出了點事,虧了很多錢,他想早點畢業找工作,然而老闆又壓根不想放人,於是每天都像是在煎熬中渡過。這些他前幾次壓根就沒跟我講,最多跟我憧憬一下出來做事的美好願景,說說西海岸的風光,東海岸的繁華。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因為我沒法代替別人做選擇。他一定想過很多次當初要是沒申請PhD多好……我講這個事情,其實就是想說在讀PhD上應該足夠慎重,因為最重要的時間成本,如果你並不適合或者並不真心喜歡,那麼可能浪費的是最好的幾年時光。
他的情況,其實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根本原因都是不清楚自己的留學目的。我在知乎上看過很多類似的問題,收到過很多類似的私信(私信我可能回得不夠及時,一般都會在2-3天內回復。如果等不及也可以去Admitwrite官網找客服,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客服會匹配導師跟你溝通),大家都在問能申請到什麼樣的學校,卻不關心自己留學的目的是什麼,是就業還是做研究,還是僅僅想要個文憑或者經歷?
讀碩還是讀PhD,取決於你的目的。
美國碩士
美國碩士學位是在一個專業領域為學生提供紮實的教育。大部分學生需要通過一到兩年的學習才能獲得學位,然後回到專業工作崗位;小部分學生在獲得碩士學位後會選擇繼續學習,攻讀博士課程。
美國碩士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學術方向碩士,一種是職業方向碩士。
學術碩士更重視學生的學術發展,職業碩士更重視學生的職業發展。學術方向碩士一般還有對應的博士方向可以進修。
職業方向碩士一般是為特定職業設置的,比如MBA就是專門為了企業管理者而設置的學位,法律碩士一般是培養律師、檢察官等專項人才的。職業方向碩士一般都沒有博士方向可以進修。
而美國博士學位為學生提供某一特定專業領域全面深入的教育。博士畢業生往往做教授或研究員,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當然有很多博士畢業生選擇了其它工作)。大部分學生需要五到六年的學習時間才能獲得學位。
有些研究生課程允許有意願的學生完成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相反,攻讀博士的學生如果不再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的話可以在拿到碩士學位後畢業離開(但這個如前面題主所講,比較敗人品,不建議,所以也希望題主考慮清楚)。
關於美國大學的碩士學位課程設置
一年級碩士跟本科差不多,但要求更高,課程更嚴。二年級碩士基本上都都定下了研究課題,會在一學年或者學期內完成碩士論文或者研究項目。
美國博士
在美國讀PhD基本上前三年基本都是鋪墊,學習要求的各種課程,對將要研究的領域進行深入廣泛的了解和認識。這個階段要選擇導師並寫出博士論文開題報告,要和系裡的教授們建立和諧的工作關係。大部分博士學生承擔本科生教學助理工作,還有一些做研究助理。
第二學年或第三學年結束時,博士學生應該完成一篇論文或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或兩者都需要。論文的質量和考試成績決定該生是否能夠繼續博士學位的學習。
第四到第六年,一般沒有課程或課程很少,學生集中精力寫作論文。博士論文要求對該研究領域有新的、有意義的貢獻。不用說,這是有壓力的!!大部份學生的大部份時間都花在圖書館和實驗室收集整理資料和數據。當然,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導師和系裡其他教授會隨時關注你的研究進展和論文寫作情況,提供建議和幫助。
論文完成後,學生必須在系裡的學術委員會進行論文答辯。其實基本很少有人通不過答辯。因為無論怎樣,答辯者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應該比系裡任何老師都了解得多。如果有教授發現論文中的錯誤,你可以修改論文,將問題解決掉。
關於獎學金
這裡說一說獎學金的事情,全獎這個基本上都是針對PhD的,研究生不是拿不到,只是比較難,而且還看學校和專業,有的專業教授有項目有錢,你跟對了教授自然有RA可拿,另外TA(助教獎學金)也是一種途徑,事在人為,自己去爭取。
PhD的話基本上都能拿到全獎,身邊也有很多的例子。因為你抓住一點,那就是有項目有錢你才能有獎學金可拿,所以更加註重研究的理工科可能拿全獎的機會多一點,也正是因為如此,PhD階段拿全獎的幾率也會比較高。
拿全獎自然是需要套磁,關於套磁信的寫作可能也需要一些技巧,你得在這上面花一些功夫。不過套磁就像之前看到的一位答主說的,確實比較玄,但你又不得不嘗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80930/answer/154061486
雖然PhD可以拿全獎,很多學生也是奔著這個目的去的,但我要說的你如果不要求全獎肯定會申到更好的學校,要求這個那麼學校對你要求也會提高。前面也有答主舉了很多例子,我就不再舉例了。如果你家庭條件不錯,自然不會在乎,如果家庭條件一般,那就要好好考慮做出取捨了。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出自某美國大牛教授:讀碩士是為了獲得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所以碩士的學費一般很高,讀博士則是要奉獻一生給科研,為全人類造福,所以人們應該給你錢供你讀博。
以下回答基於本人在美國讀PHD的個人經歷。並且假設你去的是美國綜合,專業排名70之內的大學。
糾結點:Master獎學金怎麼解決?
除非你本科有很好的表現,否則Master很難申請到獎學金。即使有也不多。一般學校也會有一些校內工作,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工作競爭比較大。PhD的話方向還沒想太清楚……
Phd方向很重要,如果心裡沒有一個大概的方向,即使你能夠錄取PHD,將來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很迷茫。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你可能什麼都學,什麼都看,但是到最後什麼都不精,什麼都做不好。很可能5年無法畢業。如果申請了PhD,半道又沒興趣不想學了換方向可以不?
大多數情況下,半路沒有興趣了,你可以換方向,但是後果如上條回答。你也可以申請drop掉phd,然後拿Master學位。會不會有逗人教授玩兒的嫌疑……求解.如果一開始沒有特別堅定的信念,不要做這樣的事。一是對自己不負責,而是對導師不負責。當然,國外教授看到你半死不活的讀不下去了不可能逼你讀書,但是這樣浪費了導師的精力和資金,也浪費了自己的青春。美國的Ph.D. 是專門學術研究的,錄取競爭極其激烈,理工科Ph.D.一般4-5年讀完,社會科學類要6-10年才能完成。
美國的碩士以就業為導向,錄取方式和授課方式與本科大同小異(與本科比班級人數會少些,研究深度稍大些) ,如果以工作升職、職業生涯轉型為目標,建議讀碩士。在美國讀Ph.D.是個相當苦的差事,必須對某一個方向非常非常有熱情,才能讀下來,不然真的很遭罪,如果有熱情,當然就樂在其中了。至少對於CS讀phd應該是比master輕鬆的。最累的事情莫過於上課。讀phd不用上那麼多課,老闆還給錢,一天工作幾個小時而已,只要事情能搞定,一個星期不work也無所謂。master要苦逼的多,基本上天天上課做作業到深夜。家裡沒錢還是讀phd吧,說不定來了之後就感興趣了呢。
1. 如果不是90%+ 想要科研,建議不要讀博2. 據我所知Master要拿獎學金比較難。需要有一定科研經歷,如果你條件優越的話可以爭取。3. Master項目里也有參與科研的,完全能滿足你的60+40的搭配。
對於這種沒有確定到底是MS還是Phd的學生,我覺得你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目前的現狀是滿足phd還是Ms的?如果能滿足Phd,但是不確定phd是否喜歡,那麼先讀個MS讀,進入學校後,可以告訴你的advisor這種情況,了解phd和ms的不同要求,選課的時候注意,方便更好的過渡到phd。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和了解,應該能確定是否願意繼續phd了。當然這種情況的代價就是你前一年或者兩年,你沒辦法拿到獎學金或者很少,後面幾年才能拿到獎學金,而且不排除你讀MS,你轉向phd,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你好,
鑒於你的訴求:60%看文化,開眼界, 40%科研,那麼申請碩士會是比較好的選擇。首先,PhD不是那麼容易讀的,哪怕是在排名100的學校,你要讀非常多的文獻,每周要寫好幾篇論文。除非你真的喜歡這個專業,並熱愛科研,不建議你選擇PhD。另外,有些學校會給中間輟學,但是通過qualify的學生碩士學位,有些學校什麼都不給,如果這樣你就得不償失。至於說是的獎學金問題,理工科的話一般到了第二學期或者第二年基本都會給你TA的位置,另外你可以找on campus job,機會還是很多的。希望這些對你有所幫助,有問題請微信我,謝謝
經常會看到很多申請者為到底是選擇MS還是PhD痛苦著、矛盾著:
申請MS,意味著很可能沒有獎學金,意味著作為成年人,還要花家裡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存款;
申請PhD,意味著自己要在未來5年-8年的時間活在一個充滿實驗,充滿文獻的環境中呆著,如果碰著個人品(RP)不好的教授,將會非常鬱悶。
申請MS,意味著可以早一點找工作,因為門檻低,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在美國來說,比較容易;
申請PhD,意味著一年幾萬美元的獎學金,學校給的多的話,還能買車、順帶養個老婆孩子啥的,回國還能有機會進入高校,要是混得好整一堆grant,小日子將很滋潤……
總之,很是難取捨。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選?
談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要強調一下:美國的碩士和博士培養的目標和思路是不同的!
美國的4年本科之後,統稱為graduate education(可以叫研究生教育)。美國學校基本上把研究生教育分成兩類,一類是碩士,一類是博士。
記住,是並列的關係,而不會像國內,普遍是遞進關係。
大家可以看看CMU的教授對PhD的描述:
A Ph.D. is a long, in depth research exploration of one topic. By long we』re typically talking about 6 years. By in depth we mean that at the end of the Ph.D. you will be the world expert or close to it in your particular area. You will know more than your advisor about your particular research area. You will know more about your research than anyone at your school. By one we mean that by the last couple years of your Ph.D., you will typically be working on only one narrow problem. The Ph.D. is not about breadth, it is about depth.
而Master呢,強調的是「breadth」。
一個MS學生一年就得學6-8門課,而一個PhD6年才會上不到10門課。
碩士以應用、就業為導向,而PhD以深入的學術研究為導向。所以培養的目標不一樣,適合的人群就不一樣。大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根據我這些年的總結,得出一個學位選擇的三原則,送給大家:
第一原則,如果自己喜歡搞學術、適合PhD生活,那麼首選PhD;
第二原則,在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足夠喜歡MS or PhD的時候,同時家裡又能夠為自己提供30w左右的留學預算而不會嚴重影響到家庭的生活質量的情況下,首選MS;
第三原則,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為了錢而選擇PhD。
第一條原則比較好理解,適合的、喜歡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喜歡,就不會覺得在5~8年甚至更長時間裡在某一個細小問題上作深入的研究是件痛苦的事情,無法堅持,也就能夠成功。而且這種適合是能夠帶來豐厚的物質回報的。
因為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研究,你肯定會成為這領域中的專家,人家值得在你身上花這麼多錢。(當然,如果有回國當教授的打算,PhD也是必要的,否則將會無法和別人競爭)
第二條原則我要重點解釋一下,我覺得對國內學生比較有意義。因為很多之所以申請PhD是因為覺得PhD比MS高一級,出來更好找工作(其實事實上在美國其實是反過來的),並不是因為自己喜歡。因為各種誤解而做出錯誤選擇的人非常多。
我之所以總結出第二條原則,依據如下:
第一,選MS有利於幫助自己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
國內在基礎教育階段,對於學生的興趣引導和啟發比重是比較小的,更多的還是升學率的壓力。所以很多學生是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貿然選擇PhD,很有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後悔自己的決定。
而選擇MS,接觸到一個新的環境中的各種新的、豐富的信息,經過自己的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的幾率將更大。(這種情況我這些年見到很多。就像我一個學生去美國之後,後來過年打電話給我拜年時說多虧我當時力勸他申請碩士而不是博士,要不然他肯定會後悔)
第二,如果選擇的是MS,一來在申請上,更容易去到一個更高的優秀學校平台。
這樣的話,學校的師資力量、氛圍、校友圈,對未來的就業、職業發展有很好的幫助。因為同一所學校,碩士和博士錄取的難度是不一樣的,比如JHU(Johns Hopkins)的CS專業,PhD國際學生09 Fall也就招不到20個,每年申請的人有上千名,而qualified candidates有兩百多……競爭的慘烈程度性由此可見一般。而他們的MS一年卻會招小一百名,機會無疑要大很多。
第三,選擇MS,不會損失時間和金錢。
由於美國的自由性和研究生制度的特性,MS轉PhD,PhD轉MS是一件比在國內容易很多的事情。所以選擇MS過去,無論是讀完MS轉去其他學校讀PhD,還是在本校直接轉PhD,都是比在國內以國際學生身份申請要容易的事情。(很多學校,第一年MS和PhD上的課程基本是差不多的,學分可以非常順利轉到PhD階段)而且人在美國之後,拿到獎學金的機會會比在國內申請要多。因為有些獎學金是只對在讀學生開放的。所以先用MS過去美國,在時間和金錢上並不會有什麼損失。
第四,選擇MS過去之後,自己在選擇導師的時候更有主動權,「離婚率」會大大降低。
有不少專業的PhD是沒有設置rotation的,這樣在申請的時候,或者剛到美國沒多久就要制定導師了。雖然我們會花較多的時間去研究教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背景的匹配性,自己是不是感興趣。但是教授的人品,性格,即使在他們的主頁上,我們也是很難了解清楚的。
如果一不小心選了一個人品不好的老闆,那麼有可能會導致幾年的PhD生活過得極其鬱悶和痛苦。而選擇MS,那麼自主權更多的就會在自己的手裡,到學校之後,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一個教授的人品、對待學生的態度這些很重要的信息。有了這些信息,錯誤「結合」的概率將大大降低。
關於第三原則,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更多的是由於咱們國家的國情所導致的。絕大多數人出國都是為了奔一個好前程or「錢程」。
我們強調,首先盡量在前兩個原則就解決問題。如果沒有資金支持,自己又真的不喜歡讀PhD,或者感興趣的專業獎學金無法拿到,要麼選擇能夠給你全獎的MS(雖然很難,但是有機會;另外可以考慮加拿大、新加坡或者香港做跳板)。要麼去美國讀PhD,但盡量把PhD念完,認真做課題。如果真的要轉去其他專業,也要把人做好一點,別讓教授因此否定整個中國的學生,或者自己母校的學生。
曾經很多中國學生(包括清華北大等中國最優秀學校出去的學生)為了出國,為了獎學金,會選擇PhD,在申請時會告訴教授自己多麼多麼喜歡PhD,喜歡教授所作的課題。而到了美國一兩年之後,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決定提前畢業,然後背著老闆去找工作,一旦找到工作就放老闆鴿子。美國人是比較強調自由的,會非常尊重學生們的選擇,所以美國的PhD candidates在讀PhD的過程中,只要拿夠足夠的學分之後是可以拿著碩士學位畢業的。
剛開始,美國的教授看到中國學生申請提前畢業,多數會尊重學生的選擇,放學生走。可是後來當老美們發現這種現象越來越多,出現在中國學生身上的頻率很高,並最終明白真正原因時,他們就會非常氣憤。因為教授們從自己的項目經費里掏錢招PhD是來幫自己做課題的,好不容易培養2年,正準備出成果呢,結果學生放自己鴿子了,浪費了錢不說,更關鍵的是重新招人培養人周期很長,如果自己的成果一直出不來,就很難評上Tenure(終身教授)而如果一個教授在學校7年左右的時間不能成為Tenure的話,就得捲鋪蓋走人。
所以有些教授明確在自己的主頁中聲明,不再招收中國學生。對於那些要轉MS的學生,有些老闆就讓系裡不給學位,不放人。曾經在網上認識的一名國內的留學生。自己找到工作了想畢業,老闆不放。於是兩個人就僵持著。學生天天在家裡睡大覺,老闆也不讓他畢業。所以說,希望大家一定讓自己去適用前兩個原則。這樣才是符合留學的本意的。
* 和創留學曹賢水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台獲得授權。
phD是啥?博士?
之前回答過一個差不多的問題:
Annie:本科畢業申請美國碩士難易、獎學金情況如何?
第一個問題
申請美國碩士學位拿獎學金的難易。如果你說的是全獎,那麼很遺憾我幾乎就沒看到過有人拿到過全獎,倒不是說真的沒人拿過,而是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要你知道全獎是用來幹嘛你就明白為什麼Master拿全獎的人少了,因為全獎本來就是特別針對PhD設置的,幾乎全美國所有的大學都是這樣做的。PhD這個學位不僅僅意味著做研究,而且也意味著你是一個打工者的身份,這個全獎其實就是你的工資,是要納稅的。這個和咱們國內的獎學金是不一樣的(比如助學金)。
不過全獎雖然難,但做TA(助教)問題不大,不過也要看學校。一般來說,如果你申請的大學既有本科學院,又有研究生院,這種情況下研究生會有比較多在本科學院當助教的機會。如大學是單純的研究生院,能提供助教的機會就會非常少。另外,即使某些大學有本科生,但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所有的課程都要求是正式教師教授,這樣的情況下,教學助理的位子也不多。基本上,教學助理一周工作時間大約在15-20小時之間。獎金(工資)肯定沒全獎多,只能減輕一下生活費負擔,想要覆蓋學費還是很難。
一般說來,第一年留學的研究生成為助教的機會比較小,因為學校沒法提前了解你的英語溝通能力,但如果你對自己的英語能力有足夠的信心,最好在出國之前就打電話與校方聯絡,讓校方可以事先知道自己英語的溝通能力。總之,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是申請助教成功的第一步。除了在語言方面下大力氣外,申請助教者還應注意在教育方式上與國內的不同,盡量多學習西方教育的技巧。
助教的工作通常由任該學科的教授決定,因此要儘早與有關教授建立良好的關係,並爭取機會表現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如果第一年不成功,也不要氣餒,繼續努力爭取。
不同學科申請美國大學助教獎學金的成功率不一樣。在美國留學,由於某些專業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不好,修讀理科的本國研究生人數較少,這就給外國學生創造了機會,申請助教的成功率也高一些。而工科方面助教的名額較少,因為工科一般不在本系內開設基礎課程,不需要太多的研究生來當助教。不過如果你在國內有了一兩年研究生經歷,再去申請國外的助教,把握性要大一些。
通常,研究所的教授會盡量「照顧」自己指導的研究生,因此留學美國申請入學時如何選擇指導教授就成了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有名氣及有影響力的教授,往往可以提供不同種類的資助給他指導的學生,所以選擇教授對於申請美國大學助教獎學金也很重要。
第二個問題
可以通過quit直接獲取碩士學位。不過具體情況比較複雜,畢竟教授放著不走處理起來還是很麻煩,關鍵是比較影響信譽,而且一旦你quit,如果教授是那種比較在意的人,那麼他可能對於後來申請的中國學生都會帶偏見。不過學校也沒有強制的政策規定你一定不能quit,所以你想quit還是能quit。如果碰到那種比較開明的教授,你又能很好的處理關係,有一個正當的quit的理由,也不是不可以。
推薦閱讀:
※阿拉伯人血統優秀嗎?
※美國護照上有類似「無論你身在何方,美國政府都是你強大的後盾」這樣的話嗎?
※既然么美國縣比市大,那為了方便理解,為什麼翻譯的時候不直接把county翻譯成市?
※如何用一句話形容美國的各個州的特色?
※美軍有獲得過多軍種軍銜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