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高迪的建築,有一種舒服的美感。誰能從美學角度解釋下,為何安東尼·高迪的建築如此美嗎?
米拉公寓、巴特略公寓、卡爾倍特公寓……
// 沒有親自考察過高迪的建築作品,僅結合二手資料嘗試從美學角度作答。
首先,我同意高迪的建築是「美的」,但不同意這全是「舒服的美感」——這主要是說高迪建築個性鮮明的表皮、及表皮中突出的雕塑性裝飾。高迪建築的表皮裝飾,很明顯具有仿生造型的手法,簡單觀察一下問題說明裡提到的米拉公寓[1]、巴特略公寓[2] 的立面照片就可發現。從這些雕塑體及細部裝飾中,更多體驗到的是一種奇形怪狀甚至醜陋的造型,而非和諧舒緩的單純靜穆美(例如古希臘雕塑)。而這種手法在高迪代表作聖家族大教堂中表現得更突出。觀察一下其著名的「誕生」立面[3],至少我體會到更多的是恐怖甚至噁心。
然而高迪的建築依然是「美的」,因為上述的形式(form)中,契合了藝術品(或稱「審美對象」)常包含的兩種特徵:模仿、崇高。
「模仿」容易理解。高迪的創作過程和塑形結果,都直接表現了自然界中植物、動物的外形和體態。也有傳說他在為聖家族大教堂雕塑立面時,常尋找真人模特進行寫生,甚至尋找死屍用以傳神刻畫死亡場景。這些模仿行為是一種對自然的再現,進而也是為塑造「崇高性」所進行的鋪墊。因為崇高性是無法自我顯現的,須藉助可感的實體。——高迪通過再現自然真實而追求崇高性的建造思想,也能從今日流傳的話語中找到根據,例如「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崇高」是否真的能通過自然來表現,一方面我們自己觀察和體驗自然景象(例如奇觀式的自然風景)就能獲知——包括生理上的反應、情感上的衝擊;另一方面康德從理論上有所論述,我概括地理解為:自然界事物的尺度和複雜性都非常大,大到人的想像力無法輕易直觀它們,只能通過理性來把握和理解——這種「大」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是一種「絕對之大」,也是康德哲學中所定義的「崇高」。
高迪通過模仿自然而塑造的崇高形式,不僅能提供審美體驗,也能帶來確實的快感。理解這種審美的愉悅感,我傾向於選擇一種叫做「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的解釋[4]:面對崇高之所以感到愉快,原因是人在目睹眼前正發生的恐怖事件時,卻還能同時意識到自己當前處於安全的狀態;這種意識轉移的過程帶來了關於崇高的愉悅感。舉例來說,悲劇、恐怖故事、崇山峻岭所帶來的愉悅感,都能符合上述解釋。
最後說明一下,上述理解偏重於由生理體驗而帶來的心理感受,孤立於歷史和文化因素,因而比較片面,僅供作為理解高迪建築美感的一種方式。而高迪建築的美像大多數現代建築(及更廣泛的藝術)一樣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其建築(及更廣泛的藝術)上的價值,也要回歸到整個建築和藝術歷史發展的上下文中,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換句話說,高迪之美,是因為他的作品出現在特定的建築及藝術歷史時期;高迪的作品立足於整個歐洲建築及藝術的傳統,同時又適時地對傳統提出批判、並對後來的建築和藝術產生啟迪。
----[1] 米拉公寓立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Casa_mila_ag1.jpg[2] 巴特略公寓立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Jfader_batto_facade.jpg[3] 聖家族大教堂「誕生」立面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SagradaFamiliaWeihnachtsfassade.jpg[4] 「自我保存」理論來自 John Dennis 的著作《詩的批評依據》(The Grounds of Criticism in Poetry)在巴塞羅那四個月,看了高迪幾乎所有的建築。題主真的認為高迪建築的美感來自一種令人舒服的感覺嗎?可能不同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太一樣的。我不是專業學美術或者建築的學生,但是在我看來,高迪作品的美感正是來自其對感官的衝擊,與「舒服」一詞並不相符。我在巴薩凱旋門附近看到過高迪早期的建築,中規中矩,倒是挺舒服的,卻難免泯然眾人。
高迪建築多以色彩鮮艷對比鮮明的碎瓷片作為外部材質,而形狀上則偏愛很少見於建築的波浪形,最典型的就是古埃爾公園的長椅和巴特羅之家的外牆。這些設計無論是對於它們本身的用途還是它們周邊的環境來說,都略顯突兀。另外,高地建築中隨處可見扭曲的詭異的細節設計,其獨特性正是由此體現。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神聖家族大教堂?它的外觀會給人非常大的震撼。我每次帶來玩的同學到那裡,下了地鐵大家看到聖家堂的第一反應都是「天哪!」。
我還記得我剛到巴薩那天是夜裡十一點,我坐的汽車路過聖家堂,我在它腳下借著周圍的路燈向上看去,只覺得入骨的恐怖。而它的內部裝飾也是非常詭異的。柱子非常像人的骨骼,真的不會讓人有舒服的感覺…但必須承認的是,高迪是個鬼才,其作品可謂鬼斧神工自成一體,無法模仿亦無法超越。西班牙盛產這種鬼才,畢加索、高迪、米羅…也許是這個國家特有的氣質和環境造就了這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美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感受。曾有學者告訴我:很多能體現生命力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載體,它們往往都是一種促人積極向上的,給予人不懈追求的力量,生命的本質也就是如此。高迪的建築充滿著勃勃的生機,是一種對於生命的表達和讚頌,也許這就是其給人愉悅的原因。
高迪的美感不是空穴來風 西班牙土著部落的建築開窗和馬賽克的拼裝 形體的曲線都能找到源頭
高迪的建築用的都是曲線,曲線比直線看上去更富有美感。高迪所有的建築都沒有完整的圖紙,他的建築與他共「存亡」,就像聖家族大教堂,高迪不幸去世後,人們一直都無法完成他的這件作品,因為他的建築和他就是一體的,這也是高迪建築的魅力之一吧。凡事都有兩面性,美的背後不一定很有實用性,如果能住米拉公寓,住一個禮拜就會想逃出來。有機會一定去那裡參觀大師的作品,才能更深刻的了解高迪作品的美感。我聽說米拉公寓能住宿。
很難談美學的規律,不過如果從數學與人的尺度角度來看,Gaudi作品中有一些超越形態的東西,可參看 http://www.mapleprimes.com/maplesoftblog/6835-Math-In-The-Real-World-Or-What-We-Saw-In-Spain
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我看高迪看到的是他對神和自然的敬畏 就像God exists in nature, nature is another form of God. 他在建聖家堂的時候說 建成以後 「the interior will be like a forest" 非常震撼 最美的靈感來源於自然吧
美學不是用來解釋美的。
要解釋為甚麼高迪的建築看上去有美感,這似乎是認知科學的範疇?高迪的建築超越了認知範疇 他所創造的是一種神的美學 所以他被稱為上帝的建築師 看到他的建築 你會覺得如夢如幻 似乎在夢裡看過一般 奇異扭曲的造型 只有超脫凡世的大師才能創造出來
美的東西是符合美學規律而又不是完全局限於規律的。
高迪的建築包含了兩者,既有傳統的美學科學在裡面,如尺度,比例,色彩搭配的舒適度,又創造出突破傳統的自由元素。
前者讓絕大部分人認為它看上去是舒服而和諧的,而後者讓一部分人認可它是美的,其喜愛程度決定於後者。美感來源於舒適感而高於舒適感。你看高迪的建築就會發現:高迪的建築雖然都有很強的設計感,但總體來說其實是很像某些自然產物的:像溶洞,像風化的岩柱。這些都是自然里很美的東西。所以我感覺高迪的東西就是近看有很精細的設計美感,遠看當這些細節不明顯時又有自然美感。我發覺建築大師的作品不是有很強的自然美感就是有很強的工業設計感+幾何美感(方方正正,嚴謹對稱那種的)。看國內哪些個雷人建築,多數是兩邊都不佔,純粹追求怪異的外形。把奇異當時尚。
美與丑,自在人心。不知道是不是多數人真的覺得高迪的建築美,抑或是因為大家都說他是大師,所以心理上先入為主,覺得大家都讚美的東西應該就是美的,於是開啟了正反饋。我站在米拉之家前面的時候沒覺得它哪兒美,只覺得是個有特色的建築,與眾不同。但與眾不同不總是代表美,很多時候,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東西恰恰是違反大眾審美觀的。聖家堂很壯觀,但這壯觀跟科隆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一樣,談不上什麼特別的美,反而它的土黃色讓我覺得很彆扭,不喜歡。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觀?
※如何評價現在藝術評論(藝術論文、作品、藝術批評、藝術講座)的文字風格(措辭、用語、句法等)?
※為什麼最近一兩年,「生活美學」這個概念火了?
※我們認為「美」的非線性建築是基於怎樣的一種美學邏輯?
※你認為有哪些動態比靜態美的明星?
TAG:文化 | 建築 | 美學 | 安東尼·高迪AntoniGaudíiCor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