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侘寂」(wabi sabi)?


可以去看看日本唯美派文學家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薄薄100頁的一本小書,優雅地表達了作者對東西方文化尤其在審美和設計觀念上的差別的認識。

這本書反覆提到的在「暗」的物理和文化環境下的審美,粗糙原質的材料表面和長時間使用帶來的損耗和光澤在這樣的環境下能達到非常微妙的審美境界,這和佛家摒棄分別心,看清無常,注重本心的觀念是相符的。日本的茶道,花道,文學等幾乎一切和審美有關的事物都受到禪宗很大的影響。聽過老羅語錄的或者考過GRE的應該對神馬叫Natsukashii,「令人愉悅的憂傷」還有印象。

這對一般的西方人而言並不那麼容易理解,但我想對中國人來說其實不算陌生,傳統的書法繪畫和文學作品裡都有體現,我們在文化上都是一脈相承的,看這本《陰翳禮讚》的時候肯定要忍不住會心一笑。我上周在計程車上跟司機師傅碰巧聊到傢俱上油和「手澤」的話題,他想必沒有讀過谷崎潤一郎的書,但是從一個喜歡傳統傢俱的中國人的觀點來看,他們的觀點是高度一致的。

前一陣子去聽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和設計評論家柏木博的講座,了解了一些日本近現代90年的設計史的材料。80年代後期受後現代設計風潮的影響,設計上對外觀非常注重,甚至到了影響功能的程度,這是日本泡沫經濟的一個時代特徵。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陷入蕭條,設計風格又向本質回歸,天然材質的使用又開始流行。到最近的風向,「民藝」又重新獲得重視,有興趣可以看看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的兒子柳宗理的項目,尤其是一些漆器作品。wabi-sabi的審美在日本民藝里的體現是很充分的。

最後再轉帖一段《日本的手感設計》這本書里對Wabi-Sabi的介紹,來自http://apuapu.blogbus.com/tag/%E6%97%A5%E6%9C%AC%E7%9A%84%E6%89%8B%E6%84%9F%E8%AE%BE%E8%AE%A1%EF%BC%8C%E7%BE%8E%E5%AD%A6%E6%84%8F%E8%AF%86/:

Wabisabi與shibu——缺、拙、澀的意境

Wabisabi是由wabi與sabi兩個字所結合而成的複合字,基本上wabi與sabi的意思極為相近,都是一種講求黯淡、經過歲月洗鍊的古雅、儉樸、收斂與貧乏的意象。像wabi是一種與茶道相關的美學意識,如同久松真一所提出七種茶道精神的器物美學:「不均衡、儉樸、枯高、幽玄、脫俗與靜寂」,反映了wabi所要傳達減退美學的素樸風格。

而sabi則是具有自然觀的美學意識,也就是對永恆性的質疑,因此sabi可以說是短暫性的瞬間之美,像櫻花般短暫綻放又隨即凋謝,就是sabi之美的價值所在,因為sabi的觀點認為目前所見乃為暫時性的景況,待物件經過歲月的洗滌與浸潤,所呈現的表面質地,即是sabi之美。

一般而言,日本美學所追求的是黯然之美,也就是非直接表現出來的文化特性,侘茶的美學意識就是黯然、枯寂,也就是無法圓滿具足,退而求其次地以粗糙,哀美之姿傳達其意識。所以在日本的器物設計上,寧願以霧面的表現處理取代亮面;寧願以手工的手漬替代人工的光滑;寧願以裸露的處理過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縫製,也因而觀察許多日本設計師的作品,都可以呈現上述的特點,所以像民藝大師柳宗理的設計作品是一種「拙」的造型意象,其餐具的表面幾乎都是霧面處理,或許這就是他所堅持「澀」的東方意象吧!甚至呼應無法圓滿具足的「缺」的態度。再者知名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先生,認為玉石光澤乃經過人手長年累月的觸摸,而使油垢汗脂滲透進去所呈現的特殊光澤,因而產生特殊的風雅韻味,亦即手漬觸感所自然天成的表面痕迹。而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更認為顯露未完成的接縫與邊緣修飾的過程,可以呈現不受拘束的優雅靈氣。

其實這種黯然之美,也是身為人對天地間的謙遜與尊敬,因此日本的手感文化脈絡一直離不開自然,甚至是浸潤於自然間所展現的謙懷氣度。就如同黑川雅之所提出的「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中,其中的「素」(素雅)、「破」(破壞)等的兩個美學關鍵字,可以呼應Wabisabi的觀點,因此日本的器物製作一直離不開自然素材,因為運用手工所製作出來的器物,在一段時間中,工匠的手漬已融合於自然素材表面的自然質地,再經由使用者使用時的接觸、觸摸與把玩,更甚者呈現工匠出品前不同的質地變化,增加了使用者的情感依戀。就如同日語漢字「愛著」(ai chaku),「愛」 (ai)是指愛情,「著」(chaku)是附著,也就是在人與物間所產生的共生情感,而產生深切的情感依戀。「破」則是一種破壞,但若呼應日本的文化涵構,可以稱述是從破壞所產生的餘韻之美,也是一種未完成的空白之美,像日本設計師五十嵐威暢以陶瓷所設計的幾款器皿,特別呈現一種撕裂、摔裂的造型特色,但也由於這種不羈的破壞之美,反而比完整造型的器皿設計更來得有想像空間,就如同五十嵐威暢所提及的「ambiguity」(含糊、不明確與模稜兩可之意)概念,使得這種破壞的意象介於完成與未完成之間的模稜兩可,是非常典型的日本美學特色。

加拿大的心理學家理查·包威爾所寫的《Wabisabi simple》一書,點出幾個新世代的侘寂精神,其中:「重視自然、微妙不顯、開放性、有彈性、季節性、天然與手工打造」等七個關鍵字是可以呼應Wabisabi的手感特性。像日本許多的手工藝品製作,是非常嚴謹地謹守「微妙不顯」的態度,感覺是一種消極、謙卑、退縮,但是進一步地觀察卻是一種精鍊、枯高的極致手藝的表現,更甚者展現一種對細節處的堅持,這也就是黑川雅之所談八個日本美學意識中的「微」。也因為對於細微處所處理的無微不至,產生一種敬重、敬畏而衍生的「愛著」,所以日本許多手作的物件,除了造型(form)與功能(function)之外,也多了其他文化所少有的靈魂(soul),而靈魂除了是從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萬物有靈論而來,更甚者是工匠在製作器物時所賦予的技藝靈魂吧,或者可以說是工匠在製作物件時與材質互動下,所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在其中。

Shibu(澀)是另一種日本傳統美學之美,依照柳宗悅對日本「澀之美」的詮釋是認為在手感工藝的創作中,將十二分的表現退縮成十分是澀的秘意所在,剩下的二分是含蓄的東方之美,因為澀不是喧嘩而是靜默的態度,所以「不言之和」與「無聞之聞」即是澀的精神所在,畢竟喜歡非凡、完美器物的人,是無餘暇去欣賞「無事」的深度,更何況手感的創作會有一些不自由性,它受限於工具、材料在某種程度的限制,所以無法像繪畫一般,可以產生擬真的創作,反而因為以手感的自由與隨性所創造出來的創作,往往會產生參差不齊的痕迹,然而這卻是自然之必然,而且是不可逆的。畢竟手感創作是無法以機器製作要求工整、完美的,所以更應該欣賞手感在不自由的條件下所產生自由的創作痕迹。在朝鮮有一種名為「刷毛目」的茶碗,而被茶人們所敬重,因為可以在刷毛目的茶碗中獲得「奔放自由之美」,而各類的染織品也是一樣的,因為在創作時也無法百分之百預測完成後的形貌,但也因此產生無法臆測的歡喜讚歎。或許澀就像柳宗悅所說的澀之三部曲——余、厚與濃。

透過Wabisabi與Shibu之缺、拙、澀的意境,使得手感的製作技巧在日本文化中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呈現是一種減退的禮堂之美,卻在內涵中展現無限的生命力。相對的,這種含蓄、表徵自然的面貌與「非自由的自由」的創作態度和人生哲學,更為呼應自然的脈動與韻律。因為它了解人為的限制,因此不去強求,反而產生更遊刃有餘且奔放而自由的創作面貌,因為非凡與完美的造型形式,在器物的物靈上已達到了盡頭,反而缺乏了再增進的空間,或者提供欣賞者與使用者有著餘韻的想像空間,也因此缺、拙與澀的意境,反而使手感的創作上產生更豐富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從反作用力所推擠出來的「間」之美,也充分地傳達「余、厚、濃」的創作意境。


為什麼我們不看看日本人自己解釋的Wabi Sabi呢?

侘び·寂び這是兩個詞,分別表達了不同的含義。而這兩重含義結合起來,便成為了日本的獨有美學。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由此可見,侘び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至於英文對侘び的翻譯「Imperfect」,來自於19世紀的日本美學家 岡倉天心 的著書《茶之本 Book of tea》。所指的應是侘び美學中,外表的殘缺。但這種翻譯顯然是被我們再次翻譯時誤解了,Lost in Translation。

寂び這個詞,直接看上去,便理解了「寂靜」的意思,但這詞在日語中還有其他的含義。

寂び的發音是Sabi,除了寫做「寂」,也可寫做「錆」,這兩個詞在古語中是共通的,意思是「舊化,生鏽」。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但在著名俳人 松尾芭蕉 (是的,日和裡面的那一位)的影響下,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這種美感與侘び的相似點在於,都在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美。

既然分別解釋過了侘び和寂び的含義,那麼我試著把它們結合起來,Wabi Sabi的含義是:

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舉幾個例子的話,我頭腦中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日本寺廟中很常見的,爬滿青苔的石燈,以及經歷幾百年風雨的,外表毫無塗漆保護的木柱。

照片只能貼新浪微博了,看不到的朋友們請見諒:

布滿青苔的石燈特寫

http://ww1.sinaimg.cn/large/6a2caa5djw1dn8jcq577dj.jpg

坐落著石燈的甬道

http://ww4.sinaimg.cn/large/6a2caa5djw1dn8jfzlkmmj.jpg


我覺得網路上很多理解是翻譯帶來的歧義。

比如有人說,「Wabi-sabi 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

這句話顯然是從 Wikipedia 上翻過來的,而 wiki 上的"imperfect, impermanent, and incomplete" 又是從 Leonard Koren 的書里引的。(http://en.wikipedia.org/wiki/Wabi_sabi)

把一個日文概念引介到英語文化中,再斷章取義的翻譯成中文,我覺得是有很大誤導性的。事實上,我去看了 Flickr 上的 Wabi Sabi 組圖(http://www.flickr.com/groups/wabisabisuki/pool/with/6344179133/),我也覺得是有誤導性的。

當然,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更好的解釋可以看李淼兄的答案——但還是說說我的理解。

侘寂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物漸漸剝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質,而這些被留下的東西是美好的。所謂餘韻無窮。

相對應的,很多東西你乍一看非常美,非常好,但時間讓你感覺到它的好處在於它被粉飾過,最終會顯得非常醜陋。想想很多掉漆的電子產品。

時間究竟是一件美麗事物的朋友還是敵人?這取決於事物的本質。而侘寂指的就是這本質。

喬布斯、多西們追求這個,是因為他們理解到,通過長期而繁重的工作,他們可以把自己的產品中表層的、浮華的、不必要的部分層層剝落,最後留下一些不可削減的、接近本質的美好的結果。就像我以前總結過的:我從喬布斯和傑克多西處學到的一件重要的事是他們對於美的理解:美來自於一個對於艱難挑戰的克服過程,並最終回歸於一種簡單的狀態。


關於侘寂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來源出處很多人很多資料也解釋過。不過我想說的是,侘寂之後我們到底要幹嘛?或者侘寂教會我們什麼。

我想到的是一個歌銘 「雪間の草」

花をのみ 待つらん人に 山裡の  ゆきまの草の 春を見せばや

意為「莫待春花開,君不見,雪下青青草,春意已盎然」。

2014年秋 拍攝於京都三十三間堂

這首和歌是千利休對茶道的審美wabi侘寂的解讀。Wabi不是老舊的,逝去的,枯寂的美感,而是即便在廢墟中依然能夠重生的力量,就像一歲枯榮重生的雪下青青草。

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樣,千利休居士是將日本茶道發揚光大的人。也是現在日本茶道流派的始祖。關於茶道的源流,和之前改進茶道禮儀系統的就不贅述了。

想要理解侘寂,我覺得首先要理解茶道。茶道並不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歸根結底,是為了一碗好喝的茶。在學習茶道的時候,我曾去日本參學,去過小山園的工廠。傳統的石磨和現代化的空調系統,所有的一切都不違和。接待我們的人說,無論是小山園家族的人,還是製作石磨的人,數代幾百年,只為一件事。

2014年秋 拍攝於京都大德寺

說到茶,學習茶道的人,數年來的學習又是為了什麼呢?從無到有,即便動作笨拙,只要你用心的做好每一步,客人都為你的點茶而高興。這些步驟不僅僅是為了向人展示美得形態,而是要求「心「」型「合一。久而久之,你規範下來的動作、禮儀會被帶到你的生活里,不在局限與茶室之內,這就開始修習」茶心「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敲斷茶杓,磕破茶碗,劃傷茶栆。但老師會告訴我們沒關係。認真的種植,仔細的製作,漫長的學習。每個人都在這六百年間為了同一件事,無謂枯燥,循環往複。而這所有都回饋給了我們一碗好喝的茶。

某日 練習的一碗茶

我們敬畏自然,並且向它們學習。我去過大德寺里千家墓地,這裡平時不對外開放,那時是九月,紅葉將紅未紅,青草旺盛。千利休數百年前設計的庭院依然在哪裡。草會枯萎,會茂密,會雜亂。僧人告訴我們面對這個庭院參禪的時候就感受到,人為的庭院就是要順應自然,四時風光日日新。

2014秋 拍攝於京都大德寺 管理千家墓地的寺院入口處

里千家今日庵中,數百年前將軍送給千利休居士的石頭還在那裡,每間茶室都說這自己的故事,立柱是某代家元親手種植,某個大小是某代家元對應的點茶法而新設置。

所有的這些歷久而彌新,這就是侘寂的力量。沒有什麼東西會死去,不過是新生。這也是侘寂裡面禪的哲學。枯燥中學會發現,破敗中煥發新生。

泉仙懷石料理 墊紙上複製的老木板上的偈語

以上啰嗦了幾百字,終歸還是在禪和茶道裡面繞彎彎。侘寂和生活有什麼關係?

對我而言,侘寂不是枯寂,我們不是僧人,無法苦修卻要生活。但我們可以擁有教養,學習禮儀。善待人和物。我喜歡小時候東西壞了總是修修補補,爸爸媽媽好像有魔法一樣,可以製作和修復全世界。爸爸打的衣櫃,媽媽做的衣服。爸爸安裝的水電管道,媽媽縫製的窗帘日用。慢慢的,新的變舊了,我們長大了。那些東西是同年美妙的記憶和現在身邊手邊長久的陪伴。也許是現在獲得變成了廉價而便捷的東西,淘汰取代了更換,丟棄取代了修繕。煩惱變得多了,樂趣便的少了。

明暗寺附近地面 小狗的爪印

那麼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呢?其實很簡單,讓生活中看似無用之物再次煥發新生。比如老舊的物件再次翻新,為自己縫製喝茶喝水的杯墊,破敗的衣物做成背包等等,這些教程網上一搜一大把,其實不是我們無法做到,而是心意,我們從未將心意放在自己生活的空間。侘寂是禪,禪確是生活。關愛生活,關愛自己的心。選擇的東西也是能長久陪伴的,如同心是長久陪伴的一樣。

再引申延展下去就是其他的話題了……

總之,希望大家能熱愛生活,也終被生活所愛。

日本參學時,課堂上同學拍攝的手。一規一矩都應體現在生活。

————————這是不侘寂的分割線--------------------------------------------

知乎新手感謝大家厚愛,零零散散想到一些,繼續說說,不嫌我啰嗦的可以繼續看看。

看評論里說到「六百年,世世代代的就干一件事:泡茶!好厲害!「是不是!!!我也覺得好厲害呀~記得訪問丸久小山園的工廠的時候,貌不驚人的講解者是茶園繼承人的弟弟(這是後來才知道的)

這位老先生帶我們參觀了整個工廠,講真,不大,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工人在操作。操作也很簡單,把流水線運送到腳邊的茶葉從木箱中拿出來,然後從紙袋子里倒進機器。其餘的整個流水線完成作業。看著我們的驚訝,老先生習以為常的解釋到,是的我們就這一個工廠,全部的茶都是在這裡製作完成的。

但是!我從最末端說起!

茶葉包裝的熱封技術是特別製作的,不記得是那家公司,後面這項技術被運用到好多鐵罐包裝的產品上了。

在包裝之前,打磨的石磨就是上文提到的石匠家族,用玄武岩雕刻而成,特定的紋理才能把茶打磨的那麼細膩(女生懂的,散粉級別)。整個打磨車間全密封,恆溫恆濕恆氧,空調系統好像是三菱還是夏普定製的。連同石磨上的電機也是模仿手動轉速。

茶葉如何變成茶粉呢,我們喝到的抹茶其實只有葉肉部分,葉梗部分在前面破葉部分被靜電王吸附走了。

上面幾項說的簡單,但相比之下冷凍保鮮、運輸已經不那麼複雜了。

參觀完工廠,我們在茶葉調配室觀看,全黑的牆壁,電動天窗靠太陽能自動感應光線自動調節室內燈光亮度。黑色是為了能更好的觀察綠色。所有的茶都是在這間調配室配比出來。

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老先生結語說:幾百年到現在,世界也在變化,科技終歸是為了更好的那一碗茶。

有人說茶道是禪修、儀式、格調。其實我作為一個學生卻真的覺得,茶道就是生活。是教會我們生活,忍耐枯燥、享受獨處、體會變化、調伏內心,而後生活得到獎勵。在學習的過程里,我們使用過很多珍貴的物品,某某家幾代目做的茶碗、某某大師製作的茶杓、某某寺院多少年前做的栆,教室里用過很久的茶筅我們拿回家繼續練習、年長的老師將自己年輕時候最愛的和服織補之後送給年輕的老師。這些教會我們的是珍視,你珍視生活,生活自會有所關照。

引申遠了,但再次回到侘寂,珍視和平常心,也是侘寂精神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發現一個短片,可以很直觀地解釋侘寂之意。

來源:【動畫短片】侘寂之美 WABI-SABI


落葉的庭院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要輕輕把樹搖一下,抖落幾片葉子,這才是「 Wabi Sabi 」的境界。

If an object or expression can bring about, within us, a sense of serene melancholy and a spiritual longing, then that object could be said to be wabi-sabi.

[Wabi-sabi] nurtures all that is authentic by acknowledging three simple realities: nothing lasts, nothing is finished, and nothing is perfect.

—— Wikipedia

不敢貿然翻譯,怕無法準確描述這種境界,請各位自行體會。

2015.11.21更新

圖片和文字均出iPhone應用【每日壁紙雜誌】,如有侵權請告知。

沒有什麼我們看到或聽到的東西是完美的。但恰是這種缺陷(不完美)才讓現實變得完美。

– Shunryu Suzuki


給個侘寂一點的回答:

侘是簡樸。

寂是古舊。

前者是豪華的對立面,超越外在。後者是嶄新的對立面,挑戰時間。

侘寂指一種超越外在和時間的美。

不虛張聲勢,卻歷久彌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簡而不陋,古而不舊。


除了去網上搜以外,還可以聽 Marcus Schmickler 的專輯《Wabi Sabi》來理解。


推薦看這部動畫體會一下

戲說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戰國鬼才傳

戰國鬼才傳 へうげもの(豆瓣)

【STORY】

  這部「戰國鬼才傳」的作品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為舞台,主角古田重然本身是織田信長的家臣古田重然,身為武士與雅士的他,從天才信長之處學到了壯大的世界觀,本身希望追求出人頭地的機會,但自從遇見了茶聖千宗易處學得了深遠的精神性之後,他便變成被茶道與物慾奪去靈魂的 男人。

我看到第3遍的時候 才稍微悟透其中的零星

有些時候 我們需要這種素雅去沖淡現實的油膩

擴展閱讀

Wabi-Sabi (豆瓣)

我今天看完介紹就下單了。。。

亞馬遜地址(關於這個的書好多。。。)

Wabi-Sabi - 所有類別

SE7EN 在中國傳統美學特點探討中的評論中提到:「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以一己之力扭轉世風對浮誇奢靡的欣賞,引導人們轉而學會欣賞『間』、『秘』、『素』、『減』,禪寂之美。」今天剛看到 emmas 上在說 Wabi-sabi,Wabi-sabi 在日文里就是侘(wabi) 寂(sabi),與今天的漢字含義已經相去甚遠了,為通俗我們或可以用「禪寂」來代替。Wabi-sabi 是日本傳統文化、美學、世界觀、思想哲學的最鮮明的一個根基,深刻影響著世代日本人,雖然很少有日本人會將 Wabi-sabi 解釋清楚,但 Wabi-sabi 是他們身上的東西,可意會不可言傳。他們沒有用哲學理論去解釋過,也沒有寫進教科書來傳授,或許這讓東方式哲學 Wabi-sabi 流傳更廣,影響更深,千利休在茶道上將 Wabi-sabi 發揚光大,普及大眾。

Source:Wabi-sabi | 侘?寂 · [ i D 公 社 ]


看了這麼多答案,感覺wabi-sabi有一種追尋本質的美、永恆的美的意味,這和物理學家的審美是很像的,外在量的無窮變化、時間的不斷演化,阻擋不了我們尋找和欣賞其內在的、不隨時間改變的規律之美。


引一段以前寫的:

日本侘寂文化

Wabi-sabi是由侘(wabi)與寂(sabi)兩個字所結合而成的複合字,是一種講求黯淡、經過歲月洗鍊的古雅、儉樸、收斂與貧乏的意象。侘原指出世離群,刻苦簡淡地於大自然獨居。寂原指孤寂、清瘦或凋零 。隱士們和苦行者被認為是一種獲得豐富精神生命的途徑,從而使帶有負面情緒的wabi和sabi有了一種詩學傾向,隱士生活催生出對自然的、日常的生活細節的鑒賞能力成為認識另一種美的基礎。

侘,是在簡居中享受閑樂,在貧乏中悠然望天;寂,是在清寂里觸摸到禪意。侘寂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是日本傳統藝術如茶道、陶藝的目標,是藉由藝術的手段營造出一種情境,讓人們能夠安靜下來。wabi-sabi的完整形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簡化形態則是一種特定形式的美學。Wabi-sabi是日本傳統文化、美學、世界觀、思想哲學的最鮮明、最醒目、也最具標誌性的一個根基,深刻影響著世代日本人。Wabi-sabi表現的是一種廣泛的日本人的世界觀,以容納和驗證佛教的「無常」為中心的美學思想。wabi-sabi也被稱為「事物的禪」,它的哲學、精神、道德原則受中國道家和禪宗激發,它的心靈狀態與對物質主義的理解源於九、十世紀的中國詩詞和水墨畫帶有的蒼涼、極簡主義氛圍。

在公元14世紀,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將最初的Wabi-sabi融入茶道,以一己之力扭轉當時世風對浮誇奢靡的欣賞,他使用小而樸素的茶室、竹製茶具,將日常物品用於茶道,用簡潔質樸的茶具代替來自中國的華貴器具……引導人們轉而學會欣賞禪寂之美,為Wabi-sabi的推廣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簡樸是wabi-sabi的核心思想。無,就是終極的簡樸。但在達到「無」的境界之前和之後,要遵循簡樸的原則並不是那麼簡單。最佳描述wabi-sabi簡約的方式是:經由冷靜,謙虛和真誠等特質的智慧所達到的優雅狀態。「物質貧乏,精神富足」是wabi-sabi的格言。它所倡導的是要我們不過分執著於追求成功——財富、地位、權勢和奢華享樂——而是要懂得享受生活。去掉所有不必要的。重視事物的內涵,忽視物質的階級地位。消減到本體,但不減詩意。

Wabi-sabi的美學特徵包括:不對稱、粗糙、簡樸、謙遜、親切和由自然變化而形成。有人更形象的解釋到,wabi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比如竹子、稻草、泥土、石頭中的圖案,sabi指時間的光澤,比如一件物品在使用中提升了它的價值和美。

Leonard Koren則在所著的《Wabi-Sabi》一書中用一個句子概括了它的本質精神: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摘自飛先生的小站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是日本美學的奠基人,據說他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時先仔細地講地面與草地清理乾淨,然後搖晃一棵樹,好讓少許葉子落下來,這就是侘寂。

侘寂的美學無不體現在京都的寺廟,庭院,屋瓦,還是茶碗,服飾上,並深深地印刻在日本人的心裡,以至於這種美學在日本人心中不言而喻,不願做出任何明確理性的定義。

所以,我擅自將其總結為以素為美,以簡為美,以枯為美,以寂為美,以小為美,以缺為美,以真為美。

說到以小為美,讓我想起了日本的插畫。用一隻單薄的小花而不是鮮艷的,豐滿的來填充畫面,這是傳統日本人的做法。

而以缺為美,我想到了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寺院方丈面前坐落著15塊枯石,除了主持所在的位置以外,任何角度只能看見14塊,不管任何一個角度都有一個石頭隱身不見。15代表滿月,十五為盈,十四為缺,事物不完美,非永存之美深諳其中。

在侘寂的世界裡,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經修飾的草屋是美的,一個顏色混戰的茶壺是美的,所有從造價角度來評判的材質價值體系都會拋到一邊。與西方那種認為不朽,壯觀和耐久才是偉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賞的是凋零,離群索居和隱匿。

然而誰願看一朵凋零的花呢?「美其實是只是一種與丑妥協的條件」,是一種「一種詩意與優雅的特殊時刻」。我認為侘寂更像是對不完美的尊重。它知道所有事物都伴隨著不完美,每一位匠人知道最鋒利的刀刃在放大鏡下面也會看到凹凸不平和斑駁的缺口;龍安寺的僧人們知道陰缺總多於團圓,夏日繁茂的樹木到了冬日就剩下光禿禿的枝椏橫過天際,華美的宅院大廈看似宏偉富麗其實地基長滿了雜草和苔蘚。不完美是宇宙的規律,是自然之法。侘寂逼迫人們思考死亡,喚起孤寂和憂傷,接受無可避免的情況,這種禪宗心態的美學讓我十分嚮往。

所以侘寂是一種對真實的追求,就像羅曼羅蘭說:「世界上是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侘寂就是這種看到世間種種的不完美,卻仍然以此為美的英雄主義。


侘寂,接受自然樸素的美,接受時間雕刻的美。要理解和感受到侘寂的美學很容易,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這一觀念,並開始在個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

我見過很多符合侘寂美學的設計,它們未必都出自日本設計師之手,作者也未必去了解過「侘寂」這個詞,但是我知道他們真的感受到了並傳達了侘寂的美學。

——

這些宛若自然天成的陶藝器皿來自美國設計師和藝術家Jessica Hans。

——

日本藝術家古賀充(Mitsuru Koga)將取之於自然的卵石,加以精細的手工打磨,同時保留自然形制,製作成這些美好的微型花瓶。

——

美國設計師John Robohm的手工木器作品,木製衣帽鉤、勺子、燭台...


關於侘寂,連日本人心中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侘寂美學對日本文化有多重要?可以類比希臘神話在西方審美中的地位。

日式設計總是以其獨特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日式、極簡風、禪意、無意識,讓他們得以將日本文化散播到島國之外。如果想要探究這些設計藏在深處的內核,那就不得不提侘寂(wabi-sabi)。關於侘寂,連日本人心中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簡單來說,它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侘寂美學對日本文化有多重要?可以類比希臘神話在西方審美中的地位。

看侘寂wabi-sabi的發音,感覺總有些怪怪的聯想…實際上,在日本文化里,這是一個很美的辭彙,是由侘(wabi)與寂(sabi)兩個字所結合而成的複合字,想理解侘寂,就要把兩個字拆開來看。侘び的原意是簡單樸素,意指去除裝飾、無需繁華、「陋外慧中」的狀態;

寂び則是古舊。簡而言之,「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就是侘寂概念的核心。

侘寂的美不在於外在,而在於含蓄之中,超越時間、歷久彌新。日本人將這一傳統美學運用到各個領域,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

城池

京都作為平安王朝到明治維新千年來的首都,是日本文化與大和之魂的真正所在。恐怕再也找不到哪座城市像京都一樣,擁有如此眾多幽靜的古剎與神社,它也是日本最能體現侘寂之美的城池。

西明寺的葉子紅了,跟地上的苔蘚對照起來,滿眼便是讓人歡喜的色彩。寺廟沒有按現代人的喜好修整成嶄新的樣式,反倒保留了古韻,就連長滿苔蘚的石板路都給人一種不完美的美。

平安神宮的景色,素樸卻讓人神清氣爽,有時候在現代大都市待久了,心靈就想要尋求一處靜謐的角落,wabi-sabi所求的歲月洗鍊後的古雅、儉樸,在這裡得到表達。

沒有直衝雲霄的摩天大樓,沒有寬闊的街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藏身在面目越來越相似的城市之間,京都彷彿是別樣的存在,也詮釋了sabi具有自然觀的美學意識,古樸的房屋挨在一起,經過歲月的洗滌和浸潤,沉澱下來的就是sabi之美。

茶道

作為日本美學奠基人,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流傳:他在打掃滿地落葉的庭院時,要遵循一定的步驟。先將地面清理乾淨,然後搖晃一棵樹,好讓少許葉子落下來。有人說,這就是侘寂。與之息息相關的茶道,就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藝術。茶道當中的「侘」,指的是外在簡樸但內在具有質感與美感的事物。

黑川雅之總結過日本的八個審美關鍵字: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其中一個「素」字就能表達出wabi-sabi。保持本色,信賴自然和宇宙自有的平衡,不添加任何雜念,這也正是侘寂美學的要點所在。

茶道所使用的器具多有樸素外表,完成整個過程是一種儀式,也是對心靈的洗禮。日本哲學家、茶道專家久松真一所講的七種茶道精神的器物美學:「不均衡、儉樸、枯高、幽玄、脫俗與靜寂」,不正是wabi-sabi想要傳達的減退美學與素樸風格么?

設計

日本的當代設計風格雖然一直在更新,但是就像民族魂一樣,這些設計多少都保留了侘寂美學的內核。平日里我們看到的MUJI,就表達了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就像其藝術總監原研哉所說:最美的設計是虛無。這跟侘寂的理念不謀而合:沒有什麼永存,沒有什麼是完滿、完美的,樸素的外表,也有其美好之處。

民藝大師柳宗理是較早獲得世界認可的日本設計師。他將民間藝術的溫暖手作融入到冰冷的工業設計中,沒有稀奇古怪的創意,也不是非常引人注目,展現的是一種「拙」的造型意象,但隨著時間流逝,在與這些作品日積月累的接觸中,人們會感覺到體貼入微的細節處理,這正是設計哲學的最高境界。1957年為柳宗理贏得世界聲譽的蝴蝶凳,就是這樣擁有侘寂審美的作品。

黑川雅之被譽為開創日本建築和工業設計新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之所以有這樣的美譽,也是緣於他成功地將東西方審美理念融為一體,形成優雅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自然也離不開侘寂美學。

日本藝術家古賀充取之自然,將卵石手工精心打磨,小巧又質樸的形態,作為微型花瓶美好又清新。

除了日本人自己對侘寂的崇尚,在西方,也有這麼一群人在用自己的理解詮釋著這種簡單的美學。

Axel Vervoordt是來自比利時的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與其他西方設計不同,我們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流行的現代風格,而是平靜空間中透露出的、安靜而愜意的生活美學。

美國設計師John Robohm創建了一個農場名叫Live Wire Farm ,除了經營蜂蜜外,他還利用當地森林的樹枝製作衣帽鉤、勺子、燭台等各種木器。

Tyler Hays一直堅持手工製作傢具,在設計中保留Wabi-Sabi風格。原木、金屬、皮革、布藝都是Tyler Hays常用的元素。他設計的傢具大多具有樸實無華的外觀、粗線條鑿制的邊緣,是一種西方人詮釋的侘寂之美。

作為日本美學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wabi-sabi紮根在日本國民心中,經由設計師,展現給世界。它就像空氣一樣,是日本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隻言片語也絕對說不清。在我看來,侘寂並不是一味追求老舊的事物,因為過於刻意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涵義。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侘寂是需要我們靜下心才能感受到的生活美學。

一居生活是專註于海外生活的新媒體,定位於國內新中產人群喜歡的海外生活實用資訊及實景消費平台,傳播有品位且獨特的海外旅行、居住和消費觀念。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一居生活志

http://weixin.qq.com/r/JUwJEQDE0F2vrURy9xk3 (二維碼自動識別)


「wabi-sabi」 就是在 「我們從物質中得到快樂」 和 「我們從不受物質拘束中得到快樂」 兩者間得到的平衡。 ----引自Leonard Koren 的 《Wibi-Sabi 侘寂之美》

雖然這句話這不是作者對於「wabi-sabi」的最終詮釋,但我卻覺得這個是最能夠說清楚「wabi-sabi」的描述。 「wabi-sabi」是主觀的,是類似禪宗這樣詩意而優雅的心理狀態,所有語言描述出的心理狀態都不是準確的,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想要理解wabisabi,不推薦先去看那本《陰翳禮讚》。

人沒有直接的感受是很難理解一些沒見過的具象的概念的,

比如說何不食肉糜?想必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所以我覺得比起單純從書中了解,為什麼不從生活出發去理解侘び寂び呢?

先從我身邊的小例子說起。

1 有用 和 無用

上學期學花道的同學,每周下課後會把一束花放到我們的ゼミ室來,剛開始幾天花是很新鮮的,然後差不多一個月以後,變成了這個樣子。

聯想起看到水彩畫老師現場教學畫一束花的時候,也是特意把花瓣撒了一些在地上,像這樣:

不知道怎麼說呢?

我覺得大概很多人都能隱隱約約察覺出,這種行為背後似乎蘊含著一種很日式的美感。

可是,具體是如何形成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個月遇到一個老奶奶,我才彷彿被人點醒一般。

八月底回到日本,早上6點不到的時候,我在一陣鳥鳴聲里醒來。一推開窗,門前彷彿堆麥子的打穀場一般,一個老奶奶已經拿著鐮刀割著「麥子」,然後打包好一捆捆整整齊齊地堆在自己身後的草地上。我在陽台上曬好衣服,然後默默坐下來休息,一邊看她那樣認真又嚴謹地勞作著。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已經吃完早飯,再看過去,院子已經被收拾得差不多了。

不知道你看到上面兩幅圖的時候能夠注意到什麼,當我看到像地毯一般整理得如此平整的地面,以及垃圾袋都被一絲不苟地堆放得整整齊齊的時候,我腦中不禁湧起一個巨大的疑問:

日本人為什麼老在「無用」的東西上面耗費者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雜草他們既不準備當做燃料,也不會準備當做肥料,僅僅是為了處理垃圾而已,似乎有各種方式讓這件事情做得更有效率,然而他們偏偏就選擇了這樣一種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方法。

我比較能接受的,是那種做點心然後擺個盤;雖然說總是要吃掉的,但是點心畢竟要慢慢吃,一邊吃一邊品,偶爾調劑一下還是不錯的;當然很多朋友圈或者豆瓣上的那種把每頓飯都做得特別精緻好看的做法,老實說我大概是不捨得吃下去的。

所以像我這種思維的人,看到這種處理「垃圾」的方式,真有點讓我費解;老實說,我做菜切菜都沒有那麼講究;雖然自己也算一個做設計的人,在做設計的時候的確也會糾結於一兩毫米線條差異還有構圖色彩上的平衡,但是在生活上卻做不到完全那麼講究。

一方面是生活上確實也沒有那麼多閑余時間,另一方面自己似乎是由一種「功利性」的思維支配在行動。

我會覺得,在有用的事情上面花費時間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在無用的事情上面自然要節省時間,這樣才是收放自如,對不對?

2 平均 和 重點

我想並不僅僅是我個人這麼想,以前在做新城開發的時候,就可以很明顯得看出上面領導對於方案評價時候的思路和做法,簡單來說,只要大方向上緊跟上頭思路沒問題,局部上有創新有亮點,剩下就算有一些「小問題」也是可以忽略的;接下來,加快推進,儘快落實就好了。

有時候這個「小問題」是「城市市政設施投資不夠,下水管道抗暴雨設計指標過低」,有時候是「公園人均綠地不足,專項公園種類不夠」,有時候是「歷史建築內產權不明,人口過多,消防隱患大,居民生活質量差;地段內土地價值遠遠大於拆遷成本,保護難度高」。

為什麼我們城市開發得飛快,因為這些都是「小問題」。

於是我們的很多地方,都一定有一條代表「城市形象」的景觀大道,動輒100米寬(當然現在這種LOW做法早就沒有了),讓做道路的同學看了想死;一定有一條城市主要發展軸線,在上面開車走一下,你會依稀覺得每個地方都在朝著上海看齊,然而你如果拐個彎,上了一條不處於「城市發展點線面」內的真空區域,很快你就會進入一場以十年為單位的穿越之旅。

先富帶動後富嘛,我們資源有限,只能把有限的資源放在刀刃上才能批的動社會主義初級大山嘛。

我們也許是被「均窮」嚇怕了吧。

走在日本的城市中間,我常常很疑惑。中心繁華的地方並沒有那麼想像得突出,開始我認為是他們現代化程度比較高,城市整體發展都比較好,可這解釋不了,居住用地的均質化。

這話怎麼說比較明白呢?

簡單說,就是結構不明顯。

『見えがくれする都市』這本書里槇文彥的觀點,日本傳統街區的特點就是,

沒有刻意強調主次,整體中包含局部,局部也包含整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小到B號紙,榻榻米,中到建築進深開間,街道高寬比,大到街區用地劃分,都微妙地遵循著近乎一致的比例。

所以說,兩個國家,一種是主次化的方法,一種是均質化的方法;似乎可以從城市空間形態構成和發展思路上看出一點點國民性格的影子。

3 無常

我繼續望著這個庭院發獃,看著這些長得有一人多高的雜草,又有一絲疑問湧上心頭。

因為上上個月的梅雨季開始,我看著這些雜草突然從幾十公分亂糟糟的雜草叢一下子躥升到一人多高;不僅僅是這裡的院子,在晚上跑步時候,桂川邊原本只到腳面的草也同樣長到一人多高,讓我不免受到了驚嚇。

既然總是要把這些「無用」的雜草給收拾乾淨,何苦要等它們長得這麼高的時候?

就在我這麼想的時候,很奇妙的,眼前的院子浮現出了它半年來陪伴我的身影。

颱風過境時,一人多高的草叢裡,風雨飄搖的樣子;

月夜裡,星星點點還有微風的樣子;

清晨里,樹邊小鳥在草叢中躲躲藏藏的樣子;

六月,雜草林東一塊西一塊,醜陋討厭的樣子;

四月,一片綠油油草地,卻沒有開出一朵花,毫不起眼的樣子……

僅僅,那麼一瞬間,我彷彿看遍了眼前這個庭院的生死,從三月初生到繁盛,直到不久前枯萎。

生命力,靜靜地展現,靜靜地流逝。

從一片荒蕪的「無」中誕生,最後剩下這一堆一人多高枯萎的雜草。

我陡然發覺,自己和這一片雜草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么?

再去看老奶奶趴在地上一絲不苟的將草桿一點點折入,放進黃色的垃圾袋裡,心中才增加了一種崇敬和感動。

為老奶奶,為庭院;

更為自己,為了對生命的讚美!

4 侘び寂び

看到這裡,你覺得我扯遠了么?並沒有,我已經回答了如何去理解 侘び寂び,如果你足夠感性,應該早就明白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了。

我並不喜歡那種,先拋出概念,解釋概念,然後再試圖讓人理解的回答方式,這樣很容易產生誤解。

請先去理解這種感覺,然後我再來解釋 侘び寂び 的概念。

 錆び 寂び

磯崎新在 『見立ての手法』這本書中解釋侘び寂び的時候畫了一張圖,

圖中展現了一位絕世美人,華服加身,容顏老去,再到一冢白骨的過程。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絕妙的解釋。

上面很多回答提到了青苔,卻沒有解釋為什麼在那種青苔中蘊含了侘び寂び的美學概念。在我看來,那樣的回答還並不準確,僅僅從靜態的畫面去嘗試理解會讓人完全產生出錯誤的概念。

不要僅僅盯住櫻花落下的瞬間去感嘆那種生命逝去之美,從而認為日本的美學都是一種物哀的病態美;不要僅僅盯住武士道自裁的壯麗,就認為日本的美學是一種求死之術。

任何以靜態的觀點去理解這個,不免都會僅僅把侘び寂び狹義得理解成了一種平面的美學和靜止的死物。

茶道是日本藝術的集大成者和巔峰,侘び寂び的概念在茶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百多年前,岡村天心在『茶の本』的開篇就已經這樣寫道:

一般の西洋人は、茶の湯を見て、東洋の珍奇、稚気をなしている千百の奇癖のまたの例に過ぎないと思って、袖の下で笑っているであろう。西洋人は、日本が平和な文芸にふけっていた間は、野蠻國と見なしていたものである。しかるに満州の戦場に大々的殺戮を行ない始めてから文明國と呼んでいる。近ごろ武士道――わが兵士に喜び勇んで身を捨てさせる死の術――について盛んに論評されてきた。しかし茶道にはほとんど注意がひかれていない。この道はわが生の術を多く説いているものであるが。もしわれわれが文明國たるためには、血なまぐさい戦爭の名譽によ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するならば、むしろいつまでも野蠻國に甘んじよう。われわれはわが芸術および理想に対して、しかるべき尊敬が払われる時期が來るのを喜んで待とう。

簡單的說,武士道是死之術,而茶道卻是生之術。

 詫び 侘び寂び

下面我繼續從茶道的概念中來解釋わび的概念:

對於,茶道的定義以及茶道的目的,岡村在書中是這麼解釋的。

茶道は日常生活の俗事の中に存する美しきものを崇拝することに基づく一種の儀式であって、純粋と調和、相互愛の神秘、社會秩序のローマン主義を諄々じゅんじゅんと教えるものである。茶道の要義は「不完全なもの」を崇拝するにある。いわゆる人生というこの不可解なもののうちに、何か可能なものを成就しようとするやさしい企てであるから。

簡單來說,茶道是崇拜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好事物而產生的一種儀式。

茶道的要義,是對於【不完美事物】的崇拜;是在人生這種無解的存在之中,去成就某種可能性的微小企望;茶道不僅僅是審美主義,是一種單純的慰藉;是對於宇宙之中,我們比例感的定義,是一種精神幾何學。

5 最後

用『茶の本』中的小故事來結尾吧,千利休讓他兒子去把茶室面前的庭院打掃乾淨;他兒子把地上收拾得一塵不染,到處都擦得鋥亮,用水洗了一遍又一遍。

然而父親,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庭院沒有收拾乾淨。

兒子說,父親,我連院子里的石頭都洗了好幾遍了啊。

千利休罵道,蠢貨。

然後走到庭院的樹前,用力搖了搖,落下了一些樹葉。

現在,才是乾淨了。

參考書

『茶の本』岡村天心

『見立ての手法』磯崎新 

『見えがくれする都市』槇文彥

『陰翳禮讚』 谷崎潤一郎


《設計中的設計》中介紹了"wabi"這一概念。

日本茶道出現於十五世紀中期到十六世紀。它在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過程中發現了「wabi」(簡樸之美或優雅的簡單),並從中發現了一種美學。武野紹鷗把它進一步發展了成一種日本的認知z求:簡單的形式是對人類內在本質複雜性的投射。比如,對比於裝飾華麗的中國象牙茶杓,武野更喜歡從竹子上削下未經裝飾的勺子。後來在千利休的帶領下把茶道的美學推向了一種極致:深刻的簡單與寂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利休的設計的茶室,簡單到驚人,但卻能通過簡單裝飾(布置)創造各種意象或意境。

利千休設計的茶室。照片來源:http://www.douban.com/note/200119925/設計大師原研哉把這一概念融入到了無印良品的理念中,所以說無印良品的產品設計也是「wabi」的一種現代表現。


談到Wabi sabi,不由的讓我想起了在學校的時候讀過的蔣勛老師寫的「孤獨六講」。蔣勛所提倡的孤獨美學和Wabi sabi所倡導的質樸,簡易其實都是在強調一種從浮躁和喧嘩回歸萬物本質的精神。而對於本質的專註,是Steven Paul Jobs和Jack Dorsey成功的核心。一句話,禪~,妙不可言。。。


推薦閱讀:

安東尼·高迪的建築,有一種舒服的美感。誰能從美學角度解釋下,為何安東尼·高迪的建築如此美嗎?
如何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觀?
如何評價現在藝術評論(藝術論文、作品、藝術批評、藝術講座)的文字風格(措辭、用語、句法等)?
為什麼最近一兩年,「生活美學」這個概念火了?
我們認為「美」的非線性建築是基於怎樣的一種美學邏輯?

TAG:設計 | 日本文化 | 美學 | 現代簡約風格設計 | 侘寂Wabi-sab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