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量課外書籍能否提高學習成績?

這麼多年來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學習成績好的都喜歡閱讀課外書籍,閱讀與學習成績之間有關聯嗎。


說說自己的看法,歡迎行家指正:

多讀書,多讀課外書,開拓的是人的視野,當個人的思想高度,分析能力和思維質量上去以後,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會更容易找到方法,成績自然相對好一點。

但是但是但是,如果你為了考試多得分而去刻意讀書(抱著功利的目的去讀課外書),那就是緣木求魚,下場會比不讀課外書更慘。

所以你問的問題的關鍵不是讀課外書有沒有用,而是你有沒有讀書的習慣和熱情。


嘿嘿,這個跟我十二月份準備研究的相關內容有關,十二月份,我準備放手去研究「整本書閱讀」的概念。以後,這個概念很有可能會寫入新課標。

如果執行的好的話,死記硬背,大量刷題的語文將會一去不復返。閱讀和閱讀能力將會前所未有的重要,讀什麼書,怎麼讀書,讀書量如何都將無比重要。

現在也不是不重要,只不過沒有那麼明顯,至少以後會越來越明顯。

簡單說,以後閱讀和語文成績掛鉤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具體「整本書閱讀」相關內容,敬請期待我十二月份的研究(因為,現在還在苦逼考研,你們等著吧!)


有一定關聯,尤其是在語文閱讀理解和作文上。但前提是你要把每本書讀透,至少是熟讀,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謝邀請。

我的答案是可以。因為在我的學生生涯,依然看過非常多的課外書,它們一定程度上影響力了我的思維方式,而且培養了我的分析、判斷能力。影響學習成績不僅僅是靠獲取基礎的那些知識,更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力和判斷力。

獲取知識的多少影響了你的下限,分析力、判斷力、歸納能力造就了你的上限,決定了你是否學習拔尖。

為了更好說明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下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念:

  我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

  物理是一門對識記和在記憶中保持來說最感困難的學科之一,特別是六至八年級的物理。這一教學階段的大綱里包含著大量的概念。我教這門學科教了6年,我總是盡量設法讓課外閱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時期所學的概念越複雜,我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就應當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電流定則這一部分教材時,我搜集了一個專題的圖書架,供學生們個人在課外時間閱讀。這個圖書架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係。

  我使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高漲起來了。他們向我提的問題簡直多極了: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在他們所提的全部問題中,約有80%的問題是用"為什麼"這個詞開頭的。他們有許多不懂的東西。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孩子們對我所講的一切東西,簡直是"一聽就明白"。當我們第一次講到電流是自由電子的流動這一科學概念時,發現學生們正是對這一複雜的物理現象有許多問題。可是學生們在閱讀的基礎上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好像腦子裡已經構成了一幅世界地圖,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塊的積木放在圖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結論是:我們懂得越多的東西,就可以用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和理解問題。當我們的知識面越廣,對課本上的專業知識自然可以理解的越深刻。孔子為何五十學易?只有到達某個年齡,閱歷、學識足夠才能更好地理解一本書。這就是書本對知識理解的強有力的作用!

最後,用一句回味無窮的詩句結尾: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漲潮

PS:閱歷包括了你所讀過的書、你走過的路、你愛過的人。

公眾號:讀書瑣記,專門分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乾貨。


會,文科生的成績基本都是大量閱讀堆出來的,課本內容根本不夠。

但是如果為了提成績而閱讀,確實難以快速見效.


閱讀課外書只是提升你內在修養。數學啦什麼的知識你照樣不會


不能,我喜歡看各種書但我是個學習混子


答案肯定是有效的。

我是五年級小學生家長~說起課外閱讀我是有發言權了。

兒子從小就愛看書,中外名著、經典故事什麼的他都來者不拒,認識字之後基本沒有一天不看書的。翻評論,經典讀物大家都推薦差不多了,我就說個近年火起來的新書吧。

書名是胡小鬧日記,估計很多家有小學生的家長知道這書,是兒童文學作家樂多多寫的。

我家孩子愛看書,只要翻開看起來就會堅持看完,可能是看的太多,很難得到他說一句「好看」的評價。結果看完第一輯胡小鬧日記「成長篇」的時候,跟我說了一句「有意思,還有嗎?」。這給我驚掉下巴!就開始關注這個作者了,後來出胡小鬧第二輯「學習篇」、第三輯「情商篇」的時候,我都是第一批下單的,難得三輯孩子都明顯表達了喜歡。同時這套書也帶給了他特別大的改變。從一個有些喜歡獨來獨往的「小書呆」,開始體會到友情帶來的樂趣,人緣比以前是好多了,就連學習成績都提高了十幾個名次,老師問我孩子怎麼突然變了個樣。我把這套書告訴了老師,還被老師推薦給了班裡的其他同學閱讀了呢。

一套真正能給孩子帶來進步和改變的書,家長可以都給孩子找來讀一讀,很對小學生的口味呢。


閱讀給人帶來力量,特別是學生,如果閱讀的話,對於自己的價值觀的塑造,和知識的融匯貫通的幫助是非常大的,抽一點時間讀點書,絕對沒有壞處


常言道「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多麼貼切的標籤啊,貼在了我們一個個號稱讀書愛好者的身上。

自從在jint軟體里練習了速讀後,我的閱讀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因此我抽絲的速度也有所加快了。只是面對茫茫的書海,我的收穫感卻不明顯,突然間覺得自己僅僅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罷了。想到別人的讀書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自己的讀書卻漫無方向,不免有些迷茫。

直到看到了某大神的讀書經驗,我瞬間活血復活。經過我一段時間的試行,感覺讀書不再只是水過無痕,我開始體驗到讀書的收穫感。因此結合了我這段時間來的經驗感悟,便寫了這篇文章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領域別泛,把自己往精里讀

通常我們都會貪心地覺得:書讀得越多,跨的領域越廣,就代表我們越有「料」。但往往當別人問我們某一領域專業的問題時,我們的無言以對才讓自己發現:我們的「料」只有半桶水,甚至只有一碗水。

起步時,把書的的領域選得太廣,也會造成我們的焦慮心理。你想讀了那麼多書,可是在別人面前還是人言微輕的,那不內心抓狂嗎?

所以,讀書先別求「泛」,先專攻「精」。所謂的「精」其實就是專於某一領域。

二、進入精讀,打造個人核心力

先選定你讀書的領域,該領域可以是你的工作所需、興趣所需,生活所需。然後在選定領域後,制定一個讀書周期,例如:一百天。周期不能太短,否則不能達到精讀的效果。在制定的周期里,不要輕易改變精讀的領域。

接著,把該領域的書都找出來讀。當時我是選定了有關「如何閱讀」的領域,所以我當時就挑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溝通聖經——快速閱讀》、《這樣閱讀一本書》等等相關的書籍。

三、時、速、用結合,真正讓讀書達到精

時:就是給自己制定一個具體執行的時間。像我當時在閱讀周期內,就給自己制定了,在午飯後和入睡前各一小時的閱讀時間。要知道設具體的時間點很重要,因為這樣執行力度會更好,而且也利於自己堅持下去。

速:就是針對不同的書籍、內容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像閱讀《這樣閱讀一本書就夠了》時,我就先全書速讀一遍,然後對自己覺得有用的內容:便簽讀書法,再慢慢細讀了一遍。

用:把書中所講述的內容轉化為己用。像《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一書中,作者提出做讀書筆記時,可以用圓圈符號代表摘抄書中的原話,用星星符號代表自己對此話的感想。那我以後在做筆記的時候,我就把這兩種標記作為都用上了,「用」才是真正的學習。

四、精讀之後,再進入泛讀。

當我們度過了精讀這個階段,那時我們的底子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就可以開始泛讀了。

泛讀,就是沒有書籍領域性的限制,它就是為了開拓我們的視野而讀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地閱讀了。像我當時在看書時發現自己的自控能力差,於是我便在後期的泛讀書單中,選擇了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超級時間倍增術》。

然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閱讀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外,寫作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途徑,於是我便讀了《完全寫作指南》,所以說,泛讀並不需要有所局限,只要能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即可。

比起多讀書,我覺得要學會如何讀書更重要。

由精讀到泛讀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是從專業到博學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收穫感的過程。而且這樣讀書,我們更容易把讀書堅下去持!為什麼?

因為我們在讀書時,我們的「大腦」是處於一種現實狀態。所以當我們越有收穫感,它就越歡喜這種行為,這也是能讓我們堅持閱讀的核心動力了。當然,如果想更進一層樓地去成長,那就只能讓自己學會快速閱讀了,這樣才能讀到更多的書籍,成長得快。


可參照青雲和駱春雨的回答,我基本上沒什麼要說的了


不能,人家是因為學習好,閑的沒事幹才去看課外書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別為看課外書找心裡安慰了


不會!

但會提高生命的質量!

?"?" ?


推薦閱讀:

在差學校就應該安於應該安於現狀嗎?
醫學學習過程中好用的口訣有哪些?
你人生中挫敗感最強的時刻是怎樣的?
想從事新媒體運營,應該具備哪些技能?

TAG:閱讀 | 學習 | 學習方法 | 學習能力 | 學習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