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社會需要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是一專多能還是精於一業?
題目很明確的提問了,這裡就暫時不加多說了。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具體工程是如何實施的。
例如我們要設計一台機器,它有機械部分,有電控部分。在具體設計製造時,工程的安排是這樣的:
1.合同簽約後,銷售部門會把任務下達給項目管理部門,由某一位項目管理工程師對該工程進行項目進程安排。根據進程以及設計部門的當前項目執行情況,安排與設計部門進行項目交接。
2.在項目交接會議上,項目工程師會讓甲方和設計院給出工程的具體說明,以及各種技術參數要求。
會後,設計部門根據工程量的大小和複雜程度,指定某工程師小組進行設計工作。
3.工程師小組指定某位機械工程師和電氣/自控工程師進行細化設計。
這兩位工程師首先根據工程進度安排,編寫出自己的設計進度安排並反饋給項目管理部門,接著進行項目的實質性設計。
4.設計初稿確定後,由項目管理工程師安排,在甲方召開設計聯絡會。會上,設計工程師會把方案初稿和圖紙提交給甲方及設計院,並給出詳細說明。
會上甲方和設計院需要確認設計初稿方案,並給出修改建議。接著設計工程師會進行細化設計,設計完成後再次召開設計聯絡會,再次進行設計方案聯合審查。這樣的設計聯絡會進行多次,直到設計完全符合功能需求及給定參數為止,並由此給出設計終稿。
5.設計終稿由項目管理部門提交生產部門。提交後,設計工程師與生產部門會有技術交接。接著按照項目管理給出的生產進程進行生產製造。
6.生產過程中包括機械部分和電氣部分。當機械部分基本完成並裝配完畢後,電氣/自控部分開始安裝調試,直至最後完成。
7.製造工作完成後,項目管理工程師根據具體工程安排,讓甲方與設計院來生產方檢查確認。確認完成後,項目管理工程師安排產品裝箱發貨,並讓設計部門與售後服務部門進行項目交接和技術交接。
8.當產品到達甲方後,根據項目管理部門制定的安裝進程,售後服務部門執行產品安裝和調試,必要時設計工程師也會參與工作。
9.調試工作完成後,項目管理部門將最終的技術修改文件交付設計部門,讓設計部門給出最終設計圖紙並存檔,同時將副本教給甲方。這一切工作都完成後,項目管理部門會將合同執行情況反饋給銷售部門,由銷售部門執行後續商務工作。
在這設計和生產製造的進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專多能的設計人員嗎?顯然沒有。我們看到的是專職的項目管理工程師、專職的機械工程師、專職的電氣/自控設計工程師。
由於現代工業十分複雜,並且技術分工也已經充分細化,我們看到的是大家協作完成工作,而不是一專多能去執行工作。
如果某企業由一專多能的工程人員執行具體設計和製造工作的,那麼只能說明此企業屬於未入流而已。
所以,現代工業強調的是協作。例如我國引以自豪的高鐵技術,絕不可能是某位工程人員獨立設計的作品,只能是工程師們集體智慧的體現,是協作單位通力合作的產物。
但並不是說工程師們就不需要了解其它專業的技術了。恰恰相反,工程師們需要有多種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例如,機械工程師除了熟悉本專業知識技能外,應當知曉電氣知識,知曉PLC編程原理;電氣和自控工程師除了知曉本專業知識技能外,應當知曉機械設計原理,數據通信和信息交換原理等等。
現代工業要求工程師們既具有本專業縱向的技術深度,也要有相關專業的橫向知識滲透,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
這種工作技能單單靠學校是不可能學到的。事實上,學校只是教給學生們學習方法而已,更多的是靠在工作中學習和積累。
用當下時髦的一句話來說: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才是硬道理,知識就是力量!
「王師傅,您這電線弄的真不錯,不像我對門線頭還在外面漏著」
「那是當然,咱在這個領域可是專家」
十八點三十,某快餐店內
「師父,這個活收了5000,除去1000材料費,兩天就賺了4000」
「所以我說你要一專多能么,早就跟你說辭了以前設計的工作跟我來搬磚,你看兩天就賺出來你兩個月工資,還不帶加班的。明天別忘了XX小區門口集合,那裡可接了三單,都比這個大。」
——————更新說明——————
PART1 為原答案,PART2更新時增加了斜線部分,表示本人在思考後認為說的有失偏頗
PART2 為5月5日更新,明確了對於如何指定適當目標
——————PART1——————
最高票答案 @Patrick Zhang 已經說明了專精型人才被需要的原因,所以我這裡說一個關於我所處專業的有趣事情。
我的工作是白車身設計,就這個專業而言絕對沒有專這一說,白車身由於製造關係涉及了4大工藝(沖焊塗總),又由於結構原因涉及各種性能(模態剛度強度安全行人保護),同時各種底盤、電器、內外飾零部件也都裝在白車身上。這就造成了白車身需要同時解決如此之多的部門的問題(每一項會涉及一個部門),然而這些部門之間的需求有的是明顯衝突的(我也很絕望啊)(′°Δ°`)
可是就白車身本身來說,它自己根本沒有深入挖掘的東西。如果你想要進行深入學習,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面對如此之多的學科(大概有14項),要知道這每一個學科都是一個需要地球OL升到60級才能點滿的技能樹!比如衝壓,一個幹了12年的說我在衝壓行業也就是剛入門,NVH我就不說了,多說學術大牛前仆後繼的在往兜里挖金。所以說這就是一個奇葩的工作,你永永遠遠也不會專精,如果你專精一項你還是白車身工程師么?那還不如直接去干NVH ?_?
鑒於答主的經歷,答主也有一套自己的解決辦法,要做到兩步:1.問題量化 2.制定合適目標。
首先說問題量化,作為一個工科相關人員,一定要記住數據要量化,如果可以做到多份數據進行比較是最好的。問題問的過於籠統,多麼專算專業?多麼能算合格?問題的重點在於沒有這些條件啊。我建議在討論一專多能,先說專,我建議主業肯定是要專的,一般來說工作幾年就要有相關幾年的技術;然後再說能,我建議相關專業至少要滿足入門級水平,既是說平常在溝通問題制定方案的時候不能有其他專業十分明顯的錯誤,比如剛工作半年的實習生都知道的錯誤。為什麼要對相關專業設立這種低標準,其實工科到頭來更多的是工程經驗,隨著工程的推進與增多,一個人接觸到相鄰領域的機會也就越多,對相鄰領域知道的也就會越多,相鄰領域的知識也可以反映出本專業領域的專業程度。所以在溝通的時候,一個工作經驗10年的人最好不要出現對相關專業明顯的空白,不然這不是沒法裝(逼)么,更可怕的是萬一被友軍忽悠了怎麼辦?
然後再說下制定適當目標,把技能按照專業分類,畫出一曲線,如果出現斷崖式跳水的情況是不合適的,一般來說應該是緩慢下滑的,所以推薦的是「多 半專」的情況。比如說一個工作經驗10年的人,他的主專業應該滿足要求的,那麼也應該有兩個專業達到工作經驗5年的標準,這樣比較合適。工作經驗5年要求是什麼?不能成為一個相關專業團隊的LEADER,但是相關專業的工作能抓起來就能直接啪啪啪,這就需要投入精力去研究相關專業領域的的東西,靠平時溝通這種積累經驗的方法已經無法滿足這個要求了。(此段有異議)
最後說一下,技能的複合型層次性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掌握更多的相關專業更可以顯得對本專業了解的更深,而且也顯得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很強,你們不是總說自己學習能如何么┐(′-`)┌請記住一句話,獨腿的凳子坐不長,當然對很多人來說,至少這個凳子要有腿(至少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
——————PART2——————
很高興你們會回來看我的更新,當然我不確定是否更改後對該更新會有提醒。
首先我來說下我對自己質疑什麼。質疑內容很簡單,就是是否要達到「上手就干」這種程度,對於聯繫緊密的專業還是要能達到一定水準。
我們可以專業學習分為兩種,一類是理論知識,一類是應用技能,理論知識偏向於理論,應用技能更注重於應用,而「上手就干」要求的是更具有應用性技。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情況下需要用到對另外一個專業的工作做到上手就干?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對於工科狗來講可能一天都是滿負荷運轉,也就是說本專業的事情都處理不完又怎麼可能有閒情逸緻處理其他專業的相關問題,而且從工作流程上需不需要去深入的做其他專業的工作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上面這種說法存在誤導性,我經過深入思考後,發現在相關專業技能揀選上應該本著一個原則-----更多的學習對本專業提供有效支撐的知識或技能。
在這裡我支持一下 @哈哈哈 的一句話「 不知道各位學習的初高中知識還記得多少,那可是連能都算不上的淺顯知識啊」(至於其觀點我不贊同,但是其回答角度我感覺很清奇),其實我就是那個連高中知識都不清楚的人,比如我不知道一些省的省會,不知道一些國家的首都,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專業上的發揮,然而我知道了這些那麼對於我設計白車身有幫助么?沒有!好吧從一個自私的角度來講,既然對我實際利益不會產生影響而我又沒興趣我為何要逼著我自己去學習,我特么的是受虐狂么?
現在我們知道了如何選擇專業,那麼我們接著要講如何對專業進行學習,關於如何學習的策略、方法在知乎上有很多帖子,但是他們講的都是學習本身,而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如何在一個專業上進行系統的學習。我上面把專業分為了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而又因為工作時間衝突否定掉了實際操作部分的練習,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對一個專業進行系統學習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對專業的掌握不能只注重理論或只注重應用,《論語》有句話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偉大的毛爺爺告訴我們理論要聯繫實踐。那麼怎麼聯繫?就是要用起來!其次必須要做好學習內容上的安排,對於專業上的學習往往是出於功利而非興趣,既然是功利我們就更應該講究投入產出,也就是追求投入的時間越少越好,而學到的東西對於工作指導性越明確越好,壓縮這種投入產出比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在應用中找方法,如果說從工作中了解一個專業,那麼它往往伴隨著複雜的流程以及很多對能力提升沒有幫助的技術文件,所以我們在將某個理論進行模擬應用時可以過濾掉很多沒用的信息(顯然這種流程方面的東西無法支撐我們的專業),而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在於記憶,至於純粹記憶這種東西壓縮學習實踐是比較難的。
在這裡我說一下我的一個學習計劃,我這裡說過我是做白車身設計的,而白車身設計要用到冷衝壓,那麼我們就如何學習冷衝壓來簡單說下策略問題(如果您對冷衝壓有所了解那是最好不過的)。冷衝壓一開始說過,有很多工作年限非常多的老工程師前仆後繼的投入了進去,那麼如何對冷衝壓這塊進行學習並且快速的給我的工作提供支撐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要學會淺嘗輒止,防止因為深入學習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冷衝壓的重點在於模具設計,而模具設計分為三塊,一塊是工藝排布,一塊是成形性分析,一塊是製作3D數據,其中工作量很大的是3D數據製作,而3D數據製作對我的設計不構成支撐,所以如果讓我學習冷衝壓我是不會特意接觸這部分的。剩下的事工藝排布和成型分析,其實能夠對我工作有支撐的是成型分析,可是工藝排布也會影響到成型,而成型分析更偏向於用軟體計算工藝排布則需要對模具有一定整體的了解,根據這個特殊情況我做出了以下決定:先學習簡單的工藝排布,然後進行成型分析。接下來是工藝排布理論知識的學習,說實話我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所以我的策略是直接拿一個做好的工藝排布圖來進行學習,同時標註出都用到了什麼工藝,比如凸凹模設計,比如排氣孔布置,比如一些工藝補充等等,遇到問題時可以請教相關專業的同事,對於工藝進行簡單學習後,那麼可以打開一個零部件自己簡單製作工藝排布,然後再請教相關同事是否合理。由於上面的步驟流程簡單,而工藝排布可能只需要簡單用筆畫畫(就和定方案一樣),所以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時間就能製作相當多零部件的工藝排布(負面情況就是會由於無法驗證導致工藝排布合理性無法落實)。然後是對成型分析的學習上,其實成型分析就是軟體操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只要實際操作幾遍就會了,至少那些做成型分析的人說比我們設計用到的軟體簡單多了。這基本上就是我對於冷衝壓的一個入門學習策略,也就是通過一個虛擬的不需要過多實際操作的模擬應用流程,從實踐中檢測理論知識的欠缺,並加以學習。
1) 機器人越來越厲害, 所以簡單的體力勞動要被替代.
2) 人工智慧越來越厲害, 所以重複的哪怕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要被替代.
所以, 多學科是唯一選擇.
其實有了互聯網之後, 這個趨勢就已經開始, 只是中國教育部還在用 30年前譚浩強翻譯的國外的&
人類只有一個辦法在未來生存, 就是多學科, 讓問題複雜度超過計算機的建模能力.
唯一.
那就要看一專多「能」的能作什麼樣的詮釋了。我的解釋是多能是用來配合完成一專的本職技能工作的。一專多能與精於一業本質上沒有衝突。
我是從事樓宇自控系統行業的,就拿我們的應用工程來說,從銷售開始,如果一個銷售沒有一定的技術工作經驗,那麼根本就無法很具體的跟客戶解釋樓宇自控系統是個什麼東西,尤其碰到了專業性比較強,現場看重實際應用的項目,就只能飛單了。然後是設計人員,構建本系統的架構,匹配現場受控對象,正常情況下需要根據既有的各專業圖紙,逐一審閱統計歸類計算,如果你無法有效的閱讀給排水圖、暖通圖、電氣圖,那麼就可能給後續的工作人員造成巨大的麻煩,甚至可能造成項目虧損。最後就是調試人員,根據現場實際的情況,把設計人員以及項目功能要求反應高實際中,你所面對的系統涵蓋了水、電、暖三個專業,具體的調試工作中也許還會涉獵到計算機軟硬體知識,現場匯流排知識,甚至與本職工作相差巨遠的陪吃陪喝。
行業里有句話,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大概就是這麼意思吧。
這個問題很好,這個社會需要的到底是全能型人才還是專一型人才?同時這也是當代很多人的疑問,從多數人的心底來看多學一門手藝和技術總比沒有好,而多能的自己總會成為競爭中的優勝者。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有的時候不能僅僅只看錶象,有的時候還需要結合實際思考問題。
僅以我所在的風景園林行業來說,絕大多數學生最終會進入設計院或者設計事務所,假設能力以10分為最高。那麼同樣在設計院里工作的方案設計8分,軟體3分的小李和方案8分,軟體8分的小張,誰在五年後會更成功?
也許從表象說小張已經技能滿點,小李的軟體能力不比小張,可最終小李會成為方案設計總監,小張可能還在一直出效果圖,因為小李的方案能力在軟體能力的襯托下顯得尤為突出,而小張則是成為了萬金油的角色,始終沒有被放大光環。
因此多學習技術和手藝本身沒有壞處,我也絕對沒有說多學習不好,而是一定要將自己的最大優點突出,否則縱使技能滿身,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會好。
一專多能是未來的趨勢。我不敢說機械製造業(缺乏時間積累)是不是需要專精人才。但就我建築行業而言(單一技能學習成本不高),一專多強的人的強要比精通一技的人的精通要高了不知幾個台階。用屁股想都知道,一個愛學習的人在20歲的時候比不愛學習的人閱讀量至少高10倍,在30歲的時候15倍,40歲的時候高30倍,50歲估計要50倍。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專多強的人可謂是無所不能,而專精一技的人恐怕早就35歲倍被單位強行退休失業再就業了吧。。。
你精於一門一輩子就做個底層工程師吧!要善於學習,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與不懂技術的領導有效溝通說服他的能力,學會取捨,學會決斷。更重要的是協調能力、領導能力。現代化的企業不是幾個人小作坊,大企業專業化分工細緻,一個研發項目往往要動用很多人,每個人分工不一樣,總工程師如何協調?……
先放結論:都需要,但需要的比例不同。 適用範圍:複雜的,技術密度高的現代電子工程項目。現代實用電子工程,精密儀器設計等項目有這些特點:涉及學科廣,研發難度大,技術深度深。常常需要物理,數學,電子,機械,軟體,甚至醫學多學科的合作,此為學科上的廣度。在一個學科下面又會涉及到很多不同類別的細分領域,拿電子來說,涉及到模擬電路,射頻,交流轉直流,數字電路,固件,等等等等,此為細分學科的廣度。在每個細分學科之內又會有一些對具體技術,工具,任務的更為細緻的分工,而對每一個細分的崗位,都要求相當高的深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專精一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必然有極大的需求量,即便他們對其他學科,甚至別的細分學科的認知非常有限,也能很好地完成項目相關的任務。因為心無旁騖,經驗積累的速度和完成工作的效率都會很高。
但是否能夠從更高更廣層面上把握項目的工程技術人員是不需要的呢?非也。
在項目設計研發過程中,各個細分子系統之間往往存在相互依賴,互相制約的情況。如果沒有對各子系統都有相當認知程度的工程師在全局上的把握,項目是無法正常推進的。一個子系統的簡單化,可能是別的多個子系統的複雜度提升作為代價的,一個性能的提升可能是由功耗,散熱,成本的巨大代價換來的。從上面的簡單描述大家可以看出來,一個組織如果是由一群僅掌握細分知識和專業工具的工程師組成,很容易陷入自說自話和無限扯皮,好處都想撈,虧誰都不想吃。而一個組織如果都是由不深入掌握浸淫具體技術細節和工具的工程師組成,也不可能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各個模塊的輸入輸出特性要求。模塊化和權衡把握的很好,但每一個模塊都實現不了,這也沒辦法完成一個產品。所以我們得到了文首的結論。一支全由士兵組成的烏合之眾,和一支全由不會打槍衝鋒的將軍組成的官僚部隊,都是不能打勝仗的。你說的確實明確嗎?那我問你,一個廚子,他會炒菜,而且炒的很好吃,是不是就是精於一業?那他還會煮飯,做甜點,拌冷盤,那他是不是就是一專多能了,那或者他平時還愛好小提琴,也能拉幾個不錯的曲子,不過這只是他的愛好,那他是一專多能還是精於一業?所以說對於你的問題,我只是憑著一些腦補回答你,一專多能也好,精於一業也罷,只要你分清自己的學以致用和興趣愛好,並且為了你所學的主方向去分配其他所學來支持你的主學內容,把握好學習深入的深度就不會再糾結於這個問題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技多不壓身。
一專多能和專於一業衝突嗎?我看不如娛樂和學習的衝突大吧。有功夫就多學點,學啥都是學。需要有快速學習和不斷進取的人才
知識,技能,經驗 三要素
不斷積累和實踐…
以上看專業,看專的程度
一專多能,前提是一專。多能是為了一專服務的,相關度不大的美什麼卵用。比如專業是翻譯,多能是懂法律外貿生物製藥,這個組合是很不錯。專業是翻譯多能是會廚師,這個就有點分散了
想從人工智慧對兩類人的替代性角度回答一下。首先明確問題中的「精於一業」和「一專多能」兩個概念。
精於一業:精的程度差異很大。我是個司機,我在計程車公司開出租,我開了10年車,從未出過交通事故。我同樣是司機,我在邁凱輪車隊開F1賽車。這兩種精於開車,社會的需求程度不一樣,社會付給他們的酬勞也不一樣。
一專多能:會做很多事情本身不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比如我會洗碗也會洗衣服,但那又怎樣。所以,我理解問題中的「一專多能」實際指「精於協作」。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大規模協作的體系,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需要有人從中協調、溝通、管理。有人擅長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精於協作」也是「精於一業」。
但精於某項具體事務與精於協作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目前人工智慧能替代的都是有明確規則的一類事務,比如開車,比如下圍棋。以後自動駕駛很有可能把司機替代掉。
但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人工智慧很難應對。比如怎麼讓洗碗和洗衣服的人組織起來,與其他專業人員一起成立個酒店,共同為客戶服務,這個人工智慧目前還不擅長。
所以,想想那些機器,我們就會明白以後社會更需要哪些人。為啥那麼多人瞧不上專於一業的?我覺得這些人反而是真正的缺
一專多能,我的理解是以一個專業領域為平台,在此之上發展能夠幫助自己在工作上登上一層樓的能力。就目前而言,複合型人才絕對是明日之星,畢竟這樣的人很少,很多人沒意識或者覺得很累不去做。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工程師,如果單純只做專業,或許一輩子就是工程師,畢竟腦子特別好使的人很少。但如果一個工程師,有不錯的社交能力,又有英語能力,以後有機會完全可以走國際項目洽談,今後的發展。。。。
您這是個偽命題啦,因為實話說,還是看見你在什麼職場階段,如果你是一個入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對不起,你的多能,太可笑了。必須專,不停的專,當你入職十年以後你要考慮,進入一個管理層或者是說帶頭人的角色的時候,那必須要一專多能。這個多能力包含很多啦,多專業協調,多工種協調,管理才能,甚至包括一些人力資源方面的能力。簡單的歸納四個字就是獨擋一面。前提是你必須有這個機會。
專業化分工的年代,宜深不宜博。即使是要博,也更應該在深的基礎上博!
一專多能做領導
精於一業做大師傅
未來方向由你自已掌握
剛入職不要考慮太多,必須專精一技,這是安身立業的根本。想進步,提升拓展,就必須一專多能,尤其是搞技術的會管理,做行政的懂生產,干金融的知行業,跑銷售的通法律,前途無量。
推薦閱讀:
※如何DIY一個製冷的水壺?
※如何看待傳統製造業面臨大批裁人問題,很多兢兢業業的中年工程師面臨失業?
※電容器是隔直流的,但為什麼電池(直流)的確可以為電容器充電呢?
※環形熒光燈關閉後閃爍?
※怎麼提前預習模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