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现代作者解读反而看不懂《老子》了?
最近对《老子》产生了兴趣,于是我想去读,读了几句发现很有意思,但有一些字我不理解,本来想去查古汉语词典,因为我从来不相信现代作者的解读。但这次,我想换个方式,于是找了一本现代人白话注释并在每一章后面讲故事的版本看完了,很厚一本。看着看着,我就觉得起初看道德经的美妙感觉,微言万象的那种意境没有了,只剩下现代作者对道德经的理解,而且里面全是私货。虽然我越看越难受,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QAQ。看完以后,脑袋很乱,反而看不懂道德经了,本来只是不认字,现在被他这么一搅合,我感觉老子的本意已经被他篡改了,我感觉我回不去了,急哭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就被我乱看翻译给糟蹋了,没有那种“若只如初见”的美妙感觉了。
我还有救吗?我还能回到起初那样纯粹的没有任何人雕琢的自己摸索道德经的乐趣吗?因为我现在突然对道德经厌恶了,并不是对道德经本身厌恶,而是作者的那种解释连带我对道德经也提不起兴趣了,但作者说的那些我根本不赞同,全是私货。我怎么从这种困境中脱离出来呢?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才刚开始。你还要多看才知道。
丰富人生是第一要务,可先将道德五千言烂熟于心,待你现实中遇到那样的问题,自有感悟。
道理不是靠读书就能通的,读书只能通文理。
真正的认知当你在现实中明白了,这时候道德经会飘出来。而你也会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当然,大道至朴,本就合于万物,但心境状态决定了你的角度,当你遇大得大失,大喜大悲之事,都会改变你的价值观,再看道德经感受绝对不同。世界观光靠读书是难以改变的,只有人生才能给你重组知识,重构审美,那也是每个人的机缘造化。前几天在食堂,一个同事问我: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想想之前看《道德经》还是多年之前大学的时候学政治公共课后觉得美好,然后买一本回家翻了一阵子。这一刻,我迅速的思考不想放弃这个装b的机会,然后说,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则呀,因为老子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治吗?法就是规则咯。同事点点头。我回家后迅速翻开道德经,看到自己当初对这一段的注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是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所谓道,即使哲学,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一种哲学思想规律。 然后我想起我对同事的解释,汗颜。
想说的就是,题主对道德经的认识有初见之美好,但是这种上古奇书要想解读真的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心性,那些人的观点也都是一家之言。所以你才会对别人的观点感到了排斥以致于对这书也失去兴趣。没关系啊,你就先把他忘了!过段时间你再翻开看就好了!反正就算你现在不厌倦,仍然是初见之美好,时间久了,也一样都忘了呀!
老子说:小子,道法自然,不想看就扔一边去,想看的时候再看⊙_⊙
谢题主邀请。说实话我没看过《道德经》和《老子》,更不热爱,所以可能不太理解题主现在所表达的困境,抱歉。但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答吧,答得不好莫怪。
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一种情结、心结问题。你感觉你一直以来相信的理念被人亵渎了,一腔热血倾注在这本书里,结果它表达的思想完全不符合你的期望,你很失望很心痛。这就好理解啦。就像我很喜欢吃炒鸡蛋,番茄炒鸡蛋、韭菜炒鸡蛋、豇豆炒鸡蛋、笋丁炒鸡蛋等等怎么炒都很好吃。有一天我听说黄瓜也能炒鸡蛋,试试看吧,平时我对黄瓜不讨厌,一起炒应该也很好吃。于是我等我炒完黄瓜炒鸡蛋一吃,呸!什么破玩意,太让我失望了!连带着我感觉我的鸡蛋也被毁了,透着一股子黄瓜味,闻都不想闻。鸡蛋和黄瓜根本没融合为一体,根本不好吃(个人感受)。我还是喜欢拿黄瓜当水果啃,当面膜敷,不要试图把它提高到和我的炒鸡蛋同一个档次,徒劳。
但是我对我的炒鸡蛋并没有失望,番茄炒鸡蛋、韭菜炒鸡蛋、豇豆炒鸡蛋、笋丁炒鸡蛋等等还是很好吃。我只是对黄瓜失望,我以后不会再傻乎乎地把它和鸡蛋炒在一起,分开就好啦。
不过兴趣和爱好确实不太一样,兴趣是很容易被种种因素消磨,特别是刚建立的时候。题主可能看到的书是众多现代作者解读《老子》的其中一个,恰巧他的思想和解释是你不赞同不喜欢的,你很不幸地在兴趣建立初期就看了,耗损了很多元气。很多人都会在这种情况下放弃。如果题主还有毅力和精力再去挽救剩下的兴趣的话,还是直接看原版+查古汉语词典,等理解了原文精髓,有了自己的系统思想,再看其他现代作者的书籍,看他们的思想与你的不同之处,也许你会因为这本《老子》而收获很多值得包容的多元思想。共勉!
说实话我觉得看庄子除了看不懂的文字之外,剩下的全部都是要靠自己的感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 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齐物论》看任何书,都要有不求甚解的态度才对看到一就是一,看到二就是二那些把感悟写出来的人,你觉得是所谓的那种知其解者吗真正看懂老庄的人不会去出书骗钱的还有就是,不要把诸子文章看得太过重要,老庄不玄妙 ,也没有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此的真理
推薦閱讀:
※道教徒為什麼認為太上老君存在?
※怎麼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解?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反智主義嗎?
※論老子的三寶觀與中醫整體觀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