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玻璃大王」曹德旺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對中美兩國經濟的評價?
詳細內容請移步微博視頻
謝邀
曹德旺的哥哥曹德淦當過漳州市委書記,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德旺本人也是中國大陸的政協委員,雖然沒什麼實權,但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曹家兩兄弟一商一政,這樣的組合需要低三下四?那大多數一無官身二無商的國人算什麼?我只能說你想太多了吧。
他怕一個不小心成為民族主義狂怒的標靶?
那你們知道不知道早期從日本進口的汽車玻璃一塊就高達幾千元,成本僅僅一兩百元。曹德旺就是不服氣了,不想被迫接受這種不公平,想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汽車玻璃。他本身就帶有點樸素的民族主義的思想,不然如果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早期中外玻璃技術那麼大的差距早就不幹了。
他需要擔心民族主義狂怒?
他今年七十歲,獲獎無數,慈善捐款金額達到80億,作為「中國首善」,任何心態正常的國人都會很尊重他。而福耀玻璃的總部在中國,他在中國擁有一家最好的上市公司,每年福耀玻璃有兩位數的增長,去年才在香港掛牌,福耀集團現在凈資產就有300個億。他在國外投了大約有70億人民幣,跟他在國內的凈資產和捐款比起來,這能算什麼?
他在俄羅斯有工廠,在美國也有工廠,國外8大汽車製造商都是他的客戶,他在美國投資已經20年了,他有跨國集團的規模,有了自己的技術,自己的資本,有穩定的訂單,有市場的認可度,足夠打造一個全球跨國玻璃製造集團。
他實實在在的分析中美兩國製造業在稅收、成本、利潤方面的優劣,如果你們去搜索下他過去的訪談,就會發現這也不是他第一次發表類似的看法。
偏偏大陸某些媒體就是愛搞大新聞,硬是把他的跨國經營策略給解讀成「跑路」,你們這些無量媒體咋不說中國中冶那些國企跑路?你們咋不說他跑路俄羅斯?
「我認為你們媒體有問題,中國問題先從媒體身上解決。」曹德旺這句話說的很對。大陸的某些媒體整天正事不做,故作驚人之語,天天情緒化的炒作,沒有半點實事求是的分析,跟台灣三立蘋果那些貨色幾乎low到一個水平線上,為了賺取流量真的沒有下限了,真是「兩岸一家親」。謝邀。這幾天不少人在傳曹德旺逃跑了。我們第一時間採訪了曹德旺,他自己的回答是:「事實上曹德旺沒有跑,也不會跑,我的事業重心一定是在中國,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去美國,今年70歲了,不會講話不會開車,進不了他的主流社會,我去幹嗎?」那麼曹德旺為什麼要在美國建廠呢?
根據曹德旺的分析,雖然美國的人力成本比中國貴,但是土地、能源、利息、物流、稅收等費用都比中國便宜,而且在美國「辦個企業不用像在國內一樣請客送禮,看上級領導臉色」。六年前,與美國對比,中國商品的生產成本低,交易成本高;六年後,中國商品不僅交易成本高,而且連生產成本的優勢也快消失了。長此以往,中國製造業恐怕將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空間非常有限。要提高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主要還是依靠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泛指所有跟交易有關的成本,包括管理、銷售、物流等環節產生的費用以及稅收、雜費等「看得見」的費用,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公關」費用以及保護財產權和知識產權的費用等「看不見」的費用。通俗地說,交易費用是制度運行的費用。因此,一個國家的制度質量越高,其運行費用就越低,分攤到企業身上的稅收和雜費就越低,企業就越是可能有競爭力。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政府運行效率低、貪腐嚴重,稅費必然高,企業的負擔就越重,想降也降不下來。最近的經濟學理論證明了上述觀點。過去,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決定了比較優勢,進而決定了貿易模式。現在,經濟學家發現一個國家的制度質量決定了比較優勢以及貿易模式。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納恩(Nathan Nunn)的跨國實證分析表明,那些制度質量更高的國家,在生產和出口高科技產品(契約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要提高「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關鍵是提高中國的制度質量,降低中國的制度成本。就此而言,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里也明確提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提高政府運行效率,嚴厲打擊貪污腐敗,減少各種浪費。第二,精簡政府規模,建設高效的「小政府」,從而大大降低財政性支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稅收。第三,加大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力度,堅決禁止對企業的各類違規收費和攤派。第四,保護企業的合法契約,政府要帶頭遵守「契約精神」,這樣才能優化經商環境,減少企業投資的不確定性。以下是我們與曹德旺的完整對話:
新京報:此次在美國投資建廠是基於什麼樣的契機?曹德旺:福耀是做汽車玻璃的,我做了三十幾年的汽車玻璃,國外8大汽車製造商都是我的客戶,最初簽約時,他們只是在中國買我的玻璃,因為我在其他國家沒有工廠。2009年,德國大眾要求我們作為供應商2012年前必須在俄羅斯有工廠,那我們2012年就在俄羅斯建了一個廠;2012年,通用公司又要求我們,2016年12月之前必須在美國建一個工廠,2017年1月必須在美國供貨。這個時候福耀已經是通用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了。準確來講,一開始決定去外面建廠是我們答應人家的,不答應生意就沒法做。新京報:10億美元的投資是怎樣構成的?曹德旺:在俄亥俄州建的汽車玻璃工廠投資6億多美元,在其他兩個州建了配套的上游材料工廠和倉庫,花了3億多,總共加起來10億美元。
新京報:建廠的資金都是福耀自己承擔?曹德旺:那當然了,作為供應商你有這個責任。不過國外這些大企業是先拿大單跟你做兩三年,讓你先賺到錢再出錢建工廠。像美國通用就是提前給我們簽了單,我們答應人家在2016年建廠。新京報:能不能講講投資建廠前實地考察的過程?曹德旺:2013年開始,我們就在美國各地考察。各個州都知道我們福耀要來美國建廠了,幾個州的招商局跑到福耀,拋出很優惠的條件,希望能吸引我們。比如,我在俄亥俄州建廠房,18萬平方米,675畝地,賣給我1500萬美元,俄亥俄州政府給我們各種補貼,目前第一筆補貼就有1500萬美元左右。算下來等於買土地沒有花錢。新京報:實地考察和比較後你有什麼感想?
曹德旺:我認為美國人恢複製造業大國的決心很大。從總統到各個政府部門的一把手都出面為發展製造業「站台」。調研完之後我覺得,我早就應該來了,而不是一直拖在國內。新京報:為什麼這樣說?曹德旺:中國製造業成本太高,美國天然氣每立方相當於7毛錢人民幣,中國賣2塊2,這還是政府對我很優惠的前提下;電價,美國3毛錢左右,中國6毛多;高速公路,美國不收費,中國過路費一噸5毛錢。新京報:你最近也對外說過「中國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你認為在前面你提到的「貴」的東西中,什麼又是最「貴」的、最大的負擔?曹德旺:增值稅吧。中國的增值稅有多高?簡單來說,一個賣6000塊的手機,增值稅大概要交1020塊。當然,其中有可以抵扣的項目,是哪些呢?按照目前的稅收制度,採購的費用可以抵扣,工資不能抵扣,折舊費不能抵扣,管理費、運輸費這些都不能抵扣,不能抵扣的部分大概有40%到50%。
按照中國目前一般企業的利潤水平,這樣算下來,最終大約有一半的營業利潤都被收走了。製造業利潤非常微薄。新京報:美國的情況呢?曹德旺:美國沒有增值稅,只有35%的所得稅,加上其他各項稅費總共大約40%,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其中問題主要就出在增值稅上。新京報:你過去常常提到小微企業,說「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末梢神經」。增值稅對小微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曹德旺:小微企業就更艱難了。增值稅的存在讓很多小微企業長期無法發展壯大,也就難以和大企業做生意。這樣一來形成惡性循環,會把很多小微企業扼死在搖籃里。我們福耀自己就是小微企業出身,我相當明白其中的艱難。
新京報:作為製造業企業家,你認為國內增值稅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曹德旺:像美國一樣,把增值稅取消,改成所得稅,同時把所得稅提高,賺錢了交稅,沒有賺錢就不用交稅。但是另一方面,還要對那些騙稅的進行從嚴打擊,那些偷稅漏稅的,要從嚴懲處,就讓他傾家蕩產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中國對這些反而管得不夠嚴。新京報:我們過去一直有個認知,中國人力成本低,廉價勞動力是一個優勢。曹德旺: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前面說的所有的成本綜合加下來,即使在勞動力比美國便宜的情況下,中國也已經沒有突出優勢了。況且勞動力現在也只是比美國便宜,跟周邊國家比,一點競爭力都沒有,跟俄羅斯、波蘭、中歐都差不多,甚至中國的白領工資比這些國家還要高。
新京報:你認為中國製造業喪失勞動力優勢的主要原因在什麼地方?曹德旺:其中有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國內基建速度太快,房地產發展過熱,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民工。你知道現在房地產建築工地都是怎麼招工人的?很多都是按天招人,按天算錢,比如一天10個小時,給工人400塊錢,他們也不交稅。但是製造業不一樣,我們要交稅、買保險。勞動力價格就是這樣抬高的。另外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現在學生畢業後,首選的職業他要去當公務員,公務員當不上,退而求其次,選擇進入銀行等金融機構,高素質的工人越來越少。新京報:跟美國的勞動力狀況相比呢?曹德旺:美國藍領勞動力價格大約是中國的8倍,這是美國之前施行的「去工業化」帶來的後果,持續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大概50年的時間。上世紀80年代時,美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都不去工廠了。去哪兒呢?大量跑到華爾街、矽谷這些地方。美國金融危機之前,服務業占國家GDP在65%左右。這導致現在美國要恢複製造業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勞工結構的問題,年輕工人沒有,都是老工人。新京報:這個「去工業化」的後果,跟中國現在的勞動力狀況有可比性嗎?曹德旺:不是,美國是去工業化,而我們中國是從來都沒有真正實現過工業化,從美國學到的直接就是現在的「去工業化」。不過現在美國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了,在大力恢複製造業。新京報:你以企業家的角度來看,國內製造業的環境是否還具備吸引和留住投資的優勢?曹德旺:我就說一個現象:現在很多好的企業搬到歐美去了,中小企業呢,有的搬到越南,有的搬到柬埔寨。以紡織業企業為例,在越南、柬埔寨,棉花一噸比國內便宜40%;電價、水價、氣價比國內便宜四五十,工人工資又比國內低。新京報:鑒於你前面談到的這些問題,你覺得政府應該怎麼做?曹德旺:我希望政府繼續支持提倡發展實體經濟,其實最近政府的聲音也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具體做法上,政府應該關注小微企業,關注實體經濟,財政金融要向國家扶持的產業傾斜。解決製造業的增值稅問題。新京報:其實政府也一直在提倡資金要「脫虛就實」,你認為關鍵在哪?曹德旺:政府官員的數量畢竟有限,而利益群體層面比較廣。你(政府)把這個窗戶關掉,他從那個窗戶跳進來,你把那個窗戶關掉,他又從天窗跳進來,防不勝防的。所以我覺得,這個需要很多企業家自律,能夠懂得大義,因為這不光是政府的責任。我以前老說,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覺得在國土上每一個企業家都應該以國家為重,樹立一種報國為民的心態。新京報:「報國為民的心態」,這個話怎麼理解?曹德旺:就好比金融、IT、房地產,這些賺錢快,賺錢也多,我為什麼不做?因為我覺得做這些事除了自己賺兩個錢,對國家一點好處都沒有。多少人找我搞私募基金,我從來不答應做,我寧可捐給慈善機構,我也不願意做這些。新京報:這種取捨是完全出於你個人的價值評判嗎?還是說商業考量?曹德旺:完全是出於我自己的價值觀。新京報:現在福耀在國內和國外投資的比例大概是什麼情況?曹德旺:大概5年的時間,福耀在國外投了大約有70億人民幣,在國內也有七八十億,目前來看投資規模基本持平。投資形式主要都是建廠,建生產線。新京報:下一步福耀還會加大在國外的投資嗎?曹德旺:這個不好說,看具體情況。新京報:很多人想知道,玻璃大王接下來還會把發展重心放在國內嗎?曹德旺:毫無疑問是放在國內,因為我的總部在中國。我在中國擁有一家最好的上市公司,每年我有兩位數的增長,去年我才在香港掛牌。福耀現在凈資產300個億,我在國外才投了這些,能算什麼?當然,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我是要塑造一個跨國集團。我之所以公開講,中國稅負太高、成本太高,這不是我在抱怨,也不是我要跑。我只是為了提醒政府,也提醒企業家,提醒大家危機感,告訴大家要小心。我的朋友說我應該把嘴巴閉起來,我就是太直率了,最近遭了不少罵。新京報:你認為你的做法(去國外投資)會不會引發國內企業的示範效應,或者說跟風?曹德旺:做得好的人應該走出去。但是我也警告大家,你出去幹什麼、你能拿什麼東西出去,這些最好想清楚。我在美國投資已經20年了,1995年進美國投資,到1998年,四年時間虧了接近1000萬美元。福耀現在不一樣,我有了跨國集團的規模,有了自己的技術,自己的資本,有穩定的訂單,有美國市場的認可度。像我這樣的企業,我覺得你就可以出去。新京報:有些人像當年說李嘉誠那樣,說「不要讓曹德旺跑了」,你想怎麼回應這種聲音?曹德旺:我覺得可以有這麼一層理解:我們應該思考,為啥曹德旺要「跑」?把我前面說的問題解決了,大家不就不跑了嗎?另外我想對他們說的是,事實上曹德旺沒有「跑」,也不會跑,我的事業重心一定是在中國,因為我是中國人。我跟你現實一點講,我在中國是政協委員,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我獲獎無數,慈善捐款金額達到80億,大多數國人很尊重我。我要是考慮到錢,那我的股票很堅挺,我把股票賣掉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我自己兒子又不接班,我去美國,今年70歲了,不會講話不會開車,進不了他的主流社會,我去幹嗎?新京報:美國大選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是否會對中國製造業產生影響?曹德旺:我在美國的時候,有記者採訪時問我,特朗普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可能很嚴厲,你怕不怕他制裁你。我跟他講,我是企業家,我在美國做生意,我做的事第一就是研究美國人需要什麼東西;第二,我能不能按照他的要求做出滿足他需要的東西,如果我都能做到,質量也能達到他的要求,他什麼TPP都沒關係。為什麼呢?你美國人自己需要,你又不會做,那你當然要去買了。這就是我理解的、我們跟美國的政策:你好我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中國的增值稅有多高?簡單來說,一個賣6000塊的手機,增值稅大概要交1020塊。不能抵扣的部分大概有40%到50%。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新京報官方微信號(微信ID:bjnews_xjb)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大家大師的討論很多了。我就只想曹先生的一段話,工資能不能和稅有更多的關係呢?=============
==========是否直接取消增值稅呢?隨著要成為消費大國,增改所得應該是趨勢。但,顯然短期不合適,動蕩太大。但我覺得加黑這一點其實很重要。要發展服務業、發展高科技、提振消費力。要讓老闆願意加工資。這裡就有一個非常好的點:工資抵扣增值稅。主要是培養大眾,重視勞動的價值,不要總是只願給硬體付款。各位大學的廉價高知們。要是可以給你們多發錢抵扣增值稅,而不用高價買硬體來獲得增值稅。你們說好不好啊。(當然,有騙稅的可能,但世界是進步的,方法總比問題多,不是嗎?)公司秘聞:你最近也對外說過「中國除了人便宜,什麼都比美國貴」,你認為在前面你提到的「貴」的東西中,什麼又是最「貴」的、最大的負擔?
曹德旺:增值稅吧。中國的增值稅有多高?簡單來說,一個賣6000塊的手機,增值稅大概要交1020塊。當然,其中有可以抵扣的項目,是哪些呢?按照目前的稅收制度,採購的費用可以抵扣,工資不能抵扣,折舊費不能抵扣,管理費、運輸費這些都不能抵扣,不能抵扣的部分大概有40%到50%。
數據化說明曹德旺美國設廠的真相
1:福耀玻璃自身的雄心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汽車玻璃製造商,
它佔據了中國汽車市場70%的份額,全球份額為20%,排在世界第二位。
全世界唯一能和福耀對標的製造商是日本旭硝子。旭硝子是汽車玻璃全球份額第一名
但對比福耀玻璃,旭硝子處境相對艱難,旭硝子在和福耀競爭中處於全面弱勢,我們對比下兩者的營業收入和利潤情況,下圖是旭硝子2015年的財報
2015年,旭硝子的業務收入52.2%來自玻璃,玻璃業務是不折不扣的主營業務。
運營利潤僅僅為133億日元,大約6.92億人民幣,運營利潤率僅僅1.9%
注意,旭硝子的玻璃業務包括了汽車玻璃和建築玻璃,如果單看汽車玻璃,旭硝子2015年來自汽車玻璃總收入大約為185.1億人民幣,比2014年僅僅增長1%,
2015年,福耀玻璃業務收入為135.7億人民幣,比2014年增長5%,凈利潤26億人民幣,
凈利潤率19.2%,福耀基本只做汽車玻璃,非常專註。
也就是福耀玻璃的利潤率是旭硝子的10倍,
這是福耀玻璃在技術和管理上在業界領先的結果。福耀玻璃在製造工藝上可以實現一條產線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更符合汽車玻璃的個性化需求,海外三大競爭對手:日本旭硝子,板硝子和法國聖戈班均很難複製,因為意味著設備和產線幾乎全部更換,這在目前海外競爭對手都處於超低利潤率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事。
再看2016年前三季度,福耀玻璃營業收入增長了19.55%,凈利潤更是增長了17.65%,
而旭硝子2016年前三季度來自玻璃業務的收入下降了1.5%, 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下降了5%。
也就是說福耀玻璃在進一步蠶食旭硝子的全球市場份額。
福耀玻璃已經是一家跨國集團,銷售額30%在國外,已經是美國通用汽車的最大供應商。
隨著這幾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崛起(尤其是2016年,自主品牌銷量大爆發,2016年11月,長安,吉利,長城月銷量集體突破10萬輛),福耀即使守在中國市場,
未來的增長也是可以預期的。但是曹德旺領導的福耀的雄心遠遠不只是在中國。
隨著海外最大競爭對手旭硝子逐漸式微,不僅在客觀上在和福耀競爭處於被動地位,旭硝子在主觀上也有意收縮汽車玻璃業務,轉向其他業務。
在國內份額已經佔到了70%的情況下,海外競爭對手又處境艱難的局勢下,福耀走出去搶奪國際市場,幫助日本在汽車玻璃領域去工業化,也是必然的選擇。
2:曹德旺提到了中國製造的兩個優勢,這個不能忽視。
一個是人力成本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一個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比美國高。
可能大家對老曹說的中國勞動生產率高沒有一個概念,同樣是福耀玻璃的工廠,
中國工廠和美國工廠的勞動生產率差多少呢?《中國財經報道》2016年10月播放了一期關於福耀玻璃的節目,裡面已經給出了答案。
美國由於長期的去工業化,年輕的工人不好找,有經驗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
2016年,福耀從國內調集中國工人,在美國工廠,和已經訓練和上崗了半年多美國工人進行了生產效率測試,給汽車玻璃壓膜。
在兩條線上中國和美國工人進行比賽,雙方也都知道是比賽。
福耀公司制定的生產定額是800片,最終中國工人可以做到生產1011片,超出要求20%,
而美國工人只能生產792片,沒有達到要求,然而這已經讓中方管理人員喜出望外了,因為美國工人平時的工作效率只有500多片,是通過比賽激發了競爭意識才提升到了792片。
也就是說,美國工人真正的工作效率只有中國的50%。
3:曹德旺反應的數據是真實的,但是不應該誤讀。
以下為曹德旺12月19日接受新京報採訪的回答:
1)曹德旺:在俄亥俄州建的汽車玻璃工廠投資6億多美金,在其他兩個州建了配套的上游材料工廠和倉庫,花了3億多,總共加起來10億美金。
解讀:確實在美國投了十億美金。
2)曹德旺:福耀是做汽車玻璃的,我做了30幾年的汽車玻璃,國外8大汽車製造商都是我的客戶,最初簽約時,他們只是在中國買我的玻璃,因為我在其他國家沒有工廠。
2009年,德國大眾要求我們作為供應商2012年前必須在俄羅斯有工廠,那我們2012年就在俄羅斯建成一個廠;2012年,通用公司又要求我們,2016年12月之前必須在美國建一個工廠,並且2017年1月必須在美國供貨。
這個時候福耀已經是通用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了。準確來講,一開始決定去外面建廠是我們答應人家的,不答應生意就沒法做。
解讀:在美國設廠是客戶的要求,不答應生意沒法做
3) 曹德旺:2013年開始,我們就在美國各地考察。各個州都知道我們福耀要來美國建廠了,幾個州的招商局跑到福耀,拋出很優惠的條件,希望能吸引我們。
比如,我在俄亥俄州建廠房,18萬平方米,675畝地,賣給我1500萬美金,俄亥俄州政府給我們各種補貼,目前第一筆補貼就有1500萬左右。算下來等於買土地沒有花錢。
解讀:送土地送補貼不是美國的優勢,這個中國也可以搞。
4)曹德旺:中國製造業成本太高,美國天然氣每立方相當於7毛錢人民幣,中國賣2塊2,這還是政府對我很優惠的前提下;電價,美國3毛錢左右,中國6毛多;
解讀:浮法玻璃生產,天然氣是最大成本之一,佔了30%-40%,而天然氣這個資源價格美國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美帝國主義的頁岩氣革命並非浪得虛名。電價美國是中國50%,這個也沒的說。
但是注意,資源優勢其實不能算很大優勢,例如一旦工廠多了,那麼資源價格還能那麼便宜嗎? 中國現在瘋狂建核電站,電價相信會有降成本空間,天然氣就不容易比美國便宜了,不過好在也就是玻璃這樣的少數行業天然氣成本高。
5)高速公路,美國不收費,中國過路費一噸5毛錢。
這還不包括稅負。美國只有35%的所得稅,中國除了25%的所得稅,還有百分之幾十的增值稅。再算上其他各項稅費,算下來,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
解讀:稅美國是35%, 中國各種稅費算下來比美國高35%,也就是總共47%
高速公路過路費,這個就是不如美國,沒的說。
來我們總結下,中美兩國在製造業成本上相對於對方的核心優勢:
中國兩大優勢:勞動力成本是美國八分之一,中國工人生產率是美國工人兩倍。
這其中勞動力成本優勢會逐漸喪失
美國兩大優勢:資源價格便宜,稅費和運輸成本低
這其中稅費和運輸成本中國可以想辦法改善,但是資源人家更豐富,這個中國辦法不大,但是至少可以用核電等新能源方式降電價來彌補
中國的優勢美國有辦法削弱,美國的優勢中國也有辦法削弱。
中美兩國的競爭是長期性的,誰也別想一下把對方打倒,所以媒體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不要總是見風就是雨,來個中國製造業成本超過美國了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這並不符合事實。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玻璃的生產,勞動力成本不是大頭,能源、原物料、土地成本才是大頭。中國資源匱乏,地狹人稠,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能源就是要依賴進口,原物料開採成本就是很高,而且刨除了青藏高原和無法利用的山地沙漠,在地理上,我們其實就是一個大號的日本。如果考慮水資源,恐怕說大號日本都抬舉了咱。因此像玻璃這種產業,咱們確實先天不足。想要競爭只能減稅。但很明顯,減稅也不是長久之計。短時間內,靠減稅留住企業或許可以解決一點就業,促進一下產業升級等等,但是長此以往,一個企業如果不能給國家貢獻足夠的稅收,那這樣的企業你強行留著它又有什麼意義呢?圖什麼呢?就像你賣商品,短時間內你可以賠本賺吆喝,打擊對手打開市場。但如果永遠賠本,那你還非要生產這種商品幹嘛呢?因此我們要意識到這麼幾點:1.中國雖大,但不是萬能的。中國資源匱乏這是客觀現實,經濟學規律決定我們不具備生產原材料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如果我們把希望寄托在這上面,那麼遲早要完。2.中國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要揚長避短。中國唯一可能的優勢就是人口素質,我們必須在這方面做文章,加快轉型的步伐。車玻璃的生產咱們永遠也搶不來,我們只能想辦法去搶晶元的市場。3.經濟轉型開弓沒有回頭箭。勞動力價格上去就永遠不可能回落,這是經濟學鐵律,不以任何資本家的牢騷或者幻想而轉移。貪戀低的勞動力成本遲早要完。前進或死亡,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4.企業必須要逐利,國家也是一樣。曹德旺的選擇沒有錯,他是在順應經濟學規律。你跟一個企業家講愛國主義,這非常荒謬。論車玻璃,論農產品,我們地狹人稠的中國永遠競爭不過地大物博的美國。我們的一線生機,只有不擇手段的前進。
貼一下曹德旺自己的說法吧:
新浪新聞:有人說你跑了。
曹德旺:你說說,我什麼時候跑了?我在美國建廠20年前開始。這幾年美國投資的同時,配合美國的戰略,在美國項目開通的時候,我在天津的項目也開通。我在蘇州工業園區剛剛拿了一塊地。
新浪新聞:你去美國投資十幾億美金的事已經被傳遍了。
曹德旺:我們所有對外的投資,都是經過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批准的。有什麼錯的?我們是全體產業的供應鏈,我們做玻璃的,都隨著汽車廠走。汽車廠去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
新浪新聞:你接受採訪說的話,是你的原意嗎?
曹德旺:一點都沒有錯。我認為我是正確的,警告中國人你一定要小心,要考慮如何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問題,不要整天拍馬屁、不著邊際的胡說八道。
你這些問題不解決,那中國的這些企業都倒完了怎麼辦?我說話不是為自己說,只是說要注意美國的這方面條件要比中國好。在那邊投資也發現這個問題。福耀製造的市場銷路65%在中國,我跑出去幹什麼呢。但不等於說不出去投資。因為你想變成全球公司,必須在國外投資。
新浪新聞:現在國內的投資環境真的如你所說,讓企業家不好獃嗎?
曹德旺:投資環境其實也沒有,大致相同。但應該承認成本是需要的,中國人現在要去抓這個問題。中國就是中國人的中國,必須把它建起來。
中國因為有這個客觀問題,美國歐洲它會讓你,最好讓你這樣堅持下去,那麼你去死他也要活,所以中國才會注意到我們要應該怎麼糾正這些問題。
新浪新聞:去年香港李嘉誠走了。
曹德旺:我跟李嘉誠不能比。我不做房地產,我不為錢,我捐了八九十億給中國,我賺的錢也是捐掉。為什麼拿我跟他比呢?我是實業家,對那些為了錢的人不屑一顧。
新浪新聞:那你會搬走嗎?
曹德旺: 我不是搬出去。我今年才投產的美國項目,還沒有帶來利潤。我今年賺到30幾個億,最後我還要承擔在美國投資的費用,接近10億。如果加進來是賺了40億錢。那麼我搬出去做什麼?
我做了什麼壞事?叛黨了叛國了還是反人民了?我不就是在中國做一個私營企業家嘛,為什麼要搬走?我根本那些話是告訴中國人,外面的投資環境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要注意這些事情,跟人家接軌。我們有種的中國人,應該團結起來,克服困難。
新浪新聞: 你剛才說在美國投資的同時,也在國內開項目。
曹德旺:我是製造業全球供應鏈。按照我的生意戰略,我必須具備全球化供貨,才能在中國生存。中國做汽車玻璃的,屬於全中資企業,有資格參與國際競標的,總共不超過2家。一家是我。那中國企業只能單單在中國做,走出去不走出去?
新浪新聞:福耀玻璃目前走出去的投資與國內投資的比例大概各佔多少?
曹德旺:我跟你講,其實在外面建廠的還沒有銷售,占的比例2%、3%不到。我們在中國出口運到其他國家占銷售總額的35%,65%的福耀玻璃是賣給本土的汽車廠/商。中國汽車商70%是我的玻璃。你說我跑出去,把那些汽車商扔下來,首先告狀的就是那些汽車廠,那我跑出去幹什麼呢?
新浪新聞:你的真話,被人熱議,是否擔心影響你的企業?
曹德旺:我站得正,做得正。我自己辦廠三十年,有二十幾年是福建的納稅模範,國家對我還是有信任的。
新浪新聞:看來這事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影響。
曹德旺:這對我說,一點都沒有什麼影響。他要怎麼說,就怎麼說。我也很隨意,因為我知道我的命運靠我自己掌握。我沒有做什麼對不起這個國家的地方。
字體加粗是我自己加粗的,來源於新浪新聞。
美國三大汽車廠商都是福耀玻璃的客戶,因此曹老闆將工廠建在美國很正常,能源成本低、稅收成本低、運輸成本低。但這樣的優勢,只有對那些將美帝視作出口目的地的企業有用。大多數企業來說,因為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你把廠子搬到美國也沒用,難道美國生產好了再運回來?
——————多說兩句的分割線——————————至於最後一個反問句,我是這麼想的,每個行業的成本構成都不同,人力資本、稅收成本、供應鏈成本、交通物流狀況這些影響成本的重要因素,對不同行業的企業來說是不一樣的。新聞里提到的去美國辦廠的企業,一個是紡織業,因為原料和客戶都在美國;一個是機械產品為主的製造業,例如三一、美的、海爾、福耀玻璃等等這些企業,因為它們想開拓美國市場,因此必須推進本地化,貼近終端客戶。就像美國跨國企業拚命開拓中國市場一樣。除去這兩類企業,在絕大多數行業,美國製造相對中國製造沒有優勢。傳言說富士康想在美國辦工廠,個人感覺不是很靠譜。第一,中國地方政府為了照顧富士康,在土地、稅收、員工招聘上用上了洪荒之力;蘋果手機幾乎所有的零部件全部在中國(包括台灣)、韓國、日本三國製造,把它們運到美國恐怕比運到中國貴吧?當然,輿論想噴的是中國不合理的稅收制度,這個角度舉雙手贊成。人民日報評曹德旺:中國經濟容得下企業家講問題
··································
其實你們都搞錯了焦點
曹德旺這個事兒的確是細分產業的個案既不能替整個製造業背書也不能昭示**藥丸但這次視頻放出來的本身
才是問題所在也就是說重點不是他說了什麼
而且他說的這些話為什麼現在放出來有人已經指出這個視頻不像是最近錄的
那麼以曹家的敏感性而言這個時候放這個出來如果不是為了給大會乃至後續政策出台敲邊鼓誰信?經濟會議定調之後幫製造業哭窮的消息只會一波接一波給製造業的利好政策也要陸續出來曹只是出來站台露臉的第一個吧這番與記者的談話水平很高,不愧為在政經兩界經營40年的行業翹楚。
總體評價:切中要害、立意深刻、目光長遠、滴水不漏,沒有讓記者弄出製造業逃離中國的噱頭。
媒體技巧:
1、果斷否定記者對他自身長期待在美國的臆測後,先擺數據,客觀比較兩國成本,不讓記者任意發揮。2、針對悲觀與樂觀的誘導性提問,將責任反踢給媒體,再進一步進行兩國基本面深入分析。3、動之以民族大義,在輿論口留足了迴轉空間。內容分析:
從曹德旺擺出的兩國生產成本數據折算下來,單就利潤率而言:若最終產品銷往美國,那麼最後相差百分之十幾(字幕的百分之四十應該是曹德旺發音模糊所致),現場記者清晰重複了這個數據。不太認可某些答案糾結於成本,或者認為玻璃行業不具有代表性。任何做到如福耀這種世界級規模的產業,必然與社會更基礎更宏觀的變數息息相關。「生意越大越需要看新聞聯播」的道理就在這。而且從視頻中談話狀態也很容易看出,曹德旺接受採訪主動表達的內容重心不在於製造成本,更何況無論中美都沒有超出他的預算。
可以說除了商業合作夥伴的請求,他觀察近二十多年最終讓他下決心作出這種耗費近半身家、影響未來十幾乃至幾十年的戰略規劃的最主要原因,不是這幾年才逐漸有的百分之十幾利差,而是他後半段採訪對於國民經濟環境基本面的觀點闡述。
首先他指出悲觀也好樂觀也好,媒體要負很大責任,因為輿論不應當要求經濟直線上升,應該像正常的經濟形態一樣,在波動中一步步提高。
這句話很有意思也是核心觀點。他當然明白國內媒體自身根本沒資格要求經濟增長走勢,這種輿論傾向自然是是媒體背後的非經濟因素導致的。這麼說的原因不僅僅在於應付記者,更能將話題限制在可控範圍內又能完整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句話背後的深層邏輯:
長期以來,特別是08年後,用來衡量經濟態勢的gdp指標由經濟運行參考要素逐漸轉變為政治指標。然而,gdp統計數據的增長與貨幣的發行量息息相關,自08年開始,通過寬鬆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超量發行貨幣守住了gdp的指標紅線,這些超額貨幣也意味著抽取全社會相應資源輸入特定領域。但由於沒有健康的生產體系、消費市場,導致缺乏真實的利潤,最終無力良性循環的資本再次流失,消耗掉大量資源、留下債務後湧入其他行業。當初期的效應一過,漂亮的統計數據下是超發的貨幣並沒有激活經濟基本面,於是在非經濟要素的壓力下不得不再一次放水,進入一個循環怪圈。最終,原本定量定向投放的貨幣擴散形成了民間再也無法有效管控的資本,並在利潤的驅使下趁著各行業監管體制不到位,再加上權力尋租行為,不是炒蒜、炒股、炒概念就是炒樓,形成了一波波私募基金、IT融資、網紅經濟、房價暴漲的資本奇觀。而且原本在正常投資消費領域流動的資本也被短期的暴利吸引出來加入涌動的資本浪潮。而此時,隨著資金池越來越大越來越動蕩,資本自身的能量與牽涉愈大愈廣,監管部門發現再也不像之前那樣能從容調控了。(這也是過去一年多,調控樓市樓市漲、調控股市股市跌的根本原因。)
這樣狀況之下:一方面是銀行、製造業、建築業巨額的債務、不良資產與過剩的產能,另一方面卻是資源不均導致的高企不下的各方面成本與普遍低迷的收入增長水平。所以面對這種無法預估的形勢,曹選擇將一半的身家放在業已形成「製造業回歸」傾向、且擁能源優勢與市場的美國是很理性分散風險的決定。
雖然目前美國勞動力成本高、人才培養斷層、華爾街金融業過於強大導致製造業空心化短時間難以逆轉,但作為一個向全球採購同時供貨全球的行業巨頭,這種長遠的戰略布局除了私底下我們未知的商業機密外,更是看重的對長遠大環境趨勢的判斷與提前布局而不是單是眼前的多出的一點利潤。因為,真正成功的生意人做的都是長久買賣。最後,曹德旺非常含蓄地提出了中國精英的責任:振聾發聵!對於說曹老闆要撤走什麼的陰毛論。我想說,沒人是傻逼。國內汽車玻璃這塊蛋糕曹老闆是不會松嘴的,未來可能國內的汽車玻璃是塊更大的蛋糕。
如果曹老闆真的撤走了,必定會傷筋動骨元氣大傷的。然後國內汽車玻璃這塊會空出來一大塊蛋糕。估計到時候張老闆李老闆什麼的會很感謝曹老闆的。用資本增加話語權而已。一:國內勞動力雖然充足,但是這行人工費確實是漲價了。二:曹老闆這行機器已經快可以完全替代人工了。三:關於曹老闆說的國內稅收(加上灰色稅),曹老闆說說,你們聽著就行(至於那些不想聽的,曹老闆說過我沒「送過一盒月餅」)。四:曹老闆承諾給美國多少多少工作崗位,地皮稅收其他什麼的美國肯定會大開綠燈。五:國內玻璃原片產量過盛,所以價格你懂的。六:人家曹老闆也許只是去美國建個分廠而已。暫時就想到這麼多,總結就是沒什麼大事,國內玻璃這行億元資產以下的私企過的相當舒服。曹德旺在俄羅斯德國都有工廠,14年進軍美國,曹德旺「赴美」三部曲。這視頻感覺不是最近錄的,因為沒有講原材料價格暴漲,也沒有提特朗普和MAGA,目測火起來是有幕後黑手。
老曹為什麼要在美國設廠,美國哪裡便宜?關於生產成本,老曹以前就對在美投資表過態,央視的《對話》 20160417 改變世界的中國生意
「美國什麼貴呢?我們算一下,天然氣一立方9美分,只有中國的1/5的價格。電價,一度電賣4.5美分,不到3毛錢,也是中國一半的價格。油價、汽油划到
運輸成本裡面,運輸成本也是中國一半的價格。而什麼貴呢?人工貴。人工是中國白領便宜,美國白領是中國白領的3倍,比如中國人1萬,美國人是3萬。而藍領
差多少呢?美國藍領是中國藍領成本的8倍,美國藍領收入跟白領差別不大。我們在中國做一片玻璃,工資成本1.2美元,在美國做一片則要8美元。但是,中國做完運到美國去,需要5.5美元運費,再加上關稅要1.8美元,運費加稅收就可以頂美國藍領工資的成本,而其他材料在美國都比中國便宜,美國的稅和企業運行成本也比在中國低,這樣算起來美國建廠成本更低。」
我們知道,全球化之所以蓬勃發展,就是因為物流成本極低,遠不及人工重要,但他的玻璃,工資1.2,運費5.5,整整將近五倍啊!除了汽車玻璃,還有什麼產品的物流成本能高到這個地步? 就算老曹想跑,他在美國產玻璃,再運回中國賣?想不開么。。
國內汽車產業買辦橫行,發展嚴重滯後,給美國留下了一些汽車產業,是「世界工廠」少有的幾個認慫行業。老曹是做汽車玻璃的,又採用直銷模式,要自己運到美國去賣給美國汽車廠商,因此在美辦廠縮減了物流費用。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在竣工慶典上表示,俄亥俄州是美國汽車生產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代頓工廠,福耀將成為美國汽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通過進一步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合作,福耀將為美國汽車產業提供更加優質的玻璃配套服務,並將助力深化中美經貿合作。
除了汽車,美國還有幾個在華行業的產業鏈比中國完整,製造業這麼容易轉移,還輪得到特朗普上台么?居安思危足矣,完全沒必要杞人憂天。
現在鋪天蓋地的「曹德旺跑了」,宣揚的是什麼呢?是中國稅務高和壟斷企業(石油、電)的罪,這當然是對的。
「我們比較了國際上(的稅收水平),全世界最高的在(中國)這裡。」
其實老曹所講過的在美投資優勢,最風騷的還是這句
更重要的是,美國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相當豐富。曹德旺說,「國內的公司有兩個清華的就了不起了。但在美國公司,全球排名前五的理工大學人才一下子進來十幾個。」
所以說多來幾個usnews的排名,給貴清刷刷第一,是多麼重要啊~
至於這篇報道嘛,個人揣測是為了營改增帶節奏想動國企蛋糕,是好事。但這個年代羅一笑都能火爆,也不一定是國家力量,只能靜觀其變。不過作為工科男,還是要給老曹唱讚歌,中國製造雄起~
有一群營銷號在煽風點火,說工資、社保壓力讓企業苦不堪言,還是夢回血汗工廠的節奏,能讓我國老老實實產業升級么?
曹德旺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了這麼幾件事
美國藍領的薪水是中國的八倍
工廠的兩千多個工人年紀和曹德旺差不多大那麼有個問題來了,美國到底需不需要那麼多job?曹德旺自己承認招工有很大問題,找不到年輕人,即便是工資比中國藍領高八倍的前提下都找不到年輕人。
所以鐵鏽州的白人到底是什麼訴求?他們真的是找不到工作嗎?為什麼美國鐵鏽州的工人不接受比中國藍領高八倍的工作?
按照曹德旺的說法,美國根本不缺工作的,恰恰缺的是勞動力,比中國高八倍的藍領似乎不能叫廉價勞動力了吧。
美國又沒有戶口制度,遷移什麼的完全不受阻礙啊。
那麼傳說中象徵著清教徒似的鐵鏽州白人失業工人是不是純粹是川粉的想像?
搞不好這幫人就想拿福利不幹活,不然為什麼福耀玻璃高薪都招不到工人?
或者美國失業率根本就是很低?
川普和曹德旺到底誰說謊?不知道答題的這些人,有多少是真的從事生產的,我自己在做機械加工,都是最初級的,從來就是利潤微薄,靠數量掙錢。最近原材料上漲,產品銷量增加(相對於去年)。現在你們告訴我中國經濟藥丸,我是不相信的。你們玩了,經濟都玩不了。
1.福耀在美國設廠是為了更方便把產品銷往美國(拓展美國市場)。至於朋友圈傳的宗慶後啥的,拜託,人家市場本來就是大陸,外出個鎚子。
再說,啥成本降低百分之多少多少,信的人都是沒看內容的,人家曹老闆說的都是在賣往美國的前提下。且,汽車玻璃行業的特點就是運輸成本高,製造成本還ok,要不然為什麼曹老闆會在全國主要的汽車組裝廠搞七八家工廠?還不是為了就近么。你們拿一個曹老闆汽車玻璃加工行業的做國情參考,不是思考片面,就是別有用心。加:還有一點,知道為啥要在美國設廠么?查查福耀被針對的反傾銷調查就知道了,不在美國設廠,美國官老爺會讓你舒服進去?鬧太套!
2.說曹老闆自力更生不吃政府的,搜搜曹德淦
人家只是趁機向政府要減稅,還啥「跑路」……
你們呀,一群人呀,被牽著鼻子還嗷嗷給人歡呼。你們總想搞個大新聞。
12月21日08:47更新:
誠然,曹老闆作為中國製造業的一面旗幟,其成就斐然。但是盲目聽信吹噓的說他為「中國慈善第一人」就算了。查查河仁慈善基金會的資金形式,然後再看看它的捐贈情況和具體金額。你會發現它做的慈善都是毛毛角角,基金會更像是公關+家族資產管理部門。畢竟它的理事長在14年還作為省級督導組組長督察過政府工作。對了,你們聽說過拿員工工資的一部分捐款,給自己慈善數據貼金的么?福耀他們的工資條可是有一條「稅後捐款」,一個月固定幾塊錢(聽說是自願的,待考證)
全世界商人都一樣,資本面前只要不違背倫理道德都是無礙的,無可厚非。畢竟辛辛苦苦誰不想過好的生活。但是為了吹一個而踩其他,還上升為唯一敢說實話的企業家巴拉巴拉的,喂喂,過分了啦~你們為了證明「中國乙烷」強行把曹老闆推到風口浪尖,也是心疼曹老闆
12月21日12:06更新:有知友說我無故中傷,我仔細看了下回答,除了「基金會更像是公關+家族資產管理部門。」這句主觀性比較強的話以外,看不出哪裡有中傷。有的話請點出來,畢竟穿山甲說了啥這種需要猜的可憋人了前面的回答多在討論經濟現狀,我資歷尚淺,不做妄斷,我只想說曹德旺多次提到確被很多報道一致默契性無視的媒體問題。「我認為你們媒體有問題,中國問題先從媒體身上解決。」這句話被大多數媒體報道時直接無視,包括他後面說的對公眾應理性看待經濟增長的波動。在以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大V為首的一大批自媒體的帶領下,出現了一堆在我看來很民粹的報道。然後主流媒體跟進。所有報道的標題都突出一個字「跑」。曹德旺在美國投資開廠這一舉動到底意味著什麼,我認為這是很綜合的一個行為,既有國內現狀的影響,也有他自身發展的需要,但就實際的事情而言是他只是去美國開了個分店,去開拓海外業務,也沒有把場全搬過去,哪有什麼所謂的帶有恐慌性的煽動性的「跑」呢?如果沒有這個訪談和一堆的大V公眾號解讀,我想這就是一個單純的商業事件。關鍵就是這個訪談,給了這些我認為根本沒有獨立客觀精神的各色媒體又一個博人眼球賺取流量的斂財機會。他們的目的才不是明辨是非,只是一場捕風捉影的民粹式營銷。這也是媒體一貫的套路。不論你聽誰的,你似乎都難以了解到事情的全貌,媒體像一張牌在各色人手上打出又被流轉。竊以為,真相到底如何其實和反應最激動的人恰恰是最沒有關係的,你選擇懷疑一方,站邊另一方的同時,也許你就已經被蒙蔽了。我想起了兩個人,一個是波茲曼,他告誡我們,不要娛樂至死,不要讓一切都成為娛樂的附庸。另一個是特朗普,他說美國的黑人階級是最慘的,競選的時候騙選票,選完了就丟到一邊不管了。
曹董的回答很好,思路很清晰,可惜這個事在輿論上被某些人帶歪了。一、曹董為什麼美國建廠「美國什麼貴呢?我們算一下,天然氣一立方9美元,只有中國的1/5的價格。電價,一度電賣4.5美分,不到3毛錢,也是中國一半的價格。油價、汽油划到運輸成本裡面,運輸成本也是中國一半的價格。而什麼貴呢?人工貴。人工是中國白領便宜,美國白領是中國白領的3倍,比如中國人1萬,美國人是3萬。而藍領差多少呢?美國藍領是中國藍領成本的8倍,美國藍領收入跟白領差別不大。我們在中國做一片玻璃,工資成本1.2美元,在美國做一片則要8美元。但是,中國做完運到美國去,需要5.5美元運費,再加上關稅要1.8美元,運費加稅收就可以頂美國藍領工資的成本,而其他材料在美國都比中國便宜,美國的稅和企業運行成本也比在中國低,這樣算起來美國建廠成本更低。」 以上是曹董的分析,這是他把工廠遷到美國後毛利潤40%(中國國內製造業5%)的奧秘:即控制成本和稅負。(根據曹董的說法,美國稅負比中國低,並且是毛利潤40%的來源之一,個人認為是真的。但是中國企業的稅負到底是多少,官方民間口徑不一,這裡就不討論了),下面就說說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主要三部分:材料成本、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 玻璃製造行業是高耗能行業,原材料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美國的能源價格優勢可以讓燃料和電力成本降低70%左右。美國有福耀的大客戶,如果在中國生產,則"需要5.5美元運費,再加上關稅要1.8美元",就是說在美國生產可以省去原來的每片玻璃約7.3美元的成本,此外美國國內運輸成本是中國的一半。所以在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在美國建廠生產比中國有優勢。 美國貴在人工,「在中國做一片玻璃,工資成本1.2美元,在美國做一片則要8美元」,中間增加6.8美元的成本。但是節約的物流成本不僅可以彌補增加的人工成本,還有結餘。所以僅從生產成本的考量上,在美國建廠生產對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優勢,這一點在特普朗上台後(很有可能增加關稅)會更加明顯。此外正如曹董所言,在美國招工大都是大齡工人,勞動生產率低,在美國缺乏藍領工作崗位的情況下,藍領工人的工資有可能更低,具體可見華爾街日報: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 福耀集團。 所以不考慮稅負,僅從生產成本的角度講,在美國建廠生產絕對有利於利潤的提高;何況美國綜合稅負又低於中國。視頻中根據曹董20多年的觀察判斷,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於福耀集團,美國相對於國內的這種比較優勢都將持續下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企業家,有錢不賺,只可能是腦子進水。二、曹董是要跑了嗎? 曹董是我國玻璃製造業著名企業家,階級劃分上屬於民族產業資本家,既然是資本家,也是要追求利潤的,無論是為自己、為企業還是為社會。在曹德旺回應「曹德旺跑了」中,福耀集團在中國出口運到其他國家占銷售總額的35%,65%的福耀玻璃是賣給本土的汽車廠/商。也就是說,對於公司來講,至少一半以上的市場還在國內,中國汽車70%的玻璃都是福耀的。在美國建廠再賣給中國只能不僅要忍受高的人工成本,還要承擔大額物流成本,試問,曹董會這麼干?所以很明顯,以前是產品國內產,然後出口到美國,現在是在美國產,在美國銷,在美國建廠只是轉移了出口部分的生產能力,國內當然還會繼續生產以供應國內市場。這本是企業追求利潤正常的布局,福耀不去建廠,自然有別的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去建廠,這是很自然的。三、曹董發了什麼牢騷 關於某些人鼓吹的稅負問題,曹董確實說玻璃製造行業國內比美國高,大家壓力比較大,可是絕對沒說逼得企業「藥丸」、「跑路」。稅負是個綜合問題,不同行業稅負不同,這涉及到國家財政收入、「三去一降一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一系列重要國策,需要綜合考慮。 曹董確實發了一些牢騷,無非是中國大經濟環境下「脫實向虛」,導致做製造業的利潤變薄,大家沒積極性,長此以往,不利於國家發展,希望國家能改變這種情況。製造業的重要作用大家都清楚,這點共識從中央到地方都是有的。目前「脫實向虛」的危險中央也是有清醒的認識的,也在努力的和既得利益集團博弈,只是目前還沒看到效果。曹董點名批判了房地產、金融、IT,這些行業背後都有大量金融資本的影子。所以曹董的講話其實就是一個產業資本家想國家喊話,放任金融資本家搞下去,國內生產成本這麼高,逼的我都要去美國建廠啦,國家趕緊解決問題啊。會喊的孩子有奶吃嘛。然而有人藉此鼓吹「曹德旺跑路」「中國製造業藥丸」,難道是要搞事情?其心可誅。
看了一大堆答案,一群沒搞製造業的同志在那裡痛心疾首的表示美國狼來了,天朝製造業藥丸,就好像一群男人討論大姨媽有多不舒服,實在是有趣。曹老闆說的很詳細了,說白了開工廠就是成本領先戰略,誰能壓低成本搞出白菜價誰就是勝利者。所以首先不是美國製造更便宜,實際情況是在汽車玻璃這個小分類裡面美國製造用在美國,比中國製造運到美國便宜而已。實際情況是仍然是中國製造更便宜,在第三國的話仍然是中國製造有優勢。其次,汽車玻璃是個很特殊的行業,供應鏈短,人工成本低,水電消耗高,運輸成本高,導致美國產品在當地比中國生產然後運到美國更有優勢而已。舉個例子,我司也大量採購玻璃,且主要原材料石英砂產地越南,按理說玻璃供應商在越南開廠成本更低?實際情況是我們的供應商分別在大連和常熟開廠,無它,運輸成本太高,需要離客戶近而已。最後,舉個例子,我司我負責這個事業部在中國有製造苦逼員工5000人,美帝和德國也有工廠,加起來600多員工。最近一直在討論的是關掉部分美國矽谷和德國萊比錫工廠的產能,把設備搬到中國來。無他,美國德國成本太高,人工成本國內5倍,原材料成本國內一點五倍,遠超過關稅和運費,也就是說中國製造運過去比當地生產計算下來還要便宜接近一半。所以稍微具有比較長供應鏈、需要有技術的產業工人工程師的現代製造業,從半導體液晶oled太陽能面板,到汽車手機閥門起重機,中國製造都在增長。我就不提俺們這種電子工廠,按說24小時生產,結果我們想省時間晚上分析工廠數據,結果晚上加班的都是中國工程師,德國人民都準點下班死不加班的因素了,中國人民實在是吃苦耐勞啊。最後順便提一下建廠成本。不要覺得稅收高,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的中國,各地地方政府對投資方簡直可以說跪舔。我們計劃在中部某地級市開廠把設備搬過來,地方政府的條件是廠房土地白送,稅收減免,政策大大的有,這還只是基本條款,配點別的資源比如礦產什麼的分分鐘的事情,美帝哪敢幹這種事情?至於文中提到的玻璃行業,不好意思那是過剩產能,還高耗能,政府當然不支持啦,都搬到美帝那裡去好啦哈哈。說白了搞製造業的哪有笨蛋,小清新們不用瞎操心,客觀地說中國製造還在繼續碾壓洋大人們,差距越來越大。當然即使洋人很貴,誰敢讓我們把美國和瑞典的研發中心關了搬到中國來,俺就跟誰急。我們還是在產業鏈的中下層,賣苦力勤勞致富,同志們還要繼續努力啊!
今天在某個地方看到某個新聞,想說分享一下,讓某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大人們開開眼。企業要交多少稅?稅務部門居然年初就給定好了
作者:馬前卒鏈接:中國現在到底有多落後?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原回答如下作為製造業的一員,不得不說兩句,特別是一堆高贊的根本就是在一本正經的鬼扯。。。我們是中小企業,所以大型企業的狀況我不評論,也不歡迎評論,因為大型企業,至少我知道的大型企業,賺錢的方式永遠不止一種,就我知道的,70%以上也都不怎麼靠主業賺錢了。少拿那些什麼報表說事,做製造業的大家都知道,那純粹是唬弄人用的。說說中小企業。在一線,二線城市的中小企業:1:房租高到嚇死人。買地皮來自建廠房?你說笑的對吧,早個20年估計可以,現在?問題是早個20年有多少人有那個本錢買地皮?買了地皮的又有多少人現在會覺得我不如把地皮賣了好好享福省得賺這辛苦錢?2:運輸費用高到嚇死人。3:稅收其實還好,只要政府正經跟你收稅那就還ok。為什麼這麼說?等下三四線城市的那一欄你就會看到。4:工資其實還好,不管官方數據如何,製造業的工資基本就那樣,只有少數關鍵部門的工資比較高而已。所以其實算還好,只是一直在升這一點實在也讓人心裡沒底。我們的產品不可能一直在漲價啊。你成本一直漲,某一天我們就是會做不下去啊。5:材料問題很嚴重。。我就不說有多少人今年只靠炒材料賺錢主業根本不怎麼想管的了。就說紙箱。。一個紙箱漲價20%還不一定買得到。。。這種情況時不時的在材料市場出現。。。對於外行來說不過是個笑話,對於追求穩定的製造業者來說根本就是個不定時炸彈。在三線以下的中小企業:1:房租還好。。自建廠房還不算少。2:運輸費用依然過高3:稅收無法忍受。。你知道多少三線以下城市其實根本不按政策收稅嗎?你知道什麼叫固定額度稅收嗎?你知道什麼叫政府稅收不夠你們需要補稅嗎?你知道什麼叫做公安巡邏費嗎?你知道什麼叫做固定額度社保嗎?你們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你們說的話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而已!4:工資。。其實不會比1,2線差多少。。當然,某些關鍵部門會差比較多。但是對於企業來說,其實沒怎麼差。5:材料問題,材料問題,材料問題。6:招工問題:這個三四線獨有的問題估計從10年前開始,每年都越發嚴重。。不管是基層工人還是高層骨幹。。每年都嚴重,每年的質量都在下降。製造業不僅僅是工藝和成本的比拼啊。。你們要知道為什麼一二線城市這麼高的成本花費還是許多企業願意去,因為千兵很重要,一將更關鍵啊。。三四線的優秀員工真的是需要用顯微鏡來找的。不想多說。。。純粹是看了曹先生的報道一時不吐不快而已。調查中,多家企業反映,近年來國家出台多項措施降低企業稅負,特別是「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實實在在減輕了企業負擔。但在一些地方,稅收並非按企業實際經營狀況收繳,而是由稅務部門年初定指標,分配到各個企業,這就使減負變了味兒。
「中央和地方都說要給企業降成本,可一些稅務部門的任務指標一點不見減少,你說這企業的稅收負擔有可能降下來嗎?」河南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告訴「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記者,企業要交多少稅,一些地方稅務部門年初就定好了,基本上是根據「背的」收稅指標確定的,說是年末多退少補,但從沒退過錢。
……本文同時刊登於人民日報2016年5月9日17版經濟周刊版
大清藥丸!
製造業藥丸!開心了嗎?開心完以後想想,現在天朝的製造業都要去美國建廠僱傭美國人賺美刀了,這還怎麼完?你倒是教教我啊?搞不懂你們幾個再說什麼,我查了查資料,簡單說說。
玻璃廠是高能耗的產業,生產成本中35%是燃料,30%是純鹼,再加電,生產成本中70%收益於美國的低廉能源價格。再加上玻璃和水泥一樣,要考慮很大的運輸成本,所以國際通行的規則都是市場在哪裡,主機廠在哪裡,玻璃廠就建在哪。福耀既然是想把玻璃銷往美國,必然美國是首選的建廠地。同時玻璃製造的產業鏈短,不需要複雜的上下游配套,說白了沒技術難度。這樣綜合看,中國比美國人工便宜的優勢就不是太重要。
但這也僅僅是對玻璃行業這種高能耗的產業來說,回歸到正常能源佔比的製造業,有技術要求的製造業,你的人員成本、產業配套成本等等才是更需要考慮的成本權重。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企業家排隊去墨西哥建廠,不留在美國的原因,他們比網上的微博上的公知傻?公知會算的他們不會算?呵呵,笑了。
美國特朗普上台後,把開利空調作為了製造業迴流的一張政治名片,用了政府補貼和政治施壓,換來的結果也僅僅是1400名工人,800人留在美國(其中430人本來就沒打算走,實際挽留了370人),仍有600名製造業工人放到了墨西哥,為什麼,簡簡單單,因為美國沒有產業比較競爭優勢而已。
關於中美製造業的比較問題,中國在2010年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產值最大的國家,而且每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維持在6%左右,美國現在還沒有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中國對美國的超越是在拉大的。
當然現在國內也有各種不和諧的因素,對製造業的升級再發展有種種負面影響,我們還更要繼續努力,不能前功盡棄。
---------------------------------------
出去買個午飯被噴的不食人間煙火,無地自容了。很多人覺得現在製造業不好做,是不好做,全球都不好做。因為人口周期、債務周期、財富分配周期都在頂部,放到100年前就是一戰、二戰了,用最猛烈的方式把周期理順,開始新的周期。現在是和平時期,很多在中國沒利潤的行業,起碼你還能有個現金流水,能養活你,在歐美連這個都沒有。你即使看現在的全球的工業產業增加值增速,墨西哥、印度即使在低基數基礎上增速有中國快?美國連2008年都沒恢復。只有越南是10%的增速在高增長。很多人整天怨天尤人,你沒有意識到你生在中國這個國家有多幸運。上知乎的大部分都40歲以下吧,過去20年中國吃掉了貿易全球化最大的紅利。你要是在這個背景下,都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起碼過上一個較為舒適的生活,你真覺得你去歐美能過上好日子,改變階級?我就呵呵了。另外現在經濟增速下行期間,為什麼每年百萬、千萬富翁人數還在10%幾的速度增長,不能因為自己不好看不見好的。
live with that, and change yourself!
---------------------------------------------
你們覺得工業現在不好做,可以去其他國家試試看好不好做。--------------------------
看評論有個26歲在上海買了房的還怨天尤人,我只能說過去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讓人都變傻了,一個月掙不到1萬塊,花父母的錢26歲在全球頂級一線城市有了套房,還不知足,你去查查老外你這個年齡窮的啥樣,知乎的噴子智商真堪憂。-------------------------
爭論是沒有結果的,我說了大前提是全球現在都不好過,中國的情況還不錯。自信來自什麼,就是高效的政府、不斷提高的受過教育的國民素質,和我們人均層面較低的物質基礎。至於大家的收入怎麼提高,就按上圖那麼提高。政府過去現在將來都在幫大家在做這件事,伴隨的負面現象必然是大政府,高稅收,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兩方面都讓你佔便宜的好事。另外你說你的企業沒錢研發,有企業有錢的,而且利潤市場越來越好。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如上圖。在這裡噴的各位,我就問問你的能力有沒有跟上國家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shut up and work! 如果有了,恭喜你,你在中國過得一定很幸福,不必歐美人差,頂多他開個賓士你開個本田,期望值降低點,又有什麼關係呢?按未來十年看,中國的競爭優勢的動能還在,起碼比較下來還錯。
爭論是沒有結果的,工作去了。
----------------------------
鑒於這個貼子討論的主題已經偏離了本質,暫時不發言了。今天gc007 gc014 7%個點的收益率,你們搞了么?財富就是由知識和重複的工作點滴積累起來的啊。繼續噴吧-----------------------------
游泳回來補充下。太高的稅費對企業肯定是有影響的,但過去中國製造不斷擴大的事實結果,說明企業還能忍,還能做,必然不是過去或現階段最主要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什麼,我認為還是勞動生產率太低。靠什麼提高,大投資。錢從哪來,從稅里來。用在哪了,修公路建高鐵搞電信等等。中國用30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基建成就,企業才有條件基礎來培養競爭優勢,把東亞優質勞動力用起來,企業既然還能擴大產出,肯定人工成本、產業配套成本等等和全球比還是有比較優勢的。能跟其他國家比保持優勢政府就先維持這種局面,因為它過去已經證明了成功,邏輯上有什麼不通呢?
那我們小投資小稅搞不好么?還是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相關,第一儲蓄率下降了不利於資本深化,沒錢了。第二勞動力沒有了,你去建築工地看看,工人平均都快50歲啦,干不動了,再搞個10年搞個p啊。到時候你的人均固定資本存量上不去,生產沒效率,人就老了,在低收入維度進入老齡化社會,可能更難受。時不我待。
什麼階段幹什麼事,不管這一套運行模式是主觀或者偶然形成的,從過去看,對中國國情還不錯。至於未來還適不用,減不減?大家都是盲人摸象,好好上班比什麼都好,就別上知乎關注這個問題啦~
---------------------------------------
一上午不見,我這個貼子的評論吵翻天了,看了一遍,說點感想。首先,不得不說,現在的民主集中體制真是太好了,太適應我們國情了。可以實現精英治國,用知識來形成決策,用效率來付出行動。不用左右逢源最底層民眾,真正去做中長期的規劃,用發展來替代競選的演講,並最終帶給底層民眾更好的物質生活。(又要被噴了)。。。 考慮培養一個貴族要靠3代,培養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中產階級算2代吧,再結合我們的大專本科教育畢業率,50年內我覺得大體上維持現狀挺好。
另外從歷史角度看,中國自宋朝到達文明的巔峰後,被各種征服,整個華夏文明的精髓已經消失殆盡。現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經過和世界先進文明的交流融合,我們終於在教育和價值觀上開始找回華夏文明的正軌。作為一名正統的中國人,其實你已經走在了華夏文明800年的再復甦的巔峰,已經處於了歷史上極小概率的區間,這一代人有什麼可抱怨的呢?下一代人不要繼續努力嗎?
曹這篇視頻了,我覺得最關鍵的一句是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建設中國、發展中國、保衛中國,是中國國土上每一位精英的責任。
和大家共勉。
------------------------------------
居然被敏感了,改一下。美國工業產出分行業,大體上看能源增長最快,汽車設備類確實高速增長,這也應該就是福耀去美國的原因,電氣設備類沒什麼增長,電子設備、半導體類高速發展,還有高大上的航空航天,輕工類還是不死不活。這是我能理解的美國製造,做精做高端,至於特朗普和他的鐵鏽帶、郊區帶選民怎麼實行made in america again,我不是經濟學家不懂,只能觀察了。----------------------------------------------
居然從小黑屋被放出來了,那我在寫點去睡覺。上面列出了美國工業增加值這幾年的情況,那我們呢?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的產業結構轉型是實實在在在進行的。不管是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還是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向,社會資源還是向著更高級的社會模式靠攏,在相對更高端的產業,增速更加不錯。至於很多低端產業,像紡織等,因為我們已經用完了勞動人口數量紅利,沒人了!!!低端產業政府不把他擠走,像電子、機電類的中高端產業的勞動力缺口從哪補?所以要理性看待類似產業的各種新聞,因為他們確實被中國淘汰了。僅此而已。而關注的權重更要放到如何打通產生升級這條主線上來。
我之前說過了,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勞動生產率太低,所有問題的導向都應該以這個為主。而正如下圖,因為我們人均資本存量太低,資本形成在現階段及很長時間的未來都是提高生產率的最佳途徑。所以政府就是需要把錢從老百姓企業手裡拿回來,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大投資,和老齡化的時間賽跑,把生產效率搞上去。同時我們也看到,全要素生產率的負面影響對潛在增速的約束愈發明顯,所以xi總開始下決心搞反腐、國企改革等等,為更長遠的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我是覺得政府做的還是很聰明,當然作為一個不是研究經濟的,也就是班門弄斧,各抒己見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東電工 1.7 號關閉蘇州工廠?
※舉例說明德國製造的高品質是如何做到的?
※增材製造是不是意味著資源利用率為百分之百?
※中日製造業的差距在哪裡?
※3D列印能否真的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