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如何看待為爭取1%的生機而死在手術台上和因為99%的死亡概率而安靜的等待臨終?

昨晚和男朋友看紀錄片《人間世》,之前被朋友安利了好久,周末終於能看了 ,看臨終關懷的那一集,我就和男友感慨,如果是我的家人最後面臨生死選擇,面對1%的 生存幾率和99%的死亡幾率,我不會選擇冒險,我寧願讓家人安靜的離開,沒想到男友特 別激動的反駁說,說寧可讓家人死在手術台上,也絕不會放棄最後的希望,我倆居然因為 這個問題大吵一架,他說我冷漠無情三觀不正,我真是理解了什麼叫三觀不同……想問下 大家,我的人生觀真的有問題嗎?


知乎首答~~之前一直只看不答。

之所以想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最近比較有感觸。

第一,爺爺的忌日快到了。

爺爺當年腦出血,第一次手術之後效果不錯,很快清醒過來,思維基本無礙,偶爾說一句胡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全家人都放下心來。結果一周之後,又出現出血情況,突然昏迷,當時奶奶堅決反對搶救,覺得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爸爸叔叔姑姑等都不同意,和題主的男友說的話幾乎一模一樣,就是可以讓爺爺死在手術台上,但不能就這麼放棄……又一次進手術台,做了造影,結果發現是有血管瘤,如果第一次手術的時候就做造影發現了血管瘤並及時處理,那麼可以說之後的一切都改寫了(地級市的醫院,現在說這個醫療話題沒有任何意義了),手術的結果比較成功,但後果並不美好,爺爺整個人的記憶完全缺失,全家人都勉力認識,我的堂妹、表妹,甚至都不認識了,奶奶幾乎一個人照顧了爺爺12年,每當奶奶心情不好,就會埋怨爸爸他們,說「你們哪是救回來了你們的爸,你們是給我救了一個爸回來」,繼而垂淚無言,家中小輩都很孝順,後期姑姑也一直在儘力幫忙照顧,直到最後,爺爺從來沒有得過褥瘡等因為照顧不好而生的病,對全家人而言,爺爺很重要,但爺爺術後12年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我不敢想,也不願想。

第二,媽媽的忌日快到了。

媽媽是尿毒症,確診後持續透析了3年,3年間媽媽不斷進出醫院腎內科,住一個月回家一個月……腎內科的病人更迭率不是那麼高——我的意思是,死亡率不是那麼高,基本上一個月平均能面對一次死亡,而且是慢性病,相對來說家人們都比較能夠接受患病親人緩慢的、不可避免的、無法逆轉的走向死亡,儘管這一進程的終點無人可以避免,但是醫生依然要在最後執行慣例——臨終搶救。我見過許多次搶救,沒有一次見到搶救成功。有一次大夫做了心肺復甦20分鐘,之後下來說「唉呀媽呀肋骨叉子都快按折了」(東北話),當時我們全家人的共識就是,如果媽媽到了最後一步,我們放棄心肺復甦,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叫DNR預囑,我們就是覺得,最後的行為對媽媽的這種疾病搶救沒有什麼意義。媽媽臨走的時候是個周末的晚上,醫院只有值班的大夫和護士,我們也沒有驚動太多人,就繼續後事的料理了。

第三,最近看了一些書。

因為個人經歷的原因,我比較關注講述生死問題的書,陸陸續續看了一些哲學、醫學話題方面的,包括阿圖醫生三部曲,都讓我思考了很多,但越思考也越茫然。最近又看了一本叫長遠看來我們都已死去的書,是一個澳洲的ICU主任寫的,本來以為是本哲學書,買回來才發現是講述ICU搶救的,作者做為ICU主任,也在反覆思考搶救的效果和意義這一話題,而且講述了ICU搶救的許多後遺症和問題,又引起了我對家事的反思,我不知道到底當年對爺爺的搶救,對奶奶來說,是有多大意義的?對兒女們來說呢?對爺爺自己來說呢?這個問題太大太嚴肅了,我無法回答,我只知道,看了這本書,更見堅定了我將來是要簽DNR預囑的決心——這也是長遠看來那本書里作者的態度(歪下題,安利一下這本書,翻譯的不是盡善盡美,但看了之後真的思考很多),如果衰老與死亡不可避免,那麼何必非要阻擋死神的腳步?當然,突發意外不在這一範圍里,我說的是自然疾病和衰老。

啰嗦了半天,貌似也沒回答了題主的問題,最後回答下個人看法,如果是我自己的1%和99%,我選擇99%,如果是家人的1%和99%,也許我會選擇1%……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我也恰巧在關注生死問題。看完《人間世》的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和諮詢器官捐獻的事,今天在朋友圈又讀到一篇文章,恰好也在談論生死大事。國人對死亡的態度可以用那句俗話概括「好死不如賴活著」,至於活著的質量不再考慮範圍內的,我們習慣了「至少還活著」的思維。活著就是好的活著就是強者,因為我們始終站在生者的立場在看待死亡,其實,死亡本身也是對活著的人折磨比較大。

七年前媽媽突然心梗去世了,我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去接受這件事,起初連媽媽這類的字眼都不能聽到,也不能提到自己的母親…那種精神痛苦我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但也只是明白而已,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

第六年開始,我慢慢接受這件事。能提起她也能提起這件事了偶爾還會夢到她,之前的那五年我連夢到她都很少。說著說著又想流淚了…

其實我的意思是說,痛苦的活著或是平靜地死去,本不是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還決定的,如果可能應該由本人決定!最後附上今天看的文章,對題主的問題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MjE3OTIzOA==mid=2651124692idx=1sn=d602122033de556ab6130bc48d7c82a9chksm=f06db01dc71a390bacbfebc5bf6ecbfdc76adfec5c1682b5d01cc3abc459b13548473b345486mpshare=1scene=1srcid=1119QQg8yjkApqoiGSLMMiFn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不談治療成本的都是耍流氓

(ノ=Д=)ノ┻━┻


每個人想法不同,個人認為傳統文化對待生死的態度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不過這需要時間!題主說的這個問題經歷過的人可能深有感觸,但也最不願作答,畢竟親人的離去最不願回憶!但從個人觀點,以後父母年老多病時還是會堅持治療,原因其實無非那些,更重要的是也許父輩們沒有這些先進的觀點,即便痛苦的是治療也好過父輩們的心寒!但從自身說,最後真是那天來臨,我倒希望我的孩子能尊重我,讓我更有尊嚴,在最後更有幸福感!能有最後的時間可以回憶下我這輩子,不管好壞!而不是每天只是痛苦的接受治療,甚至不知道哪天就在手術後上去啦,沒有機會再看下那個時候當下的生活!那時,我寧願慢一些但不是晚一些!


我覺得這隻能說你們三觀不同吧 生死問題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談不上誰對誰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人民的名義》中孫連城「胸懷宇宙」這種人生態度?
如何做到「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

TAG:生死 | 臨終關懷 | 人生觀 | 人間世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