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劃分食物的熱溫涼寒在化學上怎麼看?
這也是我以前寫過的答案的一部分,
四氣的定義是溫熱寒涼,四種藥性的統稱,它反應藥物服用後人體寒熱變化的走向,人體的寒熱不是一個溫度指標,而是一種人體生理狀態的概括。就好比天氣預報告訴你今天天氣人體感覺熱,感覺冷,感覺舒適一樣是一種概括。那麼體寒的人用溫性藥物治療,體熱的人用寒性藥物治療;就好比冬天冷了去涮火鍋會暖和,夏天熱了去吃根冰棍涼快一個道理。
那麼說地黃,同一種植物的根,中藥用藥里分成三種: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三者的藥性和作用是有區別的,常用生地黃和熟地黃,概括如下生地黃:味甘,苦;性寒;主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熟地黃:味甘,苦;性微溫;能滋陰補血,添精益髓。它倆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一個寒,一個溫,一個生,一個熟。而作用完全不同,補藥多用熟地,瀉藥多用生地。為什麼?
幾十年前你問出來別人會告訴你老祖宗書上就是這麼寫的,那麼你會覺得中醫太玄,騙人的。而現在你問個學過中藥化學的學生都能告訴你:地黃里有一種成分叫梓醇,一類環烯醚萜單糖苷,分子式C15H22O10,分子量362.33,把地黃根挖出來洗洗晾乾了叫生地黃,生地黃每100KG加黃酒30KG拌勻,密閉隔水蒸至酒被吸盡後取出晾至外皮稍干切片乾燥後就製成了熟地。這個梓醇在生地熟地里的含量是有不同的,而且和炮製的程度成正相關,生地梓醇含量為0.611%,熟地為0.203%(HPLC法,50%甲醇提取,超聲30min,Hypersil GOLD C18 250mm*4.6mm,5μm。梓醇流動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99,檢測波長210nm,柱溫25℃,流速1ml/min)實驗結果是隨著炮製,梓醇含量明顯降低,而一種叫5-羥甲基糠醛(5-HMF)的物質等比例增加,提示生地在炮製過程中梓醇轉化為5-HMF。(以上實驗數據引自河南大學盧鵬偉中藥學碩士畢業論文,特此感謝)那麼這兩個梓醇和5-HMF都是起什麼作用的呢?梓醇,利尿,抗炎,降糖,作用在人體上有疏泄的運用,即可以理解為寒性5-HMF,增加紅細胞在毛細血管中的變形能力,故而活血補血,可以理解為溫性。另外沒提到的是水蘇糖,炮製過程中同樣大量降低,水蘇糖可以被腸道菌群利用,潤腸通便,瀉藥一樣的作用也被歸為寒性。
整個炮製過程中,有著「寒性」作用的梓醇轉化為「溫性」作用的5-HMF,生地轉為熟地,藥性改變。
人類就是在用已知手段闡明未知事物的過程中進步的,我舉這些非中醫手段的目的也是如此,想告訴人們,有一些被他們視為騙子的中醫狗們在橫眉冷對千夫指,盡心竭力的想用人們能讀懂的語言,闡述祖宗們留下來的智慧。謝 @無二三邀;中醫的問題只關注,但無力回答,因為曾經用化學的方式嘗試解釋金木水火土,但被專業人士批評,認為化學(或者說科學)只是以點概面,不能做到整體分析。所以用化學嘗試解釋溫熱寒涼也會比較困難吧。ps:不懂中醫,成年後也不吃中成藥,但也會用「上火」、「風寒」等詞語描述病情,主要是交流起來方便,大家都能明白大概是什麼狀態。
索性將本科時候 自己寫過的一篇課後作業論文貼上(未發表,也不允許轉載)
摘要:中藥按四性可分為寒、熱、溫、涼,屬傳統醫學範疇,但中藥的四性有什麼客觀的指標呢?現在研究發現:,寒熱溫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物質熱物理、熱化學、熱生物屬性的重要反映,中藥復方配伍關係即包括了處方中各單味葯的藥效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了全方的藥效物質與機體之間的藥理、毒理作用。這些相互作用都屬於化學反應範疇,而任何化學反應的發生均伴隨能量的轉化和熱變化,可用熱化學和熱動力學方法進行定性定量檢測和分析。
關鍵詞:中藥四性與物理化學、寒涼溫熱與熱物理、熱化學、熱生物。
「寒涼溫熱」,為中國傳統醫學對中藥、食品的辯證的分類,稱為中藥的四性,中醫所講到的「寒涼溫熱」是一種抽象的根據用藥經驗而得到的概念,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對傳統醫學的重視,人們想從現代理論知識對其進行解釋。
任何藥物作用於人體都會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而任何的化學反應都會伴隨的熱的變化,或多或少必然在不同的生物水平上存在著能量轉化的印證,這種微妙的能量變化差異,可能是產生中醫寒症與熱證的基礎,也可能中藥四性的作用機制。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四性」的研究進展緩慢,人們只能根據直覺、直觀判斷進行研究,稱為樸素的研究階段【1】。自60年代開始,對「四性」的研究報道才逐漸出現。首先有學者發現寒證或熱證患者的代謝機能不同,寒證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偏低,而熱證患者的基礎代謝率偏高【2】,而溫熱葯對寒證患者、寒涼葯對熱證患者可糾正此異常。研究還表明,不同藥性的藥物對Na+、K+-ATP酶活性影響不同【3】,清熱葯知母中的知母皂苷及其水解產物能明顯降低由甲狀腺激素造成的耗氧量的增高,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大黃、梔子等也能降低Na+、K+-ATP酶活性;而溫熱葯淫羊藿則能夠使Na+、K+-ATP酶活性升高【4】。20世紀70年代,有學者發現熱證患者一般交感神經系統功能活動增強,而寒證患者該系統功能活動減弱;熱證患者經寒涼方葯,寒證患者經溫熱方葯治療後,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水平可向正常方向恢復【5】。70年代末,日本學者從祛寒溫熱葯附子、細辛、吳茱萸、川椒、高良姜、丁香等葯中提得微量化學成分去甲烏頭鹼,並發現這一成分具有腎上腺素能β-受體興奮劑樣作用【6】。80年代末至90年代,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不同藥性中藥對交感神經系統的影響是通過影響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實現的,如寒性藥物知母、石膏、黃柏龍膽草等能使催化兒茶酚胺生物合成的酶-多巴胺β-羥化酶(DβH)的活性降低,減少體內兒茶酚胺的生成【7】,而溫熱復方(附子、乾薑)可激活DβH,從而促進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的合成,而溫熱葯還能在分子水平上調節cAMP/cGMP比值,這些可能是不同藥性中藥的作用機制之一。不同藥性中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研究報道主要集中在對遞質5-羥色胺(5-HT)、NE、DA等的影響。通過對中樞不同部位遞質含量的測定,以及對中樞神經元及纖維形態學的觀察和定量分析【8】,結果顯示溫熱葯具有提高各級NE神經元遞質的合成和釋放作用,同時具有降低各級5-HT神經元遞質的合成和釋放,並通過神經纖維來調節垂體及腎上腺等內分泌機能的作用。而寒涼葯作用相反。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研究發現,溫熱葯,如附子、乾薑等組成的復方可升高血清促甲狀腺素(TSH)含量,促進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和釋放,促黃體素(LH)釋放增多,而寒涼葯如三黃湯、知母石膏湯可使血清中TSH、LH、ACTH含量明顯減少,腦內三種激素的含量明顯增高,提示寒涼葯具有抑制激素釋放的作用。
從以上的一些理論成果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藥的寒熱藥性與藥物在身體內發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例如,中醫中的寒涼的藥物,在生理上能夠對中樞神經起到的抑制性影響,表現為使神經興奮性減弱,鎮靜解熱等方面的作用,而溫熱的藥物則是使神經興奮性增強。從生物學、生理學上來說,寒涼的藥物可能抑制機體神經腺體的激素分泌,而溫熱的藥物則是促進腺體激素等的分泌,根據以上的參考研究,現已知道的激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下丘腦-垂體-甲狀腺以及下丘腦-垂體-性腺內分泌,而這些激素的作用有增加代謝速率,促進血糖的轉化產生能量的作用,這就與化學的熱產生了聯繫。
另外,現代藥理學認為藥物的基本作用有1、調節作用,而這一點可認為,在中藥也具有相同的原理,中藥取自植物、動物或礦物,本身就存在複雜化學組成,人體的疾病有很大一部分與神經免疫體液失調有關。2、某些的物質的缺乏,這一點,我認為中藥在是補充的人體在代謝的過程中所必須的物質,迄今為止,有很多西藥中藥用成分,還必須通過生物來獲取,中藥同樣可以為期提供,中藥提供了人體代謝所需要的物質,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寒涼溫熱,當人體代謝是由於物質的缺乏引起時,可能溫熱的藥物就恰恰為機體提供了這樣的物質,從而是代謝加強,代謝加強的直接表現就為熱量的變化,本質為化學反應的加速,如糖的分解,而寒涼的藥物則恰恰相反,當人體出現的為熱證時,可能中藥的某些成分就能對機體的代謝反應產生抑制作用,具體可能為藥物當中成分跟反應的原料或者參與催化作用的物質結合等,直接導致了代謝的減緩,這也是大多中藥有毒的原因,少量的藥物的抑制作用可能恰好讓機體的代謝水平恢復正常,大量就有可能過度了。
參考文獻:
【1】余惠旻,周紅祖,肖小河,等.中藥四性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1,7(8):61-64.
【2】嚴守正.虛熱[J].福建中醫藥,1963,8(2):71.
【3】陳銳群,余竹元,張夏英,等.知母皂甙元是Na+、K+-ATP酶的抑製劑[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82,14(2):159-164.
【4】陳銳群,張夏英,鄭境娟,等.陰虛內熱證初探[J].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3(4):235-236
【5】梁月華,王傳社,章雲津.寒涼和溫熱葯復方及知母對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與機制探討[J].中藥通報,1988,13(11):48-50.
【6】李儀奎.四氣實質的本質屬性問題探討[J].時珍國葯研究,1993,4(3):4-6.
【7】梁月華,李薪萍,任紅.寒證熱證時中樞內臟尿內兒茶酚胺及5-羥色胺的變化[J].中醫雜誌,1991,32(12):38-40.
【8】李良,梁月華,劉國貞.寒涼和溫熱葯對下丘腦、垂體和腎上腺內NE、5-羥色胺神經元和神經纖維影響的形態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1999,24(6):360-362。
不謝邀。「熱」「溫」「涼」「寒」是中醫理論中描述抽象屬性的詞,與現有定義毫無關聯,因此與化學無關。一本道論文參見[1]~[5]。
[1] 馬澤洪. 中藥寒熱溫涼四氣的初探[J]. 中國藥學雜誌, 1984, 19(10):59-60.
[2] 陳康黔. 試論西藥也有「寒熱溫涼」等藥性[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8, 18(1):17-17.
[3] 鄒世昌. 也談西藥也有「寒熱溫涼」等藥性[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 19(2):105-105.
[4] 吳文莉, 馬威, 管競環. 中藥寒涼溫熱四性的Fisher判別分析[J].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2, 19(1):43-45.
[5] 原道昱. 寒熱溫涼的現代科學詮釋[C]// 中醫藥學術發展大會論文集. 2005.
哈哈哈哈,全都是抽象的,是啊,溫涼寒熱是抽象的,我可以替換成隨便四個字比如鑭鈰鐠釹,心肝脾肺腎是抽象的,我也可以替換成隨便五個字比如鉕釤銪釓鋱。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所謂能準確定義的「中醫」,你叫上一幫中醫來也爭不明白。比方說,你用現代醫學理論跟中醫爭論胃的問題,說幽門螺桿菌,中醫就會說我們理論里說的胃不是那個胃,但當你醫院拿著胃鏡結果出來的時候又有人會說「胃病還是要看中醫啊」。
扯遠了,反正這個所謂的溫涼熱寒實在是太簡單了,四個字就能概括萬物的屬性,多麼「博大精深」啊,但這並沒有什麼用,尤其是對於指導實踐。
比如說「上火」吧,我爹就很相信「上火」,但凡油炸食品必然要放涼了吃或者蘸湯再吃,不然就會口腔潰瘍。他相信這是因為油溫很高,做出來的食物有「火氣」。然而不好意思,我用80℃油在真空環境下炸出來的食物也有「火氣」,這可比水煮的溫度還要低了——原因就是,「上火」在這裡是因為油炸過的食物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細碎晶體,像無數把尖刀劃破了口腔粘膜,誘發(我為什麼要說誘發不說引發呢?因為嚴謹啊!)口腔潰瘍。而一般只有高溫油炸或者燒烤才能做出這樣的效果,真空低溫油炸的食物畢竟少。
嗯,回到上火的話題,除了油炸食物,熱帶水果也被很多人認為「上火」,相應的天山雪蓮就是「清火」的,因為長在高原雪山上嘛。我們這裡也有說羊肉、狗肉是「熱」的,所以冬天吃無妨,夏天就不要吃。在這裡,「上火」的結果就不表現為「口腔潰瘍」,而表現為晚上比較暖和,不需要蓋那麼厚的被子了,也有表現為流鼻血什麼的,這個我沒有仔細研究過,就不瞎說了。
所以你看,光一個「上火」,就有好多種原因、好多種結果,它們各不相同。並且並不是每種原因都能導致每種結果,但它們卻被統稱為上火。那麼這種把不相關的很多事情歸到一個概念里,就會導致這個概念用來指導生活的意義大打折扣。
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不要隨便上升到規律層面,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比如明明吃油炸會引起口腔潰瘍、吃熱帶水果就沒事的人,就不要給自己貼「易上火」的標籤,只避免直接吃太多油炸食品就好。溫涼寒熱同理,有具體問題,具體來分析,隨便給自己貼「體質偏涼」或者給食物貼「性寒」的標籤,這都是吃飽了撐的。看不懂。我一直就不明白,涼熱是化學本質決定的還是物理狀態決定的呢,人蔘烏雞燉甲魚做成冰淇淋,是涼還是熱呢?有沒有一種標準可以定義未知物質的涼熱呢,一種以前中國從來沒有過的食物,比如奇異果、刺角瓜、羊駝肉是涼還是熱呢?
寒,熱,溫,涼。這樣讀著比較順口。
用化學來解釋寒熱溫涼就是用西醫的標準來驗證中醫的科學性,這很不地道的,就像拿別國的法律來處理本國的人似的,肯定不會合理的。
阿拉伯醫學怎麼看?藏醫學怎麼看?蒙醫學怎麼看?維醫學怎麼看?伊朗醫學怎麼看?印第安醫學怎麼看?愛斯基摩醫學怎麼看?埃及醫學怎麼看?印度醫學怎麼看?奧斯曼醫學怎麼看?
你以為只有中醫是傳統醫學?中醫的寒熱溫涼,跟我們正常認知的寒熱溫涼是不一樣的,而且中醫中某種藥物的寒熱溫涼不是固定的,不過這要解釋起來沒那麼簡單,沒有系統學過中醫基礎知識的人很難理解。就跟某些人看字就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一樣,他們要幼稚到那個地步,怎麼解釋也沒用。
答案 應該沒法看 看不了 原因 化學我不懂 不過我看出來了這東西應該和中醫是不一樣的 中醫上劃分食物的寒熱溫涼屬性 是根據這些食物承載的天氣地氣和動性大小對於人體的作用來說的 總的來說 食物和人都是在天地之間~~~~~~~
算了 我不說了 直接上圖 圖上既為我對這個問題的解釋 雖說書中說的是神農本草經的藥物 但是在食物上也是通用的 有些人認為這種眼觀口嘗的方法太落後了 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貼近觀察 不帶主觀意識的好方法 中國人講究一個靈氣 山裡野生採下來的總要比人工種植出來的好吃 這是很直觀的感受 也是最真實的 而化學的各種測定 要給一個標準 這本身就是可笑的 因為天地常常變化 每年有不同的五運六氣 那麼根據天地成長起來得植物必然偏性不同 人也是一樣 適應天地才過的長久 如果感興趣 可以看一看王偉師兄的兩本書
另外 中醫就是從天地之間成長起來得東西 化學不一樣 不用放在一起了 我以前也經常想用這個知識來解釋另一個知識 結果兩方面都認識的很狹隘 就是那種似有無窮無盡 又什麼都解釋不通的感覺 掉坑裡了 哈哈 書是真的很推薦 我學醫四年幾乎所有的困惑都是在其中而解 至於為什麼我不說 那是因為我覺得我還是很浮躁 很多東西功利心太重 沒辦法用一顆平靜的心來說出來 師兄這幾年已經很平靜了 所以他的東西可以看一看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拋磚引玉吧 書里還有幾個很熱門的話題 如何學習中醫 黃帝內經 傷寒論 本經 以及中西醫的區別 藥物是如何作用於人體 保健葯的看法 對於老人和兒童的吃藥保健方法 哈哈 好吧 打廣告也已經三遍了 不說了不說了小朋友,先學好化學基礎課再來提問題哦。寒熱溫涼是物理名詞,不是化學名詞。
怎麼說,坐標系不一樣,不能很容易的直接轉換。
如果是長度的話,你英里或者米可以很容易轉換, 因為都是長度這個量綱。
比如玩遊戲裡面,一般都是武力值防禦力等維度可以描述一個角色。感覺中醫的坐標系劃分更抽象更上層,西醫的就比較具體底層些,說錯勿怪。所以,中醫先有了五臟六腑的概念,到西醫進來後算是借用了中醫的概念, 但此心非彼心,此胃非彼胃。推薦閱讀:
※在國內,同為偶像組合的Arashi和μs哪個影響力大?
※老一輩覺得國外很危險的觀念是怎麼來的?
※電子競技的意義到底何在?
※有6億台PC使用超過5年,為何會讓蘋果及其觀眾感到悲傷?
※晚上釣魚合適還是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