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衡量古代人的生活水平?食物多樣性或者卡路里數量可以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邀!

卡路里當然是一個反映食物多樣性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指標啦,好多經濟史研究里都有使用過這個數據,不過卡路里也僅僅只是一個指標而已,比如採集和狩獵時期的人類,相比農業社會,攝入的卡路里更高,食物多樣性更高(Jared Diamond貌似用這個來論證過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倒退了),但是農業社會有可能因為對外的貿易享受到一些低卡路里卻非常提升食物質感的東西,比如香料啊什麼的,這樣的話生活水平和多樣性也算是提升了吧~


謝 @Zampeli Diana邀,很好的問題。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最好的衡量標準(從經濟歷史角度)是身高,因為身高反應了營養攝入水平,從而間接反應了經濟發展的程度(特別是在農業社會)。這個研究的開創性人物是Robert Fogel, 他在Nutrition and the Decline in Mortality since 1700s裡邊創造性地根據各年齡段的身高水平,從而推得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的發現是:美國在獨立戰爭時候人們的身高就已經接近現代,較之歐洲各國早了100多年。而不同社會階層在歐洲的身高在工業革命前差距巨大,而美國則沒有那麼明顯。

此後比較著名的學者有德國的John Komlos, 他在各個歐洲國家的專題歷史(哈布斯堡、英、法、西班牙)都有涉獵。而發展經濟學家Joel Mokyr 也曾著論說土豆使得愛爾蘭的貧困階級相較他們的英格蘭同胞們活得更好。而關於日本的研究則更說明在明治維新後,日本人的身高增長突飛猛進。我當時在LSE的老師馬德賓則通過中日20世紀初的對比,得出日本人身高增長每10年超過0.9cm,而中國僅有0.25cm,這當中當然江浙的身高增長是最快的,達到0.7cm。

當然,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社會因素——包括收入、公共衛生、疾病、醫療技術等;還有一些直接導致身高的因素:如基因。這個目前經濟史研究還處於探索階段,談不上成熟。更多更完整的社會因素數據,會極大地豐富這塊的研究。


生活水平跨期比較當然要讀馬德斌啊…


謝 @Zampeli Diana

同上邊很多回答是一個情況 知乎首答

不同的是之前在歷史學習中開過相關腦洞

先介紹下知識背景:歷史學研究僧(世界歷史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方向),碩士做歐洲軍事史方面。本科期間對中國歷史和經濟史也非常感興趣,所以選了很多相關課程,於是對於生活習慣、營養水平、東西方比較之類非常感興趣,也就有了一些作業(腦洞)恰好可以分享。

由於並非中國史專業,理化生更是半吊子都不到,所以盡請各位批評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每天都要從食物中獲取營養以維持健康,應對生存與其他社會活動的消耗。這個事情是基本不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什麼顯著改變的(排除未來可能出現人體改造,外掛太陽能電池板、內置葉綠體之類的黑科技等等),當然細微差別是存在的(今天中午我去食堂吃二三兩米飯就飽了,古人興許未必)。這就構成了我們進行古今對比的基礎,應該說這個問題是比較靠譜的。

那麼根據基本的生物學知識,我們需要哪些營養呢?蛋白質、脂類、碳水、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水。我們可以大概分析一下它們的來源。

  • 蛋白質——主要從動物獲取,但並非植物中無處可尋,比如大豆就很逆天

    大豆中的蛋白質含量可以與肉類比肩,這一點在我國古代發達的農業社會尤其可貴(我國的耕作模式並未給放牧留出多少空間),被李約瑟盛讚為「中國肉」(出處待查,經濟史課程所授)。豆腐的製作大概在宋代相對成熟,在《夢梁錄》中已可見不同做法的豆腐售賣,但是之前已有其他大豆製品。
  • 脂類——植物動物均可獲取,動物油脂方面自先秦的文獻中就可以見到「脂」、「膏」一類的記載,而植物油出現的則較晚,比如《三國志·魏志》中:

「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

可以食用的植物油則更晚,但是到了宋代肯定也有了,《天工開物》中「膏液」一篇中就有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一名白菜)為上,蘇麻(形似紫蘇,粒大於胡麻)、芸苔子(江南名菜子)次之,茶子(其樹高丈余,子如金罌子,去殼取仁)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剝取其皮,為糹聿索用者)為下

(圖文無關,胡找了一個,應該也是膏液一篇中的,但是這個弄出來的不一定能吃*3

  • 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之所以把這三者放在一起,是因為我們可以從水果蔬菜中同時獲取這三類東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由於果蔬獲取不易,也會從動物肝臟中攝取維生素作為變通。地大物博外加種田天賦max的中原在這方面則頗具優勢(當然以下舉例中是有不少野菜野果的)。比如

《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引用)

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朴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鱉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湧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

可以看到,除了食鹽補充礦物質外,還有礦泉水。。。。。

引用這個例子放在前邊是因為呂覽足夠早,至少比前邊動不動就說宋朝才有早了好多。

截取自楊慶炎《菜名探源》一文(此文可疑之處甚多,引用圖個方便,請各位批判地看)

水果方面則參考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劉德騰、西南大學的王蓓蓓兩人的碩士論文。前者在其《陝西古代果樹史研究》中提到了「秦西漢時期來自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來自南方的荔枝、柑橘、龍眼、枇杷,新馴化的柿、杏都極大地豐富了果樹物種」,後者在《唐代果品業研究》中則提到「唐人利用水果制果脯、制果(麥少)、制果油、制果飲、加工入葯,並且還有將水果醬糟、蒸煮、燒炙等其他製法。」

至此我們可以就之前一些回答做一些回應(比如 @布爾喬亞@輝煌one@米格31@Kevin Wang 諸君)。從「我們吃得到的東西古人吃不到」 這個角度考慮古人的生活水準我認為是有失偏頗的(火車飛機大輪船什麼的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我們所舉的例子是古人所知,而求之不得,足可證明其水平低;但是古人怎麼會為了他們吃不到根本不知道的東西而感到遺憾呢?所以我覺得諸君回答的其實是「怎樣衡量一個穿越到古代的人的生活標準

更何況僅僅從我上邊所提到的物種來看,生活也還算差強人意了(個人觀點),上文所引呂覽同一章節伊尹(大廚子出身)對商湯說的同一段話(我們為真實性考慮,退一萬步可以認為這句話表達了戰國末期呂不韋與其門客的想法)

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犭瞿]者臊,草食者膻。惡臭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翻譯一下(來自貼吧,看了看大體沒什麼問題):

說到天下三類動物,水裡的味腥;食肉的動物味臊;吃草的動物味膻。無論惡臭還是美味,都是有來由的。味道的根本在於水。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決定了味道,味道燒煮九次變九次,火很關鍵。一會兒火大一會兒火小,通過疾徐不同的火勢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質。調和味道離不開甘、酸、苦、辛、咸。用多用少用什麼,全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將這些調料調配在一起。至於說鍋中的變化,那就非常精妙細微,不是三言兩語能表達出來說得明白的了。若要準確地把握食物精微的變化,還要考慮陰陽的轉化和四季的影響。所以久放而不腐敗,煮熟了又不過爛,甘而不過於甜,酸又不太酸,咸又不鹹得發苦,辣又不辣得濃烈,淡卻不寡薄,肥又不太膩

畢竟是中國人,古今都是吃貨啊,不能小看吃貨的決心,有條件要吃,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吃。當然說到條件,可能的話還是穿越到唐宋之後成熟一點。

以上

------------(不對吧,問題中關鍵的卡路里呢!!!)-----------

細心的話大家發現我漏掉了兩樣營養,一是水,這東西過於好搞定,對於古人來說大不了在附近河流上游來兩瓢就ok;二是碳水,這個東西是為人體提供熱量的支柱(尤其是我國,更尤其是古代),所以我決定放在後邊好好說。

先說說碳水的來源,這個其實大家都知道,主要是糧食。

大家猜猜這倆是啥?

上邊那個叫黍(糜子),底下那個是粟(小米),當然不是百度的話我這種五穀不分的人是肯定不知道的,我只是碰巧喝小米粥吃黃米年糕而已。雖然都是禾本科的作物,但糜子是黍屬的,小米是狗尾草屬的(你以為我懂么?)。

剩下的其實才是重頭戲,但是我想先歇歇,也省的大家一下看太多


古代人的生活水平比較低下這個是肯定的。

古代老百姓都叫蔬食者,當官的才是肉食者。這個稱呼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是吧,古代百姓的蛋白質攝入非常低,而且身高不高。拿宋代來說吧,宋代禁軍選拔標準就是身高得超過一米六,禁軍可以說是非常高的標準了,由此可見古代老百姓的平均身高。

這些歷史細節都是衡量古代生活水平的標誌和證據。

遠的不說,離我們最近的清朝,馬戛爾尼訪華記錄當時的中國百姓生活相當困苦,他們的馬車一路跟著飢餓的百姓,為的是撿他們從馬車上扔下來的骨頭,腐肉……

而且古代百姓被束縛在土地上,一輩子不能遠離故土,沒什麼見識。也不認字(因為古代文言不同,百姓幾乎不識字。)所以平時精神娛樂少。這還只是太平盛世時的情況,兵荒馬亂的年代就不說了。

古語有云,寧為治世犬,不做亂世人。張獻忠一個瘋子把四川人差不多殺光了可不是戲說的故事。


第一次被人邀請答題,但題主問的範圍太寬泛了,古代有幾千年,每個朝代都有一定的差別,不同的階級和不同的民族生活水平也不一樣。比如先秦時代烹飪食物的方法只有水煮,調味品只有鹽和梅,現代意義上的蒸餾酒在元代才出現,之前的酒度數極低,跟現在的米酒差不多,所以才有了古人說的千杯不醉。

所謂商紂王窮奢極欲,酒池肉林,現在想想也不過如此。就拿軍糧來說,秦漢到隋唐,小米一直是軍隊的主糧,秦漢時期1斗大米的加錢跟2.5斗小米差不多,所以吃大米在那個年代是很奢侈的事。到了唐代,小麥的種植才開始普遍起來,但古人吃小麥並不像現在磨成麵粉,而是像大米一樣做成飯或粥食用,因為直到南宋時期種出來的小麥仍是「軟泥少味,黏牙不可食。

古代軍隊的肉食基本也是肉乾,雖然不夠美味,但普通士卒也只能在決戰前或大勝後才能開開葷。至於新鮮的蔬菜也是將領的特供食物,普通士兵只有用大豆做成的豆醬,並且還要根據身份和職務制定相應的配給標準。

再比如日本的戰國時期,武士在戰鬥過程中依然以茶泡飯為主,即把大米煮熟放涼,吃的時候用熱茶衝下去,再加一點點鹽,並弄點梅乾和海苔當調味品,有錢的武士可以弄一點魚肉。當然也有人吃壽司,但食材和味道比現在的壽司差不少。這樣的伙食別說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是以同時期的中國人來看(明朝太平盛世時期的農民)也會覺得這樣的伙食很差,但這可是日本戰國武士的主流伙食。而高級將領或者大名的伙食也不怎麼樣,最多吃大米加新鮮蔬菜和一點魚肉或者雞肉,當時中國隨便一個小地主或者小商販的伙食水平也能達到這種標準,但在日本卻算是豪華標準了。


謝邀!第一次有人邀請,但是我不得不說這個問題根本不懂呀!

個人覺得衡量古代人生活標準不應只單單在食物方面,「吃穿住行」哪一樣都是衡量標準

先說吃,秦始皇牛X吧,你問他吃過西紅柿雞蛋面嗎?聽說過葡萄荔枝嗎?古時候我國生產力較低,好多美食美傳過來,也沒有那麼多的調料,所以並不好吃!

穿的話,大部分人穿的都是麻衣,權貴是綾羅綢緞,黃色是皇家專屬,社會地位一眼就能看出來了

再說住,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但是在沒有空調地暖的時代里,嚴冬和酷暑並不是那麼好過的,富貴人家大夏天可以冰窖運點冰,窮人呢?

行的話,那時候沒有柏油路,高速路,汽車,火車,飛機!從北京到杭州馬車要好幾個月,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沒去過500公里以外的世界

綜上,我也不知道自己說的到底是啥,時間有限,無法細說,好了,我要繼續搬磚了。


古代 哪個古代啊。往前推50年都是吃得飽就好。

底層群眾路有餓殍都是正常現象,還多樣性 還卡路里。


遠的不說,40年前我所在的某直轄市的郊區人民還拿樹葉子擦屁股了。


生活水平,或者說生活質量,我認為人均壽命很關鍵。

看到過一個幽默畫,兩個原始人在討論:我們的環境沒有污染,吃的都是有機食品,每天運動充足,但是我們的平均壽命卻不超過35歲,這不科學…………

別忘了現代人類的平均壽命遠遠超過那怕是1950年代全球平均壽命,即使污染如此猖獗。


瀉藥,不過我不是專家啊,只能談談個人的感受,古人的概念很寬泛,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時期的古人,可以說食物是融合和進化的過程,原始社會刀耕火種食物簡單,就是採集漿果和狩獵,只要吃不死,都可以嘗試。

範圍太大,我只能講其中一段

以西周為例,西周逐漸有國家的形式,尤其制度建設方面規定嚴格,自然也有食物的規定了,

天子九鼎八簋,鼎盛放肉類,簋盛放主食。

每個等級吃什麼都有限定,東周禮崩樂壞就混亂了。如下圖

至於平民,只能吃草了。

調料?你說調料?有鹽就不錯了。

還有一點可能大家行不關注的就是器皿對食物的影響,因為鼎和簋的使用也能猜到,古代多是煮食,所以這點至關重要,石磨是漢朝才由西域傳入華夏文明區,小麥大概也是漢朝時期,所以漢以前的黍(糜子)稷(粟一說高梁)這兩種是當時黃河流域人工培養的植物,至於水稻(西漢從長江江流域傳入),小麥(漢從西域傳入),玉米(明末美洲傳入)土豆(明末美洲)都是引進品種。加之石磨是漢傳入所以當時的主食黍、稷都是水煮的,你可以想像一下沒有脫殼的高粱和糜子是啥味,以至於烹飪器皿的緣故中國人吃的是蒸出來的饅頭,歐洲人吃的是烤出來的麵包。蒸和煮同源,歐洲人多炙烤所以麵包是烤的。

加上沒有啥蔬菜,古代吃的蔬菜基本都成為野菜或者不知名的植物了,唯一保留下來的估計就韭菜和薺菜吧(陝西地區的薺菜一直是當野菜的,近年才有人挖了在市場上銷售)

還有種主食以另外一種方式保留了下來就是本人最愛吃的茭白啦

我直接粘貼一段百度百科的吧

懶得打字了。。。。。。

茭白,又名高瓜、菰筍、菰手、茭筍,高筍。是禾本科菰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為雙季茭白和單季茭白(或分為一熟茭和兩熟茭),雙季茭白(兩熟茭)產量較高,品質也好。古人稱茭白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它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穀」(稌、黍、稷、粱、麥、菰)之一。後來人們發現,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無病象,莖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這就是現在食用的茭白。這樣,人們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開花結果,繁殖這種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為蔬菜。可入葯。世界上把茭白作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國和越南。茭白在山東新泰白莊子被譽為三好之一(三好即 茭白、春芽、野鴨蛋),自古流傳至今。多生長於長江湖地一帶,適合淡水裡生長。茭白_百度百科。

所以,你的題目太大,我大概就說一下先民們的食物吧,後面因為跟世界的深度交流吃貨們才有口服吃到法國的肥鵝肝,英國的炸魚薯條,美國的漢堡,毛子的大列巴,德國的香腸。

以上!


榮譽說一次謝邀。不過這個問題真的好複雜,而且定論太少了。從時間的古代界定,古代人身份地位的確認,都挺值得商榷的。不過要是單從一個中國古代普通百姓的角度來揣測一下的話,還是按卡路里算比較好吧,我認為按照卡路里來計算會比較直觀。


謝邀,第一次被人邀請來回答問題,內心非常激動,但是由於問題的原因並不想強答,簡單的挑一些能答的來說幾句。

首先古代人的定義確實十分的廣,而且個人認為地域也需要定位。

說一個之前一個學期在日本史的課上講過的一個課題,關於戰國時代的人的飲食。想必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戰國時代還是相對比較開放的時代,和明朝,西方諸國的交流都不少。那麼飲食上應該也會相對的比較國際化多樣化,在食物的烹飪手法上也會相對的吸收一些中式西式來達到多元化。即使如此,和我們現代人的食物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這裡,由於階級等級的原因,一般平民和武士,大名的飲食就存在著更大的差距了。

綜上所述,覺得並不能用食物多樣性來說,不強答,以上。


蟹妖。

大家在問歷史類問題的時候都總是問得好宏觀,結果到頭來還是只能瞎吹吹。

生活水平,我都想哭了,怎樣衡量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呢?

這問題有點主觀吧?

況且我沒有大家那麼博聞強記,看過那麼多古籍,我學歷史學的是邏輯和道理。

真要回答的話,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這個。

食物真是很基礎很基礎的要素,但單純以食物來判斷就太片面了。

從現在考古學的技術來說,假如能找到食物殘餘,多樣性和卡路里都可以計算到,也可以查史書的《食貨志》。

水和空氣,可以查看某段時期的疫病記錄,假如沒有的話應該可以視為相對穩定的。

性慾與健康,是關於平均壽命、流行病、還有婚姻生育狀況,該查《食貨志》還是《禮志》我也說不上來,還是要看具體信息吧。

越往上的,就越只能夠主觀地判斷了,人身安全生活穩定雖然跟政局有關,但也要看個人。

要說的是,馬斯洛金字塔是相對比較現代的判斷人生需求的模型,假如是為了「以史為鑒」,衡量目前社會的某些狀況或者作出比較的話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假如要衡量「古人作出的某個決定正確與否」這樣的問題的話就多少會有爭議了。


我嚴重懷疑身高統計的嚴謹性和真實性


醫療水平,人均壽命,新生兒夭折率,產婦難產率。

衣食住行四方面也可作參考。


多謝邀請。不過這個問題上,我只有觀點,沒有已經考證的史實可以馬上舉例,請見諒。

看了題主的問題,實際上題主關注的就是吃這一個方面。然而生活水平不僅僅是吃。既然是生活水平,那麼衣食住行都可以作為衡量的標準。然而由於歷史大多都是記述「變態」而不是「常態」,所以這部分史料並不好考證。

例如,我國歷史大多是以統治者的角度來書寫的,提及平民的內容較少。所以如果想推斷帝王或官吏的生活水平較為容易,而推斷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不那麼容易了。

總之,以單一的某一數據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標準並不科學。


瀉藥。

古代人的卡路里我不了解。

但是古代人的食物肯定不好吃。。。

沒有辣椒 沒有花生 沒有馬鈴薯 沒有紅薯

而且各種現在好吃的蔬菜那個時候還都沒有培育成現在這樣這麼好吃的蔬菜。

所以

不要穿越回去 哪怕當皇帝。


謝邀。

生活水平和卡路里攝入量不能直接掛鉤。單說多樣性的問題,孟子期待五十歲以上庶人可以兼味。這裡有兩種說法:一是按照古禮,士可以吃魚,庶人只能吃菜,孟子覺得應該優待老年人,讓五十歲以上的人也吃點別的;二是庶人只能吃一個菜,孟子覺得應該優待老年人,讓五十歲以上的人吃倆菜。


謝邀,真不了解這個方面。

將心比心,我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會用卡路里做標準吧,相較而言食物多樣性可能更能體現生活水平,一個是已經認知可以吃,另一個是已經知道怎麼吃了?是吧,哈哈


推薦閱讀:

每天跑步機上跑一小時,這樣能減肥嗎?
夏天怎樣喝飲料才能不發胖?
放屁消耗卡路里嗎?

TAG:卡路里 | 生活水平 | 古代人 | 經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