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音樂發燒友聽音樂一定要帶耳機呢?

發燒友的世界不懂,想問一下大家。

抱歉,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

本人想問的是:一些「發燒友」極度的追求音質,可是對音樂一無所知,連基礎的音樂素養也很少(這種現象在我身邊確有其事),這正常嗎?

我不反對拿著五千多元的akg聽流行歌,可是,值嗎?

我覺得使用耳機是無所謂的,喜歡就行,可是不明白髮燒友的思維。


音箱對房子有要求(無誤,請搜「建築聲學」),那麼請問:你願意為了聽感專門買個房嗎?


你對人體體姿的基本知識都不懂,怎麼還買那麼貴的衣服?

你連基本的運動常識都沒有,怎麼還買那麼貴的運動鞋?

你連基本的汽車發動機構造原理都不懂,怎麼還買那麼貴的車?

你連基本的房屋建造知識都不懂,你怎麼還買那麼貴的房?

你連一點基本的心理學知識都不懂,你怎麼還追想要追那麼好看的女孩子?

你連一點基本的穀物種植常識都不懂,還吃那麼貴的米?

1 懂樂理知識的人比不懂的人更能從音樂中獲取快感 ,這個判斷是怎麼來的?

2 樂理知識服務於樂曲(養豬知識是為了養好豬),樂曲最終的目的是取悅聽眾(養好豬是為了讓別人吃好肉)。懂樂理的人聽音樂背後樂理結構(知識),不懂的人聽音樂本身(感受)。你吃豬肉的時候自帶「自動回溯分析本豬的品種/餵養的飼料/成長的健康程度」的BUFF難道能讓你吃的時候更帶勁兒么?

3 你當然不能理解發燒友的心態了,因為你壓根就沒在聽音樂,你在聽音樂背後的東西。就好比我看夕陽,我覺得夕陽很美,我眼睛不好,帶一個精緻的眼鏡;你在旁邊分析日落的軌跡,腦袋裡自動回想起愛因斯坦關於光速在大引力中會被彎曲的典故,偶爾回頭瞄了我一眼,內心暗自嘲笑:「一個光速會被引力彎曲都不懂的男人,居然買那麼貴的眼鏡看夕陽。」

-----------------------------------------------------

我是淫蕩的分割線

-----------------------------------------------------

第一次補充內容:

有人提到了:「擁有更多的知識確實可以增加快感」。這個觀點其實我並不是特別反對,但是我有幾個補充觀點說明:

1 額外增加的快感會不會影響原有的快感?

因為懂得很多音樂知識, 所以當你聽音樂時,你能從音樂中獲取到一些與你的知識有關的信息。然後你對該信息產生了一種額外體驗(比如因為某音樂精妙的結構或樂器的應用而感慨不已),這個過程可能是這樣:A 「聆聽音樂」-&>「接受信息」-&>「知識共鳴」-&>「感性感受」。而傳統的方式是:B 「聆聽音樂」-&>「接受信息」-&>「感性感受」。那麼彼此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上,確實會有一些區別。

那如果假設我們把純粹的感官體驗叫做「A 感性感受」,把懂得更多知識的人叫做「B 理性感性感受」(好拗口)。

有沒有可能,當你處於B的情況下,你的理性會影響到你的感官感受。

舉個例子(極端),如果一個女孩子(咳咳)對你的那啥進行愛撫,你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身體的感受中」會比較爽,還是在別人愛撫的同時,自己腦補:「混蛋,那是海綿體,不要那麼用力啊!」,「恥骨連接處真的沒感覺,趕快換地方啦!」,別扯啦,包皮系帶都快斷了」,「嗯嗯,陰X背神經還真是敬業呢……」

兩種哪一種感覺更好?

本人非專業人士,但當我用手壓著耳朵,但又沒有遮擋住耳朵孔的時候,我的聽覺卻會遲鈍一點,我理解是,信號被分散了。就好比PPT里每一頁最好只有一個觀點是一樣的,如果有二個觀點,就容易混淆。

當聽音樂時,如果你腦袋裡在思考音樂結構/配樂的樂曲這類知識時,你有多少注意力放在音樂本身的質感上?我表示懷疑。

2 不同人之間的快感能量化對比么?

即便不考慮上一條的情況,我對於「不同人之間的快感的量化對比」這一個命題也表示懷疑。

因為要分個高低,就得有個標準。

那我看夏洛特我笑了, 你看惡棍天使你笑了,你說我的笑和你的笑分別打多少分?嗯,大家都覺得夏洛特比較好看,所以我給我自己的開心程度打80,給你打10分???

每個人的教育背景、知識、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乃至生理結構都非常不一樣。雖說,一個大區域里,同教育水平,同階層,類似家庭背景的確實會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很多人都很喜歡錶情包。但是,你怎麼判斷,我和你比較起來,誰從表情包獲取到的快感更大????

不同的人的主觀感受很難量化對比。至少不應該粗暴的幻想出一個社會標準,然後開始一分高下。

3 自己的快感怎麼界定程度高低?

但即便是你自己,你想想看,很多人喜歡回憶過去,一個泥巴,一個沙堆玩一下午,你那時候就不開心了?你可以說人就是喜歡回憶/美化過去,還可以說「那時候還小」。但是你那時候就是開心的,有多開心呢?不知道。

甚至,我懷疑你過去的快樂比現在更大,因為什麼?因為單純,信息干擾少的情況下信息強度會不會更大???

從這個角度上講,懂音樂知識反而會影響音樂感受??

4 講一點自己認為的玄學……

我知道這科不科學,但我總覺得,其實人的個體感知能力是有極限的。

在極限範圍內,「能量守恆」,得到了一部分,就一定會失去一部分。

因為總體量沒有變。

如果哪一天,某人告訴我他懂音樂知識,但又能完全沉浸在音樂體驗中,所以快感DOUBLE了(不知道拼錯沒),我可能會懷疑他長了兩個腦袋,一個腦袋全身心的聽,一個腦袋全身心的分析。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如果他的同類不懂音樂知識,用兩個腦袋聽怎麼辦?


首先我承認音響效果確實好於耳機。但是我說的是那種專業的HiFi音響,不是你電腦隨便玩玩的電腦音響,什麼山水金河田的。如果拋除價格,音響對環境要求高,對物品擺放有要求,佔位大,便攜度不高,耳機對這些要求確實不高。。。。題主後面那句話很有歧義啊,你確定用過好的,專業一點的耳機么……


主要是窮,用音響聽沒個15萬下不來,還不算場地的錢


請問怎麼算對音樂有所知呢?能熟悉的叫出聽到的每一種樂器的名字?音樂是用來享受的 我為了聽到了100元耳機聽不到的聲音花了5000,你覺得不值所以你不是發燒友。

難道我去米其林餐廳吃飯因為我不能說出每一種調味就不值得去米其林吃飯嗎?

花錢是用來享受的,誰說5000的akg聽流行是浪費?我認為值得就是值得啊


得區分「音樂發燒友」還是「設備發燒友」……

「音樂發燒友」的特徵是,有得選的情況下,盡量選好的設備來聽,耳機通常比較容易滿足環境需求。但如果沒得選,手機外放也照樣聽。

總之,他是為了聽音樂,音箱門檻相對較高,不是任何人都有條件去折騰的。

「設備發燒友」的特徵是,就你這玩意也算聽音樂?

如果題主指的是這類人,那就不是戴不戴耳機的問題了。你就算把碗摔地上,他也會說音質不行,一定是你摔的姿勢不對。


一些「發燒友」用單反拍攝人、動物、山川大河、名勝古迹,可是對人體結構、動物行為、地理知識、歷史文化卻一點沒有研究。題主你怎麼看?


題主第一句話是反問句,第二句話是說你不上箱子聽個球。


針對問題1的答案:窮,玩不起音響。

第二個問題,首先給出結論:值。

親臨現場聽音樂會,自然是非常好的享受音樂的方式。無論是氣氛,無加工的聲音,音樂廳優秀的聲學設計,還是任何器材都無法完美呈現的,藝術家的表達,音樂會都是上佳之選。

然而也有一句話:錄音解放藝術家。

他們可以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反覆琢磨一個細節,調整最好的狀態,不受時間和環境干擾,無數次的尋找靈感迸發的一瞬間,將其記錄下來,傳遞給他們的聽眾。

這避免了可能或必然產生的遺憾,比如一場空前和諧完美的演奏沒有被記錄下來,又比如音樂家們的衰老和死亡。

對此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錄製和回放中不可避免的,不同程度的信息缺失,限於科技未能完美解決這一問題,發燒友和廠家才不斷的更新,思考,追求極致。此間又衍生出影響極大的潮流,如HiFi性和監聽性的取捨,染色和還原的爭論,暫不贅述。

同樣是這裡衍生而出的,就是第二個問題。

音樂是美的,聲音同樣可以美。

如果說部分古典音樂不符合大眾審美,那麼流行音樂,就是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聲音。

即使是被認為浮躁,缺少內涵的流行音樂,在優秀的設備下,仍然可以表現出令人愉悅的聲音,歌詞蒼白,歌聲卻未必不能水潤而富有彈性,編曲平庸,器樂仍然可以在動態,細節上展露美感。

這裡就要提到,HiFi為音樂的推廣和普及所產生的影響。一套優秀的HiFi系統,是可以表現出音源的細節的。簡而言之,它不僅會展示聲音的美,也會暴露出音源的弱點,像商業化流行音樂常出現的問題,比如錄音質量低下,合成音源造成的聲場變形,為歌手修音造成的人聲失真,等。

於此同時,一些如三星帶花之類,集錄音質量優秀,聲場自然,器樂精緻於一體的古典音樂就讓燒友們流連忘返,而這些錄音大部分是音樂家的經典之作。燒友在聆聽之時,不僅享受了聲音之美,也會逐步去體會音樂之美,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燒友從流行開始玩器材,卻一步步喜歡上了古典音樂。

而用攝影玩家類比HiFi燒友,略顯不妥,因為攝影是創作為主,與其類比的應當是錄音。而HiFi是以表現已有的錄音為主。如果說攝影是廚子,HiFi就是吃客。廚具再發達,蹩腳的廚子也遍地都是。吃客有不少,美食家卻沒太多。

然而總是有些蹩腳的廚子改行或者練成大廚,也有些挑剔的吃客成了美食家。區別在於蹩腳的廚子不練不能出頭,而吃客成不成美食家,都喜歡美食。

因此5000塊的設備聽流行並不是問題,因為聲音可以是好聽的,令人愉悅的,並不浪費,何況以akg幾個旗艦的要求,5000塊還並不一定夠,只怕沒搭好。

昔年曾有壕友,以stax009與r10聽初音未來,聞者皆嘆息暴斂天物。然而我試了一下,真的很好聽。

另:如果題主只是想表達高價的器材不應該用在流行音樂,或者給不懂音樂的人聽是浪費,或者必須追求音樂之美而不能追求聲音之美,我的答案就只有這句:滾你媽的


主要是買不起好箱子。


好的設備,能讓你更加的接近歌唱者,創作者的本意。

就好像是《愛我中華》宋祖英這種春晚歌手,在電視上聽,只能聽到尖銳的,討人厭的諂媚的叫聲(這是我主觀的啊)。

但是只要有個還不錯的流行塞偏女聲的,比如a8,或者上限k3003,你幾乎能夠忽略歌詞,聽到極其豐富的「鑼鼓喧天」、「普天同慶」、「超一流的氣息轉換」、「又亮又潤的女高音」、「繁雜到不行的編曲」。

再上一個好設備就更好啦,比如坦克音效卡。

我認為這才是創作者和歌唱者傳達出來的音樂,不是春晚的傻子式的歌功頌德,而是層次豐富,高音了得的炫技。

之後很多歌曲你都會喜歡上的。

之後你才能懂的,為什麼《歡樂頌》這種傻傻的旋律,竟然能夠如此震撼,宛如升入天堂的情境。


從監聽角度考慮

耳機聽細節 音箱聽整體

從攜帶方面考慮

耳機更便利

至於發燒友們 我想可能是因為耳機更便利或者條件未達到吧


誰說的?我一直都是直接放好不好,直接了二十多年了,最近老婆說要買耳機走路時用,才想起來去關注一下耳機,這才發現現在所謂的發燒友原來都是燒耳機的……

不論價格的話,耳機的效果怎麼可能跟音箱比,還不都是因為窮……我是二十多年前年少輕狂亂花錢,換今天的我也燒耳機了。


#強行安利辯論系列#

有些人沒有音樂素養還非得聽好耳機,不代表所有帶好耳機的都是沒有音樂素養的。更不說明帶好耳機是沒有價值的。

正如有的人可以靠家裡關係,在不學無術的情況下強行去名牌大學上學,不能因此就說明上名牌大學對所有人都是無用的。


本人想問的是:一些「吃貨」極度的追求味道,可是對烹飪一無所知,連基礎的烹飪知識也很少(這種現象在我身邊確有其事),這正常嗎?

我不反對花幾百上千的在西餐廳吃個自己都不清楚怎麼煮出來的牛扒,可是,

值嗎?

請問。

我覺得糟蹋食物是無所謂的,喜歡就行,可是不明白吃貨的思維?

.


心中有樂,無器亦樂

對於真正喜歡音樂的,會根據不同場景不同客觀條件來選擇設備聽音樂,他們懂得,啥才是自己真正要的東西


Please Define 「直接放」.


話說問題中的「一些」指的是哪些?

難道聽流行的就不能用耳機?

難道聽搖滾的就不能用耳機?

難道聽嘻哈的就不能用耳機?

........

難道就那群聽古典的能用耳機?!!!

啥叫「值么」?

啥叫「這正常么」?

一個問題都搞得這麼judgemental

提問方式反射出:提問者看別人花錢不順眼

人家喜歡有錯么?有錯么?有錯么?

他們樂意得很,又礙你什麼事了?

存在就是道理,咋就不能管管自己的好奇心?

還好知乎的燒友都比較和諧,否則這裡早就能開戰了

好好一個知乎就被你這種提問搞得烏煙瘴氣

以後遇到這種問題堅決舉報

舉報理由為不友善提問


樓主我是來挺你的,說吃東西不用知道調味料的 人都是在為自己的懶惰不作為而找借口。

用好耳機的人我知道他們是為了追求享受好的聽感,然而好的聽感缺不只取決於好耳機,一首好的音樂是前提。你連什麼音樂是好的,什麼樣的音樂是不好的都分不出來,你何來享受?你沒有一定的音樂素養,你又何來的分辨好音樂壞音樂的能力?莫非你就天天在哪裡聽渡口?加州旅館?只循環那些試音碟就夠了?試音碟為何是試音碟?你知道為什麼么?我知道你能說出來原因,而這不就是音樂素養的一種么?

我自己也玩耳機,我總結出了一個根本的結論就是:燒耳機的本質是燒混音。各路大神對音色的評論比如高頻怎麼樣低頻怎麼樣鬆緊如何,空間感如何分離度如何,這些恰恰就是用來描述混音的語句,而對於這些的經驗的積累,其實正好也屬於音樂素養的一種,怎麼樣都逃不了。

另外,如果他只止步於這點素養,那他確實只是個燒耳機的,或者是燒混音的,而不是什麼音樂愛好者。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並不會說出吃東西不用知道調味料這種話。

===================後來補充======

跑題了,關於值不值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總會有人覺得值,包括我


為什麼非要去飯店吃飯?沙縣小吃蘭州拉麵也能管飽啊。


推薦閱讀:

耳機上的 R 和 L 分別代表什麼?
攜帶型耳放解碼一體機的選擇?
女生燒耳機是種怎樣的體驗?
耳機插在電腦上有聲音,插到手機卻沒有聲音,以前都用過。耳機是蘋果耳機,手機是小米2S。什麼情況?
如何評價Etymotic Research新推出的er4sr/er4xr?

TAG:音樂 | 耳機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