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出戶怎麼知天下?道德經上的說法是:「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但老子也沒有發現美洲大陸,也不知道地球是圓的。


本文是給題主擴展這個問題上的一個小討論: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in nek 的回答

【介紹】

題主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另兩個說法。一個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個理論的原理,我用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來區分,參考這裡:

「月亮本身不發光,發光的是太陽」這樣的知識究竟有什麼用處? - in nek 的回答

另一個說法是「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其出彌遠」一句,解決的是這個問題。

【世界定義者】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又需要引入一個新概念,就是「世界定義者」。我們人人都想改變世界,但在世界面前,我們太弱小了。你可以定義你的10平米小房間的擺設,但如果你是一個300平米三層大別墅,你就可能控制不了了,東西在哪裡你可能都找不出來。如果你手上的是個大觀園式的府邸呢?你以為花園是你的,其實你什麼都定義不了(主要是沒那工夫),是花王在定義它。

縣長可以靠權勢讓省級樂隊給他做伴奏,但當他拿著手中的琴奏出拙劣的樂音的時候,無論音樂,琴,還是樂隊,都和他無關。

對真的想改變世界的人來說,我們不靠名義上的擁有來實現改變,我們靠堅持心中的理想,然後托體於這個世界來實現心中的改變。

所以,我把領導者,參謀,架構師等,都稱為世界定義者,他們都需要改變比一個房間大得多的世界。《道德經》正是討論如何做這種工作的。

世界定義者和職位不完全重合,有在皇帝的位置上只想當木匠的人,也有在和尚的位置上心懷天下的人。

但換過來說,我們也確實通過不斷改變自己的位置找到更好的適合實現目標的位置。這就是所謂居善地,心善淵。

【控制無涯的知識】

世界太強大,我們太弱小,所以我們的策略是無為。守穩自己的目標,和世界的潮流互動,從而讓世界自己走到我希望它走到的位置上。

而無為的前提條件是對世界的充分了解,否則你無法針對性地決定自己下一部的動作。但這個世界的知識無限,怎麼辦?

我是一個架構師,負責定義一個產品怎麼做,比如說就做一台手機吧?用不用Android?Android的版權模型是怎麼樣的?用戶對Android的喜歡程度多高?我面對一個怎麼樣的用戶群?這個用戶群能帶來多大的利潤?我需要多大的工程師團隊?我使用誰家的晶元,這家晶元是否穩定,貨源是否足夠?驅動是否可以持續提供?我內置的GPU是否符合瓦森納條約規定的出口申報標準?我們匯流排寬度是否可以滿足1080p的屏,5個Layer用60幀每秒的速度進行渲染?……我有無數的信息需要掌握,以便支撐我的決策。但我怎麼可能自己看完這麼多材料?做完這麼多調查?就算有一個神,什麼都知道,每天不眠不休地給我講,我也不可能有時間把這麼多東西聽完啊。

所以,我需要做兩件事,一件是在邏輯鏈不足的情況下做「決斷」,這好比兩軍對壘,我總不能等所有的偵騎都回來了才開始調度軍隊,我必須不斷在不足和有錯的信息上決定下一步的動作。

另一件事是我必須依靠其他隊友的力量來幫助我完成我整個「知識」體系的建設。比如做手機這種情形,法律風險需要法務團隊來進行分析,商業風險是市場和銷售團隊進行分析,技術風險是通過開發團隊來進行分析,然後我要在這些分析的結果中,看到什麼才是準確的信息,用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判斷。

在這種情況下,我深入調查什麼材料,放棄(過濾)什麼材料變得尤其重要,你有興趣,隨便研究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耗光所有的時間,研究基於cpu hot-plugin的模型更節能還是基於idle的模型更節能,都可以研究你幾年。那你應該研究什麼才對?

老子的觀點是,研究最近的,對你有直接影響的信息,首先控制你最上層的模型。就好像我們畫畫,首先畫整體結構,沒有人畫個人上來就開始畫眼睛,然後畫鼻子這樣的,我們肯定是畫一個大的結構,然後才開始細化下去的。

寫軟體也是,你肯定是先對整個軟體的事件調度模型定義清楚了,然後才細化每個模塊,這樣其他人加進來才能在不破壞整個目標的基礎上精華每個具體設計。

有人可能會覺得自頂向下的SASD方法才是這樣的,而基於Use Case的UML方法不是這樣的。這個理解是錯的,因為Use Case方法仍是用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來勾勒整個系統的關聯圖,然後才細化對象的。

對於我們做手機這個事情,仍是這樣,我首先工作在架構師的可見的層面上,定義「核心需求」,比如一定能支持三網同時待機,一定要保證跟手,一定要……等等。然後是別人去細化更多的東西,細化的東西,我一定是不懂了。知乎上很多人輕輕鬆鬆就被人家用專業術語騙得一愣一愣的,但像我這樣聽慣各種自己不懂的新概念的人,我聽的時候很少允許我自己進入它那個邏輯的,我一定是把它拖回到我可以控制的模型中。你不用跟我掰最近都在上RenderScript這種問題,我問的是,它能給我的用戶帶來什麼收益,有幾個競爭對手上了這個特性。我給你20人,你能不能使能起來,不能的話你還有沒有別的績效?如果你還有後路,老子就信不過你。

這就是所謂的:

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最終都要反映回我的名稱空間,否則就沒有意義。你可以飛升?關我啥事?我身邊沒有一個飛升的。你在我面前也表演不出來,也沒有看到有任何飛升的人影響我的全套其他邏輯。你飛升關我什麼事?你好好飛你的去,少來煩我。

NFV終將取代普通的交換機,成為未來交換機的標準功能?有幾家在進行這個投資?投資多大?有什麼機器已經上市了?節奏是什麼?我們現在手中300人,保持傳統產品線要200,能否排出人去做這個分析?現在的市場利潤能否放棄?不能?不能就先放10個人去研究一下市場再說吧。

所有細節,都要反映到我最終必須處理的空間上的,我也知道原子彈厲害,造不出來的時候,還不是要接受現實,等待變更的時機?

所以,不要指望靠全覆蓋所有信息來解決問題,要靠控制策略和策略對你的反饋來解決問題。

說到底,還是看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一群盲人摸象的身體,摸到象腳的說象像圓桶;摸到象腹的說象像圓鼓……我們的眼界有限,不是顯微鏡也不是望遠鏡,更不能望盡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和盲人摸象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去外面旅行的時候,到過一處就驚嘆一聲:「哦!世界是這樣的!」,每一處都不一樣,看得多了,就以為自己已經看過全世界了,自詡知道的東西比少出門的人多。

登泰山而小天下,從某種角度說是眼界變得狹窄了。如果一個人在月球上看地球,那地球也不過是一個小草球而已。然而以我們自身所在這個天地的角度去想像地球,那麼其浩遠繁雜的程度是驚人的,或者是無法想像的。

對於世界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窮極,而片面的經驗則會迷惑人的眼睛。一個人到過許多地方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於是他就以為天鵝都是白色的,而孩子就會問:「為什麼天鵝不能有其他的顏色呢?」要是去過澳大利亞,就會發現有黑色的天鵝。

以「家」觀「家」,我們不用去別的人家裡就可以判斷別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因為每一個家都是差不多,會有溫暖也會有爭吵。我們如果僅僅因為發現別人的家庭表面上那麼溫馨就認為他們家庭比自己的家好多了,這是錯誤的。

唯有從普遍的規律出發,才會不被經驗性的現象給迷惑住。掌握人性的規律——站在為人父母的角度同時站在為人子的角度,去思考存在於家庭的普遍的人性規律,這樣,才能避免以偏概全。

其行彌遠其知彌少也不是絕對的。雖然概念的規定服從對象,難以得到先天的、普遍必然的知識(康德的先驗論),但是普遍必然的知識的獲得卻需要依靠經驗。所以,不能完全相信經驗,也不能完全排斥經驗。如果一個男人從出生就在一個孤島上從沒見過女人,那麼他也就不知道人是否和大部分動物一樣是兩性的。達爾文根據鳥喙的不同形狀跟所處地域的關係開始慢慢發現生物是進化而來的,如果他和一般人一樣看到什麼就認為什麼是什麼,那麼他就不太能發現進化論這個普遍的自然規律。

我們看新聞時也是一樣的,看得多了,就會誤以為自己對社會的了解足夠多了,其實不然,新聞不能顧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也無法顧及;而且,新聞是商業性的,需要用戶量點擊量,故媒體一般只會選擇一些普遍引起關注的的報道來嘩眾取寵賺取眼球,比如性犯罪這一類普遍會刺激人的生理反應的事件。看得多了我們就會發現主要的事件就那麼幾類,可現實社會中,其涵蓋的內容卻遠遠比之廣闊與豐富的多。我們也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夠捕捉那些不那麼容易被我們察覺的社會現象以及規律。


我的理解是,出者,謂精神意志

精神越是外出逐物,越為物慾所迷,便愈是不清

唯有抱營魄守一,才能心如明鏡,至此,方才萬物映心。


不出戶知天道沒問題吧。天道無所不在,並不需要刻意找尋-------就算尋找也是一樣的結果。以身觀身,那是具體的道---------不管是具體的還是天道,都是從事物本身觀察以此來了解。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句話要從少則得多則惑;人得一以寧;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等來理解。見多識廣沒問題。你得注意,見多是識廣,而不是識深。你會對此懷疑,是因為你認為必須要有充足的見識才會有更深刻的認知。問題是更多的信息就會有更深刻的認知嗎?

如果是那麼老人總比年輕人厲害。然而事實上很多終身也沒有什麼高遠的認知。倒是很多年輕有為之士。

以前我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現在深感認同。以前不是很了解外界,但是卻能做好很多事情;後面試圖了解,以及尋找所謂高明的東西,還有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我發現外面的世界並無二異,也沒有什麼神奇的方法。以前我記憶力不好,計算很容易出錯,手也笨拙--------所以我總認為那些優秀的人必定是過目不忘、才思敏捷、精確無比。後來經歷很多,也看了很多偉人傳記,發現他們也不過是普通人-------笛卡爾記憶力也不好,龐加萊計算也一般。回頭想想自己,好像並沒有因為某些東西吃虧---------反倒是很多事情只有我做到。

光怪陸離的世界很容易迷失本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專註---------因為你對事物的了解總是來自事物本身。不必要的事物越多,你對它的了解就越少,而且越混亂。越是強大的人他的世界越是簡單-----------因為他把精力全放在重要的領域了。

其實僅從字面也很容易理解這句話。假設你有一塊土地。如果土地很小,你可以了解每個角落;如果很大,那麼很多地方你可能永遠都沒有見過。對於做事情也是如此,過於廣泛就必然包含無知,無知必然就缺乏根據,缺乏根據就是亂來。這也是老子為什麼說不做大事的原因。


我覺得這句最適用的就是稀里糊塗、匆匆忙忙而無暇真正欣賞風景的旅遊。


我試著回答一下。

這個世界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也可以說世界是一個閉環,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同時也成為世界閉環中的一個連接點。

你自認為家庭就是全部,那麼你就無法了解社會,你自認為社會就是全部你就無法了解國家,你自認為國家就是全部你無法了解世界。

也就是說人容易受其看法所局限。

本質上說,每個人作為世界連接的一部分,應當連接世界不受局限,但是人們常受自己的看法所影響,接受到的絕大部分內容被過濾掉了。留下來的是他們自認為有價值的內容。

老子說的天下就是世界,認識世界需要感知,需要這種本質上的連接,這樣才能有所認識。


越是複雜的東西,研究的時候越要對變數高度控制,也就越難貼近現實將理論轉化為技術。


推薦閱讀:

天地不仁嗎?
老子的《道德經》與牛頓經典力學是不是很像?
如何看待知乎著名的修真、道德經大師否定耶穌的存在?
大家對《道德經》有無相生的看法?
《道德經》第三章中「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可否理解為愚民思想?

TAG: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