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琅琊是指什麼?
琅琊有什麼意思或者出處嗎?
琅琊二字除了是地名以外,都是王字旁,一般是指與玉石有關東西。而且有趣的是,這兩個字的聲部,一個是良,表示善;一個是邪,表示惡,可不管善惡,有了這個王字旁就表示都是良才美玉,是有本領之人。良善之人,邪惡之輩,混跡一堂,逐鹿天下,才是一場大戲。
良王(琅)與邪王(琊)爭鬥,林殊在旁(木在旁 榜)琅琊榜~
考據黨,多圖慎點。
琅琊山作為地名,在我廣袤大中華並不惟一。那麼,劇中琅琊山到底在何處?
文中不曾明確指出其具體位置,是安徽滁州,還是山東沿海。讓答主來分析一下。劇首,譽王奉命巡視江左十四州,歷時數月。
但實際譽王在這數月里都做了什麼?劇中未曾詳述,但可知的是,其在大梁境內一個偏僻的驛館見了出使北燕甫歸的徐大人。談及北燕朝政,因六皇子之事欲改道琅琊閣求問麒麟才子為何人。也是在此時遭逢太子派刺殺。傷勢如此:
如圖所見,譽王傷口不深,也未表示其疼痛難忍或者尋醫問葯,僅僅簡單包紮了一下。譽王在遇刺之後,選擇了明日出發改道琅琊閣。
答主詢問醫生得知,即使比這再深一點的傷口,常人也會在兩周內癒合。那麼譽王傷口何時癒合的呢?劇中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譽王在抵達金陵之時尚未痊癒。普通騎兵大致是每天30---40公里。
而譽王一行人是騎馬行進。雖非行軍,但也非單騎。大致可以按騎兵速度估量,譽王馬好,算他40公里一天。那麼兩周大概可以行進560公里(此處感謝知友@一如你初妝提醒 )。所以在這期間從江左到山東,再從從山東回南京是來不及的。故而推出,劇中所述琅琊山在安徽滁州。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六一居士筆下之風光正是此處。再有劇尾,藺晨要帶梅長蘇回琅琊山。關於行程是這麼描述的:
涉及了幾處地理位置,可以看一下行程大概是,如我手繪( ???????? )所以如果琅琊山是在安徽,那麼行程正好是一個環形;如果琅琊山是在山東,是不是要走321的順序才更好呢?(  ̄?? ̄? )另外不要看到花生就想到山東,此處答主有槽要吐,花生明明是明朝引進的,既然設定到南北朝就要尊重歷史喂~
《琅琊榜》的第一章指明過出處。「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琅琊閣。那是一個天下最神秘的地方,但同時,卻也是天下最公開的地方。世上凡是聽過琅琊閣之名的人,都知道它位於琅琊山頂,是一處美崙美煥的風雅莊園,園內亭台樓閣,秀女靈仆,園外一條寬闊的石板主路,蜿蜒而下,直通山腳的官道。天南海北、水陸兩行的人都可以很輕易地到達這裡,可以很隨意地入它的門庭。除了食宿都要收取相應的費用以外,琅琊閣對來客幾乎沒有其他任何的限制。」 ——《琅琊榜》卷一
結論:琅琊琅琊。王良王邪。良指善良,邪指邪惡。所謂善惡之變,皆因一個王字。
之前一直在揣測海宴為何取一個如此囂張的名字。就像主角梅長蘇,梅嶺藏殊之意。確實巧妙的有趣。
記得最後一集,印象很深的是高公公說了一句:「這宮裡的風從來沒停過」。細想來也是一陣心驚。個人認為其實整部劇里高公公才真算是個真正的聰明人,只有他才真正的看清了這朝堂皇位的更替,這父子兄弟間的爭奪,從始至終就沒斷過,老皇帝如此,靖王如此,未來的庭生與皇子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然我三觀一向不正)
說到梅長蘇問靖王之後對庭生怎麼打算的時候,靖王不假思索的說會收為義子輔為賢王,這樣說雖是覺得很對,細想卻直接是斷了庭生做皇帝的路,這也難怪梅長蘇會欲言又止。
所以到頭來其實還是老皇帝說的才是真理,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冷血,只是這身後的龍椅會改變人的性情,一切始因皆是這王位。
於是便解釋的通為何叫琅琊榜了。然後說說靖王,此人一直是個毫無存在感的王子,祈王在時他是小跟班,譽王和太子爭鬥得你死我活時他靠邊站,可最後為何是他呢?那是因為這是梅長蘇的選擇,不過前面有交代,梅長蘇確實是沒的選,因為最能代表政治理想的祈王已經死了。
可以試想下,如果沒有梅長蘇,那麼最後應該是譽王的贏面大,試問如果譽王登基會如何?也不會如何,也就無非再多個梁帝而已。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梁帝崇尚帝王心術,所以朝臣揣摩上意,文恬武嬉,而祈王的理想是再造一個朗朗乾坤,培養熱血男兒,開疆擴土,國富民強,這不僅是祈王也是林燮和當時助梁帝上位一干人等的共同理想,然而當初的梁帝何嘗不是如此理想啊,到頭來終還是因這王位變了心思,所以梁帝說林燮要的朕給不起。兩者最終的分野在於梁帝最為看重的是個人的權勢地位,奉行的是天下為私,以天下供養來滿足個人私慾;而以祈王為代表的一派注重的是天下為公,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以顧全大局。前者,是現實,後者,是理想。而靖王,就是祈王理想的延續,他的登位,是祈王理想的最終實現,這是琅琊榜的主旨,也是琅琊榜不僅僅是一部復仇或權謀或愛情劇的根本立意所在,然而真的這麼簡單嗎?海宴雖是完美主義,但結尾依舊把理想拉回了現實:
整部劇的最後一個畫面是靖王登基,親賜名「長林君」意緬懷林殊的意思。仔細一看便會發現這畫面也太熟悉不過了。當年林殊之父林燮的部隊不正是赤焰軍嗎?赤焰赤焰不正是指的林燮嗎?可是到頭看那赤焰的下場又是如何呢。海宴這最後的一幕也著實有些深意令人遐想,誰知多年後長林軍會不會坐大到威脅靖王的王權。如此一來又是一次輪迴。
故而還是公公那句話:這宮裡的風啊,從來便沒停過。。。難道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出生於徐州琅琊郡嗎?
地名兒,在今山東臨沂。魏晉時琅琊王氏郡望所在,今有臆造的王羲之故居。
琅琊榜,良王邪王,旁有一木(林殊)
二當家說丨惶恐灘頭說惶恐,琅琊榜外話「琅琊」2015-10-30 二當家 碎片
放心,今天不說琅琊榜。
因為筆者既沒看過該書原著,劇集也只略微瞥過一眼,實在說不上對它有絲毫了解,不過就匆匆看過的幾個片段,其中有這麼幾句台詞:
我曾經因為你這麼做,非常難過,可是我畢竟已經不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孩子了,我明白了,凡是人總有取捨,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捨棄了我,這只是你的選擇而已,若是我因為沒有被選擇,就心生怨恨,那這世界豈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諒之處,畢竟誰也沒有責任要以我為先,以我為重,無論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強求。我之所以這麼待你,是因為我願意,若能以此換回同樣的誠心,固然可喜,若是沒有,我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是蕭景睿被好友梅長蘇背叛之後的言語,可謂道盡了赤子之心與處世之道,單憑這段台詞,想來劇集必然也不會差。
後來它良好的口碑和數據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今天我想說的不是《琅琊榜》本身,而是裡面的「琅琊」二字。
為何是「琅琊」榜,而不是狼牙榜,更不是封神榜……
琅琊兩個字,不說它的意象,單說聲律本身,讀起來就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而王字旁的字詞,多半都與玉器有關,琅本意為金石相擊之聲,琊通玡,指的是可做貴重玉器的象牙。歷來君子如玉,兩個字聯繫起來,自然令人想到清高飄逸,翩翩公子的形象。
這種意象,估計唯有中國人能夠感受得到,若翻譯成外文,一來沒辦法直譯,二來若沒有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恐怕也無法完全理解。
當然琅琊兩字連用,並非是該書創作,歷史上本就有琅琊郡縣和琅琊國,指的是今天的山東省東南沿海地區,也就是臨沂青島一帶。
這一帶歷來人傑地靈,誕生了顏氏、王氏、司馬氏、諸葛氏等名重一時,又流芳千古的世家大族,可以說是文採風流,高士輩出,在整個中國史上也是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一筆。
琅琊顏氏,是孔子第一高徒顏回的後輩子弟傳承,自是儒學世家,而又誕生過遍及書畫雕刻,歷史哲學等門類的諸多名人高士,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書法大家顏真卿。
同時琅琊也是司馬懿曾孫,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興起之地,使之更多了幾分皇族景象,貴胄氣息。
但真正讓琅琊名垂青史的,恐怕還是王氏和諸葛氏兩大世家。
諸葛大名垂宇宙,諸葛世家在整個漢末三國之時,真可謂是名滿天下,權勢滔滔;更恐怖的是,魏蜀吳三分天下之時,諸葛氏的族兄族弟也是鼎足三分,更在各自屬國都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業,令人匪夷所思,又驚佩莫名。
諸葛孔明不用多言,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生之中為報答先主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已經成為中國人心目之中忠誠與智慧的化身。
而其兄長諸葛瑾,看似不及孔明才幹與名聲之冠絕寰宇,但也稱得上是翹楚人物,與孫權一生亦君臣,亦師友,收穫了無可復加的榮耀與信任。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這是何等的不易;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年少成名,被稱為神童。之後更是權傾朝野,在東吳的勢力名望,比之孔明只高不低,雖然後來驕縱落敗,身死道消,但一生也可謂波瀾壯闊,精彩萬分。
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征東大將軍,後不滿司馬兄弟弄權起兵造反,兵敗身亡。
諸葛氏在漢末紛亂的天下大勢之中,聲勢之隆,權威之重可謂一時無兩。更神奇的是,族中眾人三方下注,卻都紛紛立下不世之功,更是歷史之中絕無僅有之事,怎不令人唏噓讚歎。
琅琊王氏,是魏晉南北朝之時最為頂尖的士族門閥,與其他三大世家並稱「王謝袁蕭」。所謂「可憐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已經可以稱得上是貴族門閥的代名詞,它指的便是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兩大家族。
而琅琊榜雖然是架空歷史小說,但其中琅琊二字,毫無疑問借用的是琅琊王氏之意。
琅琊王氏的先祖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王賁父子,與先祖厲兵秣馬馳騁天下不同,魏晉之時的琅琊王氏,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文採風流,放誕瀟洒。當然實質上,王氏權勢滔天,絕不僅僅只是談玄論道而已,最為鼎盛的兩晉之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意思是說天下是司馬氏與王氏所共有,可見其勢力之大。
但王氏給人的這種風流印象當然無可指摘,王家子弟為誰?竹林七賢之中最年輕的王戎,書聖王羲之一家(包括與他並稱二王的小聖王獻之,而其餘几子如王徽之,王凝之等也都以書法聞名於世),甚至權傾朝野的王敦王導兄弟,也精通文史書畫,豐彩不凡。
而這僅僅是琅琊王氏的冰山一角,若感興趣可去自行百度琅琊王氏龐大繁複,而又星光熠熠的家族名單。
王戎幼年早慧,最出名的便是「路旁的李子不要摘」的故事,而成年之後精於品評賞鑒,無愧名士之風。
此人還是秀恩愛的高手,他與妻子舉案齊眉,伉儷情深,妻子每每以卿相稱,但事實上當時卿是丈夫對妻子的愛稱。王戎雖然心裡美滋滋,但總覺得與理不符。其妻便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只能無奈而又甜蜜的接受了,這就是卿卿我我的來歷……
而琅琊王氏更可氣的,便是世家子弟無不是美男子,有人去拜訪當時的太尉王衍,一抬頭就看到了王戎,再轉個彎見到了王敦王導,再換個屋子看到了王栩王澄,真是美男遍地,帥哥滿屋。令得他不由感嘆,今目之所見,無不是琳琅美玉,這就是琳琅滿目的來歷……
而王氏的另一個特質便是性情放誕,洒脫不羈,太尉郗鑒派一位門客到王導家去選女婿。門客回來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好,但是聽到有人去選女婿,都拘謹起來,只有一位在東邊床上敞開衣襟吃飯的,好像沒聽到似的。」郗鑒說:「這正是一位好女婿。」這個人就是王羲之,而這就是東床快婿的來歷……
琅琊王氏權勢通天徹地,而又無不才學出眾,藝術造詣高到不得了,更各個丰神俊朗,氣度不凡,論及中國古代最風流浪漫的氏族,可謂是非琅琊王氏莫屬了。
琅琊榜化用這一名號,不必多言便能讓人感覺得到主角的清高孤傲,神采不凡,可以說極為相稱。
最後說下江左,琅琊榜中說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又用「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的詩句讚譽主角,為何偏偏是江左?
其實這也是借用的琅琊王氏的典故,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王導
曾經輔佐琅琊王司馬睿。西晉末年天下擾亂,北方游牧民族侵擾不斷,終於擄走了晉懷帝,滅亡了西晉。而王導隨同琅琊王司馬睿南下金陵南京,建立了東晉政權。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而江左便是江東,古人以左為東,江東大致而言,便是三國之時孫吳的地盤,包括江浙蘇南等地。
琅琊王氏念及故土,雖然人在江左,但置南琅琊郡,以家鄉之名自居。
故而江左王氏,其實也即是琅琊王氏。
魏晉南北朝在政治上混亂不堪,民眾也貧苦積弱,又屢遭外族入侵,可謂水深火熱;但精神上卻極為開放浪漫,多談黃老玄學,論道參禪。而文風華美瑰麗,琴棋書畫無不大興。竹林七賢,王氏家族等是其中名士的典型代表。說到這一點,能與這一時期媲美的,恐怕也只有先秦春秋之際,聖人迭出,百家爭鳴之景象了。
數風流人物,琅琊王氏可謂是曠古爍今,星光璀璨,也難怪眾人為之傾倒,浮想聯翩。
這是今天在公眾號發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指正。
公眾號:碎片
微信號:suipianwx
http://weixin.qq.com/r/vD-B2ePEOr5Frae692qu (二維碼自動識別)
琅琊是地名,現改為臨沂。我的故鄉名為蒼山,隸屬臨沂,近兩年才改回蘭陵。俺是臨沂蒼山人,在下琅琊蘭陵人,差別很大好伐。
在琅琊山下活了二十多年了,只去過醉翁亭,並沒聽過琅琊閣。。。前兩天聽聞「會峰閣」改名「琅琊閣」,也是震驚了。
琅琊山五壯士嘛,誰沒聽過?
琅琊閣如果在山東的話,梅長蘇和飛流平時吃山東大煎餅嗎
狼牙山五壯士。。。
琅琊原來是一個郡名,琅琊王氏,出過無數名人。這裡小說作者估計就是看這兩字不錯拿來用了吧
為啥我一想就想到「狼牙山五壯士」
琅琊是指琅琊山,今,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歐陽修有醉翁亭記中記載:「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琅琊榜中,大梁的帝都是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而滁州又緊挨著南京,劇情中也提到,琅琊閣處於琅琊山,而琅琊榜應該是琅琊閣這個機構所排得名,所以叫做琅琊榜。
琅琊,地名,大致為山東東南沿海一帶。春秋齊國有琅琊邑(在今青島),秦滅齊置二郡,琅琊郡為其一。
從古至今琅琊一直指今山東臨沂
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或者出處。這部電視劇主要依託的是魏晉南北朝的背景,魏晉南北朝是以士族門閥豪族為基礎的。如果你留心的話就會發現,琅琊榜上很多重要官員和將軍即是貴族,又是皇族。這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官職長期被豪族門閥把持。比如蕭景琰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的後代,到蕭景琰時代時,蕭氏一族已經是勢力非常強大的一族。按照南北朝時代的流行程度來看,琅琊王氏和琅琊謝氏都是當時極其流弊的大家族,也是史書上出現概率比較高的詞。這樣作者在寫琅琊榜這本書時,會顯得逼格比較高。
推薦閱讀:
※琅琊榜過譽了嗎?
※琅琊榜里林殊寫給霓凰郡主的信到底內容是什麼?
※梅長蘇/濮陽纓/蕭平章,他們三個人的智商謀略,誰更甚一籌?
※琅琊榜劇中有哪些疑點?
※胡歌是否被過度追捧?
TAG:琅琊榜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