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鼠沒有被馴養,成為人類的一種重要蛋白質來源?

老鼠生育能力強,可以食用,而且隨處可見,為什麼沒有被馴養成為一種家畜,成為一種為人類提供穩定的蛋白質來源的動物呢?


難道大家都忘記這個東西了嗎:

豚鼠(又稱荷蘭豬),是安第斯山民最重要的肉食來源。一般來說,馴化的豚鼠重量超過1000克,體長超過300mm。 但是,野生的豚鼠重量不超過300克,體長不超過250mm。可見,野生的豚鼠和目前的褐家鼠大小差不多的。既然小小的野生豚鼠都能夠被馴化,體型大小肯定不是阻礙老鼠馴化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需要看看其它影響馴化的因素:

1,野生豚鼠是純粹的食草動物,完全不與人類競爭食物。因此,人類養殖豚鼠是凈賺的。

2,野生豚鼠是社會性動物。豚鼠在野生環境中以小群體形式存在,每個群體包括一個雄性,數只雌性,以及它們的後代。一個豚鼠的群體總是一起行動,人類不必擔心豚鼠到處亂跑走散。

而老鼠呢?老鼠(Rattus, 如褐家鼠等)是雜食動物,最主要的食物是植物種子和塊莖。而植物種子和塊莖又是人類最主要的食物。顯然,老鼠的食物與人類直接衝突,養老鼠是越養越賠。儘管老鼠同樣是社會性動物,但就食物與人衝突這一點,就可以決定老鼠不會作為肉食來源而被馴化。不過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寵物的老鼠倒是由褐家鼠馴化出來了,但這和作為人類蛋白來源的馴化無關了。

總之,老鼠(Rattus)之所以沒有被當成肉食來源而馴化,主要原因是老鼠食物與人類食物衝突,並非是因為老鼠體量太小。

-------------------------------------------------------------------------------------------------------------------------------------------

接著看一下食物有可能與人類有衝突的生物的馴化。首先是豬。野豬是雜食動物,主食包括草,水果,種子,小動物等,因此野豬的食物同樣與人類有直接衝突。但野豬的一項弱點被人類利用了,結果卻導致家豬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具體請看下圖「雞糞養豬」的搜索結果:

當然,不僅中國人用雞糞養豬,外國人同樣用雞糞養豬,google "chicken manure feed pigs" 有真相。

早在秦漢年間,豬最主要的食物就是人類的排泄物。當時,廁所又被稱之為「溷「, 意思也就是一個封閉的空間住著一頭豬,而考古學的發現同樣證明了這一點。秦漢時期的廁所是雙層的,上層供人排泄,而下層就是豬圈(見下圖),上層人的排泄物直接落到下層供豬食用。在歷史書中,也大量記載著豬與廁所的故事,比如戚夫人被斷四肢扔到廁所去當人彘等。為什麼戚夫人被呂后命名為"人彘"呢? 就是因為當時只有豬在廁所生活。既然戚夫人被扔到廁所,自然就只配做豬當"人彘"了。除了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用糞便養豬外,農業欠發達地區則是通過沼澤地放牧的形式養豬,從而避免豬與人類發生糧食衝突。總而言之,雖然豬是雜食動物,但由於豬的食譜太廣,反而可以有效避免與人的食物衝突,從而被人類大量養殖。

另外一種與人類食物衝突的動物就是狼/狗了。狼是偏肉食的雜食動物,主要以各種大小型動物,腐肉,水果等為生。但狼馴化為狗的過程主要是通過自馴化完成的。狗馴化於農業社會之前,當時人類還處於採集-漁獵時期。聚集區附近有大量丟棄的廚餘垃圾,這吸引了一些狼群來覓食。對人類不友好,攻擊性強的狼會被因為攻擊人類而被打死,而留下後代的都是些溫順,對人類友好的狼。久而久之,在垃圾場生活的狼就逐漸被人類接納,變成狗了。總之,在馴化過程中,狗的主要食物是廚餘垃圾,可能同樣包含一些糞便,狗並不與人類競爭食物。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美洲土著在歐洲人到達前一直靠馴化的豚鼠作為蛋白質來源,主要是他們那地兒太苦逼,缺乏可馴化的大型動物,打獵失敗了,就吃家裡養的豚鼠。舊大陸蛋白質補充主要靠馴化了牛羊豬雞這些大型動物來補充。

為什麼馴化牛羊豬雞不馴化老鼠?

一頭牛抵幾百隻老鼠,我牽著就能走,隨時啃啃草就能活,還能幫我犁地;

羊更簡單,一個人戴著草帽和汪星人就能管一大群羊;

養老鼠拉出去放牧瞬間它就溜了,養在家裡還得餵食,這麼一大群好麻煩啊。

==================傳說中的分割線====================

摘錄一段給你看:

某種動物能夠得以被馴化,以下六個特徵缺一不可:

1.食草。若想馴化一種食肉動物,效率未免太低,因為養100斤的該動物需要1000斤的食草動物。

2.生長速度夠快。大象雖不挑食,但要花15年才成年。

3.可以在圈養條件下繁殖。所以馴化獵豹的努力失敗了。

4.性情不能太兇險。日本的阿伊努人倒曾因宗教原因飼養灰熊,但長到1歲時就不得不殺掉。

5.不能太容易受驚。所以大多數鹿和羚羊無法被馴化,否則不是被嚇死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

6.群居結構。這樣動物本能地會跟隨領袖,適於放牧。

事實上,「在全世界作為馴化候補者的148種陸生食草類大型野生哺乳動物中,只有14種通過了實驗。」即,能夠馴化的有重要意義的動物都早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之前馴化完了。

整理自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扶焰的加塞補充:

有特例,古代只有兩種動物是中國人率先馴化的,兩者都不完全符合上述6個特點:豬和蠶。


老鼠確實不適合作為蛋白質來源,但在復活節島上,老鼠卻被廣泛食用,因為沒什麼別的肉可吃了。除了老鼠只有雞。

在17XX年歐洲人發現這個島時,這是一片廢地。當時全島人口只有2-3000人,沒有任何樹木和鳥類。土地貧瘠,土壤流失嚴重。正因為如此島上的巨石像才神秘:沒有充足的人口和發達的生產,怎麼可能豎起那麼多幾十噸的石像?

後來的考古發現,玻里尼西亞人大約公元900年登陸復活節島。通過探查早期遺址,發現早期居民食物殘渣中有大量的海豚,遠海魚,鳥類骨頭。也發現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森林,還有至少25種已經滅絕了的陸地鳥類,正是豐富的生態資源支撐了復活節島的人類社會。

隨著人類一起到達的還有農業作物,作為肉食資源的雞,以及玻里尼西亞鼠(Rattus exulans,和家鼠進化關係很近)。

過度砍伐,過度捕殺以及老鼠啃食種子耗盡了島上的森林和野生動物。失去大樹的人類也失去了建造出海船的資源,只能用小木頭拼成漏水嚴重的小船。但耗子種群卻迅速壯大。有人認為老鼠,而非人,才是復活節島生態崩潰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樣,復活節原住民是把老鼠作為常規食物的,雖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其他動物來源。


回題主自問自答的那段。

其實老鼠美醜這種說法太主觀了,我還覺得老鼠很可愛呢。愛鼠人全世界到處都有,我可不是特例。其實老鼠肉不被廣泛接受有其他原因的。

老鼠食性甚廣,從古至今人們看見老鼠最多的地方就是垃圾堆和排水溝。自然,老鼠早已被套上骯髒的標籤,而且該印象根深蒂固。所以,吃老鼠從心理層面上就難以被大多數人接受。PS:雖然狗吃屎,也很臟,但狗肉好吃啊,所以吃貨們往往會選擇性遺忘一些事情,愛吃鼠肉的也一樣。

說老鼠臟,其實不冤。野生鼠不但有很多寄生蟲,而且常為多種病原體攜帶者。自古鼠患和疫情經常相伴相生,古人早就觀察到了這種現象,認為老鼠不祥。不祥物自然難以端上餐桌。

從技術層面講,養老鼠的成本其實不比牛羊低。要知道,形體越小的哺乳動物食量越大,養老鼠每天相對其體重的投料量是大於牛羊的!雖然飼料種類可以比較隨便,但穀物不能少,對於農耕文明來說,飼料成本並不低,投入產出比不對等。更要命的是,古代養殖者腦海中會出現一個問題:「田間無數老鼠永遠抓不完,我在這裡花錢費力養它們干毛?」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除了那種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鼠類(麝鼠,鼯鼠等),沒有出現專養鼠取肉的人,自然談不上馴化了。醫用鼠的馴化是近代的事情了。


我們這裡談馴養,那是針對比較高級別的動物的。馴養這個詞裡帶有馴化的意思,即讓動物順服。這對於魚類這種三秒鐘記憶的動物根本行不通。所以我們只會說養魚,不會說馴養魚。

那麼,在智商上面,老鼠其實是符合標準的。答主養過一隻倉鼠,確實很聰明,甚至比貓狗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如果有必要,人類其實是會馴養老鼠的。但是之所以沒有馴養,是因為沒有必要。

因為如果僅僅是為了蛋白質,人類有豬就夠了。

題主問的是,為什麼沒有被馴養,而不是為什麼不吃。事實上是有人吃老鼠的。所以答案一定不是不好吃。

我們回到馴養的問題上來。

人類馴化動物,都是有原始的目的:

想像某原始人類,妻子生了孩子可是奶水不足。為了給孩子找奶源,那個獵人找到了一頭哺乳期的母野牛。牛的奶水養活了孩子,人類意識到可以讓牛奶成為固定的收益,於是開始馴養牛。

某原始獵人在叢林里減到的野雞蛋成為了不可多得美食,於是馴養雞鴨就成為了可能。

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對於領地的捍衛意識非常強烈,因此人類馴化貓和狗最初的目的就是保衛家園。

羊和兔能為人類提供皮毛以保暖,因此人類馴化它們。

鴿子的方位感為信息遠途傳播提供了可能,因此需要馴化他們。

獵鷹、獵犬則是為了提高捕獵的能力。

馬可以騎乘,驢用來負重。

但是提到吃,最高效的肉類就是豬。

因此人類馴化了豬,來作為穩定而高效的蛋白質來源。

豬的馴化解放了以捕獵為主的蛋白質獲取渠道,使得原始的人類獲得了穩定的蛋白質供應,從而為農耕文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而老鼠與豬相比,其效率實在是大打折扣了。

題主說老鼠生育能力強。就算一隻老鼠一年8胎,俗話說:一公一母,一年三百五。就算每隻老鼠2公斤,350隻老鼠也只有700公斤。這也不到兩隻豬的重量。

而豬的生育能力大家都很熟悉,一胎四五隻屬於正常發揮,一年長成也是普遍現象。以這樣來算,跟豬比的話,老鼠能提供的蛋白質簡直弱爆了!

更何況,老鼠除了題主說的提供蛋白質,似乎沒有其他的作用。

因此,在這種競爭關係下,人類對於馴養老鼠這件事就沒有必要的原始目的。

現代人類出於精神的需要,讓動物衍生出寵物的功能,以至於貓、狗甚至豬都成了寵物,而老鼠也成為了馴養對象中的一種。

還有科研的需要,馴化的小白鼠很有用。

恩,大概就是這樣了。

上文所說的「老鼠」都是作為非專業人士的概稱,不涉及種名、品種名。也就是一般人概念里的老鼠。就是這樣。


體積小,動作靈活,智商高,善於攀爬,有打洞和啃咬東西的習慣,在只有木頭和石頭作為建築材料的古代很難修建圈養設施。


因為老鼠身上那點兒肉還不夠給他喂的糧食和浪費的精力。

我們看看被人類馴養的動物

雞能產卵,而且不需要飼料也能養

豬渾身是寶,並且個大,好養活

兔子吃草就行,不耗糧食

老鼠呢?

完全是禍害啊,它不吃草啊,它還消耗寶貴的糧食啊

況且這東西還好打洞,還要啃東西磨牙

在古代的主要建築都要靠木頭搭的年代

這東西完全是禍害!

這東西完全是禍害!

這東西完全是禍害!

養這玩意兒幹嘛?


答主覺得能馴化嗎?


1、關不住……老鼠要鐵籠子才能關,木籠子直接被咬破出去了……

2、老鼠拴不住……任何繩子都要被咬斷(總不可能每隻都用鐵鏈)


鼠疫怎麼解決,這麼小不夠吃啊,怎麼喂,養什麼地方不會跑沒了,養老鼠只能吃肉啊,牛羊還有皮毛呢,哦明顯不划算。


因為實在是太大了。


以做實驗小白鼠為例

太臭了!

太噁心了!

做實驗的時候要剪開小白鼠的腹部

一剪開…尼瑪!!!!那味道簡直不要太噁心好嘛

而且後來用蒸餾水淋洗然後用滴管吸出淋洗液的時候

有些活不好的同學還會把內臟吸出來

頓時整個鼻子里都充斥這一種令人窒息的騷臭味

最關鍵是…!!!!老鼠肉少 皮還不好剪

最後 細菌實在太多了

攜帶的病原體也多

太臟!

太臟!

太臟!


1 雜食非植食

2 體型小臭毛病多

3 太能瞎動了

綜上,能量轉換效率低,我們國家還處於溫飽階段,養耗子吃不飽的。


很簡單

因為不好吃也不好養


三叫。


竹鼠養殖算不算呢!


自問自答。這些習性難道不可以通過馴化來改變嗎?比如,個頭太小了,經過數代的篩選可能可以變大,過於靈活、會打洞、關不住,太臭等習性參照其它動物的訓化過程,應該都是可以改過來的。野馬,野豬,狼…野生的狀態下都有很多人類看來的「壞習慣」。比如野馬性子烈,關不住,野豬長著獠牙,性子烈,到處亂拱,關不住。狼就不用說了,兇殘,狡猾,智商高,關得住?不過最後不也馴養出了馬,家豬,狗這些比較溫順的動物。然後體積小,確實一開始是個原因,因為這意味著一開始就要投入將它變大的馴化成本。不如選一種個頭較大的動物來開始馴養合算。不過,像小麥,大麥,燕麥,之類的作物一開始野生的產量也是極小,就是狗尾巴草,可食用部分很少,通過數代的篩選,才逐漸培育出了比較優良的品種。個人戲謔地認為老鼠之所以沒有被選中,可能是因為長得實在是太難看了,讓人對它一開始就有一種恐懼心理,這個真心無法接受,而且,外形(指形狀,外貌,不包括體積),長像也不是幾代之內就可以輕易改變的東西。


生物狗告訴你,老鼠很臭,即使無菌的小鼠也很臭,像狐狸那樣騷臭騷臭的


竹鼠、豚鼠、海狸鼠……體型比較大的都已經大規模馴養


我老家廣東山區,確實有養荷蘭豬吃的,他們叫老鼠兔,圈一個廁所大的地方,吃草或者菜葉子,最開始就買3對,然後一直繁殖一直吃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方極左痛恨民族主義,中國極左卻擁護民族主義?
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MDG)時限到了,它們實現了嗎?它們受到世界地理或歷史的影響有多大?
如何評價南霽雲?
為什麼羅馬共和國的時候這麼強變成帝國反而不行了??
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把同屬於德意志的奧地利排除在外,這樣的統一按說只能是半統一,為什麼還叫完全統一呢?

TAG:歷史 | 生物學 | 人類進化 | 動物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