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形式是怎樣的?

以「生產基地」為例,最近總聽新聞報道某某企業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如果園、牧場等),那麼這些企業是以什麼形式獲得這些生產基地的?比如是企業自己承包流轉得到然後僱傭工人,還是以資金技術入股當地合作社得到的,或是與當地合作社簽訂生產合同達成穩定生產關係。再進一步,工商資本選擇該形式進入農業的動機、緣由是什麼?

查新聞得到的答案總是模稜兩可,論文中關於工商資本進農業的研究又多是宏觀口號性的東西,所以希望得到相關專業人士的解答。


謝邀,前兩天剛回復了一篇長文,看來這個問題要寫的稍微清楚點,篇幅也不會太短。

  • 目前資本進入農業實體基地大抵是有以下幾種形式和現狀的

一、沒有農業相關從業經驗,跨界投資實體基地的建設的。

從生產種植到產出銷售一條龍,還有把休閑觀光,飲食娛樂融入到一起的。這種方式目前的上升比例最大,我看過很多類似這樣的基地以及正在建設或者正在規劃建設的基地,但是往往這種基地經營狀況不好,很多非常不好,幾千萬的投資進去,年銷售收入才幾百萬,最差的基本是零回報,還在不停的投入。設施農業的維護成本非常高,很多基地,其實從投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面臨失敗了。

二、以往在農業流通領域有優勢的企業開始向上游延伸而產生的投入和合作基地模式。

這種模式其實比較清晰和簡單,就是本身企業就從事農業行業多年,但是在基地上沒有重資產投入,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自身企業發展的需要,在下游尋找合作基地,合作的方式基本有以下幾種。

  1. 尋找已相對成熟的基地,在品種、技術、銷售環節進行合作,基地對外以企業合作基地掛牌。
  2. 流轉小部分土地建立示範基地,在流轉土地周邊形成帶動示範效應,發展周邊農民跟隨種(養)植,以訂單收購的或定價收購的方式和當地農戶合作,以小帶大,對外宣稱公司旗下基地佔地規模很大。(乳業企業大抵如此)
  3. 資金入股方式,在合作社、農場、當地政府中尋找合作機會,以共同出資或雙方已有資源折價方式成立合作企業,對外宣稱公司擁有多大基地規模,多大種(養)殖規模。
  4. 其他一些純粹靠忽悠的各種方式。

第二種方式中,有真真正正做農業的,利用資產槓桿效應和發揮自身優勢領域的長處帶動產業發展,下了大辛苦,用了長時間,實實在在為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帶來實際益處的。近年來作為城市消費者最了解的成功案例就是褚時健的「儲橙」。行業內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這裡就不贅述了。

也有忽悠的,瞎忽悠,亂忽悠,往大里忽悠,能多大就多大,為了吸入資金,為了套取項目,為了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我身邊聽說和見過的就不少。

例子一:有一個朋友說,他的一個朋友在下面的鎮有一個養驢的基地,驢的存欄最少三萬頭,言之鑿鑿。這就是明顯的不懂還幫人鼓吹了。一個行政鎮養三萬頭驢,人上一萬就人山人海了,三萬頭驢在鎮里養,那得是多少頭驢摩肩擦踵的壯觀場景啊。

例子二:我曾經在一個國貧縣搞過合作基地,基地旁邊有一個養牛場,號稱當地最大的養牛基地,存欄1000頭以上,其實裡面滿共的活牛我看也超不過10頭。有項目資金申請驗收的時候怎麼辦呢?很簡單,號召十里八鄉的養牛戶牽著自己家的牛過來,草料免費吃,趕牛的100元現金。

例子三:實地考察種植基地,冬棚100棟,拱棚300棟,好大的規模,其實都不是企業自己的,產權都是當地老百姓的。

  • 工商資本選擇該形式進入農業的動機、緣由是什麼?

動機和緣由本質上很清晰,肯定是為了掙錢。

現階段出現的農業投資熱其實是政策熱,未來預期熱。

  • 農業產業政策各方面的利好就不用探討了,正是因為這些利好,近年來才出現了資本向農業轉移的一個明顯趨勢。政府在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我所見所聞,還是失敗的多一些。比如在一些高耗能產業集中的地區,政府號召企業綠色轉型,企業主其實也明白,轉型是必要的,尤其是能跟著國家利好產業轉型,應該是不錯的。但是,隔行如隔山,這絕對是一個至理名言。農業看上去簡單,實際非常非常複雜,不然三農問題就不會困擾這麼多年了。很多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在投資基地硬體建設上是絕對不手軟的,經常是1000畝自建基地起步,動輒幾千萬就砸進去了,等建好了,開始種(養)殖了,各種短板就開始顯現了,基地的產出經常連日常的開支都不夠,很快就成了無底洞。

  • 也有的企業在流轉土地之初就沒有把做農業當做方向和目標,在綠色轉型期間,政府是要有政績的,資本是要求回報的,很多企業在流轉土地的時候就是沖著土地未來增值的方向去的。所以往往是項目規劃期熱火朝天,簽約儀式紅紅火火,一旦實質開始,基本就沒有下文了。流轉土地上種樹,種糧,反正別荒了就行。政府招商引資成功了,企業低價拿地也成功了。至於以後,又要看政策了。其實,在現階段,這種方式反而風險很小。企業對外宣傳自己有多大的農業基地規模,在資產賬面上也有體現。種糧機械化了,種樹的未來預期也不差,最不濟暫時幾年沒回報,但是也沒什麼投入。這就是未來預期的一種表現。

  • 小資本現在也在源源不絕的進入農業基地領域,開始的緣由基本都是自己喜歡,並且自己的社會資源和人脈資源提供了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土地資源信息。租用或流轉個百八十畝的土地,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莊園規劃和設計,往往帶有理想主義情結。有錢干這個的,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沒錢借錢乾的,九死一生。

問題大體回答了一些方面,每個問題其實還能延伸出很多話題,就不多說了,回頭一看,又碼了不少字。


我最近在做這個課題 是誰在投資中國農業 如何投資。走訪了一些上海周邊的農場。

1. 首先要明確一下社會資本。在社會經濟學裡 社會資本的定義就很寬了 我看到一篇文章將農村自身的人力資本也算作社會資本。其實國家政策里講的大多數指工商業資本。

2. 樓上說的很對、資本跟隨政策支持進入農業,肯定是為了賺錢,當然可能是賺農業的錢也可能是為了賺政策的錢。大公司資本充足有些是看到了食品安全綠色有機這一塊高端市場比如聯想的奇異果、多利農場的有機蔬菜。這些都是拿了風投的錢的 希望長期在農業做出成績的。現在來看 今日農業投資的公司 、比如上海周邊。很大一部分是IT行業的 這一點不奇怪。IT行業對渠道建設 忽悠風投的錢很在行。他們是倒過來發展農業的。先做渠道市場 然後去生產。打著食品安全的招牌 但其實真正做到國外嚴格意義上的有機 是不可能的。但是品質的確有多提高 價格也相對久光這些高級百貨便宜很多。土地的方式 多是從村鎮政府手裡拿地。不和農民搞租賃。屬於垂直企業化經營。僱傭當地農民生產。

2. 情懷。搞好農業真的是需要情懷的。我走過倆五十畝和三百畝的蔬菜基地。老闆一個是汽車公司的老總。一個是修車場撈金轉型的農業大戶。他們的確是慢工出細活。慢慢改良土地 琢磨生產技術。研究大棚的生產模塊。試圖逐漸通過口碑拿住市場。經營方式大多也是 垂直經營。或者和當地農業大戶合作。同樣僱傭農民。盡量機械化減少人工。

3. 契約農業和合作社。這就是本身在農業領域的公司試圖擴展產業鏈最常用的方式。比如煙草公司和農民簽合約中煙草。化肥企業或者新希望這類的企業 與農民簽訂共pre production 和 post production的合同。或者幫助農民成立合作者。五戶以上合作社 然後拿地。合作社再拉其他小戶。逐漸擴大規模。但是資本盡量不進入生產領域。

總之呢 大公司傾向於利用自身品牌 搶市場份額 建立品牌講故事 拿風投 然後改善質量。小規模的傾向於通過質量說話 然後吸引投資。

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目前來看是好事。中國農業本身面臨的就是 市場發展與生產組織崩塌的矛盾。然後食品結構的改善 導致蔬菜肉類大幅增加, 人工的上漲導致蔬菜這類需要精耕細作的產品只能靠 農藥或者化學物來加快生產。才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加快農業的橫向和縱向統合 是有利於改善食品安全的。但是具體提高到什麼水平....就很難說了


騙錢的多,幹事的少


推薦閱讀:

丹納赫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有人知道吉姆·羅傑斯在美國的地位和評價嗎?
關於外債額度新規(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一些問題?
如何看待4.7萬億基建投資計劃?
窮人和富人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TAG:投資 | 現代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