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路易斯康說的「磚說,我要成為拱」這句話?


私以為,這句話表明了康看重物性的態度,以及如何充分展現這樣的物性。引用評價康的一句話「求教於無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創作者有情的表現」。磚成為拱既是它物性的一種體現,也可以說是建築師的一種選擇……

相對可能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選了其他材料,可能還是不夠好,又有別的缺點。而此刻成為拱,是它所喜愛和較為完滿的。真正的完滿總在想像之中,你想像或期待的一張最完美的床,可能並不是「畫家」的床。而現實中不完美的自然,依舊會打動你。

況且一看到康的這段,想到的不該是他為什麼要說這句話,至於這句話有什麼錯,語境不同,思想不對等也是無法評判的。


地震說:「我也愛拱券」。

磚拱在反覆側向力作用下的破壞

(圖片來源:Figure 7, Seismic behavior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sonry spandrels, A. Dazio, K. Beyer,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

兩條滯回曲線,左邊的 TUA 是用作對比的木製過梁,右邊的 TUC 是磚拱。

(圖片來源:Figure 8, Seismic behavior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sonry spandrels, A. Dazio, K. Beyer,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0)

我不是在黑,也不是在嘲諷。事實上,我是路易康的粉絲,我也非常敬重他。但是就事論事,我個人不同意他表達的這個觀點,我認為這個觀點邏輯上說不通。不能因為他牛逼,就盲目的認為他所有的觀點都是對的。

路易康這個觀點的出發點,是說要考慮材料的特性,「honor the material that you use」。那好,他更傾向於磚拱是因為他認為磚拱這種形式發揮了磚的特性。但是,磚砌體的特性不是只有「抗壓性能比較好,適合拱結構」,磚砌體的特性還有「抗拉性能差」、「延性非常小」、「循環往複荷載下的性能差」。這些跟「抗壓性能比較好」一樣,都是客觀事實,都是磚砌體這個材料的屬性。

把磚做成磚拱,發揮了磚砌體的其中一個特性,卻暴露了磚砌體的若干缺陷,導致抗震性能不理想。只考慮豎向荷載,不考慮水平荷載;只考慮抗壓承載力,不考慮變形能力。我想請問,這真的叫 「honor the material that you use」 嗎?

真的想 honor the material,要麼你跟你的結構工程師合作,聽取工程師的意見,解決抗震問題,比如用鋼筋混凝土或者鋼過梁;要麼你就真的什麼都懂,抗震能力也早就考慮到了,磚拱之外再加鋼筋或者碳纖維。

到底是用過梁還是磚拱,這不應該是建築師能決定的問題。或者至少,這不應該是建築師一個人能決定的問題。

補充閱讀:關於磚拱和過梁 圓窗與方窗的區別是什麼? - 豬小寶的回答


更新於2015.1.12,在看到 @豬小寶的回答之後。

作為一個野雞大學的建築學學生,在知乎第一個回答就被大V針鋒相對了啊,爽。我也覺得我們建築師是一堆矯情逼,尤其是學生,盲目崇拜大師,還優越感爆棚。各位大師都有不少黑點,大家應該都挺熟悉了,大概提一下:

萊特的流水別墅各種要塌,太潮蚊子多,層高太低住著憋屈。

邁耶的道格拉斯住宅大面玻璃窗開到西面,曬得要死。

伍重的悉尼歌劇院、庫哈斯的大褲衩因為結構奇葩,沒事預算就翻兩番。

柯布的薩伏伊別墅漏水,被業主各種控告。

暑假的時候去巴黎玩,順便看了看薩伏伊,有不少學生參觀,狀態大約都是寫生、攝影和感動。我也感動,但更多的是難過,在看了看陳列室里薩伏伊夫人控訴柯布的那幾封信後。

所謂大師,真的只不過是營銷高手嗎?

連很少招黑的康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做法。豬小寶的答案給我上了一課,然後我去查了點資料,印度管理學院的現狀也確實慘不忍睹:

The first technical study of cracks in the main building was done by Centre for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CEPT University now) in 1996-97. It showed 70% of the brick piers and the famous arches have either developed cracks. Experts add since 1997, the cracks could only have grown in both size and numbers.

引自The Times of India的報道。

說實話,我真的常常懷疑自己的專業是否有存在的意義。

實際上康在印度管理學院的磚拱下面廣泛加了混凝土過梁,也進行了針對地震的加固處理,這應該是經過考量的吧:

Experts say Louis Kahn had put in steel reinforcements in the IIM-A structure after he was told Ahmedabad lay in a seismic zone. The reinforcements were put in the library, classrooms and administrative wings of the main campus which constitute the heart of this architectural marvel.

引自The Times of India的報道。

他說的honor the material,也許就是讓磚作為無用而美的存在吧。肯定多花錢了,這麼做有沒有必要呢?沒有啊。

繪畫有用嗎?音樂有用嗎?

All art is quite useles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Oscar Wilde

我們就是一群這樣的人,追求表面。

To me, beauty is the wonder of wonders.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The true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the visible, not the invisibl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Oscar Wilde

也許你們想說,你們矯情逼們去搞藝術好了,人畜無害,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搞什麼建築。

但是還有很多建築師還有一點良知,他們想改變現狀,他們尊重結構工程師,為人謙卑,願意合作。他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一點而不花大的代價。康也許是他們中的一個。

我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個。

我似乎找到了一點意義。

Salk Institute ,La Jolla,California

--------------------------------------------------------------------------------------------------------------

以下是2015.1.8的原回答。

首先,我們來看看康究竟是怎麼說的。引自他兒子拍的那個紀錄片。

""If you think of Brick, you say to Brick, 『What do you want, Brick?』 And Brick says to you, 『I like an Arch.』 And if you say to Brick, 『Look, arches are expensive, and I can use a concrete lintel over you.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Brick?』 Brick says, 『I like an Arch.』And it』s important, you see, that you honor the material that you use.You can only do it if you honor the brick and glorify the brick instead of shortchanging it.""

通過題主沒有寫出來的後兩句,大概可以一窺康的想法:

賦予材料以榮耀,傾聽它的願望。

這並不僅限於磚,實際上,磚可能並不是康最鍾愛的材料;他對混凝土的運用顯得更加得心應手——巧妙的模板設計和精細的澆築過程。至於磚和磚拱的運用,在印度管理學院里有較多的實例,題主可以研究一下。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hmedabad.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hmedabad.


1、查查磚的力學性能

2、查查拱的受力特性


這個不是來自康與材料對話么?不是建築師指定材料做什麼,而是傾聽材料的語言,問材料想做什麼。混凝土過梁固然經濟,但拱券卻是磚價值的體現。。。。瞎掰的,題主可以看下紀錄片《我的建築師》


康:磚你想成為什麼?

磚:滾!

康:啥?拱?

磚:.......

抖機靈求摺疊


2016.11.14修改:之前反對樓上各位結構師的答案,但後來仔細想想其實不無道理。畢竟堅固、美觀、實用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基本原則。

——————————————

在康的建築中,材料的純粹性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幾乎做到了極致,也正因此,康才是我們所崇敬的康。所以我覺得,康在這段話中探討的恐怕只是限於使用磚這種材料的前提下的形式可能性。在對話中他提到要換成混凝土過梁,但如果用混凝土,體現的就不純粹是磚這種材料了。

康本人確實有點過於沉浸在自我的建築哲學中,這導致他這段話始於唯物,終於唯心。雖然有矛盾性,卻也值得推敲。

另外,@鶴故的答案中提到康說的那句話,我覺得很到位地表達了康的思考:「求教於無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創作者有情的表達。

不得不承認,康選擇「磚拱」這一形式一定程度上是有自己的感性思考的——但是,這不正是建築師的魅力所在嗎?冰冷的材料經過康之手,變得美麗而讓人動容。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康,也是我為什麼想成為一位建築師的原因。


看看康自己是怎麼說的:

磚結構是一種抗壓能力極強,但抗拉極差的材料,而做成拱能最大發揮其材料本性。

從歷史上看,每種偉大的建築類型,無不是材料與形式密切合作而最終完成,比如:古希臘、古羅馬柱式與石材;萬神廟的穹頂與天然混凝土;中國古建築的斗拱與木材。同樣的,其實康用磚砌拱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遵循。


如果我們都只從局部去看待一個人的觀點,那麼對於這個觀點的解讀必定是千面的。而當我們把它放在歷史中,放在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中,這個答案則是唯一的。

另外前方某答主所列舉的砌塊拱案例私以為是不妥的。如果能更加學術地分析下康的磚拱原型,我等建築師必洗耳恭聽。

—————————我是破折號組成的分割線,下面是原文———————————

這段話強烈地體現了康的唯物主義的設計觀。

以下答案暗藏大量乾貨及本人對康的理解,非戰鬥人員速速撤離。

談到康,離不開他對材料的理解和對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的區分。而這兩點又被統一在他至上主義的核心空間建築觀之上,並最終成為其畢生追求的設計理想。

我們縱觀康的設計,從他最開始的民宅到後來的大型公共建築。他一步步確立了自己設計理想。我們時常覺得康的設計特點是對稱,中心化與紀念(神謎)性。但這些表象並不是康在設計上紋絲不動的根基。他有著清晰的設計思路和實踐方向。而這些思路和方向,又被統一到他稱為「秩序」的理論邏輯之下。

#關於對稱這一點,我會舉一個典型的反例——那就是位於紐約的第一唯一神教堂。

這是康最有名的教堂設計。教廳的上方由四個天窗形成現代教堂特有的採光設計。並由十字形頂棚切割天光形成十字的形態。這個教堂經歷過兩套圖紙,一次建成,一次擴建。雖然在方案的草圖之中依然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對稱,但最終並沒有採用對稱和圓形的設計,相反採用了不對稱的設計。最終的方案教廳位於中央,統御周邊的服務空間。服務空間依次排列,通過走廊與教廳分隔,體現了康特有的空間層次和秩序。雖然沒有對稱,但這個建築依然是康的建築理念的代表作之一。

(擴建後的教堂平面)

康經常用吟詩般的口吻講述磚的意志,材料的意志,大家或許難以理解。確實,康在理念的表達上始終有唯心主義傾向,但他在對材料的認識上卻那麼得準確而理性。這種唯物與唯心的交叉伴隨了他的建築生涯始終。他雖然從來不從經濟的角度去思考材料的選擇,但他用的卻都是最現代的材料。然而用著成本最低的材料,卻依然造出了成本最高的房子。在他的一生中,理想與現實反覆交叉,但這也讓大家驚嘆於他的複雜與純粹。

到底康對材料有著怎樣的情節?

建築技術發展至今,伴隨著無數次材料的進化。我們所熟悉的混凝土,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能夠生產並使用。

(我們所熟悉的萬神廟穹頂就是混凝土的傑作)

建築材料的意義,在於為不同情境下的結構受力提供最原始的解決方案。而每種材料的力學特性都有不同,並由此導致了其最佳受力形態的不同。所有的偉大建築師都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康的認知更深一層,如何用形式去表達這些材料與結構的受力,以呈現材料受力時高度的力學美感?

康在年輕時曾經去到美麗的義大利。他參觀了古羅馬的遺迹,並為之深深震撼。在自己的繪畫中,他已經找到了答案。

(康的油畫)
巨大的石塊表達了古代結構體系的沉重。而這種對於受力的表達,在如今輕型化的結構中漸漸被人淡忘。但材料的力量所呈現的優美卻深深震撼著康的內心。

康用材料對建築進行的表達,也由此開始。

在日後的設計中,最普遍的康對於材料力學美的表達,就是他的混凝土牆和磚牆。

(康的理查德醫學中心高高豎起的塔樓,代表它對材料豎向受力的表現)

(埃克塞特大學圖書館,由下到上牆體厚度的變化,體現了豎向受力在牆體中的變化。)

(由下而上漸漸變窄變薄的牆體,彷彿掙脫了重力的鐐銬,終於變得輕盈)

那麼,磚為什麼想成為拱?

「因為拱是磚在受力狀態下最優美的形式。」

因為拱完美地表達了磚的受力。

這與每個人生來想展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與最美的部分於世人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在印度管理學院這個磚的天堂中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拱。

(為牽制拱的側向力,康設計了一種與拱結合的混凝土過梁。)

在一個建築已經漸行浮誇的年代,康用最簡單的建築材料表達著最純粹的奇蹟。

這種簡單的執著,卻深深震撼著我們。

也為日後我們反思當下的建築潮流,奠定了支點。

最後放一張我的畢設,向康致敬之作。


位於初級階段的小菜鳥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Kahn的「磚喜歡拱」確實更注重於豎向受力和美學分析,有時候還為了受力考慮會出現鋼筋混凝土過梁加磚拱的窗子形式。

但是建築設計本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不是嗎?每個建築都會有其最希望表達的特質,例如Baeza的格蘭納達銀行內部「原始洞穴」的古典精神,例如Siza在卡納尼斯教堂(?不記得是不是這個名,就是那個有很高大門的)所表達的宗教印象。

我理解中的建築評判是物質與精神感受要統一考量的,以物質為基礎,有的或許更注重精神,比如教堂啊觀景亭子什麼的。那麼建築師在創作時的偏重考量也就不足為奇了,更何況大師們哪一個不是時代的弄潮兒,不是類型或是技術或是手法的先行者?

回到Kahn。我覺得 @豬小寶前輩說的雖然有道理,Kahn的很多作品我也不甚了解,或許有些不注重結構的情況發生。但是,我認為Kahn即使不是個結構的大師,對結構也是很有研究和考量的。以總所周知的理查德醫學實驗樓為例,這個樓的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磚只是填充結構。如來自百度的下圖所示,Kahn對結構十分苛求,普通的變截面梁都不能滿足其對結構精確計算的渴望,因而將梁轉譯成折線的形式,試圖通過更精確的計算節約更多材料。(雖然因此帶來的造價提高並算不上什麼節約)

可以證明Kahn對結構研究的還有其常常使用的空腹梁,算是將設備管線收納安頓與結構結合的較早實例了吧。理查德醫學實驗樓和薩爾克生物研究所里都有應用。如下圖為理查德醫學實驗樓的結構連接。

下圖為薩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結構示意圖和對應的平面位置。

所以Kahn不僅僅只有材料、服伺被服伺空間,在結構上也是了不起的大師級先行者。在其磚拱的使用上或許也有相應的結構考量的?(具體案例知識還有欠缺,待有空查找哦~)

像前面前輩說的,我們在認識大師的時候確實不能只看優點而忽視缺點,畢竟沒有完美的建築。更何況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建築本來就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結構等其他工程師的合作也是必須的,除非你是卡拉特拉瓦那樣的全才呀~

初次回答問題,一點拙見,供大家參考啦~


下午恰好看到這個案例

隨手分享

———————————————————————————————————————————

伊東豐雄: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佐佐木睦朗給伊東建議了一個拱形的結構,這是一個介於框架和剪力牆之間的結構形式,結構體和樓板相交處的斷面是一個十字形的鋼骨混凝土柱,在空間上則是牆拱,交叉的牆拱既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帶來的各個方向的水平力,又有效地解放了空間。

基本是由結構決定設計。

http://www.douban.com/note/279869918/

拱形相互交匯的建築結構使整體建築輕盈剔透。

為了讓人們的流動和視覺自由地貫穿建築,使用隨機排布的拱形結構來營造這種通透延綿的感覺;

這些交匯的拱形把空間自然柔和地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

得體的新式——"新文明感"

為了使拱壁足夠薄、足夠輕巧,採用的是鋼骨混凝土結構,內部的鋼板骨架完全在工廠預製好然後到現場拼裝。


覺得還是金貝爾美術館的比較優雅。(不過這個是混凝土,隨便一發)

路易康言論:設計空間這就是設計光亮

金貝爾美術館建築背景:

金貝爾既是一位工業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貝爾在福特沃思城建立了一個基金會,並把他的收藏品和財產捐給基金會來建造一個收藏館,他希望博物館能夠成為一個著名的建築。

以簡單而最有表現力的幾何形作為構圖單元

金貝爾的特徵元素是長條形的圓拱:初始每個拱的平面尺寸是150*25英尺,後來由於造價的限制,將整個建築體型進行壓縮,拱的尺寸調整為100*22英尺(30.48*6.7m),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個拱單元由四個2英尺(0.61m)見方的柱子支撐,這樣一來平面的展覽空間內沒有柱子出現,為室內布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材料的天然質感和人工肌理

康重點運用了灰白色現澆混凝土、會米色的天然鈣華石(Travertine)和像木。這些材料是康德常用手法,他認為這些材料在質感上有其內在的聯繫,尤其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會有不同的微妙變化。

金貝爾美術館位於一個綠樹成蔭的公園內。建築平面呈n字形,氣息面開口朝向公園綠地。n字形平面凹如部分鋪滿沙礫,上面是一片棋盤式的小樹林,狀如公園的綠化嵌入博物館之中,使公園與博物館兩者的環境渾然一體,相互通融。然而,樹林下的砂礫鋪地卻又不同於周圍的公園草坪,它暗示著這裡已進入博物館的入口廣場,公園內的步行觀眾由此抵達博物館入口。

立面分析

採用組合元方式,以一個四根柱子支承的擺線形拱殼為單元,來組合成美術館各個空間。

擺線形拱頂比曲線形拱頂低,跨度加大承重能力較強,同時利於室內管線的漫反射。採用擺線形拱頂,具有古典特徵。


這是路易斯康很經典的一句話了「磚,你想成為什麼」。

他意在表達作為一個建築設計師,應該尊重自己的材料,傾聽材料的聲音,不能讓手中的材料受委屈。


能不能這麼理解:1,磚的抗壓性能好,抗拉性能差;2,拱結構可以少受剪力與彎矩,所以可以最大化發揮轉的性能。

所以磚想成為拱是為了最大化發揮自己的能力。


這是常規的窗戶門洞形式。

這是我按照路易斯康的思想仿造的。 窗戶的本質是什麼,那就是我要盡情瞭望。感受一下哪一張更適合瞭望。

以下是平面圖,這種做法,康在印度的一個宿舍樓做過。康的偉大在於,避開了功能、技術、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直接回歸本質。


現代藝術和建築狼狽為奸之後建築就變了。浮誇,不知所云的東西很淡定的說成什麼設計理念。明明就啥都不懂!很頭痛



我認為,因為世間萬物都有它的本質,如果我們要理解路易斯康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必須理解磚是什麼?磚的本質是什麼?康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磚說了想成為拱,我認為這裡的拱並不是表象上的拱,是康對磚本質的一種理解。而本質的來源於自己(設計師)。而回到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康定義的拱到底是什麼?如果這樣說的話,其實磚為什麼想成為拱?引發出來的並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種思考方式。面對所有物,我們必須要有的一種思維方式:我對物的理解是什麼?即物的本質是什麼?並不是它如今被他人定義的樣子。


材料越是優良適用,它就越無可抵抗地消失在器具的器具存在中。——《論藝術作品的起源》


一句關於材料特性與力學性能的終極定義。


建築師要的是取得平衡,預算、結構、美學、工藝、業主需求等等,可以分析,不能苛求吧,只能期待新時代的建築師超越前人,考慮更周全。


下面兩幅圖是不是表明,康也考慮了抗震性。@豬小寶 PS:我不懂結構。


既然建築史上產生過的各種風格各種美(尤其西方建築史)被推崇為經典,為什麼當代人新建時不照搬某風格? - 井鯉的回答

拓展閱讀:

誰來歌唱結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正午陽光影業籌拍《琅琊榜之風起長林》?
如何評價蜻蜓FM?
如何評價部分網友在每年6月1日自發紀念文學形象楊威利這一現象?
怎麼評價三星終於召回國行 Note 7 手機?
如何評價國行note7爆炸機主@不老的老回 起訴三星電子?作用如何?

TAG:建築 | 如何看待評價X | 路易斯·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