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健身嗎?是如何健身的呢?



中國古代是有類似啞鈴的健身器械的

剛好有一些知識儲備,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在民國時代,滄州曾出現過"滄州二傑",其中的一位叫"千金王",注意!這個人不是小說人物,而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並且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滄州的60歲以上的老人應該都聽過,具體的名字已經記不清了(知道的知友歡迎留言補充)

而他的絕技便是耍"石擔"

"石擔"這種東西,我兒時恰好見過,和啞鈴一樣有大有小

最小的那種,耍石擔的人可以在脖子上繞,看起來像雜耍

最重的那種,就是單純練習力量了我記憶中的"石擔"也是有套路的,有些像"棍"的招數,最常見的比如八字舞花等


搬磚!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一員武將,曾經做到了大司馬的高位。陶侃當官時,閑來無事,曾經在自己家裡放了一大摞磚,每天早上的時候把轉搬到外面,傍晚的時候又把磚搬進來。旁人見了,覺得這樣每天搬來搬去自討苦吃也太奇怪了,問陶侃為什麼這麼做。陶侃說:「我意欲統一江北,擔心每天活得太安逸,到時候就不行了。」(「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這則故事就是著名的「陶侃運甓」的典故。

其實古人也有長跑和體操(八段錦、五禽戲),運動項目還有蹴鞠、馬球、賽馬、摔跤等等許多有益強身健體的行為。

健身器材么,就是排名第一答主圖片中的石鎖,其他的也就涉及到武器,比如刀槍棍棒一類東西了。

但畢竟古代百姓溫飽都可能是個問題,大概也就是下田種地收糧、上山砍柴打獵,是最普遍的健身方式了吧?


作為筋肉鍛煉的體系化健身中國古代根本沒有,甚至作為競技項目的自創運動中國也鳳毛麟角原因是,中國古代從沒有把強壯視為美。

先區分下狹義和廣義健身:

狹義健身:無game屬性的身體鍛煉。目的為增加肌肉圍度、力量,塑造型體提高身體素質。廣義健身:等價於運動,有game或競技屬性,有趣味性。

西方文明發源於希臘,講究人神對立,審美上講究力量之美,真實的人性之美。通過對立和向神的挑戰彰顯人的價值。現代競技體育也因此發端於希臘。

在希波戰爭中,希臘人將波斯俘虜的衣服脫掉,恥笑其軟綿綿的白肉,大大增加了希臘人在戰爭中的自信,可見有好身板我驕傲。

中國文明強調和諧,天人合一,並不提倡對立對抗,沒有肌肉審美和力量崇拜,因此缺乏狹義健身實踐。同時,從現代體育而言,無論是球類還是體操、田徑類,中國均沒有貢獻某一個項目作為競賽項目。

道家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仙風道骨,遠離虐心和虐身。佛家性空,崇尚明心見性,修身養性。儒家雖然入世,但是過於強調禮俗和套路。

中國,文藝復興前後,宋明武將↓

三家學說達成的共識是修身養性,只有養生沒有健身,作為身體審美維度的健身在中國從來沒有被廣泛推崇,同時,對抗性的競技項目也在中國先天發育不良。從氣功到八段錦、到泛養生的中國武術,為了養心、修性、養生、表演的運動取代了為了健體和格鬥的身體鍛煉。

至於說射箭、騎馬、蹴鞠等,以射箭為例,首先它們都是以娛樂項目的初衷出現,中國古人推崇的儒學基本閹割了身體解放和激烈的情感、慾望,因此也閹割了項目本身的競技性和訓練性:

中國士大夫向來鄙視身體鍛煉,射箭雖然在周代以六藝之一作為教育內容,但更多是一種禮儀。《禮記》中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參加「射」的時侯也不是為了爭名次爭成績,爭的是誰是「當君子」。還有什麼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不戰而屈人之兵……那啥,還記得那個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的故事么?

老人不用弓箭,卻使蒼鷹落地。這就是「不射之射」!(⊙﹏⊙)b↓

到現代也一樣,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那些胸肌腹肌對大多數中國女性也沒多大吸引力,相反那些中性的、瘦高白嫩的exo之類的會讓她們尖叫。

反觀西方現代,19世紀,攝影術剛發明,德國職業大力士尤金·山道就各種搔首弄姿向世人展示人體美,並經由照片和錄像廣泛傳播。美國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有一系列煽動性極強的健身海報告訴年輕人不健身要成單身狗。

尤金·山道↓

身材消瘦的男孩與女友漫步沙灘,遭壯漢嘲笑並一拳打倒。男孩回家後翻開健身教程苦練,最終練成矯健身軀,重回沙灘「報仇雪恥」,重獲女友芳心↓

15%的美國人健身,中國的比例只有3%,從事這個行業互聯網創新的最大比例人群是海龜,一方面說明問題在骨子裡,一方面說明機會還是有的。


1840年代的算不算古代人呢?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正式的健身概念,這些人都是作為大力士的存在


五禽戲,中國最早廣播體操。


胸口碎大石

看到這個問題 腦海里蹦出來的第一個片語居然是這個…腫么辦:-(


各種武術:太極,拳法,劍術等。娛樂活動:蹴鞠,毽子,射箭等。還有街頭賣藝搬大石頭掄大鎚的。古代平民大都要田間勞作,富家人也頂多在院子里玩點娛樂性的毽子,武術也都是江湖武林上的人才會的吧。吧吧吧。╮(╯▽╰)╭


健身請適度


舉鐵長跑弱爆了,告訴你古人健身的秘訣

本文作者【阿巽】,首發於公眾號【軒轅眾】,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繫。

公眾號【軒轅眾】為軒轅春秋文化論壇(2003——?)官方唯一公眾號。

想要關注的朋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xycq2003」,點擊關注即可。

編者按 健身作為一項現代運動,吸引了無數的都市青年男女。在古代社會,健身意義上的身體運動也是上流社會的重要生活內容。本期,我們邀請軒轅職業健身教練阿巽為大家講述古代健身的話題。

一提起天朝的上古人物,在人們印象中,都是一副峨冠博帶,衣襟當風,飄飄洒洒神仙中人模樣,和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流傳下來的雕塑完全是兩個位面。以致讓人誤以為天朝的文弱是種胎里病,其實大不然,華夏的尚武精神是一以貫之,由古至今的。

【中國古代人物像】

【古羅馬人物雕像】

拋開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這種戰天鬥地的神話,最早以勇武見諸史冊的是那些半神格化的帝王,比如著名的商紂王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夏桀、殷受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比希臘神話中的海格力斯還要厲害。

【紂王的影視形象】

周天子垂拱而治天下後,帝王們不再需要虛構一個武勇的光環,這時華夏大地上又湧現出一代代英武豪傑,數不勝數,那麼,這些勇武是怎麼煉成的呢?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打獵

打獵一直是豪傑們彰顯武力的第一選擇,著名的兔子終結者玄燁就沾沾自喜的在日記中寫到「朕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與康熙皇帝擺下陣勢圍獵不同的是,真勇士更多選擇徒手或者簡單兵器來證明自己,其中的佼佼者有「折熊扼虎、斗豹搏貆」的慶忌、「勇除三害」的周處、景陽岡的打虎英雄武松,以及因為「空手搏熊彘猛獸,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的廣陵王劉胥。

南朝梁時期殷芸所撰的志人小說集《殷芸小說》中曾有一個子路打虎的故事:

孔子嘗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於水所,與共戰,攬尾得之,內懷中;取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子路出尾棄之。 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懷石盤,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又問曰:「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子路出而棄之,於是心服。

由此,夫子狩獵達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舉重

舉重作為全世界人民通用的選拔士兵的的一項傳統運動,4000年前的埃及壁畫上就有記載,在天朝也留下諸多舉重大力士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翹關」和「扛鼎」。

翹關曾是中國古代最為普及的訓練力量的活動之一。所謂「翹」,即是舉的意思,「關」則是諸侯國都城關城門用的大門栓。春秋時諸侯的國都城門一般都有四五丈寬,木頭門栓有幾百斤重。

據漢朝人高誘解釋,翹關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門關顯而舉之。」也就是說,用一隻手握住門栓的一端,然後舉起來。

據傳,翹關最早源於孔子的老爸叔梁紇的故事。《左傳·襄公十年》記載,一次,叔梁紇隨晉、曹、魯等諸侯聯軍攻打逼陽國都城,逼陽守軍誘攻城的部分將士入城後欲暗置懸門,企圖圍而殲之。危急時刻,叔梁紇用手撐起近千斤重的懸門,挽救了聯軍。也許是有其父便有其子,孔子也是「翹關」的大力士。《呂氏春秋·慎大》曾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

唐代,武則天還將「翹關」列為唐代武舉的科目之一。唐代武舉考試時使用的這種特製「木栓」,長一丈七尺,直徑三寸半,抓舉的方法與春秋時翹關一樣。評書《隋唐演義》中雄闊海力舉千斤閘脫胎於此,但誇大了不少。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而鼎在古代還是一種「寶器」,在古人眼裡,鼎乃國家政權和帝位的象徵。由此產生的引申義也多和「重要性」聯繫在一起,因而 「扛鼎」漸漸多了「分量重、地位高」之比喻義,如「扛鼎之作」、「扛鼎之舉」等等。

扛鼎界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就是秦武王贏盪了(順便說一句,先秦姓氏是分開的,男子稱氏女子冠姓,秦王室是趙氏贏姓,所以贏盪嬴政這種稱呼其實在先秦是不存在的,不過我們現代人就不講究啦哈哈哈哈),這位舉重的狂熱愛好者「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玩脫了,把自己命都丟了。

射箭

射箭既是君子六藝之一,也是古代重要的禮儀,《禮記》有云:

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歷朝歷代神射手多為武將,其中翹楚如養由基、李廣、呂布、薛仁貴的事迹都耳熟能詳。

自崇尚武力的春秋時代起,射就是儒家的一項重要活動,而弓箭的使用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對臂力和穩定性的要求極高,更是強身健體的好方法,即使儒生也可以通過演習射禮來進行鍛煉,因此歷代文人中不乏有射箭高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陽明「忠、泰輕守仁文士,強之射。徐起,三發三中。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

北宗狀元陳堯咨以治兵善射著稱,「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歐陽修以他為背景的小故事《賣油翁》也進入中學課本,有人說投壺也是射禮的一種簡化演變,不過個人感覺這種活動更像是現代的酒吧飛鏢遊戲了。

雖然射箭運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只是後世子孫不肖,加上火器的發展,縱使騎射起家的八旗子弟到最後也散漫怠惰,弓箭運動在國內鮮人問津,倒是在日韓蓬勃開展,實為一嘆。

舞劍

刀劍兵刃作為狩獵和戰爭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自然是體育教育的重要課程。因為劍又是禮器,因此除了武將遊俠這些職業需求之外,不乏文人專精此道者,比如大家熟悉的青蓮劍客李白。

李白師承劍聖裴旻。「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勛。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這是大詩人王維的一首《贈裴旻將軍》詩。裴旻舞劍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絕。一個人的劍法能夠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狂草相提並論,可見其技藝是非常之高超。《獨異志》中這樣寫道:

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詣道子(畫聖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就通幽冥。」旻於是脫去服,若常時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驚況。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此。

另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劍術大師就是曹丕,其《典論·自敘》:

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 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你看,活脫脫武林高手形象。

自宋代開始,劍舞更趨向套路化和表演化,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武術也慢慢成了舞術。

馬球

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有一專門描繪唐、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

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由於戰車在戰國時期就徹底被騎兵取代,六藝中的御也應該由御車改為御馬,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是御術的最佳表現,只不過這項運動實在過於昂貴和危險,所以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傳統馬球也悄然沉寂,更多的是表演性質。

馬球場上著名的犧牲者就是靖康後被擄到北方的宋欽宗,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顏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和54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衝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馬球衰退同時,另一種相對更平民的運動卻仍在蓬勃發展——那就是蹴鞠,「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蹴鞠據說是黃帝所創,是華夏最傳統的文體娛樂活動之一,盛行於宋朝,代表人物有大宋軍委副主席兼大宋足協主席高俅。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而得以繼承與發展。

五禽戲

華佗在《莊子》「二禽戲」(「熊經鳥伸」)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其名稱及功效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雖然沒有模仿蛙的動作,但其目的是最為明確的——養生延年,最符合現代健身理念,諸如太極拳之類的傳統武術不談競技性和對抗性,其實目的功效和五禽戲都是一樣一樣的,不過非要搬上擂台去打洋人,那就有些自取其辱了。

古人運動方式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比如:

衝浪——「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登山——「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相撲——「拳來踢去疾如飛,畢竟輸贏是職誰」。

等等等等,以及諸多梁山好漢「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於女色上都不十分要緊」,這裡只擇其中的幾種加以介紹,也希望電腦和手機前的諸位勤加運動,不讓先賢。

拓展閱讀

  • 綠帽風云:大宋王寶強事件
  • 歐洲旅遊必看,五分鐘變身裝逼達人
  • 執忠絕域,一騎當千!大漢十三孤狼傳
  • 野馬茶話:他們才是真正的懂茶帝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聖人就是這麼健身滴!


青樓


參見五禽戲⊙▽⊙


騎馬射箭


我覺得那時候沒有「健身」這個概念……但應該會有一些運動,比如說小孩子肯定會踢點什麼東西(石子?),成年人的話我認為學文的人是不運動的,學武的人會專門練習自己學的東西。等高人來答。


《莊子·刻意》中說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其中「熊經」即是一種健身之法,郭慶藩《集釋》引司馬彪注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而成玄英注亦云:「如熊攀樹而自懸。」看來乃是模仿熊的動物而創造的類似今日體操的健身方式。

在《莊子》時代,大約健身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導」,即「導氣令和」,《莊子》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前者就是流轉周身的氣的元轉,人以意念使「氣」周行全身經絡,以達到「吐故納新」,強身健體的效果,並根據自己內部器官的具體情況,採取「吹」、「呴」、「呼」、「吸」各種不同的運氣方式,就如《雲笈七籤》卷五十六所分別的那樣,只不過《雲笈七籤》分得更細更繁瑣些。另一類是「引」,即「引體令柔」,包括「熊經」、「鳥申」等各種形體鍛煉在內的養生方法,正像《抱朴子·別旨》所說的「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大約這種方法最初是古人受動物運動啟發而創造的,所以多以動物名命名,就像《抱朴子·對俗》所說:「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

西漢以來,有關衛生保健的方法曾有過不少論著,但保存下來的卻不多,按《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共有四大類,一是「神仙」,二是「房中」、三是「醫藥」、四是「導引」,各有分別。

但是,「神仙」之法多屬迷信,又極靡費,普通人難以做到,只有帝胄貴室可以仿行,所以漢武帝劉徹才會上方士的大當,甚至還把一個公主嫁給了方士,並封為「文成五利將軍",築百丈高台,用三百個八歲的童男童女,穿上錦繡衣服通宵歌舞,結果神仙不來,只好把這個騙子殺了;

「房中」本是一種在性交中講求節慾保精的方法,如天師道之「合氣」,但這也往往只有帝王家有興趣施行,因為只有帝胄貴室才養了無數嬪妃宮女,所以久而久之便成了帝王縱慾之術,完全變了性質;

「醫藥」"當然對大多數人有用,但也有很多缺陷。一是名醫秘方人所罕知,用的葯也往往少數有錢人能辦得起,儘管到唐代曾將孫思邈《千金方》刻石公開,宋代更將宮廷秘方全部公之於《聖濟方》、《政和本草》,但無錢人仍未見得能照方抓藥;二是即便照方抓藥,仍是消極治病,不是事先預防;

所以只有第四類「導引"是很積極的預防方式,而且「導引術」人人可以自學,「熊經」、「鳥申」之類形體運動更是容易,就像小孩學體操一樣。


手搏、擊劍、毽子、蹴鞠、大桿、皮條、石擔、石鎖、石球、抓壇、鐵砂、沙包、千斤閘、大刀、梅花樁、舞獅、騎馬、單杠、體操。古人鍛煉很實際,大多為了克敵,娛樂成分也有,審美成分也有,畢竟是人嘛。


沒有看過古裝劇嗎?各種武功簡直羨慕死我


石鎖石擔


古代人如何健身 不知道 我知道窮人基本上每天勞作到天黑 沒時間,富人好像也沒有健身的必要 ,因地制宜 飯後百步走啥的,有可能是健身,養生,丹藥。類比現在的各種宣稱不用控制飲食 和鍛煉的減肥藥。我們和他們只不過是器械上有點差異。想想沒器械咋鍛煉。


推薦閱讀:

男士基本款病有哪些?
有哪些提高運動、訓練情緒興奮度的方法?氮泵和咖啡因效果有什麼區別?
如何利用划船機實現HIIT訓練?
求問這樣的小腿還有救嗎 比男生還粗?
舉重中的抓舉如何入門?有哪些要點?

TAG:歷史 | 健身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