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為什麼沒有類似豆瓣音樂那樣的評分機制?
豆瓣那種可以給專輯評分的機制我很喜歡,一方面用戶可以通過評分來抒發自己對音樂作品的觀點,另一方面用戶也可以通過評分在浩如煙海的專輯中篩出一些優秀作品,為什麼網易雲音樂不做這麼個功能呢?
以下引用自我的公眾號《幕後產品》
這是個不錯的思考題。產品的世界裡不是每個問題都有對錯,但都會有選擇,產品經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收到了很多留言,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大家想的都挺多的,都能想到的地方是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理解。這當然不夠啦,我不會出這麼簡單的題目對不對,且聽我說。
網易雲音樂要不要做音樂(包含單曲和專輯)評分,這個問題我首先會把它分成兩個子問題:
1、做音樂評分有什麼好處呢?也就是說能滿足什麼需求,給產品帶來什麼價值?
2、做音樂評分可能有什麼壞處?站在競爭市場的角度來說,會引起其他什麼反應?
此處注意我的邏輯,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兩方面,千慮都不為過。只有很少的人能想到第二層(所以這篇文章一定要看到最後)。
一、從需求講起,音樂評分有啥好的?
每個用戶都會有自己的音樂喜好,有的能喜歡上好多年,單曲循環好多次都不會膩,能值得上五顆星;有的初聽時喜歡,重複久了會乏味,隔一段時間後偶然又聽到,當初的感覺又回來一些,大約能值得上三到四顆星。
這就是音樂評分的用戶原始需求。基於自己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不同來打分,是一種標記,文藝青年啟蒙網站豆瓣就是從標記起家的。海量的用戶標記之後,群眾的審美可以篩選出高分音樂,這樣當看到陌生的音樂時,就有一個分數可以作為參考,畢竟文藝青年要聽的歌要裝的逼辣么多,完全靠自己一首首聽下來不得耳朵長繭。分享個《桃花朵朵開》在朋友圈有意思?分享個五星北歐暗黑系死亡金屬才能體現逼格對不對。
總結下,評分的好處是方便用戶自己標記,同時方便用戶發現高質量的音樂。對於利己的部分,就像iTunes的功能一樣,沒什麼可以指摘的。而對於群體打分共享的部分,問題就會很多了,主要集中在:
1、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不一樣,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能愉快的一起打分么!?
如這位ZoeSun同學所說:
音樂這個東西,真的很個性吧,我會給夢龍樂隊打滿分,我室友會給鳳凰傳奇打滿分,哈哈,所以評分有點無意義,也和雲音樂最棒的個性推薦有衝突?
但這個也有辦法解決,比如可以給你同時展示和你興趣接近的用戶們打的分,全部用戶打的分。這樣一定程度上還能更加體現出來自己的品味對不對?
2、有打分,就會有刷子來刷分呵呵呵呵。畢竟是我國,某寶有刷單,你想做網易雲刷分么?
如這位東南希北同學所說:
如果做歌曲評分,容易出現歌手粉絲之間的互掐;相互為了攀比評分而去刷評分,導致用戶群體的不理性行為,甚至導致大面積用戶的流失。某種程度上,歌曲評分更加商業化,與現階段雲音樂營造的社區氛圍也不一致。
這個確實是弊端之一。但這個也有辦法部分解決,國內的巨頭們都擁有成熟的反垃圾技術,要下決心去處理刷的數據其實是沒有做不到的,關鍵還是看想不想做(在此斜視一下某浪的殭屍粉和某寶的刷評價)。
但評分在那,的確會引起攀比心理,這對用戶和產品來說不一定是壞事,誰沒有一心想著歐巴的青蔥時代呢?這個心理如何有效的控制和平衡,是運營社區的重點,這裡就先不展開說了。
3、一首歌才5分鐘,聽個前奏幾秒鐘就能判斷要不要繼續聽了,聽前看分數的意義不大。專輯的分數更有意義一些,無奈按專輯去聽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如這位同學風 ちゃん所說:
歌曲數量龐大,每首歌曲時長很短,且相對電影來說他的主觀性會更大,而且就幾分鐘的歌曲也讓我評分,增加用戶認知成本,用戶很多時候不知道到底該打幾分……用戶看電影評分和書籍評分的原因在於去他們需要耗費很多成本才能知道這些內容是否好,評分這種模式有助於他們快速決策(大意是我看一部電影至少得1小時,看個幾分鐘並不能知曉他的好壞,而歌曲就幾分鐘聽一下馬上能知道好不好乾嘛費勁看評分,評分會還不一定準)。同時豆瓣也做了歌曲相關的評分然而用的人相比與電影書籍來說不要太少,從數據來看也不理想,說明需求的確小眾。
這位同學所說的,是我當初的考慮因素之一。我們在產品1.0版本的時候,就在想要不要做評分,畢竟豆瓣、蝦米、iTunes都做了。後來我們不斷收到用戶的反饋,表示你們這幫人在偷懶嗎怎麼還不做評分,小心丁老闆不發豬肉給你們吃。
直至我打算做評論功能前,我還在想要不要做評分呢。上面那位同學的觀點,就是我覺得音樂評分已經過時的原因。相比聽一首歌前看下評分,看成千上萬條評論帶來的快感要大得多。評分沒有內容沉澱、沒有社交性。同時做個評論+評分(很多電商、服務相關的產品都會這麼做,可以想想其中的區別和原因)又很麻煩。
但這不是我決定不做評分的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
二、可能反而給了競品機會,給產品帶來傷害
這個是從競爭市場的角度去考慮的,很遺憾大家的留言中沒有人說到這一點(得瑟臉)。為了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我舉兩個產品的例子:豆瓣電影、大眾點評。
1、豆瓣電影把電影的評分做到了很棒,但是他木有做買票,導致與電影市場的爆發機會失之交臂。
豆瓣電影的評分,可以說是影響我個人近10年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很愛看電影,電影從來都是去豆瓣上找,除了去電影院之外。4年前我去浙大做過一次互聯網產品的演講,其中有講到豆瓣電影的得與失。可以說是得也評分,失也評分。
正因為豆瓣把評分做的辣么好,教育了所有愛電影的人,評分可以馬上幫助你判斷該不該打開硬碟上的小視頻,留給了競爭對手通過切入購票領域就能快速趕超豆瓣的機會。
因為評分是公開的呀,用戶已經被教育成8分就一定是好片,6分以下呵呵臉。那格瓦拉貓眼淘寶電影微票兒們,就不用煞費苦心的力氣去積累電影評分了(豆瓣可是花了多少年才積累起來的影評數據和用戶習慣)。儘管影評是數據的重中之重,電影友商們應該不好意思抓取,但外露的評分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豆瓣上8.6分,其他產品打個8.4分你能打我?至於影評,畢竟用戶大部分還是先去看電影然後再看影評,以免劇透。只要在我這把票買了(做了入口),之後還愁用戶不在我這看影評、寫影評?
越把用戶教育看評分,自己的風險就越高。這個問題不知道當年阿北有沒有想過。
2. 大眾點評把餐館的評分也做到了很棒,經過這麼多年的教育,終於讓用戶養成了出門吃飯前先打開點評看看吃什麼的習慣。
搜一個地點,很快羅列出根據評分、人氣、廣告等因素的綜合排序列表,評分直接顯示在列表中,一目了然,非常方便。四星以下的館子我是不會去考慮的,已經有先驅幫忙篩選了;五星館子哪怕人均略貴也是要去試試的,畢竟自詡吃貨。
是不是和電影很像?有多少人會在選餐館的時候點進去去看每一個詳細的用戶點評?前幾年我觀察用戶還有這個習慣,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一是因為點評內容的質量下降,普通UGC寫出來的東西食之無味,還是要《舌尖上的中國》那種水平才能勾起味蕾;二是周圍熟悉的館子越來越多,喪失了探索的新鮮感。
所以在賴以生存的根基用戶點評上,大眾點評把自己的命門暴露了出來。這樣給了美團等其他競爭對手機會。因為用你的餐館分數加上我的燒錢團購打折,你還能啥優勢呢?
自己的根基沒有了任何優勢。當遇上中國互聯網裡愛燒錢競爭的主兒,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所以燒到最後,只能合併了。
在我考慮音樂評分和評論的時候,我想到了豆瓣電影和大眾點評,所以到今天大家也沒有看見網易雲音樂上有評分。那麼,這個局應該怎麼破呢?其實也不難,就是要重視評論,重視內容本身,而不是為了一味的方便用戶,把內容的價值弱化到一個分數上,這樣競品想抄也沒臉抄啊,一字不動的把評論抄下來,這是得多大勇氣才能讓自己覺得不會被用戶發現了罵死?
而我很開心的看到,有Enjoy這樣的App在做自己當年的想法,用專業吃貨的PGC內容來指導用戶該吃什麼——在這個沒有團購券寧願吃泡麵的年代。可惜大眾點評已經失去了這個機會。
總結:有時候看上去一個很小的問題,其實會有很深的影響,所謂《蝴蝶效應》。有時候自己的優勢,可能也會是自己的劣勢,所謂雙刃劍。
最後展示一些大家留言中我覺得不錯的:)
Amber Yang:
保不齊出現大話西遊那樣的情況,被眾人踩到谷底,多年後又捧到天上。另外音樂需要情景,換個人,換個時間,換個故事,解讀就會完全不同,分數無法體現這樣的差異和背後的原因。
劉亞萌:
「歌曲評分」和「歌單」有本質的區別。歌單的存在,代表著無數聽音樂的人的「口味」,無優劣之分。而歌曲評分就會對歌曲貼上「優」或「劣」的標籤。在語言禁忌非常寬鬆的網路平台上,人們很可能會根據某個人的聽歌情況對其貼上好或差的標籤;或者在對一首歌的評分上產生撕逼大戰,這對營造一個健康的用戶氛圍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即,不採用「歌曲評分」是對每個人聽歌口味的尊重。
小新: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的品味和偏好不影響社會公德也不影響他人的私人領域,那就沒有什麼好指摘的。 歌曲雖然現在沒有明顯的評分功能,但是有隱性的啊。 比如,獲得的評論數量,在歌單里推薦的次數。 雖然大眾品味平庸,會錯過很多經典音樂,但是大眾喜歡的老歌一般都是經典。有評分的話,會給用戶一種引導性。 如果評分由雲音樂公司運營,也會影響新音樂人的入駐吧。 評分如果由用戶決定,會出線刷分作弊現象。 畢竟還是聽歌為主的平台,擁有更好的內容、帶用戶發現更大的音樂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吧。
12.15.22.5 12.22(這位同學的昵稱讓我以為是IP- -):
其實與歌曲評分對應的是類似排行榜,類似「榜單經濟」的東西,抓住的是用戶的從眾心理,用歌曲排行影響用戶決策。我發現有排行性質的功能在網易雲音樂裡面都沒有放在第一隊列。 網易雲音樂從一開始就走的差異化路線:精準的推薦演算法,才能有今天的後來者居上,才能在短時間內撼動依靠流量優勢獨佔鰲頭的QQ音樂。音樂類產品,用戶的本質需求是不用他動手,也能接收到符合他口味的好音樂。主打評分和排行榜的產品,利用的是用戶無法克服從眾心理這一「短板」,和用心滿足用戶本質需求的產品有根本區別。 個人拙見,望交流。
作者: 王詩沐,現任網易雲音樂產品經理。轉載合作請聯繫: shimutest01@163.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幕後產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