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人和宋人重理(理趣)的緣由?


瀉藥,個人覺得晉人尚理是個偽命題,所以說一下宋人吧。

確實,唐詩尚情,在絢爛華彩中見自然含蓄,情韻悠長;宋詩尚理,在平淡理智中見清癯精巧,理趣深遠,這一直也是古代文化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是為什麼呢?

一、從尚情到重理不是突然變化、一蹴而就的。

沈德潛《說詩陣語 》曾這樣論述:

人謂詩主性情 , 不主議論 , 似也 , 而亦不盡然 。 試思二《雅》中何處無議論 ? 老杜古詩中 , 《奉先詠懷》 、《北征 》、《八哀 》諸作 , 近體中《蜀相 》、《詠懷》、《諸將》諸作 , 純乎議論 。

宋詩議論化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前有中唐韓愈以文為詩的濫觴,復有北宋中期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等的開路,中經王安石、王令等人的拓展 , 而最後完成者 , 是蘇軾與黃庭堅。

二、和宋代本身的政治社會氛圍有關。

從整個政治發展趨向來看 , 唐代已發展到頂峰 , 而至宋代已開始步入衰落。

宋朝雖然結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混亂局面,統一了天下,但宋朝的領土比唐代小,其開墾土地僅占唐明皇時代的三分之一。土地耕種面積縮小了,而交納賦稅卻飛速增加,北宋的徵稅要比唐代重七倍,形成蘇軾《魚蠻子》詩中所揭示的驚人現象:「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

另一方面,農村土地被大官僚地主迅速地兼并集中,造成無土地農民的大批逃亡,加以龐大的衙門軍隊派兵截攔搜捕,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化。就以宋仁宗這個「鼎盛」時期來說,光是農民武裝起義,於五年內就攻破了五十座州城,以後愈加擴大發展起來。

又有日趨尖銳化的民族鬥爭,特別是遼和西夏的不斷侵擾,致使宋廷的統治更趨衰弱,不得不採用「最下之策:歲出金增數十百萬,以資強虜。」「積貧積弱」的形勢,致使宋廷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面對這種情況, 如何圖存,就成為文人士大夫的中心議題, 由於各自看法和理論觀點的不 同 , 相互論辯排斥,這便形成宋代議論的風氣。

三、宋代文化鼎盛,各種思潮互相衝擊。

理學興起了理性主義的論辯思潮 , 它促成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匯 。 三教合一的複雜進程 , 促進了、也反映了宋人的人智和哲念的發達成熟。

周敦頤的洛學、張載的關學 、二程的理學、王安石的新學相互論辯鬥爭,突出地體現了儒、 釋、道三家的爭鬥複合的複雜進程 , 最後導致了南宋朱熹的最後完成 。

四、宋人重理,是試圖對唐人進行超越。

唐詩是詩歌發展的高峰 , 而後如何發展 , 令人感覺難以為繼。

魯迅曾說 :

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 , 大可不必動手 。

唐詩是對齊梁綺靡詩風的否定 , 而蘇軾等的議論詩 , 則是對唐代物境詩的否定。


可能因為晉人嗑多了五石散


這兩個朝代有個共同點,四周強敵多,亂,大家沒有安全感,總有一種今朝吃酒明日撲街的恐懼感,文人也不例外

這人啊,神經壓迫過頭就容易鑽牛角尖,文人也不例外

然而亂歸亂,這兩個朝代卻挺富,還善待文人,大環境亂,小環境卻能做到豐衣足食,對研究理學的這幫較真的人來說是個好環境


瀉藥,

題主說的應該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兩個名詞

魏晉風流 宋明理學

魏晉風流大題是玄學的盛行,是漢末儒生對於道家思想的追捧,導致道家的不拘禮節的思想成為社會主流,(也就有那句「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主要還是因為魏晉時期社會大變動,一部分新貴族崛起,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卻有著滿滿的自信。如此這般就培養出了許多特立獨行又顧惜雅集的士人們

而宋明理學則是經過三教合一的趨勢之後融合出來的產物,以二程和朱熹為首的理學家們對舊儒學為做出適應當時社會的解釋而產生的儒學門派,最終大成體現在朱熹的《四書集注》上。


推薦閱讀:

窮則獨善其身 怎麼理解?
《詩經·王風·黍離》怎麼解讀?
趙孟頫《吳興賦》中「前有王、謝、周、虞,後有何、柳、顏、蘇,」這八個人分別是指誰?

TAG:中國歷史 | 宋朝 | 中國古代文學 | 晉朝兩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