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國傳統醫學)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又要到中醫粉黑撕逼大戰的時間了,這個月咱玩點不一樣的輕鬆一下,扯扯歷史上的中醫,有鍵盤的都來說說吧
我說一個吧。有句話叫「人過三十不學藝」,但是清朝有位御醫就是三十歲才開始學醫,他叫黃元御,二十九歲的時候,被庸醫所誤,治瞎了一隻眼睛,導致他不能正常步入仕途,於是買來一本《傷寒論》怒而學醫,後來成為乾隆的御醫,乾隆曾給他親書「妙悟岐黃」。他的《傷寒懸解》序言裡面有句話,叫「空明研悟,自負古今無雙」。這是他形容自己的,霸氣吧。有興趣的可以找找這篇序看看,有心酸,也有感動。也就是因為他這種恃才放曠,所以也遭到各種排擠,基本上古來名醫,除了華佗、仲景這種聖人級別的,都被他批了個遍。據說紀曉嵐編《四庫》都沒有收錄他的作品,所以其後很多年,大家都不知道有真么一位名醫,近年來,不少人都在整理他的作品,慢慢被更多人了解。他的代表作是《四聖心源》。
說幾個冷知識,但我擔心被人說是中醫黑:
〇針灸是古已有之的中醫技術,但因為冶鐵技術的問題,古代的針達不到現在針灸所用針那麼細如毛髮的水平,一般來說至少有牙籤這麼粗,而且不能防鏽,所以你可以想像一下被生鏽的牙籤扎的感覺。
當然,有錢人家可以用不容易生鏽的金銀製作醫針,比如下面是西漢古墓出土的金銀醫針〇下面說說針灸的另一個字:灸,灸一般是指用燃燒的艾條去燙身上的穴位來治病的手法,現代針灸基本都指針了,其實古代灸比針要流行,因為相對而言,艾條比較易得。當然……更痛,而且會燒傷,如果燒傷程度比較深,那麼就沒法癒合了。至於針灸實際效果如何,咳咳,為了避免跑題和評論中跑題,我就不展開說了。
〇《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醫的至高典籍,裡面也記錄了13個藥方,其中包括左發角酒(左邊鬢角的頭髮剪下來燒成末和酒送服,治昏厥)、生鐵洛飲(打鐵時候的鐵屑泡水,治怒狂心疾)、雞矢醴(雞屎和酒炮製七日,治鼓脹病)等,但是後人不知道為什麼不用了。
〇最早的《神農本草經》記錄了阿膠(大約漢代),可是那時候的正宗阿膠是煮牛皮熬制的。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那邊還沒有驢……·
華佗的名字以及某些事迹來源於印度。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陳承祚著三國志,下筆謹嚴。裴世期為之注,頗采小說故事以補之,轉失原書去取之意,後人多議之者。實則三國志本文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於其間,特跡象隱晦,不易發覺其為外國輸入者耳。今略舉數事以證明之,或亦審查古代史料真偽者之一助也。
…………又涵芬樓影印百納本三國志貳玖魏書貳玖華佗傳(可參後漢書列傳柒貳下華佗傳。)略云:華佗字元化,一名旉。(裴註:古敷字與專相似,寫書者多不能別。尋佗字元化,其名宜為敷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葯,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縣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云:「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太祖聞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因,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大宗世駿三國志補註肆引葉夢得玉澗雜書略云:華佗固神醫也。然范曄陳壽記其治疾,皆言若病結積在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云云,此決無之理。人之所以為人者以行,而行之所以生者以氣也。佗之葯能使人醉無所覺,可以受其刳割,與能玩養,使毀者複合,則吾所不能知。然腹背腸胃既以破裂斷壞,則氣何由含,安有如是而復生者乎?審佗能此,則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王者亦無所復施矣。是昔人固有疑其事者。夫華佗之為歷史上真實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斷腸破腹,數日即差,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當時恐難臻此。其有神話色彩,似無可疑。檢天竺語「agada」乃葯之意。舊譯為「阿伽陀」或「阿羯陀」,為內典中所習見之語。「華」字古音,據瑞典人高本漢字典為rwa,日本漢音亦讀「華」為「ガ」。則華佗二字古音與「gada」適相應,其渻去「阿」字者,猶「阿羅漢」僅稱「羅漢」之比。蓋元化固華氏子,其本名為旉而非佗,當時民間比附印度神話故事,因稱為「華佗」,實以「葯神」目之。此魏志後漢書所記元化之字,所以與其一名之旉相應合之故也。又考後漢安世高譯捺女耆域諸奇術,如治拘睒彌長者子病,取利刀破腸,披腸結處。治迦羅越家女病,以金刀披破其頭,悉出諸蟲,封著瓮中,以三種神膏塗瘡,七日便愈,乃出蟲示之,女見,大驚布。乃治迦羅越家男兒肝反戾向後病,以金刀破腹,還肝向前,以三種神膏塗之,三日便愈。耆斷腸破腹,固與元化事不異,而元化壁縣病者所吐之蛇以十數,乃治陳登疾,令吐出赤頭蟲三升許,亦與耆域之治迦羅越家女病事不無類似之處。(可參裴注引佗別傳中,佗治劉勛女膝瘡事。)至元化為魏武療疾致死,耆域亦以醫暴君病,幾為所殺,賴佛成神,僅而得勉。則其遭際符合,尤不能令人無因襲之疑。(敦煌本勾道與搜神記載華佗事有:「漢末開腸,洗五臟,劈腦出蟲,乃為魏武帝所殺」之語,與捺女耆域因緣經所記之尤相似。)然此尚為外來之神話,附益於本國之史實也。若慧皎高僧傳之耆域,則於晉惠帝之末年,經扶南交廣襄陽至於洛陽,復取道流沙而返天竺(見高僧傳玖)。然據捺女耆域因緣等佛典,則耆域為佛同時人,若其來游中土,亦當在春秋之世,而非典午之時,斯蓋直取外國神話之人物,不經比附事實或變易名字之程序,而竟以為本國歷史之人物,則較華佗傳所記,更有不同矣。寅恪嘗謂外來之故事名詞,比附於本國人物事實,有似通天老狐,醉則見尾。如袁宏竹林名士傳,戴逵竹林七賢論,孫盛魏氏春秋,臧榮緒晉書及唐修晉書等所載嵇康等七人,固皆支那歷史上之人物也。獨七賢所游之『竹林』,則為假託佛教名詞即Velu或Veluvana之譯語,乃釋迦牟尼說法處,歷代所譯經典皆有記載,而法顯(見佛國記)玄奘(見西域記玖)所親歷之地。此因名詞之沿襲,而推知事實之依託,亦審查史料真偽之一例也。(聞日本學者有論此事之著作,寅恪未見。)總而言之,三國志曹沖華佗二傳,皆有佛教故事,輾轉因襲雜糅附會於其間,然巨象非中原當日之獸,華佗為五天外國之音,其變遷之跡象猶未盡亡,故得賴之以推尋史料之源本。夫三國志之成書,上距佛教入中土之時,猶不甚久,而印度神話傳播已若是之廣,社會所受之影響已若是之深,遂至以承祚之精識,猶不能別擇真偽,而並筆之於書。則又治史者所當注意之事,固不獨與此二傳之考證有關而已也。(原載於1930年6月清華學報第陸卷第壹期)
一、中醫曾經受到西方(從希臘到印度)流行的「四元素說」的影響
1.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強直,諸毛孔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粗;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音聲。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
2.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說:「……夫眼者,六神之主也。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風,陰陽氣候,以成人身……」
3.明代編撰的《普濟方》有「四大奧論」一篇,篇中說:「……蓋人之生,寓形宇內,假合四大以為身。四大者何?地、水、火、風也。其生也,由此而成,其死也,由此而滅……四者和合,則一身安榮。有一不和,皆能為病……」
二、中醫里有大量來自西洋的藥物,木木老師援引幾條關於拜占庭藥物的記載
1.唐代醫學家蘇敬等人在《新修本草》中提到「木香」,說:「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復貢,今皆從外國舶上來,乃雲大秦國。以療毒腫,消惡氣,有驗。今皆用合香,不入藥用。」
2. 五代醫學家李珣在《海葯本草》中提到「波斯白礬」,說:「《廣州記》云:出大秦國,其色白而瑩凈,內有棘針紋。味酸、澀,溫,無毒。主赤白漏下,陰蝕,泄痢,瘡疥,解一切蟲蛇等毒。去目赤暴腫,齒痛。火煉之良,惡牡蠣。多入丹灶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門者。近日語州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3.《海葯本草》又提到「蕪荑」:「謹按《廣州記》云:生大秦國,是波斯蕪荑也。味辛,溫,無毒。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得訶子、豆蔻,良。」
三、中國古代是如何評價西洋醫學的
1. 唐代杜環在《經行記》中提到:「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
2.《新唐書》西域傳提到:「拂菻有善醫,能開腦出蟲,以愈目眚。」
(待續)
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被醫鬧殺死的醫生
我來貢獻一個:孫思邈提出不要用動物做葯,「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葯者,良由此也。
-- 《備急千金要方》 論大醫精誠第二
請看陶御風老師的《筆記雜著醫事別錄》,搜集了多部古籍中的醫事記錄,非常有可讀性
好像沒人發過這個?很有名的「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湯。」
葉天士是清代康乾時期的醫學家,江蘇吳縣人。溫病學派的代表人物, 編寫了醫學名箸《溫熱論》﹐提出了治療溫病以「衛、氣、營、血」 的辨證方法。由於他的醫技精湛, 康熙皇帝為他御筆題寫「天下第一」的匾額。此為背景。
一次葉天士自己的母親患病、卧床不起,他給母親開了幾味藥方,病情都不見好轉。此時他考慮覺得可能要用「白虎湯」,但是白虎湯藥性猛烈、又怕老母親的身體承受不住。此時他舉棋不定,以至於跑到院子里來回踱步,最後忍不住仰天發了句感慨:「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湯。」 恰巧他的好朋友薛雪從牆外路過,聽到了這句話。
隔日他與薛雪討論母親的病情,薛雪建議用白虎湯試試。葉天士這才下定決心,母親的病在用了白虎湯之後也逐漸好轉。於是葉天士轉回來問薛雪,為什麼那麼肯定要用白虎湯,薛雪哈哈大笑說:我在牆外聽到了你說的話,只不過幫你下定決心而已。這個是行醫當中非常有名的「關心則亂」。很多情況下、如果病人是自己的至親的話,醫生往往無法按照常規的思路診療(因為身兼「醫生」和「患者家屬」的雙重身份),這時候還不如推薦給其他合適的醫生,治療方案反而能更有條理。扁鵲不是一個人,是好多個人。
孫思邈80多歲的時候回顧自己的生涯感慨萬千,想到自己看了一輩子病周圍同齡人死的都差不多了,得留點東西給後人,寫了《千金要方》。又過了三十多年,他沒料到自己能活這麼久,覺得《千金要方》寫的有點早並且有一些不足,就又寫了《千金翼方》
愛國名醫余雲岫,中醫死黑第一人
余雲岫,這個人在網路上還是蠻出名的。方舟子的新語絲喜歡他,果殼喜歡他,百度反中醫吧也喜歡他,甚至很多清醒的中醫從業者也喜歡他。
為什麼?
是因為他曾經死了也要黑中醫,把中醫黑到死嗎?也許中醫黑是這麼覺得。
是因為他到死前15天才出版了一本《中國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嗎?中醫粉大概是這麼覺得。
但是,誰知道他為何黑中醫?為何要死命的黑中醫?
因為他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余雲岫字岩)
一、 憂患奮起一青年
余雲岫是誰?
余雲岫是浙江鎮海人,自小學中醫。那時候,他該是個中醫粉。至少從小的教育告訴他,治人就應該先望後聞,然問再切。
但是之後的一切摧毀了他頭腦中的一切。
1879年,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中俄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沙俄佔據了中國的新疆伊犁一帶,還要求中國賠款?
可是余雲岫在浙江,估計那時不知道吧。
但是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他不會不知道,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他不會不知道,甚至1901年的八國聯軍辛丑條約,他會不知道嗎?
他不會不知道。
李鴻章這個千古替罪羊就這樣把中國賣了,在他心中,留下了什麼?
喪權辱國,國破家亡。
他的家鄉開始出現了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開始出現了強買強賣的大輪船,開始出現了畫地為營的租界。
1905年,這一年他26歲。
26的余雲岫,為了拯救中國,他爭取到了公費,留學日本。
為什麼要去日本?為什麼日本侵略中國那麼多為什麼還要去日本?
因為僅僅在9年前,第一批公費赴日留學才得以成行。此時,距離清朝滅亡還要7年。
因為1895年的馬關條約,讓中國人意識到,日本不再是那個只知道向自己學習的小弟弟了,小弟弟逆襲變成了大哥哥,反過來要向中國要錢要地。
中國為什麼會衰弱?日本為什麼會富強?中國為什麼不能「師夷長技以制夷」?康有為提出「不妨以強敵為師資」,於是有志青年一個個奮發圖強,想要把日本強盛的秘密偷回來。
余雲岫也是其中一個。雖然他家裡很窮,雖然他可能連私塾都上不起了,但是他想救亡圖存,他不想讓自己的祖國在列強的鐵蹄下苟延殘喘。
於是他來到了日本。一開始,因為他長年得不到良好的營養,而且是由浙江省鎮海縣鯤池書院保送日本,所以書院要求他先進入體育會。
一年之後,他進入了東京物理學校,為了學物理,從來沒接觸過西方科學的他開始抱起大部頭的專業書,這一啃就是三年。
在啃物理的時候,他還加入了章太炎的國學講習會。歸根究底,他還是一個愛國青年啊。
直到30歲,他才又進入了大阪醫科大學,學習現代醫學。
讓一個原本學習中醫的人,學習西醫,有多難?
很難。
但是對於一個天天想著救亡圖存的愛國青年來說,傳統的那些東西真的不能算什麼了。只要能國富,只要能民強,哪怕要打碎一切也在所不惜。
宣統三年,1911年,這一年余雲岫33歲。十月,武昌起義爆發。余雲岫不辭艱辛輾轉幾萬里路,救護治療了無數革命軍戰士。
是的。就是這六年的日本之旅,讓余雲岫徹底拋下了中醫才是正統的思想。日本的強大深深打擊了他,讓他發現,原來日本放棄漢醫,就能發展壯大,那麼中國放棄中醫,是不是能繁榮富強?
「長習新醫,服膺名理」。學了西醫,讓他發現,原來人體是這樣的,原來不是中醫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論所能解釋清楚的。
那麼,很容易他就轉投陣地了。從此他成為了一個堅定的現代醫學支持者,終生未改。
但是如果這麼簡單,那就不是余雲岫了。余雲岫複雜在哪裡?
二、千古中醫第一黑
「一身歸國知悲憤,萬死投艱在倔強;少別群公休悵悵,男兒事業本沙場。」——余雲岫
余雲岫是第一個提出要完全禁止中醫再行醫的人。
所以,千古以來,要論中醫黑第一人,只能說是余雲岫。
1916年,余雲岫回國了。
他帶著滿腔熱血,和一腦袋的新醫學知識,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他不僅想拯救自己的祖國,更想拯救自己的祖國醫學。
在他的心中,祖國的醫學已經爛透了。需要徹底推倒,重新建設。
於是他先到上海醫院做了一個小小的醫務長。
僅僅一年,他就辭職了。因為這樣一個職位並不能滿足他。余雲岫自稱「素不好世俗之所好」,什麼名,什麼利,在余雲岫眼裡,一文不名。
余雲岫自己開了個小診所。診所不過是為了糊口,做學問才是他的真愛。懸壺濟世,仁心妙藥,雖然很重要,但是他更希望能夠改革中國的醫藥產業,能夠把西方先進的知識思想傳遞給中國無數愚昧的普通人。
對於余雲岫來說,著書立說比僅僅治療病人更有吸引力。就像魯迅說的,當醫生只能一個人一個人的救,如果寫出來的文章被千千萬萬人看到,就能救千千萬萬的人啊!
當然,余雲岫不是魯迅。他編寫了《靈素商兌》,就是在這本書里,他第一次提出了「廢醫存葯」。這一年,是民國6年。《靈素商兌》對中醫學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在書中,余雲岫痛批中醫,他認為「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那就是說,不把天下的黃帝內經全燒了,中國就無法強大。中醫學「是占星術和不科學的玄學」,「中醫無明確之實驗,無鞏固之證據??不問真相是非合不合也??」總之,中醫被余雲岫說得一無是處,甚至被詬為「殺人的禍首」。這不正也是現代中醫黑的論點嗎?100年了,怎麼就沒點進步呢。
這一年,是1917年。這一年,他39歲。
39歲,應該還是剛剛接近中年吧。這一年的余雲岫,還是很激進。
「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這就是余雲岫的觀點。
12年以後,就在民國18年,就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讓余雲岫名聲大噪。南京汪精衛政府召開了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與會者也包括伍連德(鼠疫究竟有多可怕?)這樣的名流。可是,這樣的會議,卻沒有一位中醫人士參加。
會議討論了余雲岫起草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這一提案除了「一個『醫學外行』次長和一兩個參事抱懷疑態度外,其餘是滿場一致通過」。嗯,伍連德也同意了。他必須同意,因為他學的也是西醫。隨後,該提案被寫入2月25日的會議記錄。2月26日,上海《新聞報》率先將此事公諸於眾。3月2日,余雲岫主編的《社會醫報》出版中央衛生委員會特刊,公布「廢止中醫案」。
此案一出,醫界鼎沸,全國震動,立即爆發了中醫歷史上空前的抗議風潮。全國中醫界人士嘩然而起,群情激憤,成立國醫公會,通電全國,遊行集會、請願罷市。這些平日穿長袍的中醫先生們,與當年的學生一樣,走上了街頭,走到國大會議的會場,進行靜坐絕食抗議。面對全國中醫界和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政府為了息事寧人,不得不取消廢止中醫的提案。於是,余雲岫的提案就這樣胎死腹中了。事實上,從一開始,中國就不止一個中醫黑。僅僅在民國二年,北洋政府就曾經力主廢除中醫。當時的天字第一號中醫黑貴為教育總長,名叫汪大燮。但是,因為中醫界人士的請願和反對,教育部和國務院一直不敢明目張胆地提出禁絕中醫。但是余雲岫也是個好事的人,因為中醫界一直要求把中醫加入教育系統,余雲岫就寫了《舊醫學校系統案駁議》一文,認為這是「背進化之公例,違自然之法則,昧學術之沿革,逆世界之潮流」。最後中醫請願未能成功,議案沒有得到批准。
應該說,余雲岫還是達到目的的。雖然他的提案沒有通過,但是中醫不如西醫的理念卻深入人心。且看他在提案中是如何說的。
廢止中醫,理由有四。一是「今舊醫所用者,陰陽、五行、六氣、臟腑、經脈皆憑空結撰,全非事實」。二是「其臨證獨持橈動脈,妄分一部分之血管為寸、關、尺三部,以支配臟腑。穿鑿附會,自欺欺人」。三是疾病的「根本不明,診斷無法,舉凡調查死因,勘定病類,預防疫癘,無一能勝其任。是其對民族民生之根本大計,完全不能為行政上之利用」。四是「人類文化之演進,以絕地天通為最大關鍵……而舊醫乃日持其巫祝讖緯之道以惑民眾,政府方以清潔消毒訓導社會,使人知微蟲細菌為疾病之原,而舊醫乃日持其『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等說,以教病家,提倡地天通阻遏科學化」。結論是:「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為民族進化計,為民生改善計,不可不取斷然手段。此乃國家大計,非區區主奴之見也。」
余雲岫說的不可謂不對。除了臟腑還可以對應,陰陽五行六氣經脈,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科學依然一無所獲。我們完全不知道那是些什麼東西,只是玄之又玄。
但是事實上,中醫只不過是用這些玄之又玄的概念,在總結經驗。之所以沒有提出西醫那樣精確明晰的事實依據,是因為中國古代沒有那麼好的觀察設備。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時到今日,我們並不是應該扔掉陰陽五行六氣經脈那一套,而是把古人這些玄之又玄的經驗總結,一一分拆開,用現代醫學條分縷析地證明,才是正道。
至於橈動脈與寸關尺,依然不過是一種見微知著的方式。既然我們現在西醫的檢查方法更明顯,脈診這種檢查方式,如果檢驗之後已經完全可以被其他手段代替,那麼完全可以廢除。將來的中醫不會把脈,也不是不可能。況且現在很多中醫就不會把脈了。只是,現在脈診還有其獨特作用,廢止倒不在一時。
1929年3月17日,全國15省262位中醫藥代表,竟赴上海集會抗議,又發代表團於南京請願。但是,是請願打倒了余雲岫嗎?不是。這一次,又是政治。
因為汪精衛是左派,右派的許多國民黨長老級人物就不同意汪精衛政府的主張。同時他們大多是舊派事物的維護者,這令汪精衛左右為難。撤銷提案,等於自己打自己臉。不撤銷提案,這些老頭子也不是好惹的。就在這時,不要命的余雲岫又出來了。他向記者發表談話,一方面企圖平息中醫藥界的不滿,同時對中醫落後於時代提出警告。要點如下:中醫藥存廢問題全賴社會是否需要與中醫藥業者能否努力而定,決非政治上短時間可以解決。處置舊醫之提案只是委員們的一種主張,但能否採行要看現實有無可能。全國大約有二千個縣,其中有西醫的不到十分之一二,其餘皆受中醫藥之支配。全國從事中醫中藥以及依附中醫藥的業者人數甚眾,若不亟圖改進,任其窳敗衰亡,可能嚴重影響國民經濟。不過,他又說:中醫藥在我國雖有悠久的歷史與應用,但空言理論多,而現時中醫藥業者,大多數故步自封,不能為精進之改良。因此,應即引導中醫藥者,分別研究解剖學、生理學、化學病理學、藥物學等科目,將中國舊有之醫藥典籍作一系統的整理,以期適合現代國人之需要。
你有沒有發現,余雲岫的主張在現代已經幾乎全球實現了。全國醫療系統的主體是西醫,中醫只起補充作用。中醫教學中需要學習的西醫理論越來越多,很多人因此說中醫越來越像西醫了。中醫也不再固步自封了,我們有無數的科學家,天天在研究如何將中醫中藥現代化。現代的中醫,就是余雲岫當年設想之中醫。如此中醫,如果余雲岫活到今天,他還會黑嗎?
當然,真正打敗余雲岫的是蔣介石。因為當時蔣介石的政府剛剛成立半年,亟需收集民意建立威信。於是大筆一揮,請願呈文被批准了,一概廢止中醫的提案全部取消,一場鬧劇就這樣結束了。當然,蔣介石背後也有人,就是陳立夫陳果夫兄弟。
提案雖然取消了,但是不代表余雲岫就失敗了。身為一個堅定的中醫黑,余雲岫卻被很多中醫奉為大神。著名中醫陸淵雷就曾經代表國醫館上海分館兩次致函聘請他任研究委員,要為他設立研究室。當時對余雲岫的評價是,「淹貫中西醫學,並世無出其右」。如此評價,真良心也。
當然,其他中醫對余雲岫還有有挺大恨的。1950年,周作人著文說:「余雲岫先生是中醫的諍友,多少年來他揭發中醫學理之錯誤,不合於生理病理,希望他們改變過來,知新而後再溫故,這是很好的意思。古語云,良藥苦口。又雲,若葯不瞑眩,厥疾不瘳。中醫們忘了古訓,以余先生為大敵,曾力加抗拒,這是錯的,有點不識好歹。但余先生的方法在現今看來也有缺點,他只顧到破壞一面,沒有做好爭取的工作,對方以為要他們無條件投降,起了恐慌也是難怪的。」
三、愛國愛醫愛科學
余雲岫是愛科學的,可是他更是愛祖國的。他為病人處方用藥時,輕易不肯用舶來品的新葯,而寧願採用國產的新葯。實際他經常所用的又多是傳統中藥製成的酊劑粉劑。
當時,很多病人都非常崇拜現代醫學,生病必須吃西藥,中藥一概不吃。這種情況尤其以大城市顯著。但是余雲岫都耐心地對他們說:「中國也有好葯,外國也有壞葯。國內有自製新葯與舶品的新葯功效相等,我們醫生就應採用自製新葯。醫生用藥是在治好病,非不得已時,何必用舶來品呢?」這在一般的醫生那裡,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罕見的。
從這裡,我們看出,余雲岫真的是中醫黑嗎?
他不是一般的黑。他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對這祖國的醫學愛的深沉。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余雲岫接受了科學教育。他愛科學的醫學,不愛不科學的醫學。
於是,他摒棄了中醫中不科學的部分,卻對那些科學的部分大加宣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正是余雲岫醫學革命的精髓。
例如他發現《崔氏別錄》載有瘰癧與結核病同源說早於法國呢克氏一千幾百年,他自身就得過結核,因而作出論文,提到遠東熱帶病學會上報告,獲得世界各國出席代表的注意。對中國原有醫學,再不敢存輕視的偏見了。
例如,他對中國唐以前方書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地方,費了很大力量整理出了《國產藥物的文獻研究》。
去世前十幾天,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國古代疾病名候疏義》,這個工作他做了十幾年,就是為了把中醫病名與西醫一一對應。
余雲岫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雖然他不是共產黨員,但是他的品行依然值得他列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他愛自己的祖國,恨帝國列強侵吞侮辱他的國家。所以,他愛上了強壯的科學,恨上了陳舊的中醫。在這裡,他沒有自己。他只是希望能夠負責任地把中醫用科學研究整理出來,讓全國人民都享受上先進的醫學,讓大家都能多活幾年。
也許就這麼簡單。
他還說, 「如欲發揚舊醫國粹,非痛革浮誇之空論,實事求是從藥物之效能上著手不可。欲研究藥物之效能,非參考數千年之經驗則勞而少功,泛而無垠;非用最新最密之科學方法,則浮而不實,疑而不確。」 (《致全國各省教育會書》)他一生所想的,就是革弊除臃,就是想把中醫的精華拿出來用科學檢驗,把糟粕拋棄。
余雲岫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有人說,如果當年他能再溫和一點,再慢一點,也許事情就不一樣了。但是歷史不能重演。今天的我們只能緬懷前人的功績,反思自己的所為。
如果你是個中醫粉,請告訴我,你為何粉?
如果你是個中國黑,請捫心自問,你愛國嗎?你愛中醫嗎?你愛人民嗎?
參考網址:
清朝喪權辱國條約一覽表
中國人留學日本110年歷史的回顧與啟示
余雲岫先生傳略和年譜
余雲岫
余雲岫_中醫吧
余雲岫_百度百科
余雲岫小評傳_天涯博客
yxpl.net -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拋磚引玉,分享幾個
一、有記載的第一個被醫鬧殺死的醫生顯然不是華佗,但三國志屬於官修正史,可靠性較高,但如果說有記載,那必須是文摯,戰國時期宋國人。
事迹出於《呂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紀第十一—至忠》 〖原文〗 齊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太子頓首強請曰:「苟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文摯曰:「諾。請以死為王。」與太子期,而將往不當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屨登床,履王衣,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說,將生烹文摯。太子與王后急爭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爨之三日三夜,顏色不變。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王使覆之,文摯乃死。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濁世難。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不過這病倒是有些古怪二、還是華佗
國學大師 陳寅恪有篇文章「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考證出華佗是印度人,不過我倒是覺得華佗此人應該為真,事迹可能有不少附會了印度醫學傳說,這也說明當時中醫和古印度醫學應該是有所交流的。三、《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同解剖屍體:「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王莽的確命令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的唯一一次人體解剖,現在的很多醫學名詞比如十二指腸之類的就是那次的命名。
四、神農本草經裡面的君臣佐使概念來自儒家的,儒家君臣綱紀一說自東漢章帝起,所以這本書的歷史不可能早於公元57年。聽慣了國產知識,講幾個日本產中醫知識:
1.唐代的大型醫書有我國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和日本的《醫心方》,《醫心方》是丹波康賴編撰,丹波氏是漢朝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後裔。丹波家族在日本醫界影響甚大,也就是說現在關西丹波氏有很多日本人應該本姓劉。
2.第八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吉宗曾邀請清朝醫生十幾位赴日交流,在長崎行醫,而幕府則派遣醫官與清朝醫生遊學交流。日本名醫多紀元簡讀完蘇州名醫胡振的筆談問答後說:「彼邦近代之弊習為然,振不考古今醫書,漫為之答,亦何陋也。」令我輩尷尬的是,多紀氏的批評,對於我國當代的一些醫生依舊可以適用。
3.《傷寒論》的研究專著數量,日本比我國多三分之一左右。
張仲景,灌腸第一人 學徒時,老師張伯祖診斷一位病人屬於「熱邪傷津,體虛便秘「所,需用瀉藥幫助病人解出乾結的大便,但病人體質極虛,用強烈的瀉藥病人身體受不了。張伯祖沉思半響,一時競沒了主張。
張仲景站在一旁,見老師束手無策,便開動腦筋思考。忽然,他眉宇間閃現出一種剛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法子!」他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張伯祖聽著聽著,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張仲景取來一勺黃橙橙的蜂蜜,放進一隻銅碗,就著微火煎熬,並不斷地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團塊。待其稍冷,張仲景便把它捏成—頭稍尖的細條形狀,然後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病人的肛門。一會兒,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糞便,病情頓時好了一大半。由於熱邪隨糞便排凈,病人不幾天便康復了。張伯祖對這種治法大加讚賞,逢人便誇。這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藥物灌腸法。
以後,張仲景在總結自己治療經驗,著述《傷寒雜病倫》時,將這個治法收入書中
孫思邈,導尿第一人
一次,一位尿閉症患者找到孫郎中,痛苦異常地說:「救救我吧,醫生。我的肚子脹得實在難受,尿脬都快要脹破了。」
孫思邈仔細打量這病人,只見他的腹部象一面鼓一樣高高隆起。病人雙手捂著肚子,呻吟不止。 孫思邈見狀心裡非常難過,他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 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忽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孫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語道:「有了!蔥管細軟而中空,我不妨用它來試試。」 於是,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象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從蔥管里緩緩流了出來。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後,他將蔥管拔了出來。病人這時也好受多了,直起身來,連連向孫思邈道謝。 在醫學史上,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不光是個詩人,他其實還是名醫生 劉 禹錫自幼體弱多病,經常廷醫服藥。對醫藥頗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恆,遂成良醫。治病用藥,講求實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於將然之先,而以攻治為後」的預防思想,治病善用單方、驗方,並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藥經驗。他曾奉詔參加編撰本草和經方,著有《傳信方》二卷,此書包括他在連州時,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民間經驗效方共五十餘首,因每方皆有所據,故以傳從為名。其內容涉及臨床各科,兼載急救內容,用藥具有簡、便、廉之特色。
1. 中醫最早記錄天花,也最早通過接種的方式治療天花。
「天花」又名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早在晉代時,著名藥學家道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記載,他說:「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同時他對「天花」的起源進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3-26年)。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書中還說:「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這是世界最早關於「天花」流行的記載。對於「天花」書中尚載有具體治療藥物方法。
公元9世紀時歐洲天花流行甚為猖獗,在日耳曼軍隊入侵法國時,兵士感染天花,統率者竟下令採取殺死一切患者的殘忍手段。以防止其傳染,結果天花照樣流行,在印度則採取「天花女神」的迷信辦法,自然也無濟於事。
我國則不同,不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療,而且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據清代醫學家朱純嘏在《痘疹定論》中記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時期,四川峨眉山有一醫者能種痘,被人譽為神醫,後來被聘到開封府,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個傳說或有訛誤,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產生人痘接種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隨著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加深和治療痘疹經驗的豐富,便正式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清代醫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說得很明確:「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乾隆時期,醫家張琰在《種痘新書》中也說:「余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又說:「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這些記載說明,自十六世紀以來,我國已逐步推廣人痘接種術,而且世代相傳,師承相授。
清初醫家張璐在《醫通》中綜述了痘漿、旱苗、痘衣等多種預防接種方法。其具體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瘡漿液塞入接種兒童鼻孔中,或將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兒鼻內;或將患痘兒的內衣脫下,著於健康兒身上,使之感染。總之 ,通過如上方法使之產生抗體來預防天花。
由上可知,我國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發明人痘接種術,到十七世紀已普遍推廣。公元1682年時,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種痘。據康熙的《庭訓格言》寫道:「訓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聯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可見當時種痘術已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很快引起外國注意,俞正燮《癸巳存稿》載:「康熙時,(公元1688年)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這是最早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種人痘的國家。種痘法後經俄國又傳至土耳其和北歐。公元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學得種痘法,三年後又為自己6歲的女兒在英國種了人痘。隨後歐洲各國和印度也試行接種人痘。十八世紀初,突尼西亞也推行此法。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長崎,把種痘法傳授給折隆元,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醫宗金鑒》傳到日本,種痘法在日本就廣為流傳了。其後此法又傳到朝鮮。十八世紀中葉,我國所發明的人痘接種術已傳遍歐亞各國。公元1796年,英國人貞納(E.Jenner)受我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示,試種牛痘成功,這才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我國發明人痘接種,這是對人工特異性免疫法一項重大貢獻。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曾在《哲學通訊》中寫載:「我聽說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由此可見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術(特異性人工免疫法)在當時世界影響之大。
2. 利用舌頭的狀態來診斷的方法稱為「舌診」,源出於中醫。健康的舌頭是淡紅色,擁有適度的潤澤,舌頭整體能夠輕柔被壓動,發燒的時候,舌頭的濕氣就會流失而龜裂,病情惡化的話,顏色還會變白,腸胃不好的時候,水分的代謝功能也會減弱,白色舌苔會增加而覆蓋整個舌頭,西醫看舌頭主要用作參考,而中醫則作確定病情之用。明朝莆田系的。明朝大醫戴元禮聽說有一個醫生非常出名,就拜訪他。離他家老遠就見門庭若市,心中暗暗佩服讚歎。到了門口,正好碰見這個醫生急匆匆跑出來追一個病人喊:熬藥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加一塊錫(鍚)加一塊錫……餘音繞梁,此情切切!
戴醫生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要加錫,沒聽說過啊!
這個醫生看來了一個陌生人,居然敢懷疑他,就生氣地說,這是古方,你不懂!
戴元禮讓這個醫生的名氣給震住了,就不敢亂說話了。說不定真是自己學藝不精呢!
回家把所有的古書都翻遍了,也沒找到這樣的方子。後來忽然想起來,原來那是個飴(餳)字。孫思邈,初唐醫家,用蔥管導尿術治療小便不利。還有,他至少活了101歲(公元581~682年),也有說他活了141歲(公元541~682年)。
葉桂,字天士,小字秋圃。
雍正初年江西有一個夙負盛名的道士張眞人,能通天文、察地理,設壇台、招風雨,很有幾分道術。也由於年事尙輕而有偌大能耐,總不把同行放在眼中,於是暗裡得罪了不少方技之士,卻仍不自知。某歲,這張眞人順江而下,欲往錢塘觀潮,不料卻被仇家買通船上水手,飼以藥餌,一時腹脹如鼓,疼痛難當。等到人下船登岸,已經開始瀉五色便——由青而赤而赭而黑,人云:待排到白便時人就回天乏術了。
幸虧地方上知道眞人方術了得、又有求於他的、趕緊請了名醫葉桂來為之診治,一帖葯服下去,腹脹也消了、黑便也止了。張眞人正準備厚貺以贈之,那葉桂卻道:「我不缺錢。眞人若要報答,祇須於某日某時某刻過萬年橋時稍稍停一停轎子,說:「讓橋下的天醫星先過去。」這就算酬謝了我了。」
張眞人答應了,屆時也依約做到——話才說完,祇見橋下盪過來一隻小船,端坐在船首的,正是那葉桂。
自此葉桂聲名大噪,終至名動京師。
有記載以來第二個醫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黑中醫?
※怎麼看待言大官人(言凌)拚命攻擊中醫的現象?
※西醫來到中國以前,中國人生病了都是自動痊癒的嗎?
※知乎為什麼每個月都要辯次中醫問題?
※從中醫和其他角度看,李雨桐的病歷是否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