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否利用電動汽車彎道超車?
最近看過一個評論,大致講的是在汽車行業,某些發達國家利用內燃機賺了中國很多錢,我國的汽車生產只是組裝而已,發動機等核心技術並不掌握,發展電動汽車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方法。是這樣的嗎?
超車不好說,短期內(20年)還是很難,動力系統(drivetrain)雖然對於一輛車是最核心的部分,卻只是整車之中的一小部分,在懸架,安全設計,白車身設計,人體工學設計,內空間設計,外觀設計等各方面中國還有明顯差距。而只是動力系統趕上來,別的方面做不好,整車還是會有比較山寨的感覺。
不過借這個契機中國汽車工業大幅縮小跟先進工業的差距還是很可以期待一下的。畢竟國內汽車界最落後的其實正是內燃機和變速箱。內燃機這塊需要不斷的改進和積累經驗,中國畢竟起步太晚。而變速箱這塊目前是國內自主品牌做的最差的,普遍匹配的不夠好,平順性油耗動力都不理想。電動車把這些都繞過去了。而在電動車領域,成熟汽車工業積累也不多,大家基本還在一條起跑線上。可能性為0。我就說技術方面吧,別的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眼淚,尤其是管理。
很多人認為車輛的核心技術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說法沒錯,但是除了這些還有很多。
在整車設計研發過程中,有很多的方法和理論,以及在這些理論指導下形成的經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什麼工作應該整車廠自己做,什麼工作交給供應商?給供應商提的技術要求應該詳細到什麼程度?我估計到現在還有很多國內的主機廠沒完全弄明白這個問題。
我是想說,這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並不是簡單的拼湊,需要數十年的經驗積累。彎道超車,也就是繞過了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兩項關鍵技術,但是不能繞過汽車製造的本質,就是對車的理解。
提出彎道超車,本身就顯得很幼稚。
舉個例子:有一天學渣對學霸說,這次期末考試,班主任說咱們不考語數外了,我要戰勝你!你們覺得可能嗎?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並不是很樂觀。
首先要看到,中國汽車工業是全面落後的,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工藝,到商業運營,簡單說就是從裡到外沒有不落後的地方。而電動汽車所謂彎道超車,也僅僅是電池電機取代油箱引擎而已。雖然說引擎是汽車的核心,但其他所有部分變化並不大。而電池電機我們也並不是領先,勉強算得上同一起跑線罷了。
不過,樂觀的因素還是很多。
燃油汽車到電動汽車並非簡單的汽車產業革命,甚至可以說算不上汽車產業的革命。我這裡將這個詞變革簡單分為三個方向:- 汽車產業
汽車產業來講,除了引擎外,車體設計,外觀,駕駛感受。。。總之吧,我並不是很了解汽車,但我相信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發動機+殼子那麼簡單的產業。各大車企在汽車上浸淫數十上百年,對汽車的了解絕不是換了個電池就能追得上的。
電動汽車,還是汽車。對汽車產業來講,或許會逐漸改變,但過往的積累絕不會就此煙消雲散。相反,對車本身的理解,會讓老牌車企在電動時代依舊笑傲江湖——這裡只有個小彎。 - 能源產業本質上,電動汽車革命是能源革命,從油到電的革命。其影響遠超出汽車工業,甚至可以說是對世界未來格局都會產生影響。而且這個影響的方向是固定的,不會被電動汽車技術變更,如化學電池變成燃料電池……所干擾的。可以說,這次中國第一次站在了發達國家同一條起跑線上。但這裡不是彎道,這次變革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沒有疏漏也沒有僥倖,有的就是決心和能力的碰撞。影響輸贏的因素很多,很雜,甚至很莫名……
- 商業模式
真的彎道,在這裡。電動汽車有特有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不僅僅體現在產品上,也體現在商業模式上。尤其在這個互聯網思維橫行的年代,任何一個新事物,都會被各種試探,要找到那個更加適合的發展方式。
相比已經成型的汽車商業形態,電動汽車將是打破汽車產業商業鏈條的一次機會。也將有更多的利益環節介入。只說現在看得到的,比如電網,比如加電網路,比如電池運營,比如配電物流……我相信,到了真正的普及,沒準會出現現在無法想像的模式和環節。而這裡,是一條籠罩在迷霧中大大的彎道。迷霧包括既有利益團體的干預、技術路線的搖擺等等因素,能否彎道超車就要看這一次是否摸對了路。成功,風騷獨佔;失敗,繼續吃灰100年。
任何一個產業的強大都需要一系列龐大的基礎建設——理論基礎、技術技術、人員基礎、硬體基礎……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勢弱的原因並非僅僅在於行業本身,而是上文所述的一系列基礎工作的薄弱所致。所以儘管電機、電池這些核心技術屬於新興產業,但由於與之對應的基礎建設尚不完善,所以我們很難取得戰略優勢。即使偶然前進一步,也會在取得市場後被很快趕超、堵截繼而瓜分。
個人以為,電動車作為新興產業其中的機遇是存在的。但這種機遇對於我們來說並非體現在硬體層面,甚至也難以在傳統軟體(汽車類文化理論)上有所建樹。我們需要做的是另闢蹊徑,從那些巨人們未曾關注到的細枝末節入手,作出細微的超越與進步,把微進步的數量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並強化為品牌優勢與經濟優勢。
例如電動自行車與老年代步車就是民間山寨工業對交通領域的一次成功逆襲。但這些成就長期以來都被我們忽視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們,汽車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仍然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作為老百姓覺得「汽車好」還可以理解,但作為國家的宏觀經濟結構來說,首先關注的應當是我們能夠有所作為的領域、與我們的經濟、技術基礎相適應的領域,那些高大上的概念看起來可能光鮮靚麗,但實際上對於我們來說不一定能玩得起。反對持完全否定的那些答案。我們國家新能源車行業雖然跟美日德有很多差距,但誰也不能說這就意味著落後。彎道超車隱含的意義是純電動領域各個國家誰都沒有完全成熟的經驗,還是藍海。中國有大規模做基建(充電站充電樁等)的優勢,只有政府願意培植,就有希望。況且某國產品牌的電動大巴在全球同質產品中幾乎沒有對手,銷量也很不錯,而且價格還是賓士燃油的好幾倍,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成就嗎?至於其他答案中提到的車企「軟體」模塊,你要理解任何的企業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之前答案里提到的方法、理論、經驗、設計等等,如果自主品牌願意在這些模塊中引進人才或者聘請外腦,有些缺陷性的差距還是可以儘快補足的。我有一個國外的朋友現在在世界著名超跑車企總部里任職,聽她分享了一些對中國自主品牌的想法後,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也有點妄自菲薄。
最後想說的是,用自主品牌現在的弱點去跟國外百年老廠的強項比是沒有意義的,倒不妨比比發展速度。上面的答案說自主品牌是loser,我想強調一下自主品牌根本就不是在國際上是否失敗的問題,而是根本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成功。中國作為新興工業大國,幾乎在所有現代製造領域都沒什麼歷史,這麼多年來也都有一些超越歐美的地方,從長遠一些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不可能的。用20年前的眼光看中國現在的高鐵水平不也是有點天方夜譚嗎?
看了回答一片哀鴻,不過真想問問有那幾個真正做過新能源汽車。個人覺得希望有,不是很大,但是也沒那麼糟糕,其實現在中國的電動車未來主要就是比亞迪在撐著,國企裡面看的過去的只有上汽和北汽,但是還是處於組裝廠的狀態。新能源車其實就是軟體和硬體兩大塊組成(相對於傳統燃油車,軟體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性要大很多)。硬體說實話在經驗(底盤調教,車身設計等等)和工藝水平(材料,機床,設計精度等等)確實和別人幾十年上百年的大廠沒得比,就算特斯拉這種年輕的公司,但是人家是美國長大的,整個工業水平就和咱們不在一個平台上。所以彎道超車,只能在軟體上超越和領先對手。這一塊相對燃油車可以說是全新的領域,新能源車,特別是混合動力車型,在單個模塊的控制,整車策略的制定,高低壓供電的設計,各個模塊的協調,還有基於高壓對整車零部件的改造和再創造(比如電動空調,電子可變正時系統),這些才是新能源車的重中之重,也是咱們能和各大車廠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地方。這些東西咱們都可以做,而且都可以做的比別人好。所以彎道超車不是不可能,你們可以看看比亞迪秦,唐,e6,騰勢,都已經開始向超車發力了。當然,其他車廠也必須努力,也就這一個彎道,況且還有比比亞迪更好的資源,更多的資金,想不想超車,只是看他們的態度罷了。
看了評論, 有血管里流著汽油的,有學機械製造的,有學車輛工程的等等 都在講了同一個事情:無法彎道超車;
請問這些我們業內人士說無法超車,是否是在換一個角度來說明我們汽車人自己的無能?還是好好努力,共同努力,我們彎道超不了車,在最終的直道上超車同樣精彩!首先要明確,現在自主品牌汽車缺的不是單純的技術水平,而是可靠性安全性問題得不到消費者信任。
然後問題就很簡單了,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更容易解決信任危機嗎?恰恰相反,電動汽車作為新生事物,相對於成熟的燃油汽車有更多的可靠性安全性問題懸而未決。
無論燃油汽車還是電動汽車,其元器件複雜度、失效造成的危險性、量產壓力和成本壓力綜合起來跟航空航天行業很類似。汽車級元器件可靠性大大超過工業級接近航空級(有失效模式指標),價格和批量卻接近工業級。
如果拿航空航天項目管理(可靠性和成本控制)作為參照物,TESLA跟SpaceX由同一個老闆建立,代表世界前沿水平。國外一般車企接近于波音、洛馬,質量控制能力很高但是體型臃腫。比亞迪作為大型代工廠可能跟中國航天水平差不多。國內一般的新興電動汽車配套企業跟傳統汽車電子行業有很大差距,可以說剛擺脫「胡振宇猴子航天」的業餘水平不久。
所以電動汽車時代的主流市場仍然屬於合資車廠,外加一個TESLA。所謂「彎道超車」,變成中國幫助TESLA彎道超越傳統車企的可能性更大。
比亞迪技術水平不錯、可靠性還行、品牌形象短板(前幾年在燃油汽車市場擴張過快搞砸了牌子),算上電動大巴車的市場勉強能偏安一席之地。
利益相關:前BMS廠家負責質量標準。不用彎道,直道都已經超了。
混知乎的年輕人們,跟你們說一點壞消息哦,知乎的信息占整個互聯網中文信息的0.0000000001%.
不到。
睜開眼,發現更大的世界吧。有一個詞叫過分樂觀,,,就算人家停止不發展五年,,,咳咳,大家懂得。電動汽車無論怎樣歸根結底還是汽車,咱們從裡到外說說汽車或者說電動汽車這個玩意。首先從動力部分說起,現在看,國內電池行業貌似還好,比亞迪對於電池還是有自己的一套的,除了電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電動機了,國內的電機技術怎麼說呢,,,我有個老師是電機專業的,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分別用國內的原材料和國外的原材料製作形式和參數一樣的電動機,結果造成之後測試電機的性能,結果就是用國外原材料的電動機性能優於國內材料的電動機。這不是國外的月亮比國內的圓的意思,這是基礎工業的問題,國標本身就不如外國的標準高,生產出來的東西只能呵呵了。所以高性能電動機就是追趕外國腳步的第一道坎。。。再往外說,底盤懸掛這一塊無論是電動汽車還是傳統化石燃料動力汽車都是沒啥太大區別,所以話說到這裡接下來的話就好說了,國內的底盤懸掛怎麼樣連日本都不不了,難道要和有百年積澱的德國人比?比得過你信么,,,逼格和人家差那麼多。。。再說外觀,,,純國內設計的汽車只能呵呵了,,,有些連呵呵都談不上,比如逼格負數的奇葩QQ6,真不知道設計費花哪去了,設計師腦袋讓門擠了吧,得有多大信心才敢把這個車推向市場。但是最近幾年也有一些相對來說還不錯的設計,長安,長城,還有觀致都是可圈可點的。我們的汽車工業還是有希望的,要有信心,沒人是一口吃的胖子滴。內飾呢,,,唉,和外觀基本處於一個層次,沒啥說的。綜上所述,,,想要超車,,,只能呵呵了,,,能看到人家尾燈就不錯了,最後向奇瑞道歉,,,上面黑的有些嚴重了,不得不說觀致還是不錯的,雖然大設計師都是外國高薪聘來的,最後希望長城H8大賣。。。(有點跑題了)
全電汽車只需要3-5年就能徹底干挺傳統汽車。
全電汽車概論。
順便,某些人JJYY什麼逆變器和電機不能和國外比。
如果你是說小功率的也許沒錯。但是到了100KW甚至更高功率的,國內做的可沒比國外差多少。
國內民用車企業,非電動的
有大力搞過什麼關鍵技術攻關么?國內傳統汽車行業的,最好閉嘴。沒有任何可能。
其實不論電動車也好,或者其他什麼別的新能源車也罷,對於國際大廠來說,重點是在「電」,而對於國內汽車,難點依然是在「車」。且不討論國內汽車對於新能源動力總成掌握情況如何,即使是跟大廠齊頭並進(實際上同樣差得遠),那麼整車總布置呢?結構設計呢?車身設計呢?內外飾設計呢?整車調校呢?供應商管理呢?質量控制呢……
對於重工業來說,數據積累是一種最踏實的財富,也是一道無法抄近道逾越的鴻溝。上面還只是說的技術層面。至於管理層面, 「呵呵」,差距一點都不比技術小。從這近百年人類瘋狂的發展速度來看,落後的原因,總是在於整體效率落後,而不是已有資產的落後,更不是押紅押黑。
螺旋槳變噴氣式了,功能機變智能機了,有人機變無人機了,電話網變互聯網了,根本性的升級換代多了去啦,有隻靠外部變化就能實現國家級的彎道超車嗎...
把落後的原因,傾向于歸結為可見的外部原因,而不是內部自身原因,本身就是很loser的想法,會導向越彎道越被超車。@ 黃小邪:「國企裡面看的過去的只有上汽和北汽,但是還是處於組裝廠的狀態」
這句話說的好現實,現實的讓人有些對國內企業的失望……
學機械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有些技術不是中國不會,而是中國沒本事造出來。機械產品的加工工藝(方法、精度)對最終產品質量起重要決定作用,比如中國有高鐵技術卻還是不得不從國外買特種鋼材,因為加工廠的師傅們:臣妾做不到!而汽車作為一個典型又常見的機械結構體,如果想從頭到位實現國產化,在需要漫長的生產工藝積累,並不是買一兩台高檔機床就能解決的問題,更何況目前狀況你想買人家技術封鎖不賣你,真心期待中國的製造業能夠整體水平提升,到那時候,再結合已有的軟體、電池等技術,或許可以與國外汽車一較高低!電機的歷史比內燃機長,國外電機控制的技術積累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所以說不是彎道。彎道超車是萬鋼提出來的,他曾經做到奧迪的高管,提出這番理論不無道理。但是我覺得龜兔賽跑,一步步地做技術積累更合適。
為什麼不可能!!
再此做類比,舉例子。不要說汽車行業多麼多麼牛逼,多少百年的歷史,沒有可比性。無人機領域
先說多旋翼。 此前一直想著通過模仿直升機,技術有瓶頸,簡單的說,主螺旋槳軸承的傾斜技術最難的。我國利用多旋翼速度差技術繞開了單旋翼瓶頸,利用量和成本的優勢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優勢,現在大家都看到了,大疆集團,佔領了世界市場,什麼美,日,德。全趴下。固定翼無人機。 美國是牛,全球鷹等牛逼刺啦到處飛。但是中國的固定翼無人機,不說超越,至少也接近了。出口各國,利用量和價的優勢,正在積累大量的技術經驗。我國發動機技術不行,材料和人機交互上也不行,但是到了無人機領域,我們部分繞過了,相信有一天也會像大疆一樣走在世界前端。電子產品。
拿音樂播放器領域來說吧。 sony,松下的walkman類播放器,部分人不陌生吧(暴露年齡了 )。現在,哪還有他們的地盤。(當然國產的也被手機代替了,僅是例子)彎道超車:隨著電子器件越來越小,固態儲存技術的發展。我們繞開磁帶,cd防震等技術難點,MP3上千個品牌(又是量價的人海機海戰術,就是那麼無賴 ),大浪淘沙,現在雖然基本都被淘汰了,但是為現在的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超車積累一定的技術基礎。手機領域。 只能說還在尋找彎道,國產老司機們還在加油。華為,小米等開始積累自己的管理,技術經驗。自己的處理器,自己的交互界面,後期自己的系統,AR技術等等。看著吧,老司機們瞅准了彎道,神馬蘋果,三星,會有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一天。還有我國的導彈,高鐵,移動支付等多個領域也在處於關鍵的直轉彎關鍵時期,只要有機會,你覺得我們不會超越嗎?
我們可能不了解汽車,但是我們能要看到趨勢。
同學,要有信心。
手機碼字。很多評論都把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當成「國家超車」來評論,真的搞錯了方向。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回答兩個問題:1,對未來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你有沒有信心?2,中國汽車企業是否急於超車?有沒有強烈慾望。
這是技術迭代的問題。效率就算差,新一代技術吊打老技術無誤。液晶取代電子管、數碼相機取代膠片,這樣的例子很多,
我不認為,燃油汽車是人類乘用工具的終極。
有一天,一種新的比如電動車,在儲能和充電上出現了新的突破,可以達到目前燃油車的里程甚至更高,就算沒有賓士寶馬的豪華大氣,精湛工藝,我覺得還是會碾壓賓士寶馬的
至於中國汽車產業有沒有能把握下一次機遇的企業,我抱謹慎樂觀,畢竟中國的車企也有這樣的慾望和動機,若說可能信為零,是情緒化的不客觀了能,因為有政策!
彎道超車,從字面理解本來就不合理,而且有著巨大的危險性。在現實中是不允許彎道超車的,所以說概念在缺失本質的時候就是胡思亂想與白日做夢。
不可能,汽車又不僅僅是個動力問題,就算換成電機,其他部件還是要繼續用啊。汽車工業百多年的深厚積累,不說實用性,一個安全性可靠性就能殺死多少小公司,就算大公司也承受不起犯錯帶來的巨大代價,高田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就算未來電動車普及,還是那麼幾個老牌巨頭才能玩得轉。
有人說國外公司捨不得內燃機技術不肯投入新能源,更有一個拿鋼板耐溫80度來類比汽車,對於這樣的想法這裡舉兩個例子。
1、內燃機淘汰蒸汽機。國外公司不做新能源是因為電池技術沒有突破,電動車還遠遠達不到內燃機的水平,一旦技術成熟,就像當年蒸汽機被淘汰一樣,10年之內電動車就能完全普及,這一點完全不用擔心那些巨頭的反應能力,他們一旦撒開腿,確保自己能趕上才是第一位的。
2、說鋼板耐溫80度的那位,可以說對於汽車沒有絲毫常識,汽車發動機艙零件一律要求工作溫度120,車身一律85,只能耐80度的鋼板可能連裝飾件都不能用。更別說現在汽車零部件的平台化,一個產品產量動則上百萬,但是價格和故障數的要求卻非常之低,汽車上的每一個零件都蘊含著100多年工程學的精華,隨便一個小零件,30萬公里的壽命之內,耐高低溫、耐腐蝕、防水、防塵、抗震動、抗電磁干擾。整輛車從下線到報廢,除了換換機油做做常規保養,一些底盤和發動機艙的零件,比如插頭、線束、軸承、緊固件等等,洗車時都洗不到,完全是在無保養的狀態下默默工作幾年十幾年,其中包含了汽車工程師們無數的心血。
那些動則就超越的人,你們真的比別人更努力嗎,不見得。
推薦閱讀:
※電動汽車堵車不耗電的原理是什麼?
※電動汽車逐漸興起,如何規劃充電站的建設?
※為什麼中國不扶持天然氣汽車而對電動汽車扶持力度這麼大?
※作為一個電動汽車圈內人,你怎麼看遊俠電車?
※如何系統的學習汽車電控系統?
TAG:電動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