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media中Representation, Ideology和Discourse之間有什麼聯繫?並用例子解說。?

discourse略難理解,究竟什麼樣的東西能稱作discourse呢?


representation(翻譯為:表徵或者再現)相對應的概念是presentation(翻譯為呈現)。呈現是什麼意思?就是事物直接經驗地展現,比如你手裡拿著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展示是直接的經驗展示,就是呈現。而當你走出房間,心裡還想著這個蘋果,或者你手機拍了這個蘋果的照片,這些都是再現了,通過符號形式而非經驗直接展示,叫做再現。因此,所有通過媒體(media)展示的東西,都是屬於再現。

意識形態,通常是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概念掛鉤的,講的是國家的意志在各種文化、思想、宗教體系中的體現。哲學上的意識形態還有其他意思,最簡單理解就是,遮蔽了真理的東西,讓人認不清楚真理。同理,國家意識形態也是遮蔽了大眾對於政治本質的認識。而媒體是意識形態宣傳的主要方式,在現代社會充當了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機器,因為媒體是通過再現的方式表達,這樣就可以隱蔽地表達觀念或者理念。

這種通過再現的方式,隱蔽的表達傾向,其中整個符號組織的結構體系,就叫做話語。簡單來說,話語就是一套符碼組織的規則。新聞就可以當作是一種話語(詳細可以參見梵迪克《新聞作為一種話語》),比如天天晚上的新聞聯播,是不是都在使用同樣的套路來播出新聞的?一聽就知道是新聞聯播,不是其他的新聞。這就是它的話語,包括經常使用的詞語,詞語的褒貶,內容組織的形式,結構,等等。同理,廣告、公關、宣傳等都可以視作一種話語體系。


1.Discourse略難理解,究竟什麼樣的東西能稱作discourse呢?

要理解discourse,你不能直接從單詞直白的翻譯去理解。discourse=話語?演講?述論?談話?discourse其實是一個概念,是一個你需要去理解的東西。

這裡的理論是根據Foucault的Discourse系統所理解的。

首先,你把它想像成一個多維結構(系統),因為discourse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定義,它是由很多元素組成的。最簡單的說,discourse裡面有Power and Knowledge. Power, Knowledge 在這裡就是discourse裡面的元素,當你把discourse的概念應用在不同的主題,領域,範圍的時候。它的元素也是會隨著它所在的主題所改變。對於你這個問題,你所想了解的是Media Discourse。

Foucault在它的作品「The Incitement to Discourse」(Foucault, M., 2006)中,他就運用了17,18,19世紀歐洲的性話語權來分析,這一個章節的主旨內容是政府運用它們的「Power」對民眾進行教育,鼓勵民眾公開談性,健康談性,對民眾(成人和在學校的小孩)進行性的教育然後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結果是積極意義的改變了社會)。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他的作品。

2. 在media中Representation, Ideology和Discourse之間有什麼聯繫?

如果你理解了我上面所提到的Discourse的理論,那回答你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因為你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它們之間的聯繫。

針對你的問題,我們把你提出來的觀點都關聯到Discourse, Power and Knowledge裡面.

你的Discourse主題是Media Discourse,你所提到的Representation, Ideology是Media Discourse的元素(elements),Representation, Ideology呢,也是Discourse裡面的Knowledge。在這裡提一下,Knowledge的媒介可以是很多元化的,不僅僅是僅限於我們對知識所理解的就是「書本」或「理論」。Knowledge可以用不同的格式/媒介來展現出來。

所以Representation和Ideology是Media Discourse裡面的Knowledge/Elements.

你的問題沒有提到Power和這個Media是應用在哪,所以無法針對你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假設一下,這個Media是指的電視傳媒?那在中國來說,電視媒體是和政府緊密聯繫的。所以在Media Discourse in China, Power是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是來自於政府或者和政府相關聯的。這裡我就不多擴展,Discourse的系統太大了,擴展開了就根本停不下來。

希望有幫到你。

Junyu Ren

參考文獻:

1. Foucault, M., 2006: 「The Incitement to Discourse」 in Jaworski and Coupland (eds) The Discourse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pp 491-98


謝邀。

我自己不是做學術。幸虧前面有人回答了。抱歉。


同樣不是很能理解,上圖是tutor解釋的...


這玩意兒非常複雜,前面說的,每個詞都可以寫一本書出來。幾年前非誠勿擾非常火的時候,我寫過一篇論文探究節目火起來背後的因素。當時略有涉及到這幾個部分,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比如非誠勿擾上的女嘉賓當時發出的各種拜金主義或物質主義的言論這一表象。例如當時很有爭議的,有女嘉賓問男嘉賓收入多少能養得起她嗎,有幾套房子,工作如何,等等很多標籤化的標準。那麼我可以說,這樣的語言和行為本身是有悖於我們傳統的對於女性的審美的,比如傳統來說更偏向內斂的知書達理的女性,而不是語言有侵略性的拜金主義的女性。我可以說,對傳統女性形象的挑戰,激發了受眾的討論和批判或者支持等等。我可以說,這一現象暗示著中國當代女性對安全感、可靠等等的追求,從以往的以男人的人品、家境、愛好等等為表現,逐漸轉化成為了對物質的追求為表現。那麼這裡,我在做一個representational analysis.

繼續深入,現在我們又考慮,這一種女性的形象所映射和傳達的更深層次的社會和經濟的原因是什麼?它能火起來,是否代表大眾潛意識裡也有這樣的傾向,也在發生這樣的轉變?或許我從這一個切面的現象,深入研究整個社會的大眾對物質主義的看法,是否更多的人也是在生活中持這樣的觀點?為什麼?這樣一種觀點,是否是由於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導致物質生活的急劇加速變化,年輕一代面對市場化的摸石頭過河,甚至是獨生子女政策等等原因,有體系的,有邏輯的,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當他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一種意識形態,滲透入更多人的生活的思維的時候,這就成為了一個ideological study。再比如,毛-思想,中國夢,這些都是ideology,這後面有一個有體系的有邏輯的,和歷史環境,文化,經濟,等等相關的架構在後面。

最後,再深入,discourse,我更喜歡翻譯成「語境」。回到剛才的例子,比如非誠勿擾所傳達出來的拜金主義和物質至上主義讓它有爭議地火了一把,它通過有爭議性的representation,引發了原本就在社會中存在的有爭議性的ideology,激發了大眾對於自己的生活,自己所面對的時代的的焦慮。那麼為什麼這樣的representation,這樣的ideology會在這個特定的時候,特定的條件下爆發出來?爆發的時候,為什麼大眾是這樣的反應?當時的媒介環境,政府的propaganda,等等都是如何變成當時的樣子的?按照Stuart Hall提出的reference system來看,為什麼那時候大眾會形成那樣特定的reference system從而對這一現象產生了相似的denotation?當時的media context, audience" reference system, 媒介與受眾的關係,社會所面對的歷史條件經濟條件,相似或相衝突的ideology,這一切複雜的因素造成了最終非誠勿擾所引發的社會現象和主流的幾種言論,說什麼樣的話會被罵,說什麼樣的觀點不會,等等,這一個有方向性的整體性的複雜現象,形成了一個特定的social discourse。

當然了,以上所有的觀點和方向,都是要有嚴格的學術方法和支持才能這樣去argue的,我也是嚴謹的去寫論文去研究,這裡我就不正是的去引用什麼的了,只是做一個簡單的例子,不一定對,但是希望讓樓主對representation, ideology, discourse這幾個概念的理解有所幫助。

更深的東西的話,推薦樓主去看更多的representational analysis, contextual analysis, discourse analysis,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等等的分析。Media Studies方面比如密歇根安娜堡的Marwan Kraidy, Susan Douglas, Amanda Lotz, Aswin Puna, NYU的Susan Murra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Laurie Ouellette, CSU的Henry Jenkins等等都可以,對了還有U of Wisconsin Madison也有一幫人很厲害;還有就是上面提到過的Michel Foucault,Stuart Hall等等。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談及 discourse 在傳播學(更普遍地說,社會學)中含義,不能不提到著名的 Foucalt 對 discourse 的研究。Foucalt 在《知識考古學》里的論點被學校老師們在 discourse introductory 課上引用之頻繁,差不多相當於國歌之於升旗。當然並非所有學者都支持 Foucalt 的說法:許多話語分析流派在引用、評論 Foucalt 著作的同時,也會進行改寫、批評。因而,根據研究方向的不同,discourse 在語境里的具體含義也隨之變化。

Foucalt 對 discourse 的研究圍繞知識和權力兩個概念展開。通過檢視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的人的話語,他建立了一套系統以解釋權力如何在社會中被認可。Foucalt 的研究先開始於簡單的陳述句(statements)。他提出四個假設:

1. 不同形式的、散見於各時間段上的各種陳述如果指同一個事物便形成一組;

2. 陳述之間的同組關係由它們聯繫的形式和種類決定;

3. 通過確定持久而連貫的概念能建立成組的陳述;

4. 描述陳述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解釋陳述賴以存在的綜合形式可以重新組合這些陳述。

Foucault 認為,「應該描述離散的各種系統,而不是像人們在科學和哲學發展史中做的那樣再建推理的鏈條,亦不是像語言學家那樣畫各種圖表來表示區別。」 這些陳述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分別是:objects / enunciative modalities / concepts / strategies.

Objects 指知識體,就是某個領域在它的興趣範圍內識別出來的個體,比如種族、自由、非典都是各自相關學科的 objects。 Enunciative modalities 指話語活動的不同情態類別,像描述、提問、請求等等。Concepts 顧名思義,與概念無二。比如主語、謂語、動詞、名詞都是語法這個領域的概念。Strategies 指的是 objects、modalities、concepts 在話語形成過程中被創造的理論,比如「瘋病」這一事物在話語形成的同時也形成了醫學理論。就這四個層次的陳述而言,Foucault 強調每一層次上陳述與陳述之間存在的聯繫對陳述形成來說非常重要。這些聯繫體現出陳述的 discursive formation(話語形成)。

後來 Foucault 對 discourse 的認識發展到知識如何通過特定的語境來調節其他人的行為。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權力。注意 power 在這裡不是「用來壓迫的工具」的意思,而是創造。權力構成話語,構成知識,構成社會,也構成主體。Foucault 所說的權力的創造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權力可以創造條件使社會的各種可能性得以實現(權力創造我們所生存的社會)。在這方面,監獄的出現就是個例子。 權力創造了罪犯這樣的主體,也創造了犯罪這樣的領域,結果導致社會中出現監獄這樣的機構。第二,權力可以將事物區別開來,而且權力可以維持事物各自的特點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這麼說可能不太清楚,不過權力可以創造特殊的方法來形成社會和談論社會,並同時將形成/談論社會的其它方法排除在外。舉個栗子,刑法領域宣布某些特別的主體為罪犯,這是主流社會的一貫做法。但是為什麼一些主體就得被宣布為罪犯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另一些主體擁有權力,並且可以運用這種權力將其它與之對抗的主體投入監獄。

權力有如此的創造性,是因為權力與知識不可分割。接著上面的例子,權力創造犯罪學知識,而犯罪學知識又成為理解現代社會裡監獄的先決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權力與知識形成互補-權力預設知識;知識又預設權力。

每一種權力關係都構成一個相應的知識領域,同時,任何知識都預設並構成相應的權力關係。

如上,是 discourse 在 media representation 中含義的冰山一角。


表徵 意識形態 話語…天吶…一個詞都可以寫好幾本書…


這是我們老師解釋的 當作粗略的參考吧...


...... Linguistic and Media來找答案了


lecture2的ppt有這三個詞的解釋


看到了熟悉的教室和熟悉的PPT…

果然是,要考試了啊|???`)


推薦閱讀:

一個新聞傳播專業新生該如何走好這條專業道路?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電視廣播專碩怎麼樣?
為什麼劫持人質的歹徒總能被警察一槍擊斃?

TAG:新聞傳播專碩 | 傳播學 | 媒體研究 | media | 新聞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