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計算機類教科書是否比國內的好?還是因人而異?


我不是計算機專業的,但是我上學時使用的教科書基本都是國外編寫的。我覺得從形式上來說國外的這種方式的確更好一些,因為能很快地加強記憶,讓學生真正理解內容。單純記目錄提綱要點其實類似於只看教學課件,誠然應付考試的話效率較高,但不容易深度把握教學內容。「感覺」自己學會了和自己真正學會了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既然是學習,還是尊重下客觀規律多費點功夫比較好。


我認為提綱的存在還不是決定性因素,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外文教科書都沒有有提綱,並不是所有中文教科書都有提綱。

但是,可以明確的一點是:

即使你看的書就是英文教科書原版的翻譯版,你的理解都可能產生較大偏差

這一點我在大二後半學期學習

Practical Object-Oriented Design with UML——面向對象設計與UML實踐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7th Edition)——操作系統概念

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

等英文計算機經典教材,並將其翻譯版與影印版對照閱讀之後深有感觸

先舉例:

UML面向對象有一個概念叫Artifact,我們軟體學院的老院長多次對我們提到,這個詞在漢語沒有意義完全對應的辭彙存在,只能靠學生自己去結合所學知識去意會,也就是說,老師很難用漢語將這個詞解釋清楚,最後的解釋是「人造物,工件「,聽到這個解釋你也許覺得你理解了,其實不然

類似的,計算機網路的Socket套接字(你問老師Socket是什麼,老師說套接字,你懂么?!必須要有相當的知識積累,再進行深入詳細的解釋才能大致了解其原本含義

以及一系列的英語單詞+前後綴,多單詞連接這些為計算機新編的單詞要讓一個Foreign learner切實地理解確實很難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某些相關概念的表達用到的辭彙,在中文裡面根本沒有對應的翻譯,不僅是中文教科書,中文翻譯的外國名著,漢語的語境都會導致學生理解困難

我想,這才是國外教材的優勢所在

作為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能夠通讀大部分國外計算機教材,這一點至關重要


「感覺可以在很少的時間內掌握書本的內容」只是一種錯覺,自以為掌握的東西兩年之內就忘光了。想考前抱佛腳,用國內教科書毫無問題。但你所學到的只是正確答案本身而已。為什麼這樣回答是正確的?有沒有更正確的答案?乃至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從國內教科書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有著非常明了的目錄、提綱、要點」的技術書籍在英語世界同樣存在,O』Reilly 的「In a Nutshell」系列就是個中典範。但是世界上沒有大學會放著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不用,改拿 Algorithms in a Nutshell 當教科書,道理也簡單,既然有美食饗宴觸手可及,也有空閑掰開揉碎細嚼慢咽好好消化,為什麼要去吞那壓縮餅乾?以「比較花時間而且比較累」為理由拒斥英文教材,不免失之短視而近利,既然能提出這個問題,你至少是個好學的人,那你大學四年的時間,難道不是用來花在看書上的么?

更不用說國產教材乃至譯文版總有技術過時及術語翻譯混亂的陷阱。

via @Xu Yan:

(國內教材)

1. 普遍沒有 Index, 查找書本中概念代價高昂

2. 參考文獻簡短到露骨, 沒法用來輔助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從題主的喜好上來看,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學習模式,無可厚非,但是對於計算機這門學科,我覺得有必要提一下我在兩種教材之間的選擇。

首先是國內的,當初最開始是學習的老譚的書,確實,提綱清晰明了,直達目的(對於其他很多人來說就是計算機二級)。這種「一針見血」的解決方案是中國人的思維,所以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了所有關鍵字的意義,知道了他們怎麼堆砌起來能有什麼效果。但是一旦出現什麼問題,那麼大多數人都要抓破腦袋去想,為什麼1+1不等於2呢!?當時最困擾大家的還是中文字元串,很多人從網上copy代碼下來就是爬不起來,殊不知書上並沒有去講這個問題,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了。但是很明顯,在計算機這個學科上,很多東西甚至在最前沿都處於探索階段,書上沒寫的太多了。題海戰術在這裡就不管用了。

所以,國內教材的特點就如題主所說,清晰明了,一一對應,就和因果關係一樣的題目和答案的關係。確實能非常快的掌握書上所說的,但是是卻給不了你更多。甚至很多時候會讓你受挫(國人對於書的權威還是有非常高的信仰)。

再來看看國外的教材,確實很多時候就像是聊天一樣,我印象中很深刻的是一本《計算機網路》是自頂向下的方法講述的,他幾乎從網路發家開始講,從一個數據的小小冒險記一樣的形式,把網路的5個層次結果連起來了。當時上課的時候根本聽不下去,但是後來有時間的時候,一頁一頁不急功近利的慢慢讀,我覺得我像是在上帝視角觀看一個小孩的成長史。試問,你自己一點一點敲出來的代碼肯定是你最清楚的了,就像這種感覺一樣,抽絲撥繭。

除了這樣一種奇特的功效外,我覺得老外的書的一個特點就是很活,比如後面的思考題,永遠不要想著有很標準的答案。想起最開始學的時候一本《計算機概論》我覺得我什麼都沒學進去,但是裡面的一個概念我是如醍醐灌頂一樣,讓我把握住了這個學科的精髓 -- Solve Problem。我現在習慣叫做「問題的解決方案」,正所謂無劍勝有劍。

所以我要表達的一個觀點就是,「受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

但是最後還是要吐槽國內很多無良出版社,翻譯的質量真心慘不忍睹。


計算機科學,無論從軟體還是硬體上,都是老外獨步天下.

國內的教材,大多只是在理解了國外的技術後,編寫的一本讀後感,裡面有提綱有要點,但唯獨沒有細節.

國內教材會告訴你要怎樣怎樣不要怎樣怎樣,但很少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而知道為什麼恰恰是一個菜鳥成為高手的關鍵,所以,看國內教材,你可以用來參加考試,用來應付畢業設計,用來初步入門,但你不能用來作進階教材.

當然,國內教材也不能一概而論,有幾本教材好到超乎想像,本人看過的有:

《彙編語言

》,王爽

《軟體調試》,張銀奎

《Linux內核源代碼情景分析》,毛德操

《Windows內核原理與實現

》,潘愛民

《深入淺出MFC》,侯捷(台灣)


國外的計算機類教科書是否比國內的好,這個不好說,估計也沒有那麼多人看過所有國家的教科書。

但真心感覺英文版的計算機類教科書比國內的強太多了。前提是你要能看懂英語,這是因人而異的。

為啥?

計算機類這些東西是說英語那幫人發明的,而且是人家科技中的主流。精通某項事物的人寫的東西和半瓶子的人寫的東西,你感覺能一樣么?


國內很多教材的內容很水……

一本教材動不動幾百頁,真正有用的內容占不到一半。

尤其是各大高校出版的教材。


國內的容易入門,但是國外的理論好一些


推薦閱讀:

知乎大V有哪些不傷感情的變現方式?
銷售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怎麼看[在路上]團隊推出[淘在路上]?
從最近一系列的事件來看,樂視有什麼深厚的背景嗎?

TAG:互聯網 | 軟體 | 計算機 | 大學 | IT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