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承志《北方的河》?

這是一首青春的熱血讚歌,看完之後,我能似乎感到胸中也奔涌著一條怒吼著的河流,它的掀起的每一個浪頭都沖刷著我的心岩,它的水花滲入我骨髓,它震蕩起的轟隆隆的聲響在我的夢裡久久回蕩。它的濤聲是一首青春的讚歌,我的心臟也隨它的聲響和著節拍愈加有力的跳動起來。

我想啊,青春應當是這樣的,它有些寬廣的胸膛,堅強有力的臂膀,怒吼著向前奔去,最重要的,它有一顆永不停止永遠歡跳的心,因為沒有什麼能夠扼住它。

我希望拂去蒙塵的眼睛,讓它堅定地望著前方,我希望在心裡能有一顆火紅炙熱的太陽融化峰巔的冰雪成就一條寬廣的大河。我炙熱的愛呀!你也燃燒起來吧,向著漆黑的夜幕舉起你的火炬!青春之歌,奏響吧!讓我看看你的力量!!!


一個穆斯林作家,用日語寫作,在「十年」期間參與發動有組織殺人,在「十年」之後寫文章引領文青思想。

嗯,這個世界很神奇。


怎麼說呢。

在讀完這本書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書中的男主角就是我心中真正的男子漢的形象,我按圖索驥般地用這個形象來比對著身邊的男生,發現真正的男子漢,其實是很少的。

他身上有一股勁兒。

看他在書中近乎自虐的堅持,近乎神經質般的盤算與喃喃自語:明晚我能翻譯多少多少頁地理著作;到多少多少號我能把那本簡明日語字典吃透。神奇的是這種瑣碎並沒有讓人覺得婆媽,而是透著一股子令人安心的力量,沒有什麼事情是這個人做不成的。就算是你要讓他摘天上的月亮,他也能盤算著:今日砍木頭,明日建梯子……


&<&<北方的河&>&>是張承志先生於1984年發表的一篇中篇小說。

1984年,略微了解一點中國現代歷史的人看到這個數字大概都會出現一點關於那個時代的輪廓的想像;當然,對於上一輩的人,是他們的回憶。誠如北京大學李楊博士在他的當代文學史課堂上所言:「我要講的,是你們父輩的故事,關於你們兄長的故事,關於上一代中國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也是你們的故事。」

不管對曾經的幾十年歷史報以怎樣的目光,認為接下來走的路是好是壞,「八十年代」對那個時代的每個中國人也許都意味著一種全新的開始——
一段過去的影子還沒有完全消散而新的事物便跌宕而來的充滿矛盾、不斷探索的歲月。那是一個被中國今天的文學愛好者報以嚮往的時代,那個時代,文學還是人們茶餘飯後熱衷的談資,詩人是人們爭相崇拜的對象;北島在地下室自己印文學詩刊,李陀在與查英石的訪談中稱那時「人們在街頭巷尾吃著西瓜談文學」。

如果說那是一個詩人春風得意的時代,倒不如說,那個時代本身就像一首充溢著澎湃的浪漫與理想主義的「詩」——儘管是一首頗為苦澀的抒情詩。反過來解釋其實也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未免太過「無聊」;或者更準確地說,被已經完成的新的體制化建設下的社會和社會人,太過無聊。那麼對比一下,哪個更好是很難界定的——精神的渴望對應的是物質的貧乏,而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精神的萎靡。假如嘴狠的人會更進一步說,對底層人民,哪個時代都是一樣。

而站在我的角度。今天我倘若想要進一步印證我的想像,回望那個逝去的年代的背影,我們藉助的,除了上一輩人口述的也許不那麼誘人的記憶——也許只是完全沒有詩意的庸常的人生,當然還有那個時代的文學,當然我知道這絕不會是這個時代的全貌,但這面貌中的一部分在文學這個領域中,充滿魅力。

北方的河。北方,在中國文化的概念里儼然是一個區域性的所指,以至於成了一個文化上的對一個民族的一種精神特質的象徵符號。河,不斷流逝的河,張承志先生在作品裡為它賦予了多種含義。而在我沒有翻開作品而只看這個字,突然冒入腦海的卻是孔子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論語》中,河的形象詩意地與時間的流逝融為一體。不嚴格地講,我私以為甚至與希臘的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人在時間的河中流逝,也在這條河裡不斷地追尋,不斷地邂逅。

「追尋」這個詞講出來其實人們會先天地認知到,這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辭彙,追尋「什麼」,「追尋」這個動詞在包含著一種隱喻,一種我有東西追尋,我才會談及的東西。所謂「理想主義」,大概就是這樣。堅定地相信自己在追尋的路上,不懈地尋找那個追尋的「什麼」。這並不意味著我讚美這種看似積極的價值觀。這種「理想主義」背後隱藏的是對那個也許並不存在的「什麼」的迫切的挽留。

但不可否認,正是這種「詩意地欺騙自己」讓這個故事充滿了力量,即使知道追尋的背後也許什麼都不存在,而依然去追求。這種心聲我想更多地吻合了那個時代的年輕知識分子的心聲,當然也吻合了這個時代在「無聊」的秩序無聊的現代人的心聲。

「這個故事其實也是你們的故事。」

我想用小說的最後一句結尾

「窗口漸漸變得亮了起來,東方現出了晨曦。」


「十二歲的小女孩找到了她的岩石,華北找到了他的勝利,你找到了你北方的河。我們都找到了自己追求的東西。」


不覺,第二次打開了北方的河

隨手翻開網易雲音樂找著崗林信康的歌兒,聽了兩首就拼感覺就可以肯定小說里就是這首歌兒

《君に捧げるラブソン(7/18渋谷CCレモンホール)》http://music.163.com/song/492559?userid=51556878 (@網易雲音樂)

字譯應該是獻給你的love song腦海里不停的迴旋著他和十二歲的她在河底村,湟水之濱,永定河的樹下。眼淚已潤濕我的眼眶。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當然不能理解

為什麼我們離得遠了

其實一直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變成你

就連你在哪兒獨自苦鬥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視

我們都經受著考驗

而你曾是我的誰

如果一切從此崩潰

我又曾是你的誰

是啊,我就是我

我不能變成你

就連你在哪兒獨自苦鬥

相比於大河帶給的深邃,溫暖,思考。再讀我更喜歡十二歲的她之間的每一個畫面和故事兒,尤其在聽著崗林信康的歌兒時,一下子被帶入莫斯科餐館,我可以感受到他心如刀絞,這次轉身,那次離開,再也遇不到那個 菇涼,肉體可以衰老,心靈可以殘缺,而青春是北方的河,一去不返!

我相信最後黑龍江夢中的那個走來的不能打垮的,熱情似火的菇涼一定就是!一定就是十二歲的她,她的岩石,一塊在黃河擊水三千里,一塊在冰雪額爾齊斯河渡過青春的岩石!


我想說,這是我在大學四年期間每年都會想到並重新看一遍的書!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用「震撼」於我是不為過的,感受到一股熱血澎湃的胸中之氣,覺得這才應該是青年人該有的存在方式!這才應該是激情歲月的存在方式!這才應該是男兒豪邁的胸懷!

南北地域地理差異上帶來的性格濡染差別,很早就在我意識里形成疑惑,或者更多的是想見證「北方」的男兒式的粗獷豪邁。張承志的《北方的河》,彷彿一下子就把所有我關於北方的,男兒式的認知包容進去了:西北那片土地的惡劣中的掙扎求生,北方額爾齊斯河、黃河、永定河、黑龍江的奔放洶湧,北方的人兒的大氣粗獷,這些都印證著我關於北方的幻想,所以,《北方的河》震撼我的,首先是關於北方的氣概。

其次令我動容的是那個北方漢子的「在奔跑著生活」。一路的行車,轉車,節奏快得讓我喘不過氣來,研究生考試的那一段衝刺亦是那般的緊湊與拚命,就讓自己驚異生活竟會有那樣的火熱激情,就彷彿生活的困難在那樣的激情拚命下都會迎刃而解。

當然,還有那個姑涼,那個火車上遇見的姑涼!那是對火一樣青春的認同與傾慕,是漢子旁邊的理解與偎依!

每一次再讀,又都能再感受那屬於男兒式的粗獷與一種活生生的生命狀態。


我讀過啦,高三一次語文考試用的是張承志的文章。當時就被震撼到了,後來老師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這個人,後來自己去了解了一下他,買了一本黑駿馬,看得眼淚嘩嘩。

北方的河是我看的張承志先生的第三本書,在他之前看了金牧場,但是金牧場看不太懂。

看完之後轟轟烈烈的從南方奔赴北方(這麼說有點矯情了,但是來北方上學實在是有很多說出來大家覺得很矯情的原因)。

真的,很值得一看。超級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燃的!作為一個女孩子都被燃感動了。。很嚮往的那種感覺。

張承志先生是我如今最喜歡的一個作家,十分貪戀他的那種文筆,是自己永遠無法觸及的啦。看他的書對我來說都是一種享受。但是現在上大學了,反而看書看得少了。

感謝題主,決定從今天開始重拾書本。


沒有題主那麼嗨的讀後感…對這篇只有兩個印象:


1.刻板。畫面的呈現 人物的交流 情緒的賁張…都表達得有一點點刻板…就是感覺行文不靈動…與&<黑駿馬&>的氣質判若兩人-.-


2.主人公去學人文地理啦!好贊!我也想學那個!…


那段時間是備戰高考白熱化時期

加上感情問題惡劣 ,所以心情特煩躁

於是就跟一好友借課外書放鬆一下(為了應試學校禁看課外書),他遞給我《北方的河》

我偷偷摸摸的就開始看了,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上課看,下課看,吃飯時間留在教室看

於是在晚自習前一節看完了

——熱血沸騰

想不出其他更貼切的詞了

從頭髮梢到腳趾尖

然後專心備戰高考

上大學後一直想尋找類似的書,就是一種感覺,很棒的,無法忘懷的感覺

希望大家給推薦一些類似的書


北方的河是距離高考還有一百天的時候看的,花了一下午。我很興奮,但努力保持冷靜。我學會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生活。


看了以後特別想去黃土高原看一下,看是怎樣的千溝萬壑;

也想推著自行車去看看不遠處的無定河,用作者的方式去觀察,感受;

還想在旅行中能碰見那麼一個妹子,抓住她那真誠的眼神,傾聽她的痛苦,也和她分享我的過去。

多出去走走的渴望更加強烈,對每一片土地的思考和敬畏也算多了一點。

文中有作者的反省,有作者對愛情的執著,更有作者生生不息的追求。

有時想到這篇小說,就彷彿收到了遠方那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的問候。

我一定要去看看它們。

ps:大三時,一位師兄推薦給我的,目前只看過一遍、當時看完後摘抄和回顧了自己喜歡的段落;沒有很深刻的人生感悟,只是一些簡單真實的想法,期待各位的分享^_^


當我還是一個習慣摘抄優美句子坐井觀天的中學生時,他的《黑駿馬》和《北方的河》中的文句整段整段地佔領著我的筆記本,句句字字讓我痴迷嚮往不已:那些大段的文字描寫了河的激昂和歌的悠揚,讓我對北方的認知充滿熱辣辣的想像。

於是,在那些文字的牽引下,我想像中北方的河裡流淌的是男人的熱血,黑駿馬蕩漾的是北方男人的深情。看那些激昂的文字,渴望也身為男子,飲馬黃河,逐鹿中原,做著不著邊際的英雄夢。像小說中的男生一樣,輕狂稚嫩,無知無畏,張揚豪邁。

慢慢長大,看過更多的書或影視有不同的感悟。花一天時間再認真看他的小說,還是會心如戰鼓擂,熱血奔騰。這種蓬勃昂揚的感覺,在張賢亮和傑克倫敦的小說中也有感受到過,在《賓虛》和《燃情歲月》中的海上中有過,在《碧海藍天》中也有過……

於是,忽然想到,一直以來我們形容女人輕柔似水,男人厚重如山。彷彿水只是女人的秉性,山是男人的美德。其實不然呢:男男女女,在水面前才更美好自在真實:於是臨水的紅顏,會多幾分風流婉轉;依海的英雄,愈加豪情萬千。水讓女人更柔軟,讓男人更狂野。

就如《碧海藍天》中靦腆如傑克對深海的執念。

也想起了跳水的杜十娘,想起了踏浪而來的甄夫人和海倫,想起了《老人與海》中的老頭,想起了西廂中高唱奔騰而澎湃的張君瑞……

想起了不同作品中河或海中眾生的本色,低伏或者高揚,歸來或者遠去,總是:

山是遠方,水是故鄉。

山是超越,水是本能。

……

所以,《北方的河》,是學校運動會上男生震聾發聵吼出來的戰歌吧。因為夾雜著少年心無旁騖的激情和本能,雖稚拙脆弱,但美好激烈。

哈哈,忽然發現跑題萬里,感悟亂如麻,思緒如野馬,由心不由韁。慚愧~


第一次讀《北方的河》是在拉薩到西安的火車上,在火車上我結識一位在西北工作多年的北京大爺,大爺是去拉薩旅遊的,陪同他的是一位甘肅女孩,在跟一老一少兩人的交談中有我發現他們身上就有書中作者所著迷的「北方」的氣質。所以當火車穿過黃河,馳騁在關中平原時,有那麼一刻我特別想衝下車去,去看看那大西北,看看那些北方的河。


閱讀張承志是從《北方的河》開始的。

當然在讀到這本小說前我早已聽過他的名字。《北方的河》的內容提要就吸引了我,正合我當時單純而滿懷雄心壯志的我的心境,我是帶著心嚮往之的激動去讀它的。

事實上,一開始讀它我就不能不為之激動,那哲思,那激情、那執著,也有別於我以前讀過的各種小說,這不像小說,更像一首詩,我感到一種衝動,一種想飛越眼前狹窄單調的世界,飛向一個廣闊的世界,當時讀完就寫了一篇《讓青春飛揚》投到校廣播站。

不過作為小說,我是感到有些失望和不滿足的,似乎激情剛被激起就沒了下文,人物、情節都太少太簡單,與我由內容提要所展開的想像相差太大,讓我感覺激情無處投放。

但不管怎麼樣,《北方的河》還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它讓我感受到一種純真的熱情,對祖國對事業對人生的真摯熱情,只是它不像一般習慣的從外部世界來體現、印證,而是主要通過內心世界來表達的。

《北方的河》張承志著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這種強烈的印象使我後來在書店看到張承志的小說時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就是這本《回民的黃土高原》。初讀很吃力,比《北方的河》吃力多了,感覺迥然不同,但耐著性子讀下去,終於讀得有種欣喜、興奮充入身心。

情節依舊簡單,文字仍舊凝鍊乃至晦澀,但在這晦澀之中我漸漸把握到同樣單純的主題,真的是讓人驚訝的單純《大阪、《九溝》等,而這單純卻讓我深深地感動,甚至比《北方的河》還讓我感動,那是怎樣一種艱難,又是怎樣一種執著呀。

不過,它卻讓我冷靜多了。《北方的河》曾讓我產生飛越眼前單調狹窄世界的衝動,讀了這本小說後,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淺薄與可笑,那裡的種種同樣是甚至是更加單調狹窄的,而不僅僅是艱辛,那需要怎樣一種勇氣和心力,我由衷地敬佩張承志。

但這本小說的中長篇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心靈史》我卻還是難以理解也難以喜歡的,這原本更是他心靈的自由表白,但也許也更集中了他的偏激、沉重和晦澀,也許是我太淺薄。

《回民的黃土高原》張承志著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買下《荒蕪英雄路》這本張承志的隨筆時,我是作好了「啃」的準備的。但買回來就初步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吸引力,並非想像中的艱深。

但卻也是一種沉重,這吸引力是沉重的,相比他的小說(主要指《回民的高原》),我想他的散文更能吸引我,雖然沉重但並不艱深,有一種親切,清新更能接近的感覺。

尤其是讀《荒蕪英雄路》時,我從未讀過類似的散文,也並非共鳴或者新奇,學者型的卻並不枯燥,並不能完全理解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當我讀到那條路出現時,讀得很慢很慢,感到一種一點點貼近的說不出的喜歡,還有《芳草野草》(此文立意較明顯,但仍烙上了他的神秘色彩)、《杭蓋懷李陵》等。

但從《放浪於幻路》開始,我又感到有些難以接近了。慢慢地讀下去,讀到那本小說中有《海騷》的寫作意圖時,雖然仍然很含蓄,但我似乎有所悟。

我感到我要重讀一次《回民的黃土高原》,特別是書中的中長篇小說,對著這本《荒蕪英雄路》,以幫助我能往前再走一步,不至於只站在淺薄的門外。

《荒蕪英雄路》張承志著

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高中選讀課本節選了《北方的河》湟水那一段,印象很深。不過最後看完全文還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今天。對這篇小說的評價,個人認為王蒙的書評《大地和青春的禮讚》是非常恰當和全面的,好的和不足的方面都講到了。我再講點個人的感受。

就像那位女攝影記者拍的兩張照片,黃河之子和湟水邊的彩陶一樣,我也最喜歡黃河和湟水這兩段。橫渡黃河那一段純粹是荷爾蒙爆棚,陽剛之美力量之美已經無法用語言描述。而湟水那一段時間,包括種樹的老漢和殘缺的彩陶,體現的卻是人生的缺憾和韌性。種樹的老人說種的樹十年就可以成材,他老了就不至於為難。然而不到兩年老人就去世了,沒有等到樹成材。然而那又怎麼樣?當年羞怯的小閨女已經變得壯實可以獨當一面了,樹也一樣繼續在生長。彩陶拼起來還是缺了一塊,這是生活的常態,生活總有這樣那樣的缺憾。然而破碎的彩陶又從古至今流成了河,這就是生活在延續,風在那裡雨在那裡而生活也在那裡。

總的來說《北方的河》不像小說,更像氣勢磅礴的散文或者詩,而且是男性的讚歌。我後來想為什麼他寫的是北方的河,而不是北方的湖或者北方的海。因為北方的河的流動就是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更像是男性的氣質。如果寫海或者湖,可能會更偏向女性的包容吧。當然張承志也有寫女性韌性和包容的小說《黑駿馬》,寫得也很好。

我有時想,如果更早一點比如高中時就讀完《北方的河》,也許我會選擇去北方上大學選擇一個地理地質之類需要遍地跑的專業。然而生活是這樣,常有缺憾,卻堅韌持久。


在這個時候又看到這道題目,北方的河,我覺得我可以再搶救一下。


讀別的書,自己的思維是主動的,讀到哪兒是哪兒,偶爾還能停下來過幾天接著讀,讀北方的河就好像自己也跳進了奔流的河裡,被拽著讀,一絲也不敢停歇,讀完好像跑完步似的長吁一口氣。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


推薦閱讀:

南懷瑾的哪3本書值得推薦?
一個人正常情況下一生能夠讀多少本書?
來個樓吧!喜馬拉雅上講的好的有聲書推薦?
讀書還是rss?
《圍城》中蘇文紈的人物形象分析?

TAG:閱讀 | 文學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