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研究進展及其意義?
請教石峁古城是否意味著中國的文明史可以向前推了?或者說與東地中海一票文明的時間差距是否有縮小?
而且是否意味著金屬工具更加廣泛的使用(相比較先前我們所知道的),戰爭形態也發展到較高級的形態?換言之,目前的進展來看都有什麼突破性的發現?
本回答主要觀點已經得到夏史專家詹子慶教授的認可
如果有三個顛撲不破的證據,哪怕對方不認罪,也基本可以證明其有罪,而任何一個證據本身如果是假設的,但是其本身又有三個顛撲不破的子證據為其提供支撐的話,其假設本身就可以作為證據,同理,如果子證據本身有一個是假設,但是同時也有三個顛撲不破的從子證據作為這個子證據的支撐的話,這個子證據也是成立的,從而導致整個證據鏈的成立。有證據鏈支撐的假設不算是猜測,其本身就是可以作為證據的
石峁遺址是周祖不窟的都城,只是周朝不好意思承認這段歷史
今本《竹書紀年》「(不窟)居西河」,古本《竹書紀年》「啟二十五年,征西河」,榆林石峁確實在黃河以西,不窟打輸了就「自竄於戎狄」了
圖片來自這裡如何評價黃帝(姬軒轅)?
請先看看我在這裡的回答:
懷劍聽雨:為什麼考古學術界不承認夏朝?
回答一下川丹丹提出的四個問題
1、夏朝是「天下咸朝」的龐大帝國
不是,夏朝只是大禹、夏啟兩代強盛而已,大禹繼承虞舜沒多少年68歲不到就死了(《紀年》45年是不對的,或許是按200天一年的木星曆也就是25年),他一輩子居無定所,啟也不長命(《紀年》在位29或39年,也就是木星曆16年或22年),一個不會去、一個來不及營建需要近百年積累才能形成的大規模城市,之後夏朝就衰落了,中間還被滅過國,少康中興後只剩洛陽一點點地盤。另外,根據我的研究,夏朝早期軍隊只有5800人,你覺得這時代能有多強盛?
懷劍聽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偽書?
懷劍聽雨:古代打仗的陣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每隊50人,一共5800人,是商周之前的純步兵時代的陣法
四鳥四獸各50人是職業軍人,其他民兵只要知道自己屬於那個陣,跟著他們動就好了,四鳥四獸的指揮官則看中軍樹立哪個顏色的旗幟,五色代表五陣,具體你看《武經總要》卷七卷八,牝陣即黃帝五行之水陣,旗幟就是黑色,牡陣即黃帝五行之火陣,旗幟就是紅色,戚繼光《紀效新書》旗幟部分也有的
武經總要 &> 前集·卷七卷八
2、二里頭是早商
不可能,我已經用度量衡計算證明了商朝從早期就是以400米為里,而二里頭的王畿方千里用的是陶寺的250米為一里
_日影千里差一寸_觀念起源新解_圖文_百度文庫
16盎司1磅,16兩1斤。這是巧合么?
3、新砦遺址是早期夏朝
很有可能,夏商周王畿方千里圖還原出來後可以看到,四個角至少有兩個角是以本民族古都所在來確定的,而二里頭王畿的北角是陶寺遺址,東角就坐落在新砦遺址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商朝這個朝代?
商朝王畿的南角是鄭州、東角是曲阜,都是盤庚遷殷前的商朝都城
懷劍聽雨:秦國非周室宗親諸侯,卻何以直接承襲周部族的發祥之地?
周朝王畿的西角是岐山、北角是石峁,都是周人以前的都城
4、石峁遺址是夏朝
不是,雍州是為了對付齊家文化(公元前2200~1600,共工以及前來投靠的三苗以及一些西方來的部落),并州石峁是為了對付草原文化的葷粥而在公元前2300年的小聚落基礎上在公元前2200~2100年以後擴建的,其擴建期落在舜的時代,《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高陽氏出身的舜在接替了高辛氏的堯的實權後,把高陽氏的八愷聚集到自己身邊,而把高辛氏的八元打發去邊疆「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很可能就是當12州牧,舜此時還沒有重測菱形天下全圖,沿用的還是黃帝時代的方形天下全圖,這個圖裡石峁是位於并州範圍內的,很可能這個并州牧就是周祖棄或不窟。
圖有點不對,應該是以河北石家莊以北的定州也就是常山所在的緯度為北三州的南界,石峁遺址剛好在并州的東南角上
懷劍聽雨:大禹是否真的鑄九鼎代表九州?
到了并州牧為周棄的後人不窟的時代,大量史料記載周祖被夏朝所廢,至於時間其實並沒有記載,很可能就是夏啟(公元前2000年)滅的西河,位置也對的上,石峁文化被滅也是對應於夏初,《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湯既勝夏,廢柱而以棄代之」,夏朝把周棄的農神祭祀給廢除了,反而是商朝才給恢復了。《國語·周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夏啟時),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史記周本紀》那段也是源自這裡。至於後世韋昭、崔述等的分析是錯誤的。周人經歷了一段野蠻期,不僅傳承 《海內經》是《山海經》四經里字數最少的,連帝系都搞錯了:《國語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自后稷以來寧亂,及文、武、成、康而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然而夏朝商朝都各自傳了十幾代加起來有三十代,周人怎麼可能只有十五王?今本《竹書紀年》「(不窟)居西河」,古本《竹書紀年》「啟二十五年,征西河」,榆林石峁確實在黃河以西,再往北,黃河就進了冰河期後融雪到漢朝都還未乾涸的蒙古瀚海(燕然勒石已經證明杭愛山漢朝叫燕然山,那麼杭愛應該就是指山下的古海),那裡以上也就不被古人認為是黃河了。
《竹書紀年》沈約注「諸侯以天子之禮待之(公劉,其實是不窟)」,《詩經毛傳》「公劉(其實是不窟)居於邰,而遭夏人亂,迫逐公劉(不窟)」,《史記三代世表、五帝本紀、夏本紀、周本紀、匈奴列傳、劉敬傳》等等(推薦《先周歷史文化新探》第二章第二節、第四章第一節,《先秦歷史文化探微》第三章第三、四節,《夏史和夏代文明》第五章第三節,《走近夏代文明》第六章第六節)。
之後,幽州的老虎山文化萊夷后羿和營州的偏堡子文化商族聯合南下滅夏,建立了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之後少康中興復國,從此夏朝的地盤就很小很小,與東周類似,直到夏桀被商湯滅掉
殘存在石峁的周人參與了萊商兩族的滅夏戰爭,之後成為了後陶寺文化的一部分。《史記夏本紀》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劉累很可能就是公劉的父親,他作為陶唐氏也就是高辛氏的後人,被孔甲賜姓和賜予豕韋一族的人民,東山再起後,逃離夏朝,《史記匈奴列傳劉敬傳》夏道衰,而公劉。。。變於西戎。劉累逃離夏朝後,先去了石峁也就是邰,最後石峁被夏桀滅亡,公劉和兒子慶節就前去依靠當年不窟殘部鞠陶遷徙到的慶陽地區,成為了周朝的祖先。
繼續留在晉北的成為了祁縣的祁姓,祁姓士氏的蒍,在晉獻公時為重臣,士蒍後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范武子,士會後累遷至晉國正卿,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范邑,立範氏,為范氏始祖。士會嫡子範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立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後代。劉邦未必與劉累有關係,但是劉這個封地在山西是肯定的,所以公劉很大可能是山西人,與不窟和鞠陶沒有父子關係,只是同族。
另外,夏啟滅有扈氏只出動了九卿里的六卿也就是3600人,再加中央軍400人,車七輛,4000人就把有扈氏滅了。
商湯滅夏,《墨子》車九兩、《呂覽》必死六千,6000人十一戰就把二里頭滅了,你以為是六百年後周武王48000人在牧野擊敗70萬老人婦女兒童奴隸聯軍的那種規模的戰爭嗎?
夏朝時代的生產力可連成吉思汗的游牧都不如的啊。大禹治水,全國參與,《尚書》記載12州每州也不過能三萬壯丁脫產治水而已,會稽山大會那25州近1500萬人口應該很多是因為治水耕地擴大糧食充足才沒被父母沉河的嬰幼兒,按治水前每州3萬壯丁15萬人口,25州也才375萬人口以上,根據我的計算,是更早1000年的黃帝時代人口的近兩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93877/answer/263995440
治水後,人口很快增加了三倍,但是到了夏啟家天下,夏朝初期實際能控制的人口估計不超過30萬人而已,影響力只有25州中的9州近千萬人口,夏朝末期實際控制也不超過60萬人,影響力則降低到了附近100萬人口
從古史傳說中考證「良渚人」(黃帝的姻親家族玄女風后族)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11]
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鄭玄曰:『風後,黃帝三公也。』」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 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于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因著《占夢經》十一卷。』」
漢代緯書《龍魚河圖》:黃帝攝政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黃帝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干戈)、信(印信)、神、符,制伏蚩尤。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黃帝〉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考古上,大地灣文化的李家村類型,也與崧澤、良渚文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而大地灣文化四期F901宮殿是同時期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房屋建築。以「F901」為代表的大型建築420平方米,居住面為料疆和砂石混凝而成的類似現代水泥的地面,即有主室和側室,又有後室和門前附屬建築,其保存之好、規模之大、結構之複雜、工藝之精湛均為中國史前建築所僅見。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同一時期絕無僅有的聚落。[12] 崧澤文化就是蚩尤部下的風伯,屬於九黎聯盟,風后則是東南不願意歸順蚩尤的勢力,海隅玄女風后族與黃帝族聯姻結盟後,教導黃帝族使用干、戈,5300年前一同擊敗了蚩尤,推翻了崧澤文化,建立了良渚文化。良渚玄女風后族之後不斷支持和干預黃帝家族的事物,比如5000年前良渚支持黃帝血脈的屈家嶺文化高陽氏顓頊擊敗黃帝血脈的大地灣文化共工,繼承八世絕嗣的神農氏炎帝,成為第二任黃帝:「帝顓頊生自若水(屈家嶺文化),實處空桑(廟底溝二期文化)」,良渚也在此時達到強盛期,4600年前良渚支持黃帝血脈的屈家嶺文化高辛氏帝嚳滅亡黃帝血脈的大汶口三期文化青陽氏,成為山東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也在此時達到全盛期,但是帝嚳反過來重創了屈家嶺文化高陽氏的重、黎,封吳回建立石家河文化,同時開始扶持錢山漾文化防風氏來削弱良渚文化風氏,並最終滅亡良渚文化。作為重的後代的舜最終崛起,並扶持吳回後代的大禹崛起,最終削弱了高辛氏和消滅了防風氏,為良渚文化風氏報了仇。
最近已經發現青銅器了,還發現了製作武器的石范。如果拋開三要素,石峁絕對可以算文明了
石峁延續時間很長,從龍山時期一直到夏文化時期。突破性發現暫時沒有,具體工作做個兩三年才能有結論。據我所知,似乎未見金屬器,但玉器加工水平很高,片切割大量使用在刀、斧、鉞、鏟等玉器製作上,器身極薄。有別於華東地區。文明史能不能往前推,要看文明的定義是什麼。根據一個遺址來推什麼文明史是不嚴肅的事情,更何況石峁工作才剛剛走上正軌。與地中海等其他域外文明相比較,這是一個課題了。在這兒任何回答都是不全面的。
石峁目前沒出土金屬器,但是遺址上有採集銅器,而且都是銅環、帶齒銅扁環、銅釧一類的器物,未見兵器與工具。
帶齒銅環形制和陶寺的銅環非常接近,但是齒的數目不同,銅器只作過無損分析,只能定性的說存在含砷的銅器,跟陶寺有沒關係,現在沒辦法討論。如樓上原物所說,這個工作才剛開始,在更多的資料發現研究之前,沒必要想太多,至於和近東地區文明的比較,那更是以後的事了。首先要看文明的定義,常所說的城市、文字、金屬器三要素中,我覺得金屬器最不靠譜,因為中西亞使用金屬的年代超過了7000年,但那時中西亞並未進入文明時代,大約5000——4500年前,冶銅技術傳入中國新疆甘肅一帶,但這些技術掌握在一些原始部落手中,也未進入文明時代。而美州大陸,基本上就沒有金屬器,但人家也有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至於文字,印加人還處在結繩記事狀態,但人家也算文明,所以文明的標準,最靠譜的就是城市了,不過,也不是隨便一個土圍子就可以判斷為文明,還要看城內外有沒有巨大的工程、精巧的奢侈品、明確的社會分工和等級、複雜的意識形態。按此標準的話,顯然,中國最早的文明是良渚文明,該文明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規模推廣犂耕,4800年就開始建造巨大的運河和攔河大壩,4600年前開始修建良諸古城(面積僅次於石峁,名列中國史前古城第二),同時還修建了宏偉的莫角山宮殿以及反山匯觀山等貴族王陵。另外,該文明還出土了各種精美的絲綢、漆器、王器,甚至還有若干連字成句的文字,可能還出現了一神教,所以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文明。
相比之下,4300年前建成的石峁古城,也擁有巨大的工程、精巧的奢侈品、明確的社會分工和等級、複雜的意識形態,所以也可以認為已經進入的文明時代。它和良諸的區別在於:良諸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屬於原生文明,而石峁是在良渚文化、西方文化等影響下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屬於次生文明;良渚有文字無金屬器,石峁無文字有金屬;良渚屬於神權國家,而石峁王權軍權更加重要,所以良渚的意識形態精神世界也比石峁更加複雜;良渚率先實現了犂耕,又處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太湖流域,人民豐衣足食,4000多年前的石峁,也是暖濕氣候,森林草原廣布,民眾種殖粟米,兼營蓄牧漁獵,絕不是今天黃土高原荒涼的景象,但物質條件趕不上良渚,這是考古已經證實的事實。
當然,和蘇美爾、古埃及、古印度相比,石峁、良諸都要晚一些,但良渚出現後,這種差距已大大縮小。
石峁沒有文字,那是一個遊獵部落所打出來的聯盟,之後石峁聯盟打敗了陶寺,開啟了夏朝。
以石峁遺址來確定夏朝、五帝(一)
石峁遺址的挖掘,開始使上古的脈絡清晰了。
原先考古學者把石峁的時間定為前2300-2000年,現在更延伸到前2300年-前1780年。對比一下,夏朝的時間為前2070-前1600。非常明顯,石峁的時間貫徹了半個夏朝。從時間的契合上來說,石峁不但可能和夏朝有關,還可能和五帝有關。
熟悉我觀點的讀者會發現,我以前提出過一個觀點,黃帝就是活躍於4300年前,石峁的時間與之是吻合的,所以石峁會不會是黃帝、大禹等夏王共同的都城呢?我們來一一分析。
首先,石峁外城牆修於前2100年,說明這個時間戰爭頻繁,需要加強對敵人的防禦。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前2100年正是夏朝、大禹快要立國的時間。同時,石峁遺址在向東南方向擴張。在石峁遺址東南的是什麼?就是陶寺遺址,陶寺是傳說中的堯都。石峁的城門上還發現了陶瓦,這是中國最早的陶瓦。
我們先假設陶寺就是堯都,石峁就是黃帝部落的。那麼黃帝為什麼要攻打堯都呢?這可以從考古上來剖析。著名的考古學家許宏這麼說的:「那是一個「滿天星斗」的時代,邦國林立是那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有的學者將其稱為「古國時代」或「邦國時代」,有的則借用歐美學界的話語系統,將其稱之為「酋邦時代」。無論如何,那是一個小國寡民的時代。」,用簡單的話就是,當時是個群雄割據的時代,家家欲為帝王的時代。而這個堯都的權力範圍,不過晉南而已。當時所謂的天下共主,也要大打折扣一下,有的只是晉南共主、陝北共主。
所以,石峁攻打陶寺,是「陝北共主」打「晉南共主」的故事。「晉南」的主人是誰呢?陶寺文化的創立時間比石峁更早,所以「晉南」邦國的創立者肯定不是堯,堯只是中期的一任。這個我們先放一放。
征服晉南的「陝北共主」會是誰呢?陶寺遺址的時間為前2500-前1900年。下限的前1900已經進入了夏朝,而夏朝的確立是從夏後啟算起的,所以我們大致得出一個結論,石峁的夏後啟登基之後,在晉南的東夷伯益不服,益爭奪啟的帝位,後來益被啟打敗,堯都就逐漸荒廢了。——《古書紀年》云:「益干啟位,啟殺之。」《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竹書》云:「益為後啟所誅。」
第一,不能,這個涉及到文明的定義,石峁如果是,陶寺必然是,石峁城址上限不早於陶寺。第二,我不知道和近東地區有什麼所謂的文明的差距。第三,不是,也不是。目前看來短期不會有重大發現了,目前來看可做的工作有兩個方面,一個從大了講進行區域系統調查,把石峁從一個城變成一個聚落群,一個集團。另一個方面就是把石峁城內做清楚,城內的功能區劃做明白,這個很難,未來石峁可能的吸引眼球的發現一個是大型墓葬,可能不在城內,另一個就是文字的發現。
推薦閱讀:
※劉慈欣小說中最強的文明是哪個?
※古羅馬的一個人在橋上被襲擊,大喊「這是暴力」的是誰?
※如果突然間地球人的四肢全部消失,人類會滅絕嗎?
※人類為什麼不能聯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