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PCB板電路印刷水平如何?我國是什麼情況?
01-15
比如目前的技術可以達到的最小孔徑是多少,線寬是多少,板厚是多少?
本人只敢從個人從業經驗去回答這個問題,難免有不足或者偏頗,請大德指正。從線路製造的工藝角度出發,國內的板廠有以下幾個工藝:1、全加成工藝,比如生產RF標籤(在PI上直接用催化劑進行線路描畫,然後PTH沉積出線路,小於line/space=100μm/100μm,報廢率就會很高),很簡單的工藝;2、正片工藝,PTH→板電/一次銅→光成像→圖電/二次銅→鍍錫→褪膜→蝕銅→剝錫→AOI→。。。,較為低端的工藝,家電的主板基板比如冰箱基板是這樣製造的,line/space〈75μm/75μm報廢率會比較高。3、負片工藝,也叫TENTIN製程,PTH→板電/一次銅鍍夠→光成像→蝕刻→AOI→。。。,國內板廠主流工藝,HDI以及載板,軟板都用到,line/space〈40μm/40μm就很難做成功,所以這是個坎;4、偽半加成法(MSAP),覆銅板減薄銅→PTH→光成像→圖形電鍍→褪膜→蝕刻→AOI→。。。,2011年起國內大部分高端板廠開始嘗試學習的工藝,IC載板和高端軟板用得比較多,現在發展得越來越成熟了,主要針對line/space=15μm/15μm到40μm/40μm的基板,國內知名的廠比如A公司,F公司,T公司等現在均掌握得不錯了;5、半加成法(SAP),無銅裸基板→PTH(也有的採用濺射工藝)→光成像→圖形電鍍→褪膜→蝕刻→AOI→。。。,此工藝屬於高端工藝,設備、資金投入以及人才水平等各方面需求都很高,運用成熟的在日本有幾家板廠,台灣也有,香港有,國內A公司比較成熟,其他的高端板廠,還在研發和改進中,針對line/space=5μm/5μm到15μm/15μm的基板;主要用在高端軟板和載板上;6、我只聽聞但沒親眼見過的工藝,比如jet-ink,噴墨列印線路工藝;直接先用激光在基板刻出電路的凹槽,然後進行金屬化和填孔、填槽的工藝。。。
至於孔大小,板厚之類的,這個無法回答。標準的提問應該是A/R比,厚徑比吧。。。
盲孔孔徑基本是在80-120μm,也有超過150μm的,介質層厚度在40-100μm,小於40μm的也有,綜合講A/R=0.8左右的盲孔,填孔電鍍才比較容易;通孔的A/R在小於8:1,一般電鍍還能對付,大於這個比值,就得考慮採用脈衝電鍍了。從整個生產工藝出發,製造面臨的問題有很多很多,一個環節搞不好,板子就無法製造出來,尤其是在做SAP工藝的時候,從無銅裸基材的表面粗糙度就得開始注意,更不用提後續表面處理如鎳鈀金的種種要求。目前知道的就這些,請各路英豪予以補充和指正。推薦閱讀:
※為什麼IC的封裝基本是黑色的?而很少見其他的顏色
※可以用3d列印來製作pcb嗎?
※PCB怎麼樣布線可以說這個人電路板設計很厲害的?
※電路板 (PCB) 為什麼大多是綠色的?
※繪製PCB板設計圖一般用什麼軟體?
TAG:P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