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隈研吾的「負建築」設計概念?

最近在看隈研吾的負建築對於「負建築」這個理解不透望專業人士予以解答


負建築反造型自然的素材 organic form 或者natural pattern 之類,kuma san的邏輯很容易為觀眾理解,讓建築設計不去關注體塊造型形勢操作而是素材,回歸東方傳統,重識材料和人感官的聯繫。為什麼學院派出身的人有這個覺悟?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在東京設計的著名柱頭建築受到非議而使其反思因禍得福,二是材料建築漸為國際學術界熱門話題因勢利導。

反造型貌似很振奮人心,但除非都轉行做了室內設計否則難免要出個造型,所以Kuma san索性就經常拿坡屋頂家形這個最負建築的形式來配以土木材質,精緻的構造,傳統的技法等等,實現頗有品味的表皮效果,熟悉建築師本人的都知道其實他並非熱衷理論而是頗具頭腦且拿得出不同的作品,作品需要一個說法,就像LV需要一段"歷史"


有段時間蠻喜歡隈研吾,之前粗讀過《負建築》,就聊聊自己的想法,大家討論

首先 負建築 你可以說它只是一個書名,但讀完之後,回頭看他做的東西,負建築這個名字,還是能很好概括隈研吾的理念的。問題中把負建築當設計概念來考慮,個人以為就不太合適了,負建築這三個字本身並沒法推演出隈研吾的設計,但這三個字深深植根在他的心裡,每個方案都透露著他的思考,不是么

《負建築》是隈研吾多年的文集,有很多講歷史的東西,有很多對建築領域的看法,甚至是牢騷。但對我最重要的,是能從中看出一直以來隈研吾對現代建築發展的批判。讀罷此書之後,還是讓我對建築與環境融合這個聽起來人人都明白的東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書中多次提到了主體與客體,一直以來佔據主流的方向里,人是主體對應建築是客體,建築是主體對應環境是客體,場是主體對應物是客體,等等之類,我們將設計里的各個部分明確的劃分開,每個部分都對應了自己明確的角色,建築的各種部分被分割,割裂,而這種割裂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但是,世界難道是這樣的嗎,我們難道是生活在被劃分成一塊一塊的地球上嗎,我們生活的地球是融合的,混沌的,是沒法被科學分割開的。

對應到隈研吾具體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都很重視整體的感受,不激進,不保守。打破主體與客體的界限,將整個場當做一個融合的氣來做,人、建築、環境共同組成和諧的場。注意是界限的消失不是邊界的消失,這裡是和正常的建築與環境融合不一樣的地方,負建築的取名應該也是由這裡來的。

最後,隈研吾確實想了很多,但又會發現他還是在日本設計細膩出新的大風格里的,可能這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文化吧,隱忍,不張揚,區別於歐美

不知道說的明不明白,以後想到有需要改的地方再改吧


前年在廈門聽了隈研吾一次短暫演講,基本上是對其案例做了一些介紹。後來回家路上有幾點想法就記在手機上,可能是我一腔情願地解讀,貼在這裡。

? 負建築可解讀為:內斂的,對自然沒有敵意的,好用的,不強勢的,直至消失的。

? 隈研吾提煉的手法:尊重場地,尊重歷史,借鑒當地文化或特色自然形態,如當地的再生玻璃,當地的斷崖地貌以及石榴果的形態。

? 隈研吾通過材質(如磚、瓦、木片、玻璃塊)的懸掛或吊裝,形成一種量的秩序,但這種秩序有時候逐漸轉化為自由的無序,是一個過渡,而本身這種量的秩序又是內斂的,是通透的,建築內外沒有強硬的分割,因此建築與環境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稱為融合。

? 因此讓建築消失並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築(相對過去建築作為空間佔有物的強勢姿態)在歷史、文化、環境面前的」消失「,他不在是場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也不是統占空間的專制者,而是服務者,是附屬的地位。


「所謂『負建築』並非是輸的建築,而是指最適宜的建築。」隈研吾曾經這樣向我解釋他為什麼以此來命名他理想的建築。----朱鍔 隈研吾的「負建築」

謝邀。

慚愧我並沒看過《負建築》這本書,我手裡只有隈研吾的《十宅論》,很好。翻了一下網上資料,覺得可以一說。書已經在購物車裡,等看完了我再補充一些吧。

隈研吾是我蠻喜歡的建築師,而他的朋友原研哉也是我很喜歡的——顯然,大家都是一條路上的。

負建築當然不是反物質造的建築,也不是去拆建築---這倆才是負建築的字面意思嘛

我想負的意思是從現有的常見建築理念開始做減法,回歸適宜的建築。

負,減損,要減損現在過度瘋狂的建築路線。

關肇鄴老爺子說過,建築重要的是得體,而不是新奇與豪華

吳良鏞老爺子說過,方向永遠高於方法

我是搞民居的,跟這倆位老先生學術方向不同,但這兩個觀念卻使我受益匪淺。

隈研吾的負建築,不就是關老爺子的得體二字么?

人生在世,三觀最重要。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這三觀是近乎本性難以改變的。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總有些人跟你是本性相近的。

做建築,也有自己的三觀,隈研吾的這個建築觀,我覺得很對路子。

對於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那些猛貨,比如cctv和扎哈這種,讓我想到山寨機和iphone

你要牛手機,我給你八個音箱五顏六色勞斯丹頓造型的山寨機,八星八箭!你是不是很滿意呀?好厲害呀!是吧?

蘋果的iphone方方正正,平平淡淡,沒啥好的嘛!對不對?

你們都懂的。

有的人喜歡大紅大綠濃妝艷抹,有人喜歡淡雅清新灰黑沉悶,就像路邊攤五顏六色,阿瑪尼一片灰黑。其實倒也不能說誰就高誰一等,審美觀這東西不可言說。

但是品質是人人都看得見,說得清的。

現在的人類社會的現實就是,從建築的造價規模來說,人類建築還處在溫飽-貧困階段,絕大多數業主根本無力負擔真正高品質的建築成本,要想有優秀的品質,就不能把建築造型做得太奇異,成本允許的建造技術也無力完成稍許複雜的造型設計。比如廣州歌劇院的建造質量。。。

我們只有把建築造型控制住,才可能達到說得過去的品質。

所以你看蘋果新總部只能是個圓圈,算是有點複雜了。

否則弄個扎哈的外形,以喬幫主的品質要求,用愛瘋的金屬工藝水準建造一棟幾十萬方的建築,我看把蘋果整個賣了也造不起。。。

以上胡扯,懇請指正。


我問過身邊學建築的朋友怎麼評價隈研吾,

她的回答我的很喜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隈研吾,擅長用簡單重複的線條對建築本身進行重塑。


作為一位建築小白,公平的以局外人的理論評價下,隈研吾大師。(有圖哦~)

今年暑假,我和家母在隈研吾騰衝的作品,石頭紀酒店下榻三天,期間最開始對於建築只能用驚艷和震撼來形容,太美了~ [由於手機攝像頭進灰,所以比較朦朧~]

在騰衝的雲峰山景區,風景很美,但是由於酒店還未修繕完全,只有50棟別墅開放,所以我並沒有溜達完( ????? )

是酒店的餐廳,富有結構感~隈研吾大師的負建築會慢慢和環境融為一體~這個餐廳玻璃牆特別漂亮,周圍還有流水,魚啊什麼的,還有玻璃玻璃拼接的角度等~先累了,太晚了,先閃~放假了,有時間休息寫了!有圖但不多,因為母上不愛拍照~


建築自古以來就是以戰勝環境的姿態存在的,負建築正是反其道而行的,與環境更相容的低姿態的建築。


用設計去除設計


看過這本書,不過過了太久了,內容忘了。就從自己的角度說一下對於「負建築」的理解吧。

可以用服裝當比喻:高跟鞋晚裝西裝即所謂正裝。那麼負裝又是什麼?

正建築是什麼?負建築又是什麼不用說了吧


看了所有回答,發現大多並沒有細讀這本書。負建築的概念,從可持續方面理解的話,是可以提供能源的建築。如果正建築是消耗能源,那麼可以自我產生能源與消耗相抵的就是零建築,而不僅「自給自足」還可以提供能源的就是負建築,這是其中一個概念。從感官上理解的話,負建築是invisible的,也是defeated的,這個很多人都明白,就是與自然融合,從材料和結構上做文章,不讓人關注體塊但是體塊又是基礎,而並不是不重視體塊。從文字方面理解,負建築是兩個詞,「負」和「建築」,個人理解為是Kengo Kuma對建築的不滿情緒,1.長久以來建築一直是世界的「負擔」,2.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體系中建築一直在「負」(輸)。

所以,「負建築」既是設計概念,也是設計思想,更是一種批判。


窯洞,各種意義上的「負建築」


大約大二大三的時候先後看了隈研吾的《十宅論》和《負建築》,時至今日三年過去了,《十宅論》裡面許多論點依然記憶深刻,但後者說實話除了「負建築」這三個字外,現在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說穿了無非就是人家建築做得牛了然後裝逼想了個炫酷的名字,為什麼叫「負」建築其實和王澍老師自稱業餘一個道理。當你沒法說清一個事物的時候有個好方法就是用另一個模糊的事物來類比。建築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該如何理解現在也沒人能說得清(本科第一課我們系一個老教授就給我們闡述什麼是建築,當時他就說這個問題無人能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你想如果隈研吾出一本書叫《吾之建築》來闡述他的設計理念固然也不錯,但哪有自己新置入一個名詞來得痛快。

&<「負建築」呵呵,你們這群眾生連「正建築」都不懂,我果然是領先了時代一大步啊。&>

&<隈研吾果然是大師,你看這個負字真心用得妙到巔峰,結合這個再看當年他做的那個巨大的柱頭都感覺可以理解了呢&>

有個同學如今正在隈研吾事務所加班畫圖呵呵。。正也好負也好,說到底都是人家功成名就後的錦上添花,君不見磯崎新高峰過後講得越來越好聽做得越來越挫么。。安騰如果還有些許創作激情前幾年也就不會來這邊辦各種演講了

天下攘攘 皆為利往.......

跑題了 唉 就匿了吧....


1、建築材料 取自於自然。 環保 。即使過了建築生命周期 拆除爆破 不造成污染 浪費。

2、建築本身 融於自然。 不突兀,和周圍環境和諧搭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東京奧運會新國立競技場競標方案隈研吾 PK 掉伊東豐雄中標?
作為一個建築系學生或建築師,可以從隈研吾這樣的建築大師身上學到什麼?

TAG:建築師 | 建築設計 | 隈研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