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匯率?


外匯與匯率相關概念:

外匯(Foreign Exchange ):是外國貨幣或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能用來清算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一種外幣成為外匯的前提條件有三個,第一是以外幣表示,第二是可兌換性,第三是普遍接受性。這是外匯的基本概念,也是靜態的概念。其派生概念系指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與債務關係的一種專門性經營活動,又稱國際匯兌,是動態的概念。

匯率(Exchange Rate):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折算比

直接標價法(Direct Quotations ):又稱應付標價法,系指以固定數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若干數額的本國貨幣表示的匯率。在這種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漲跌與本幣數額成正比關係,而與本幣的價值成反比關係。目前世界絕大部分國家採用這種標價法,只有英鎊、美元例外。

間接標價法(Indirect Quotations ):又稱應收標價法,系指以固定數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若干數額的外國貨幣表示的匯率。在這種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漲跌與外匯數額成反比關係,而與本幣的價值成正比關係。目前只有英國和美國採用間接標價法。

即期匯率(Spot Exchange Rate?:系指外匯買賣雙方在兩個營業日內交割的買賣外匯現貨時所使用的價格。

遠期匯率(Forward Exchange Rate ):是指外匯買賣雙方達成協議在將來某一營業日進行交割,而事先約定並寫入合同的外匯買賣價格。

貼水(At Discount ):指遠期匯率低於即期匯率,是升水(At Premium)的相對概念。

升水(At Premium):指遠期匯率高於即期匯率。

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 ):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選擇一基本參照物,並確定、公布和維持本國貨幣與該單位參照物的固定比價。

浮動匯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是指匯率水平完全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決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預的匯率制度。當今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浮動匯率,依照政府干預力度的大小劃分,浮動匯率制又分為清潔浮動和骯髒浮動。

骯髒浮動(Dirty Float or Managed
Float ):又稱管理浮動匯率制,是與清潔浮動(即政府完全不干預外匯市場)相對應的概念。指政府或明或暗地干預外匯市場,不使匯率波動幅度過大。

清潔浮動(Clean Float or Free Ffoat
):又稱自由浮動它是指一國貨幣當局不進行干預,完全聽任由外匯市場供求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匯率。

單一匯率(Single Rate System ):指一種貨幣(或一個國家)只有一種匯率,這種匯率通用於該國所有的國際經濟交易中。

復匯率(Mutipl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貨幣對另一國貨幣實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匯率制度,它是對匯率的一種直接管制方式。

名義匯率(Nominal Rate):指由政府或代表政府的金融機構對外公布的匯率。

實際匯率(Actual Rate ):是名義匯率扣除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通脹率後相對於外國貨幣的實際比價。

有效匯率(The Effective Rate ):是指某種加權平均匯率,即一國對另一國的雙邊匯率與對該國的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值的比例的乘積。以貿易比重為權數的有效匯率所反映的是一國貨幣匯率在國際貿易中的總體競爭力和總體波動幅度。

外匯市場(Foreign, Exchang e Market
):是從事外匯買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市場,是賣、外匯交易和外匯投機活動的系統。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匯風險((Exchange Risk):是指因未預料到的匯率或相關因素的突然變動,給外匯持有者帶來的損失。其主要表現形態有交易風險、經濟風險和儲備風險等。

平價(At Par):指遠期外匯交易的匯率恰巧等於即期外匯交易匯率的情形。

外匯期貨(Exchange Futures ):是指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標準化外匯合約轉讓的交易。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訂的標準化的法律契約,它同意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以交易雙方約定的價格買賣特定數量的外匯。外匯期貨交易有買期保值和賣期保值兩種。

外匯期權(Exchange Options )是指在外匯交易中,期權合同的買方(持有人)通過交付一定的保險費給期權合同的賣方(簽署人),從而享受一種在期權合同的有效期內執行或放棄某特定外匯合約的權利,即外匯期權合同的買方在合同的有效期內可以按照協定價格(Striking Price)買進或賣出一定數量外匯或者放棄這種買賣外匯的權利。其包括買方期權(Call Options又稱看漲期權)和賣方期權(Put Options又稱看跌期權),也可分為美式期權(American Style)和歐式期權(European Style ) o

套匯(Arbitrage ):指利用不同外匯市場上的價格差異,對一種貨幣在匯價較低的市場買進,在匯價較高的市場賣出,從而獲取利益的行為。包括直接套匯和間接套匯兩種。

套利(Interest Arbitrage ):是利用兩國短期利率的差,調動資金以賺取利息差額的活動。包括抵補的和未抵補的兩異種

套利保值(Covered Interest
Arbitrage ):指套利者進行即期外匯交易套利的同時,反向進行一筆遠期的外匯交易,以確保其今後的收入,這種套利與套期保值結合在一起的交易,稱為套利保值。

外匯遠期交易(Forward Exchange
Transaction ):指以約定的匯價在將來某一約定的時間進行交割的外匯買賣。

外匯即期交易(Spot Exchange Transaction
):是指交易雙方以當天匯價成交並在隔天交割的外匯買賣。

貨幣替代(Money Substitution ):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對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失去信心,或本國貨幣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時而發生的貨幣兌換並進而發生資金外流的一種現象。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System ):是指以黃金為貨幣制度的基礎,黃金直接參与流通的這樣一種貨幣制度,其包括金鑄幣本位、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但在一般不特別指明的情況下就指金鑄幣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System ):指在金本位制的後期,由於黃金的產量跟不上經濟發展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求,黃金參與流通、支付的程庵下降,其作用逐漸被以其為基礎的紙幣所取代。只有當大規模支付需要時,黃金才出馬,以金塊的形式參與流通和支付。這種形式的貨幣制度稱為金塊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System ):指由紙幣充當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政府宣布單位紙幣的代表金量並維護紙幣黃金的比價。紙幣能同黃金自由兌換,黃金只發揮儲藏手段和穩定紙幣的作用。

金鑄幣本位制(Gold Coin Standard
System):請參考「金本位制」。

鑄幣平價(Mint Parity ):以兩種金屬鑄幣的含金量之比得到的匯價,被稱為鑄幣平價。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

金平價(Gold Parity):兩種貨幣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對比。其包括鑄幣平價和法定平價,但通常指後者,即由紙幣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在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制度下,決定匯率的基礎是金平價。

黃金輸送點(Gold Transport Points ):指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匯率波動的上下界限。它包括黃金輸出點和黃金輸入點,黃金輸出點等於鑄幣平價加上在兩國之間運送單位黃金的運費和保險費及利息;黃金輸入點等於鑄幣平價減去在兩國之間運送單位黃金的運費和保險費及利息。

換匯成本(RMB Costs for Earning One
USD/or RMBIncomes by Selling One USD"s Goods ):包括出口換匯成本和進口換匯成本兩種。前者指在國際市場上換得l美元所支出的人民幣成本;後者是在國內出售1美元的進口物品所能獲得的人民幣收入。

資產組合(Portfolio Bal$nce):指投資者同時擁有多種資產,並以本幣、本幣債券和外匯資產做為代表。當其中任一資產市場的價格發生變動時,投資者將根據相對收益率的變化調整資產結構和數量,以求得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均衡。

匯率超調(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貨物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調整速度不同,因而在一次外部因素對市場的衝擊而調整之後,匯率的實際值超出新的均衡值(一般由購買力平價所決定)的現象。

對沖操作(Sterilized Operation ):指一國的貨幣金融管理機構為了維護匯率穩定及控制貨幣量,在實施外匯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後,用售出或購進本幣標價的證券的辦法來抵消或中和公開市場上吞吐外匯所帶來的本幣數量的增減。

匯率下浮(Depreciation ):在直接標價法下,當本國貨幣數量增加時,稱為本國貨幣幣值(或本國貨幣匯率)下浮,也稱貶值;而在間接標價法下,其表達方式正好相反,表現為外幣數量的減少。

匯率上浮(Appreciation ):在直接標價法下,當本國貨幣數量減少時,稱為本國貨幣幣值(或本國貨幣匯率)上浮,也稱升值;而在間接標價法下,其表達方式正好相反,表現為外幣數量的增加。

基本匯率(Basic Rate ):又稱中心匯率,系指一國貨幣對於某種關鍵貨幣的交換比率。一國一般將在其國際收支中使用最多、在其國際儲備中占的比重最大、能自由兌換、也被普遍接受的那種外國貨幣選作為關鍵貨幣。

套算匯率(iuross Rate ):又稱為交叉匯率,系指一國貨幣通過其基本匯率及其關鍵貨幣與另一種貨幣的匯率換算出來的該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匯率。

貨幣籃子(Package Money ):也稱「一攬子貨幣」,是指由幾種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或其他可兌換資產組織的貨幣組合。其價值按算術平均值或特定的加權平均值計算。由於所選定的貨幣資產對市場變動的反應呈不相關或負相關趨勢,故其市場價值較為穩定。貨幣籃子主要用作固定匯率制或釘住浮動匯率制下一國貨幣的比價定值或風險規避。歐洲貨幣單位及特別提款權都是貨幣『籃子的典型代表。

交易風險(Transaction Risk):交易風險指以外幣成交的交易,因該外幣與本國貨幣的比價發生變化而引起的虧損的風險。其包括以延期支付為條件的進出口中的匯率風險和以外幣計價的國際投資和借貸活動中的匯率風險。

經濟風險(Economical Risk ):指因匯率變動而導致的實際收入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由匯率變動對產品成本、價格、產量的影響所帶來的。經濟風險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銷售和資金融通,因此它對企業至關重要。

(47)儲備風險(Reserve Risk ):儲備風險是指企業待別是政府將其外匯以不同幣種存放銀行、不同幣種匯率變動所導致的收入虧損的風險。

利率平價論(Interest Rate Parity):利率平價論是從利率的角度來解釋匯率的決定與變化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總是追逐利潤的,總是從收益率低的國家流向收益率高的國家,這種流動使得資本在長期條件下國內與國外的收益率相等。當兩國貨幣利率不一致時,匯率就會變化,利率高的貨幣在遠期表現為貼水,其貼水率約等於兩國貨幣利息率之差;利率低的貨幣在遠期表現為升水,其升水率約為兩國貨幣利息率之差;當兩國貨幣利率一致時,匯率不變。這表明匯率是由利率決定的。它的一個基本條件是,兩國的金融市場必須高度發達並緊密相聯,資金可以在兩個不同市場之間自由移動。

國際貿易條件(International Terms of
Trade ):簡稱貿易條件,是指出口商品單位價格變動率與進口商品單位價格變動率之間的比率。當比率上升,稱為貿易條件改善,它表示由於進出口相對價格的有利變動而使相同數量的出口能換回較多數量的進口;反之,當這一比率下降,稱為貿易條件惡化,它表示由於進出口相對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相同數量的出口只能換回較少數量的進口,這意味著實際資源的損失。

貶值稅效應(Depreciation Tax Effects
):指當一國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極低時,本幣匯率下浮後貨幣的購買力的較大部分將轉向這些進口商品,從而導致本國商品的需求下降。這實際上是貨幣下浮加在社會總需求上的一種賦稅,稱為「貶值稅」。

收人再分配效應(Income Redistribution
Effects):貨幣下浮可能使出口行業利潤增加,進口商品成本增加,兩者都會推動一般物價水平的上升。為控制物價上漲而採取的宏觀調控措施對總需求有抵製作用。如果企業的邊際進口傾向大於工資收入者的邊際進口傾向,收入有利於出口行業的再分配,意·味著對國內產品的需求將相對卞降,從而總需求相對下降,這稱為收入再分配效應。

貨幣資產效應(Monetary Asset Effects ):指貨幣低估使本國貨幣購買金融資產尤其是外幣資產的能力下降,它把較多的本國購買力轉移到了相同數量的外幣資產上,從而也會導致總需求的萎縮。

債務效應(Debt Effects ):債務效應指貨幣低估或貶值後,償還相同數額的外債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國貨幣。當外債還本付息額較大時,貨幣下浮必定會引起國內總需求下降。

貨幣供應一預期機制(Money Supply and
ExpectationMechanism ):指因貨幣匯率下浮而導致貨幣發勇增多,物價水平上漲,使人們預期貨幣的進一步貶值,出於保值的目的轉而將資金投向外幣,從而加劇外匯市場的缺口。.

貨幣工資機制(Money Wages Mechanism):該機制指貨幣貶值後會導致進口物價的上升,推動生活費用的上漲,使工資收入者要求更高的名義工資。更高的名義工資又會推動貨幣生產成本和生活費用的上升,如此循環不已,最終使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乃至整個經濟的一般物價水平上升,抵消貨幣下浮可能帶來的好處。

生產成本機制(Cost of Production
Mechanism ):該機制指當進口成分佔據出口商品成本的主要部分時,貨幣匯率下浮會直接導致出口商品價格的上升,並可能最終惡化本國的貿易收支。C57)貨幣機制(Monetary Mechanism ):指當貨幣下浮後,由於貨幣工資機制和生產成本機制的作用,貨幣供應量有可能增加。另外,在外匯市場上,政府有關結匯方面也將被迫支出更多的本國貨幣,也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收人機制(income Mechanism):指如果因為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較低從而匯率下浮不能減少進口總量(或減少的總量不足以抵消價格的上升),外國對本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彈性較低從而匯率下浮不能增加本國出口總量(或增加的總量不足以抵消價格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本國的收入會減少,支出會增加,並導致貿易收支惡化和物價水平的上漲。

國際借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ness
):由英國經濟家戈遜於1861年在其《外匯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從國際借貸的角度解釋匯率的決定與變化的一種在一戰前十分流行的匯率理論。其要點有三:第一,外匯匯率的變化取決於外匯的供求。第二,外匯的供求取決於流動借貸的變化。第三,一國流動債權大於其流動債務時,外匯的供給就大於外匯的需求,外匯將貶值;一國流動債權等於其流動債務時,外匯的供求平衡,外匯匯率不變;一國流動債權小於其流動債務時,外匯的供給小於外匯的需求,外匯將升值。

匯兌心理說(Psychological Theory of
Exchange ):匯兌心理說是法國學者阿夫達里昂於1927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幣是為了滿足某種慾望,這種主觀慾望是使外國貨幣具有價值的基礎。人們依據自己的主觀慾望來判斷外幣價值高低。匯兌心理說後來被演變成心理預期說,雖有唯心的成分和偏面之處,但它在說明客觀事實對主觀判斷產生影響、主觀判斷反過來又影響客觀事實這一點上,有其正確的一面。匯兌心理說在解釋外匯投機、資金逃避、國際儲備下降及外債累積對未來匯率的影響時尤其值得重視。

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說又稱3P說,是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提出的從購買力的角度來解釋紙幣流通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化的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有影響力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要點有二:第一,絕對購買力平價說解釋了匯率的決定,認為均衡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購買力一般用一般物價水平表示,假定PH表示本國物價水平,PF表示外國物價水平,那麼,本幣與外幣的均衡匯率Eo=PH}PF。這實質上是一價定律的應用,即同種商品.在不同國家以不同貨幣表示的價格經過均衡匯率換算LEI是相等的。第二,相對購買力平價說解釋了匯率變化的原因,認為匯率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是由兩國在不同時期的物價指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即兩國通貨膨脹率的差異導致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化。假定本國的通貨膨脹率為IH,外國的通貨膨脹率為IF,那麼兩國貨幣的新的均衡匯率為:

E1 = Ep X[(1+IH)八1+IF)〕

當兩國通脹率一致時,匯率不變;本國通脹率較高時,本幣將貶值;本幣通貨膨脹率較低時,本幣將升值。可用這一理論預測匯率。

貨幣供求說(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Exchange RateDetermination ):匯率的貨幣供求說認為,匯率是貨幣相對價格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國的貨幣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它不受貨幣市場存量的影響,只受一國實際經濟活動的影響,比如國民收入、利率、現金餘額等。當貨幣供應相對於貨幣需求而過分增加時,以匯率表示的貨幣相對價格就會下降。貨幣供求說實際上是購買力平價說的一種翻版,其在兩個重大的理論前提上與購買力平價說是一致的。第一,匯率由貨幣數量決定。第二,貨幣供求說隱含了一價定律。但貨幣供求說把供求學說融入了貨幣數量說,強調了貨幣政策、貨幣合作和心理預期的重要性,其不但能解釋長期匯率的決定,也部分解釋了短期匯率的波動。這些都是貨幣供求說對購買力平價的發展。其缺點在於忽視了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影響。

資產市場說(Asset Market Approach to
the ExchangeRate Determination):資產市場說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匯率決定學說。由於這種學說側重於從金融市場均衡這一角度來考察匯率的決定,因此又被稱為金融組合說。該學說認為一國的資產種類經歸納後可以分為三類:本國貨幣、本幣資產和外幣資產。

換匯成本說(參見「換匯成本」):換匯成本說是結合中國實情的一種匯率決定學說,它把購買力平價說中的非貿易商品加以剔除,而用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對比來考察匯率的決定。因此,換匯成本說是改進了的購買力平價說。

勞動生產率一經濟結構機制(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al Structure Mechanism ):指貨幣貶值雖然抑制了進口,保護了本國的產業,但從長遠來看,其起到了保護落後企業,不利於國內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的提高,不利於改善經濟結構的作用。這就是勞動生產率一經濟結構機制。

買入價((Buying Rate ):外匯銀行從客戶買入外匯,付出本幣時所使用的價格。

賣出價(Selling Rate ):外匯銀行腳客戶賣出外匯,收入本幣時所使用的價格。

中間價(Middle Raie):系買入價和賣出價的算術平均值。是金融機構對外報價時主要使用的價格。

以上。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上的貨幣都是以黃金作為後盾的。也就是說,任何政府發行的一單位的紙幣都代表了一定數量的黃金(這些黃金在國庫里)。20世紀30年代,美國設定1盎司的黃金價值35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他國家以美元為基礎來設定本國貨幣的價值。既然每個人都知道一美元值多少黃金,其他貨幣相對美元的價值就可以依據黃金的價值計算。如果一貨幣相對美元值兩倍的黃金,那麼它也就值兩美元。

不幸的是,這一系統無法支持現實的經濟世界。美元遭遇通貨膨脹,其他國家的貨幣變得更有價值和穩定。最終,美國不能再掩飾美元的價值一如往昔,它的價值被正式降低,1盎司的黃金現在值70美元。美元的價值降了一半。

最終,在1971年,美國一舉取消了金本位制。這意味著美元不再代表實際的黃金。市場力量將單獨決定它的價值。

目前,美元仍然主導著許多金融市場。實際上,匯率通過是以美元來表達的。目前,美元和歐元佔到了世界全部貨幣兌換交易將近50%的份額。如果加上英鎊、加拿大元、澳元、日元,將佔到超過80%的份額。

有兩種主要的制度來決定一種貨幣的匯率: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

市場決定浮動匯率。也就是說,買方願意花多少錢,一種貨幣就值多少錢。而供求關係會決定買方願意花多少錢。供求又是由國外投資、進出口比例、通貨膨脹以及其他經濟因素決定的。

一般而言,有著成熟、穩定經濟市場的國家會採用浮動匯率制。實際上每個主要國家都採用了這種制度,包括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浮動匯率制更有效率,因為市場會自動調整匯率來反映通過膨脹和其他經濟因素。

然而浮動匯率制並不是完美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遭遇波動,浮動匯率制會妨礙投資。投資者可能會成為匯率大幅波動以及災難性的通過膨脹的受害者。

固定匯率制是指匯率被政府人為的設定和維持。匯率不會每天發生波動。

為了保持固定匯率,國家銀行必須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來緩和供求關係。如果突然對某種貨幣需求旺盛,匯率上升,國家銀行要放出足夠數量的貨幣到市場以滿足需求。或者如果需求不足造成匯率降低,他們可以盡量買下這種貨幣。

具有不成熟、潛在不穩定的經濟的國家通常採用固定匯率。發展中國家使用這種制度來防止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但是,這一制度可能會反彈,如果真實世界的市場價值沒有在固定匯率中得到反映。在這種情況下,黑市盛行,貨幣會以其市場價值交易,而不顧政府的固定匯率。

當人們意識到他們的貨幣並不值固定匯率反映的價值,他們可能會蜂擁而上,去兌換其他的更為穩定的貨幣。這會造成經濟災難,因為在世界市場上突然對某種貨幣需求旺盛,匯率就會變得很低。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很好地管理好他們的固定匯率,他們可能會發現,他們的貨幣一文不值。

實際上,很少有國家是100%的浮動匯率或100%的固定匯率。使用固定匯率的國家可以通過採用浮動的固定匯率來避免市場恐慌和通貨膨脹災難。他們的匯率不會每天波動,但政府會階段性地評估他們的固定匯率,並做出小幅調整以使其與真實的市場價值一致。

浮動匯率也不是任憑市場的擺布。使用浮動匯率的國家會通過國家經濟政策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匯率。減稅、改變國家利率和進口關稅都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貨幣價值。


廣告:維基百科,找定義的好朋友。

匯率:在經濟學上,匯率定義為兩國貨幣之間兌換的比例。通常會將某一國的貨幣設為基準,以此換算金額價值他國幾元的貨幣。在英文使用方面,有時簡寫為FX,此為外國貨幣Foreign Exchange的簡寫。

通俗的說,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也可以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匯率的特性在於它多半是浮動的比率。只要貨幣能夠透過匯率自由交換,依交換量的多寡,就會影響隔天的匯率,因此,有人也以賺匯差營利,今日以較低的比率購進某一外幣,隔日等到較高的比率出現時,再轉手賣出。

所以有時匯率也能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了解外匯儲備也能看出這個國家的出口貿易狀況。

匯率又是各個國家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金融手段。

任意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87%E7%8E%87


推薦閱讀:

盧布匯率暴跌會有什麼生意產生?或者能以優惠的價格買到什麼東西?
2017匯率跌房價也跌(北上廣深)的可能性有多大?
保房價還是保匯率,現在匯率這樣了,是不是意味著房價真的保不住了還是說政府可以兩樣都保?
2015年10月以後澳元的匯率走勢會是多少?
為什麼越南、印尼、韓國等國不對本國貨幣面值進行調整?

TAG:什麼是XX是什麼 | 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