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晉紀總論》里的這段話?

我是一個剛剛入門晉史沒多久的萌新。有地方不太明白想請教,《晉紀總論》里這段話: 然懷帝初載,嘉禾生於南昌。望氣者又雲豫章有天子氣。及國家多難,宗室迭興,以愍懷之正,淮南之壯,成都之功,長沙之權,皆卒於傾覆。而懷帝以豫章王登天位,劉向之讖雲,滅亡之後,有少如水名者得之,起事者據秦川,西南乃得其朋。案愍帝,蓋秦王之子也,得位於長安。長安,固秦地也,而西以南陽王為右丞相,東以琅邪王為左丞相。上諱業,故改鄴為臨漳。漳,水名也。由此推之,亦有徵祥,而皇極不建,禍辱及身。豈上帝臨我而貳其心,將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乎?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於中宗元皇帝。

1.提起愍懷和三王卒於傾覆的目的是從正統(愍懷),勇武(淮南),勤王之功(成都,他和元帝所屬的東海王陣營是對立的吧?大功被東晉官方承認嗎?),機變謀略(長沙,這個權是這麼理解嗎?還是說長沙曾經執政?)幾個角度反襯,從而說明元帝有天命嗎?為什麼不提其他王呢?比如東海河間?

2.干寶對於元帝即位合法性的觀點,能反映當時的人的普遍看法嗎?

實在不好意思,匿了。。。


謝各位邀……

其實只要看懂了干寶在《晉紀·總論》中所表達的歷史認識,就不難理解這段話了。

首先,《總論》探討了整個西晉的興衰,高祖司馬懿「能寬綽以容納,行任數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於是「故賢愚咸懷,小大畢力」,司馬懿知人善任,才能夠「西禽孟達,東舉公孫淵,內夷曹爽,外襲王陵。神略獨斷,征伐四克。」奠定了西晉的根基。

而武帝司馬炎「正位居體,重言慎法,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從而使得國家興盛,「民詠惟新。四海悅勸」,出現了「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的局面

但是在惠帝時期,皇帝「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所以「民不見德,唯亂是聞,朝為伊周,夕為桀跖,善惡陷於成敗,毀譽脅於勢利。於是輕薄幹紀之士,役奸智以投之,如夜蟲之赴火。內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實反錯,天網解紐。」

在這個階段,《總論》的闡述仍然以傳統史書的就事論事就人論人的方式,但是《總論》的史學價值就體現在它開始跳出這個框架,對歷史的發展過程進行理性的總結,提出了「蓋民情風教,國家安危之本也。」的觀點,認為國家和社會的崩壞,不僅僅是統治者個人的品質決定的,「由是毀譽亂於善惡之實,情慝奔於貨欲之塗,選者為人擇官,官者為身擇利。」「又加之以朝寡純德之士,鄉乏不二之老。風俗淫僻,恥尚失所。」的社會風氣才是國家陷入敗壞局面的關鍵,「故賈后肆虐於六宮,韓午助亂於外內,其所由來者漸矣,豈特系一婦人之惡乎?」

除此之外,《總論》還大力抨擊了魏晉之際玄學風氣的盛行,「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辯,而賤名儉,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干寶認為西晉亡國與崇尚玄學清談的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可以看出的是,干寶雖然身處玄學盛行的東晉時期,但他的思想仍然是非常傳統的儒學思想,他認為治理國家應當「順乎天而享其運,應乎人而和其義,然後設禮文以治之,斷刑罰以威之,謹好惡以示之,審禍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篤慈愛以固之,故眾知向方,皆樂其生而哀其死,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儘力,廉恥篤於家閭,邪僻銷於胸懷。」這是非常典型的孔孟仁政那一套。

———————————————————————————————————————————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在這段話之前有一句話「天下之政,既已去矣,非命世之雄,不能取之矣。」就是說天下大勢已經完蛋了,不是天命之英雄是沒法挽救了,愍懷太子身居正統,淮南王司馬允忠勇壯烈,成都王司馬允功勛卓著,長沙王司馬乂權傾朝野,還是一個個送掉了性命。

然後又說,懷帝登基之時有一段讖語,到了愍帝登基之時正好可以對上,所以說愍帝是天命之人,但是仍然不能坐穩皇帝之位,禍辱及身,並提出了一個問題:「豈上帝臨我而貳其心,將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難道是上天選擇了愍帝,然後又反悔了?到底是人事聽天命,還是人事行天命?

所以說最後這段話實際上是在對《總論》之前提出的觀點做一個論證,國家的興亡,天下大勢不是個人能夠決定的,無論你是正統繼承人,還是各有所長的宗室諸王,抑或是天命所歸之人,都是沒用的。「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於中宗元皇帝。」天命確實歸於元帝,但是如果你不行仁政,即便你是正統,有能力,天命所歸,也只能「卒於傾覆」。

關於元帝即位的問題,在排除他姓牛的前提下,是具有高度合法性的,首先愍帝投降後詔曰「琅邪王宗室親賢,遠在江表。今朝廷播越,社稷倒懸,朕以詔王,時攝大位。君其挾贊琅邪,共濟難運。」——《晉書·列傳第五十六》實際上就是將法統移交到了元帝手上。

劉琨在《勸進表》中也提到「且宣皇之胤,惟有陛下,億兆攸歸,曾無與二。」元帝是高祖司馬懿的直系後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南陽王司馬保在元帝登基前就有稱帝之意,但他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後人,屬於宗室疏屬,幾乎沒有得到多少支持,所以一直拖延到319年才自稱晉王。當然,司馬懿的直系後人也不止元帝一人,後來幫助明帝重振皇權的南頓王司馬宗和西陽王司馬羕等人也都在,只不過元帝在愍帝時期就已經身居高位並佔據江東之地,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即位的最優人選了。


推薦閱讀:

古代饑荒大多數是因為天災,為什麼農民造反要殺皇帝呢?皇帝招誰惹誰了?
1980年後,為什麼掙錢多了反而不夠用了?
為什麼元朝被算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朝代?
是什麼人不承認元清是中國政權?
元朝的皇帝會說漢語嗎?清朝的呢

TAG:中國歷史 | 魏晉南北朝 | 晉朝兩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