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和年邁的機械工程師差距在哪裡?為什麼需要這麼長時間的學習成長?


謝邀。

這個問題問得好,相信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憤憤不平」和「心有不甘」,但是真的沒辦法啊,干不過他們,沒得選擇啊。

其實在機械行業,一直有一個人盡皆知的規矩——「越老越值錢」,不管你是否承認這個規則,事實就是在企業的關鍵技術部門和崗位都被一幫「老傢伙」把持著,他們既佔據了企業的關鍵職位,也佔有了企業的大部分資源,而年輕人似乎總沒有出頭之日,看不到希望,沒有進身之階。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只有知道了因果,才能看得清差距,只有弄清了真相,才能找得到對策。

1、企業的培訓機制存在弊端

雖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經進步到所謂的工業4.0時代,但是就機械工程師的培訓機制而言,並沒有隨著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相應的提升,無論是傳統的國有企業,還是新興的民營企業,亦或者號稱行業標杆的外資企業,新進工程師的培養機制還是更多的依賴於「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承,而沒有一套系統而科學的培訓機制。

更甚至,如果「師傅」存心藏私的話,一個新人要想在這個行業獨當一面,那可能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甚至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至於那些所謂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的說法,有時候就是一種扯淡,因為如果師傅不能把一些行業技術規則「傾囊相授」的話,單憑個人的努力,你可能只會經歷這坑還比那坑深的際遇。

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論上是正確的,但是人們也經常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時間是無限的,但是屬於你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本來就是師傅一句話的事情,如果靠你個人去摸索和經歷,也許就是無盡的高山與苦海,也許你真得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到達「羅馬」,但是可能到達之日也是退休之時了,這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理工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陋習」,我們經常聽說「文人相輕」這句話,其實在理工科一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僅存在相互鄙視的問題,更存在「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擔憂,這就造成了在新人培訓階段的溝通阻塞和不暢,一方面是師傅不願意教徒弟,故意藏私,另一方面是徒弟看不起師傅,覺得他們倚老賣老而做不到以「師禮」侍之,這就是為什麼年輕人總是「出不來」,而「老傢伙」們總是退不了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我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非常的例外,我的師傅就對我非常好,不僅在技術上對我傾囊相授,在做人做事上也是諸多提點,讓我對他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認識他十多年了,雖然早就不在一起工作了,但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春節,我都會帶上煙酒水果登門拜訪,侍之以師禮,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所以,作為一個機械設計工程師,我們也許改變不了這種「老帶新」的技術傳承製度,至少暫時改變不了,但是我們依然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和付出去利用這種制度,特別是在中國,我們是一個人情社會,只要把人做好了,其它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你懂的。

否則,你只能是看著「老爺子」們吃香的、喝辣的,而自己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2、神槍手是靠子彈喂出來的

不記得是什麼電影里的台詞了——神槍手是靠子彈喂出來的。其實作為一個機械設計工程師,特別是一個優秀的機械設計工程師是需要用錢「喂」出來的。

一個優秀的機械設計工程師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的設計項目才能綜合的鍛煉自己的設計能力和設計思路,並在這些項目的設計與執行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技能與技巧,不斷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並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而設計項目的最終支撐就是金錢,所以我們可以說,你的機械設計能力來自於你花費的金錢的數量。

其實年邁的機械工程師並不一定就比年輕的機械工程師值錢,而是那些真正有項目經歷的機械工程師比沒有項目經歷的工程師值錢,而年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你去更多的經歷設計項目而已。如果沒有設計項目的支撐,你就算在這個行業裡面呆40年,也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更別說值錢了。

而機械設計項目從市場調研,到方案設計,到產品生產,到產品完善定型,再到產品上市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有時候一個大項目下來,幾年的時間就過去了,而一個工程師從懵懂的青春少年到年富力強的中年也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已,時間在帶走歲月與容顏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技術和能力的積澱,帶來了我們可以依靠和憑藉的知識與資本,這就是老工程師值錢的底氣所在。

如果你現在入職的公司,有大量的項目讓你參與和主持,那請你好好珍惜,因為用公司的成本來成就個人的能力是千載難遇的機會,不用在項目的成敗上有過多的擔心,凡是都有成本,有時候失敗也不過是企業的一種成本而已,但是這種失敗對你的個人能力而言反而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因為你以後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這份經歷會帶給你無盡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我更傾向於勸年輕人去一些創業型的小公司的原因,因為你有大量的機會去經歷各種設計項目,你有大量試錯的平台和項目去成就個人的能力與智慧。

就我個人而言,到目前為止,我參與和主持設計的產品至少在50個以上,這個數量對於那些國有企里的設計工程師而言,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這個數量,因為很多工程師主管的都是一些成熟的產品,這些產品雖然佔據了市場上的大量份額,但是他們並不存在很大的設計和創新空間,這對於提升一個 機械設計工程師的個人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沒有項目經歷,他們的可利用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3、天賦決定了高度

其實我一直不想說這句話——這是一個需要天賦的職業,很多人對機械結構的處理能力確實是天生的,我帶過很多新人,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出色,他只要稍加點撥就能做出讓人驚喜的創造性設計,特別是在一些結構的處理上,總是會讓人有意外的收穫,這讓我很是刮目相看,但是有的人就非常的「愚笨」,至少在機械設計這個事情上,讓我覺得難以認同,當然他們也許在別的事情上有過人之處,但是我確實看不到他們在這個行業發展的潛力。

還有就是接受能力,其實接受能力是雙向的,既有師傅的正確引導與教誨,更要有徒弟的虛心學習和領悟,缺一不可,其實這是一個溝通的問題,雖然溝通能力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但是如果天生就具有這方面的才能的話,會讓你的職業生涯走出更多的捷徑,因為沒有人喜歡和「笨蛋」打交道,有時候和過於「蠢笨」的人交流是一種修養,因為你得有無盡的忍耐和溫和才能滿足他們的有效溝通,但是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特別是當你處於優勢地位的時候,反正受損失的不是你,所以你可以很輕易的放棄與「蠢笨」之人的交流,這也就導致了年輕人無法快速的學習到行業經驗和技術,從而導致看似遙遙無期的「出頭之日」。

所以,在這裡我也有一個建議,每一個入行的新人,都需要評估一下,自己在這個行業的悟性,這種悟性與智商並不是正相關的關係,也許你只是不適合這個行業而已,那就儘早換一個行業,你永遠值得更好的擁有。

在此之前,我對很多新人都是以鼓勵為主,特別是很多覺得在這個行業有一定從業困難的新人,我都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努力就一定有希望,但是我內心深處並不認同這個答案,只是嘴上實在說不出打擊他們的話來,因為每個年輕人都需要鼓勵,我不能給他們脆弱的心靈上再潑一盆冷水,但是今天,我就我以前的言論道個歉,我想告訴那些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人年輕人,如果覺得設計很難,覺得繪圖很難,那就換個行業吧,不用在一棵樹上弔死,更不要因為一棵歪脖樹而放棄了整片森林。

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除了天賦,更需要有長年累月的堅持,才有可能做到一個相對自由的狀態,也可以說這個行業積累期太長了,對於IT行業而言,可能是「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但是後天很美好」,但是對於機械行業的人而言,那可就是「今年很殘酷,明年很殘酷,後年也很殘酷,多年以後可能很美」,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經歷這份等待。

4、平台決定了經歷

一個工程師的價值來自於其職業經歷,更多是我前面提到的項目經歷,而不是職業生涯的長短,所以在你入職之初,一定要對入職平台有一個充分而深入的認識,你的就業平台是否能夠為你提供足夠的項目支撐,是否能夠為你提供足夠的試錯成本,是否能夠為你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

其實很多老國企並不具備這樣的支持資源,以為這些企業已經在市場上佔據了相對穩定的份額,他們的產品也相對成熟與穩定,在產品創新和研發項目上,會存在一定的滯後與保守,他們更多是對產品做一些優化升級,而不是不斷的推出全新的產品,所以這些公司雖然具有豐厚的技術底蘊和積累,但是對個人能力的提升並沒有很大的助力,因為作為一個機械行業的士兵,你需要站在第一線,需要聽到槍炮聲,更需要自己端著槍去經歷一些戰爭,打下屬於自己的榮耀與天下。

其實在這個行業里,真正能成為技術大牛的,少之又少,因為真正的項目資源永遠都壟斷在少數人手裡,也只有他們才能真正利用公司的成本去成就自己的個人能力,並利用這種個人能力的反制公司的用人制度,同時也利用這種個人能力來提升自己的價值變現渠道與空間。你所要做的就是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如果你想在機械行業裡面變得值錢,關鍵點並不是要等待幾十年的職業經歷,而是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去經歷更多的技術項目,這些經歷才是你提升自我價值,並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變現,那些依然活躍的年邁的工程師只是碰巧在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經歷和把握而已,當然也許有的人是刻意而為,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被動成就,但是年輕的你有得選擇。

花費一個晚上,寫了一長答案,你若覺得還行,記得鼓勵點贊,常送他人玫瑰,己手永留余香。


年輕工程師比不上年邁工程師這一點,還真的是不得不服,表面看都是一樣的職位,做一樣的工作,但是做出來的結果跟老工程師相比,就是有天壤之別。

自己剛畢業的時候也總認為,只要等自己熟悉了工作流程,就一定不會比那些老傢伙差,現在還真佩服當初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然而,等自己熟悉了工作流程後,又發覺自己仍然有很多方面還是遠遠不如老工程師,包括現在做了十多年的技術工作後,仍然比不上很多二十多年的技術大牛,不過現在稍為好點,理智一點,學會心平氣和地分析一下原因。

經過十多年的滾打摸爬,現在,已經沒有了當初那股銳氣,不得不學會冷靜地分析原因。年輕的工程師,在熟悉流程後,的確也可以完成一些設計項目,注意,是僅僅限於能夠完成而已,但是,完成的質量不高,而人家資深的技術大牛,完成的質量高你遠遠不止一個層級,別人在設計之時,能充分考慮到多方面問題,比如人機工程、可靠性、裝配便利性、模具可行性、加工工藝可行性、維修便利性、安規符合性等等,這些都是靠長期的積累,沒有捷徑可走。我現在給工程師審圖的時候(容我裝一會逼,請輕噴!),有一點特別明顯,年輕工程師完成的設計,在裝配圖上點一下「再生」按鈕,很多時候都會掛掉,而且很多設計思路很亂,圖面也不整潔、不美觀,而資深技術大牛就正好相反,所以不得不說,技術活,真的是熟能生巧、越老越精。

除了設計水平不一之外,產品開發後期的項目跟進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年邁的技術大牛,他們掌握的知識面非常廣,貫穿由設計到大批量生產的整個開發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的知識都掌握得很好,包括產品的技術策劃、專利分析與規避、成本分析、外觀設計、產品結構設計、模具設計與製造、產品安全規範、產品行業規範、產品試製試產、包裝運輸設計、工裝夾具、生產作業流程等方方面面都懂,就像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南慕容一樣,所以說,還是有很多年輕工程師所不具備的知識。

這是個人的真實感悟,鑒於篇幅有限,一定不夠全面,但如果覺得對你有點作用,請給點鼓勵為我點贊,同為機械狗的我會萬分感激!


解決一個問題

年輕的工程師知道有五種辦法

年邁的工程師知道用那一種


搞過五六年的電氣行業,剛入行的時候,老工程師到哪都給我帶著,大部分時間都是維護為主。在火電廠裡面,出了問題老師傅帶著我去,例如一個電機有問題,他用手一摸就知道問題所在。叫我用聽針和測震儀去判斷問題,當然結果和他所說的一樣。我好奇的問他怎麼這麼厲害,他總結說道:無他,唯熟爾。

感覺他就像醫生一樣,長期的經驗積累,接觸過各種電力和機械的疑難雜症。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他的經驗加上工程師應有的好學和求知慾,也會同時進步。我比較討我的老師傅喜歡,對我也是傾囊相授,我最大的感觸是真的學不過來。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師傅一邊講解我一邊現場操作才能真正掌握,這是長期的過程。我比較懶下班了都回家打遊戲了,而他回家還看書。對於我來說工程師是為了工資,他更多是為了興趣。


這個問題我有點感觸,寫個吧。

我經歷了三個機械老師傅。第一個是國企高級工程師,第二個是私企老闆中級工程師,第三個是幹了二十多年機械的老工程師。不知道他職稱。

感覺和年輕工程師最大的區別,就是考慮的多,考慮的全面。

如果你幹了機械一兩年,腦子手都轉的快,那麼在三維圖與工程圖上,畫的可能比他們還快,到你不知道軸為何要標h7或者h6,為何要倒角,為何不要倒角,1.6粗糙度好還是6.3粗糙度好

同一個功能的零件,你設計出來,做出來要100,他們設計的做出來可能只要50。

你用一兩萬的電缸,他們可能用幾千快幾百塊的氣缸加軸承達到同樣功能。

為啥年輕工程師幾千塊錢沒人想要,老工程師幾萬一個月搶著要,就是這麼來的。

我是老闆也想要老工程師,因為他知道什麼對,什麼錯,能給你省錢同時,還能達到你的要求。

順便提一句,干機械要做項目,能搞出東西,不然永遠入不了門,別說十年八年,比如你做二十年工藝,也只是工藝工程師,你不知道為啥軸同心度要0.02,只知道怎麼做到0.02


1、從能力上成長上來看,不論是機械行業,還是IT行業,在項目充足的情況下,敢打敢拼,三年基本上都能抵擋一面了,不才差不多就是三年升的主任。

但是,IT的項目一般周期短,機械的項目周期長,所以在兩到三年內,兩個行業能經歷項目數量差距太大。機會少,自然成長慢。

2、年輕年邁的機械工程師差距在哪裡:

混的好的機械工程師年輕年邁的沒有差距的,都是富有激情,敏銳好學,從不單純看經驗,對齊用戶需求,用數據說話,情商高。

but,大多數單純的機械工程師應該是一個企業裡面混的不咋地的一群人。

混的差的年邁,年輕區別還是有的,兩者差異最主要是心態!

年邁的,狼性磨滅,穩(認)健(命),沒有太多雜念,反正地位有了,不會一言不合就甩鍋走人,唯唯諾諾,勉強能用(畢竟一個項目的贓活苦活總要有人抗鍋吧)。

年輕的比較跳(薪酬)脫(太低),想法太多,急於求成,需要人hold住來降低項目整體風險,用起來傷神。

不過,我個人還是非常敬重年邁的老工程師,一方面是確實他們比較敬業,能穩住一些項目,另外一方面確實有種兔死狐悲的情感,給企業打工,誰都有付出青春,年級大了,干不動吃經驗的一天,給予他們今天的尊重,就是給自己明天的未來。

3、為什麼年輕機械狗需要這麼長時間的學習和成長?

這就是扯蛋的,除非是那種需要動手操作的職業,三年沒有混出頭,基本就是廢材,指望在一個企業裡面慢慢熬,不主動抓住機會,不通人情世故,不刻苦求真,沒有狼性,真把自己當成狗了,洗洗睡吧。

不要被經驗這種偽命題嚇壞,捨棄面子多問,問不到,不懂的東西,就上網解決,如果中文的沒有,那麼英文的,日文的,德文的,法文的,一定會有。同時,做方案的勤奮點,多做幾個方案,總有一個能中吧。

最後,慣例無腦再黑一把,工作十年的老機械,才會接觸到報稅這項技能,而剛畢業的碼農就會。很多干機械的稅前收入都比不上別人納的稅。

你這麼黑機械。

唉,脫坑以後,痛定思痛,痛何以堪!大家千萬別被機械越老越吃香誤了青春!


為何成長慢?

第一,要學的東西太多,真的太多。

基礎的數理化等不提,包括但不限於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製造,機加工工藝,設備,材料科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液壓,焊接,熱處理,金屬冶金,鑄造,複合材料。。。。。不是要你能橫流倒背,必須要知道需要什麼理論該到什麼地方去找,並且能看得懂。

第二,離開學校,就沒有專門給你講課+指導的老師。師傅起個頭,後面的你只能自學,歷練,積累。加之行業內流傳「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部分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師傅一般會有所保留。更多的是,你在學習積累,資歷老的工程師也在繼續學習積累.。。你何時能趕上。。

第三,企業要掙錢,培養工程師的資源就有限,一旦市場沒有更高的需求了,企業也就沒有繼續投入資源的動力了。


高票答案已經說的挺全面了,我這裡再增加兩個角度吧。

1.行業門檻不一樣

機械因為大部分都看得見摸得著所以不管是誰都可以指手畫腳一番,而IT畢竟比較抽象不懂的就是不懂。跟你大侃特侃某些汽車的發動機怎樣怎樣好像自己特別懂行但是看到一個Excel裡面用了VBA就拜服的人不在少數吧?所以雖然兩個行業都很有深度,但是IT行業自帶門檻,機械行業的前幾年就是在跨越一個不高但是非常寬的門檻。

2.評價成本不一樣

IT行業有用沒用的證書一大堆吧?機械行業除了某些細分領域基本沒有。IT產品的迭代非常快,而成熟的機械產品迭代周期是非常長的。因此評價一個人的能力,無論是從證書下手還是從成果下手,IT行業都比較容易。偏偏機械從業者的基數又很大,如何挑選優秀人才而把划水的剔除,從業時間成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選擇。

就說兩點,想到再補充。


機械工程師成長慢,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基本沒有實現工業社會的分工,或者說分工不夠細。導致一個工程師必須學會從需求分析到方案到設計到繪圖到採購到工藝(工藝還細分為鍛鑄車銑刨磨鉗熱表,現在還有3d列印等等細分專業),有些還要熟悉標準件機電部件供應商,知道常用零件供貨周期和採購價格(成本是設計出來的)有自己的合作加工廠,了解這些工廠能力,有幾台機床,精度如何,加工範圍如何,工藝能力如何,生產周期如何,到安裝調試等等一條龍的業務能力。從項目周期來說小項目兩三個月,大項目兩三年以上,犯錯誤修改成本極高。

作為對比,it工程師首先細分為需求工程師,架構工程師,軟體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等等,項目周期小的幾周,大的幾個月完成一次開發迭代,試錯成本低,可以反覆迭代優化。

簡單說,it工程師早就過了造輪子的階段,甚至有時候汽車都有了就是改改外觀內飾動力匹配,因為有各種框架演算法用例。

而機械工程師有時候別說輪子,連造輪子的材料都得自己動手先砍木頭去╮(﹀_﹀)╭

可見培養一個優秀的機械工程師受限於現有體系,確實比it成長要慢的多,但一旦成長起來,職業防火牆也會高一些吧。


我媽單位,一個機械加工廠,經常收到合作方剛畢業研究生設計的根本造不出來的神奇圖紙。

什麼閉合尺寸啦,塞不進去螺栓的孔啦,神奇的公差啦,看不到內部結構的刨圖啦,拆不開的裝配圖啦什麼的。


機械行業小透明說說我們院的總工程師陳工吧

看圖技能一級

有什麼不懂的去問她(對的是她,一個和藹的老阿姨,肅然起敬,不過搞設計的只有她一個女的)等我把問題說完,她瞄幾眼圖就能明白,很多大學出來的畢業生圖都看不利索,別說設計了(說的就是我)

繪圖技能一級

畫圖快准狠,之前忙的時候,院里的青壯年都被派去現場了,她留在院里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設計畫圖全她干。想起我面試畫的那幅CAD(′?ω?`)感謝院里肯要我。

就這兩項基本技能差距也不是一點兩點,不要說現場的經驗了。

陳工已經五十多了,CAD不要玩的太溜,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也是關愛有加,經常對我們說,慢慢來,做設計先吃三年蘿蔔乾飯。最重要的是他們很有錢,會請喝咖啡奶茶冰淇淋(??ω??)?

機械行業老工程師都是寶啊? ????


個人認為,主要是機械設計的驗證成本太高了,即使三維軟體驗證設計無誤,現實產品的實現還是無法保證,只有出樣機才行。但是軟體行業就不一樣,驗證成本很低,特別是現在流行的js等語言。

所以,你即使是機械天才,沒有資源出樣機,一切都是0,但是軟體天才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做很多事了。


手機碼字,實名反對目前所有回答。

我的回答:

純機械行業, 從瓦特改進蒸汽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數百年的時間,數億人的智慧結晶,沒有10年經驗,是不敢說懂得的。老人工資8k, 新人也就2-3k.

第二次工業浪潮, 電氣化。 距今100年吧, 很明顯,偏電工程師比純機工程師收入高。 老人工資8-9k, 新人 3k.

第三次工業革命, 信息化。 距今幾十年。 前置知識積累明顯比純機不是一個量級的。 老人工資10k+, 新人工資5k.

結論:越新的細分行業, 工資越高。


想說兩點

1.要求知識面廣,還要學的深(發展時間太久了

2.網上資源少,共享差。

這是上研究生感受最深的兩點


首先,大學學習與實際生產完全脫節,單就製圖這一項,實際生產最重要的粗糙度,公差。在大學期間,你是不需要去考慮的,你要做的是強度校核,功率計算以此來零件選型。

其次,我認為任何一門技術想成長,都得靠鍛煉,顯然機械工程師的項目時間和成本是相當高的,我剛畢業的時候做了一個極其簡陋的提升機構,單就材料費就花了5w多,這還不記人力成本,相比較於計算機編程 成本差的太遠了。

最後,機械工程師不單單要考慮機械結構,還要和電氣工程師配合,那麼設計出來的機器,必須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哪裡留線槽,哪裡開孔都很講究,我師傅說過,這種東西純靠經驗。再回到我做的那個機器,從研發到採購到後期裝配電氣測試足足花了四個月,再次強調一次,那台設備的結構相當簡單。那麼一個擁有豐富項目經驗的工程,所花費的時間可想而知。


參考老中醫為什麼比年輕中醫更值錢。

老中醫具備及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又有大量的實踐基礎。一生接手無數病人,分析研究過無數病情案例,並為其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種經驗和積累,依據病情的思維體系之龐大、完善,是年輕人根本達不到的。對於他們來說,一般病情是沒有難度的,會給你一個最佳的,最有效果的方子,而且犯錯概率和風險極低。所以人們願意找老中醫看病,中醫也越老越值錢。

很多行業和中醫一樣,是很吃經驗的,需要靠大量理論支撐,和實踐的積累。

機械行業也是如此。

其實中心思想就是年邁的機械工程師職業生涯經歷過的項目,恐怕比年輕的工程師見過的都過,他們的經驗,是拿錢砸出來的,是拿一次次的錯誤總結出來的,是一套一套的方案走下來的,這些是年輕工程師沒有經歷過的。

所以:

1、其經手的項目完成時間快;

2、項目質量高;

3、可靠性、可行性高,錯誤概率低;

4、成本低,浪費少;

5、精通項目的一些列流程並考慮周全,溝通成本低,後續問題少。

包括且不僅限於以上的優勢,就是青年工程師於有經驗的工程師的差距。

這些差距,非一日之功,需要你拜師學藝,需要你有足夠的背景、潛力和機遇,讓企業和平台願意拿時間、拿錢來砸你。

不過,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時代在進步,且變化極快,年邁的工程師不一定跟得上的時代的變換,而年輕人的優勢變在於你的學習能力,適應並跟上時代潮流的能力,你的創新思維。

但是,不能丟下的是老一輩人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負這偉大的時代!


年輕的處於笨拙的抄書,而且不知道所抄為何物;抄出來的書自己都不知道後續會發生何突髮狀態,面對突發難題會一籌莫展;不停的製造新問題;

年邁的一般知所然,知所設計,知所製造,能進行順利大批量的無誤量產;能不斷的解決老問題,棘手問題。


應該是見的多了,知道的多了,所以考慮的事情也多了。

在下即將踏入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專業若是二十年後知乎還在,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經驗,二字


據我所知,IT大牛們也是學習了一二十年才成才的,只不過他們中有的人學的比較早,小學就開始學習編程了,再不濟也是初中開始,到25左右就是專家了,我19歲上大學後才開始學,很多基礎的模塊都還不是很清晰,怎麼能和那些人比。

另外一些人就是典型的天才,智商高,他學一個小時比你學5個小時都有用,效率高的嚇人

這些人經過四年時間就可以成為一個高手,再工作一兩年就是專家。

還有的就是用時間來換的普通人,我們這些普通的學生,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學習,並且持之以恆,學個十年差不多也是個高手了,再學個五六年也能成為專家,差不多就是博士畢業的時間。

題主所說的培訓機構出來的,那叫碼農,專門搬磚的,我們不能否定有一些厲害的大牛是培訓出來或者轉專業的,但個例畢竟很少,培訓大部分是不如學院派正規軍的。

人生,不管學習還是生活,都是一步一步來,學習工作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還需要一直努力呀。題主要堅信自己


主要在經驗,但是年輕人有衝勁,只要持續學習,還是能夠很快成長的


這樣跟你說吧,同樣的行業,你跳個槽,換個公司,然後你光光適應新個公司的供應鏈的加工能力都得磨合至少大半年。更別說新產品的開發對原始供應鏈上游供應商提出的新的要求以及開發新的供應商又得重新磨合了。你開發一款新產品,你們公司的上游供應商都跟著一路技術升級。。。。。


區別就是開縣井噴能少死多少人 七橋項目部一個老闆凳在14年二月二告訴我的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什麼武器是獲得了成功,但在使用上背離了設計者最初的目的?
複合材料分析的熱門領域與發展方向是什麼?
機械和編程如何結合?
推土機vs坦克,哪個更厲害?
為何我們學的機械誤差如此之大?

TAG:機械 | 機械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