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們都是如何一步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辨識度的?

是對前輩的崇拜追隨,或者對自己偏好的堅持,抑或是某一次的靈感突現等等,本意只是陳述事實討論總結。


這種談風格的方式太「門外漢」了。

風格的是不可也不應尋求的。我相信沒有哪個「大師」或者成熟建築師是為自己定下了風格的。比如你能給我定義一下卒姆托(Peter Zumthor) 的作品是什麼風格嗎?

你看到的「風格」不過是他們自己對建築的理解或者秉承的哲學在一系列作品中的體現罷了。它們會有一些共性。比如卒姆托擅長通過對空間的組織,材料的細膩考量,構造的創新,來進行空間氛圍的營造。他的所有作品都體現出這種細膩的品質,讓你覺得這就是他的「風格」。

建築設計時我們會對城市,歷史,需求,工藝等等進行考量,然後創造空間和結構甚至構造並賦予材質。並不會有多少人拿到設計用地後,就開始思考著:我必須要設計個什麼風格的(或者我的風格)建築。

或者換句話說「在現代建築的背景下,大部分情況以思索「該用什麼風格」開始的建築設計,都是走歪了道的」。

自認為更重要的是多豐富基礎知識,豐富能力,比如「城市與建築」「歷史與建築」「結構」「構造」「材料」等等等。當所有的基礎都積累飽滿,然後再通過你的價值觀審美觀被運用在你的設計中。

「風格」什麼的都是浮雲。我是如是理解的。


建築可以由技入道,或由理入道。

由理入道。建築外形上的風格各異,實際上是設計師們意識形態,世界觀的不同。

在你心中 建築在這個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有什麼意義,是文明的痕迹,還是居住的機器,喜愛典雅高貴還是粗獷豪放,是否認同極簡主義,是否認同功能至上,嚮往世俗的熱烈,還是出世的禁慾。

心中有沒有中二的夢想,對建築的意義有沒有更加顛覆性的思考,找出建築新的可能的存在方式。

在社會層面,想對人們的心態和行動方式造成何種影響,想要提供一個什麼樣的人居環境。

由技入道,就是實力能不能撐起野心的問題,腦中迸發的靈感,能否將其完整的落實。不論在是一開始打好基本功,在對方案的反覆推敲中積累經驗,還是結合最前沿的技術,推動總是滯後於科技進步的建築革新的進程。從匠人營國文藝復興時直到現在,建築設計需要的外延技能會越來越多,只會把天馬行空的想法畫出來是不夠的,數學都學成那樣還做什麼參數化。

一個風格明確的建築師,他的哲學觀點,技術選擇,建築風格,這個系統一定是完整而自洽的。


謝邀。

同意 @木子西元 的說法,「風格「這個詞聽起來有點不專業和過時,有點像是外灘畫報這種雜誌採訪大師會用到的。風格是結果而不是設計的開端。

但是大概我也能理解你想問的問題。因為如果在建築行業,你的設計沒有辨識度,沒有形成品牌效應,不能一眼被辨識出來,真的很難被稱為大師。想想看,其實當代的大師基本上都有一個標籤,扎哈是流線型,蓋里是揉碎的紙團(不要打我),SANNA是輕薄透,安藤是混凝土。。。。。。甲方想要一個流線型建築的時候他是不會想要去找庫哈斯的。大師作品已經是產品了,沒有品牌和名氣的產品是賣不動的。

我假設你是在努力向著大師之路邁進的開端上,想要問怎麼樣才能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一個標籤。 那麼個人覺得先去明確你做設計的方法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做設計的方法和大家都一樣,恐怕很難產生出一眼看過去就和別人不一樣的作品。找到你目前做設計的方法後,我要說不要管什麼短板,把你最擅長的部分發揮到極致。扎哈以前學數學的,最擅長邏輯,通過數據產生形態基本上別人也搞不過她;庫哈斯以前拍電影寫社論的,最擅長文字,通過文本來定義一個diagram進而轉譯為建築別人也搞不過他。

至於發揮自己長處之後該怎麼辦我也不知道了。。。。。。


謝邀

首先,學校畢業走向社會只是建築師的起步,大部分人學校里學的東西僅僅只是作為入門,等你畢業了面向社會現狀、行業現狀,這些現狀你都能接受了再談職業生涯

工作前三至五年,請去一家綜合設計院,一定要整個流程都能接觸的那種,最好是不缺活的大院或者事務所,這樣至少保證了你做的東西是時下「流行」的、有一定水準的,而不是為了賺錢不追求設計品質的。摸爬滾打三五年之後,爭取成為項目負責人,獨立負責或者主導一些項目,慢慢的把自己的設計理念融入到作品中,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思考-實踐-思考-實踐-提高-思考-實踐。。。慢慢的,你就成為建築師了,至於是否能成大師,看你在思考和實踐里能走多遠了,有的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建築大師,僅僅只是一個建築師,然而,這也沒什麼不好,一個建築合格的建築師同樣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傲嬌臉.jpg]。

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宏觀意識,一定要有邏輯思維,一個好的設計是一環扣一環的,此謂邏輯思維,有的人做很多年設計也不懂這個道理。

先成為一個合格的建築師,再談風格,其實,個人覺得,一個成熟的合格的建築師認真思考過的設計進而進行實踐的成果,一定是有自己風格的。每個人的邏輯不會完全相同,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認真做好自己,風格不言自明


補充一點。

建築大師們也並不是都從一而終的都有同樣的「標籤」。

賴特早期的草原學派住宅和後期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根本不能用標籤來識別。所以用建築上的標籤來概括大師的作品是不一定準確的。

建築永遠都需要考慮功能性和需求即使他是大師。

況且在紐約建一個草原學派的私人博物館聽起來挺詭異的。


遇到什麼樣的甲方你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風格。


瀉藥。 以下僅為個人觀點,有些偏題。我是不太贊成把某個建築大師貼上風格標籤的。個人理解的所謂建築大師,是站在建築師這個職業的金字塔尖上的一批人,他們的作品和思想不說是影響了世界,至少在當下有一定的指引和導向作用,影響了一批行業內的人。被推崇或效仿,甚至是被批評或批判。

所謂的風格,只不過是大家學習或效仿過程中的總結與歸納,而並非大師本人的設計出發點。甚至很多建築大師們也非常反對人們把他及他的作品歸入到某一風格中。在設計過程中,不僅是建築大師,相信每一個建築師,都會有自己喜歡或是擅長的處理空間和功能的手法,但是我認為這並不能成為給建築師貼上某個風格的標籤理由。簡單來說,風格是一個概括性的總結,但這又僅僅是表皮的,形式的,大師的真正設計思想遠遠不在於此。


謝邀 個人覺得跟時代(工業 政治)發展有關 跟個人性格也和擅長點也有關係 風格的變化 肯定依附於建築師的思維和價值取向 好比畫家的繪畫風格形成 歌手的曲風嗓音 吶喊點 述說點變化 例子我就不舉了 手機爪爪 你研究下建築大師風格形成的時間節點就可以看出


大院設計師一輩子都沒風格吧


推薦閱讀:

revit中有哪些族庫插件,各自優勢在哪裡?
中國建築師張永和在建築和教育界有著怎樣的成就及地位,使他成為 2012-2016 年普利茲克獎評委?
給好朋友做設計該不該收費?
ingenhoven 這個綠谷建築的中庭應該如何用犀牛和GRASSHOPPER建出來?
SU、PS如何做出這樣的效果?

TAG:建築師 | 建築設計 |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