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靠近晶圓圓心,切割出來的 CPU 體質(質量)更好嗎?

晶圓上不同位置切割出來的 CPU 是有「體質」之分的,可以參考:同型號同款 CPU 為什麼會有「體質」之分?。

然而同時,網上流傳著另一種神秘卻沒有有效信源的多種說法——「越靠近晶圓中心、切割出來的 CPU 體質更好」,比如:

  • 同型號同款 CPU 為什麼會有「體質」之分?:「越靠近晶圓圓心的cpu體質越好,雖然廠商會對質量進行檢查,但是還是會對超頻能力有很大影響」
  • [硬體產品討論]新人覺得cpu體質一直是霧裡看花:「就像說越靠近圓心的體質越好一樣,又不是西瓜。越到中心越甜,至少理論上完全說不通。」
  • Tahiti的4個技巧 HD7970使用經驗談:「一般來說,越靠近硅晶圓圓心,切割下來的晶元漏電率越低,多用於高端顯卡當中。相反,晶元漏電率可能會相對較高,一般用於主流顯卡中」
  • 好卡大蛋推論,所有同針腳AMD的CPU出廠時都是多核高頻的, - 電腦討論 - Chiphell - 分享與交流用戶體驗的最佳平台:「好超的都是同一片晶圓里最圓心部分的幾片,因為和硅晶體結晶特性有關,靠近圓心附近的晶圓純度最好,特性最佳,所以用那部分出來的帶x的好草,就那麼簡單」
  • 十核就比四核強?哪些因素決定晶元性能-ZAKER新聞:「晶元的原材料是從晶圓上切割下來的,在切割時,越靠近圓心的部分體制就越好。體制好的晶元能以更低的電壓達到更高的頻率,因此發熱量更低,也更加省電」

但沒有一種說法非常有說服力,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

另外還想順便問一下,i7 帶 k 不帶 k 甚至是 i5,是不是都是由同一片晶圓上切割下來只是由於「體質」不同而帶上不同編號呢?同樣的設計、「體質」的差別可以如此巨大、以至於可以區分出產品線嗎?

-

JS Bin

http://sos.zhihu.com


做 EDA 的是有這方面的研究的。晶元不同位置良率不同,但是有相關性,可以用機器學習、貝葉斯的方法進行預測,減少測試成本。比較有名的是Virtual Probe: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Bayesian Statistics to Understand Nanoscale Silicon

下圖是[1]中的一張插圖,可以看出wafer不同位置的晶元測出的delay確實不同,不過不一定是「中心」最好。

[1]Zhang W, Li X, Liu F, Acar E, Rutenbar RA, Blanton RD. Virtual probe: a statistical framework for low-cost silicon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ystems. 2011 Dec;30(12):1814-27.


作為日常生活在FAB內的硅工告訴你 純屬無稽之談


純度高,所以體質好的可以先拖出去揍一頓——載流子不夠你拿嘴皮子導電?

光刻成像對CPU體質影響不大,本身就是一行一行掃過去的。如果你說成像有問題,那麼每一行都會有問題,不存在晶片中心的CPU獨好。

影響CPU體質的主要是刻蝕工藝刻蝕材料。集成電路本身也是電路,其導線和邏輯元件都是靠刻蝕/腐蝕做出來的,腐蝕多了少了都會使電路參數發生改變。顯然,不存在一種上料手段使腐蝕行為完美的均一化。也因此,會無法避免地存在一部分晶體管無法在標稱電壓下工作,與另一部分晶體管在低於標稱電壓時即可正常工作。這兩種都是壞的早的……

以上內容大約是高中化學競賽與大學電氣工程會講到的內容,呃,還算有一點門檻。

我朝CPU製造瓶頸在刻蝕前體,也就是說沒有光刻機刻出來的待腐蝕面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強調光刻機禁運這事,電路設計和材料優化(設計和選擇)是我朝可以直接用人才儲備堆出來的東西,不禁運,相當於無門檻。我朝擁有了最先進(同級先進)製程的CPU製造能力,那就是掌握了核心、最核心技術,就是往後以國家層面主導世界計算機產業的能力。


基本上是扯淡。至少我看到的T家wat數據和良率分析里,中間和邊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弄清所謂的"體質"是什麼意思。

用於製造晶元的晶元一般都是單晶硅。在製造過程中,晶元難免會有缺陷。所謂"體質"可以理解為單位面積內晶格缺陷的密度。

目前,生產晶元的主要方法是提拉法。提拉法是將構成晶體的原料放在坩堝中加熱熔化,在熔體表面接籽晶提拉熔體,在受控條件下,使籽晶和熔體在交界面上不斷進行原子或分子的重新排列,隨降溫逐漸凝固而生長出單晶體。生產過程中,提拉棒不斷旋轉,晶體從籽晶由內向外生長。越向外排列出錯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說產生缺陷的概率越大。因此,從統計學上講,晶格缺陷的密度由內向外升高。

映射回我們開始解釋的概念,即靠近中間的晶元體質好,外面的體質差。


這還要看光刻廠用的電,比如g3258,越南用湄公河水力發電,製造的u就是大雷,1.2v都上不了4g。哥斯大黎加用的南美木炭燒的火電,因此容易出大雕,1.1v就能上8g。德國用阿爾卑斯的雪發電,但是由於雪力不能有效地發電,所以德國光刻廠生產的g3258數量是零

最近印度開發了一種雨cpu,利用乞拉朋齊的雨水作為cpu進行運算,估計其計算能力超過一百萬億個天河二,其基本原理是:雨水是導體,雨水之間的空氣是非導體,因此下雨的那塊天空整體可以看做一個半導體

以上


看到某些說法我大概是上了個假大學。從理論上來說,並不會有更靠近晶圓圓心質量更好這種事。晶圓(多是Si)是作為一般材料襯底而言的,其本身製造工藝一般是直拉法(直拉法_百度百科),先變成一個柱子,然後切割再表面處理(看需求,增加氧化層適應mos工藝,mos是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所以再拿去做集成電路。而且這玩意多數是單晶的,只有一種晶體結構規則排列,所以切矽片沿著晶向就很容易切,題主圖裡面的每一小格其實就是沿著晶向切的。

接著要做集成電路,做光刻,邊緣畸變是可能存在的,這種情況一般是光刻機,掩膜板,晶圓尺寸不配套!!但是流片這麼貴的過程,誰(和諧)會用個尺寸不配的晶圓來減少良品率?

光刻來說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接觸式的就是把掩膜板(MASK)貼在有光刻膠的片子上,非接觸式的也需要用到MASK,說白了就是把MASK上的圖形投影到片子上,這種來說成本高精度低,但是對片子的表面損害要小。因為光刻膠是一種特殊材料,遇到特殊光源會起反應,MASK就是起到轉移圖形的作用(這和照相機完全不一樣,照相機是透鏡成像吧喂)。而MASK是重複利用,這裡有分為正刻和反刻,我這裡不展開說明了,感興趣自己去百度或者維基百科。之後還有摻雜工藝,以及外延生長,說通俗點就是鍍膜,然後刻蝕,就是把多餘的光刻膠去掉,留下來的部分就是你需要的。往往一層不能滿足要求,就需要好幾層好幾層的對準,一層層的套刻。

至於為什麼會有差異,工藝很多,總有幾道工序不能完全到位,比如外延生長薄膜的均勻性問題啊,封裝包線的時候出現偏差啦等等,納米級的東西,稍微有一點偏差可能性能都會不同。

至於細到CPU的方面,沒了解就不強答了。


這問題並不是異想天開。那些調侃的回復其實比較無知。做晶片其實就像蒸饅頭一樣。同樣的步驟,你蒸出來就是死面的疙瘩,為什麼?你是否知道蒸饅頭時開著抽油煙機,蒸出來的品質都有變化。何況蒸晶元。至於中間的是否品質更好,我不專業,但是我認為一定有些許區別,這個和氣壓,溫度等環境都有影響。你說他是風水學,也不為過。


有可能吧。我做過8寸和6寸外延製程,外延出來的外延層最外圈會差一點。外延的常見缺陷Slip只在外圈有,單片外延機生產的時候最外圈氣流差一點,多片外延機上下片的時候外圈容易碰到,背面的參雜可能溢出影響外圈,或者其他原因會導致外圈沉積偏差,還有,其他製程也會導致外圈比較容易受影響。這些影響如果不是很嚴重,我們會流下去,但這樣的片子做出來的外圈晶元估計就不知道了。

12寸外延怎麼玩我沒見過,不知道會不會有改善。


感覺這麼說的人,應該是當年吃西瓜得來的經驗…


至少在光刻環節上是有差別的。然而差別不大(都在容忍度內)。如果差別大到足以影響cpu體制話,早停機檢查了,fab的物料、人工、時間貴到爆,絕不允許這種事發生。同時,其他環節會糾正光刻環節造成的偏差。很多光刻環節的容忍度都是和其他環節的糾錯能力相關的。所以綜合起來體質有細微影響然而不是普通玩家需要擔心的。

詳細光刻環節的差別:

縱向:

大數據上,靠近圓心的圖像們的對焦度比邊緣的好。所以刻出來的這一層線路清晰。別以為圖像是一個一個一行一行掃出來的,就認為對焦度都一樣。其實,這個有超級多的影響因素,人類已經竭盡所能來克服那些已知的效應了。邊緣效應無處不在,西瓜的中心甜不是白甜的。

來個例子,某國高端光刻機矽片是吸在硅台上的,邊緣受力和中心是不同的,矽片邊緣放大了看其實是翹起來的…縱向對焦在邊緣只好默默流淚了。

橫向:

靠近圓心的圖像們的對準度的標準差比靠近邊緣的標準差好些。

一般現在一個cpu至少要反覆走十幾到幾十次光刻。我不怕我這一層我刻偏了因為下一層我

偏得一樣照樣好用。,但我怕兩層之間相對偏了。標準差越小,對的越准。

舉個例子:做CPU的光刻機得是高端的吧,高端的得是浸潤式(immersion)的吧。immersion水在邊緣更容易殘留,殘留了得蒸發吧,蒸發了會降溫吧,降溫了會導致矽片形變吧。變形了水平對準就不準了吧。


光刻時的曝光量抖動,focus抖動,overlay shift,透鏡組受熱形變,灰塵,纖維,氣泡,cmp時的不均勻,鍍膜不均勻,刻蝕不均勻都會造成最後晶元上出現缺陷或者體質不好。這些東西有的是隨機抖動有的是每台機器都各不相同,要是能猜得出來可能省不少錢。

今天發現他們居然準備修正掩膜版受熱形變帶來的誤差了,真是會玩。


邊緣和中心有區別,但未必是體質最好。

(最多說個,中心體質好的概率高於邊緣,絕對不可能說中心的個體必然比邊緣的個體好,然而這句也要看測試數據才能說出口)

這種INTEL肯定有大數據的,然而肯定是公司機密。


換個角度說一下。

如果真的如此,以商人和資本的尿性,7700K 後面不給你綴上類似CC OC這樣的字樣來進行個價格區分?


我能說測試過程中 我曾遇到過中間全紅(漏電)的


CPU的品質會受很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設計上, 架構是否合理, 選用的乘法器、加法器演算法是否合適,都會影響大CPU品質,這也是為什麼這個領域IP如此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選擇製造的晶體管工藝,前段時間知乎上台積和三星之爭就是說的這個,這裡體現得差異就是MOS管的Ioff等這些參數。

再往下一層,MOS的參數受到光刻的CD、OVL、刻蝕的CD Bias、離子注入這些影響,這塊應該是題主想問的了,這些製程過程中Chamber的邊緣一致性和中心會有差異,所以邊緣比中心可能會略差些。


別的流程不太懂,但CMP這道絕對是中間比edge好


這圓形的cpu你知道魅族要打磨多長時間嗎?怎麼可能不好


你當是西瓜啊,越到中心越甜


理論上來說,wafer上不同位置出現缺陷的概率應該是相同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大前提,就是FAB工藝很成熟沒有出現偏差。以我的經驗來看,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在一個新工藝量產初期,process有不少待改進的地方,wafer邊緣和最中心的位置出現defect的概率最大。以至於在產品開發剛開始階段,可能會把最邊緣和最中心的晶片排除掉,以避免因工藝不穩定的因素干擾影響產品開發。至於300多道工序里的什麼地方導致的這個現象就不清楚了


推薦閱讀:

三年前台式機升級CPU,求建議?
為什麼 AMD 的 CPU 現在還在用針腳式插座而不是像英特爾一樣用封裝式呢?
Linux下有沒有寫段小程序讓CPU高負荷運行而達到升溫?
現在AMD的股票還值得買嗎,在大陸怎麼方便買美股?

TAG:中央處理器CPU | 晶元集成電路 | 計算機體系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