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具體是如何進行的?
謝邀。
帝堯統治晚期,聯盟首領位置的交接,成為帝堯及其治下的華夏部落聯盟所面臨的重大政治議題。其時,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各部落、各聯盟治理層所掌握的資源越來越多,儘管帝堯勤於政事,操勞終生,但這更多的是一種卓越政治家自身的自我道德約束,並非體制牽絆所致了。而在當時的條件下,聯盟首領所掌握的資源,不僅能夠使其在聯盟範圍內施行統治理念,而且也是保障其部落順利獲得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的重要條件。
從《史記》中對這段歷史的相關表述來看,當時有條件、有資格、有實力角逐這一位置的,主要是下面的幾個集團。一是以帝堯之子丹朱為核心的集團,這是最為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當然也是帝堯本人所希望的局面。支持丹朱繼位的主要是放齊部落。丹朱的劣勢在於其自身素質在各路競爭者中的相對薄弱,他的性格比較剛直,缺乏冷靜的政治智慧,政治鬥爭的才能和經驗都很稚嫩。二是以共工為核心的集團,其主要支持者是讙兜。共工因主導上古時期地位頗重的水利工程而在聯盟中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在水利工程中能夠制衡共工地位,並進而進一步覬覦聯盟首領之位的,便是崇伯鯀。鯀的最大優勢在於獲得了聯盟行政團隊中具有較高威望的四岳的鼎力支持。
在統治後期,帝堯曾就繼承人問題徵求各部落意見,以了解丹朱所面臨的形勢。在基本掌握了各方勢力分布之後,帝堯選擇暫時擱置繼承人的問題,為子嗣丹朱做更為充分的繼位準備。這時,四岳則已利用其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以及水患再次凸顯的熱點問題,成功將崇伯鯀擺到了顯要的前台位置。一場平靜之下所隱藏的激烈博弈悄然開始。
帝堯對策的出發點,是為丹朱集團選擇一位沒有濃厚的勢力和背景色彩的較為強力的平民部落代言人,以輔佐丹朱順利繼位。最終,他選擇了重華。重華憑藉其處理家庭關係過程中表現出的品行以及部落聯盟治理過程中的卓越才能和德行而獲譽。經由四岳的舉薦,重華登上中國歷史舞台。
帝堯對重華開始了全面而細緻的拔擢與考察。為拉近相互間關係,鞏固雙方政治同盟基礎,帝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下嫁重華,結下翁婿關係,同時通過兩個女兒對其進行觀察和了解。初步的道德考察結論與民間輿論相吻合,帝堯開始賦予重華處理行政事務的權力。重華出色的完成了各方面任務,獲得了多方面的好評。在此過程中,重華自身及圍繞在其周圍的利益方開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在他們看來,重華完全能夠自己繼承帝堯的位置,成為全聯盟的首領。重華開始利用接待四方部落首領的機會,結交各方部落,培植和經營自己的一方勢力,同時在輿論上攻擊丹朱,並挑撥帝堯與丹朱父子間關係,甚至於阻礙他們父子相見。經過一段時間,帝堯逐漸察覺了這一傾向,他深知這一過程顯然已經不可逆轉,於是只能在此局面下儘可能的予以應對。重華曾被委派前往各種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但都憑藉其自身突出的生存素質化險為夷。帝堯還利用重華家中後母及其同父異母弟同他間的天然隔閡,以加害重華,但仍然沒能成功。
經歷諸多險象的重華意識到了局面的嚴重性,於是決定把握局勢主動。重華實施突然的行動,將帝堯軟禁起來,並放逐到異地,使其遠離聯盟政治中心。對外宣稱受帝堯之禪攝行當政,演繹了一出莊重的禪位儀式。丹朱眼見得局勢已然失去控制,索性公然自立。然而,其能量顯得非常有限,沒能構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二十八年後,帝堯在軟禁中去世。重華在一幕避讓丹朱的政治表演之後,正式繼位為華夏聯盟部落首領,是為帝舜。
所謂的禪讓,最早出現在《尚書》之中。而《尚書》文本,已遠非本原的《尚書》文本,而是漢人基於統治需要所人為架構的思想體系中的內容。同時出現禪讓內容的《論語?堯曰》篇亦經學人考究,定為偽作,不足為據。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在《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中,明確指出了禪讓之說出於墨家學派杜撰的觀點。《荀子?正論》以「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評價禪讓,《韓非子?說疑》更是直截了當的指出「舜逼堯,禹逼舜」,《山海經?海內西經》中更是乾脆出現了「帝丹朱」的稱謂。此外,《孟子》中也表達了對於禪讓一事不認可的態度。
如果說以上各證或亦存在竄亂之處,不可確信的話,那麼,《古本竹書紀年》則成為討論這一問題時不可忽視的有力例證。《古本竹書紀年》原本為戰國時代魏王墓中竹簡,深埋地下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初構建儒術思想體系兩場文化浩劫,直至晉代才得以重見天日,其價值不可忽視。此外,《古本竹書紀年》中的很多記載在後人使用過程中,經與青銅銘文、甲骨文等的比照,得到了很多印證。如其中關於商王世系的記載,經與甲骨文對比,其準確程度甚至高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記錄。由此,《古本竹書紀年》的權威性也是基本可以信任的。而正是在這本書中,「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樣的句子赫然在列,讓我們對於禪讓制的存在與否與禪讓故事的審視多了一層思考維度。
舜的統治維持了39年的時間,晚年的舜同樣希望自己的兒子商均來繼承自己的位置,但也同樣面對著有著空前威望的禹的虎視眈眈,而舜甚至於沒有辦法像當年的帝堯一樣找到一個可以與禹相平衡的選擇。擁有強大政治能量的大禹及其支持開始為代替帝舜主掌聯盟做了充分的準備,並逐漸架空了帝舜的行政權力。這以後,禹組織了對三苗部落聯盟的征伐,基本上徹底消滅了其作為政治實體的存在,將統治範圍所及推進至江淮流域,「四方歸之」。禹獲得實際權力17年後,將帝舜押解至蒼梧之野殺害,結束了帝舜為期39年的統治,對外宣稱帝舜逝於南巡途中。帝舜三年喪期結束後,禹仿照從前的模式,讓位舜子商均,自己避居於陽城。不出意料,聯盟的主要行政機構和各部落首領均追隨而來。於是,禹眾望所歸的正式登上權力巔峰。
社會制度的形成與變化演進,決非一朝一夕而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之,將傳子制度「家天下」的重大歷史變化歸因於禹啟之際簡單交替,顯然是不負責任的。揭開禪讓背後的面紗,其景象的表現或許並不如我們單純美好的小小願景一般,然而,歷史的真實,以及歷史上諸多遠甚於此的殘酷與晦暗,從來沒有因為我們的願景做出過一絲一毫的改易。
更何況,這禪讓童話的真實表象後,實則是中華歷史文明向前邁進的堅實有力的一大步呢。
我也不是……,你們還是……,……,部落已經決定了,由你來當……,當時我就念了……
相信禪讓真的存在的人,不覺得奇怪嗎,堯和舜都是死在巡遊途中,而且都是當時的蠻荒之地。堯死的時候據說一百多歲了,這麼大年紀的「驢友」,你見過嗎
堯舜禹的時代正好處在龍山時代晚期,這個時代,中原地區邦國林立,許多城邦旋建旋廢,體現了各個邦國之間實力此消彼長戰和不定的局面。在這種動蕩不安的局勢下,一些邦國聯盟走上歷史舞台。這些邦國聯盟一般是由若干邦國聯合而成,而最有實力的邦國充當邦國聯盟的盟主國,至於每個邦國內部,通常實行的,還是血緣基礎上的父子繼承製,而邦國聯盟聯盟的盟主國領袖,即所謂的天子,一面要對自已的邦國負責,一面要對整個聯盟負責,所以它的產生,一要遵循傳統的父子繼承製,二要遵循實力原則,三要各個邦國協商。當邦國聯盟關係還未破裂時,天子一般通過協商禪讓產生,而當邦國聯盟關係破裂,走向武力對抗時,天子位置一般通過暴力方式產生。所以禪讓和暴力奪取都有一定的事實基礎。
謝邀
一、黃帝到堯期間的傳承
圖:五帝時期傳承圖
註:黑色線條為血緣傳承關係,紅色箭頭代表天子傳承關係。
1、看起來傳承有些混亂,有隔代傳承、叔侄傳承、父子傳承和兄弟傳承等多種方式,但整體都是在軒轅黃帝的直系血親內傳承,在堯之前不存在禪讓制度。
2、這麼傳承有其合理性:(1)服務型政府,掌握祭祀、曆法、生產技術等智慧,需要指導內部及各諸侯,繼承人年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2)當時的社會平均壽命還是比較短的。
二、堯舜禹所謂的「禪讓」制度
1、堯「禪讓」舜的存疑:
(1)選擇舜成為繼承人候選人存在疑問,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堯禪讓舜:舉賢VS唯親》。
(2)對舜的考核過程存在疑問,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歷史上第一位管理培訓生》。
(3)舜在代理國政期間清除異己,扶持自己的實力,背後都有堯的支持,也是存疑的。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沒有對錯,只有成敗》
(1)禹成為天子,很可能是因為自身實力強大,通過政變奪取政權,而不是舜「禪讓」的,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舜到禹:禪讓OR政變》,補充閱讀歷史文章《大禹治「水」》和《別人當面罵你,你可能都聽不出來》。
(2)時間的問題。僅以《史記》中的資料來說明。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史記·五帝本紀》
堯和禹是同一輩的,堯當天子118年,服喪三年,舜在位39年,這就160年了。高辛和摯在位時間《史記》中沒有記載。如果最大可生育的年齡為60歲,鯀和舜都是老來子,在舜死的時候,可計算的,禹已經100歲了。如果再加上高辛和摯的執政時間和服喪時間,差不多80年左右,那就得180歲左右了。以這麼大的年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政府職能定位來看,是死是活都不一定,即使活著,傳位給他是不太可行的。而且禹在執政後10年,也就是113或193歲的時候還去出巡,也是不太科學的。
三、禹之後的傳承
(1)禹雖然有禪讓給皋陶、益的動作,但實際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權力過渡的藝術》。
(2)啟開創了夏朝,夏朝基本上是父子傳承製度,只有兩個兄弟相傳,後一個後來還又還政給哥哥的兒子。
(3)禹之後沒有禪讓制度。
結論:堯、舜、禹之間禪讓的傳承製度是存疑的,很可能是後人理想的君主傳承製度,類似現代的選舉制,附會在古代聖君的身上。
評論:可能是歷史資料有限,但作為史官,不確定的可以不寫出來的嘛,聽到什麼就記錄什麼,而不加思考確認,誤導後人,這是不合適的。
在機構做事也一樣,「我聽說」是不能拿來作為決策依據的,到底怎樣呢,需要去驗證和思考。可以不說,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確定詳實。而作為決策者,核心能力之一就是信息的處理能力。五帝非禪讓,禹活一百五十歲
文 | 郭睿之
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我們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但「三皇」之名不見於經,《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不管怎樣,三皇屬於五帝之前的一個時期。三皇之後先出現神只,神只有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神農氏是五氏的最後一位神,他結束了一個饑荒的時代。
此後才有我們這些炎黃子孫。
《史記》第一卷叫《五帝本紀第一》講的就是炎黃五帝,歷史課本著重講了那個時期的禪讓制,能者上,庸者下嘛。感覺那個時候的帝王才叫靠譜,才是所謂的民主。但筆者通讀《五帝本紀》以來發現所謂的禪讓制還是沒逃開家族制。
當然這也拙證了一句話:近水樓台先得月啊。以前是貴的越貴,賤的越賤。現在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能量從來都是守恆的,但分配從來都是不均的。
我們先來看一張睿之辛苦整理的五帝關係圖:
所謂五帝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但從圖中可以看出,儘管排到禹,也依然是黃帝的玄孫。《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是怎麼承襲的帝位呢?和舜如出一轍。
堯要把帝位給舜,舜說萬萬使不得,於是舜舉薦堯的兒子丹朱繼位,但各諸侯都只歸順舜,於是舜說這是天意啊,然後接棒。到禹,禹也推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各諸侯也都只歸順禹,於是禹說這是天意啊,然後接棒。
史曰「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
當然沒有那麼簡單,我們都知道禹是因為治水有功才被舉薦的。應該說禹能治水還是靠了他爸鯀。堯的時候洪水泛濫,民眾憂懼。堯求能治水之人,眾人舉薦禹的父親鯀,堯雖然知道鯀的德行不行,但鑒於無人能用,於是只好試試,後來果然不行。堯後來發現了舜,舜覺得鯀九年治水都沒成功於是殺了鯀,可能覺得愧對禹,於是舉薦禹來治水,才有了大禹治水。
《史記》中是這麼說的: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看到了吧,個人覺得鯀死得好冤啊,你們舉薦我去治水,我苦苦治了九年,有了舜就把我殺了。要知道,在堯找賢人繼帝位的時候,鯀是候選人之一啊。舜這殺人之心何意?難怪禹繼位後另擬姓氏,載曰: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意思是老子不想跟你們這些殺父仇人一族啊。
但是舜真的殺得了鯀嗎?因為照理說禹比舜要大很多啊,禹距顓頊輩只隔一代,而舜距顓頊輩隔了五代。舜應該是禹的堂玄孫。但史記記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子蒼梧之野。也就是說舜是100歲的時候死的。而禹是在舜三年喪禮完畢後踐天子位的,《史記·夏本紀》曰: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也就是說最短,禹也踐了十年帝位。
我們來理一下思路,舜是禹的堂玄孫,舜活了一百歲,禹當了十年皇帝。就算十年一生育也得加四十年,也就是說禹活了一百五十歲。嗯,這個邏輯沒毛病。
感謝閱讀
新浪微博@睿之筆記
公眾號ID:guoruizhi2016
作者微信guoruizhi2013
郭睿之 | 偏執的理想主義者
睿之筆記 | 你的閱讀筆記
哪有什麼禪讓,無非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而已
參考英國向美國移交霸權的過程。五帝的關係應該不是同一政權傳承關係,而是同一國際體系並立城邦霸權間的關係。禪讓是移交城邦霸權的儀式。
舜把堯趕下去,自己當老大禹把舜趕下去,自己當老大
你看動物世界的時候,看到過猴子是怎麼換猴王的,那個時候,雖然很近,我們的祖先剛從樹上下來沒多長時間。
推薦閱讀:
※歐洲中世紀黑死病爆發之後真的不洗澡嗎?
※朱元璋手下的宋朝用是誰?
※你認為人類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為什麼城市的簡介都要自稱「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今天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國家的伊斯蘭化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