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進化中,蝙蝠有機會戰勝鳥類並取而代之嗎?

不考慮偶然因素,不考慮未來環境可能的變化!


——不考慮偶然因素,不考慮未來環境可能的變化!

也就是說,發生大型滅絕事件,所有鳥類都斷子絕孫了,而蝙蝠卻倖存了下來,這種情況已經被你排除了。

被你排除了!

你怎麼可以干這麼缺德的事?

(——但是把鳥類做掉,而讓蝙蝠獨存,那不是更缺德嗎?簡直就是開掛!)

好吧,在你的限制條件下答題,這就意味著蝙蝠必須硬著頭皮與鳥類正面競爭。

沒有研究過蝙蝠,對蝙蝠的多樣性不太了解,我們就以典型的蝙蝠(最常見的)和典型的鳥對比吧。

1、鳥是卵生的,而蝙蝠是胎生。雖然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胎生是一種優勢,但這對飛行來說卻是愚蠢的策略,試想一隻懷孕的蝙蝠帶著胎兒飛來飛去,多累啊?

而鳥類不僅會儘快把後代產下來減輕負擔,連大小便都是隨到隨排的(其實鳥是不分大小便),它們可不會講什麼文明和雅觀,相信露天停車一族對此印象深刻。

2、雖然舊大陸果蝠視力還行,但大多數蝙蝠的視覺已經退化得近乎瞎子了,它們以回聲定位來探索世界,信息量比視覺少多了,在白天蝙蝠根本沒有競爭力。

3、蝙蝠在夜間比鳥類有優勢,因為回聲定位在晚上和白天一樣好用,但要在生態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主要靠夜行習性是絕對辦不到的。

4、鳥飛行只需要動用前肢,後肢還可以騰出來做其它事,比如走、跑、跳、抓、刨等等,所以鳥有在空中獵殺的,也可以在地面覓食,下海游泳,潛水捉魚,都不成問題。而蝙蝠呢?看圖一:

圖一:典型的蝙蝠,翼膜從前肢一隻連到後肢。

典型的蝙蝠,翼膜從前肢一直連到後肢,也就是說,蝙蝠的飛行需要靠四肢,這樣就大大限制了後肢的形態和功能。看圖二:

圖二:蝙蝠在地面的狼狽樣子。

蝙蝠這種靠翼膜飛行的動物,和翼龍一樣,在地面通常是沒什麼行動能力的,這就限制了蝙蝠的食物範圍,基本上肉食性蝙蝠只能獵取飛行動物(昆蟲),或者空降下來突襲(吸血蝙蝠,另外有一兩種蝙蝠可以突襲抓取靠近水面的小魚),吃素的蝙蝠也基本上只能靠吃樹上的水果為生。無法想像一隻蝙蝠在地面上漫步吃草,或者像雞那樣刨兩下看看有沒有草籽或者蟲子。蝙蝠喪失了行走能力也就意味著許多生態位是它們無法拿到的。

我能想到的就這幾點,但這已經足夠讓我們對蝙蝠的挑戰計劃表示沒有信心了。

鳥類有一萬多種,而蝙蝠只有900多種,且多數是穴居+夜行的,很顯然蝙蝠是被排擠到這樣的生態位的,當年我們的祖先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也是穴居+夜行的,就是被恐龍排擠的結果。


其實說進化不準確。生物是隨機變異的,做出選擇的是自然環境的變化。

如果地球環境的能見度變得非常低,那麼蝙蝠的超聲波系統就會變得最有利,那麼蝙蝠就有機會勝利。


沒有。

1、它們之間並沒有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一開始就爭不起來。

2、蝙蝠分布範圍遠不如鳥類

3、請允許我吐槽一下,這倆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上的概念好么。關公戰秦瓊也就算了,關公戰大唐還搞個屁。


不考慮環境變化,不考慮偶然因素...

那就不可能了,鳥類取代翼龍類都沒那麼順風順水,還是靠著白堊紀大滅絕才最終上位。想當年翼龍也是如日中天。至於有人提到的蝙蝠身體形態的原因,我認為這不是問題,翼龍也是皮翼飛行,陸地爬行,但是大多數翼龍還都是海生食魚和現在的海鳥一樣,更別說濾食類,食腐類等,生態位還是占的很全的。可是翼龍在白堊紀全部傾向於大型化,鳥類一點點佔據了小型翼龍的生態位,而最後一顆彗星又正好掃清了大型生物。

所以到現在鳥類中數量最多的雀型目,還是如同它當年祖先成功的原因一樣,牢牢抓住了小型飛禽的生態位。

所以沒有意外,蝙蝠是取代不了鳥類的。就如同鳥類完全佔領天空也是要歸功於意外。


爆發核戰爭,核爆引起的塵埃遮住了太陽,夜間活動的蝙蝠靠食腐苟延殘喘,鳥類則滅絕,蝙蝠成功上位


蝙蝠飛行能力極差,而且在地上還不如鳥,你想想怎麼跟鳥競爭,這樣說吧,有些鳥吃蝙蝠。


不考慮偶然因素,不考慮未來環境可能的變化!————

題主你真的懂「進化」嗎?基因突變一直在發生,由於環境的變化使的某一新的性狀在競爭中具有優勢,從而淘汰掉(本物種中)其他個體,最終積累到一定程度。

不考慮上述兩個因素,「進化」本身都是不存在的,何談其他。


推薦閱讀:

如果我是猩猩的後代,為什麼我不愛吃香蕉?
為什麼左撇子比較少?是因為自然的抉擇么?左撇子在競爭中存在劣勢么?
如果脂肪囤積是基因優勢,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瘦子?
非洲人的皮膚為什麼會是黑色?有生物學、進化理論上的解釋嗎?
從進化角度上講,為什麼大多數生物化學反應都包含眾多的步驟?

TAG:生物進化 | 進化論 | 進化 | 生物學 | 環境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