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漢末,南北朝戰亂對長安的破壞更大,漢末長安為何遲遲不能恢復元氣,隋唐時長安又是如何重新成行政中心?

雖然東漢一直與羌人作戰,但長安並未被大規模破壞,西漢末綠林赤眉的破壞也已恢復,東漢末董卓作亂遷都長安,李榷郭汜犯長安,長安一片凋零,漢末以長安為根據地的諸侯幾乎沒有,也沒有發展成強大的割據勢力。但是相比較漢末的破壞,十六國與南北朝的時候,長安的破壞更大。劉石之亂,劉曜攻克長安大肆屠城,不久就被石勒所滅。前秦崩潰後,慕容沖以孌童起兵犯長安,西燕軍甚至以人充軍糧,城中易子而食,長安十室九空,白骨露於野,幾乎無人跡。赫連勃勃攻克長安後搶掠一空,還是以統萬城為基地。北魏末年,關隴大起義,万俟丑奴、莫折大提犯長安,長安更是羌族鮮卑族匈奴族數族互相拉鋸的修羅場,但奇怪的是長安一直生機勃勃,不乏以長安為根據地的割據,北周定都關中的時候,長安的情況比起漢末還要慘烈!但是西魏定都長安後,卻在沙苑等地數次擊敗擁有富庶關東平原,人口龐大的東魏?北周卻最終奪取江陵與巴蜀,更是一舉滅掉關東富庶的北齊,最終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隋唐霸業。相比較漢末的戰亂,南北朝戰亂對長安的破壞更大,何以漢末長安凋敝遲遲不能恢復元氣,而南北朝最終長安卻恢復生氣,成為第二帝國的行政中心,原因何在?同樣,唐末五代戰亂,長安數次被吐蕃攻打,唐末朱溫拆除唐朝宮殿,順流而下營建汴梁,但是這些戰亂同樣發生在南北朝時代。為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南北朝沒有造成長安的衰落,發生在唐末五代就造成了長安的衰落?為何五代以後就沒有以此為帝都的了?


《三國志·董卓傳》: 「初,帝人關,三輔戶口尚數十萬,自傕、汜相攻,天子東歸後,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

《後漢書·董卓傳》: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王粲《七哀詩》之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

劉備又不是亡靈法師,去那種沒有活人全部是死人屍骨的地方去幹什麼?


隋唐長安並不能說恢復。

宇文氏走投無路,扼關以拒山東。後攻破蜀地得兵糧,乘關東內訌滅齊,齊地依然水潑不進,為豪姓把持。

隋一統,三分之勢未解。煬帝開河征遼,營建東都,以竭山東之力。山東義旗一舉,豪傑蟻聚,固非帝鄉也,終遷江都而棄長安。

李唐開國,專欲彈壓山東豪姓;武周革命,借力打擊關隴集團。故李氏定鼎關中而武后遷都洛陽。

然至玄宗盛世,關中缺糧依舊,皇室遷移就食,竟成固例。又有蝗災、地震,守關無非備不常也。後河朔大亂,果賴潼關以自存,然山東浮雲遠邁,無複製矣。


為何漢末長安恢復不如南北朝後?

畢竟那時候不是首都啊,東漢(曾短暫以許為都)、曹魏、西晉和北魏(後期)的首都全在洛陽。以長安為都的前秦和北周都曾短暫統一北方,這段期間長安肯定是有所恢復的,但時間太短。隋朝索性另起爐灶,新建了個大興城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戰亂對長安的破壞是很大,要不是北魏分裂,長安很難再成為首都。那麼隋朝是如何建設長安使其成為雄偉輝煌的帝都呢?必須是靠來自關東和江南的輸血。

楊堅在位期間修廣通渠,然而這條渠主要功能是為了取代渭河,解決漕運困難(漕運是古代把糧食布匹等物資從盛產地運送到首都附近的一種運輸行為,後來漸漸形成一種制度。漕運之名起源於漢武帝時期通過漕渠進行的物資運輸)

楊廣當了皇帝,不但大修運河,還大修洛陽新城。為什麼修洛陽新城?因為比起長安,洛陽離產糧大區——關東更近些。這說明什麼?說明相對於關中,關東的經濟發展和地理條件都更勝一籌。

還有一個,西魏對東魏始終沒有取得絕對優勢。

舉個例子,德軍在一戰中損失大大少於英法俄,但德國仍然無法佔上風,美國介入後終於潰敗。

英法俄就好比領土較大(西魏奪取益寧二州前)且人口較多的高氏集團,德軍就好比宇文氏集團。一直到北齊孝昭帝去世後,高氏集團內部政治混亂,才使得宇文氏集團有了可乘之機。

至於唐末五代之後長安之所以衰落,這個能涉及到很多方面,你可以上知乎搜索類似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99460


其實有一座類似的城市,就是晉陽(不是宋以後新建的晉陽,而是早先的晉陽城)。這座城市在五代時期幾乎成為最重要的戰略據點,李克用父子,劉知遠,北漢都是依託這座城市與天下抗衡,而這座城市也多次經歷兵災,李克用時期就多次被後梁大軍圍攻,北漢時代更是面對比後梁更強的北宋多次攻擊,但是它卻始終堅持了下來。論到經濟地位,多次經歷兵災的晉陽乃至周邊晉中地區顯然比起汴梁和成都、金陵,但是晉陽作為一座軍事要塞,幾乎是五代時期最堅固的據點了,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對河北和河南以及關中都保有高屋建瓴的態勢,所以始終是軍閥割據的首選基地,甚至北宋為了防備這種威脅直接拆毀了晉陽城。在古代,經濟優勢在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軍事優勢,因為沒有工業力量將社會財富轉化為軍事助力,所以北宋打不過遼,金,南唐甚至搞不定南楚,所以對於軍事割據勢力,眾多的人口和城市經濟雖然有利,但也並非立足的必須條件,比如曹操、宇文泰都是面對殘破的人口和經濟,依靠軍事屯田和社會軍事化把少量的人口動員出最大力量,從而對抗強敵。比如北齊可能擁有一千萬人口,而關中只有兩百萬人口,但北齊依靠世家大族控制人口,可能政府直接控制人口只有一百萬,作戰需要世家大族帶領自己的部曲加入作戰,而北周搞府兵制,兩百萬人口都被直接動員起來,依託關中的險固地位,做到和北齊抗衡保持自身獨立並非難事。不過問題在於首先軍事化管理並不能持久,隨著時間流逝和社會恢復,成本會越來越高效率也越來越高,所以曹操病逝後曹丕直接解散了青州兵,而宇文泰想進一步恢復鮮卑時期軍事制度的嘗試也失敗了,因為人畢竟都是嚮往更好生活的.......其次在作戰中缺乏長期作戰和遠征作戰的能力,進取能力不足,比如諸葛孔明對曹魏。但北周幸運的在這些問題出現前取得了富庶的巴蜀,而且初步完成了一系列過渡改革,硬是在周武帝的率領下逆推了北齊。長安和關中的經濟地位下降了,但它的戰略地位並沒有下降啊,直到關中相鄰的四川和河南地區的經濟地位也下降了,經濟中心轉向東南,關中才徹底失去其價值。


別這樣。。樓主這個往小了說是沒有歷史常識。往大了說。其實有太多人犯過類似的錯。 @塔酷

巴蜀,四川就是得關中的一部分。

諸葛亮說,益州,高祖因之得帝業。實際上,劉邦是得了巴蜀之後,再得關中為自己的大後方的。。而當時關中已經殘破,而且似乎已經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諸葛只說益州,荊州。


謝邀。

根據那時候的人口普查,東漢永和五年(140),關中平原的人口為107741戶(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而西晉太康元年(280)大約為91300戶(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北地郡+始平郡)。相差並不太多,似乎不符合題主所說「漢末長安未能恢復元氣」的情況。

遺憾的是十六國南北朝時沒有關中地區的人口統計情況。

到了隋朝大業年間,關中人口為492294戶(京兆郡+馮翊郡+扶風郡)。之所以比西晉多出40萬,除了人口恢復以外,主要是由於均田制的推行,小戶家庭大量增多,比漢晉時的大土地所有制更利於國家掌握戶口。

其實十六國南北朝時代的長安,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基本上從一個大都市變成了軍事據點。只不過後來由於北周、隋、唐的三朝經營,才又發展成為了世界之都。


氣溫啊,氣溫啊,隋唐時期氣溫比三國-南北朝高好幾度……


在唐代,對長安破壞最大的是黃巢、滅黃巢的唐朝方鎮軍隊、朱溫。

吐蕃占長安只有一次,是在763年冬天趁唐朝內訌長安缺乏防禦時短暫占長安15天。當時唐朝剛被嚴重內亂安史之亂削弱,又發生唐朝軍將與唐朝廷的內訌,導致長安缺乏防禦,吐蕃趁機短暫占長安15天,吐蕃想劫掠城中士女百工,但是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立即撤離了長安,沒來的及劫掠城中士女百工,吐蕃就撤離了長安。 (吐蕃占長安只有這一次。後來朱泚之亂時是唐朝叛軍占長安,李晟率唐軍從叛軍手中奪回長安,吐蕃參與了武亭川之戰,然後撤走了,沒有參與攻佔長安,沒有吐蕃占長安。)

763年冬天吐蕃趁唐朝內訌而短暫占長安,燒了一些街巷的房屋,沒有燒毀宮闕。後來在唐朝平定朱泚之亂之後一百多年的時候,長安已經修繕的壯麗神奇如同開元時期。但是之後黃巢軍、滅黃巢的唐朝方鎮軍隊、朱溫 先後給長安造成巨大破壞。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自祿山陷長安,宮闕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弄廬舍;朱泚亂定百餘年,治繕神麗如開元時。至巢敗,方鎮兵互入虜掠,火大內,惟含元殿獨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內、南內及光啟宮而已。楊復光獻捷行在,帝詔陳許、延州、鳳翔、博野軍合東西神策二萬人屯京師,命大明宮留守王徽衛諸門,撫定居人。詔尚書右僕射裴璩修復宮省,購輦輅、仗衛、舊章、秘籍。豫敗巢者:神策將橫衝軍使楊守亮、躡雲都將高周彝、忠順都將胡真、天德將顧彥朗七十人。

(《二十四史全譯 新唐書》第4990頁將此段譯為:

自從安祿山攻佔長安,宮闕一直完好雄峙,吐蕃防火燒毀的,只是街巷的房屋;平定朱泚的叛亂後一百多年,修繕得壯麗神奇如同開元時期。至黃巢失敗,方鎮的軍隊交互入城搶掠,火焚大內,只有含元殿獨存,火勢沒有波及的,只是西內、南內及光啟宮而已。)

南北朝時,北周留下了大量人口,只是其中很大部分被隱瞞,後來隋朝通過大索貌閱等方式嚴厲清查北周、陳留下的隱瞞人口,使統計的人口戶口數暴漲。

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大量,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 唐朝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使人口戶口遠超過隋朝,達到又一個頂峰。

唐末五代戰亂破壞之後,為什麼長安沒恢復?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氣候變冷;另一方面是後世宋朝沒能遷都長安,沒有用足夠大的力度去發展長安。 趙匡胤想要先遷都洛陽,然後再遷都長安,

「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但是被趙廣義等人阻止了。 如果趙匡胤成功遷都長安,長安或許有可能復興。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

那麼相同的既然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孫權不去關中建根據地?

既然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不去關中建根據地?

既然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隋唐大亂時期竇建德、王世充、宇文化及等人不去關中建根據地?

既然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元末明初張士誠、陳友諒不去關中建根據地?

既然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蔣敗了跑到台灣而不去關中建根據地?


這個問題我想邀請 @劍魔岳不群先生來回答(其實大家看看他的簽名就行了)

--------------------------------------------------------------------------------------------------------------------------------------------

一座城市的衰落 不在於它被毀了多少次 被殺了多少人。即使現在突然天降隕石把北京上海廣州的建築全部摧毀 人全部殺死 過不了10年這3個城市又會變成超級大城市。為什麼?因為它們的地理優勢放在那裡。同樣的道理 長安的衰落不是因為他被毀了建築屠了人,長安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整個關中環境的惡化,秦漢時期關中是沃野千里的地方,但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皇帝都經常得跑到洛陽去吃飯,唐後期江南的糧食晚到一天皇帝就得斷糧,因為關中的土地已經無法支撐其作為首都需要承載的龐大人口,一個連吃飯都是問題的地方自然無法再當首都,但長安的險要地勢不會變,所以至今是西北最大的城市。


結論:因為打不下來。


因為諸葛亮出山時,一個天下只有荊州和益州的老大是較為無能


這個問題我最近也在考慮,我把自己的分析拿出來試答一下。

首先,關中的地理優勢有個前提條件:經濟重心在北方且在中原河洛地區,注意我說的是重心在河洛地區並不是說河洛地區就是最發達的地區,換句話說,關中和東部應該是天平的兩個盤子,關中如果經濟太弱,東部經濟太強,則重心東移,關中優勢不大。這也是關中政權喜歡經營洛陽的原因(西周、隋唐)

先說東漢。東漢建都洛陽有一篇復旦大學的論文專門研究這個,大概意思是說關中不做帝都並不是因為赤眉綠林的破壞,秦末關中破壞也不小,但劉邦還是選擇據守關中,說老實話,古代社會只要氣候不是特別惡劣,有足夠的動員能力,恢復經濟並不難。東漢建都洛陽是因為劉秀是依靠關東豪強當上皇帝的,豪強不願意放他去關中。西漢的關中本位主義和「以關中制關東」的基本國策讓關東豪強很受傷,現在關中朝廷崩潰了,豪強們扶起來一個代理人,不可能允許他去關中重建關中本位主義再次打壓關東豪強。這也是東漢一直沒能獲得和西漢相當的國家動員力的根本原因。

再說漢末,漢末其實董卓就是關中的割據勢力,而且事實上是前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關東諸侯西爭的時候董卓依然採取的是據關自守的策略,而且事實上關東諸侯確實也沒能消滅關中,當然後來他自己內亂失敗。可見關中確實有地理,但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據關中成霸業。後面還會看到。『

事實上八王之亂第二階段最主要的戰鬥也是關東和關中勢力的對抗,司馬顒據守關中,還把晉帝擄到關中,司馬越和司馬顒還商量分陝而治,也就是分割據關中,但後來還是司馬顒自己犯二失敗。

再看十六國時期,十六國看似一團糟,其實也是分幾個階段:前趙後趙、前秦前燕、北魏、北周北齊。總的來說,除了北魏那亂七八糟和不斷叛亂的所謂「統一」(大部分叛亂都是來自關中),大部分時間是關東和關中的對抗,前趙在關中,被關東後趙消滅,前秦在關中,消滅關東前燕,北魏在關東,消滅了關中的赫連夏,北周在關中消滅了關東的北齊。說白了,互有勝負,但最終,還是關中取勝,原因和關隴集團有關,具體我後面會講。但總的來說就是,全國都在打仗,關東也是白骨遍地,但關東和關中都有塢堡,也都要豪強和士族,人口統計並不准(依附豪強的人不會被統計)生產還是可以恢復的,只要政局穩定,農業生產並不難恢復。

十六國時期的混亂和士族庶族矛盾、胡漢矛盾都相關,總之就是舊的門閥士族體系到了腐朽不堪的時候了,而蠻族又剛好入侵了,等於亂上加亂,火上澆油,地方自治的趨勢越來越大,中央集權越來越弱。最終由於關中地形封閉,便於集權,而且士族力量小,最終像秦國一樣出現了一個融合士族庶族胡漢的關隴集團,凝聚了強大的軍國主義能量,再次統一全國。這就體現出了關中除了地形險要之外的又一個巨大優勢:舊貴族勢力小,接近游牧地區,民風彪悍尚武,這和秦國是類似的。

唐以後關中雖然不做政治中心,但在軍事上的強勢依然存在,成吉思汗、蒙哥汗都是從六盤山出發征服漢地的,李自成也是從關中出發的。但關中此時的經濟條件變差了,就算能作為根據地,也很難成為建都之地。

總結:

1、農業時代經濟恢復不難,只要政治和平,很快就能恢復

2、經濟中心在北方的時候,關中有經濟優勢、地形優勢和民風、凝聚力優勢

3、經濟中心南移和大運河的修建讓關中失去了作為全國性政權的立足之地的能力,也讓關中很難成為全國性的都城,但關中的軍事優勢依然存在


諸葛亮的隆中對規劃很清楚,「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之後就是關羽水淹七軍、敗走麥城。劉備夷陵之戰慘敗託孤。


不大懂這段歷史


得關中者得天下,關中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沒有得到關中的爭霸賽 ,他們都翹翹了啊。


1.自董卓之亂起,到漢中之戰止,關中地區一直是戰爭的最前線,用生靈塗炭來形容一點不為過,曹魏不得不遷移大量人口入觀眾,即使到西晉時期,關中地區仍然未能恢復元氣。

2.巴蜀地區富庶,而且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對於當時力量不足的劉備來說,才是最好的根據地。如果佔據關中,以劉備的實力,可能又會被教做人。

3.關中地區是面對西涼軍團的前線,劉備那點人馬,真的打得過?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請認真閱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


推薦閱讀:

為什麼分裂時期的三國、五代可以暴打匈奴契丹,統一的西晉、北宋反而打不過匈奴契丹了?統一了不應該更強嗎
能否說燕雲十六州的割讓是唐朝河朔三鎮歷史問題的延續?這些地方的胡化程度如何?
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哪一時期更黑暗?
《伶官傳序》一句話的問題?

TAG:三國 | 唐朝李唐 | 魏晉南北朝 | 五代十國 | 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