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中蘇文紈的人物形象分析?
蘇文紈是形成方鴻漸「圍城」人生觀念的關鍵人物。
《圍城》圍的是方鴻漸,方鴻漸圍的是蘇文紈。
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三人先後與方築起了愛情或婚姻「圍城」。蘇追方,方追唐,孫追方,方娶孫。三座圍城,三個連環套,互為勾連,牽一環而動其他。但這裡面,蘇既是其他兩環得以形成的關鍵及方鴻漸愛情、婚姻甚至人生的破壞者,還是方圍城人生觀念得以形成的啟發者與促成者。
一、在圍繞方形成的蘇、唐、孫多邊多環的情感圍城糾紛中,蘇是其他兩環得以形成的關鍵,也是方鴻漸圍城人生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人物
小說伊始,蘇本意要和方好,但不及下手,卻被鮑小姐搶了先。待鮑、方二人香港分手後,蘇始得接近方,並將蘇家滬上地址給了方。回滬後,方按址訪蘇,遂得邂逅唐。方、唐二人迅速入圍而獲罪於蘇,蘇遂惡意破壞,「唐城」被破,方只得棄滬赴三閭,遂遇孫並成婚姻。即是:蘇設下愛情圍城套方,方因入「蘇城」始得邂逅唐,方、唐關係因蘇而破壞,方遂敗走湘西三閭,乃有「孫城」。在這其中,蘇起到了關鍵作用。不是她,方不會陷入「蘇城」難以自拔;不是她,方不會邂逅「唐城」更不會因失戀氣頭上一時得罪周家,「失戀繼以失業,失戀以致失業」而無奈赴湘;不是她,方不會遭趙辛楣「陷害」而收到三閭大學的聘書,也就不會遭遇「孫城」。
蘇在方的人生旅途中所起的最大作用便是——破壞。這種破壞波及之深遠,連蘇自己都不曾意料。
方在三閭未獲續聘而再次失業只好返回上海,間接地也是蘇的破壞作用。因為方所以得聘於三閭,是因蘇「喜歡趙方二人鬥法比武搶自己」,這促使趙辛楣暗中使壞,讓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聘了方,「好教蘇小姐跟鴻漸疏遠」,自已獨霸蘇。方鴻漸能去成三閭,是蘇間接而無意、趙直接且有意促成的。而方在三閭大學艱難生存下來,也多虧趙的關照。可是三閭偏偏有個長得像蘇的汪太太,使得趙移情別戀,喜歡上了這個有夫之婦,終因事發而出逃重慶,丟下了方,使方失去了趙這個靠山。並且趙因走之匆忙而將一本「拉斯基作的時髦書《共產主義論》」留給了方從而給校方找到了不續聘方的借口,導致方再次失業窮途末路。倘若蘇彼時要是知道此事此因,定會有又報一仇之快。失去了趙這個依靠,原本無意在內地結婚的方與孤苦無依的孫頓時惺惺相惜,一時無奈走到了一起,也正式走入了婚姻圍城。
錢鍾書在小說中還特意設置了一些情節,來進一步展現蘇、方間的關係及對方人生的影響。蘇與方坐船回國船到香港二人才開始發展關係的。回滬後方第一次造訪蘇時,蘇「問他『在什麼地方得意』,他囁嚅說,還沒找事,想到內地去」。蘇說她自己也想到內地去,並給他引見表妹唐曉芙,還說唐將赴內地復學,「叫她跟鴻漸認識,將來也是旅行伴侶」。但兩年後,作者特意安排方攜未婚妻從三閭大學返滬途經香港結婚,還特意安排蘇與方夫婦在港見面。這種有意的安排終於讓我們發現,真正和方成為「旅行伴侶」的既不是蘇也不是唐,彼時伴在方之身側的卻是第三者———孫柔嘉。(難怪蘇在港見到方、孫二人時「如夢方覺,自驚自嘆道:『原來又是一位!』」)此情此景,方會作如何想?蘇彼時的社會及經濟地位,使正處於失業和經濟拮据困境中的方頗受震撼,他想道——「只是這今昔之比使人傷心。兩年前,不,一年前跟她完全是平等的。現在呢,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簡直是雲泥之別」。這種心理失衡是否還夾雜一些其他複雜的東西呢?回想當初方離開上海去湘西,在開往寧波的船上曾對趙辛楣說:「狗為著追求水裡的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這句話其實說的正是他自己。他為了追求唐,喪失了到嘴的蘇。孫後來與方吵架時也曾評蘇:「人家多好!又美,父親又闊,又有錢,又是女留學生,假如我是你,她看不中我,我還要跪著求呢,何況她居然垂青」。又說「我孫家的人無權無勢,所以討你的厭;你碰見了什麼蘇文紈、唐曉芙的父親,你不四腳爬地去請安,我就不信」。我們無法知道方在聽了這些話後是什麼感想,但是我們都明白,假使方娶的是蘇,那麼方的人生境遇……至少蘇家能帶給方穩定的工作與較高的社會地位。
蘇文紈載舟覆舟,方鴻漸福兮禍兮。這就是所謂人生的微妙吧。然而不管方心裡願不願意,蘇在方人生轉折的關鍵處多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在方鴻漸圍城人生觀念的產生乃至形成過程中,蘇擔當了啟發者與促成者這一最關鍵的角色
誠如「《圍城》前半部以幽默為主要特色而後半部以哀惋為主要特色」一樣,主人公方鴻漸在小說前四章的所作所為留給人們的印象一如蘇小姐評他——「玩世的態度不夠徹底」的那種戲謔而已,他彷彿活在生活的淺層,虛浮而膚淺,也並不覺得生活如何的悲觀。在小說第三章,方與趙、蘇、褚慎明、董斜川一起喝酒時,作者借褚之口提出了婚姻如鳥籠之說,而借蘇之口道出了婚姻如被圍困的城堡一說。這是方首次接觸「圍城」的觀念,但他並未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甚至人類現象來加以認識。因此小說作者在蘇講完圍城觀後緊接著讓蘇問道: 「『鴻漸,是不是?』鴻漸搖頭表示不知道」。
錢鍾書在這裡特意安排由蘇來講出「圍城」觀念並詢問方,是有其深意與目的的。
這在小說第五章(「第五、六章是小說前半部幽默特色與後半部哀惋特色之間的過渡」)中表現了出來,彼時方一行五人赴湘西,在船上方對辛楣講:
「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對結婚和做事,一切比我有信念。我還記得那一次褚慎明還是蘇小姐講的什麼『圍城』。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譬如我當初很希望到三閭大學去,所以接了聘書,近來愈想愈乏味,這時候自恨沒有勇氣原船退回上海。」
這是方第一次論及「圍城」,表明蘇所言之「圍城」觀已被他所接受,並且開始聯繫自己的人生來加以認識了。方因蘇的破壞而失去唐及銀行工作,無奈西行,已而覺得人生萬事皆如圍城,悲觀消極心理由此而生——而在此之前他並無此心理,只是並不徹底的玩世不恭而已。蘇對方人生觀念的影響由此展現出來。因此在方圍城人生觀念的產生過程中,蘇擔當了啟發者這一角色。
是蘇使方開始觀注「圍城」併產生圍城觀的。隨著蘇對方人生的深遠影響逐漸顯露,方對圍城人生的認識越發深刻,也越發悲觀和消極,是蘇促使方對整個人生感到幻滅的。在那個抗戰年月,有能耐的人大多隨國民政府內遷重慶成一時潮流,然而方好不易只到了中部地區的湖南,竟然還因混不下去再次返回上海,而彼時蘇則往返於香港與內地重慶走私販私大賺其錢。方與孫在香港趙家邂逅蘇,蘇的人生變化及對他夫婦的態度,給方內心帶來了巨大觸動:
「受她冷落還在其次。只是這今昔之比使人傷心。兩年前,不,一年前跟她完全是平等的。現在呢,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簡直是雲泥之別。就像辛楣罷,承他瞧得起,把自己當朋友,可是他也一步步高上去,自己要仰攀他,不比從前那樣分庭抗禮了。鴻漸鬱勃得心情像關在黑屋裡的野獸,把牆壁狠命地撞、抓、打,但找不到出路。」
一時使方倍覺失落、失敗、自卑和更深的無奈。兩天後方氏夫婦在從香港回滬的船上,作者不無有意地將一年前方赴三閭時在船上所感覺到「圍城」意識時的情形重演,為此作者特意通過方之口提醒讀者:「船上第一夜,兩人在甲板上乘涼。鴻漸道:『去年咱們第一次同船到內地去,想不到今年同船回來,已經是夫婦了……那一次我在甲板上講的話,你聽了多少?」這明明是作者安排方在同一個地方發第二次議論——而這一次與前次的不同在於,這時已是方經過了與唐拍手而散、滬上失業、千辛萬苦赴三閭、在三閭的艱難生活、三閭失業及在香港倉促結婚而經濟拮据卻又見到蘇的巨大變化等等滄桑巨變之後了,方對圍城人生的看法至此已有了更深切的體悟與更深一層的認識——
「鴻漸發議論道:『譬如咱們這次同船的許多人,沒有一個認識的。不知道他們的來頭,為什麼不先不後也乘這條船,以為這次和他們聚在一起是出於偶然。假使咱們熟悉了他們的情形和目的,就知道他們乘這隻船並非偶然,和咱們一樣有非乘不可的理由。這好像開無線電。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台半句京戲,西一個電台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啦,半句崑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第一個破碎的片段,在它本電台廣播的節目里,有上文下文,並非胡鬧。你只要認定一個電台聽下去,就了解它的意義。」
這番議論說明:人生是無常的,荒誕的,但人生又有它存在的合邏輯性及不得不發展下去的慣性。人生萬事是圍城,每個人進出的目的不一樣,但卻都有不得不進出的且合乎自我人生邏輯的理由。誠如蘇、方二人從前在香港開始親近,後來蘇莫名其妙嫁給曹,方莫名其妙娶孫,當蘇、方二人再在香港邂逅卻各有所屬,這些看似荒誕不經,但若追究任何一方的人生經歷來,便會了解這一切皆有它們內在的邏輯性。
進一步來說,方兩年前回國時與蘇乘船從港返滬、一年前與趙及孫等乘船從滬赴寧波轉湘、一年後與孫從港乘船返滬,方三番在甲板上此情此景,不過是這三年來他人生中的三個橫截剖面或曰三個破碎的片段。單看這任一個片段,那的確是雞零狗碎,莫名其妙,但其內在的邏輯便是:如若追究任一片段的前後軌跡,便會發現方皆有不得不登臨此船的人生邏輯。
人生彷彿是由不斷地上船下船或進出圍城而構成的一個個循環的圓,這些圓都有其共性,但因軌跡不同而具有其獨特性。誠如方三次船上此情此景,內心的感受各不相同:第一次船上方渾渾噩噩不曾覺察出人生若「圍城」,因此作者不曾有記述;第二次船上方始發議論,覺出自己的人生萬事皆若圍城;第三次船上再發宏論,已覺人類的一切人事皆若圍城了,對圍城人生的看法已擴大到整個人類,對此作者生怕讀者不能明白自己的用意,還忙借孫之口說:「好好的講咱們兩個人的事,為什麼要扯到全船的人,整個人類?」而這也合乎作者在《圍城》序中所表明的創作指向:「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
方與蘇在香港邂逅,促使方的整個「圍城」人生觀念進一步深化、完成,也達到了最高頂點。已而自此之後,方對人生更為悲觀與害怕,整個人完全淪為一如作者自己所批評他的—— 「被動,拖沓,窩囊的人,最後對人生整個感到幻滅」。方當年為擺脫與蘇的曖昧關係無意間對蘇的那場羞辱,連讀者也為蘇尷尬,然而這也是作者對這一女性的嘲弄;但蘇也大約得到了作者的回報,那便是促使方對整個人生感到幻滅。
慧極必傷,強極必辱。
自己的作業自己寫。
我看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自帶楊絳附錄(推薦一下)。我個人認為蘇小姐的出場開始是為了與鮑小姐作對比,再後來唐小姐淘汰了蘇小姐,最後出現了蘇小姐走私的一幕。個人看她比較悲劇,留過洋,女博士,最後流落到走私的地步。是一個大眾性人物,委屈自己卻強顏歡笑,挖苦前任卻又不知為何。可悲可嘆!作者把這個角色用的也很好,貫穿全文,也許也是作者為了反映圍城的主題吧。
推薦閱讀:
※初二女生想變得優秀從哪裡著手?
※移動設備上閱讀,你喜歡翻頁(Flipping)還是滑屏(Scrolling)?為什麼?
※多讀書能解決窮?
※想看一本全英的書提高英語,有什麼方法可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