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建築師在設計作品時,會用哲學觀點融入其中?


李阿姨,您把方形的抹布墊在了圓形的水桶下,

一定是在暗喻我國的傳統智慧「天圓地方「吧,

感謝您每天帶著哲學來為我們打掃辦公室,

空氣中都滿滿洋溢著思辨的氣味呢。

張師傅,您今天做的番茄炒蛋我吃出了後現代主義的味道。

那種無法可以清晰定義和歸類的味道充滿了我的味蕾,

讓我反覆的捻磨沉思。

真幸運單位有您這樣懂哲學的廚師,

每天為我們創造如此深刻並令人沉思的佳肴。

"王大爺,您這是啥?"

"窨井蓋,旁邊那地兒拆遷,我扒拉回來的。」

感謝您給傳達室帶來一點本土的記憶,留住了文脈留住了根,使得這個傳達室更具有身份特徵。單位有您這樣的批判地地域主義守門大爺,真是滿滿的文化感,藝術性,我感到自己作為員工也更高貴了。


那是小學年代,我跟一個叫阿飛的同學放學後在家附近的郵局大院里打球。正如所有屢見不鮮的意外一樣,球卡在籃筐上,於是我們從門衛那搬來一把竹梯。在我還沒回到球場的時候,阿飛飛快爬上梯子,拍下籃球,然後摔到地上,整個過程迅速得讓我乍舌。阿飛腿上擦破皮。我問他幹嘛不用梯子把球捅下來。他說沒想到啊,梯子不都用來爬的嗎?再後來,就因為這個小小的傷口,悲劇發生了,我那童年的夥伴,只有10歲的阿飛,被他爸怒揍了一頓。

建築與哲學之間的話題,其實往往就像這個「梯子」故事,是個錯誤理解的事故,甚至是個笑話。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隨著祖母托的火熱,建築師圈子非常熱衷討論現象學。更有甚者乾脆拉上科班的哲學研究人員,大談先驗等等等。

這種討論基本上都是雞同鴨講的尬聊。

建築現象學壓根就跟現象學是兩回事。同樣,建築的結構主義和哲學的結構主義,建築的解構主義和哲學解構主義,等等等,它們之間的鴻溝比范冰冰的乳溝還大。

建築師要往設計里注入某種哲學,但哲學自有神明,不被外力左右。哲學需要設計出一樣東西來證明,這本來就是本末倒置。設計既不能證明,甚至不能強調某種世界觀。就像在解構主義者眼裡,任何建築——包括古建,都具有自我指涉能力;而在索緒爾等人看來,那些所謂的後現代、解構主義建築,也不過是時代的系統性產物。

建築的無能在於,除了建築,它什麼都不是。別妄想添加其他的能動力。

說起來,沒有其他的設計從業者比建築師更愛向哲學靠攏。建築師愛搗騰哲學,但經驗告訴我們基本都是瞎鬧騰。就像艾森曼談了半天建築的自我指涉,反對了半天羅西那一套資本、城市和建築的關係判斷,最後給出的結論是「文本」,並回到了結構主義語系。繞了一圈解構主義回到結構主義?簡直荒唐到極點,有如那天阿飛爬梯子摔倒。

艾森曼是成功的設計師,但理論層面不值得稱道。也就只有整體上不善於思辨質疑的建築學子,才會把它視作神明。艾森曼作為行業里的巨匠聰明如斯尚且如此,其他人姑且掂量一下自己的大腦皮層豐富度,別瞎搗騰。

為何建築師熱衷向哲學靠攏?這個現象就像建築學界對參數化的質疑和追捧一樣。工業設計作為最早運用參數化設計的領域,從未像建築學這樣關注參數化這破事。鄉下人出省城第一次坐上電梯,回鄉後「坐電梯」就成了熱烘烘的談資,能說上一年半載。參數化就是建築學的「電梯」,建築學就是「鄉下人」。對哲學的靠攏反映的是建築學從高企的起點一路下滑,到今天逐漸被自我邊緣化的困境。建築師的地位、建築的掌控力、建築學的權威通通被瓦解。整個行業除了對形態和細節下苦功,當代建築學投靠無門,只能奔向哲學尋求出路。燃鵝諷刺的是,正如伊利丹說:「你們這是自尋死路!」

建築師愛嗶嗶哲學,除了供小圈子熱議而貽笑大方,一個壞的影響是這個群體不說人話。有建築師,我就不點名是王子耕了,說「新」地緣政治,全球化的商業與地緣政治,簡直就是現學現賣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各種晦澀的概念成了建築師胡扯的遮羞布,倘若他們把東西說簡單,倘若他們竟然有能力把東西說簡單,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出糗。他們應該感謝建築師話語權在當代如此微弱,以至於不被外行的專業人士所聽聞,否則被擺上檯面亂刀砍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影響。建築學一直滯後於經濟、政治、科技、工業、文化等社會元素,業界被擠壓得青頭腫臉卻恍如東方不敗不吃人間煙火,更美其名曰注重設計,這個姿態實在難以讓人理解,你看連羅永浩都吃苦頭並「妥協」了。被外界邊緣化就算了,還用力地自我邊緣化,這是建築學的現狀。

如果要思考設計「融進某種哲學觀念」而去掉書袋,還不如去思考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商業怎麼樣、人怎麼樣,這些東西盡在眼前,然而建築學整體卻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缺乏功利的思考。這不是好的狀態。

抑或說對於設計者來講,本來就沒有什麼高深的哲學。怎麼看這個世界,那就是你的哲學。當然這裡還有對錯之分。如何修復這些觀念,如何充分理解,那就行了。沒有刻意融入哲學的設計,設計本來就是對世界理解的產物。設計師多讀書多思考,怎麼也錯不了。

總之,怎麼講,別想太多了,用好那把梯子把,它可不是用來爬的。


我就說兩句。

我們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現代化時代中,建築作品來不及檢驗成敗,就被時代淘汰了,理論更是來不及總結。於是局面混亂,牛鬼蛇神祭出哲學大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在比誰唱得更響亮。

所以某些哲學歌唱患者,心裡要有點β數,別丟了自己建築師的專業,像個拙劣的演員去表演,事出無奈,別假戲真做。

數一數,台下鼓掌的,這些利益相關者,是在配合你的演出,沒人真當回事。你見好就收,謝幕,拿錢,走人,不要繼續唱著那些詞語,哲學,主義,敘事性,地緣……

最後,我也想唱一首歌做個結尾,聲音不響,諸公靜聽。

簡單點 說話的方式簡單點

遞進的情緒請省略

你又不是個演員

別設計那些情節

沒意見 我只想看看你怎麼圓

你裝得太表面

像沒天賦的演員

觀眾一眼能看見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在逼一個最愛你的人即興表演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收起了底線

順應時代的改變看那些拙劣的表演

可你曾經那麼愛我幹嘛演出細節

我該變成什麼樣子才能延緩厭倦

原來當愛放下防備後的這些那些

才是考驗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概念叫做圈內和圈外。

這裡只談中國的情況。

大師和靠大師賺錢的屬於圈內人,哲學玄學風水概念,都是商業炒作和學術包裝,忽悠圈外人。

其他的人則屬於圈外人,這些人都是被圈內人忽悠的對象。

圈外人去看雙年展雙城展,被他們口中的哲學和科技感到炫目。

在真正科技行業里這些藝術家和建築師玩都是小兒科級別。

在真正研究哲學的人眼裡,尤其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他們就是反動學術界。

所以不要完全相信任何建築學科的大師、大學老師以及有志向在建築學術圈混的學生和工作者。

通過媒體宣傳,互相捧臭腳和報課題,一起忽悠國家和政府的經費和項目,欺上瞞下是他們圈內的生存之道。

即使是想做些什麼,在這樣的學術體制內,也不得不去互相捧混所謂的圈子。

而任何頭銜和名頭也都是人為決定的,而沒有客觀標準,不僅建築學如此,其他學科也有類似情況,學閥把持一切,甚至可以把一個海歸博士包裝成一個知名學者。

當然並不是否認其圈子毫無能力,而是他們把60分的東西吹成100分,那就過分了。

而建築物本身其實是一個工業化產品,有理性衡量的標準,普通人關注的是建築質量的好壞。

當建築師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的時候,就往往去宣傳概念來掩蓋技術能力的短板。

這在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技術好的公司不善於宣傳,宣傳好的公司技術往往一般。

你看,不少大師們喜歡談概念和哲學,即使建築質量跟狗屎一樣,都有人去跪舔。

而大師們的哲學和概念有多少能夠驗收和檢驗呢?搞得越玄乎越模糊,就能讓他們矇混過關。

但優質開發商往往提房屋質量好壞,落實在最終完工的產品上,讓消費者受惠。

舉個例子:2015年米蘭世博會雙年展

清華背景的建築師把中國館的設計概念吹的如何如何,新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宣傳,結果呢?

從效果圖到建築成品簡直不是一個東西,至於效果圖裡麥浪,現實里成了笑話。

而萬科集團的萬科館,宣傳不多,但是實際建築比效果圖好的多,這就是技術成熟和項目管理能力的自信。

所以這種大師還是越少越好,即使是政府出錢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你看看合肥鳥巢:

「合肥鳥巢」建成四年仍閑置 曾入選十大丑陋建築

這就是深圳院孟建民大師的傑作,忽悠完當地政府,拿了錢就拍屁股走人了。

最後

你知道什麼叫做斯文敗類了么?


技術-藝術-哲學,一步一步來

先把能做好的技術細節都做好,新手頭幾年的目標,先能把「房」做成,再談做得好不好。別談什麼哲學,能把工匠精神做老老實實出來就夠。

解決了實用,再來考慮作品的美觀。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有自己創意能算得上藝術作品。

藝術品一定是有意為之的,只是在初級階段,可能是自己無法準確的說出來,只能引用別人的已有的語彙。 等你作品夠得上藝術品標準了,自然可以講出在各種複雜矛盾中,你基於什麼原因在種種可行方式中選擇了現在這一種,也就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方法論。這就有了自己的哲學觀點。

這種哲學方法是可以引申到其它藝術行業中的。一個時期裡面,在各種藝術上的審美標準是相似的。我們常說的,可以從其它藝術形式上借鑒靈感就是這個原因。一些頂尖藝術家跨界的時候,也會覺得風格相似。只是由於在別的領域,缺少一些基本功,很難做到頂級。

所以不要本末倒置。設計時候有哲學是不假,但首先還是需要有技術。一個做出房間不通風采光,流線曲折,屋頂漏水的「大師」,不管外形多好看,我也沒興趣去看他作品。對大多數人來說,少談些主義,多解決點問題。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當你處理不好建築的性能,功能,造型,協調等等具體問題的時候,扯哲學是唯一的出路。如果這個方法沒有忽悠到甲方,還可以寫成文章發表到雜誌上,忽悠其他和你一樣的建築師。

大部分時候,甲方都不會上當,但是建築師會上當。比如謀大師畫了個窟窿,然後說這事太湖石的符號。你畫個窟窿去試試…………甲方保證不打死你。建築師就會看著這個窟窿,琢磨要不我再我方案的天花板上也加個這種符號,然後說這是隕石從天降!!!或者給窟窿加個花邊,換個材質!!

當然,如果你給哲學,加上一些神秘學的內容,比如風水,宗教,命理,甲方上當的可能性會大幅度增加,而建築師上當的可能性大幅度下降。比如你說內低外高,是聚財,肥水不流外人田…………建築師保證嗤之以鼻。但是甲方會問你,那麼開門要不要找個聚財的方向和時辰捏。

建築師的哲學非常神奇,無法處理如何設計90%的住宅,商場,辦公,體育場這些對經濟和性能要求非常高,而對紀念性內涵要求可有可無的建築。

學裡教哲學的老師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嗎,教金融是開路虎上下班…………所以……你這種哲學學的半瓶醋的,想以後自行車都騎不上嗎!


最反感的就是建築和XX主義聯繫起來。做99%的建築都是安全 適用 經濟的情況下考慮美觀


從別處看來的一張圖,侵刪。


不要被這些東西騙了啊,我一直覺得現在學建築最難的就是要有人帶你繞過這些行業內各種坑,建築就是建築,建築就是很lowtech,建築內的哲學就是你做成什麼東西以後自己總結的方法論,那叫經驗。

各種帶有「主義」的說法都是及其可疑的。


我隔壁的高工。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0.htm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但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一位哲學家德里達[1](Jacque Derrida,1930——2004)基於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他的核心理論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爾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藉助于海德格爾的概念,德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恆不變,它近似於「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解構在建築上:解構主義建築師設計的共同點是賦予建築各種各樣的一一而且與現代主義建築顯著的水平、垂直或這種簡單集合形體的設計傾向相比,解構主義的建築卻運用相貫、偏心、反轉、迴轉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運動感的形態的傾向。

解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德里達本人對建築非常感興趣,他視建築的目的是控制社會的溝通,交流,從廣義來看,建築的目的是要控制經濟,因此,他認為新的建築,後現代的建築應該是要反對現代主義的壟斷控制,反對現代主義的權威地位,反對把現代建築和傳統建築對立起來的二元對抗方式。

建築理論家伯納德-屈米的看法與德里達非常相似,他也反對二元對抗論,屈米把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引入建築理論,他認為應該把許多存在的現代和傳統的建築因素重新構建利用,以更加寬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來建構新的建築理論構架。他是建築理論上解構主義理論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達,巴休斯的語言學理論,哲學理論引申到後現代時期的建築理論中的作用。

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了建築的解構主義理論的人是埃森曼。他認為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建築設計實踐上,建築僅僅是「文章本體」(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語法,語義,語音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義。他是解構主義建築理論的重要奠定基礎的人物。他與德里達保持長期的通訊聯繫,大量的書信往來,加深了解構主義在建築中的發展,應用的理論探討水平,奠定了重要的應用基礎。他們所研究的中心意義是如何通過建築構件之間的關係,通過符號來傳達的。他們認為,通過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理論,意義是根本沒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達的。因此他們對於理論研究,對於評論在建築發展中的作用表示懷疑。

文字來自百度


1.Steven holl 他用現象學

2.王澍,地域批判主義

3.貝律銘,從語言學發展來的結構主義

4.馬克思主義, 這個具體的設計師想不起來,上課的時候考試講過一個例子,政治形態對建築的影響,當時還不是很理解,但是暑假做research 的時候有了深刻的理解,中國 五六十年代的時候,農業學大寨, 當時將就平均主義, 全村每一間房子,都是同樣的大小


安藤忠雄,批判現代機能主義,他借用了現代主義的形式,並對整個現代主義進行批判改造。他認為,建築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護所。他用禁欲主義的「道」抵制消費主義的抬頭,希望在生活中保有傳統形式,並且讓建築打破封閉,對自然敞開,來回歸傳統生活的美感詩意。


我們有個建築史老師,他偶爾一兩次提一些本科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他是東南建築本科,前幾天馬哲老師透露他是哲學博士。。


你聽說過名字的幾乎所有建築大師。沒有相應的哲學理論衍生的設計理論支撐 是無法形成風格的。


建築學的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與哲學結合是一條不得已而為之的路,幾十年前開始研究也不失為一條探索之路,雖然最後也沒啥成果。

文丘里再吊,他的成就也達不到柯布的百分之一,是因為文丘里能力不行嗎?顯然不是,大概還是因為文丘里沒生在柯布的時代,柯布的偉大就在於他在建築最需要變革的時代成為了領路人,成為了英雄。這個既要有個人能力又需要時代進程,一般人真的遇不到。

至於到了今天還大談哲學的除了壞我想不出什麼了,尤其是大學老師談哲學的純粹是誤人子弟。在科技沒發生重大變革的時候,建築不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小修小補就不錯了,指望哲學拯救建築,大概率就是走的玄學之路。

對建築的影響程度,在國內先是政府,其次甲方,再往下才輪得到建築師,話語權太小,導致很多建築師成了背鍋俠,所以與其研究哲學,不如買點演講與口才,學會說服政府和甲方。


不是建築師在裝,是你們把哲學想的太過於高大上。

生活即哲學,何況建築對生活的影響如此之大。

建築理論不能指導實踐,理論給實踐提出了問題;

實踐也不可能大言不慚的說解決問題,實踐只是一種嘗試。

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謝邀。路易斯?康,賴特,貝聿銘,安藤忠雄,王澍,史蒂芬?霍爾,艾森曼等。


看了下面的回答, 膜拜。

很多答案下, 哲學更像是一種包裝, 像扯皮。 特別是有張圖,說出了我做方案時候的精髓, 找個意向圖,打開SU 就是干 哈哈哈。

不過像古代那種有規則 有秩序的建築 隨著技術的進步 不需要這麼大的石柱子了,我們有鋼筋混凝土,也不需要肋骨券,帆拱了,木製建築也淘汰了。

做建築的建築師們就慌了 以前傳下來的方法不頂用了,那把建築做成什麼樣是對的呢,幾千年的建築設計方法被推掉了 難免的會有一波又一波的思潮湧動,建築師們也苦惱啊,也一直在探索,就像個無頭的蒼蠅一樣, 於是就有了一代代建築師們建立秩序 又在否定、揚棄中重構新秩序 。 少即是多 形式追隨功能 有機建築 粗野主義 典雅主義 人情味兒的阿爾托 反理性的後現代 認識到歷史文化的新理性 新現代 高技派 哲學味兒至強的結構 新地域。。。

大師們的建築包含著他們對建築的理解。

像賴特 他的一生就經歷過幾個思想的巨大變動,師從 沙利文 形式追隨功能 後到日本 受到東方哲學思想影響 他贊同老子的思想 「草原式住宅「的設計理念 就有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 再到廣畝城市 再到老年時候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建築風格隨著思想也在改變。 都是建築師對現代建築的嘗試、探索。

思潮的涌動是存在的。如果沒有大的改變,就像古代一樣,那建築師的確像一些人說的一樣是lowtech。


推薦閱讀:

《漂亮的房子》第一集中與吳彥祖搭檔的建築師莊子玉是誰?有哪些作品?
steven holl 此種半透明幕牆材料怎麼認識為正確?
現今在中國有哪些地方能見到保存較完整的建築脈絡?
建築師應該如何處理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建築在引導大眾審美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TAG:建築師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風格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