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人是如何令漢八旗為他們賣命打天下的?
讓他們那麼忠貞於滿?
補充一:例如其中的高層,大都本是精英,位高權重有文化,明代人出於元朝記憶更看重服飾頭髮等,入滿洲的原因大多是被迫,就算被器重也仍被猜忌,即便出於對朝廷的失望,為何不自己另立門戶,而甘於滿人蘺下做人鷹犬?補充二:關於漢八旗被優待或超民族聯合體等說法,雖然能夠解釋,但從滿洲奴隸制的生產力和文化來看,如果優待少數高層,容易造成漢八旗上下分化底層士兵入關後卻不嘩變?如果是全部平等待之(經濟上自給自足),漢八旗的獨立性和團結性會更強,但入關後也沒獨立。擁有先進文化的人群(至少是高層)死心塌地為頭上一撮毛喜歡亂殺人實行奴隸制的蠻族打江山,他們的心理到底是怎樣的?
飯都吃不上還扯什麼淡。
就現在這世道,生活水平跟歷史上其他時期一比較也算不錯,都有人看了幾則社會新聞,或者被封了幾部電影動漫就分分鐘想移民(當然這並沒錯,社會公平永遠應該關注)。
然後你想想明朝的軍人,天天一邊給屯所里的把總做牛做馬,一邊耕著自己的破爛地,還交著比別人重的稅,還永無上升空間。還得打仗,打仗還得自掏腰包。打完了贏了功勞全歸文官,獎勵還基本沒有(軍餉都沒的還想要獎勵?)。還別提贏什麼的根本就不存在,野戰就沒打贏過,去了就是送。再來個天災,賣兒賣女賣老婆,逃荒,最後餓死拉倒。
你們感受感受,想像一下自己穿越回去過這種日子,你說你恨不恨那些官老爺,恨不恨那些富得流油的傢伙們。
流寇還是韃子,哪個近找哪一個,先吃一口飽飯再說。明朝那些文官還是人嗎?己巳之變時,宣府大同的大頭兵還忠心耿耿的來勤王,結果到了北京,戶部為了拖欠軍餉,兩天把他們調了三個駐地,從西直門調到通州再他媽調回來,你說這不是扯淡呢么。最後這幫人逃回去,全他媽變成流寇造反了。就算好不容易從家丁混到武將,地位也是歷史上最低。最高級的武將,拿著尚方寶劍的地方大員,都能讓文官先斬後奏,你慌不慌。東江漢人身懷國讎家恨奮戰在前,結果糧食從來不足額,主帥還讓人砍了,你說鬧心不鬧心。
再對比一下我大清,打仗所得交一部分給牛錄,剩下都是自己的。幹得好還能抬旗,相當於入股了,以後還有政治分紅。最關鍵是原來的日子已經爛得不能再爛了,什麼樣的改變都是好的。
將領也一樣,打得好了打不好了都有可能被殺頭,那我還不如擁兵自重。反正你看他祖大壽勤王的時候直接帶兵跑了也沒人拿他怎麼樣,左良玉數次抗命也沒人敢說什麼。再看那些忠臣良將,什麼孫傳庭盧象升,哪個不是被文官和皇帝坑得死死的,我還為這狗朝廷賣命我大概不是個傻逼?
所以你看後來的江北四鎮,投降速度一個賽一個,生怕自己投降慢了功勞不夠分。他們想得確實很對,偽軍之間也有高下之分,正是按投降早晚分的:東江系&>關寧系&>關內。四鎮系的李成棟打下了半個江南,待遇還是沒給夠,又反清復明了。結果一站到大明這邊,立馬被坑成狗,半年就GG了你敢信。你就說大明的體制牛逼不牛逼,厲害不厲害。
所以說,只要是跳槽過的人,沒有理由不理解明末軍人投清的緣由。至於你說民族情感,那玩意在古代,真沒比你對上家公司的感情強多少。投降過去唯一的阻礙就是這個臉上不好看,那怎麼辦呢?多爾袞完美給了個台階:為先帝復仇。
得嘞,齊活!開搶嘞兄弟們!
我大明就這麼完了。
至於為什麼軍戶那麼慘,為什麼就是不發工資,這又是個很長的問題了。
假如你是個崇禎年間的大明軍戶,你平時要承擔比普通佃戶高得多的租稅,徵召你去打仗了,你就要無條件的自行承擔前往部隊集結地的路費——這基本上足以使你破產了。為此,我大萌太祖朱重八還很自豪:吾不費一文而為國家養百萬兵。部隊集結完畢,要出征打仗了,沿路官民都把你們當賊防著,為了防止你多吃多佔,行軍糧食這麼給你發:只有你全天都在一個縣內行軍,這個縣才給你供應糧草,按天計算,剋扣後發放。如果你今天下午離開了甲縣,進入了乙縣,那不好意思,甲乙兩縣都不會給你供應糧食;要是你走得快,明天到了丙縣,那就意味著你要連餓兩天。而這麼做的理由是防止你冒領軍糧,多吃多佔。終於,你到了前線,每頓還是最多吃個半飽,軍餉被七折八扣的還經常拖著不發,給你發的棉襖裡面塞的是根本不保暖的蘆花,手裡拿的刀槍比你爺爺歲數都大,銹的一晃就要斷掉;想要火銃不炸膛,只能少放火藥,結果彈丸飛出去連雞都打不死。作為一個普通軍戶,因為不是將門世家,靠功勞升遷之類的事情你就別想了,唯一可能的上升渠道就是當將領的家丁——也就是從名義上來說,連自由人的身份都失去了。想再進一步,那就要給將領當義子了——也就是要改姓,祖宗都不要了。就算是走了狗屎運,當了官又如何?一品的總兵跟七品的縣令說話也得客客氣氣的,要是遇見個五品的員外郎,就得跪地上喊大人了。然後,你投降了大清(皇太極年代的),最起碼終於吃得飽飯了,兵器也不再是破破爛爛的,打贏了靠劫掠還能發一筆小財。打得好的話,靠功勞也真能一刀一槍博個前程。你說,你有什麼理由不為這個大清奮戰?
舉個很類似的例子。
南北朝後期,有個西魏。
西魏的鮮卑人統治者發覺自己手裡的鮮卑大兵哥很少,不足以征戰天下,於是在轄區內進行改革,改變了北魏原有的以鮮卑人為中央軍,漢人當雜牌軍的體制,制定了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士兵與將軍,無論鮮卑還是漢人,都得跟著上級,用鮮卑人的姓氏。然後這些少量的鮮卑人就和大量的關隴漢人合而為一,結成了休戚與共的超民族團體,最終統一全國。而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呢,其實就是一種類似早期府兵制的東西。將投降女真人的蒙古人和漢人、以及原有的女真人,打破民族界限,擰成一股繩,結成了一個超民族的軍事團體。反正都是造大明朝的反,也沒得什麼退路了,旗人之間已經與同民族無異。更何況古人哪有什麼深厚的民族精神,反正已經投降女真人了,既然人家看得起大夥,以國人待遇待之,那自然就幫人家好好出力了。
當然府兵制的最終結果是,漢人楊堅最終篡位,革除鮮卑姓氏,於是當年的超民族集團關隴府兵被濃墨重彩,儼然成了華夏的脊樑。
而八旗的最終結果是,滿人一直坐了下去,漢八旗的後代最終還被界定為滿族了。於是漢八旗就在漢民族主義者眼裡不知道成了什麼東西。畢竟從民族感情的問題上來看,為胡人政權效力,肯定不受待見。但是……當年楊堅他爹、李淵他爹不去南下投靠梁武帝,卻巴巴地為鮮卑人效力。跟為滿清效力的漢八旗有什麼兩樣呢?所以歷史上發生的事,是要按照當時人的思維環境進行考量的。
而不是一味地只知道用近現代才流行起來的民族主義思維去評判古人。漢八旗是創業時期的小股東,妥妥的自家人。我倒是想扯扯綠營,這個半路收購的子部門,為什麼會對總公司忠心耿耿。
=========================
清帝國,俗稱清朝,又稱前清、滿清、韃清。
清帝國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在東亞大陸恢復了中國傳統封建秩序。秦漢以降,中國封建軍政體系的根本在於:權責一體。有權則有責,有責必有權。
第一帝國的編戶齊民種田納稅當兵,六郡良家子北征草原西開大漠,男兒功業馬上取。
第二帝國的軍功世家、各地藩鎮也是赳赳武夫,耀武揚威。
從宋代開始,皇權以弱民為本,扶持儒教門閥(簡稱教閥),厚祿賄買軍鎮。拿錢賣命,僱傭兵未必不能打仗,南宋能和蒙古帝國死磕小半個世紀也算死得其所。
但是奴隸兵肯定是不能打仗的。明帝國立國之本是軍戶。在太祖皇帝的心目中,軍戶本來是絕對的一等公民、上等人,是一群被制度所保護、不受社會風險影響的、世世代代忠心耿耿的國家砥柱。可惜,軍戶不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現代人都知道意識形態可以殺人於無形,明帝國里也有一撮人,敏銳地發現了意識形態的無窮威力。後來他們也掌握了意識形態。後來軍戶從免於社會風險的上等人淪為被社會邊緣化的下九流。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在明帝國末期的秩序中,軍人終於淪為不入流的末等人,即無漢唐軍人的地位,也無兩宋軍人的實惠。這時候,有一個新的軍政集團站出來,拿出地位和實惠來收買靠著賣兒鬻女活到現在的九邊軍鎮,這時候,你賣身不賣身?綠營就是這麼來的。明帝國的奴隸兵變成了陝甘綠營,跟著他們的新主人再一次用馬蹄踏遍江南江北、草原大漠。
在傳統的封建秩序里,富庶地區納稅完糧,邊疆地區當兵賣命。當兵地位高,就要多挨刀;當兵地位低,就要填腰包。明朝末年,江南士人仕宦天下,世家大族把持科舉,山陝中原遍地烽煙,九邊軍鎮賣兒鬻女。血海已經在整個北方蘊釀,江南的溫風軟水又能維持多久呢?
=======================================
清帝國最受人詬病的,就是從來沒有掌握意識形態工具。早期靠威脅利誘,晚期靠拉攏分化,竟然也坐了兩百八十年江山。清帝國自己也意識到這是個潛在危機,所以搞了一堆剃髮易服、焚書坑儒的凶暴手腕。
然而,一個純粹靠著凶蠻狡詐的軍事征服集團(俗語所謂強盜),能夠在東亞恢復秩序、能夠重複漢唐故事規復西域,能夠坐穩兩百八十年江山,這說明什麼?說明傳統的東方儒家意識形態,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
當年,江南的花船酒家裡,錦衣玉佩的士人們吟著吳儂軟語的小令,以為世儒閥閱的權柄就像他們身畔的江水,萬世不竭。
現在人們知道,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個盡頭。
從如狼似虎的秦軍到見利忘義的土地開發商
其實,除過一些劇場化的因素,這種政策並不新鮮.早在春秋戰國商秧變法的時候起,秦國就開始使用這種激勵手段.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商秧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變井田製為土地私有制,但是,根據最近出土的雲夢秦簡,秦國廢除井田制後,實行的並不是土地私有制,而是授田制,即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根據個人的軍功進行授田(有點像是文革結束之後的土地承包制):雖然土地並非私有,只具有使用權和繼承權,像小產權房一樣沒有完整的產權,但僅僅憑這一點,如狼似虎的秦軍就被鍛造出來了.據記載,當時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左攜人頭,右夾生虜,所向披靡,如虎入羊群,甚至於為搶軍功,赤膊上陣廝殺。土地的魔力竟至於此.歷史發展到了21世紀的今天,當所謂的GDP總量馬上要進入世界前三強,外匯儲備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居於世界首位的時刻,在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經營城市經營土地等現代仁政的掩護下,在各類經濟開發區爭相擴展的背景下,在房地產高額利潤的刺激下,有多少市民被迫離開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甚至於弄的流離失所,又有多少農民失去了賴以謀生的土地……在圈地拆遷的過程中,致死人命的事件時有發生,每年的上訪事件許多與此有關,冒著被鎮壓的危險,與此相關的群體性事件也不鮮見.土地又一次顯示了他"神奇的魔力".明末的漢人軍閥,除了幾個真有節氣的,剩下的就五個字: 有奶便是娘
怎麼命令漢八旗打天下?這是個複雜的問題:
1,擄掠而來的漢人,很多都不是直接當補充兵源的,而是先行補充勞動力的。滿洲建立之初軍事行動頻繁,需要大量勞動力幫補後勤。開墾荒田,農務收割,這些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光幾個女真大老爺幹不了這活,就把搶奪而來的人口分發各旗,當農奴用的;
2,皇太極看得上漢人軍閥,是因為漢人手裡有火器部隊——所以說,滿洲人不需要你們漢人打衝鋒位,重步有女真人,騎兵有蒙古人,漢八旗是負責操作火炮攻城的,所謂技術移民滿洲→_→(朝鮮人是因為熟練鳥銃進的八旗,也算技術移民了),熟悉火炮操作的漢軍並不多,在關外屬於稀有人才,自然給的利益就高了;
3,當丘八的,沒啥文化,皇帝姓什麼沒關係,有飯吃就行。大萌朝廷不發錢,滿洲韃子給賞銀,滾你媽的民族大義。回去大明也是投農民軍的節奏,投哪兒不是投?後金入關之前也是允許投降明軍保持漢族風俗生活的。
大部分漢族軍閥揭竿而起是在後來滿清推行剃髮易服之際,因為這侵犯了他們的文化信仰。但在此之前,投明投順還是投清,純粹不同企業之間的普通跳槽而已——洪承疇讀過幾年書還裝一下逼,其他沒文化的估計馬上就跪舔了先糾正錯誤!
不存在漢八旗,只有八旗漢軍。
沒有獨立的漢軍旗,只有八旗下的漢軍佐領。八旗只有8個旗而不是24個旗。這個錯誤其實是某些人斷錯句的鍋。
漢軍 旗人,不是漢軍旗 人。跟我讀漢軍 旗人!漢軍 旗人!漢軍 旗人!所有旗人被分到八個旗內,不分民族,由旗主統領。
而每個旗內有多個佐領,為了方便管理,一個佐領管理同一個民族。例如,看下圖。這是京旗的駐防圖,只有8個旗!而不是24個旗!並不存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只存在八旗裡面的,蒙古佐領和漢軍佐領。例如你隸屬於正黃旗漢軍,並非是漢軍也有八個旗,而你是正黃旗;而是說,你是八旗裡面的正黃旗,民族成分是漢軍。所以說,八旗是一個超越民族的軍事組織。
而在組織內部,漢人、滿人、蒙人理論上說不存在地位差別,實際上的地位差別是因為血統上的親疏造成的。而到後期,通婚更為頻繁,已經幾乎沒有親疏差距了。由於現代滿族實際上指的是旗人,所以漢軍 旗人當然對滿族的認同感更高。好了,再跟我讀一遍漢軍 旗人!八旗 漢軍!清政府比明政府土豪啊,捨得給錢,你投降過來了先給你發全額工資,有了戰功還有後續分紅,清政府捨得真金白銀給錢,為啥明軍投降清軍後戰鬥力都能提高一個檔次?除了因為後期南明士氣越來越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清政府捨得給銀子,不拖欠士兵工資,也捨得花銀子收買將領,當然士兵戰鬥力就提高了。
為啥明政府不能給銀子收買將領士兵?因為沒錢啊,早期的明政府被東林黨玩殘了,江南稅收重地收不上稅,當時明朝多有錢?皇帝派太監像黑社會收保護費一樣去礦廠,大商人那裡去收保護費,這麼低效率的收稅方式都能養的起東北戰場,而且天啟皇帝還想要抽空修宮殿,雖然國家在打仗你還想著修宮殿確實很昏庸,但是說明天啟皇帝的太監收保護費確實收了不少錢,那會兒明軍戰鬥力是很廢,但是我用百分之一的國力都能用銀子砸死滿清,那會兒皇太極面臨的形式非常不好的,外有大明強敵,內部又不合,朝鮮不服滿清,蒙古也不服滿清,那會兒真的是四面皆敵,寧遠大捷就是那會兒打出來的。崇禎上台後這些稅都給廢了,太監錦衣衛也給廢了,好嘛,崇禎後期江南某茶葉大省有一年的茶稅是12兩銀子,這還玩個屁。皇太極本來玩的是守衛劍閣,這下好了,明朝刷不出兵,皇太極成了打野盲僧了,刷怪升級。
等明朝滅亡南明建立後呢?明朝精銳部隊都是北方的兵,北方的兵因為沒錢投降了李自成和滿清,後果就是滿清迅速佔領了財稅重地江南,八旗兵可比黑社會黑多了,什麼稅都能收得上來,南明長期在西南地區和清軍對耗,根本耗不過擁有江南的滿清。這也是明朝長期戰鬥力不如清軍的原因,擁有江南的時候收不上稅,等軍政府上台後江南賦稅重地已經被滿清佔領了,而南明再也沒能奪回江南,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鄭成功動用水師直取江南,可惜最後失敗了。在明朝,將軍都是不接受教育的大老粗,什麼類似於師長軍長這種高官是文盲的非常多,這是明朝防範武人的辦法,不讓武官掌握知識,所以明朝武人基本屬於有奶就是娘的這類人,和後世用民主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現代軍人完全不同,為啥明朝軍隊爭著投降清軍?就是因為清朝比明朝捨得給銀子。
明朝崇禎皇帝說實話不值得同情,很多人說崇禎皇帝上台是內外交困,其實完全是扯蛋,崇禎皇帝絕對是亡國之君里條件第二好的皇帝,第一名是最能作的隋煬帝,崇禎屬於第二能作。
崇禎上台後是什麼情況?中央沒有權臣,皇帝一人大權在握,太監和錦衣衛是皇帝走狗,軍隊都聽從中央政府號令,財稅重地江南是國泰民安歡樂祥和,內部的反賊是一群流寇,連城市都打不下來,看見官兵只能跑,這種反賊在封建王朝所謂的治世都有一大堆,外敵就是一部落,連國家都未建立,屬於一夥打砸搶燒集團,清朝被崇禎養的一肥二胖入關的時候人口才不到百萬,崇禎上台的時候皇太極只能叫酋長。在日常的歷史中,這種流寇和打砸搶燒集團就是被一筆帶過的貨色,這種貨色的敵人能起來,完全是崇禎太無能養起來的,你都不需要建立什麼現代稅收制度,你只要學習天啟皇帝收保護費,都足夠應付這種級別的敵人了,明朝的兩個敵人本質都是打砸搶燒集團,壓根不是國戰級別的對手。崇禎唯一的過錯就是收不上稅,真的,不需要改革什麼軍制,提高什麼戰鬥力,不需要你發展資本主義發展科技,不需要你改革什麼政治制度,只要你能收到錢,以大明這種破爛腐朽的國家機器足夠碾壓流寇和清軍了,李自成什麼水平?從頭到尾都是被官軍吊打,沒有任何政治智慧,只會搶搶搶,最後因為朝廷發不出錢吊打他的官軍紛紛投降李自成打砸搶燒集團,這才突然逆轉,真的,李自成本身的打算是反圍剿,結果圍剿他的大軍看見李自成就投降,因為朝廷已經幾個月不發工資了。袁崇煥也沒什麼天才的軍事才能,他的辦法就是修碉堡修城牆,反正皇太極這種部落武裝就是拿這種無賴戰術沒辦法,但是崇禎上台後已經窮得碉堡都修不起了,那你能有什麼辦法?很多人罵袁崇煥殺毛文龍,賣糧食,罵尚可喜耿精忠投降,罵賀人龍罵左良玉軍閥作風,不聽朝廷命令,其實根子還是崇禎沒錢,因為沒錢,明軍為了爭奪有限物資導致鬥爭激烈,因為沒錢,中央控制不住自籌糧餉的地方部隊,因為沒錢,才能幹出賣給敵人糧食這種事情,因為沒錢,很多上面沒人的明軍壓根拿不到糧餉,索性就投降清軍,所以根子就是沒錢。吳三桂反之前
漢八旗和幾個藩王是跟清廷一條船上的尤其幾個是藩王,尚可喜那幾個可是跟清廷不共戴天的仇,但是清廷在尚可喜落入困境時,給了尚可喜橄欖枝,甚至給了尚可喜蕃地,可以說在吳三桂造反之前,清廷對籠絡有能力的漢人是下血本的,是把他們拉到自己船上的。為財為食死的人多,為理想為大義死的人少人性吧蘇維埃工人政黨是如何令皇漢農民為他們賣命打天下的? 不就是打土豪分田地么?
民族意識是吃飽喝足條件下才能發展的。 當時關外漢人和嶺南漢人的差別不一定比關外漢人和建州女真的差別小~
如果只說八旗漢軍的話那就是 給予他們和滿洲和蒙古一樣的地位,如果說包衣漢人 那就是比民人地位高。
當人看;給飯吃。
滾雪球
早期是養寇自重,因為明代的儒家大師們喜歡殺武將玩兒,武將為了保命,只好養寇自重
然後滅寇要錢,朝廷撥款一百萬,自己再掏五十萬孝敬給儒家大師們,放可保命
寇沒了,戚繼光都保不住自己不是
比如努爾哈赤其實是李爾哈赤····
這時候,寇是沒多少漢人的
然後這時候儒家大師們也不把他們當一會兒事兒
於是想賺一波,就開始派軍隊去打,朝廷撥五百萬,他們貪污四百五十萬,剩下五十萬讓大軍出發去打
然後薩爾滸了
然後萬曆想查查怎麼回事兒,然後駕崩了
當然這時候明朝還是攻勢,儒家大師們也沒當回事兒
也就是接著忽悠泰昌皇帝把萬曆留下的私房錢送到戶部去
然後一個月後,錢花完了,泰昌皇帝就可以駕崩了,天啟登基
這時候大師們又想到一個賺錢的方法,就是把孫承宗的堡壘站進行改進
就是我們運兩塊磚頭過去,然後有一個八旗兵過來就跑
回來上報;我們修建的堡壘被八旗毀了,損失多少多少
然後把這些錢和大師們三七分,美滋滋
這時候,被遺棄在東北的漢人,就幾乎喪失了任何希望了,毛文龍帶著幾個貼身侍衛開闢了根據地,《李氏朝鮮》裡邊有一段記錄,就是毛文龍除了幾個侍衛之外,剩下的十幾萬人都是剃頭歸附之人···也就是那時還有一個希望
滿文老檔里有一個記載,是黑毛文龍的,大概是毛文龍夜晚來襲,然後被幾個婦人打退,努爾哈赤很開心,封了大官。但是這個真假我們不論,這個從側面可以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滿清那裡成年男性,其實已經很稀缺了····
然後毛文龍死了
然後沒希望了
就都跟著八旗幹了,這時候,開始入侵中原,那麼,新搶來的奴隸,是要分給原來的奴隸來管理的···
這是中期
滾雪球一樣的擴大
滿清入關後,這邊是起碼的功勞可以保證,。那邊是儒家子弟們瞎指揮打贏了大師們陞官,打輸了當兵的倒霉,糧食軍餉大師們要扣一多半···
你說怎麼打?
比如秦良玉認為要帶白桿兵野戰打掉張獻忠的主力,儒家大師們表示不可不可,硬把白桿兵分散到各個關口不許出門等著挨打
然後就沒有以後了············
其實滿清打下北京之後,就是指望漢奸部隊了·······而南明,很好的向大家展現了什麼叫豬對手·····
其實比如秦朝法家治國,漢朝黃老之學,但是法家、儒家、墨家、縱橫家、兵家甚至陰陽家農家等等都活的不錯,都能當官,都能宣揚自己的學說
獨尊儒術之後,其他的學說就都活不下來了。
因為任何學說都有高潮都有低谷,儒家很明確的在自己高潮的時候直接滅了其他學說(比如少正卯不會殺孔丘,孔丘當官就殺了少正卯)
這樣就剩我一個了,你李淵再想殺李世民也不能殺了,因為就剩這一個了···
然後就開始儒家用人文科學指導一切科學的時候
比如漢代的曲轅犁一抗就是兩年前,比如張衡之後再無天如雞子
比如再也沒有人心臟多大胃多大的記載了,因為身體髮膚了(中醫直接吐血·····)
你說讓儒家子弟學了四書五經然後用來指導怎麼打仗怎麼判案子怎麼種地怎麼外交··········呵呵····
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幹不錯 挑別人錯立功
對於官僚而言,儒家這種務虛不務實的玩意兒,實在是太合適了·······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作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後來發現的秦良玉將軍的衣服推斷出來,秦將軍起碼一米八七······
炮灰漢人滿化
"漢人滿化"現象研究
http://m.doc88.com/p-0364696281448.html
作者
王明霞 , 張佳生摘 要: 「漢人滿化」現象其實在中國東北地區比較普遍,其表現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東北地區保留較多的滿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北地域文化;二是自清朝初年開始加入八旗的漢軍旗人就已經開始滿族化,他們後代中的許多人至今仍然自報為滿族,成為滿族的組成部分。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八旗制度的建設和旗人社會集團的長久存在,以及「旗人」共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制度的影響,使八旗漢軍旗人的生產生活習慣和心理意識更貼近滿族。
與八旗滿洲共同的「旗人身份」,促使他們在八旗制度消亡之後,對滿族產生了明確的民族歸屬感,即便在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的祖先是漢族的時候,這種民族意識也並沒有因此而動搖。這種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和民族關係發展的歷史繼承性與延續性。
出版源
《社會科學輯刊》 , 2008 (4) :134-140自1635年皇太極宣布廢除諸申(女真)舊稱,定族名為滿洲起,滿族作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八旗制度是滿族的軍事、社會組織形式,由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組成。這一制度自形成起,經過不斷完善,一部分漢人被納入滿族這一民族共同體之中,民族屬性發生改變,不斷向滿洲靠攏,為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礎。
一、漢人滿化現象的產生八旗制度下的「漢人滿化」現象,主要存在於八旗漢軍和漢姓包衣之中。他們均以漢人身份加入旗籍,卻隸於不同旗屬,地位也不盡相同,故在此進行分別論述。(一)漢軍八旗八旗內漢軍旗的建立始於1631年(清天聰五年),此時漢軍僅有一旗,招撫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漢族上層的降官降將上。皇太極時期開始大量收編遼東往投的官兵,藉助漢族軍隊在軍事上的優勢,以配合對明戰爭中紅夷大炮的使用[1]。1633年皇太極下令,在八旗滿洲佐領內分出漢人1580戶,「每戶十丁授編甲一」,編漢軍為一旗。1637年(清崇德二年),「分漢軍為兩旗」 [2]。 1639年(清崇德四年),「分二旗官屬兵丁為四旗」 [3]。1642年(清崇德七年)編為八旗,「旗色官制與滿洲、蒙古八旗同」,①至此,八旗漢軍最終形成。據現居於遼寧省本溪縣王氏家族的家譜記載:「本貫山東蓬萊縣人,村落居址莫可考矣」,先遷至遼陽,後遷至瀋陽「授田入冊,旗分鑲紅旗第一佐領」[4]。在此期間,漢軍佐領人數不斷增加,由1615年的16名,擴充到1639年的72名,至1644年漢軍佐領增至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②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以前「三順王」的漢兵軍隊,並未納入漢軍旗。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後,才將尚可喜、耿精忠等舊部正式編入八旗漢軍。對歸附的降民,「仿照明國故例,隸於八旗之下」。 ③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上諭:「向來定例,滿洲殺死滿洲,例文本末妥協自應以旗人殺死旗人載入例條,則蒙古、漢軍皆可包括。……試思八旗俱有蒙古、漢軍,豈蒙古、漢軍獨非旗人?」④八旗漢軍與八旗蒙古、八旗滿洲一樣,隸屬於八旗制度之下,所謂「太祖……肇建八旗,以統滿洲、蒙古、漢軍之眾」[5],被編入八旗的各族人口均稱之為 「旗人」。清統治者利用八旗制度,突出旗人身份,強調八旗整體性,力圖 「以旗統人,以旗統兵」⑤,消除八旗內部的民族差異,充分發揮漢軍在軍事上的作用,用這種獨特的軍政共同體來構建民族共同體。(二)漢姓包衣所謂漢姓包衣是指本為漢人出身,隸屬於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中並無包衣組織)的人。這些包衣漢姓人,原為滿洲家內奴隸,八旗制度建立後,隨其主一同被編入滿洲中,受組織管轄,具有平民權利[6]。包衣與漢軍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所具有的雙重身份,既是奴僕,又是旗人。而包衣內部又存在不同等級:隸屬於皇帝、皇室的包衣旗人,編入內務府三旗(鑲黃、正黃、正白)[7]。下五旗則由五旗王公府屬。在對明戰爭中,後金攻佔遼瀋地區後掠獲的人口多為漢人軍民,其中一些就變成了旗人的包衣。據統計:1618年努爾哈赤率軍攻下撫順、馬垠丹、東州等城堡五百餘處,俘獲人畜30萬⑥。1635年多爾袞攻入山西「俘獲人口、牲畜七萬六千二百有奇」[8]。1636年阿濟格率軍攻取昌平、安州等十二城俘獲人口、牲畜18萬[9]。1639年多爾袞、杜度分兵攻明,取城61,俘獲人口46萬餘[10]。 1643年阿巴泰領兵深入明地,取94城,俘獲人口36.9萬名[11]。這些漢姓包衣,尤其是上三旗包衣,由於是皇室家奴,往往職位顯赫、權勢較大。聲名顯赫一時的曹雪芹家族,其祖就是曾任江南織造的曹錫遠,是出身於內務府正白旗的包衣。部分包衣身居高職,但仍脫離不了奴僕身份。「雖尊位於大家,而名仍隸於私室,方得其位之時,非赫然貴族,一遇其主,則俯首帖耳,執役之不暇,舉人世可卑可賤之事恆視為固然,而不敢稍有抵牾。」①二、漢人滿化的表現被編入八旗的滿洲、蒙古、漢軍和包衣都是滿族的成員②,八旗制度下的漢人無論在服飾、語言文字,還是在信仰、心理狀態上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滿化」。在服裝、髮式上他們與「滿人」一樣剃去四周邊緣,中間保留長發三綹編成長辮一條,置於腦後。婦女不纏腳而為「天足」,耳穿三孔。在婚俗習慣上,漢軍一改漢人指腹為婚、看重貧富的習慣,講求門第,不鬧洞房。在漢軍旗人的婚配上,內部通婚現象較多,但其中也有與滿洲旗人通婚的現象。康熙與乾隆帝的母親均為漢軍旗人之後。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後家(母家)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入滿洲。後族抬旗自此始」③;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後家魏氏,本漢軍。抬入滿洲旗,改魏佳氏」④。在語言文字方面,清統治者一直把「國語騎射」看做「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12],作為八旗之內的漢軍子弟也自然被要求與滿洲八旗人員一樣,學滿文,練騎射。包衣旗人、八旗漢軍知曉滿語,與政府的重視與督導是密不可分的。八旗佐領下幼童, 10歲以上,均可入學,「其滿洲、漢軍旗幼童,教習清書、清語,習馬步箭。」⑤「八旗漢軍都統辦理事務,多用清書,漢軍子弟學習清書,甚屬緊要」⑥,清政府明令要求各地設立清文義學。統治者也要求其,「口奏清語履歷,毋得再有違誤」[13]。並對不通曉滿語的官員降級罰俸。雍正十一年(1733年),諭令漢軍「不能清語,概不揀練」[14]。這些入旗籍的漢人不僅在語言文字上通曉滿語,更將姓氏改為滿姓,並且效仿滿洲,「稱名不舉姓」⑦的習慣:明朝開國重臣常遇春的後代因其祖降清編入漢軍,從常氏第13世祖名字起皆用滿語化辭彙:13世祖名阿虎達、14世祖名扎勒彬,18世祖起成為正身旗人,隸屬於正白旗[15]。在祭祀形式上,旗籍漢軍深受滿族文化的影響,出現了「燒旗香」的儀式。即以薩滿所謂人神附體,戴神衣神帽,祭祀動物神、天地神,手持單鼓,並敲打單鼓鼓點。這是一種漢軍八旗所特有的祭祀體制。它兼具了滿、漢兩種文化的特點。作為滿族薩滿跳神的分支,它又滲入了漢族祭祀的文化因素,具有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16]。這些加入旗籍的漢人,與滿族長期生活在一起,且共同隸屬於同一政治體制之下,在生活習慣、信仰等方面逐漸滿化,與滿族日益貼近,真正地融入到其中,成為其一員。三、「漢人滿化」的影響(一)滿化漢人得到優待納入旗籍後,旗人成為區別於「民人」的社會集團,所謂旗民不交產、不通婚、不同刑,對旗民界限有著嚴格的劃分。這些漢人的身份發生變化,經濟上依靠八旗制度供養,法律、軍事上,也享有種種優待。政治上,漢軍地位高於漢族官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由於漢人的獨特身份,受過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仕途上往往有所作為,出任地方總督、巡撫。在對國家政權的鞏固和政治體制的完善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滿洲名臣傳》中立專傳者635人,其中滿洲461人,蒙古36人,漢軍136人。法律上,旗民有別,在量刑定罪時,旗人受到優待。例如,漢民犯法,應笞杖者笞杖,應充軍者充軍、徒刑,而旗人則否。在軍事上,往往受到重用,順治年間佐領張從善「升授京口固山大」⑧。在經濟上,漢軍與八旗滿洲一樣,均按計丁授田。除固定糧餉(坐糧)外,臨時打仗時,還可以領取一份數額略約相等的「行糧」。漢軍自備軍裝戰馬,從征出戰;耕種份地,繳納官賦,與滿洲八旗無異。(二)有力促進滿族人口的增加清代八旗制度與滿族人口的發展有密切關係。至清代中期後,其中漢軍旗人增長迅速,使得滿族人口大量增加(順治即位時僅30萬,到清中期已達300萬之多)。以至於乾隆時期,政府迫於旗人供養壓力,不得不採取京旗回屯、允許漢軍出旗政策。據《滿洲地方志》草案卷載:清朝民政部門在宣統元年(1909年)進行的奉天省人口調查中在旗人口佔全省人口的22.5%,其中滿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4.75%,漢軍(漢八旗)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17.8%[37]。滿族人口的增長,有利於清朝的封建統治,對於鞏固中央集權有重大作用。(三)民族關係的融合被納入到八旗制度下的漢人(漢軍、包衣),由於政治原因其個人的身份發生變化,民族屬性發生變更。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制度解體後,其政治隸屬關係雖已瓦解,但仍自報為滿族。這說明在與滿族長期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自覺地向滿洲靠攏,在各個方面與滿族日益貼近,成為了滿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可見民族的融合併非是單向的,而是一個雙向而動的過程。在滿人漢化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漢人經過近300年的民族融合,逐漸滿化,成為滿族的一員,融入到這一共同體之中。在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清朝歷史上的滿人漢化還是漢人滿化現象,都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一個縮影。通過長期的共處,各民族交流頻繁,生活與政治上的一致性,將他們逐漸納入同一整體之中,從而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統一體。參考文獻:[1]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J].歷史研究,2004,(4).[2]清太宗實錄:卷37[M].北京:中華書局 1985.[3]清太宗實錄:卷47[M].北京:中華書局 1985.[4]王明霞,張佳生.「漢人滿化」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08,(4).[5]鄂爾泰,等.八旗通志?序[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6]張玉興.包衣漢姓與漢軍簡論――八旗制度興衰的一個歷史見證[J].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4).[7]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81.[8]清太宗實錄:卷24[M]北京:中華書局 , 1985.[9]清太宗實錄:卷31,中華書局[M]北京:1985.[10]清太宗實錄:卷45,中華書局[M]北京:1985.[11]清太宗實錄:卷64,中華書局[M]北京:1985.[12]劉錦藻:《清朝文獻通考》卷192《兵十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3]清德宗實錄[M]北京:239,中華書局,1987.[14]清世祖實錄[M]北京:卷138,中華書局,1986.[15]鄂爾泰,等.八旗通志:卷8[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16]曹麗娟.漢軍八旗祭祀歌舞辨析――兼論滿、漢民族間文化的融合[J].滿族研究,1993,(1).[17]劉慶相.略談滿族人口的歷史演進及其特徵[J].人口學刊,1995,(5).說白了。。利益。。
類比個最簡單的例子,隔壁的印度那樣,把人分成幾個等級,但是最反對這種制度的,並不是屬於第三類的吠舍。。。同樣的,作為滿清八旗的制度里,第一等的皇宮貴族,第二等的普通八旗人員,第三等的漢八旗蒙八旗,第四等的綠營,第五等的普通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漢八旗雖然被上層的視為奴隸,但是他們底下還有個連奴隸都不如的漢人階級,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通過壓迫漢人來獲得心靈上和事實上的補助,自然不會有這個動力去推翻這套制度了。
看到這個問題,涉及民族意識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民族意識並不是天生的,民族意識或者說民族這個概念的最終成型是在近代歐洲。在近代之前,歐洲之間的戰爭是貴族戰爭,戰爭只是貴族上層之間的競爭,只要一方認輸就行了,所以很少趕盡殺絕的事。(就像中國春秋時期的戰爭也是如此。)後來,戰爭就不僅僅是貴族之間的事了,而是國與國之間的戰鬥,這就需要調動全國的資源了。而要動員全國資源,最好的方法就是製造一個共同的敵人,民族的概念就從血緣的層次上升為文化社會的層次。統治者告訴民眾,咱們是一個民族的,現在對面那個民族的人要來打我們了,我們輸了,他們就會對我們進行屠殺。在這種刺激下,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所以民族這個概念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國家之間為了競爭而人為製造出來的。其次,中國古代的民族概念並沒有那麼清晰,中國古代的士大夫更喜歡用文化為標準來區分人群,使用我華夏文化的就是文明人,就跟我是一條心的,和華夏文化有差異的就是蠻夷。正是因為用這種區分方式,所以漢武帝才會重用匈奴王子金日磾為託孤重臣,唐玄宗才會任用胡人安祿山為四鎮節度使。到了明朝,也是如此,鄭和不也是回回人嘛。民族這種意識,沒有上層和知識分子群體的刻意推動,下層老百姓是不可能自發形成這種觀念的。第三,在民族意識尚未完全被民眾接受的情況下,為異族服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上層知識分子、將領可能會有點抵觸,但也不會太介意。元朝時期,不也有一大票漢族人為蒙古人服務嗎?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為滿族人打仗和種地有啥區別。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誰做皇帝都一樣,只要不是讓人活不下去,還不是一樣當兵納糧。說得再赤裸一點,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八旗制度那樣的強有力地體制約束下,個人都只能聽令而行,不服從結局就是死亡。君不見,在現代民族觀念如此普及的情況下,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中照樣不是有很多韓國人和台灣人。所以說,滿人如何令漢八旗為他們賣命打天下這樣的問題,只是我們現代人站在現代的民族觀念立場上才會產生的疑問,如果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這根本是毋庸置疑的。
美國是如何命令美軍中的華裔為他們作戰的?
所以范文程是民族英雄。補充一句,要是日本人成功了,汪總裁也是民族英雄。
滿清,是真正的把政治手段玩到顛峰的。封王封侯毫不吝嗇。翻臉無情也是毫不顧忌的。前腳入北京為士紳主持正義。等形式稍有穩定,後腳就跑馬圈地,掠奪士紳,滿足八旗。攻天下時,對軍閥封侯封王毫不吝嗇。坐天下時,削藩毫不留情。入關時,為明皇報仇以安人心。入關後,剃髮易服,定要殺盡所有反對者。奪天下用人才,哪管其大奸大惡,人盡其用恩榮至極。坐天下時,全入貳臣傳,遺臭萬年。古時帝王用忠臣良將盪乾坤,唯我大清用奸臣逆子奪天下。大清的手段就一句話,得寸便寸,得尺便尺。團結的目的是壓制,壓制的目的是消滅,只有能把反對者幹掉,啥手段都能用。不以取天下為目的,以消滅反對者為目的。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中國人(漢人)沒有打贏過任何大規模戰爭」?
※有個APA酒店關於客房內書籍的聲明翻譯文,看了後底下評論真的很奇葩,為什麼這麼多人覺得酒店說的對呢?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與蔣介石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如何看待當年上海地區歷史教科書被廢止一事?
※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