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多人對音樂的追捧是不是都會在上班後驟降?

感覺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很喜歡聽歌,有自己喜歡的歌星,會追隨音樂界的動向。但是一旦上班後,就會很大程度的減弱或者徹底的捨棄對音樂的需求。他們肯定也不是有意為之,大多都是因為沒時間或者生活中關心的點變了。想問這在我國屬於普遍現象嗎?音樂(這裡主要指流行音樂)在我國就只是上班前的年輕人才會追捧的嗎?歡迎一切由此問題引發的討論,並不用局限在這個問題的答案。


你要意識到的是,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喜歡音樂,他們只是喜歡某幾位歌手、某幾隻樂隊、某幾首曲子。


要不是寫作業要聽歌,平時哪有時間聽歌啊


我家那條巷子的拐角處,有一棟小小的民房,一樓住著位獨居老頭。偶爾,他會拉二胡來打發夜晚的時間。他家對面,小曬穀場的另一邊,有個小賣部,阿婆賣點兒零食煙酒,靠著小店營生。沒事兒的時候,她會坐在門口的石板上休息。

夏天的夜晚,阿公還會拉二胡,不管有沒有人在聽。

在我國,即使沒接受過教育,也有很多人一輩子與音樂為伴。


上班了。沒時間、沒心情聽歌,不過呢,偶爾路過還是能聽到的,記得之前路過理髮店門口聽到一首歌,後來知道是郝雲的《活著》


上班了,有錢了,買碟簡直收不住手!!你說我對音樂的追求降沒降!!


對我來說分水嶺不是上班而是有孩子。有了孩子之後不光是聽音樂,其他的愛好時間也都被剝奪了


真正喜歡音樂的人不會受各種宣傳的忽悠,會找自己喜歡的音樂。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了,時間多少都不會影響對音樂的喜愛。再忙也會擠時間去看演出、看現場,以儘可能的各種方式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並盡情的欣賞。當然,這種人在人群中是少數。


不會啊,工作兩年了,手裡有錢了,前端跟耳機買起來!演唱會看起來!碟片買起來!周邊搞起來!不過這是指的單身無子狀況下,如果找女友或者結婚生子以後有多少能分給個人愛好的時間就說不好了,所以現在覺得一個人也挺好。


其實,每天上下班擠地鐵的時候,許多人在已經非常狹小甚至身體完全遭受四周壓迫的情況下,依然能神一般地騰出一隻手,擎著手機看劇看小說,既然如此勤奮,也就意味著上班族並非完全沒有時間去照顧書影音的世界。就看是不是真愛咯。

《Love Story》里的女主角能在公交車上看完整部《追憶似水年華》,所以在每日通勤時間插著耳機也能聽完無以計數的樂曲吧,還不用手持,為身邊人至少騰出了小半平米的空間呢。


每個國家都一樣的。

上圖:"Coolness Spiral of Death" 顯示隨著年紀越大,對當前排名靠前的流行音樂越無知。

根據spotify的2014年的調查顯示:

1,青少年對當前流行音樂敏感,20隨後興趣逐漸下降,30歲後對音樂的喜好變成熟固定了。

2,男性對流行音樂的興趣遞減速度快於女性。

3,無論多少歲,有孩子的人聽當前流行音樂的比例都比同齡人少。

綜上,除了有孩子的影響外,其他的原因未明。

As you get older, you listen to less hot music: the "Coolness Spiral of Death" / Boing Boing


主要是上了年紀品味上去了,國內能聽的歌就那麼些,翻來覆去聽也膩,久而久之就乏味了。


讀書的時候,你有的是時間,卻只能用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要泡妞。

工作之後,沒有時間了,但是能掙錢,那就直接點吧。

至於音樂本身,who care?


反正我是在上班後驟增的!!

因為。。。

我們讀書時沒!有!互!聯!網! 上班了一年多後,開始有了!一下子找到好多好聽的!

(當然從讀書的最後一年,買了電腦後,就開始增加了,那時候主要靠盜版碟)


這種情況並不是中國僅有的現象,其他國家也一樣。

首先,學生時期時間相對寬裕,現在的家長也都相對寬容,讓他們有機會有條件去接觸更多的歌曲或明星。

其次,學生接觸的社會事務比較少,心思比較單純,思維還不成熟,所以很容易把情感投入到一些外物上,比如說小說、影視、動漫、歌曲等等。

最後,如果周圍的朋友都在討論某些東西你卻常常參與不了,說明你已經和朋友的圈子脫離了——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你多多少少會去花精力在這些事情上。

相對的,工作之後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工作和生活上,在其他事物上的時間、精力上的投入都會減少。

而平時接觸最多的同事圈子又比較複雜,由於年齡層級、生長環境、學歷品味、利益格局等等差異,找到一個相似口味的圈子還是有些困難的。

還有就是接觸社會越多,人相對更加成熟,不太會像學生時代那麼瘋狂地去在意那些明星、歌曲了。


上學時每個人都崇尚個性,聽歌的風格也是自我標榜的方式。上班後個性被共性所替代,並且之前的稜角也被磨圓了,也就不那麼熱衷了


平時沒有聽音樂的習慣。因為流行音樂聽起來相似度太高了,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比較累。這種成本讓我遠離聽新歌。但是一旦遇到好聽的歌,會反覆聽,分析旋律和聲編曲,聽到很熟悉。

簡單說,就是音樂找起來太費事,上班了沒心思,除非是真愛


題主的對音樂的追捧是什麼概念?如果題主認為的追捧是對特定歌手樂團或類型歌曲的熱愛,據我生活經驗所知,大多數中國人是沒有到這個層次的。

國內歌曲類綜藝節目確實造成了一種假象,以為人人都能唱得很好,每個人能否隨口來幾首外文歌曲,這就是五音不全的我最討厭這類節目的原因。他們賦予了歌曲或者唱歌太多的內涵,夢想、回憶、堅守……那個半壁江山簡直是來催眠的,生生一個拜歌教。

我不相信題主身邊會有多少歌迷存在,多數國人對於歌曲的概念僅僅是某幾首歌或者旋律而已,而這種喜歡往往是要隨著年齡、閱歷而改變的,如果把時間點假設為工作後,莫非題主認為是沒空追捧了嗎?


個人覺得上班之後獲得音樂的成本變低了,也就沒有有一開始那種朝聖般的狀態。

上學時候時間多,能有大量時間聽,金錢少,不能充分的消費音樂,對更多音樂世界的好奇能維持,同時進一步享受音樂的慾望被壓抑,比如沒錢買高端設備耳機啊,不夠錢去看喜歡的樂隊的演出啊,這種無法被滿足會刺激你一直去渴求。而上班之後時間變少了,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音樂聽過的量也達到一定程度了,以前難以找到的大量音樂現在都能通過各種app下載隨時隨地聽,以前看不到演唱會和音樂會能聽了,變成日常了,跟上學時候的心態是不同了。

但我覺得音樂不是變得不重要了,喜歡的人依然離不開音樂,感覺有點像從女朋友變成老婆,雖然你不像談戀愛的時候常常說愛她,也許偶爾覺得自己是不是疏忽了她,但你離不開她並且仍然喜歡她。


還是很喜歡音樂,只是優先順序下降了


我的理解是音樂是以情緒為出發點 什麼樣的情緒有什麼樣的音樂 普通人可能滿足於他們所聽的那幾首歌就夠了 但是有些時候別人的音樂不能將情緒全部釋放時 有些人就會選擇自己拿起樂器了(例如我)

高中接觸了吉他 學會了按和弦 也能嚇唬一下不明真相的群眾 組了樂隊玩beyond 覺得很好玩 逼格高 大學又在師兄的指引下徹底變成了重型音樂黨 到現在是一個口味略雜(音樂)的人 平日會大規模地查找各種音樂(雖然以重型為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網易雲音樂的「朋友功能」?如何改進?
為什麼大多數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都是最長的?
有哪些適合單吉他彈唱的比較有逼格的英文歌?
如何看待網易雲音樂對於無損音質進行收費?
音樂能夠像書那樣縮寫嗎?

TAG:藝術 | 音樂 | 創造力 | 音樂人 | 說唱R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