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唱片錄音中都已經有了混響,那麼聽音室的混響時間是不是越短越好?


首先說結論:是的。下面開始長篇大論:

————————————————————

在家庭視聽室構建過程中,有個常見誤區:認為(小房間揚聲器視聽室)有混響時間下限,事實上沒有,混響時間越短越好。反對意見提出:適當的混響可以保持聲音的活力,音樂廳,錄音室都有最低混響時間。

「具有上述想法的朋友忽略了音樂廳中的聲源與家庭視聽室中聲源的明顯差別。前者是自然聲或人工聲,需要大量利用房間界面的反射聲(早期側向反射聲)把有限的聲源能利用起來;後者是揚聲器聲,我們聽到的揚聲器聲裡面已經包含了錄聲現場的自然混響或後期製作時加上的人工混響及效果聲。這時,如果再把視聽室營造成音樂廳式房間,其側向反射聲勢必對直達聲產生干擾,起了畫蛇添足的作用,對房間音質只能幫倒忙。」——《小房間聲學設計及建築聲學處理》P388

當前國際上對理想聽聲室的要求是中性。那就是意味著在房間里聽聲等於沒有房間,或者沒有混響,當然這僅僅是理想,要做的儘可能小些就是了」

——《小房間聲學設計及建築聲學處理》P344

「在家庭居室環境下,吸聲材料放置多少為好呢?說句到家的話,你放多少都永遠不可能過分,你想過分都做賭不到,只怕放的不夠多。」——《小房間聲學設計及建築聲學處理》P345

「吸聲處理還要考慮低頻和中高頻的混響時間儘可能保持均衡。」——《小房間聲學設計及建築聲學處理》P345

把中高頻的混響時間做到0.1或0.15秒,而低頻為0.5秒,聲音就會覺得非常難聽,非常悶。有人遇到這種情況就認為是中高頻混響時間太短造成的,我總是告訴他:這不是中高頻太短,而是因為低頻太長了。如果把低頻混晌時間也拉到0.1至0.15,甚至只要拉到0.2至0.3,馬上就會覺得一點也不悶。我們可以想一想:在室外聽聲音的時候,那可是一點混響也沒有的,可我們從來不會覺得悶,為什麼屋子裡面的中高頻混響時間一短就會覺得悶?問題就是低頻混響時問太長了。怎樣做才能縮短低頻混響時間呢?仍然是吸收。儘管無法做得很短,但要想盡辦法讓它短,還要注意在整個頻段上的線性平衡。——《訪室內聲學專家查雪琴教授》

盡量降低揚聲器在室內產生的前期反射聲和混響聲,以便減輕揚聲器的二次反射聲干擾它自己輻射給聽眾的直達聲波。從而避免由此產生的聲像破壞和清晰度下降。——管善群。

————————————————————————————————————————

對於揚聲器重放來說,增加直達聲比例,減少反射聲干擾是目標。因此,盡量全頻段降低混響時間就是小房間揚聲器視聽室重要的手段。

反對這一觀點的人提出兩點:

1、低混響時間會導致聲場變死,並舉例HD199論壇的帖子「 論視聽室5面滿貼9MM聚酯纖維吸聲板的聲場必死無疑
」予以證明。但在「家庭影院音頻」版塊,一篇「在3DLP時代打造自己的終極影院」就採用9MM聚酯纖維吸聲板做牆,做頂,人家聲學效果十分良好啊。兩者差別在於前者實貼了吸音板,致使吸音不均衡,高頻吸光,中低頻不動,自然聽感惡劣。而後者採用了大空腔設計,全頻段吸聲,並用低頻陷阱補充低頻吸聲的不足,達到了良好的設計效果。其實在前面一個帖子里,lz也分析聲場變死的原因,但很多人只看一個標題。

所以,低混響時間會導致聲場變死是錯誤的。

2、低混響時間會導致聲音發乾。並舉例在自然界中的寬廣的戶外,雪原,唱歌不好聽。而在浴室一類地方,產生了自然混響,聲音變得圓潤好聽。這個觀點的片面之處在於,我們的AV視聽室不是真人演唱的地方,而是揚聲器演唱的地方。適當的混響讓聲音好聽是錄音師的職責,他負責在灌唱片的時候加入混響,而我們播放的時候為了最大限度的還原錄音效果,應該拒絕任何的第二道混響。

所以,低混響時間會導致聲音發乾的觀點是片面的,它不適用小房間揚聲器視聽室。

拓展想像一下:隨著技術的發展(如全景聲),任何一個方位的聲音都可以由揚聲器重放,任何器樂的混響都可以由電聲系統產生,任何聲場都可以由功放模擬。那麼我們要房間混響幹什麼?當然是,吸音越乾淨,重放效果越好。所謂適當混響保證器樂的圓潤感之類,那是演奏廳,錄音室考慮的啊,視聽室只要重放錄音內的混響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了一堆理論,我們來看看實驗:

查雪琴教授的聲學試驗:

一個容積約100立方米的小房間,用揚聲器在裡面播放音樂信號通過房間環境的傳播,用假人頭接收,人退到屋子外面用耳機聽。

發現:房間中隨著吸聲材料越加越多,聽聲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聽到的低頻也越來越多。最初聽不到的一些低頻信號,如鼓聲之類,在吸聲材料加多後也能聽到了。而且吸聲材料越多(即吸聲量越大,混響時間越短),就越接近聲源中原始的聲音。

為了測試數據,在實驗中又把吸聲材料全部去掉,搬進儀器,再把吸聲材料重新一點點加上去。

發現:隨著吸聲材料的增加,房間的頻率響應越來越平直。

結論:混響時間越短,聽感越好

另一個旁證是杜比專門針對頂級電影后期審片室的PREMIER
STUDIO認證之中,對於200m3容積的房間,500Hz時混響時間的推薦值約為0.18~0.34s;300m3容積的房間,500Hz時混響時間的推薦值約為0.21~0.38s,很低吧。同時杜比也指出,房間的混響時間要隨著房間的容積單調遞增。

而一般的家庭視聽室通常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空間,60立方米很不錯了,100立方非常大了。要達到審片室的效果,混響時間要還要在0.18-0.34s的基礎進一步降低,幾乎是民用難以做到的程度了。所以家庭視聽室混響時間是儘管往低了做就是了。

此外,說的深一點,強吸聲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控制混響時間,在一定程度以下,混響時間的減少對聽感影響越來越小。因為你聽到的實際混響時間並非是T(實際混響時間)=T(音源混響時間)+T(房間混響混響),而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公式。強吸聲主在這時主要是為了解決房間的聲學缺陷,如房間簡正模式、梳狀效應、顫動回聲、邊界效應等。這些聲學缺陷在小房間會更加明顯,需要強吸聲處理,一個副作用是混響時間的進一步降低。

HD199論壇里的一個兄弟的一句話深得我心:「良好的低頻吸收等效於加大了房間的幾何尺寸,將有利於低頻的重放。」強吸聲的目的也可以粗淺理解為將「小房間」改成「大房間」,降低混響時間只是其中一個作用和必然出現的結果。

————————————————————————————————————

那是不是說,我們應該建立無響室來聽音呢?無響室在家庭視聽室的應用中,有三個問題:

1、成本。建立無響室的成本實在太高了,而且聲學材料占空間極大,除非是科研用房,家庭環境不可能做到。

2、人的心理感受。比如有人進入無響室會耳朵疼,有人會恐慌頭暈等。因為無響室與自然環境差異太大,有些人會因為接受不到信息而本能感到恐懼,從而不適。

3、器材反射聲。本來這不是個問題,但在無響室里,桌子椅子,功放,投影的反射聲對聲場的破壞就變的嚴重而難以處理。

所以,雖然小家庭視聽室混響時間是越短越好,但建無響室是沒有必要的。

PS:這麼小眾的知識你都能看完,必須為你自己點個贊吧。


樓上說的「隨著吸聲材料的增加,房間的頻率響應越來越平直」這一點,我這幾天剛好做了有限元分析,的確是這樣。我來補充一個圖。

在某一梯形小房間內(大約4*5*3),剛性牆和吸聲係數為0.09的牆壁, 其頻率響應曲線(1-100Hz)如下圖。


我自己建了無聲反射聽音室 結論和樓上幾位高度一致 請百度搜索「消聲室聽音經驗總結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王力宏和Avicii在百威電音節的這次合作?
請問編一首歌的順序?
Dubstep中的旁鏈壓縮效果(Sidechain)如何實現?
想自學音樂創作-編曲,配樂,作曲,如何入門?
存在基礎,如何上手編曲?

TAG:音響 | 音樂製作 | 建築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