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介紹一下有PR 並且在澳洲大公司工作的感受吧。

我在德國跨國公司澳洲分公司工作,前後在澳洲工作過兩個單位總共7年了。現在升到小中層。一直有PR。

我本身在中國的國企,外企工作過,然後在澳洲工作。所以我想以下面這個表格的對比來把我的例子串起來。

聲明:這個對比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和經歷,不代表普遍情況。另外這個僅限於工程師技術領域,不包括研究所學校等。

【1】:如果想進大型壟斷國企,最主要的是有人,其次做為2+7學校的電氣畢業生,當年除了有人的名額沒用完外也能擠進去。但是比較難,和我一起入職的9個人 3個是沒有背景的。 跳槽到外企的基層對背景要求小,但是也有例外。和我一起入職的公司管IT,辦公室,物業,人力資源之類的非生產,非關鍵部門還是多半有背景的。例如當時的一個管IT的就是交警大隊長的公子。在澳洲找工作,最重要的是簽證。大的公司可以僱傭沒有PR(永久居住權)的人,我有同時就是從總公司派來的。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少,都是總公司派遣。所以簽證是第一要求。下來比較重要的相關工作經驗,最好是發達國家的。 我本人就是有海外工作經驗,所以沒有澳洲學歷也輕鬆找工作。

【2】國企和外企8小時每天,澳洲我工作的兩個都是7.5小時,但是也有8小時的。

【3】:在國企時,經常有什麼為某某獻禮大幹1一個月之類的事情,就算是到點,沒有活也要在單位等著。我就經歷過大幹百天之類的荒唐事,每天早8點到晚八點。沒事就是看電影打遊戲。但是外企不會有,加班是給加班費的。所以不會隨便讓你加班。但是在外企我們的HR也經常接到美國總部的警告信,我們加班的時間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在澳洲不能說從不加班,但是一年也就3天吧。下了班絕對不會有人打電話找你加班,一般都是領導求著。

【4】:工作安全上面澳洲完勝,如果不滿足安全條件一般沒有領導敢讓工作,工會和政府都不會饒過。在外企也不錯,例如實驗室缺少通風,解決方案是先干著,同時安裝通風裝置。不會因此停工,但是也不會不加安全措施。國企就是看領導心情了,經常的理由就是要「排除萬難,爭取勝利」。

【5】:國企完勝,集體活動從聚餐到運動會,聯歡會。還有就是經常性的學習,開會,一般都是度假山莊之類。外企沒有學習一說,聚餐也不如國企頻繁。但基本的聚會還好。澳洲基本沒有集體活動,讓我開始很不適應。公司每年有聖誕聚會,然後就是各個部門自己組織的聚會了,這種一般都是大家湊錢吃飯。同事之間可能很不熟悉,因為如果沒有工作上的聯繫(特別是大公司)可能工作幾年連人都認不全。一個部門之間也是個人吃個人的午飯很少約好一起吃午飯。

【6】:公款宴請國企是家常便飯,我的最高記錄是2周午飯,晚飯全是酒局飯局。外企好的多,因為總公司對這個管的很嚴,但是在中國,還是有很多例外和技巧的。另外供應商請吃飯也是一個大頭。但是澳洲公款吃飯一年就只有1-2次 也就是聖誕節之類的。稅務局對宴請費用查的很嚴。公司間合作也沒有什麼宴請。我第一次和CEO在公司招待我們的客戶開會,中午CEO一看錶,然後對客戶說」你對我們公司附近熟悉嗎? 能找到午飯的地方嗎?「得到肯定的答覆後,然後約定好1:30再回來開會,然後各自收拾文件自己去吃飯。留下我在風中凌亂。

【7】:在澳洲工作沒有使用頭銜稱呼過任何人,包括總公司來視察的全球CEO。一律稱名字。

而在外企,領導或者同級中資歷比較高的還是要叫一下頭銜的。而國企稱呼就是一門學問,一個簡單的稱呼可以翻譯雙方的絕對地位,相對地位,資歷和背景。比如我見了領導王小二叫」王書記『。領導見了領導就是「小二書記」。等級反映在福利待遇上澳洲唯一我覺得不公平的是飛機,CEO可以無條件的坐商務艙而我們需要滿足時間,工作強度等要求但是住宿吃飯都一樣。外企好點,有明確的等級標準,什麼領導做什麼艙,住什麼酒店。國企的話就看跟什麼人出差了,可能是長途客車,也可能是頭等艙。

【8】:在國企中我不敢得罪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清潔工,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和我的領導或者我的領導的領導有各種各樣的聯繫。比如姻親,鄰居,世交,發小,同鄉。外企在招聘中背景參考的較少,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短,所以沒有什麼世家之類的關係,另外姻親也要報告利益衝突。所以個人背景比較簡單,特別是研發部門,都是刻苦的學生出身,大部分都是中層子弟。而澳洲關係更簡單,私下交往完全靠個人意願,平時工作不一定有接觸,所以能認識就不錯了。沒有太多的人際關係要求。

【9】:國企完勝,各種福利,從米面油,購物卡到衛生巾。什麼都可能發。外企少得多,除了工資獎金,禮品福利之類的都是很小价格的(美國總公司管著)。澳洲除了工資,獎金,只有一些軟體上的福利,例如員工幫助熱線,或者員工內部價格買東西(比如電),但是都是要不要都差不多的。

【10】:在出國前無論國企外企,我沒有見到過真正讓我非常佩服的技術人員,到了海外和澳洲,我見到了。不在於技術和知識,這點中國工程師有很優秀的。而在於思路和視野。例如,從一個電路問題聯想到概率問題的求解,從聲波分析類比電路,這些跳躍的思路在中國工程界是很少見的。

【11】;中國35歲後仍然在一線干技術的我只在外企和類似華為之類的民企看見過。國企35歲後干技術也都是沒有提拔上來的人的養老院了,因為待遇實在太低。在國企干技術一般養不起孩子。外企的技術我在公司,工資和管理人員可以匹敵。所以還有有一定熱情的。但是獎金沒有辦法比,所以願意乾的人不多。在澳洲技術人員少,例如現在的公司裡面工程師有,中國的(我),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紐西蘭,澳洲。本地工程師很少。而且工程師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錯,所以有不少人是干一輩子光榮退休。同時在澳洲工程師除了學校學習後來的工作經驗也很重要,加上發展開放速度慢,所以一個工程師工作10年後才基本算是可以獨立工作。至於主任工程師,一般要15年。

【12】;想向上爬,各個公司的要求也不一樣。國企背景是最重要的,沒有背景的基本都要靠後,或者在技術部門往上爬。背景絕對優先於其他條件。而外企有明顯的業績和KPI壓力,提拔了幹不了活的人大領導的KPI會收影響,所以非要害部門主要是業績,而在中國傳統下和工程師不能持續發展的環境下,一般技術好的都會被提拔,否則沒有辦法留人,最後變成了技術好的都不搞技術了。澳洲完全以業績問嚮導,所以技術,背景都是浮雲。技術部門可能提拔的是技術不經但是會管理的人。我曾經的直接上級是著名的技術專家,但是現在的直接上級不太懂技術。但是不可否認 兩個人都穩穩的坐著位子,因為業績無可挑剔。對中國人來說除了業績還有一個特殊的是就是溝通能力,見過很多中國人,技術不錯,但是受制於語言和文化,所以只能悶頭搞技術。想上升溝通一定要達到當地人的水平。不僅僅是語言能夠無障礙的溝通從技術到管理到日常生活到文藝。而且在文化上能夠理解當地人和西方文化。例如剛剛進公司的時候,幾個人討論
star war裡面的台詞。我都能聽懂,但是沒辦法插話,因為我根本沒看過。

【13】:沒有混到,所以不好說。

【14】:國企搞技術我個人覺得沒有出路。外企因為待遇還可以所以可以搞技術。而且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大,大市場,大需求。容易刺激新技術發展。而澳洲有個瓶頸在於工業生產幾乎沒有,所以生產相關的研發是很受限制的。

【15】;技術人員和領導的收入在國企是沒有辦法比的。在冷僻的中層也可以完爆最好的技術人員。而我在的外企工資占收入的2/3.技術人員也評級和管理層一樣,另外1/3技術人員不如管理層畢竟他們決定分多少,怎麼分。而澳洲工資都是旁敲側擊打聽的。中層領導的工作不一定比技術人員高。獎金有都是差不多。技術人員待遇不錯。

【16】:這個是個人接觸面的感受,很因人因地而異。我感覺在我的城市外企收入略高,但是國企福利好,如果刨除福利,國企最差。但是在澳洲工程師工資很高,在社會收入排行上不低。因為澳洲有家庭高收入稅,14萬澳幣。很多工程師一個人就可以突破這個。

【17】: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鬥和站隊。但是收到業績考核的限制,內鬥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程度。國企沒有什麼業績壓力,業績主要也是政績,所以內鬥是主線,無論做或者不做什麼都是政治而非經濟因素決定。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是個好例子,老領導馬上離職調任,最後一批接地開關全部用鍍鋅鋼板(本來應該是不鏽鋼)。這樣3年後新領導將面臨一大批開關失效,故障。當時的總工選擇和老領導站隊,所以就批了方案,後來我離開後聽說老領導復辟成功,總工提拔成副總經理酬功,至於那批開關,誰會在乎呢?

在澳洲也有內鬥,但是基層和中層幾乎沒有,因為有業績考核,內鬥耽誤了業績雙方都得走人。高層有,在現CEO上任的那天他的感謝辭中提到:「 I w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XXX(前CEO) for the
chance he gave me to do some business in South America. I did enjoy that
experience, which taught me a lot and gave me time to think about my career.」 其實呢,大家都知道先CEO當年被排擠到南美分公司,現在復辟,正好藉機諷刺一下老領導。

【18】; 特殊員工例如,孕婦,殘疾,傷病,哺乳期等上澳洲公司的照顧非常完善。因為有相關的法律要求,所以我公司有急救室,哺乳室,休息室,殘疾人專用廁所。外企在中國也會安裝法律提供相關的設施,但是一般不會多餘法律要求。考慮到中國法律要求不如澳洲這麼詳細。所以外企沒有達到澳洲水平。而國企就要看背景了,可能普通的管黨務的員工就配哺乳室,而一線工程師沒有,因為一切都取決於背景。

———————————————————————————————————————————

添加關於歧視 的內容

國企: 背景,學歷,出生地,出身;

外企:畢業院校。

澳洲: 英語,工作背景,性別。

在國企最最重要的是背景,一個有背景的人事部專員可以輕易的指揮一群工程師,如果他有相關的背景的話。至於平時嘲笑更可能是任何事情,從你的接人待物水平到家鄉戶籍都可能被歧視。

在外企最明顯的是招聘,非211之類的根本就 不考慮,雖然我沒有被歧視,但是無論是否直接在招聘簡章上聲明,人力資源都會自動濾掉至少非211 的學生。 沒辦法 我去招過幾次學生都是這樣,人力資源也抱怨說必須從上萬簡歷選幾十個面試,這樣刪選他們最省勁。甚至現在大學生比較難就業的年代,在中國的同學說現在只招特定3個學校的。其他的投了也沒有用。

在澳洲,沒有感覺明顯的歧視,例如膚色,民族。反而很多澳洲人覺得中國人的數學和技術好,技術崗位偏向第二代中國人。 但是隱形的歧視還是有的。比如英語,非英語母語的人在寫報告時經常會被修改辭彙,理由就是雖然語法正確但是我們澳洲人不習慣這麼說。這個不針對民族,公司的西班牙人,法國人,德國人都被改過。而英語母語的沒見改過,即使有明顯拗口的表達。

另外就是工作經歷,很多情況下中國的工作經歷不被認可,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歷非常容易造假,所以乾脆就不承認。 我是因為一直在海外工作所以沒有問題。如果有德國或者美國的工作經歷當然就比較認可。即使實際技術沒有高下,有德國工作經歷的人一定比中國工作經歷的人勝出。

性別:這點在工程師行業比較多見。因為澳洲對懷孕生產的女性工作保護較高,另外可能有思維定勢,所以女性工程師很難找工作。

——————————————————————————————————————————

2015.10.21 更新關於透明度的回答

一直覺得澳洲,國企,外企,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辭彙。今天和同事討論突然靈光一現,決策的透明度。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項目決策過程中到底採用供貨商A的方案還是供貨商B的方案?不同的企業決策不同。類似的關係可以比較為知乎上的問題舉報,其中一種叫不宜公開討論的問題,一般來說有理由但是理由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潛規則就屬於這一類。

國企: 領導說了算,對於決策領導不必也不需要做出解釋一般會有一個冠冕堂皇但是沒有實際價值的理由:「例如他們家的不錯,性價比很高:。,也沒有人敢直接在會議上問。一般想知道也都是各種小道消息,例如供應商A他們家帶領導出國玩了,領導和供應商B有關係了之類的。

外企: 領導決定,但是需要說明理由,但是只是給美國大領導的理由。對美國派來的大領導,一般都是找工程師和商務上面的專家寫出一個詳細的報告,裡面會羅列一大堆理由,技術的,商務的。總之最後一句話是選A。這個報告寫之前就已經有結論了,只不過是按照方向去找理由,當然如果太差的供應商可能連充足的理由都編不了,這時美國大老闆還是可能不批的,所以一般外企的選擇不會太差。但是私下裡中國人在一起也是小道消息滿天飛,A的股東是領導的小舅子但是領導剛剛辦理了離婚手續,雖然人家兩口子感情挺好,但是一旦辦理了離婚,就沒有必要想公司申報利益衝突了。美國老闆也就不知道這些關係了。

澳洲企業:相關負責人決定。 在人力資源的架構圖上有每個員工明確的職責和決定權。例如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可以不收干擾的否決我認為技術上不適合的方案。而我的上司無法要求我改變決定。但是,做出這個決定後,任何項目參與的公司內部人員都可以詢問我否決的理由,而我的回復也都是公開的。所以我不可能在回復中說,因為供應商A沒有請我吃飯,所以我不喜歡。我必須有理由。而公開這個理由就意味著同行同事可能檢驗這個理由。取決於牽扯的資金大小,公司可能找另外一個同行同事來評議我的理由。而他的評議也是公開的。所以無法在郵件中寫上,」這是潛規則「幾個字。或者直接說」你不知道B是領導的小舅子嗎?「這種話。決策的透明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項目的不必要花費和項目人員不正到收入。


在澳洲工作七年,石油天然氣公司做地質師。這是一個錢比較多的行業。

2009年,從國內大學轉學到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念本科大三。國內大學讀的是地理學,到這邊稀里糊塗讀了地質學。

地理和地質雖然只差一個字,實際卻是千差萬別的兩個學科。我到了澳洲才發現,原來地質科學類專業是不能移民的。

我真是傻到一定級別了!

上課完全聽不懂,只能硬著頭皮聽。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是中國人,而且是插班進來讀大三的,這讓我的學業壓力非常大。由於英語不夠好,性格也不算開朗,感覺和澳洲本地同學的文化差異很大,根本交不了朋友,因此常常覺得很孤獨。

恰逢此時,相戀五年的異地戀男友提出分手,這對我打擊極大,一度消極厭世。

好在我最終振作了起來。我告訴自己:澳洲這麼美,我一定要在這裡立足下去!

我每周打20個小時的零工,在Coogee海灘的早餐店當服務員,那時候時薪是13刀,經常被老闆罵。靠著打工,我沒有要父母付生活費。雖然很辛苦,但是生平第一次養活自己的感覺很自豪。

大學畢業,獲得了榮譽學士一等學位 (First Class Honours)和一個獎學金,一想到自己論文寫得那麼爛,居然還能獲獎,就覺得不可思議。

2010年,經榮譽學位導師的介紹,進入一家石油天然氣勘探公司,做一個煤層天然氣研究項目,也順便謀了一個Part/Time的職位,時薪是25刀,相當於我的餐館工作薪水翻了一倍。看著銀行卡里蹭蹭上漲的存款,心裡很開心。

在這家公司,認識了一位馬來西亞的華人地質師,和她很投緣。她是我生命中的一個貴人,去年我結婚,她是我三位伴娘中的一員。

也是經她推薦,2011年我得以在沒有PR的情況下,進入另一家悉尼的石油公司全職工作,起薪8萬2千刀。一下子覺得自己苦盡甘來,變成了小富婆,哈哈哈。

2011年上班第一天,特地在中午午休的時候拍照留念

公司待遇很好,給員工股權,每年都漲薪10%, 根據公司和個人的當年業績,分配工資5% - 20%的年終獎,還有健身房和提供浴巾服務的浴室。中午午休,大部分人都要麼去健身房,要麼去附近的Botanic Garden跑步。沒有加班,9點上班,5點半下班。全年20天帶薪假期,10天帶薪病假。

公司的聖誕節派對,我租了件銀色禮服,站在最前面,聽老總在致辭

我的上司人很耐心,也非常nice。他算是我在澳洲另外一個貴人,手把手教會我地質3維建模和油井設計,我對他十分感恩。

2013年,我申請了新州政府的州擔保,成功越過了理科學位無法申請技術移民的障礙,拿到了PR。我終於在澳洲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

2014年,認識現在的老公,他是澳洲人,父母是葡萄牙第一代移民,目前在一家投資銀行工作。我們三觀契合,興趣愛好相似,感情很好。能遇到他,我覺得很幸運。

我的英文,現在算很不錯了。可是很多時候,在公司還是覺得,聊天的時候插不上嘴。比如他們從小到大看的電視電影,他們說的一些笑話,我都無法產生共鳴。這些文化上的鴻溝,讓我曾經很受挫,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和團隊格格不入。

後來我自己慢慢調整,學會接受自己與其他同事的不同,也學會主動和同事聊天拉家常,以及將話題不動聲色引到自己熟悉領域的技巧。

和同事在新幾內亞出差

現在的我,覺得我的外國同事還是很親切的,大家相處得比較愉快。上班的時候經常會一起聊天,說笑話。當他們聊一些我無法加入的話題時,我就靜靜地聽著,不再像以前那樣感到存在感很低,心裡很焦慮。等到合適的時機,我再將話題引入我比較有話語權的地方。

語言和文化帶來的鴻溝,其實並沒有我之前想像得那麼大。

和同事踢室內足球

認識到澳洲這邊大膽發言以及做presentation的重要性,我加入了ToastMaster演講小組,苦練自己的public speaking水平。從最初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到現在的自信鎮定、遊刃有餘。連老闆都對我的進步感到很詫異,還特地跑來向我討教經驗。

原來老闆也怕presentation, 哈哈。

今年是我在澳洲的第8個年頭,年齡大了,不再強求自己事事做得完美,也不再強求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更不再花心思討好不喜歡我的人。

生命太短暫,做喜歡做的事,和投緣的人在一起消磨時光,就這麼簡單。

經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工作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努力工作的同時,多讀好書,多看美景,多認識有趣的靈魂。花時間鍛煉身體,珍惜家人和朋友,永遠不要停止學習,並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


謝邀,我來講講創業吧~~

一.創業環境

澳洲的創業環境非常好。。

我說的好,指的是各種手續,財務,審批。。

在澳大利亞,開設公司非常簡單。

法人姓名,公司地址,ABN,ACN申請,股權劃分。

總共這些,找專業會計,也就1000刀以內。。。速度還快,差不多一周內搞定。。。

除了需要特別License的行業,比如旅遊,餐飲等。其他行業的話,這些基本就是開設公司總費用。

整體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二.辦公室租賃

在墨爾本租辦公室還是很有講究的。

Location如何?租鬼佬的,還是租中國人的?配套設施?合約長度?

都是學問。。。。

比如我目前的選擇,就是LONSDALE STREET,在市中心。因為旁邊就是各種法院,律所。咱這也算是法務服務行業,聚在一起,還是比較符合氛圍的。

管理方面,鬼佬的好處在於內部設施很完善,管理到位。但確實貴,而且賬單系統迥異,很多時候付錢是個問題。。

而且,中國人的辦公室,往往租約時間很短,甚至是活期。但老外的辦公室則至少半年起。

三.合作夥伴

由於本人在中國人公司吃了太多虧,目前除了客人是中國人,所有的合作方基本都是鬼佬,至少是ABC。

老外做事的特點就是慢,細,透明。

真心不著急,deadline之前,只要你不催,他肯定慢條斯理的拖到底。。但確實做的很細,基本0瑕疵,而且由於語言上的優勢,在許多文書的質量確實非常高。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畢竟是法律行業,對比其他行業確實細緻。

但不好的一面在於,過於拘泥,能做的一定做好,不能做的一定不做。不像許多中國人律師會各種代勞各種想辦法,老外律師任何事情一定要你做好,他們只負責文案的整理,遞交以及後續的聯繫上訴。對於文件本身,一旦有任何問題,一定是打回來重做的。而且各種拖沓,之前認識的一個老外律師,說好28天補材料,人家真的就在第28天當天upload的,也確實沒有影響簽證的批複。當時看得我各種嘆為觀止,老外確實了解老外的脾氣,鬼佬律師跟政府和移民局之間的合作,可謂天衣無縫。你慢我也慢,你拖我也拖。

所以找人很重要,既做事好,又不拖沓的老外,在澳洲是稀有物種。我辛辛苦苦也才找到了認識了那麼幾個。

四.上班

自己公司確實比較自由,雖然給自己安排的時間也是朝九晚五,但閑來無事自己給自己放一天假也不是不行。

只不過心裡一直揮之不去的,是不管怎麼放假,都是自己花錢。。每多放一天,就是多一天的經濟成本啊。。。

創業很辛苦,在澳洲這麼點兒個市場創業,更辛苦。但對比國內,總好過要應酬各路神仙,打點各路小鬼。

且行且珍惜吧。。


年初已經拿到PR。公司負責費用,交託律所辦理,四個多月下了,挺順利的。

-------------------------------

在一家跨國軟體公司做marketing(僱主擔保簽,無PR),悉尼是亞太區總部。工作忙,壓力大,出差是常態。

一般九點到公司,六點到六點半離開公司,期間不斷開會,晚飯後工作一個小時左右,主要是處理當天的郵件啥的(自願加班,無加班費)。

工資在行業內算不錯(IT又算高薪行業。我們公司anz總監級別年薪大約是六十萬澳幣+share),但個人感覺壓力不小,我每個季度都有一段時期非常渴望離職。

每年出差到美國一到兩次,新加坡四五次,紐西蘭及澳洲國內無數次。公司不算特別小氣,五星酒店澳航算標配。

公司福利很好,私人醫療保險 + 二十天帶薪年假 + 十天帶薪病假(家人生病也可以請)+ 公司信用卡 + 各類折扣(衣食住行各種方面 - 很多是公司客戶給我們提供的)等等等等。同時自由度很大,你愛到公司就到公司,愛work from home就work from home;愛九點到十點到都隨便你。

只是這一切都不足以應對IT業的壓力,我的大部分同事都愛喝酒 - 我們常常晚上六點在辦公室就開始喝…我們公司還是行業內口碑好的,oracle,amazon,dell更是壓力大的讓人想跳樓。

我目前最渴望的就是不幹了,回家當米蟲。


來澳洲的時間不到一年,所以工作經歷不算特別豐富。

現在持有TR(Temporary Resident) 簽證,雖然還沒有拿到PR,但是相對於Working Holiday Visa 打工度假簽或者學生簽的申請人,僱主還是傾向於TR。因為他們會考慮到在職時間長短,培訓新人成本,崗位過渡等因素。

凱恩斯當地的公司十分注重工作經驗,所以十分感激當年的自己。由於大學本科學的是英語翻譯專業,加上大學期間四年一直都在兼職,英語家教,英語培訓班老師,展會翻譯和陪同翻譯,已經積累了不少的工作經驗。我當時就很清晰地認識到成績只佔人生很小一部分的比重。為了能向僱主證明自己的英語水平,我開始備戰雅思。大概花了一個月有計劃地學習,結果達到平均分8分的預期目標,聽力9分,閱讀9分,口語7.5分,寫作7分。

講講我的求職經歷。

初步階段,完善簡歷。

無論英語如何自信,都不能在第一環節——簡曆書寫上有所疏漏。從求職信 (Cover Letter)的語法措辭, 簡歷的排版到工作經歷和教育經歷的重點突出,過往僱主的推薦信每一步都要做到至臻至善。

第二歩,瘋狂投遞簡歷。說實話,除了會講中文,英語水平還算好,本人在澳洲就沒有什麼其他核心競爭力了。所以只要是我覺得有可能的,我就投。反正沒有人會設置規定,比如禁止胡亂投簡歷。

第三步,等回信。通常公司會在合適的時間 周一至周五9:00-16:00打電話通知面試時間,地點,注意事項等等。

我面試過當地一家College的Student Service Officer, 當地五星級酒店賭場的VIP Host,還有現在所在的遊船公司的 Shop AssistantCruise Attendant。且稱三家機構或公司為A,B和C。

與A的主管校長的面試十分融洽,A也十分欣賞我的語言水平,再加上他們想要開拓中國市場,所以面試過程中A表現得非常興奮。談話間他非常不經意地說道,雖然我沒有經驗,但是我就是他們想要的員工。我當時非常開心卻也鎮定,原因是A陸續會有更多的面試。而且在面試中表達這樣的看法,我個人覺得他不是很專業。所以為了給對方留有餘地,我在面試結尾對他說,「 No matter what the result is, it"s truly my pleasure to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you. I"m sure you will find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and working with you." 然後A主管親自開門,按下電梯送我離開。

結果並不出人所料,A主管寫了一封非常正式的長篇郵件,他表示非常遺憾,他們找到有更多工作經驗的人選。郵件中滿含歉意,並在文末寫到希望有機會再見面。當然這些都是客套話罷了。我也按照禮節回復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 reply.

Although, at this stage, timing is not acting as a very good mediator, I still hold a heart of gratefulness to make your acquaintance through the delightful meeting. Your position and stance are well understood, your consideration much appreciated. And as you said, should the occasion arise in the future, I would love to have the pleasure to be of your assistance.

Wish you have a great trip. I"m sure you will.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thoughtfulness.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next time.A故事至此結束。

B的話,面試在在酒店大堂的一角,靠著透明的法式落地窗,冷氣十足。面試官是酒店經理,東南亞人,面試的流程和問題十分平常,我回答地也十分流暢。但是由於工作時間是晚上又不穩定,再加上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國的有錢人,又是利欲熏心,醉欲熏心的賭客,我回到家後還是有些忐忑,畢竟在這種場合遇到sexual harassment的幾率是大家有所共知的。過了兩天收到電話通知,面試過了。我最後還是拒絕了B。拒絕B的時候我已經拿到C公司的offer。

雖然我現在經常自嘲,經常跟別人講我就是一個賣紀念品的。而事實也如此我就是在兩家紀念品店工作,每天見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 當然也每天見到咱們的同胞們。這種感覺是,有時親切,有時鬱悶。親切是因為我們來自同一個大的文化背景,說著同一種語言,鬱悶和無奈的是國人的禮節禮貌真得有待提高。有時回想咱們教科書中所說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就讓人汗顏。尤其是國人遇到服務行業從事者總要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不得不令人反思。在國內大家習慣性地把人非為三六九等,到國外來還是這種態度。哎。。。。。大國的胸襟應當從小的禮節培養起。否則即使經濟實力再強,也只能稱得上暴發戶,而不可能是貴族。

至於公司同事,大家都來自全世界各地,日本,德國,捷克,義大利,法國,韓國.....大家都相處非常融洽。下班時間外幾乎不會收到工作的電話,除非十分緊急。公司十分尊重員工的家庭生活和私人時間。

我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狀態。在澳洲沒有任何強大的外界壓力迫使我做非自願的事情。沒有人會對我指手點腳,沒有人規定我應該要這樣說話,做那樣的工作,穿這樣的衣服。我現在有所選擇,有所期待。正一步步走向我夢寐以求的自由。


在一家小型IT公司做Tech,五十人左右,9至5:30,lunch一小時。很忙。。但是公司有乒乓球,撞球,桌上足球?等可以放鬆。加班的人不多,大部分都下班就回家。我一直保持加班到六點半,因為要做的太tmd多了。加了幾個月,老闆大喜,還給我加了工資。。。

這時我想起朋友說在國內IT加班到8點是家常便飯,而且老闆覺得理所當然,瞬間覺得自己老闆太天真了。


在銀行做個teller,最低只需要高中畢業,提前是身份至少澳洲pr or citizen. 每周4天每天8點半-9點上班,下午4點開始打烊,中午有1小時lunch break。 每個人排著隊來辦理基本業務:存/取款,拉個bank statements等等;如果是信用卡 貸款等業務已經pass給其他人,不屬於teller業務範圍。數幾千塊錢,可以把錢一張一張放桌上數,計算1200+800可以按計算器兩次,存取一萬以上的錢,就要把supervisor喊過來一起見證奇蹟了。


非常大力的謝謝 艾特jaykalya 的邀請。。

呵呵。。

體驗就是公司有優惠,買EVENT的電影票只要十刀。。

好了,我開始說認真的。

背景

老夫在某世界五百強做項目工程師。公司主營電力設備和自動化,基本屬於半壟斷行業,在澳的market share大概是25%左右。該公司在剛畢業的工程師心裡的地位,應該和四大在剛畢業的會記心中的地位差不多吧。

先說好的吧,因為接著的"但是"實在有點多

公似分明

私人時間受到額外重視。三年來,基本沒有在私人時間接過老闆或客戶的電話。周末過得相當完整。舉個例子,前幾天老闆找我說,kev你下午兩點能不能幫我做個事? 我: sorry正要跟你請個小假呢,下午兩點跟中介約了看套房子,看完就回來撒。老闆: 哦哦,那你這事重要多了,要不是我忙我都想陪你去看看。。

好了,好的說完了,要吐槽了

但是這個公司是沒有人情味的

我說的是公司,不是公司的人。你跟我說在大公司工作會比較穩定,呵呵。去年受礦業低迷的影響,公司業績不好。上頭決定在我們部門裁員一半,這是裁四五十人的節奏啊。。我們team十個engineer只剩下四個。三年下來好多同事都成了老夫的好導師好基友,老夫捨不得啊~~ 公司曾經為了體現企業文化給每位員工都發了個帶公司logo的杯子,於是大家都用它喝水啊喝咖啡什麼的。裁完員後的一個星期,茶水間里擺滿了走了的人留下的杯子,人走茶涼,看著心寒。此事發生在去年聖誕節,在西方聖誕節跟春節的意義是一樣的,丫的,都不讓人過個好年。老夫也頓生去意。

死板

公司信任的是系統不是人。無可厚非,有一套完善的系統是可以事半功倍。但系統存在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不是去束縛員工。這感覺就像,比如說你要去一個地方,地圖給算出來A路線距離最短,但是A現在大塞車,正常人什麼反應? 當然是換B 路線啦。。但這公司不,這公司會說,A是系統規定的,必須走A, 塞十八個小時也得走A。在這種體制下做久了,人會變成傻逼的。。

沒有責任心

人無信,則不立。無論是做人還是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講信用,說到做到啊。但tm在這公司做項目,臣妾做不到啊。不管你前面項目管理的多好,產品設計得多完美,辛辛苦苦跟顧客建立好的關係,到了車間生產都得黃。為什麼? 因為在合同期限內交不了貨啊! 為什麼交不了貨? 因為tm澳洲的車間太拽根本不care啊! 你說把這事反應給大BOSS不就完啦? 我tm有個項目讓車間的production scheduler當著所有大BOSS面前commit了一個交貨期,並發郵件copy所有人作為憑證。然後我就天真的告訴顧客這個日期就是我們的交貨期。結果就是,我花了一早上想如何跟顧客解釋為何又要推遲交期。你說車間老這麼拖工,總得給個理由啊! 呵呵。。說幾個常聽到的理由吧: 這幾天我們士氣不振(our moral is down),所以遲了;給你那個項目做檢測的tester請了兩天假,所以你這項目得推遲一周;今天是星期五,星期五不聊工作;scheduler邊削著蘋果邊說,我們這幾個星期很忙,再說你前面還有三四個項目呢,等著吧。。

低效

公司在澳洲有個這麼傻B的車間,上層會不知道嘛。於是上層想了個辦法, 美其名曰asia to oceania。其實就是把澳洲生產這部分外包給中國的分公司。丫的,有對比才有才有震撼啊! 國內的同事那個敬業那個認真負責,答應你幾號交貨,加班加到十二點也給你趕出來。在澳洲一個項目大概要花24個星期,國內18周搞定還包括4周的海運。這時候車間的人不樂意了,因為活越來越少啦,蹭不到加班費啦。(哦,這裡補一句,車間里的人每天都工作十二小時的。你以為他們是用功嘛?呵呵,他們只是把一小時能做完的活拆成12小時做罷了,因為extra hour是有double paid的,所以年薪都輕鬆上十萬) 於是就開始罷工啦,還時不時挑下中國產品的刺。但是事實就擺在這,一個國內的技工工資可能還不到這裡的十分之一,但在技術上態度上效率上分分鐘完虐這裡車間所有人。你說這樣的廠能維持多久? HOLDEN, TOYOTA都笑了。。

廢了這麼多話,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干?

對於老夫來說,這個公司更像是一個學校,老夫在這裡學習如何應對各式各樣棘手的問題,等老夫羽翼豐

滿了。。。。。。呵呵,不說了,反正好導師好基友還是會常聯繫的。


今天參加了英文演講比賽,沒得獎。有點感受,所以想在知乎里說說。

其實澳洲人對中國人,或者其他英語非母語的人很寬容。他們覺得能聽懂你說話你英語就很好了。所以在澳洲其實不算困難模式。

有難的地方么?絕對有。就是很難拔尖。一個英語非母語的人,需要花多少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跟其他條件跟我一樣,但是從小說英語的人有相互競爭的條件。所以說如果一進入職場,就處在了劣勢。

可能是我還不夠優秀吧。需要好好想想如何提高自己,這樣在澳洲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更新前--------

PR,在洋人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兩年。

因為沒在國內工作過。所以其實對職場也不太了解,一畢業就機緣巧合的找到了這份專業對口的工作。

其實我覺得在自己心中,一直有點把中國職場妖魔化:有溜須拍馬的,有欺上瞞下的,有兩面三刀的,有碌碌無為的。所以當我進入這家事務所之後發現,完全沒有啊,感覺真好(經過兩年,事實證明我還是太天真了,辦公室里還是有黑幕的)。

工作是九點到五點半,中間午休一個小時。很幸運入職時碰到了很負責的上司,手把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本來自己也是本科和研究生都讀的會計,也有興趣,所以一直保持著昂揚的鬥志。

感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比如說溝通技巧,比如說回復郵件,而且會計的工作理論上不能犯一點錯誤,但是對於我來說又很難做到,所以只能加倍小心。

總的來說,做一枚小會計還是很開心的,每天都能學到新的東西,有壓力,有挑戰,也有成就感,蠻好的~


昨天是我入職埃森哲整整3周年的紀念日,半年前升了一級, 成了Consultant.

加班方面

我這3年也有不少加班,被朋友們稱為加班俠。公司的工資是按照年薪來算,不是按時薪。所以什麼雙倍工資加班費,恩,我一概沒聽過,加班費就是聊勝於無。不過如果你工作從9點到8點以後,可以報銷回家的計程車費和一頓20刀的晚餐,需要收據。

我雖然有過一兩次趕文稿到凌晨,但是都是在家,還是自己為了升職主動作死多幹了活。所以加班強度不可與國內相比,每天最多10個小時吧,長期來說8小時就下班可以佔到全年的多數。

公司人員

1. 埃森哲確實招的都是愛主動幹活的高智商的人。互相幫助的時候往往都是提示幾下就都明白了。小到Excel表格,經過每個人的手,可能都會有一些提升的小改動。其實這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想方設法Add Value.

另外,公司的員工普遍很重視健身。有相當一部分的經理會每天早起去健身然後來上班。大家也都有出差在外下班泡健身房的習慣。

2. 公司整體人員結構非常年輕化。校園招聘也是本科生占絕大多數。高層也沒有什麼架子。昨天我一個人跟3個Senior managers一起吃飯喝酒,感覺很輕鬆,大家都很喜歡teasing.

升職方面

中國人普遍的升職最大瓶頸就是,恩,口語。我已經被幾個項目經理指出我的口語還需要很多提高。大家請務必練好自己的口語。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公司的高層裡面印度裔數量明顯壓倒了其他所有亞裔。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們雖然有實力但是我們不愛說,不會說。

Networking

一定要重視你的networking. 我算是個反面例子。如同其他答主所言,澳洲也是充滿人情世故的地方。

公司從入職培訓開始就強調每個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後把自己賣出去。

我參加過幾次公司的項目職位安排討論,每個人的個人特點都會被boss們深入細緻地討論一下。所以不斷尋找機會展示給別人你積極正面的個人形象以及個人表現,別人有什麼好的職位和機會,才會在眾人之中首先想到你。

不要讓別人用以下的信息記住你,有沒有身份,考過什麼證。那都沒什麼意義。

一定要讓人對你有以下的印象:跟這傢伙工作(會)很開心 以及 這傢伙一定能出色完成這個任務。

日常工作方面

東西真的做不完,尤其是升職了以後,感覺壓力真的不小。當做不完的時候一定要向上面反應,不說的話自己會很慘。這也是溝通能力強的要比埋頭苦幹的好得多。一味埋頭苦幹不僅不會讓你的價值體現,可能會因為工作太多結果顧此失彼反而落得個不好的結果。

所以日常工作來說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別讓工作傷害到無辜的自己。比如我本來就是來幫忙的,不是我的工作,一定要明確劃清責任,保護自己。

上級的話,只要你及時反應,他們都是有責任保護你的。比如我來做build的時候,因為design的人手不夠,我過去幫忙。結果很多人就把design query發給我了。我一反應,我的team lead就會替我推掉一些責任,對外部強調我的優先任務是build. 如果你把東西給我,表示你願意接受這個任務會被延期這個前提。

因為是乙方,很多事要跟甲方商議。所以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花在跟甲方交流甚至聊天。所以又是溝通能力有很大的要求。

公司因為年齡結構很年輕,所以喝酒慶祝挺經常的。像我這種不愛喝酒的,就算別人都喝酒,你拿個可樂也不要緊,大家頂多會tease一下(如果是非宗教原因),不會視你有什麼不同。

====================

有人提問薪酬,我這說一下

技術諮詢在諮詢界起薪偏低,遠不如高大上的戰略諮詢和管理諮詢,不過比會計要高。

Analyst (5萬多起薪) 到 Consultant 到 Manager 到 Senior Manager的發展,籠統地說應該是3萬的增幅吧,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澳洲的稅很重,我一個月要交1千多,然後買個房還房貸,剩下的就沒多少了。

手機寫的,所以很亂,大家包涵,後續部分會陸續補充。歡迎評論。


我到澳洲已經5年多,基本上在澳洲的華人公司里上班。跟上面的大牛比來,算是一無所長。給大家講講華人公司里的齷齪事兒吧。

先從國內說起。(忘了說,我是做IT的,主要是網站方面)我在國內若干個中小公司工作過,最長的工作是在一個大學教書。大概有4年多。這是出國前的最後一個工作。

在澳洲上學期間,到處找洗碗的工作,未遂,原因不詳。只能安慰自己長的太有氣質,別人一看我就知道我不是洗碗的料。

我找到的第一份兼職是在一個華人媒體工作維護網站。這類公司基本上都是雇學生,工資低,不上稅,沒有養老金的就不說了。老闆知道這是非法的,但它更知道你是剛來的,不懂澳洲的規矩,而且你沒工作,隨便給你點錢,你就挺高興,不會去告它。所以基本上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當然也有發生問題的時候,下面會提到。

這種工作環境你能想得來,大家基本都是胡混。老闆把你不當回事兒,你能把工作當回事請嗎?這也是就很多人抱怨華人餐廳為什麼態度那麼惡略。原因其實很簡單。老闆欺負員工,員工欺負客戶。你還看那些傳統華人媒體的文章?小編可能自己連稿子都沒看一遍,就直接拷貝粘帖到網站和報紙了。

很多老闆估計一開始也是被別人欺負著長大呢,所以等他們當了老闆,反過來再欺負新來的。惡性循環。

畢業後來去了一個名氣挺大的華人媒體,呵呵,三個多月沒發工資,我沒說話,拿到工資幾個小時後就辭職了。可笑的是若干年後,一個會計告訴我,我有一筆養老金需要認領。折騰N久後,這筆養老金划到了我的名下了。然後我才知道,養老金是這個公司給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肯定是後來被別人告了,然後給所有員工補了養老金,當然它不會告訴你了。別問我為什麼不去告,人生地不熟,整天為自己的簽證都發愁呢,沒工夫去折騰啊。

其實這不是個別現象。澳洲這邊的新聞常報道這樣的事情。

海外打工者80%以上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

我目前所在的公司也是華人的,但一切都是按規矩來的。打稅、養老金、年假等都有。工資雖然比我想要的低,但整體來講,在華人這個圈裡,還是相當不錯。至少在我去過的華人公司里是最好的。

補充:

大名鼎鼎的711也干這種齷齪的事情,欺詐留學生。要挾留學生如果去告,他們就去移民局告留學生違反簽證條例(超過規定的工作時長)。看新聞說,這個幾個留學現在要求政府特赦。政府也是夠齷齪的,自己的事情要留學生來揭發,還要把這些人送回國。至於事情的結局。抱歉,現在還不知道。

711便利店欺詐留學生-1/4商店存在問題

2015年11月補充:

舉報711支付低薪酬的留學生將獲特赦

拿低於最低工資的同學,記住這條新聞,趕緊收集證據舉報你的老闆吧。


講一個在學校學生服務中心工作的體驗吧。

我的職位名稱叫做peer concierge,工作內容就是在學校圖書館的學生服務中心幫助學生、職工以及訪客解決一切與圖書館、校園服務以及IT相關的基本問題。如果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指引顧客去高我一級的advisor那邊解決。

因為是casual,所以我一般一周大概拿到2-3個班次,每個班次大約工作3至6小時不等。對於還是學生的我,這個工作簡直是棒棒噠。

一般上班的日常就是:

1.登入系統

2.問候同事一下(上午忙不忙呀?周末幹嘛了?assignment寫完了嗎?...)

3.進入工作狀態(給同學拿預定的成績單、登記失物招領、幫忙連wifi、教新生列印、為新員工拍照製作id卡、幫學生交學費...)

忙的時候一個班次很快就過去了。因為是服務業,所以也沒有辦公室政治什麼的。白天忙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幫客戶解答問題,有的時候不懂得會先詢問同事,如果她們也不知道就會去後台問supervisor。

不忙的時候和同事聊聊天,刷刷電腦,查查郵件,閱讀學校網站,熟悉內容。

不得不說在學校工作的福利特別好。一般4個小時的班會給你10分鐘帶薪休息,5小時的班可以無薪休息半小時加帶薪休息10分鐘。周六工資1.5倍,周末工資2倍,公共假日2.5倍。super學校交14%,一半的企業大概都是9.5%。

工作半年以來,從一開始特別緊張,害怕聽不懂local在講什麼,到現在基本可以幫顧客解決大部分基礎問題,整個人的自信也增加了許多。我個人覺得在澳洲有一份customer service的經歷是一份很好的體驗,因為平時可以接觸不同的人,並且督促你提高口語能力。當你可以自如的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時候,回過頭看看,可以發現自己真的進步了,自信了,覺得自己可以勝任更高級的工作了。

當然,在這份工作中,不如意的時候也是有的。比如說有一次在很多顧客還在等待的情況下,幫一位中國同學翻譯了很久被supervisor說你應該照顧其他客戶。雖然決定自己做的沒錯,但是被說還是很不爽。還有有的時候排班被分到和兩個關係很好、又就讀同一專業的local女生一起,她們全程聊天,都沒和我講話暗暗覺得受到了冷落。

總之,工作吧,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職工作。與同事的關係處理,還是要看人吧。最開心的時候是和open-minded還有一直會問你what about you?的可愛同事一起工作~


在公立醫院工作,臨床營養師(入職時是TR,僱主擔保PR)。早上8點上班下午四點半下班。午飯吃個個把小時,跟同事聊聊坐坐。年假一年4周-and you can actually take it.很少加班,下班大家可以跟朋友出去喝個下午茶或者去健身房。有家有小孩的就回家接小孩什麼的。上班的時候效率很高,不拖時間。辦公室政治也有。


謝謝各位關注。只是做一個簡單的update,並且回答一下大家私信中比較generic的問題。

1 如何移民。情況各異,建議去找中介,不是我不願意幫大家,而是我對現在移民政策不熟悉,怕耽誤大家。

2 好找工作么?不好找,但是IT類的,如果你有pr,我可以幫幫你,沒有pr就算了,如果熟悉android或者iOS開發,也尚可,其他的,真不知道怎麼幫。

3 留學容易么?不容易,別人說澳洲課程水,但是別忘了USYD和UNSW都是全球排名前一百的,絕對不好混。

4 很多人問我薪水,對不起保密。還有一個人說我不厚道,對祖國人民都不公開自己的薪水,我想說:澳洲不適合你,再見。

但是無論如何,歡迎來自祖國大陸的人,我很喜歡多交一些朋友,如果有人來這邊讀書或者工作,一定別忘了跟我聊聊,謝謝:)

===========

在北京手遊行業工作了七八年,然後從14年1月份開始在一家悉尼CBD小型mobile app開發的公司裡面做Android開發。這裡工作有好有壞,分別說一說。

在澳洲工作相比東亞來說確實要舒服一些,體現在哪兒呢?輕鬆,開放,簡單,不拘謹,彼此尊重。

我們9點上班,但是9點半之前人來齊就不錯了,老闆也提醒過,但是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我知道這樣確實不職業,但是澳洲人確實這麼懶...下班想早退,說一下就走了。今兒不想去上班又沒什麼非得在公司做的理由,發個郵件說自己home office就好了。因為這個扣工資?沒聽說過。其他公司可能會有門禁打卡,但是像國內公司打卡要掃指紋這種事情還真沒聽說過,應該算採集隱私信息了吧?

公司是有咖啡機的,咖啡豆是南美進口的,想做咖啡要自己打,做好一杯還是挺不容易的,我在這邊跟一個白人同事學,後來自己基本上每天打兩杯,算起來現在打一般的美式咖啡可以出師了。公司有遊戲機,上班下班隨時可以打,老闆不會因為看你打遊戲而提醒你,因為他也在打...有個小的高爾夫毯子,隨時玩兩下,沒人管。

喊老闆當然不叫x總了,也不喊Mr CEO,直接喊名字,英語圈習慣。各國兄弟見過,各國華人也都見到過(你沒看錯,各國的華人,泰國馬來新加坡越南澳洲,大家都說漢語或者粵語,都是Chinese,過中秋吃月餅,新年喊一聲恭喜發財或者新年快樂),最大的感觸是「大家只是不一樣,沒有是非區別」。公司里還有伊朗人希臘人南美人印度人,經常會分享一些美食,但是在華人眼裡,大家還是去吃燒鴨米線等中餐。有人覺得成天吃pizza才是融入了西方社會,別逗了,大部分西方人不去吃中餐是因為不會點菜好么?

發一張大家一起吃飯的圖。周五的中午在Pitt St吃義大利餐。

英語還是很重要的,就算是華人在一起,上班時候,在office裡面也是英文,說的爛不要緊,說漢語就不職業了,為什麼?This is Australia. 我一開始說英語僅僅能應付工作,但是後來就能聊天了。記得有一次,designer給我一個文檔,裡面一個顏色的rgb值是(233,233,233), 於是跟她聊到中文網路用語的2333333,給她樂得花枝亂顫。還有一次給他們講光棍節,把他們都驚了,「中國人太有想像力了」!還有什麼DUANG什麼的,給他們講講,他們便立刻去看霸王洗髮水廣告和《我的滑板鞋》。中國人還是很有趣的,他們一致這麼覺得。

加班也有過,加班到10點也有過,沒有加班費,全世界都一樣。但是一年也就三四次吧,而且老闆很正式的表示了感激之情,兩個合伙人坐在桌子對面,正襟危坐跟你說謝謝。至於技術能力的提高,還是很明顯的。因為這邊做事情確實比較講究專業,做代碼和干泥瓦匠沒什麼區別(還是有區別的,人家工資比你高多了),一行如一磚做出來的。有經驗的人做事情,絕對都是best practices。

夜生活就單調很多了,這點確實不好,但是不用陪老婆逛街了啊,還是蠻開心的:)

國內好多人都要去創業,「大房子,悠閑地過一天」不是他們的追求。其實創業很好啊,祝你們成功。有機會在澳洲也可以考慮做一個startup,但是合伙人確實不好找。

有歧視么?這是我被問過第二多的問題。我不知道,尚沒被以任何形式歧視過,相反有一次在馬路邊摔倒把雞蛋摔碎了,還有一個美女停車過來安慰我,順便給了我12刀澳元讓我重新去買盒雞蛋。哥帥,沒辦法。╮(╯_╰)╭

移民難么?這是我被問過最多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因為還沒成功移民呢。去找個中介問問比問我靠譜。

喜歡么?還好啦。不是天堂,不是地獄,換個環境,開心一點,洗洗肺而已。


在澳洲工作半年,先後經歷兩家公司。

現在回想找工作的過程,感覺運氣佔主要成分。最重要的是EE距離計算機足夠近,否則找工作會難更多。以下三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心路歷程。

  1. [實習篇] 中國留學生怎麼在讀書期間找到澳大利亞當地的實習?
  2. [經驗積累篇] 澳洲留學生在本地找工作有多難?
  3. [Graduate Program] 澳大利亞新移民找工作是一種什麼感受?

澳洲的華人工作環境如何?你是怎麼在澳洲找到工作的?

第一家公司

一家NASDAQ上市公司,四個字形容:非常良心

全職實習,一周五天,一天7.6小時。一年20天年假,10天病假。實習待遇和四大Graduate Program相當。(良心之一)公司確實有實力,員工一半擁有碩士學位、10%擁有博士學位。上一個財年,平均每位員工貢獻150萬澳元營收以及25萬澳元純利潤。

四個月時間,正好跟完兩個項目,難得的經歷。工作內容主要是採集數據、分析特性、驗證演算法,類似於做畢業設計,特別有意思。

墨爾本辦公室幾十人,其中有劍橋的PhD、新加坡國立的PhD、墨爾本大學的PhD、清華的PhD等等。在他們的指導下做項目,成長非常快,很難忘的經歷。學校的畢業設計需要交一萬澳元,一周見導師一次;這裡做項目,有問題隨時問PhD,還有工資(良心之二)。

兩筐香蕉、蘋果、梨、橘、橙、葡萄

一雪櫃軟飲、啤酒、Cider、果汁、巧克力;

兩筐mini奧利奧、爆米花、堅果;

每一到兩周,換著花樣來一次free team lunch或cake sharing。

良心之三,這些才是滿滿的回憶。lol

最大的收穫

  1. 熟悉本地工作環境
  2. 英語能力
  3. 成就感(公司產品影響幾億用戶)

第二家公司

跨國科技公司,全球幾萬人,澳洲幾千人。所在的業務,集團佔全球市場份額七成,墨爾本占集團三成。祖傳代碼、老年程序員避無可避,一切都很緩慢、很緩慢、很緩慢。

朝九晚五,除去午休一個多小時,每天實際不到7.6小時,心有不安。聽說朋友們各種加班,很擔心自己這樣混吃等死下去會慢慢失去競爭力。因此嘗試著在下班後給自己加碼,不能停止學習。

一個月1000多稅,每天到手200多。待遇和悉尼IT沒法比,更比不上灣區,但暫時沒有房貸、沒有後代,在墨爾本過得也算自在。然而遲早要置業生子,理應早做打算。

至少是一家大公司,在中國也有幾千人,以後回國再也不用費勁解釋墨爾本大學並不水。


Part time平面設計師一隻,還在念Master。

我覺得在澳洲找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挺容易的,只要能吃苦+上進,自從落地之後我就幾乎沒有閑下來過,時薪從15到20到28花了一年的時間,從事行業:從Restaurant到cafe到Trading company,現在總算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設計。

餐館是最累的,工作環境也不好;咖啡館那段時間我最開心,可能是因為Team很可愛;做設計(我做過廣告但現在做的是包裝設計)在現在公司亞歷山大但也生機勃勃,應該可以成為很精彩的簡歷。

不過我畢業以後準備要自己創業啦,想開個小小的設計studio,大家如果有平面設計的活兒歡迎找我呀!



就每天處理三千五百隻羊,然後身體越來越結實。

時薪21


在我結束了所有課程後,兩個月後我找到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做一名結構工程師。 但是我的經歷沒有參考意義,提醒一下。不能代表所有人,在我同期畢業的中國學生里,我是唯一一個找到工作的。

——————————————————

坐標布里斯班,現在土木工程第三年,明年年底畢業。

大概從年年底開始,我有了找工作的意識, 才開始大量的投簡歷,找資料,在這之前,我只干過一段時間的服務員和按摩師,其實按摩師平均一個小時至少能拿到20刀,但是按摩純粹是體力活,而且上班的地方要公車轉火車轉公車,耗時2個半小時,一天在路上就要花5個小時,實在是難以堅持。

話說回來,去年年底我去了一家賣房中介,開始賣房子,公司給全面的培訓,我幹了大概4個月,從12月初開始到3月左右,我就干不下去了。每周上三次班,上班去公司就是按時喝雞湯,吃藥,培訓到內容其實一個禮拜就能講完,非要不停的灌雞湯給你喝,給你洗腦,買房子投資能多賺錢,買公寓有多好。而這種思想其實很符合很多中國人的想法,他們在國內就是買房,炒房,現在國內樓市不好,就都涌到澳洲來買房子,而樓花是投資房地產里最便宜的產品,而就這樣,房產中介這個行業開始火爆起來,大大小小的中介,每一個都起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大量的招sales,而確實有很多留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對口的工作,而賣房子又沒有什麼硬性要求,所以一批一批的人進入這個行業開始喝著雞湯賣房子,我就不細說,這些公司有多坑了。總之,在我看到我在這裡已經學不到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就慢慢的退出了。

因為沒有綠卡,所以很多大公司的實習計劃,根本沒有機會。我也投了很多小公司的簡歷,哪怕我知道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精力去理我這樣的fresh,我在seek上一遍一遍的刷工作,隨便點進去,3年以上工作經驗,5年以上工作經驗,senior的職位很多,labor的職位很多,但是junior的。。。。。。。

其實找個合適的工作這件事,我一直覺得不容易是正常的,但是真正落在自己頭上,真正想大海撈針一樣開始找,確實很讓人沮喪。要怪只能怪自己不夠優秀,太平庸了。

在7月份,放假的時候,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工作,給經理打了個電話,參加了群面,順利的成為了一個送pizza的司機,是的,就是這麼低端的工作,但是大公司的好處是,養老金會給你按時交,工資也會每周按時發,一切都很透明,讓我很舒服,雖然工資並不多,但至少多了些零花錢。

一晃今年又快過去了,我的實習還是沒有結果,有份掙零花錢的工作,我還是在不停的找工作,不管是職業相關的,還是其他,我已經不挑了。對了,有次去參加一個介紹大公司實習計劃的活動,HR吹了半天牛逼,最後QA環節,一共3個實習崗位,需要4-5個人,每個崗位有大約300-400份申請,呵呵,現實給我狠狠的一巴掌,真響亮。

如果我有新的工作了,我就在這個答案下更新吧。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侶行打工度假」

作者:橙子

橙子是第一批持打工度假簽證奔赴澳大利亞打工度假幸運的人,此文記錄橙子在墨爾本做咖啡師的經歷和體驗,已經發布到我們的公眾號「侶行打工度假」中了,有興趣其他工作的可以搜索查看。

橙子在悉尼

墨爾本被譽為世界咖啡之城,澳洲人對咖啡的狂熱可能絲毫不減義大利這個早有聞名的咖啡古都。墨爾本的大大小小的咖啡廳遍布街頭巷尾,只要在有人的建築下都會閃爍著咖啡廳的身影,在除此之外,在晚間的市集,在有球賽的體育館門口,甚至是海港游輪的登船口,甚至都能看到支著小攤,或是藏在小巴車裡面的「移動咖啡廳」。

快跟著橙子的腳步,來感受一下墨爾本的咖啡氛圍吧!當然,在澳洲咖啡師的工作體驗,也會在後文中寫到。

據統計,每個澳洲人每年平均消費2.4公斤咖啡。而在墨爾本,這個數字只會更大。墨爾本之所以被稱為咖啡之都,那是因為「咖啡」這一元素已經每個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這個城市清晨與黃昏交替的每個角落了。

咖啡師,理想與現實

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街角,活躍著一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藝術家」,他們的名字就是Barista 咖啡師。在來澳洲之前,許多朋友都跟橙子說,期待著能在墨爾本或悉尼的咖啡廳找份工作。彷彿能在異國他鄉,趁著午後慵懶的陽光,在小巧又溫暖的咖啡廳里,一邊和這「小資」的飲料親密接觸,一邊釋放文藝的情懷還能一邊賺錢,還能與當地客人聊聊詩詞歌賦人生哲學。然而,在墨爾本,橙子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大家,這一悠閑的設想其實挺難達成的。澳洲的大多開門的咖啡廳,都是「繁忙」的(清閑的早已歇業了)。在city,一家店一天100-150杯咖啡是非常基礎的銷量,在人流量較大的商業中心或白領集中的辦公區,有的小小的咖啡廳一天能賣300多杯咖啡。

為什麼澳洲人對咖啡如此狂熱?

咖啡非常暢銷的原因主要有二,除了土澳人對咖啡偏執的愛,另一個那就是真的很便宜!就拿國內外都熟知的星巴克來說,平均售價$6算是貴的了,有不少本土的咖啡小店一杯拿鐵的售價是$3.5,而且在這些平價的咖啡廳里不乏能喝到驚人的味道。所以星巴克這種「外來大牌連鎖」其實在土澳很難做,星巴克從2002年進軍澳洲市場以來,重金砸錢開店卻節節敗退,到2008年已經關閉了61家門店,到2014年實在撐不住了將股份賣給了7-11,完全退出澳洲市場。而在Hungry Jack以及7-11便利店,居然能用$2甚至$1買到一杯卡布奇諾,雖然味道不咋地,但便宜呀!在這個牛奶優質且比可樂便宜的國度,就是任性!也就不怪土澳人嗜咖啡如命了,便宜還好喝!

在墨爾本當咖啡師,要做哪些事情

之前橙子在墨爾本靠近southern cross車站的一家咖啡廳做咖啡師,現在已經工作滿六個月,光榮「退役」了。這是一份很開心的工作體驗。澳洲的多元文化使得日常工作有趣起來,店裡的同事有來自土澳的local小妹,有來自日本和德國的背包客,有來自巴西和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還有過越南和泰國的小哥。有的時候工作中溝通的文化差異真的會讓人忍俊不禁。

橙子親手做的Flat white你要嘗一口嗎?

咖啡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做咖啡了。每天早上8點就位,調試好咖啡機,備好豆子及牛奶,檢查好甜品櫃里的甜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就等著顧客的訂單來做咖啡了。

由於咖啡廳在商場裡面,除了在南十字星附近上班的白領,客人主要是來商場逛街的,所以dine in的咖啡很多,而店裡的要求是,所有的have here的咖啡都必須要有拉花。雖然拉花和咖啡的口感沒有必然聯繫,但漂亮的賣相加上不錯的味道總是能使這些打扮得漂漂漂亮出門逛街的媽媽奶奶們成為回頭客。在忙的時候,咖啡師也得需要兼顧點單及收銀,清洗咖啡用具及杯子也是職責之一。當然在特別忙的時候,店裡會有兩名咖啡師一起配合上班,這樣就輕鬆多了,閑下來跟著廚師準備餐點,順便學習如何做土耳其菜也是特別有意思的。

但想在咖啡廳工作的基礎,我認為有:

1、英文要好,反應要快。

2、要了解澳洲的咖啡知識。

來澳洲打工度假的夥伴們,不管你是想要喝咖啡還是在咖啡廳找份工作,下面的咖啡常識都非常有用哦!

澳洲的咖啡主要還是以意式為主,豆子也多半是拼配。有些咖啡店也會有手沖咖啡,有的還會有冰滴,進去可以點來自單一產區的豆子,不過價錢當然要貴一些。在盛產優質好喝的牛奶的土澳,意式的牛奶咖啡當然是加分最多的。

澳洲常見的意式咖啡分類與介紹

①Flatwhite

  • Single expresso+稍低溫度的牛奶

  • 大概2mm-5mm的奶泡

  • 分量比卡布奇諾要稍微少一點,標準的FW是用5.5oz(160ml)的杯子裝

Flat White誕生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飲用的時候,每一口都能喝到奶泡與底下咖啡牛奶的完美結合。

②Cappuccino卡布奇諾

  • Single expresso+打發好的牛奶+1.5cm的奶泡

  • 通常用肚子圓圓的卡布奇諾杯裝

傳統cappuccino(僧侶帽卡布奇諾)是一份的濃縮咖啡,加上打發的蒸奶。奶泡會比較厚,鋪到咖啡上,它會挑戰表面張力極限地突出杯緣。奶泡厚度大約會在2cm左右,約佔一杯咖啡的25~30%。澳洲的卡布奇諾,通常奶泡要有1.5-2CM,佔總體咖啡的20%。用胖胖的且杯口大的卡布奇諾杯來裝。通常會在頂層撒上一些巧克力粉或肉桂粉,用來增香。

③latte咖啡拿鐵

  • 濃縮咖啡+蒸過的熱牛奶

  • 奶泡不要多,1CM就好。

  • 用透明的玻璃杯裝。

專業的拿鐵會要求要三色分層(咖啡、咖啡牛奶混合物、奶泡),但在澳洲大多的拿鐵只是可見上面漂浮的奶泡加上牛奶咖啡罷了。當然澳洲人也把拿鐵里添加了不少新花樣,比如香草拿鐵,焦糖拿鐵等,這些就是往牛奶咖啡里加入了有風味的糖漿。當然也有抹茶拿鐵啦,用抹茶粉與熱牛奶調製出來的,不含咖啡成分。

④chai latte

  • 即印度茶拿鐵

  • 加入chai Tea 的風味,漂浮1cm的奶泡

chai是來自印度的一種風味紅茶,茶葉與辛香料或香草一起製作會使這些茶葉帶有不同的風味。有些店的chai latte 只是用調製好的粉加上牛奶一起蒸熱來製作,味道真的不錯,一定要嘗一嘗!有些土澳人偏愛另一種喝法,就是往裡面加入一個shot的expresso,混合成為dirty chai。而有些店不屑用粉製作chai,他們會用真正的茶葉來過濾咖啡,使拿鐵帶有chai的味道。要問我哪種好喝?偏愛甜味的我會覺得粉沖的味道更贊一些!

⑤ Piccolo

  • 濃縮咖啡+50ml左右打發的熱牛奶

製作Piccolo拿鐵咖啡需要將30毫升的義大利濃縮咖啡(也有咖啡師會用15-20ml的Ristretto)倒入容量為80毫升的玻璃杯里,然後在倒入蒸好的牛奶。據說,Piccolo拿鐵咖啡是來自悉尼的咖啡師和烘焙師發明的,他們創造這種咖啡的初衷是想要在品嘗義大利濃縮咖啡醇香的同時,不必喝掉大量牛奶。

⑥ Long black

  • 所謂的黑咖啡

  • 雙倍的濃縮咖啡+熱水

一杯60毫升的熱水加上 double shot的濃縮咖啡,表明上漂浮著一層金棕色的「咖啡油脂」,才是一杯好的long black,加奶加糖隨便你。注意在製作的時候,是先加熱水再加shots哦!

⑦ Short black

就是義大利的double espresso!漂洋過海換了一個名稱而已。

⑧ Long macchiato

  • double espresso+些許牛奶+欲蓋彌彰的一團奶泡

Macchiato的意思是烙印,比起espresso,只是稍微多了一點點兒的牛奶,在頂部烙了一點點兒的奶泡,咖啡更香濃更純粹,一定要細細的品嘗才能感覺到淡淡的奶味。

⑨ Mocha摩卡咖啡

  • 充滿巧克力氣息的牛奶咖啡,通常1.5cm左右的奶泡

摩卡咖啡其實原本是一種來自於葉門的「巧克力色」咖啡豆,這種豆子製作出的咖啡帶有淡淡的巧克力香氣,曾非常風靡,但由於產量少售價高,偏執於這種口味的於是人們便發明了在牛奶咖啡中加入巧克力醬(粉)的巧克力口味咖啡,也是現在廣義上的摩卡咖啡。

⑩Babycino

  • 豐富綿密的奶泡+打發至溫熱的牛奶

Babycino是為了小baby們量身打造的一款無咖啡因或者超低咖啡因的卡布奇諾(⊙ o ⊙ )。在澳洲,爸爸媽媽常常帶著自己的小baby們一起去喝咖啡,可是小惡魔們怎麼可能安靜的好好坐著呢?為了不讓爸爸媽媽臉上三道線,咖啡師們就為小baby們專門打造了這一小孩版的卡布奇諾,用來打發小孩。就是一半細膩絲滑的奶泡加上一半打至溫熱(40度左右)的牛奶,加上點巧克力粉,配上棉花糖,完全足以讓調皮的小朋友們安穩地坐下享用美味。

知道了這些,來澳洲的朋友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咖啡廳點一杯自己心儀的咖啡了。當然同一種咖啡,因為咖啡豆,牛奶,以及咖啡師的製作方法不同會呈現出風情萬種的區別。所以,喝到好喝的咖啡,一是要勇於嘗試,做足攻略,二是要看你的運氣,在墨爾本待上個半年,你一定會愛上這種神奇的飲料。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侶行打工度假」

作者:橙子


推薦閱讀:

被夢想大學拒絕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使用霸王洗发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手機掉進糞坑是怎樣的體驗?
我們的發展受限制,到底是自己的不夠努力,還是因為社會的不公平?
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工作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TAG:職場 | 澳大利亞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