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的周圍,你知道的古村落有哪些?
中國古村落在逐漸減少。看了馮驥才的專訪有感http://weibo.com/5538632149/C8mUdmW6L。想通過知友知道中國有哪些古村落。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全部知道,那就靠每個人說說自己生活周圍的古村落。謝謝。
謝邀,
本人2009年到2014年在昆明。先看昆明周邊的古村,再看我美國老家周邊的古村。
*所有照片版權所有Matt Hartzell,除非其他標誌*
廠口鄉,我2009年第一次從昆明騎自行車到農村是到了這個鄉,住鄉上唯一的招待所,一晚25元。
現在看我在美國老家周邊的古村
(圖片來源:www.robertcampbellphotography.com)這裡叫雷耶斯角站村。「站」字是因為19世紀年太平洋西北鐵路公司在這裡修了火車站。(圖片來源:www.pbase.com)雷耶斯角站村其實可以算上去一個「鎮」,這裡的19世紀建築有濃厚"wild west"的風味。這裡和我老家是一個縣的,這個地方離我老家40分鐘。(圖片來源:http://www.sparselysageandtimely.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4/11/Bayview-Hotel.jpg)托馬雷斯村是馬林縣(也是我老家的縣)最偏僻的小鎮。是馬林1850年設立的時候,托馬雷斯是縣城,但後因為經濟發展的地理原因來縣城搬到聖熱費爾市。
(圖片來源:tomalestownhall.org)托馬雷斯村1900年老照片。今天的托馬雷斯村和照片裡面的區別不大,周邊仍然全是農村(圖片來源:brucefong.wordpress.com)華人蝦村位於馬林縣舊金山灣岸上。19世紀這裡是中國人的村莊。他們在這裡捕蝦。哦侖帕里印第安人古村。當然,最古老的古村應該是印第安人的!我縣就有以前印第安人的營地,這裡是他們的民間建築物。尼卡斯哦村教堂。我騎行過這裡。今天的村民大部分是農民,做牛奶和乳酪。他們的產品是無公害,有機,奶牛是土奶牛。他們收入還很高,周末很多城市年輕人開車來這裡的農家樂玩。
這是本人長大的拉庫斯普爾鎮。這是畫中的真相=-=在杭州讀書,就說一說浙江省的古村落吧。
多圖。
本文圖文除特殊註明外均為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謝謝。
1、桐廬縣環溪村
600多年歷史,是周敦頤後裔族居地,周敦頤第十四代孫遷居環溪始建村。就是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作者。環溪村三面環山,兩水合襟,風景宜人。村內仍保存著大量的古建古木。村裡有五株700餘年的古銀杏,很高很壯,秋天的時候一定很美。
村裡有一個很好玩的設計,很多民居門口會有一個狗洞=-=頭一次見到,萌萌噠。2、桐廬縣荻浦村
荻浦村位於桐廬縣江南鎮東北部,就在環溪村的西北角。始建於南宋,始祖為申屠氏,很特別的一個複姓。荻浦村最好玩的就是木雕、石雕。看了根本把持不住,特別推薦申屠氏宗祠和一個古戲台,我和我的小夥伴第一次看到都驚呆了。下面上圖。
孝子牌坊
村裡的小樹林申屠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明末毀於戰火,清康熙時候重建後多有修繕。坐北朝南,五間三進,佔地八百多平。
一個古戲台,這木雕,(ˉ﹃ˉ)口水嘩嘩流3、桐廬縣徐畈村
徐畈村就在環溪村的邊上,始建於南宋。徐畈村的古建築分布較為分散,村內的小路很亂,第一次去轉暈了。村子主要姓氏為徐姓、朱姓和申屠姓,所以可以看看這三個祠堂。其他的像是安雅堂,存仁堂,敦厚堂,忠雅堂,因樹堂,慎微堂,新廳過道樓,清潤堂等等都可以去逛逛。村子去的時候還沒有商業開發,生活氣息很好,村委前面的小廣場是村民聚集休憩的地方。沒有廣場舞。
4、桐廬縣新合鄉松山村
松山村始建於北宋年間,至今有1000餘年歷史,素有「千年古村」之稱。總的來說呢,松山村的古建築保護的不好,散點分布著幾幢,但是自然環境太好了。村落群山環抱、依山傍水,林木茂盛、重巒疊翠,是不可多得人居佳境。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5、繼續,桐廬縣引坑村,離松山村不遠。引坑村給我的驚喜很大,去的時候開了很久的山路,天空中還帶著小雨,吸一口氣,潤一次肺。去引坑村嚴重推薦三星堂,一定要去看。我去的時候才是桐廬縣保護單位,但是我認為三星堂申請國家保護單位也是可以的,估計你們去的時候換牌了。引坑村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三星堂建於清嘉慶,距今200多年。大廳坐南朝北,三間兩廂兩廊。長94米,寬50米,總面積47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圍式設計,有天井、水井。
6、桐廬縣茆坪村,在油菜花盛開的時候最美。剩下零星幾座保存較好的古建築,村落整體風貌很美。這水可以給這個村落加上十分待到油菜花盛開的時候是什麼一番景象呢??網上找了一張是這樣的7、不知道算不算古。
我要提到的這個古村落,叫雅庫特(部落),位於內蒙古根河市新敖魯古雅鄉,也叫馴鹿村,部落原本都是鄂溫克人,這個民族四百多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以馴鹿為生。
各種不能描述的原因,兩萬多鄂溫克人只剩下14戶在森林堅守的馴鹿人,其他人都選擇了現代文明,過上了城鎮生活,也許30年後,馴鹿村無人傳承,再也見不到他們的蹤跡。
每張圖片皆為原創,禁止複製黏貼。
湖南邵陽上堡古國,《爸爸去哪兒3》就在這選址過。這裡以前是古苗王國首都遺址所在地,當地居民稱「上堡古國」,也是苗族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權的遺址。
村裡的居民都很淳樸,也較好的保留著農耕文化,當地仍然信仰著山神,會有祭山神盛典。旁邊再過去一點就是被譽為「南方的呼倫貝爾」的南山牧場,不過現在沒有大面積養殖奶牛了,但仍然產鮮奶供當地人喝。個人覺得很適合小眾旅遊。(圖片來源於華聲論壇 人民網 綏寧生活信息網)張谷英村。(多圖)前幾年被好友邀請去岳陽玩,在坐上一輛破落的麵包車後搖搖晃晃到了張谷英村。據說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這是大門口,看起來還是比較有現代小鎮特色的。不過不要以為傳說中的古老村落就這樣被時光腐蝕了,當你漸漸走進這個村莊時就會驚覺時光逆流完全是有可能的。如圖,確實是一個非常非常富有年代氣息的村落,在裡面感覺不到一絲絲現代工業的留存。安逸的老人和小孩,唯有的青壯年看上去都是一副遊客的面龐。給人的感覺就是安靜,連遊客都是屈指可數的那些熟悉的面孔。石頭與木頭堆砌成的一棟棟緊挨著的小房子,靜謐著等待了許多年,連蜘蛛網都像是沉澱了年華的藝術品,傲視著我們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空氣中氤氳的都是一股古老的滄桑感。臨近傍晚,人群開始聚集起來,打破這死寂般的沉靜。坐在青石板上享受著這場視覺上的盛宴,自然奔放的舞姿給村莊渲染出一絲絲人氣。寫了這麼多,只想說:如果你喜歡原滋原味的村落,勇敢的來吧;如果你不嫌棄落後的設施條件,勇敢的來吧;如果你不喜歡熙熙攘攘商業化的古鎮,勇敢的來吧!
一個叫鄂溫克的少數民族,最初為了生存從俄羅斯遷徙至大興安嶺,經歷了300多年的變遷,如今,一系列的現實問題,讓這個曾經的馴鹿部落正在慢慢消失......
最後的馴鹿村
內蒙古有個叫根河的縣級市,它從屬於呼倫貝爾。
根河是高緯度、高寒冷地區,東經120°12—122°55",北緯50°20"—52°30",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平均氣溫最低的旗市。
敖魯古雅是根河市唯一的民族鄉,這裡居住著200多個鄂溫克獵民。
它位於根河市西郊北4公里處,緊鄰S301國道,西鄰西烏氣亞河,全鄉行政區劃面積為1767.2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後一隻狩獵民族鄂溫克族的聚居地。
敖鄉的夏季只有短短的三個月——6、7、8月,白天能達到30多℃,夜間氣溫下降至15℃左右,且晝夜溫差較大。9月敖鄉開始進入秋季,10月開始霜凍,拉開了漫長的冰雪的序幕,冰雪覆蓋會一直持續到來年5月。冬季最冷的溫度會達到-50℃,是全中國最冷的地方。
由於敖鄉靠近北極圈,因此會有趨近於極圈內極晝極夜的現象。在夏至當天,約5月份左右,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並開始遞減,約2點——21點,此後,逐漸遞減;而在冬至那天,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短,約8點——16點,此後逐漸遞增。
「敖魯古雅」是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
而「鄂溫克」,其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鄂溫克族是跨越中國、俄羅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全國大約有3萬多鄂溫克人,是22個少於10萬人口民族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鄂溫克人多數使用本民族語言,但他們並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
鄂溫克人在300多年前自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生活在額爾古納河畔,大興安嶺北部,以射獵為業,穿衣獸皮,住樺皮屋,飼養馴鹿,使用名叫「察納」的滑雪板往來於山林之中,處於原始的漁獵經濟時代。
國人對鄂溫克狩獵民族的記憶來自小學課本,而鄂溫克人對自己的記憶由於沒有文字,只能來自一代又一代口口相傳的歷史。
這是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少數民族。
歷史上,鄂溫克獵民先祖幾度遷徙。他們的一生都離不開酒、馴鹿、獵槍和原始森林。這些都被融進了整個民族的血液。
但2003年以後,一切都被改變。
那一年,鄂溫克人以生態移民的方式進入根河市郊的新定居點,馴鹿也開始了人工圈養的實驗。
村民每天呆在馴鹿園裡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這種新的更加富足和輕鬆的生活方式令絕大多數鄂溫克人放棄了讓他們的馴鹿回歸山林。
如今依舊堅持在深山馴鹿的獵民,已經只剩下14戶。
「化凍的冰河傳唱著祖先的祝福,為山林的孩子引導回家路,我也是山林的孩子,於是心中就有了一首歌,歌中有我父親的森林,母親的河,岸上有我父親的樺皮船,森林裡有我母親的馴鹿……」
這是鄂溫克人對山林的共同記憶,2003年搬到山下後,這種記憶在慢慢消失。
從此鄂溫克人的精神世界分成了兩半。一半隨老一輩留在了山上,而另一半則淹沒在根河的現代世界裡。
柳芭的故事
柳芭是為數不多的很早就走出山林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人,1960年出生於大興安嶺。
她從小就愛畫畫,畫的都是原生態的馴鹿、日、月、風、雪,沒有矯情,沒有裝飾,她只是用大山女兒的心靈在描繪自己心中的美麗。
柳芭1981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專攻油畫,畢業後分配到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任美術編輯。1986年,世界青年畫家在英國倫敦開的畫展,我國只選了六幅作品參展,其中就有她的一幅。
然而因為不喜歡城市生活,想念家鄉想念親人和想念山林想念馴鹿,1992年她辭職回到了敖鄉。
回歸山林的柳芭首創了獸皮畫,她用一塊塊毛色深淺不一的皮子拼縫出山林、馴鹿、撮羅子(遊獵民族的錐型「房子」)等反映敖魯古雅鄂溫克使鹿文化的圖案,然後再用鹿筋所捻成的線拼縫成一幅獸皮畫。
原始而天然、獨一無二、無法複製,這在歷史上屬於首創,堪稱一絕。
她創作的皮毛畫不僅構思奇特,工藝精湛,而且還出版了自己的畫冊。
在美國、法國的專業畫刊上,都有介紹過這位不平凡的鄂溫克女畫家,堪稱她為第一個把鄂溫克馴鹿文化推向世界的人。
柳芭的愛情經歷也頗為傳奇,據說在她去北京上大學的時候,留在大山裡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因為忍受不了分離的痛苦而選擇了自殺。
她還曾經喜歡過一個俄羅斯男孩,柳芭有一次離家出走,就想去看看這個男孩是否還在。經過打聽,那個男孩已經搬離了原來的村子,並且已經結婚生子。最終柳芭來到了原來那個村子,有時間還經常去那個男孩所在的庭院看看,可惜的是城頭早已變幻了大王旗。
柳芭就近尋到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兩人就結了婚。然而這是一個各方面條件均一般的男人。結婚後由於雙方性格和習慣等原因而無法融洽與契合,於是她選擇了酗酒與逃避。
糾結多日,感情失意,想念自由的柳芭逃離了北京,重新回到了大山的懷抱,只是情緒低落,終日以酒代水。
一天清晨,她在酒後獨自去河邊洗衣服,醉倒在淺淺的溪流中俯身睡去,再也沒有醒來。
柳霞一家
柳霞是柳芭的妹妹,她跟姐姐柳芭不一樣,至今都沒離開過這片山林。
她與媽媽巴依、弟弟維佳生活在一起,是14戶森林獵民之一。
77歲的媽媽巴依是鄂溫克族作家、畫家,面相端莊優雅,拒絕任何人拍照。
柳霞一家養了30多頭馴鹿,一頭馴鹿在當地的市場價是4萬左右,加上旅遊收入,算下來柳霞一家也是百萬身家,然而這家人依舊並不富足,媽媽巴依依舊缺錢治病,只能終日躺在床上。
雖然馴鹿有個一般市場價,但實際上賣鹿並不容易,一方面公鹿難賣,必須要公母湊一對才會有人買,而考慮到鹿群的發展,柳霞的母鹿又很少,這個家庭頓時陷入兩難的境地。
她說,如果有人買公鹿,哪怕只給3萬,我也賣。
雨果的擔憂
過去,鄂溫克獵民養馴鹿只是作為運輸工具,但近年來,鄂溫克人的馴鹿遭遇到生存危機,整個鹿群的數量從高峰時期的1000多頭降到現在的600多頭。
按照鄂溫克人的話說,沒有了獵槍,他們還可以喝酒,但沒有了馴鹿,他們就一無所有了。
鄂溫克人的馴鹿是半野生的,平時放養,每隔三五天找回來喂喂鹽,才能聽話。馴鹿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找苔蘚吃,只有老一輩的鄂溫克獵民最清楚。
但現在,他們都老了。作為最後一個聽不懂漢語的鄂溫克人瑪麗亞·索,如今也已經96歲高齡。
柳霞有個唯一的兒子,他叫雨果,今年25歲,是柳霞第一任老公的兒子,由於柳霞每天喝酒又無力撫養,雨果很小便被寄養在江蘇無錫。
雨果和媽媽柳霞
由於雨果從小在無錫長大,已經完全接受了漢人文化,她跟姥姥巴依一樣,也不希望媽媽柳霞喝酒。
一方面他擔心鄂溫克文化在逐漸消逝,但一方面他又表示生活在山林里不習慣。
雨果曾經做過一年的努力,用一年的時間來習慣,如果習慣了就留下來跟媽媽一起養鹿。
然而很遺憾,他還沒能堅持到一年,就選擇了離開。
達瓦、郭芳夫婦是14戶獵戶之一,他們是雨果眼中目前馴鹿養得最好的一家人。
圖為達瓦
達瓦夫婦育有一對兒女,兒子22歲,早年在吉祥三寶藝術團,後來參軍從西藏軍區退伍回之後,分配到海拉爾城管部門工作。女兒25歲,之前在根河市醫院做會計,現在開店做賣旅遊紀念品。
周末如果兒女有時間,會進山幫父母照看馴鹿。
達瓦曾經和兒子討論過養馴鹿的問題,兒子開玩笑說以後僱人來養。
看起來,柳霞與達瓦的馴鹿事業都後繼無人。
也許再過幾年,14這個數字會變成10,變成5……直至變成……
馴鹿村的未來
最後的馴鹿村,還能存在多久?
有人說,也許30年後,這片大興安嶺的森林中,再也見不到白樺皮燃起的煙。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絕大多數鄂溫克人搬進了建在大山外的獵民新村,過著和現代人無異的生活。
但搬遷後,問題也隨之而來,馴鹿圈養實驗遇到了難題。馴鹿喜歡吃一種叫「恩靠」的地衣,新定居點沒有這種植物,馴鹿的日子不好過,很多死去了。
人類學學者郝時遠多年研究鄂溫克的生存現狀,他認為:「毫無疑問,生態環境惡化是實行生態移民的原因」,「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改善和提高這一群體生活水平的負責精神」。但他不得不承認,鄂溫克自身傳承的傳統生產方式與外界提供的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矛盾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因為他們離不開馴鹿,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都依託於馴鹿業。」
「走出大山是必然的,但還需要一些時間,也許20年,或更長一點,經過一代人,就可以完成自然而然的過渡,而這種過渡是不需要傷筋動骨的。」他說。
出生於1965年的維佳在今年年初之前單身。在這點上,苦惱的不止他一個。按照當地官方說法,鄂溫克獵民當中應婚未婚的人數過多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歷史上,老一輩鄂溫克獵民同外族結婚現象十分稀少。而1957年實現定居後,與外族通婚面開始逐步擴大,到80年代後期,鄂溫克人與其他民族的通婚數量已大大超過與本民族的結婚數量。
同其他民族通婚面不斷擴大,從社會學、人口學角度看,無疑是一種社會現實,但20~30年後,純正血統的使鹿鄂溫克人可能基本不存在。
在鄂溫克,許多孩子一生下來,就住在山下了,然後在山下上學、長大,他們當中的很多已經聽不懂鄂溫克語,更不知道鄂溫克的歷史故事。
對於年輕的鄂溫克人來說,大人們需要烈酒,他們需要可口可樂。
鄂溫克民族的人數正在不斷減少,純正血統的只剩60多人,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馴鹿也只剩幾百頭。隨著融入現代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鄂溫克的年輕一代已經逐漸遺忘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歷史,或許在不遠的某一天,他們的生存方式也不復存在。
關於馴鹿村,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 1、每頭成年雄鹿每年可以割2次鹿茸,每次2-3斤,每斤鹿茸市場價1000元左右。
- 2、鄂溫克人在俄羅斯被稱為埃文基人。
- 3、中國最後一個女酋長,她叫瑪麗亞·索,就是鄂溫克人。
- 4、馴鹿需要定期吃鹽才能維持生存。
- 5、鄂溫克獵民從來不吃鹿肉,即便是自家的鹿死了,也只會為其選擇風葬或者掩埋。
- 6、馴鹿交配不像狗一樣隨時就來,而是在與其他公鹿決鬥勝利之後帶領母鹿群進深山。
廣東開平赤坎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古鎮之一,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屬的地級市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之一的開平碉樓,代表地區之一。
圖片全部源於度娘~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則是城市,清一色的騎樓,遠比開平老街龐大的洋樓群。沿江的堤東堤西路,裡面與之平行的中華路,夾在兩條大路間還有一條叫「二馬路」的小路,這是與江平行的三橫,還有許多縱馬路與它們交叉形成城區的路網。赤坎鎮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樸味道。因此有「中國第五名古鎮」之稱。
韓城黨家村
晉北長城邊的古村落(配圖廣武城)晉中晉商大院村落(配圖靜升村王家大院)晉南村落(平陸地窨院)晉東南村落(1.湘峪村,典型的沁河古堡;2.皇城相府,聞名遐邇)黃河岸邊(1.磧口古鎮;2.李家山村)太行山(山水之間,古道關陘。1.岳家寨村;2.卜牛村;3.白陘古道)
繁忙城市,每個人都失去了自我,周轉於辦公桌前與狹小的出租屋,安靜閑適彷彿是上個世紀的形容詞。
不知不覺間,古村落成為每個社會人的嚮往,坐在屋前,看房檐雨滴一滴滴落下,時間彷彿也刻意放慢了腳步。
近期,第十三屆中國(深圳)文博會發布「2017最美古村落」榜單,浙江有14個古村上榜。
你或許能在這裡找到你心中的那個小村。
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作為《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地,新葉村這個原本寂靜無人識的古村突然火遍中國。
既有飛檐斗拱、線條明快流暢的明代建築,也有雕樑畫棟、富藻繁麗的清代建築,還有青瓦粉壁、馬頭風火牆的民國建築。走出一條小巷便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螞蜂窩-築夢鄉村
兩側房子高而封閉,巷子窄而幽深。屋外枕水人家,白磚黛瓦倒映在水中煞是好看。
待到油菜花開時,大片大片的金黃包裹了整個村落,使新葉村有了幾分畫中村的味道。
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因為建在山頭下,所以起名為山頭下村,聽起來頗有些輕率,但山頭下村的古村風韻並沒有被名字掩蓋。清澈甘甜的潛溪水流經千年,滋養著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
青磚黑瓦的明清古建築群,礫石鋪設的巷陌,遍布四周的青苔印記,一進入山頭下村,歷史的車輪就駛到了眼前,就連村中三三兩兩聚集的老人也都帶著年輪的智慧。
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一睹磚牆見證700年歷史變遷,位於九峰山下的寺平村被譽為中國最漂亮的磚雕民居村,也是中國古代十大美女銀娘之鄉。
古宅廳堂清逸秀麗,長弄蜿蜒,阡陌縱橫,移步換景,徽派建築風格的古屋遍布全村,磚瓦棟樑異彩紛呈,精緻的古磚雕工藝也令遊人驚嘆不止。
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天下第一牌樓群」是南閣村最鮮明的標籤,在這裡,7座歷經滄桑變幻的牌樓,一字排開,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彰顯著南閣村的千年古風。
高懸的紅匾上分別寫著斗大的楷體金字:「世進士」、「恩光」、「方伯」、「尚書」、「會魁」等。牌樓下,慕名前來的遊客,三三兩兩,走走停停,探尋歷史的痕迹。
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三面環山,一條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過,推開吱呀的木門,邂逅明清時期的傳統古建築,三門院村的風味就這樣撲面而來。
比之其餘商業化後的古鎮,三門源村顯得格外質樸。完全沒返修過的老式民居總讓人驚嘆於它獨特的雕刻與設計。
沿著村中的卵石巷道,一點點逛完粉牆青瓦,與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來一場跨越時光的對話。
三門源村的時間彷彿已經凝固,就連村中的貓貓狗狗彷彿也被時間施了法術,一切都那麼緩慢幽靜。
寧海縣茶院鄉許家山村
由石頭壘成的許家山村,相比於其他古鎮,帶著一份粗獷和鄉野情趣。
進入村子,石牆、石巷、石路,石橋、石階鋪面而來,村子很小,多是當地老人,隨便走走就很有歷史感。
@螞蜂窩-狐狸
由於遠離現世人煙,許家山村仍舊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村中隨處可見扛著鋤頭或者驅趕著牛羊的老人。
就連石縫中生長的野花野草都帶著幾分鄉野的生機。
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
@螞蜂窩-白水泥
除了老式房屋,大濟村最文明大概還是它的文化遺風。
這個歷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二百三十多年間,陸續出現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餘人,故有「進士村」美譽。
雙門橋、進士府第、迎旨門街、接官亭、扁鵲廟……行走其中彷彿還能感受到來自古代的詩書文理。
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處在青山環抱,綠水縈繞之中的冢斜古村,在日光下一派恬靜風格,尤其油菜花開之時,盡顯古村古樸風格。
村前一片廣闊的古田,田旁一條北溪,村北的大龍山與村南的大片山林,隱藏著大小西嶺和馬皮嶺古道,在這裡消磨一天的時間,自由決定行程,放飛在城市憋悶已久的胸懷。
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
「漢庭垂勛在京兆,宋裔承輝到邑南。」已歷千年風霜的深澳古村吸引了大批遊人駐足欣賞。
墨色的馬頭牆、厚重斑駁的木門,幽幽的青石板巷,彷彿在下一條街巷就會遇到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深澳村建築風格多樣,主要集中了明朝、清朝和民國三個時期的建築,精巧的民國建築還曾讓深澳村獲得了「小上海」的美譽。
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群山幽嶺之中,古老的建築群默默佇立,站在裡面觸碰到古老而蒼蒼的痕迹,讓人心生萬千感慨。
處於景區里的郭洞村時時刻刻都美成了一幅畫,著一身輕裝,在滿眼綠色之中找到最純粹的自我。
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站在村前的山崗從高處俯瞰,但見穿林而過的溪流在北豁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溪流與周圍的山沿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
作為中國唯一的太極星象村,俞源村留存著許多未解之謎,例如村中那口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濁定要下雨的氣象井。
除了這些神秘的傳說,村中395幢明、清古建築群,奇異的建築布局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
仙居市白塔鎮高遷村
白牆、黛瓦、石窗、木雕……村中錯落分布著十餘座古民居,人走在村中,就像是穿越到了舊時光。
石道上三兩嬉鬧的小孩子,屋檐下搖著蒲扇的老人,遠處屋頂裊裊的炊煙,這裡與想像中的村落別無二致。
停下腳步,沿著巷道一幅幅地看完窗雕,讓時光無限期地慢下來。
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剪風
相比前面的古村,嶼北村顯得更為原生態。雖然有三兩遊人進出,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村中居民。
進入嶼北村,就與自己夢中的村莊打了個照面,寂靜的街道,沉靜的古村,就連貓貓狗狗也帶著屬於歷史的沉穩風韻。
@剪風
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
南溪西來瀠洄東北,屏山聳翠拱衛其南,西臨沃野曠闊豐庾。永康的這個古村永遠帶著江南的婉約。
從梁朝開始一直到晚清,吳家人才輩出,官職高至丞相,舉人更是在歷朝均有。今日再看那石頭磚瓦房,仍帶著古代遺留的睿智儒雅。
時光流轉,村中的古舊房屋幾經修繕,但仍然帶著來自古代的風韻,倒映水中,訴說著常人不可知的秘密往事。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起讀懂專屬於古村的美
潮州-龍湖古寨
如果說有些山川驚艷了視覺,
那麼今天要講的這些村子一定是凝固了時光。
它們深處大山之中,
在城市面貌一年一個樣的今天,
它們卻幾十年不變一個模樣。
(攝影/網易@王敬)
當家鄉離得越來越遠,
當古樸的村落越來越少,
當我們的懷念只剩下點零星記憶,
這些低調內斂,淳樸乾淨,殘舊原始的村落,
它們的與世無爭,
不僅是探秘的遠方,更是精神的嚮往。
這些村子幾十年未變,殘舊不堪卻也動人不凡。
|| 中洞苗寨-最後的穴居部落
(攝影/HPA攝影網@趙宏建)
(攝影/問攝影@瀟湘公主2)(攝影/問攝影@瀟湘公主2)
一部08年的《變形記》使這座古老原始的洞穴民居被大眾們熟知,雖坐落在山頂上,在幾年前還不通路不通電只有十幾戶人家,但它仍是驢友們嚮往的遠方。洞穴內的苗寨居民們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休閑時放牛羊制釀酒,購置生活用品需徒步到15公里外,山下的人上來也是要幾個小時的徒步,雖然現在山下已經建起了安置房,但是這裡的居民仍堅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被外界困擾。多年前就來過這裡的人說「這裡像是變了很多,又像是紋絲不動。」像這樣安安靜靜過活未嘗也不是件好事。
地址:貴州省紫雲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
||西索村-色彩斑斕的嘉絨藏式建築
(攝影/新浪博客@阿德篆刻)
(攝影/新浪博客@追日mx)
沒有西藏的大氣宏偉,也沒有丹巴的小眾小資,但坐落在山腰裡的西索,演繹著屬於自身的風情與故事,轉經輪、丹達輪寺廟、放牛場、圖騰房、紅色瓦片、拐來拐去的青石板小道、飄動的經幡、色彩斑斕的建築等一點一滴地在這座小村裡佇立著,帶有一絲神秘又吸引著國內外的驢友。當然,在大山裡,那耀眼的多彩房屋作為藏族分支嘉絨藏族典型建築的代表,一層是飼養牲畜,二層是廚房和住宿,三層是經堂和客堂。還有,這裡的風俗是女子主持家政干農活操持著一切。
地址: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腹心地
|| 馬庫村-萬物有靈獨龍族
(攝影/網易@王敬2)
(攝影/網易@王敬2)在中國的56個民族裡,獨龍族是人數最少族之一,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仍以採集和漁獵為生,處於刀耕火種,原木茅草搭建的房子,獨龍毯子、紋面女、溜索橋是他們的代名詞,由於去到這裡只有艱難山路和溜索隧道兩條路,所以這裡仍是保持原始樣貌。「紋面「女在獨龍族文化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信仰是認為」紋面「是萬物有靈之意,早之前少女們為了躲避土司的強掠,故意在臉上紋上圖案,雖時代在進步和變遷,但這種信仰和習俗仍保留著。原始自然崇拜與獨特信仰結合,造就了這樣獨特的獨龍族。
地址: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
|| 丙中洛霧裡村-人神共居地
名揚中外的丙中洛,除了怒江第一灣、桃花島、秋那桶這些美得不可開交的景之外,還有個霧裡村。人稱小瑞士的霧裡,琥珀的綠水,碧綠的田間,原始的木屋,清晨雲煙霧嬈,裊裊炊煙,猶如人間仙境。在怒江邊緣,這些村落生存著藏族、傈傈族的居民,雖宗教信仰自由,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喇嘛教等,但大都是信仰著人神同在,且四處分布著神山,神山裡住著神祖,保佑並庇護著他們。地址: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北面
|| 石頭寨-蠟染之鄉布依族
除了建築都以石頭打造,多層瀑布美景,信仰鬼神崇拜祖先等這些代名詞外,石頭寨這個布依族生存的地方還有個傳統民間工藝蠟染,被稱為蠟染之鄉,隨處可見點蠟、漂蠟,這項工藝伴隨著布依人從幼到老的時間,生活中也處處是蠟染製品,布依人們的服飾都是通過蠟染、扎染、挑花、織錦、刺繡等工藝的結合製作而成,還採用古老的扎染技術,把織好的白布摺疊成各種圖案,用麻線紮好進行浸染、漂洗,最後成為藍底白花的各種圖案。地址:貴州西南鎮寧縣的扁擔山
|| 老達保村-拉祜族的音樂吉它之村
老達保屬於普洱下邊的典型的拉祜族村寨,一路上原始森林、霧氣濃厚、空氣清新,桿欄式建築、木頭打樁,還有那拉祜燒雞糯米粑粑燒河魚、打陀螺採摘茶葉,無不悠哉,當然最要說的是他們的音樂,音樂無國界無地域無民族,在這樣偏遠民族化濃厚的拉祜族鄉村裡,音樂可以說是他們生存的載物,村民80%基本都是會彈吉它,並創作出一系列歌曲,《實在捨不得》《快樂拉祜》等,動人的旋律感動過無數的人,同時自身的音樂與他們的舞蹈結合,就是最美麗的一道風景。地址: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
或許我們的家鄉也曾如此,
屹立在大山之巔或不為人知的角落,
不被熏染,保留著原始樣貌,
但如今,它們卻早已不復當初,
如果你想來推薦你所在城市的小眾特色,那麼一切剛剛好,歡迎猛戳↓↓↓↓↓http://wap.feekr.com/editor/apply?from=zhihu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上面有位杭州讀書的同學說的挺多的了,我就再補充幾個杭州的。
1.杭州建德的新葉
村(爸爸去哪兒某期拍攝地)2.杭州富陽的龍門古鎮
3.餘杭區的塘西古鎮想到還會來補充~~四川我就不說了,歡迎去甘阿梁體會原生態,打兩架更舒服...........
--多圖預警--多圖預警--多圖預警--
我所知道的古村是雲南大理州雲龍縣諾鄧古村
諾鄧在歷史上是重要的產鹽地,現在村子後面還有一條鹽馬古道,在村子的最上面(翻過那個土包就是)將村裡產出來的鹽運到西藏、甘肅那邊,然後換茶葉等其它商品回來,據說去一次就是多半年,並且在當時,村裡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會去進行運鹽。
先附上整個村莊全貌,那口古鹽井在村子的最下方(這是爬到村落對面的一個小山包上照的)
這個村子最著名的東西是火腿,中國四大火腿之一,諾鄧火腿(其它三種我也不知道是啥...),這個火腿也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就是在這個村子裡拍攝的,盛產火腿的原因主要是:1.村子的氣候獨特,特別適合腌制火腿;2.村子自古就在產鹽,所以村裡的人們有條件去一直生生不息的進行這種食物的製作......話說其實除了貴,並沒有好吃到哪......村裡的生活物資要在縣上採購,汽車運到村子腳底下之後還需要再用騾子駝上去(圖上最下面那一排房子就是村子的最底部了),所以在村子裡吃飯會比較貴,並且整個村子沒有商店,沒有娛樂活動場所,晚上一般到八九點整個村子就開始安靜下來,習慣了夜生活的同學可能會極不習慣
整個村子現如今保存的算是相當完好,是雲南現保存比較完好的千年白族古建築群,全部都是木屋的房子,但也有出現村民為了迎合旅遊市場把古木宅拆了蓋成磚瓦房,但是聽村民說縣政府費了很大的力氣去勸說村民不要拆房,所以這個現象目前不算是很嚴重
村裡通行的小道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來村子的遊客也逐漸多了起來,村民們也紛紛將自家多餘的房子作為客棧(但據反饋說,其實大多數遊客看到這個住宿環境之後都紛紛回到附近的雲龍縣...)
路上看到的一個景點,名字是:太、極、鎖、水
下午在村子的最高處拍的,因為村裡沒什麼娛樂活動,能做的就是躺在躺椅上看著天,然後配一根村子自製的那種白糖冰棒舔舔吃...另,附上1991年的小學生規範,好像這個版本一直適用到現在沒變過...看了一下39個答案,竟然沒有一個講安徽南部的古民居的。作為安徽的人,安徽的學生,寫生之地一定是皖南的古村落,包括我們的畢業設計選址都在那兒,真的是一個研究古建築的好地方。
皖南古村落是指分布在中國安徽、江西境內,長江以南的一些傳統村落。這些村落有著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選世界遺產的西遞村和宏村。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態保存完好。 主要村落 西遞西遞是安徽省南部黟縣東南西遞鎮的一個村莊。西遞始建於公元11世紀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驛站,稱「鋪遞所」,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西遞屬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裡有大約600家民居。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在敬愛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築之前有小廣場。 現今保留下的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等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大多數民居都對公眾開放。主要建築有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庭院園林代表桃李園、祠堂代表敬愛堂等。 其傳統古民居的基本單元一般為三開間、內向的方形或長方形,其平面雖方整卻不呆板,緊湊而不顯局促,經過精心組合的空間格局統一而又變化靈活,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採光通風之用。在此基礎上建築縱橫發展,組合自由,形成有二進、三進、四合多種形式的住宅。民居建築基本結構是採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頂,外牆圍護結構,採用山牆隔離。底部用黟縣青條石做基礎,頂部做迭落形或凸孤形,用青 石鏤空雕成花卉和幾何圖案裝飾。大門均用黟縣青石做框,上部鑲嵌門罩,多磚石雕刻,以花鳥蟲魚或歷史場景為題,各有寓意。西遞民居庭院大都置於前庭,也有的庭院置於樓兩側或房後。庭院設置靈活,小巧玲瓏,布局緊湊。巧妙運用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巧與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園景中充滿詩情畫意。民居院落善於利用漏窗、門洞、隔扇、建築、花木等劃分、組合空間,創造出通透疏朗,層次錯迭、隱約迷離的效果,用以表達多重的意境,引發人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之獲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啟示。 宏村宏村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的黃山腳下,是一座有著大量明清時期歷史建築的古村落。村中還構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頗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該村始建於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最初叫作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樂年間,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重新布局了建築,並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進行大規模的興建,並為避乾隆帝「弘曆」之諱,而更名為「宏村」。村內現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1幢,清代建築102幢,民國時期建築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宏村的一大特色是它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該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平面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形狀惟妙惟肖,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闢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電影《卧虎藏龍》曾在宏村拍攝。貴州三都九阡鎮 。去年夏天在那個寨子支教,很驚訝的是,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都穿著民族服裝,當地是水族聚居區。家家有紡車,這個我真的很驚訝,我沒想到現在還有自己織布,染布,做衣服的。通用語言是水話,相當一部分中年人不會普通話。(做家訪還需要翻譯)我挺疑惑不會普通話怎麼看電視呢?當地的同學說,他們的老人有自己的節目,水歌大戲。完全是同一個調子只是詞不一樣而已。。感覺那裡是另一個世界,有自己的文字。幼兒園是雙語,當然是水話和漢語。。基本保持著自產自足相當原始的生活狀態。是我去過最沒有被漢文化熏陶過的地方了。
因為喜歡旅遊,最近在一個軟體上發現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我覺得不錯,推薦大家用,叫村游。因為有小夥伴學攝影,最近是有銀杏的季節,我就去找了一下。給大家感受一下,下次可以去哦!這裡叫騰衝固東鎮,銀杏村。雖然要收門票,可是我覺得挺值得的。我們就是在村游定的票,因為它會推薦附近好吃的農家樂。身臨其境的去感受了一下,真的是美翻了。哪哪都是景色的感覺,然後這裡有很多古村裡的老人,那種落葉歸根的感覺油然而生。村子雖然古老懷舊,但是這就是我和小夥伴一直想去的那種地方,看看樹葉落下的悠然,聽著風吹過樹枝的聲音,真的是超級推薦。說句題外話,最近因為不小心下了一個叫村游的app,才發現上面有很多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還有我根本不知道的農家樂,想每一個都嘗試一下,價格都不高,還有各種推薦,也是棒棒噠!
廣州花縣炭步石湖村:大學明新善齊家可治平,中庸仁智勇達道本常經。 -----石湖湯氏家廟輩分楹聯石湖村,據族譜載南宋年間綱公自南雄珠璣巷始遷花縣(原隸南海縣湯村),後子孫裔居石湖村,茶塘村,石湖山村等。村民姓湯。湯氏乃炭步一大姓,居花縣西隅,約佔全鎮常住人口的25%。石湖泛指石南村,石湖村,紅峰村三行政村,下轄多個自然村。村落的傳統建築為廣府民居,青磚紅瓦,有人字形封火山牆。下轄的每條自然村都有一個以上的祠堂,多間書室書舍,形成了較大型的明清古建築群落如石湖坎頭社。祠堂門前有旗杆夾,但是石刻上只有道光乙酉科鄉試第三名舉人的字樣,並沒有明確的姓名,所以有待歷史考證。石湖家廟是供族人祭祀祖先,進行宗族活動,如每年正月十六各社游燈舞獅匯合之處,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作為辦學場所,至今仍用作石湖垂裕小學。前文所提的楹聯便是家廟門前所立的輩分聯,每個字代表一個輩分。游燈是本地村落的傳統習俗,通常在正月十五左右。石湖村取「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意,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全村上下,包括在外的遊子,都回村中過節。各社訓練的獅隊邊行邊舞,沿著指定的路線到家廟匯合後游完整條村,大人小孩提著燈籠跟著獅隊的隊伍走在村內,每過一條巷獅隊停下來舞獅拜神燒鞭炮,非常的熱鬧。~~以上是我手打的所知的內容,還有很多內容包括本村的名人,歷史典故等等,都非常的豐富和有趣。石湖村是我的家鄉,一個隱藏在鬧市之間的安寧的大村落,幾百年來這裡世世代代曾出過很多文人武士,這些的一切都有待後人發掘和考證。隨著古村落文化區的建設,鎮興建美麗鄉村的規劃等等,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默默無名的村莊將被更多的人認識,發掘其文化旅遊價值和歷史價值。O(∩_∩)O
湖南邵陽市武岡市浪石古村。
http://www.langshicun.com/a/1830.html具體介紹。村子被譽為「中國古楹聯第一村」,清代民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前的石刻對聯孔武有力:]
推薦閱讀:
※我爺爺的爺爺墓里挖出來文物,是我家的還是國家的?
※圓明園復原了?
※如何評價「曾侯乙墓『蜻蜓眼』來自古埃及」這個研究的意義?
※圓明園被燒毀建築遺留下來的柱子為啥還能那麼白?
※東漢晚期到三國時有什麼有意思的文物? 特別是武器,盔甲,生活場景復原方面相關的文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