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製造業迎來倒閉潮,「Made in China」 面臨空前危機」的說法?
2014年後半年末,一些製造業大省接連傳來了工廠倒閉的消息。中國正經歷製造產業空心化,曾引以為傲的產業正在失去光環。 過去十幾年間,中國製造以「Made In China」的標誌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為國人驕傲,而這個冬天,卻是寒流不斷來襲。 一些製造業大省接連傳來了工廠倒閉的消息:諾基亞將關閉北京和東莞工廠,東莞和蘇州兩地數家萬人製造企業破產倒閉,溫州的傳統製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消亡…… 有專門研究中國製造業的人士悲觀預測,更密集更大規模的製造業倒閉潮很可能會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發。因為在春節前夕,正是企業支付供貨商貨款及員工工資的高峰期。
做為一個苦逼的生產型的小企業主,看到這樣的題目確實很有感觸.特別是這幾天網上又在爆炒中國人在日本搶購電子馬桶蓋板的事情,讓我這個從事衛浴水龍頭行業的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行的,現狀以及趨勢.
我的工廠是2007年底建立起來的,第二年就遇到了08年的金融危機,但這次金融危機對除了少數以出口為主的工廠外,國內大部分的衛浴廠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那時還有繁榮的房地產市場,有四萬億來支持,出口不行還可以往國內銷.但到了2014年是一個什麼樣?衛浴的三大基地,浙江、福建、廣東每個月都聽到有關門跑路的事情,大多數的廠家都沒有足夠的單可做,這是為什麼呢?1、國內絕大多數廠的產品都是以COPY(或者說代工)國外大品牌,幾乎沒有自己的創新和設 計能力;產品上沒有優勢就沒有產品的定價權,也就不可能有高的利潤來支持可持續發展;2、品牌意識不是足,造成市場競爭力不強,有少數的國內一線品牌以前還生活的很滋潤,但當國際品牌的價格一下沉,國內的一線毫無招架之力,比款式比價格比服務都比不了,國內一線的只有下調價格去搶二線的,二線的只有搶三線的,以此類推的惡性循環,再加上電商上一些掛羊頭賣狗肉商家的推波助瀾,讓絕大多數的小企業也只能苦逼的打價格戰,讓自己暫時活下來;3、國家現在對環保的重視加強,對各種不環保的企業嚴打的非常利害,這裡拿電鍍來舉例:2013年底順德就把電鍍排污不達標的電鍍廠全部關閉,而且現在監控的越來越嚴,估計用不了幾年,珠三角發達地區都沒有電鍍廠,全部會搬到偏僻的地區,2014年單電鍍這一項就導致生產成本增加了5%左右;
4、人工,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2007年時我們招普工的時候最底的基本工資800元就可以了(一天8小時,每周6天,加班另外計),2014年是1800元,而且現在來過來打工的60後慢慢很少了,70後可能還佔30%左右,90後為主,這一代的人對於生活和工作有自己的認識,他們不會像父輩一樣會在一家企業做幾年甚至十幾年,只要身邊有錢,隨時可以辭職,反正現在到處是招人的工廠,不怕找不到工作,這樣一來工人的專業性就比上一輩的要差很多,甚至從像燒焊和拋光這類工種在90后里基本絕種;上面的這幾點因素讓我們這個行業「中國製造」工廠「民不聊生」、死氣沉沉;整個行業危機四伏但也並不代表「中國製造」就沒法生存下,國內有幾家領先企業他們現在這樣做了:1、在人工成本優勢喪失的今天,他們花高成本去建設更先進的智能生產線,並且注重工人的整體素質、培養忠誠度,這樣做雖然前期成本很高但是邊際成本會減小很多;2、渠道下沉,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四線及農村市場,從產品和服務出發,自主創新培養自己客戶群體,養成他們的消費習慣不和國際一線正面競爭(也競爭不過);雖然這幾家企業走在前面,在向良性的方向改變,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現階段中國絕大多數的生產廠家還是在一個痛苦的時期,但不經歷風雨怎麼能看到彩虹?有這麼多「中國製造」的倒閉,也將會有更多的「中國創造、中國規化」的誕生。草草的寫了這麼多,自己回頭看了一下,好像絕大多數是廢話和套話,不知道對大家有沒有用。這條泛泛之談的評論沒有想到得到這麼多朋友的關注和支持,非常感謝。有朋友問我怎麼應對這種局面,這也是我一年來一直在想的問題,我把我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歡迎大家來指導、交流,也便於讓自己思路更清晰。 在這個時期,「不轉變就等死,轉變的話死的更快」,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真正能深刻理解的確不多。2014年初我想著大環境如此不好這次危機中有危也就有機,所有的企業都不敢有大的動作來刺激市場,本著「敵不動,我動的」想法,我認為這是一次壯大的好機會,於是有了一個冒進的轉變計劃,花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錢在營銷渠道上面,年底的報表結果告訴我,這是一次非常失敗的決策。 這件事情讓我特別深刻的認知這句話————順勢而為!如果你不是偉人、天才,有開天闢地之能,就老老實實的跟著大行情走,小心謹慎的局部微調、厚積薄發等到好時機的時候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2015年我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做調整:
1、營銷渠道:在傳統製造企業中營銷渠道一直是生存的法保之一,但近幾年來電子商務快速的發展讓傳統渠道失去了往日的光環;我一直認為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實業來說一件好事,雖然短期內對實體店衝擊很大,但從長遠看它能優化渠道,讓消費者更能放心、實惠的買到好的商品,同時企業也減少了更多的中間環節、更多的直接接觸消費者了解真實需求。所以優化渠道,讓傳統和線上和諧發展是我今年的重心之一。2、優化產品結構:前些天的新聞里很多同胞去日本買馬桶蓋板、電飯煲等等產品,為什麼別人的產品能做的這麼出色?因為專註,他們的企業能上百年甚至幾百年只專註做一件事情,精益求精所以能生產這麼優秀的產品!我會把公司的精力放在現在最優勢的產品線,其它產品線全部外包或者直接砍掉,中國的市場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的多,我相信只要我堅持生產良心產品(安全、實惠、優秀),市場肯定能買單。3、人員的培養(不是人才的培養):在各個部門精簡人員以及發布有效的激勵政策,增強參與感和歸屬感。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公司的培訓系統,這也是我前面寫的是人員的培養而不是人才,人才一般在小型的公司是呆不長久的,但是能建立起一套培訓系統就好辦多了.4、藉助金融的力量:「實業是軀體、金融是靈魂;沒有金融的實業是行屍走肉,沒有實業的金融那是妖魔鬼怪」,經濟蕭條很多企業和個人最多的感覺是缺錢,有錢好辦事沒錢寸步難行,所以你必須有金融的知識和圈子,建立自己企業的儲備銀行,等到你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你的東風就從儲備銀行里出。但金融這行水很深,很多人誤以為就是貸款,每個人對金融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一時也不能解釋清楚,但告誡各位莫急,你想要的時間都會慢慢給你的。謝謝!做個小問卷調查麻煩大家支持一下,萬分感謝!如果傳統的衛浴店開在了shopping mall、大型購物中心,你願意進去體驗、購買嗎? - 調查類問題終於遇到一個我可以說上幾句話的。既然題主主要問題是了解各傳統行業目前遇到的製造業倒閉潮,破產潮等問題。那麼作為江蘇一家擁有近三十年歷史的服裝企業就以本人所在的行業來講述下。先說現狀,目前我所在的中國棉針織內衣行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洗牌,幾乎每天都有企業在倒閉,每天都有商家在跑路。整個行業正進入事實上的寒冬,比08年金融危機還嚴重百倍。
等回家後再詳細分析。
好了,終於有時間慢慢編輯了。我們企業的發展和曲折能夠大概的解釋下最近爆發的問題。我們是一家典型的傳統中小型勞動密集服裝企業 八十年代末,我們老闆靠著兩萬元資金起家,那個年代勤勞致富不是夢,特別是我們蘇南地區,由於本來就有蘇南模式集體企業的根基,因此只要看準行當敢闖還是能有一番作為的。開始我們的銷售渠道是紡站,類似於供銷社的組織,那段時期沒經歷過,只是聽說和他們做生意,利潤低些(也有20%,好嗎),但是不會有壞賬。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的力量開始體現,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你的商品只需要差不多沒大問題,幾乎不愁銷路,而且利潤更高。由於服裝廠是典型的輕工業(相對於投資數千萬的染色,鋼鐵行業),即使現在要組建一個標準縫紉車間 的設備投資也只需要25萬(二十年前只需要幾萬就行),而且和買車一樣,你只需要先付首付就能拉回家開工了。由於低入行門檻和不低的利潤因此沒幾年我們鎮上的同行就從九十年代的不到十家,發展到2005年的60多家以及2010年高峰期的近百家。加上附近幾個鎮子,我們附近有近兩百家同類型企業。本來,我們老企業都比較傳統,並在之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渠道和品牌,都是先付款後提貨。但是那些新企業,沒渠道,沒客戶,沒品牌。要想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不斷的搏出位,降低下限。(這和現在互聯網上的思維很像,360,小米不都是典型代表嗎?)不得不說開始還是很管用的,好幾家新秀企業藉此成功上位,。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就慢慢失去控制了。他們的方法首先是價格戰,利潤很快就降到10%附近,已經不能再低了,再低就沒法玩了,於是他們開始為了搶奪客戶而賒賬,開始1:1發貨(就是付一萬塊貨款,提兩萬的貨品,餘款年底付清)後來慢慢1:2 1:3 甚至1:5。最後一些不要命的企業開始不給錢就發貨了,賣完再結錢。到這個時候賣方市場就已經完全淪落為買方市場。
同時也為今後埋下了一顆隨時會引爆的地雷,而這幾年經濟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也開始作為導火索將分險集中引爆。首先,隨著時間的推移,工廠越來越多,每個工廠的產能也越來越大整個市場的供給非常充足。市場也慢慢的專業化,慢慢的變成以渠道方為主的商業模式。我們傳統的三大渠道,批發,商場,超市更是一片混戰。但是由於這時候整個消費者市場還是在增長的因此許多問題都被掩蓋下來了。但是生意越來越難做是肯定的了,隨著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民間借貸也異常活躍。最後,在最近兩年天氣不給力(暖冬),電商衝擊,有參與民間借貸導致資金斷裂的。我知道的不多,姑且說幾句。
我認為所謂的產業升級就是這樣,一小部分龍頭企業升級了,絕大部分中小企業跟不上腳步被拋棄了。東莞、蘇州、溫州的代工廠自然是被拋棄的典型樣本,那些缺乏技術門檻的紡織五金山寨企業也大致如此,隨著時間的逝去,他們中絕大部分終將化為灰燼。媒體已經渲染過很多,我就沒必要重複了。這裡說說幾個正在升級中的行業龍頭,給大家一點光明吧。1,通信設備行業。
華為科技。2012-2014年利潤154億元、210億元、340億元。2014年表現:在運營商業務方面,全球建成154張4G網路,份額佔比46% 。在企業業務方面,同比增長27%,為世界500強中的106家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在消費者業務方面,智能手機品牌全球知名度由原來的52%上升至65%。mate7手機在中高端市場打開局面,海思處理器麒麟920挺進八核領域。升級之道:高研發投入,狼性執行力,正面強攻,隱然已有中國版藍色巨人的氣勢。哦,華為的圖騰是紅色的。2,電腦IT行業。
聯想電腦。2012-2014年利潤36億元、49億元、前三季度45億元。2014年表現:兩筆併購,其一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其二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升級之道:金融併購思路,做大規模,降低成本。聯想接盤俠的名聲已經蜚聲海外,不過惠普當年不也是通過接盤才做成PC老大的么?3,家電行業。
格力電器。2012-2014年利潤87億元、108億元、141億元。美的電器。2012-2014年利潤34億元、53億元、100億元。
2014年表現:美的自從2011年開始引入機器人,截至2014年底已經累計擁有800台注塑、焊接、裝配和搬運機器人,並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因為機器人的大規模引入,2014年美的經歷了一次大規模裁員。格力電器也提出將在2015年實現70%的自動化生產率替換。升級之道:大力引進機器人生產設備,減員增效,提升效率。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機器換人的節奏越來越快。4,高鐵行業。
中車集團。2012-2014年利潤73(南車40+北車33)億元、82億元、前三季度80億元。2014年表現:新簽海外合同60億美金,同比增長60%,首次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中標美國波士頓284輛地鐵,金額35億元。政府主導南北車合併,減少內耗。升級之道:央企合併,一致對外。規模是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接下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央企加法,比如核電,電信,軍工等等。5,汽車行業。
長城汽車。2012-2014年利潤57億元、82億元、80億元。長安汽車。2012-2014年利潤14億元、35億元、78億元。2014年表現:長城哈弗H6佔據SUV銷量第一寶座,月銷量突破3萬輛,高檔車H9表現可圈可點。長安憑藉歐洲研發中心的靚麗外形設計,CS系列和逸動系列兩大產品線齊頭並進,銷量同比增長39%。2014年的自主品牌在SUV領域成功突破50%的份額紅線。
升級之道:SUV戰略。自主品牌已經找到了差異化的生存之道,避開陷入停滯的轎車市場,全力進軍新興的SUV藍海。一旦在這個新領域獲得品牌認同,向高端成長的天花板將會被打開。6,工程機械行業。
中聯重科。2012-2014年利潤73億元、38億元、預計10億元。三一重工。2012-2014年利潤56億元、29億元、預計10億元。2014年表現:國內隨著房地產投資的下滑,收入佔比下降,三一的對策是全力拓展海外市場,海外收入佔比提升到30%。隨著習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三一的海外收入將在2015年有大的提升。中聯重科則先後收購荷蘭raxtar和奇瑞重工,向升降機和農業設備領域擴張。升級之道:海外擴張+多元化擴張。陣痛中的行業龍頭,正在加速突圍,一帶一路戰略會幫助他們在發展中市場建立勢力範圍。這種現象,可以參考三十年前,日本在亞洲推動雁行戰略,相關優勢產業得以在東南亞形成壟斷性的影響力。7,動力機械行業。
濰柴動力。2012-2014年利潤29億元、35億元、前三季度44億元。2014年表現:商用柴油發動機市佔率長期第一,並且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向變速器、驅動橋、牽引車動力系統總成發展。技術雖然不算最先進,但勝在皮實,耐用,性價比無敵,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商用車陣營開始了在發展中市場的大規模入侵。升級之道:性價比為王。濰柴其實是中國重工業的一個縮影,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逐漸在利潤相對豐厚的中檔市場站穩了腳跟。只要在所有領域達到這個水平,可保中國的人均GDP站上2萬美元的水平線。
8,安防設備行業。
海康威視。2012-2014年利潤21億元、30億元、47億元。2014年表現:抓住了由SOC編碼為核心到DSP編碼為核心、嵌入式DVR、攝像機等幾個關鍵的變化契機,是全球第一家把H.264編碼演算法引進了監控領域的公司。此後,藉助模擬技術逐步被數字技術取代,以及高清、智能技術發展之機,公司搶在第一時間推出高清數字設備。2011年,率先推出全線高清產品,2014年,發布4K產品。海康通過把握這些市場契機一舉成為行業應用的引導者。目前,海康威視海外銷售佔總體營收規模近1/3,DVR產品連續4年保持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位。升級之道:在一個新興行業中,做到中國第一,就是全球第一。中國的市場規模優勢,極大的加速了新興行業的成長速度,只要做到中國領先,就意味著你可以碾壓世界上的所有競爭對手。9,化工業。
萬華化學。2012-2014年利潤23億元、28億元、上半年14億元。2014年表現:萬華是國內唯一一家掌握了異氰酸酯MDI技術的企業(世界上共有六家企業掌握這項技術),並且實現了全產業鏈一體化的MDI生產。2001年萬華上市時,MDI產量僅有1.5萬噸。之後其技術不斷進步,產能持續擴張,2007年,由於寧波萬華20萬噸MDI一次性試車成功,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4年底,公司取得全球MDI最大寡頭地位,開始發力綜合性化學領域:在建煙台八角工業園、寧波、珠海和成都四個基地,布局MDI一體化、環氧丙烷及丙烯酸酯一體化、水性塗料和特種化學品三大產業,向世界級綜合性化工巨頭成長。升級之道:垂直一體化,壟斷某個細分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獲得超額利潤。在傳統的化工業,由於技術成熟,競爭激烈,普遍處於價格戰狀態,而萬華已經走出了這個泥淖。10,電氣設備行業。
上海電氣。2012-2014年利潤27億元、24億元、前三季20億元。
2014年表現:上海電氣作為全球最大的火力發電設備供應商,其核電產品也在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最近自主開發成功的「二次再熱」技術,有望再次刷新全球效率最高煤電廠紀錄;收購義大利安薩爾多公司,獲得完整燃氣輪機技術。根據在手訂單,明年風電業務將向百億元規模發展。上海電氣在太陽能熱發電工程、分散式能源等領域也在大力拓展,去年研發費用接近40億元。升級之道:引進,吸收,出口。在能源設備領域,上海電氣正在試圖打造中國版西門子的地位。11,平板液晶行業。
京東方。2012-2014年利潤2.5億元、23億元、上半年10億元。2014年表現:累計直接融資超過700億元,不斷建線擴張,意欲重構全球顯示產業的版圖,目前京東方毛利率、申請專利數以及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高性能顯示屏市佔率均排名全球第一,逐漸瓦解了三星LG對該行業的壟斷優勢。升級之道:國家信用背書,全力金融支持。在一個戰略性資金密集型行業,得到國家的支持,幾乎就意味著立於了不敗之地,沒有哪個競爭對手能夠抗得住連年不斷的價格戰和虧損。一旦對手都敗下陣來,自然是剩者為王。12,日化行業。
雲南白藥。2012-2014年利潤15億元、23億元、前三季度19億元。2014年表現:白葯牙膏在外資盤踞的中高端牙膏市場闖出一片天地,行業份額前三。收購清逸堂,進軍衛生巾領域。升級之道:傳統資源,老樹發新芽。在日化、食品行業,一些老品牌通過對資源的重新開發,準確定位,迎來了事業的又一春,比如王老吉、上海家化的佰草集,都是如此。由於有歷史的積澱,在品牌的塑造上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突破了外資品牌的心理優勢。13,海工設備行業。
中集集團。2012-2014年利潤19億元、21億元、前三季度16億元。2014年表現:近幾年來,從集裝箱行業第一,到海洋鑽井平台行業第一,到LNG專用車輛、機場設備、消防車,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擴大業務範圍。今年最大的突破,就是海工設備。2008年的時候,中集收購了負債纍纍的煙台來福士,此後進一步收購瑞典的海工設計公司bassoe technology,通過資源的整合,連續7年累計虧損30億元的堅持之後,終於迎來了2014年的盈利。目前半潛式鑽井平台手持訂單30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有率20%左右。升級之道:資源整合,步步為營,成為每一個子行業的全球第一。中集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的「聯合技術」。14,玻璃行業。
福耀玻璃。2012-2014年利潤15億元、19億元、22億元。2014年表現:全球第二的汽車玻璃供應商,壟斷國產車玻璃70%份額,賓利、路虎等高檔車同樣在用。同時還是高鐵玻璃供應商,在防彈玻璃市場佔有40%份額。福耀1991年開始成為一汽解放卡車的供應商,1994年成為捷達的供應商,之後逐步承包了大眾車的玻璃供貨,2006年成為大眾的全球A級供應商,2014在美國投資設廠,成為全球化的典範。升級之道:在跨國公司產業鏈里一步步打怪升級,依靠質量、成本、專註,成為行業龍頭。這是中國汽車產業鏈中成長起來的第一家頂級跨國巨頭。15,客車行業。
宇通客車。2012-2014年利潤15億元、18億元、前三季度11億元。2014年表現:全球最大客車企業,市場佔有率約10%,在拉美的出口額有10億美元。7月份與委內瑞拉簽訂了1500輛客車訂單。擁有6000平米的客車實驗中心,在客車電動化的發展上領先同行。升級之道:客車的技術含量在汽車行業中應該是最低的,也是第一個被中國企業突破天花板的汽車子行業。只要是追求性價比,並且品牌因素不太被關注的產品,很快都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囊中之物。16,電子設備行業。
歌爾聲學。2012-2014年利潤9億元、13億元、17億元。歐菲光。2012-2014年利潤3億元、5億元、7億元。2014年表現: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電聲零部件企業,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觸摸屏零部件企業。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產業鏈向中國的轉移,獲得了令人妒忌的成功。歌爾聲學正在向汽車音響、MEMS感測器方向發展,歐菲光則向手機攝像頭、指紋識別等領域擴張。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曾經的觸摸屏龍頭、蘋果供應商台灣勝華最終敗下陣來,宣布破產。升級之道:把握機遇,快速反應,替換海外的電子設備供應鏈。電子工業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每一次換代,就意味著新技術的誕生,舊技術的淘汰,給予了新人無限的進入機會。電子工業也非常講究產業鏈的配合,隨著智能手機產業的轉移,相當數量的本土電子零部件企業也將會成長起來。17,高分子材料行業
康得新。2012-2014年利潤4億元、7億元、11億元。2014年表現:由預塗膜起家,經過十來年發展,目前已經成為高分子膜行業的巨頭,國內手機電視領域的膜應用已經被他壟斷了,發展的方向是汽車窗膜、碳纖維和石墨烯,這家企業擁有技術和規模結合的全產業鏈優勢,切入一個相關領域,很快就能做到老大。升級之道:在新興行業中擁有技術優勢,再結合中國的市場機會,基本上就無敵了。中國版的「3M」。18,製藥行業。
天士力製藥。2012-2014年利潤7億元、11億元、前三季度11億元。2014年表現:國內製葯業龍頭,主打產品復方丹參滴丸正在進行FDA III期臨床試驗,預計2016年年底試驗結束,到時復方丹參滴丸將成為第一例獲得美國FDA認證的復方中藥。新品丹參多酚酸、重組尿激酶陸續推出。升級之道:天士力從中藥現代化起家,逐漸向生物製藥發展,在心血管和糖尿病葯領域的研發創新上有獨特的競爭力。雖然前路坎坷,但是認真的數一數,星星之火還是不少的……完全不贊成這種觀點,哪有如此悲觀。
如何看到工業發展和產業發展?我覺得有下面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1. 大數定律
談大數定律之前,先讓我們來說一說大數。在社會經濟學上的大數,至少正在現代科學來說,指的是一國國民經濟和工業的總體規模。先有總體規模,才能在投資和積累上做一定定量和定性的比較分析。如果總體規模很小,投資和積累能力一定是很低的。
比如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很多美國的先進軍事和民用科技,還有不少是上個世紀60-70-80年代完成的,據此,關心國家命運的同學肯定就會憂心忡忡。我國現在在很多至關重要的支柱性科技上,甚至還比不上50年以前的美國舊技術,更遑論美國當下仍然有巨量的科技投入創新,何時是個頭,何時能追上?遙遙無期。感覺國家命運真的是坎坷和不樂觀,落後太多了,這裡不好那裡不好,喪失了自信。
按我說,這個思路是不對的。為什麼呢?直觀思考一下,50年前感覺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了,50年前的技術已經非常落後了,而我們甚至都比不上,何以追趕?但其實這個邏輯里有一個十分隱藏的漏洞和缺陷,往往被我們直觀忽略掉,使得我們得出有時候與周圍客觀現象相比完全荒謬的結論。誠如我國如果真的如此落後,我們又是怎麼樣拉近與發達國家的距離的呢?
那麼這個隱藏的漏洞在哪呢?就在於科學技術的投資積累並不是以等價的自然時間為單位的,不同年份,不同國家的科研投入量是不同的。我舉一個例子,美國70年代的國力和科研投入,和中國70年代的國力和科研投入相差多少?美國當年一年的投入積累,相當於中國當時多少年的投入積累?現代中國一年的科研投入又相當於當年中國的多少年投入?比如阿波羅計劃期間,美國每年光給航天領域的投資就佔了相當於1%的年度GDP;土星五號一型火箭的多年總投入:土星五發射13次總共花了65億美元,平均每次5億美元。而同時代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的造價是4.5億美元。現在美國一艘超級航母的造價都是100億美元起跳。整個土星五號經費相當於現在的1500億美元。這些年常常有人拿土星五號和長征五號或者長征九號比。要比也得給中國航天人1500億美元的經費才公平。
當年美國一年GDP的1%,恐怕比中國全年的GDP都要多。再這樣絕對總量的天地之差別下,作對比是很沒有價值的。
下面讓我們來看幾組數據吧:
A. 鋼產量
中國美國鋼產量差距,從49年美國是中國的44.8倍,到1993年才超過美國。
B. 發電量
1949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69倍,也就是美國一年的1.5%投入,就比中國全年所有都多。
1955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44.7倍
1960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12.8倍
1970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13倍
1980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7.6倍
1990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4.9倍
2000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2.8倍
2010年,美國發電量是中國的0.94倍
這是不考慮人均水平的總量,人均水平對積累能力也有影響,可以說,中國在前幾十年里,完全是打基礎,除了極少數領域,根本不可能去和美國比科研,這是笑話。
C. 科研經費
中國全國科研支出在2000年是896億元,超過100億美元,作為參考,Intel一家公司每年的研發經費就有100億美元。曾經美國一年的科研支持就需要過去中國幾十年來追趕。
這裡要請注意,在當時中國相比之下十分低下的工業產出里,絕大部分都要被拿來進行補課,打基礎,所以那個時代的中國除了極少數領域,都是沒有世界先進研發的,都是在自我進步,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到了今天,中國的國力早已翻天覆地,一年的研發投入相當於過去的中國無數年的投入積累,並早已超出當年的美國。所以,從今往後看,中國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時間不會變長,只會快速縮短,我們常說的多少十年的差距並不靠譜,因為今天的中國完成了工業化,國力和科研投入能力幾百倍與過去的中國。
通過體量對比,就知道,曾經的幾十年,中國科研根本沒啥好對比的,完全不在一個位面。但是以此來看,認為中國落後很多,要追趕很久很久,沒有希望,對嗎?不對,後面會一一分析。
說完了大數,讓我們來看看大數定律吧。
大數定律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樣本數量很大的時候,樣本均值和真實均值充分接近。這一結論與中心極限定理一起,成為現代概率論、統計學、理論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石。
當工業大國完成工業化,經濟規模已經十分龐大之後,在科研上的動作就可以用大數定律來考量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前工業化國家,由於工業能力低下,工業積累能力差,基本沒有和工業國進行對等科研比較的能力)
大數定律告訴我們,當工業大國科研投入十分巨大,科研從業人員和項目十分龐大的時候,其獲得有效科研成果的概率,應該是趨近於一個基本比率的。這個比率在工業國之間並不會產生十分巨大的差異。(有些體制黨,民族性黨人肯定有話說了但是中國要是這麼不堪,是怎麼追到現今的水平的?)
最終比拼的,就是總體規模。因為出成果的平均期望是相近的時候,決定最終成果絕對數量的就是總體規模了。這也正印證了為什麼在長期競爭上,美國總是在科研上壓倒其他發達工業國而獨領風騷,因為美國的規模遠超其後的日本、德國,也遠超當年的蘇聯。總不能說英法德日俄蘇等等工業國的,體制效率統統不如美國,甚至遠差於美國吧。
接下來說到今天的中國和美國競爭,當下中國的GDP總量仍然大幅落後美國,又當如何看待中國對美國的追趕?(追趕其他幾個國家不會太長時間,規模決定的)
首先,根據國際銀行的測算,中國的PPP購買力平價GDP已經在2014年超過美國了,成為了第一大經濟國;再次,在2015年或者2016年,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也已經超過了美國了;第三,核心工業指標,發電量上看,在2009年左右中國超過美國以後,在2016年,中國總發電量已經是美國的150%。可以說中國的工業積累能力已經基本追上了美國,未來一方面是要磨平和美國超強大的歷史積累科研成果,一方面是在新增科研成果上的競爭。而中國的規模遠遠沒有到達巔峰,我們現在高等教育人口占勞動力人口總數才剛過10%,科研潛力巨大。
在現今中國的超龐大的工業積累上,中國的科研發展將進入爆發期,指數增長期,絕對能讓人瞠目結舌。用過去中國柔弱的工業身板的刻板印象來評估未來中國的能力,絕對會謬以千里。
具體可以參考中國的專利數量,請看我另一個回答:陳玉林: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2. 失敗者偏差
從2008年開始,年年都有中國製造業不行了,中國經濟不行了的言論,什麼房地產綁架的觀點,推導出了很悲觀的未來,其受眾廣泛,贏得了不少喝彩和認同。然而又與我們的生活碰到的現象矛盾。十年過去了,我國產業升級成效顯著,已經湧現了一大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甚至是世界領先的成果和進步。到底那一邊是對的?
經濟學、統計學有一個術語叫「倖存者偏差」,我在這裡把它倒過來表述,叫做「失敗者偏差」,到底那些舉步維艱,經營困難的企業和產業是不是我們需要細心呵護的先進產業,未來希望?還是說,在網上高聲叫著的一部分人,其實是只為自己的利益,只為自己的立場說話的落後產能的代表者?
我國近年來的工業統計,也能看出,新興產業的發展遠比傳統產業好,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也是很不錯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1%,紡織業增長5.5%,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6.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7%,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5.9%,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6.7%,汽車製造業增長15.5%,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8.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0.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4.8%。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12]增加值增長10.5%。高技術製造業[13]增加值增長10.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4%。裝備製造業[14]增加值增長9.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9%。六大高耗能行業[15]增加值增長5.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1%。
如果我們的先進位造業和未來希望產業真的舉步維艱,難以為繼,危害到了國家發展,那又如何解釋我國的發明專利數量從2008年開始的飛速爆發性增長?具體數據請看我的回答:陳玉林: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我覺得是落後產能的消亡被放大了,影響被誇大了。馬哲告訴我們,落後事物不會主動退出歷史舞台,先進事物的登台也不會一帆風順,就是這個道理。近些年來,熱門的既得利益者這個詞,也能說明相同的問題。傳統舊產能作為既得利益者,肯定會不遺餘力的為自己吶喊,為自己掙得利益。
可能有人會問進一步的問題了,先進產業畢竟新生,絕對數量較少,老的產業和模式畢竟佔據主導,99%的舊產業完了,剩下1%的新產業怎麼辦,同樣難以維持。這就要走入下一個小節,工業的「無限複製和擴張」特性。
3. 「無限複製和擴張」
談這個點之前,讓我們看看另一個很老的故事和歷史。火繩槍剛出現的時候,歐洲正處於英格蘭長弓手橫掃歐洲的時代。在遠程投擲武器領域,英國的長弓手壓倒歐洲其他國家的弓箭手,火繩槍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候,引發了一場大爭論,到底是火繩槍好還是保留長弓手好?長弓手的支持者例舉了很多長弓的優勢,比如射程遠,射速快,準確度高等等。
;而火繩槍剛出現的時候,也確實缺點多多,射程不大(過了很長時間的改良,有效射程依然在50米左右的範圍),裝填射擊繁瑣,射速慢,等等。但是火繩槍有兩個優勢,就足夠了,歷史也證明了,火繩槍很快就淘汰了包括長弓在內的其他一切傳統單兵投射武器。這兩個優勢是:1.火繩槍發射的彈藥動能足夠,基本沒有任何鎧甲能夠在它的有效射程內防護住火繩槍的彈丸威力;2. 火繩槍能夠快速生產,成本不高,只要有足夠的鐵,利用機器,可以無限制生產(相比長弓,英國長弓手在生下孩子後,在家裡後院種下紫衫樹,等到孩子成年之後,大概過10年以上,砍下紫衫給長成的孩子做長弓),火神槍手的訓練也近乎無限制生產(培訓一名合格火繩槍手僅需要1個月,而訓練一名長弓手,則需要2年)
如果我們翻譯一下上面火神槍的兩個核心優勢就是:
1. 性能夠用(雖然火神槍沒有長弓更加華麗的射程和射速等附加屬性,但是核心性能是足夠的,擊穿能力強),並不一定是越高越好
2. 成本低,能夠快速複製並擴張生產,不受限制
而這兩點,正是近現代工業對傳統手工業的核心優勢。(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向著「成本更低,生產更便捷快速的基礎上質量更好」,才是對的,如果就是在手工藝圈子裡打轉,則完全和現代工業精神相悖,鼓吹手工藝製品的義大利早已昨日黃花)
縱觀工業國的發展歷史,無不證明著工業這兩條核心優勢和規律的重要性。中國的鋼鐵含量,從建國伊始的可憐兮兮的幾萬噸,到今天,不統計瞞報下的8億噸驚天產量,增加了上萬倍。要知道我們94-95年鋼產量才剛剛突破1億噸,而之後的20年里,就又新增了7億噸。
所以哪怕是99%的落後舊產能完蛋了,只要我們有1%的新企業孵化出來,就能快速的複製和擴張生產,替代掉過去的舊產能,並不需要為淘汰掉的舊產能太擔心。
4. 金字塔構型
從前面的「性能夠用」和「成本低」,就決定了工業產業結構呈現金字塔構型。成熟的相對落後的產品,因為價格低,可以被廣泛接受(買得起),鋪成了工業金字塔的基座,越往上,代表的技術難度越高,成本也越高,消費群逐步縮小,直至最高端的最先進的技術水平,其高端產品也最貴,銷量最小。
經常看到知乎上發言說,我們的科研器材和耗材,都是哪裡哪裡進口的,幾十年以前的東西都比現在的好,感覺中國落後的太多了,差距讓人絕望之類。實際上就是沒有正確認識工業的金字塔型結構,科研器材和耗材一定是站在工業產品金字塔頂端的,代表技術難度最高,而銷量相對較小,並不是之前和現階段中國主攻的方向。而接下來,中國已經突破了中等技術了,就是向高端製造和技術進步的歷程,這個時間會比想像的快。總之,一個階段只能是主要做一個階段的事,除了極少數領域是需要也必須要集中國家全力進行投資(比如軍工和核彈這些,是不可能買到產品的),絕大部分產業都得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這並不恥辱和落後,也不應妄自菲薄。
金字塔構型也決定了,尤其是在民用市場經濟主導的領域,後進國家的追趕只能從基礎的底盤開始。因為後面兩個小節:「倖存者偏差」和「削足適履」
5. 倖存者偏差
工業產業發展同樣存在著「倖存者偏差」,人們往往津津樂道,樂於談論成功者的成功,覺得成功者的道路可以複製,也是可以輕易複製的,其實往往錯誤的厲害。因為失敗者才是絕大多數,不了解失敗者是怎麼失敗的,是不可能完整的認識成功者是怎麼成功的,因為成功率這麼低,很難說我們看到的成功者的成功因素裡面,那些是核心的決定性的,那些是運氣的。
我們往往看到了成功者的巨大回報,覺得非如此不足以成功,非如此不能發展,非如此不能拉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網上廣泛被接受的,如果中國做不到世界第一,不能超過「外國」,就是「不行」,就是「十分落後」,就是「藥丸」,就是「體制問題、民族性問題」等等,都是這一思維的集中體現。
的確,世界領先的創新者絕對是擁有巨大回報,遠遠甩開身後者,讓他們望塵莫及。但是這其中有沒有隱藏的陷阱?有沒有條件制約?請接著往下看。
6. 削足適履—獨立研發投資的高成本、長周期以及高風險
當有人對你安利研發投入的誘人前景和可觀回報的時候,他一般不會著重談論研發的另一方面要素「高投入,長期性和高風險」,越是尖端的技術越是這樣。
經濟學界有一條定律,叫做「高風險,高回報」。二者伴生, 一如「青霞和紫霞」兩姐妹是纏在一起的燈芯一樣沒法分割。道理很簡單,如果存在低風險、高回報的領域,一定會有大量的資本快速投入,然後由於供給快速增加,回報就立馬回落了。
所以,現今社會,工業和資本都高度發達,想要做高回報的研發,那一定意味著高風險。風險哪來?高回報意味著是別人沒做的高技術,難度一定很高,出成果的投資巨大,周期很長,中途出現問題的概率是很高的,是一定會出各種問題的,沒有大身板,雄厚的基礎,可以100%肯定會失敗。這裡又可以印證前面的大數定律了,為啥在新科技領域,過去幾十年里,美國一家獨領風騷。
讓我們回到前文的質問「為什麼中國還在做低端產業,為什麼中國沒有先進產業,為什麼中國還落後」,很正常,中國的發展階段還在後進追趕,在大多數領域,不盲目追求世界領先的投入,選擇適合自己身板的跟隨策略才是對的。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不行,中國人不行,乃至體制不行,民族性不行。至少這些不是重要原因。
作為參考,Intel一家公司每年的研發經費就有100億美元,請你猜一猜中國全國的研發經費什麼時候超過Intel一家的水平?答案是1999-2000年,2000年中國統計的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為896億元,將將超過100億美元。(但是在這之前依然有863計劃,975計劃。我們國家不是不想在科技上有所突破,而實在是當年基礎薄弱,腳踏實地,適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發展基礎工業,即使是新興行業,也得從基礎的來。)
當我們從產業金字塔的底盤開始一步一步積累上來,當我們開始有足夠的身板應對高投入高風險的門檻時,我們自然就開始進入高科技領域,和發達國家正面競爭了,最近兩年這個趨勢很明顯,以後會越來越多,直到我們開始習慣中國就是先進而領先的。
7. 立足基礎,自力更生,腳踏實地,遠大理想
總結一下,如何看待工業發展,以及我國的發展,就這麼16個字
立足基礎,自力更生,腳踏實地,遠大理想
8. 行業上下游配套
在扯一扯其他的。行業上下游配套,包括商業壁壘,這些是在民用領域切實存在的障礙。
日本手機為什麼日漸衰微,和日本自家的無線手機通信規則獨立一套和世界兩大無線通信網不互通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就是商業壁壘,以日本之強都沒有辦法,只能丟盔卸甲。
放到現在的電子信息產業,中國一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Intel x86的壁壘,wintel在軟硬體規範上的壁壘。很多時候不是中國不能,沒有想法去做自己的系統,而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完成。出一套自己的系統,從底層硬體,到各種拓展配件,再到無數軟體應用都要從來,這其中涉及了無數萬億美元的歷史投資積累,短期根本不可能從頭再來的。妄圖從頭再來才是包藏禍心。
中國正確的策略應該是緊密跟蹤,瞄準下一代通用產品,一舉翻身。諸如ARM+Android在移動終端上顛覆Intel+Windows。目前的自主控制,主要是實現國家安全,有自己生產能力,就不怕別人的後門,不怕被別人卡脖子。為未來留下無限可能。
現在手機ARM+Android,我們已經具備了獨立的研發能力了,不太怕後門了。硬體生產能力正在努力。這都是巨大的進步。(ARM和Android雖然都不是我們最初開發的系統設計,但是這兩者完全開放了源碼和許可權,我們在上面進行在開發,就不怕別人暗藏後門,相當於自主控制了)
家住江蘇常州某工業鎮,典型蘇南模式,小企業眾多,輕重工業都有,輕工業為主。今年放寒假回家的時候老聽爸媽說哪哪哪個廠子又破產了,工人鬧事什麼的,鎮上人都說明年還得有三四家破產,前幾年效益那麼好,誰會想到破產啊,那個誰誰誰一直把錢存在廠子里的,以前利息特別高,現在本錢都拿不回來了,云云。我就從我了解的角度談談。1.管!理!不!善!(家族意識濃厚) 不說是根本原因但是這邊每家企業或多或少都存在這個問題!大家基本都是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辦起來的,在當時懂點機械,去外地考察考察,自己買台機器回來加工加工什麼的就能做起來。但是到了現在廠子做大了,有小几百人了,不像以前只有幾十個人,管理問題凸顯! 絕大多數都是爸爸管生產,媽媽或者兒媳婦管財務,兒子跑跑銷售(這算是很好的了),家裡親戚有什麼沒工作的就往自己廠子里拖啊,來了勤奮的倒也沒什麼,可是總有老鼠屎啊! 有不怎麼幹活兒的,拿的錢還不比普通工人少,影響其他工人積極性(這也算不了什麼)。有來做中層管理的,啥也不懂瞎指揮,完全打亂生產秩序,有的老闆還礙於面子不好開除,畢竟是自己叔叔伯伯侄子啥的。 最可怕的是開始表現還好,最後混進決策層的(其實根本分不了這麼清楚,我姑且這麼說而已),然後不顧道義騙錢的!!!利用財務漏洞跟外人串通,賤賣產品,賺差價!等到發現的時候窟窿已經很大了!除了倒閉還能怎麼辦。 還有兒子不爭氣是個敗家玩意兒的,老婆兒媳婦兒買車買房特別能花的,這裡就不表了。2.政!府!作!死!(也和銀行有關) 這些企業是當地政府真正的衣食父母啊!!!得靠他們收稅吧,不然政府喝西北風?逢年過節得送錢送禮吧,就算包子現在查這麼嚴,當官就是得撈一筆的觀念還是深入人心好么!!!要我說我們鎮政府里那幫龜孫子根本不幹人事!!!(抱歉激動了)。看到哪個企業效益比較好啊,把老闆約過來談一談。說咱擴大生產吧,地兒我劃給你,錢我擔保讓銀行貸給你,哥哥你放心大膽得去花!人家老闆一想,這特么爽啊,干! 然後負債上升,資金鏈緊張,最近形式不好就崩斷破產了唄。至於領導,反正他干幾年就調走了企業是死是活干他屁事。 小點的企業就破產倒閉了,大的是政府給填窟窿不讓倒啊,要是關門了幾千個工人誰養活?鬧起事來誰擺得平?比如某天鋼鐵。3.生!意!信!用!(還是政府作死) 我爸也認識不少老闆朋友,當時他同學下海什麼的,靠近年關在一起喝喝茶聊的最多的就是要!錢!難!啊!!! 我買原材料回來加工成產品賣給下家,買原材料我都全款付清,可特么下家拿了貨各種拖欠貨款!玩兒毛線?有多少庫存資金給你折騰?趁著年關出去要債要債要債啊!有關機的有躲出去的有裝傻的,也有人明確表示我就是沒錢啊,不信這麼多欠條給你看,老子也沒收回來啊。那你咋辦,砍了他?(倒是催生了一大批要債公司) 還有狗日的承兌匯票,反正大家都在罵。發工人工資難道還能發承兌匯票?出去買東西給承兌匯票?進貨能給承兌匯票,確實能給,但你還是太天真,人家不認啊!人家要的是毛爺爺啊!企業發貨收賬發貨收賬忙了一年一看手裡一堆承兌匯票,怎麼玩?(這麼對承兌匯票誰搞出來的?你懂的) 反正所有人都說今年是你要債最困難的一年。4.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上面的答案說的很好的) 反正就是你的技術人家看不上啦,當年賣得飛起的東西現在賣不出去了,你又沒新產品研發出來,市場淘汰你啦。才疏學淺,語無倫次,見諒。=============================第一次修改===========================還有5.互相擔保。 當年大家都是一起下海闖蕩的兄弟,現在有人比較困難想讓你擔保幾百幾千萬,你礙於面子擔保了,結果人家撲騰了幾下還是倒閉了,債就得你來還啊。本來你資金充裕,這麼一搞也就GG了。(貌似溫州那邊的互相擔保鏈比較多)當然也有不少成功轉型的例子,加大研發力度,科學管理,少被政府忽悠,現在依然活得很滋潤。所以我覺得這波倒閉潮還是一次產業升級,畢竟淘汰掉的都是比較那啥的企業。=============================第二次修改===========================說一些題外話。我現在金融本科在讀,大三。到了社會發現之前書上說的很多都是空話啊,真的。比如評論里有人說承兌可以貼現。對,確實可以貼現,問題是誰貼給你,大家手都缺流動性。比如《經濟法》里說,破產之後應該按照管理訴訟費用、拖欠稅款、工人工資、負債之類的順序(記不清了)依次還清。實際毛線啊朋友們同學們!!!!!家附近「某亞鋼管」公司傳出倒閉風聲的當晚,當晚!工人一夜之間把廠里之前的玩意兒都搬空了,包括各種原材料機器甚至辦公室的電腦。現在老闆家裡天天堵著一群人討債,還有人就住在他們家,吃喝一起。誰嗓門大誰就拿到錢,誰凶誰就拿到錢,誰臉皮厚誰就拿到錢。誰跟你說按書上來,有限公司破產還完拉倒,誰跟你說按書上來,依次償還,扯淡!讀書求知,實踐出真知!感謝@ 歐陽海(不太會艾特。。。)在評論中提出的 做財務的我給大家普及一下,其實匯票這些應該算是金融工具,流動性來講,肯定不如現金。同時,由於國內特色很多人在匯票的開票和規範上就有問題,銀行方面
有時候對於匯票的審核也不嚴格,所以造成了票據的濫用。其實說到底,還是要有信用做基礎,如果人家不相信你,除了現金,你拿出什麼金融方面的東東他都不會
接受的。就像李嘉誠講的那樣,經濟困難的時候,四個字:「現金為王」。
題目問的是倒閉潮帶來的made in china面臨的空前危機,所以我就以這個倒閉和危機為切入點做回答,其實也不是那本書的觀點其實和@用心閣說的一樣是奧地利學派的觀點,強調的使市場自由調節的能力,我覺得光光談及單個行業升級有點片面,我的意思是就算製造業倒下了,也許其他新興行業會挎著他的屍體走上來,比如國家沒有干涉,國內二線城市房地產倒了那我覺得這是極大的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帶動的是一批的服務行業。還有啥提及巴西和菲律賓的失敗我覺得那個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和某一個行業或者國內產業已經沒啥大關係了,涉及到的是從體制到國民素質和意識覺醒的一系列政經問題了,那個範疇不是啥製造業或者產業結構就何以解釋的問題。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切入和看法,如果有不同聲音這也很正常。最後我不得不說一句那個誰誰誰以前是教英語的,還有那個誰誰誰以前是收廢品的。+++++++++++++++++++++++++++++++++++++++++++++++++++++說個故事大家互勉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互聯網泡沫破裂,產業危機空襲矽谷,那叫一個慘,本來年薪二十萬的it工程師搞到最後去看門的是比比皆是,但是當二十世紀互聯網再次興起的時候大家發現,互聯網泡沫時期建築的基礎設施(矽谷大批的人才,當地廉價的房租和咖啡廳濃厚的技術背景)大力的推漲了第二波互聯網企業使得一大批更加恐怖的互聯網巨頭拔地而起成為了世界上新的經濟巨頭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擔憂啥泡沫啥危機的,就想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一樣,看似一大批一大片的工人下崗但是其影響可不是光光就是毀掉一代人,在當時那些個破產的國企業很大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問題,特別是那些下崗的員工沒技術沒技能混吃等死的比比皆是,但是下崗潮一來,有技術的奔赴有競爭力的企業,工資翻幾番那是平常事,有能力的跑業務辦企業,承包企業,現在很大一部分企業家都是那個時候出來的,還有最後那些個混吃等死的也沒有浪費,在上海那些個便利店,保安全部是那些個下崗工人,還有實在不想工作的,那吃吃低保至少餓不死,所以在我看來這一次的製造企業倒閉潮其實是一個機遇,倒閉過後那些個有能力的必定是上一個檔次,而那些沒能力的說不定就是給下一個創意產業做了奠基石。
問題太大,緩慢更新,一定把坑填完!
放假期間,拖延症犯了,請見諒。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想換個思路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2014年製造業很慘淡,2015年製造業會更慘淡,大部分企業不會活到市場回暖的那一天。
1. 不是製造業出了問題,而是市場的不正常劇烈波動,導致了2014年製造性企業倒閉潮。
2014年的前半年,製造業形式很好,7月份後形式急轉直下。原因很複雜,我不會像某些專家一樣直接下個簡單粗暴的結論。但是,這種現象才是企業倒閉潮的原因。
企業最主要的是現金流,倒閉的原因是現金流枯竭。如果市場平穩發展,量入為出,短短半年的行業低迷不會有致命危險。
企業怕什麼,最怕經濟形式的劇烈波動,企業沒有穩定的市場預期!
形式好的時候,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大幅招人,大幅買進原材料,大幅擴大生產規模,買進設備和擴大廠房,負債提升。如果市場平穩,現金流是不成問題的。
一旦市場形式急轉直下,需要現金流維持的債務就會無法維持,現金流逐步枯竭,企業無法維持,只有倒閉。
所以,劇烈的市場變化導致了企業市場預期錯誤,結果企業現金流枯竭,最終大批倒閉。
2. 2015年的製造性會更加凄慘。
直到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製造業回暖的跡象。按照以往的經驗,12月份開始各企業做好新年採購計劃,製造業會迎來一個集中採購期,但是今年很平淡,依然一副不景氣的樣子,這說明行業的悲觀情緒已經蔓延開,所有行業都在緊縮現金。
如果沒有2008年四萬億級別的大躍進,賭博市場快速回暖的企業將會大批倒閉,畢竟欠供應商的錢是不能拖太久的。民間借貸的高利息,企業也不能長期忍受。
3. 反思2008年的大躍進。
2008,你是一個製造業的壞樣板。目前大批企業的倒閉,在2008年就已經註定了。2008年,很多企業倒閉了,更多的企業靠著借貸和停產苟延殘喘。政府四萬億興奮劑,讓這些企業緩了過來,並且根據經驗,繼續不顧風險的超常規發展。
興奮劑這種東西,見效快,依賴性也強。一旦斷供給,人就會崩潰,企業就會倒閉。
為什麼我說2008是個壞樣板呢? 因為他造就了中國製造業的賭性。
借高利貸的,是在賭。
等行業回暖的,是在賭。
寄希望於國家政策的,是在賭。
在澳門happy的,也是在賭。
4. 說製造業轉移的,都是危言聳聽。
從建國到80年代,中國成功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雖不精緻,但勝在全面。
改革開放三十年,一方面是中國工人勤勞(不停加班)善良(工資要求低),另一方面要感謝之前政府建設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水平高超的工人群體。這些遠遠不是印度,越南,馬來和印尼能比的。
因為之前試圖開發亞洲市場,接觸了各種奇葩人民,讓我腦洞大開。印度人天天去拜神,印尼人太樂於享受生活,哪有我國這些刻苦耐勞,全心全意掙加班費的高素質勞動人才可愛啊。
中國成為製造大國真是綜合實力的體現啊!
那些製造業轉移論的,你們真的以為開工廠只要工資低就行了么?
5. 製造業越來越虛弱的原因是什麼? 政策,政策,還是政策!國家對製造業有錯誤的認知,導致了錯誤的政策。
建國開始,國家一直把工業建設作為首要發展任務。近20年,才提出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構思。
結果呢?
農業不是這裡討論的重點,我只能說農民兄弟們辛苦了。
工業生產承擔著經濟發展的重任,支撐著貿易順差。但是,卻承擔著極高的稅負,承受著低毛利率的價格。
在重大裝備領域,政府就是想彎道超車。一提就是國際前列,填補國內空白,一副帶你裝逼帶你飛的德行。
有錢,你做點正事兒啊!
2. 製造業不好對互聯網等服務性企業意味著什麼? 寒冬將至,沒有人能夠躲過。
3. 國內製造業慘淡的原因是什麼? 是銀行? 是政策? 是國際形式? 抑或是這是經濟轉型的序幕而已。舊有的經濟形勢已經不能支持需要的經濟增長率,人口紅利在退去。
4. 我們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在哪兒? 借高利貸支撐等待市場回暖? 積極轉型? 還是退出製造業,進入網路金融?
5. 潮水褪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太困了,我睡醒了,先寫個框架。我家就倒閉了,內蒙鐵合金行業,不管怎麼提升技術,每年要麼乾脆賠錢,要麼賺的一點錢不夠技術改造和環保改造的,因為利潤的大多數都被銀行給抽走了。但是我們的倒閉是市場發展的大趨勢,國內鋼鐵行業全產業鏈,已經逐步發展到寡頭壟斷的地步,形成幾家有話語權的行業霸主,其他獨立生存要麼是依附在這些霸主周圍形成共生體,過著吃不飽死不了的日子,要麼就是自有資金充足,後台硬,不怕地方政府來找茬。其他的,算了吧,都散了種地去吧!/-@《*、,.com》看了各位老師高人的評論,補充一點個人觀點,其實現在國內好多行業都難,特別是這種困難在製造業上體現的特別明顯,傳統製造業更是如此!這跟國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有關係,低技術門檻的行業肯定會被國人一個個的變成紅海淘汰大多數!廠子倒閉了,很難過,但是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特別是作為一個純屌絲,不可能華麗的移民去呼吸「民主清澈」的空氣,還是老老實實的在國內練習鐵肺神功吧。但對比了世界大多數國家民族,我相信,中國人只要不折騰,肯定不會差到哪去。
第一次寫答案,還真有點小激動呢。作為一名92年的製造業二代,我始終感覺冥冥之中肩上擔負有一定的歷史責任。92南巡為中國帶來了什麼我想不用我講了,還有92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等等等等。。。。好了言歸正傳,首先這其實是個偽命題,事實上競爭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從始至終都在,不過大環境下我們感覺不到罷了。拿我自己家說事兒吧,92年是我家第二個工廠建廠的時間,當時總資產約為2000w左右,主營業務是橡膠密封條。據我爸講,當初利潤率高的時候曾達到過400%而建廠沒幾年這個利潤率就開始不斷下滑,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見我爸爸的工作筆記里多次寫到利潤下滑這個問題。而我爸再老早就看到這個問題後的做法是拉貸款,多元化經營,陸續上馬pvc管材,油漆,乳膠漆等多個項目,結果是工廠倒閉了,主營業務利潤持續下滑,其它項目也並未給公司帶來利潤,結果可想而知,工廠倒閉了。究其原因管理不善,技術缺乏,僅此而已。所以樓主所說的行業壓力一直都在,放心,一代人倒下自有一代人站出來。你們活著,新的技術就出不來!!!試問,如果諾基亞還活著,你確信你能用上蘋果?市場選擇了日本的馬桶坐墊,自然有國人琢磨怎麼仿出來,這是中國製造業的歷來傳統,不服你也做?回答完畢,用鄧小平的一句話做結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好好學習去吧親,琢磨點新技術,並把它做出來讓人用著還帶勁是正道,別有事沒事拿大環境說事兒,那是好日子慣你慣的,經受的住這些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好企業。
產業升級就是靠一輪又一輪的破產潮來實現的,是靠各種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倒逼的,不會是吃著火鍋唱著歌齊頭並進發展的。
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成功了,中國實現產業升級,不成功則經濟停滯。但我還是相信中國人的。我所在建築設計行業雖然不屬製造業範疇,但在2014年整個地產業衰退的大潮中也分化明顯。很有一部分設計院已經維持不了日常開銷,要是2015年不再來四萬億的話,肯定會倒閉一批設計院。但是同時也還很有一批設計院日子照常紅火,甚至產值創了新高。長遠看,倒閉一批不適合新環境的設計院未嘗不是好事。只有設計市場集中度提高,將來才可能與投資方的談判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可能擺脫廉價畫圖機器的現狀,才可能有讓設計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產業升級和生物進化是一樣的,就是環境改變了,不再適合新環境的原有主導物種開始大批滅絕;只有少數適合新環境的物種活了下來,並在未來繁榮。就如恐龍滅絕了,但騰出了生態位讓更適應新環境的哺乳動物興盛起來了一樣。如果環境變化過於劇烈,也可能沒有生物延續下來。比如當初如果砸向地球的不是一顆小行星,而是三十幾顆一起砸過來,恐龍滅絕了,哺乳動物也肯定一起滅絕了。
如果一個環境中物種過於單一,比如象1848年歐洲的土豆,也可能會被一場疾病全部掃光。我之所以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成功了,中國實現產業升級,不成功則經濟停滯。但我還是相信中國人的」。
就是首先,不排除產業升級失敗,徹底拉美化的可能。尤其如果經濟下滑引起了社會動蕩的話。但是我覺得中國經受住這次洗禮的贏面更大,主要原因除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老梗之外,是中國足夠大、各類型企業數量足夠多、類型也足夠多,具有足夠的「物種多樣性」(這也是為什麼壟斷會有對外競爭優勢,我還是反對壟斷的原因,因為它們破壞了「物種多樣性」)。~~~~~~~~~~~~~~~~~~~~~~~~~~~~~~~~~~~~~~~~~~~~~~~~~~~~~~~~我就懶得查數據了,憑印象舉個例子——中國的手機業。最早手機開始在中國興起的時候,基本都是國外品牌。當時的媒體一片哀嚎——中國人不行,中國人只會做褲子,中國人玩不轉手機這種高科技。零落的幾個國產手機品牌比如「手機中的戰鬥機」那是被嘲笑的對象。後來一夜之間,忽然華強北的山寨機鋪天蓋地的湧向了全國,記得有一年山寨機全國總計銷售量超過了成了第一,一些山寨手機廠開始洗白上岸創自己的品牌了。這時候媒體開始沾沾自喜的報道中國的山寨文化是多麼的強大了。這時候,IPHONE出現了,智能機時代來了,山寨機的冬天來了。還記得當時的媒體在分析為什麼在智能機時代,中國的山寨文化玩不轉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智能機是高科技,中國人沒那水平,關鍵硬體和操作系統中國人都是搞不定的。好吧,這時候小米來了。我承認,我都一開始嘲笑過用小米的朋友。誰知道它今年全國出貨量第一了,還賣去了印度哪。~~~~~~~~~~~~~~~~~~~~~~~~~~~~~~~~~~~~~~~~~~~~~~~~~~~~~~~所以我覺得只要處理好失業保障,不要因為經濟衰退引發了大的社會動蕩,TG政權內部也保證相對穩定。中國還是有機會的,即使華強北山寨機廠倒了一批,還是會有小米出現的。同時對於教育問題,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存在問題,也肯定是比不了歐美日的。但是我們這次的升級,也沒指望一步升級到他們的水平,這次我們更可能擠占的是昔日四小龍在全球分工中的生態位。對於這個目標,我們的人才儲備絕對數量應該是足夠了的。
~~~~~~~~~~~~~~~~~~~~~~~~~~~~~~~~~~~~~~~~~~~~~~~~~~~~~~~~~產業升級,是企業對新的要素環境的適應。如果要素環境不改變,由於路徑依賴的慣性,是實現不了產業升級的。對於企業來說,產業升級本身就是具有風險的。玩過即時戰略遊戲的都知道,如果礦產和金幣無限,那遊戲幾乎沒任何難度,遊戲的難度在於你要把有限的資源在每一時刻進行分配。如果選擇了研發高一級的產品,這是要有投入的,對於企業來說這就是擠佔了在其它方面的投入。如果市場環境沒有任何變化,沿用舊有生產模式,擴大生產,而不是選擇升級產品,這個對於企業反而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可惜的是,市場要素環境是會改變的。而且這個改變是舊有生產模式成功促使了經濟發展的內生的結果。比如經濟發展了,本幣必然會升值、用工成本必然會上升、霧霾的日益嚴重必然會讓政府對環保加強控制等等。正是這些生產要素環境的改變,才會倒逼企業去選擇升級。但不是下定了決心去產業升級,企業就能擺脫破產的命運——不升級的企業會破產,大部分選擇了產業升值之路的企業也會破產。只有選擇了去產業升級,而且在此後的每一步路都走對的少數企業,才能笑到最後。~~~~~~~~~~~~~~~~~~~~~~~~~~~~~~~~~~~~~~~~~~~~~~~~~~~~~有很多讓原有小企業不再容易生存的環境改變,其實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1、比如用工成本提高:如果讓我們的工人工資,一直保持在全球有競爭力的低位永遠不去改變,這樣的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嗎?而且隨著女性經濟地位提高、受教育時間增長、養幼成本相對提高和社會養老保障相對完善,這都必然會讓生育率下降、人口紅利過去。目前很有部分學者將這歸咎於計劃生育政策,但是沒有計劃生育的發達國家、准發達國家哪個能維持得了高生育率?當第一代工廠主把現在年青人的母親招進了工廠,讓她們每天三班倒的拚命工作時,就註定未來沒有足夠的年青人維持在全球的低廉勞動成本了。某種意義上,恰恰是人口紅利的過去,讓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才有了可能,這是一個勞動要素的供求關係問題。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不是哀嘆人口紅利的流失,而是從企業層面擺脫對原有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模式的依賴,國家層面保證日益「稀少」的年青人是掌握比他們父母輩更高勞動技能的年青人。~~~~~~~~~~~~~~~~~~~~~不一定會補充的分割線~~~~~~~~~~~~~~~~~~~~2、房價房租問題:3、融資難問題:4、環保和社保問題:5、產品銷路問題:我一直覺得我司從當年一個快要破產的國有工廠壯大到現在佔9成市場份額,隨便走到哪個港口基本都能看見ZPMC的logo的大集團。
這樣的的發展歷程應該會是一個比較好的中國製造業的過去和未來的例子。————————分割線——————————容我回頭用電腦來答朋友,這就是市場經濟——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人的勞動會變得無效。
這些從事無效勞動的人中,強勢群體會倚仗以往的權力,維持自身的地位,而弱勢群體就難了……這種差距,就是資本主義。以自身所處行業來說下吧公司是做不鏽鋼加工貿易的,不鏽鋼對於整體下游製造業和上游鋼廠的緊密度也高,所以也了解了很多。中國的製造業其實都有個特性,就是喜歡一窩蜂地去擠到高利潤的項目。曾經鋼貿很輝煌,那時候是中國的好多不鏽鋼都是進口的,就拿最普通的304來說,七八年前可達到5萬一噸。如此高的價格也代表著高利潤,結果08年四萬億一投入的時候,一些國企鋼廠開始投入不鏽鋼項目。就這樣進口不鏽鋼在整體國內需求比例越來越小,國產的比例越來越高,價格也降低了,供需還是平衡的,大家也不用打太嚴重的價格戰,一切看起來都是很樂觀的樣子。結果就這樣過的時間沒兩三年,越來越多的鋼廠眼紅不鏽鋼這類特種鋼項目的利潤,國企不差錢,這種動輒幾十億幾百億的項目也接二連三地上。民企中的土豪集團也開始眼紅不鏽鋼,好多民營鋼廠也崛起了。結果市場供需不平衡了,供遠遠大於求,最後變成了殘忍的價格戰。越打價格戰,鋼廠越要投入項目區增產,還有好多做普碳鋼的老鋼廠的轉型也都選擇了不鏽鋼。從這可以看出中國製造業的第一點毛病,就是喜歡惡性競爭,只要能用錢來解決一切思維。當國外的鋼廠都在研究新鋼種材料的時候,中國的鋼廠還在打價格戰。當然不否認中國的太鋼寶鋼這樣的龍頭企業的研發,但是絕大多數企業是在固步自封,買到設備自以為就是有競爭力了,結果產能過剩淘汰到很多企業。製造業跟互聯網行業不一樣,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之所以在世界上也是處於前列的呢。個人感覺就是互聯網行業真正懂合作,懂合併。優酷土豆的合作也挽救和加深了優酷的地位。當中國的鋼廠的過低價格威脅到了國外的鋼廠的時候,國外的鋼廠懂得如何加深自己優勢。奧托昆普新日鐵這類世界級別鋼廠皆是如此。舉個例子,新日鐵和住友金屬的合併使得新日鐵的地位更上一層樓。新日鐵和住友分別是日本國內第一大和第三大鋼廠。在中國,這種級別的行業巨頭是不可能好好地併購的,所見的都是大魚吃掉小魚。合併對於合作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製造業那種喜歡惡性競爭的氛圍是很難實現的吧。上面說的都是大企業,下面來說下製造業中比例較高的小型企業。現金流對於每個企業都是很重要的,只是大企業抗風性能力強,背後有地方政府和銀行。但是對於小型企業來講,抗風險能力就差的多。以我一親戚為例,他的公司一年做下來後,發給工人工資後自己手頭就沒現錢了。其中外面欠他的帳款就拖欠已久。絕大部分公司都需要賬期,但是在一個產業鏈中,如果每個環節的公司賬期單個時間不長,但疊加起來的時間還是很嚇人的。最終會導致A欠B,B欠C,如此循環下去。企業之間的資金拖欠,有些是正常的商業信用,不可能完全避免,也不應該強行清理。但若波及面太廣,規模過大,則會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時間一長,小企業現金流周轉不過來就會導致停產,停產導致工人發不出工資,最終惡性循環下去。但沒辦法,這是中國現狀,但也是導致好多企業倒閉的因素。最後說一點就是製造業好多倒閉的公司原因在於管理者。從改革開放出來的好多企業主,大部分都只是抓住機遇得到發展而已,論能力水平,其實好多是很臭的。真正有能力的管理者也有一部分,這些人即使行業不景氣,但是也能實現公司的順勢發展。那些迂腐的管理者有一部分是在改革大潮中私下把鄉鎮集體企業變成自己企業的鄉鎮幹部。在我的城市,這些人的企業都只懂得壓榨工人,靠著最基本的機床代加工十幾年,當人力成本優勢沒有的時候就哭窮,最終靠著出租廠房來度日。還有一部分管理者是不肯創新,曾有一家地方做壓力鍋爐的,同樣的產品也是做了二十年,最終國內已經不需要他的產品了,只能賣到東南亞去,最終這樣的企業肯定會被淘汰。雖然這個世界永遠會有貧富國家,但是當你的產品,那些落後國家也能生產的時候,也是你死亡的時候。加一點最近看到的中國現狀,無錫地區的某地方企業,叫XX機械,運營很穩定,去年還投資擴廠幾千萬。但是這公司今年陷入了危機,危機的源頭就是這個公司的老闆擔保的一家公司老闆跑路了,結果這家機械公司也受牽連,銀行催款,陷入了困境。這種現象在我們這比較常見,幾家公司的老闆互相擔保,也許初衷是好的,互幫互助,但是如果有一家出現危機的時候,牽連性太大了。
我是浙江自己開小企業的,我認為,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幾年小企業開的太多,誰都有辦法從銀行貸到錢,抵押一些房產,買到設備,就可以開始幹了。把那些靠銀行借貸,沒有實力的,不注重環保的企業淘汰出去,往往是這些企業擾亂市場秩序,亂跌價,亂賒賬(他的錢也是銀行的),造成行業惡性競爭,給認真的企業帶來很大麻煩。讓更注重產品質量,認認真真做,講信譽,有實力的企業生存下來。
只有這樣,整個市場環境才會更好。從2006年開始就不斷有人說中國的製造業要完蛋了,說是因為營商環境惡化、產業未能升級、技術落後、資金缺乏、工人工資上漲、環保越來越嚴厲、缺乏品牌等等,會導致中國經濟進入寒冬或者硬著陸。
現在已經是2018年了,十二生肖都輪了一圈了,怎麼中國的製造業還沒完蛋呢?難道中國GDP世界第二是假的?
那些號稱專門研究中國的人士什麼時候有過樂觀的預測,沽名釣譽暗中撈錢才是目的吧。
發現這個問題下排名靠前的答案都是2015年的,現在2018年了,算是更新兩句。
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中國啟動了4萬億的刺激手段,今天看來,就是敗筆,當時是美國感冒,中國吃藥。我先說美國的次貸危機並沒有那麼慘,2008年之後,2009年民工荒就開始體現。2008年次貸,國外客戶條件反射的削減訂單,造成中國工廠暫時吃緊,因為長鞭效應,「世道很差」的信號在製造端被放大了。但是實際不差,所以2009年訂單反彈,再加之4萬億引爆的投資,造成國內建築行業吸收大量勞動力,民工荒提前幾年到來(從人口紅利來看不應該)。
這種反彈到了2011-2012年就感覺很不妙了,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中國製造業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可以說一年比一年慘。到今天2018年,大局上可以說有規模的工廠一直在減少,從未在增加,如果你看到你家附近開了一個有規模的工廠在新建,我告訴你,十有八九這間企業是因為成本、環保、勞動力等因素從北上廣深及其周邊遷徙過來的存量工廠。
最重要的是需求在下降,不僅僅是國外的需求在下降,2011年以後國外的市場需求才開始下降,中途彷彿伴隨過一次歐洲小復甦,還有幾次美國的小復甦,總的來說,從次貸危機到現在十個年頭了,全球經濟復甦最好的就是美國,他的手段你可以不待見,但結果就是美國情況最好。
中國如果不在2008年祭出4萬億,而是等到2011年或是2012年再推出來,很多事情的發生可能會變得推遲幾年,我無法估計結果,但感覺可以用時間來換很多東西,比如民工荒被推遲,物價飛漲被推遲。
我認識的企業都還在生存,但是無論外貿內貿的訂單少了很多,唯有和商業和居民建築相關的這十年還行(工業建築相關就不行)。想想中國的房地產,就不奇怪了。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一些本來做內貿的企業,實在沒有出路就在想做外貿的心思;一些本來做外貿的企業,實在沒有辦法開始向做內貿的心思。這個充分說明蛋糕越來越小,但是一部分內貿做外貿,將產品推向印度非洲之類的並不和之前外貿企業重合的市場,一部分取得一定成就。
逆勢成長的一部分工廠應該就是自動化和機器人之類的工廠,因為機器換人和民工荒的原因,確實有一部分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起來了。但這個是一個比較令我悲觀的行業,你看整體製造業在下滑,這是機器人和自動化的存量客戶,存量客戶越來越少。另一個悲觀的原因是,其實我並沒有看到諸如蒸汽機時代啟動、半導體時代啟動、信息化時代啟動那樣的革命性的技術出現,現有的自動化機器人並不是技術革命而被端上檯面,而是隨著計算機、感測器、晶元、軟體之類控制部分越來越便宜(準確的說性價比更好)。我希望我們用一般設備製造商的眼光看待機器人或是自動化,不要用打雞血的激動。大家回憶一下被吹的天花亂墜的3D印表機就知道,顛覆性的革命沒那麼容易,都是至少幾十年不遇。
大家知道哪個行業對製造業的景氣最敏感?
我個人認為是包裝材料行業。因為幾乎所有的商品都需要包裝,對吧。如果一個包裝行業萎縮了一半,那麼可以認為直接賣給消費者的商品萎縮了一半。因為包裝是出廠前最後一步,因此,包裝材料行業是幾乎立刻反應整個市場景氣程度的行業。過去的2017年怎麼樣,有包裝材料行業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就可以大體知道最新的整個普通商品消費的情況。(不能代表什麼飛機汽車)。如果這個帖子可以一直存在,其實2019年,2020年,包裝材料行業的朋友都可以留言。
而反應最不敏感的我認為就是設備製造,工廠用設備生產產品,產品賣的好,那就加班,直到24小時設備連軸轉,不得不添置新設備;市場不好,一部分工廠倒閉,變賣設備,那些臨界於24小時連軸轉的同行會趁便宜吃進倒閉企業的二手設備。所以無論市場好還是不好,在設備商的訂單上體現需要的時間周期是最長的。(畢竟設備屬於投資,而材料屬於消耗,世道再差也有人被忽悠著投資)
先說我認為可以樂觀的:
1、從最敏感到最不敏感,中間分布著很多行業,因此,整體的不景氣未必是某個行業必須不景氣。
2、人類最基礎的吃喝拉撒睡還是需要被滿足的,因此這一類的消費比較有剛性,從事這類行業的企業訂單還是有保證的。
3、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是那麼容易撼動,所謂向東南亞轉移,向非洲轉移,似乎忘記中國有著幅員遼闊的內地,腹地。說中國人工高的好像我們整體脫貧一樣。其實沒有比中國更適合做世界工廠的,我說幾個可以排除的條件:天生懶笨的國家可以排除;信教一天禮拜幾次的排除;基礎建設很差的可以排除;社會動蕩的可以排除;工人運動力量大的可以排除。亞非就沒一個國家了。
再說比較悲觀的:
1、表面來看,製造業根本的原因還是產能和市場需求的不匹配,產能大了,所以一部分企業的倒閉似乎很合理,但是倒閉意味著員工失業,失業以後國內市場需求進一步減少,就需要更多的企業倒閉。這就是個惡性循環。惡性循環需要築底反彈,時間遙遙無期。(三來一補企業改制後,內貿和外貿基本是一個碗里吃飯)
2、長痛不如短痛,早早把中國非實體經濟泡沫捅破,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成全整體利益,我認為是可以快速觸底進入良性循環的,可以就有人危言聳聽,說「泡沫破了更慘」。怕什麼?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哪一家不是不經歷了N次經濟危機的國家,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還沒有一次像樣的經濟危機,痘都沒出過,還想當皇帝?
題目是:如何看待「中國製造業迎來倒閉潮,「Made in China」 面臨空前危機」的說法?
2015年的題目說的2014年的事情,現在2018年,三年過去了,再來看「空前危機」,是不是覺得用詞有些大了,我們製造業一年比一年慘的走到2018年,嗯,不出意外2018會更慘,但依舊不是「空前危機」。我們只是慢慢的走完下降曲線。
《基督山伯爵》結尾大仲馬寫到「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活下去並且生活美滿,我心靈珍視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Made in China應該按原意翻譯成「在中國製造」,不應該翻譯為「中國製造」。因為許多標註Made in China的產品,技術不是中國的,產權也不是中國的,利潤也不是中國的,怎麼能叫中國製造?
按我們通常的觀念來看,如果一件產品完全是在別人的指揮下做出來的,我只是動手出笨力,一讓我獨立做我就做不出來,我能說這件產品是我製造的嗎?有錢的時候不用錢干正事,想干正事發現沒錢了,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要你們炒房!要你們搞房地產!本小姐簡直被我朝經濟深深傷害了
本來以製造業為支柱站立起來的中國經濟是在大步走的。。最近十多年來的經濟戰略搞的什麼事,居然瘋狂推行以房地產業為主的虛擬經濟。。然後製造業成為了拖累,導致經濟嚴重失衡。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很長期間里,中國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犧牲環境資源和壓榨勞動力價值推動經濟增長,但只要遇到成本優勢的消失,出口導向型經濟就基本沒法活了。。。再說十多年房地產業根本就是泡沫式發展。什麼投資房地產,投資城市建設搞得都是虛擬經濟。。製造業這種實體經濟明顯被耽擱。中國這麼不務實的後果就是出現經濟嚴重空心。。
於是乎。國內民間都不搞製造業了,外企憑啥還呆下去?外企能不玩大撤退嗎?更何況印尼啊印度那些地方的勞動力也很便宜。。
不過!是的我要說不過!不過不過!
不要過度擔心。人家撤走了中國也要經濟轉型了。。微軟諾基亞松下那些知名企業本來在中國生產的東西就屬於低端製造,更何況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步也很大(→_→請感謝聯想海爾美的華為小米。。。。。)可以說這些知名外企是覺得在中國賺錢和競爭都越來越難,及早搬走做戰略調整去了。相比之下還是中國的外企迴流到國內比較重要。特別是在像美國 日本 德國這些製造業超強超高端的國家。。這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要重點關注的。。總的來說。外企撤離長遠影響不大。不過對於2015中國經濟正處於困難狀態來說,如果外企再大量撤走,肯定會對國內經濟產生衝擊。。
那些本來就是製造業為主的廣東 江蘇 浙江等等等等。。。還是把重點放在該造啥就老老實實造啥上面去吧。。整天折騰房地產都負債了吧。。你們都折騰負債了臣妾還是買!不!起!房!空前危機更是空前機遇,中國經濟轉型必須經歷這樣的陣痛,我們已經不想再用無數件廉價襯衫換一架飛機了。
製造業吸引力低下,留不住人才才是更值得關注的焦點。國家培養了多年的專家,轉頭就被外企用數倍的薪水挖走了,十分可惜。當然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走了一大批還剩一大批,門口還等著一大批沒有工作,明年還會畢業更大的一批,暫時看不出人才緊張。反倒是HR們每天被眾星拱月,一片欣欣向榮的買方市場。推薦閱讀:
※風塵棋客Edison是誰?
※我們可以從南派三叔身上學到什麼?
※怎麼看待小說《喬家大院》中孫茂才這個人物?
※賣場設計的一般規律是什麼?賣場是怎麼通過設計讓顧客在商場中產生非理性消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