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比較有名氣的武狀元?

有些在史書上很有名的名將比如名朝的戚繼光、李如松是不是武舉出身?


武舉制度雖然最早產生於唐朝,但那時制度很不完善,自然也沒有「武狀元」的說法。——事實上,唐朝「進士科」只是諸科之一,只是和武舉科平行的選士科目。而且武舉中舉人數也很少,每科只有十數人,受重視程度也很低,因此唐朝的武舉及第者,幾乎都沒有留下姓名,——除了郭子儀以外,《舊唐書·郭子儀傳》稱「子儀長六尺余,體貌秀傑,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曰「武舉高等」,看樣子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但畢竟不能稱之為武狀元。

宋代時武舉制度已經完善了,分為解試、省試、殿試三級,此外在這三次考試之前還有一個比試,又叫引試,其實就是武舉的資格考試。既然有了殿試,那殿試第一應該可以稱之為狀元了,但實際上當時似乎並不這麼稱呼,而只是把武舉第一稱之為「榜首」。

宋代武進士非常多,但武舉榜首里《宋史》有傳的卻只有兩位,一是華岳,他在武學生期間,韓侂胄當國,他上書朝廷,大聲疾呼請求剷除權奸,結果觸怒韓侂胄,被編管建寧。等到韓侂胄被誅後,他被釋放,重新入學,並於嘉定十年及第,為武舉第一,但只授官為殿前司官屬,鬱郁不得志,最後謀去史彌遠,被史彌遠殺害,入《宋史·忠義傳》。華岳著有《翠微先生北征錄》一書,其中於軍事制度、理論多有論述,算得上是一位軍事理論家,此外還有大量詩文傳世。

還有一位是朱熠,端平二年及第,武舉第一。這位朱熠最終位至宰輔,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是宋代武狀元中官位最高的一位,《宋史》有傳。但這位一輩子也沒有做出啥大事,宋史中也不過聊聊三百餘字,基本上就是他的生平履歷而已。

除這二位以外,宋代武舉榜首還有蔡必勝、江伯虎等,蔡必勝曾協助趙汝愚立寧宗,死後由南宋名臣葉適為其撰寫墓志銘。江伯虎曾為《五經七書》的講義《施氏七書講義》作序,也算一位軍事理論家吧。——其實話說回來,也都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迹。

宋代自仁宗至度宗,共開武舉二百餘年,產生七十餘位榜首,但這些「武狀元」們卻都乏善可陳,只有兩位《宋史》有傳,還都是以文而傳,從來沒有出現過如郭子儀那般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人物,這無疑是和宋代重文輕武的風氣是分不開的。

到了明朝,自英宗天順八年開設武舉,到崇禎16年,一百餘年共開武舉49科。但明朝武舉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沒有殿試,直到崇禎4年才開設。沒有了殿試,似乎也就沒有了「狀元」,但實際上,當時明朝人往往把武舉第一稱之為「狀元」,雖然這個狀元只是會試第一,嚴格來說應該是會元。和宋朝相比,明朝及第人數、授官待遇、社會影響都有了較大提高,有很多武進士都官至二品。但總得說來,特別出色的人物也基本沒有。

明代武狀元中官做得最大的,就是許泰了。許泰是勛貴世家,其曾祖父許成為永新伯,其父許應為錦衣衛千戶,後為指揮使。許泰在父親死後,襲父職為指揮使,弘治十七年參加武舉及第,為第一。後來霸州劉六、劉七起義,奉楊虎為首領,楊虎襲擊京師,被許泰擊退,京師得以保全,因此許泰得以以邊將而入京師,深受武宗寵幸,收為義子,在此後與劉六、劉七的戰鬥中,雖然多次失敗,仍然恩寵不減。

後來寧王朱宸濠造反,武宗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親征,結果車駕未至,而宸濠已為王守仁所擒,囚於南昌。許泰、張忠為爭功,疾馳至南昌,結果到之後,宸濠已被王守仁交給了太監張永。許泰大怒,於是以窮搜逆黨為名,大肆抓捕,士民被誣陷中傷的人不可勝數,「誅求刑戮,甚於宸濠之亂」。為了排擠王守仁,逼著他當著全軍將士的面表演射箭,結果沒料到王守仁雖是文人,卻是文武兼備,三箭皆中,史稱「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直到冬天,京軍離家日久,無不思歸,許泰這才不得已回京。不久之後,武宗病死,世宗即位,許泰被籍沒家財,發原定衛所,永遠充軍,後死於衛所,《明史》入《佞幸傳》。

題主提到戚繼光,但戚繼光並不是武狀元。戚繼光在嘉靖28年參加武舉鄉試中舉,此年赴京參加會試,結果正趕上俺答進犯密雲、順義、通州等地,兵鋒直指京師,參試者受命守城,戚繼光為總旗牌,督防九門。《戚少保年譜耆編》中並未提到其會試成績如何,或許是未能中式?

如前所言,明朝武舉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殿試的,武舉殿試自崇禎4年開設,至崇禎16年明朝最後一科武舉,一共進行了5科。崇禎4年的武狀元王來聘,嚴格意義上講,算是明朝真正武狀元的第一人。史載王來聘能「運百斤大刀」,被崇禎簡拔為第一,後來孔有德據登州而叛,王來聘身先士卒,「來聘復先登,中傷而死。天子惜之。」算是報了崇禎皇帝的知遇之恩。

清朝的武舉基本上和文舉一模一樣,都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其中童試也和文舉一樣,分為三級,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通過了府試,就是武童生,通過了院試,就是武生員,通過了鄉試,就是武舉人,最後再通過會試和殿試,取得武進士的稱呼。因為殿試不絀落人員,所以只要能通過會試,就肯定是武進士了。殿試第一、二、三名,和文舉一樣,賜進士及第,稱狀元、榜樣、探花。

清朝武舉自順治3年開科,到光緒24年結束,一共209科,也就是產生了209個狀元,但這些狀元大都沒什麼作為,沒有什麼出類拔萃的人才。清人錢泳說過一段話:「狀元、會元、解元,雖三年內必出一人,然其名甚美,婦人、女子皆所健羨。一隔數年,便茫然不復能記其名矣。」這話說的是文狀元,但武狀元亦是如此,有清一代209名武狀元,現在還能為人所記起者了無一人。

說到清朝的武狀元,最知名的當然就是蘇乞兒蘇燦,這當然是民間傳說,實際上並沒有這個人。不過說到中了狀元又被剝奪,清朝還真有這麼個人,他就是嘉慶24年的徐開業,這貨在中了狀元後,參加鴻臚大典時遲到,等跑到紫禁城時城門已經關了,和他一起的還有探花梅萬清,這兩人在門外繞著紫禁城跑,想找個缺口進去,結果最終還是沒能進去。皇帝主持鴻臚大典,結果等啊等啊,狀元和探花就是不來,最後一怒之下,革除了這兩人的成績,提拔榜眼秦中英為狀元。

清朝的武進士中,出了一個民族英雄,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定海總兵葛雲飛,英軍進犯定海時,他率軍抵抗,與敵人激戰六晝夜,最終「身受四十餘創,植立崖石而死」,算是清朝武進士中最耀眼的一道光彩。


首先明確一下武狀元的定義,明朝崇禎以前,武舉沒有殿試,只有科試鄉試會試,鄉試中了就是武舉人,京師會試中了就是武進士,可以升一級。更優秀的,可以升二級,就是俗稱的武狀元。戚繼光那年俺答入寇,所以沒有武狀元,但是戚繼光應該就是那年被欽點為了武狀元。

看看明朝中後期將軍們的履歷,除了世襲的,無不是百戰半老陞官或者朝中重臣的親戚才能提拔到都指揮級別,戚繼光都不是,30歲不到就突然連升三級,從指揮簽事升到都指揮簽事(俞大將是世襲百戶,武舉升千戶,百戰殺敵,40多才到都指揮簽事)

明史上後期武將沒有連升三級的。明朝武舉,武進士升一級,所以俞大將從世襲百戶升千戶,武狀元應該是升二級的,歷史上有兩個這樣的記錄,明朝那些事兒也有提及,戚繼光則是因為武藝超群,加上獻備俺答策和御虜方略,請出死囚與武舉們一同守城京師防備俺答汗立功,所以破格連升三級

這是徐階張居正一派提出的建議,胡宗憲有沒有出力我不知道,因為嚴嵩這一派在俺答入寇中表現不佳,所以給了戚繼光這個表現機會,成為武舉們的總旗,督防九門,武舉們當然不是那麼容易服人的,戚繼光估計是打服了他們才能順利上任

另外

明朝官員的檔案現在都還存在,但是明史有傳的人的似乎都被抽走了沒還給庫房,連戚繼光爸爸的大寧衛某卷也沒了,估計是被密藏圓明園或者直接銷毀了,只剩一些明史沒有的小官,網上有影印本,有志研究明朝將領升遷機制的可以看看

戚繼光15歲承襲指揮簽事,他爸此時還沒死,說明他家祖上參加了靖難,才從16歲提早到15歲領錢的福利,某本廣東某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寫的戚繼光的事迹在這裡說他是因為爸爸死了才15歲就當官

有本小說《抗倭名將戚繼光》趙相如寫的


大衛

窮的不著片縷的放養娃,當國王了。

當然其間還經過了主上賞識——功高蓋主——遭受迫害——捲土重來的過程


郭子儀。


《英雄無用武之地》——曹維城於康熙四十二年武殿試第一,成為貴州武舉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武狀元。曹維城生活的年代距今約三百餘年,除了貴陽有一條街叫「曹狀元街」和那歷史上關於他的「隻言片語」的記載外,幾乎不再留什麼痕迹和影響。

曹維城參加武殿試時正處在康熙「文武並重」武舉取材思想成熟期。曹維城能文能武,最終以優異的內場、外場考試成績取得了第一名,成為武舉史上名符其實的武狀元。

武舉制度在中國推行了1200年之久,誕生了武狀元無數,但真正能在歷史上揚名立萬的卻鳳毛麟角。除郭子儀外,還有南宋武狀元周虎等。但要與行伍出身的名將相比,武狀元的數量確實微不足道。這是由於科舉制度上的重文輕武所決定的。所以曹維城註定了仕途黯淡,最終以雲南副將(副部級)的官銜結束了軍旅生涯。


蘇乞兒


只知道蘇乞兒


耶律大石算不算


發現除了蘇乞兒,別的一個都叫不出來,居然連郭子儀也忘了,我也是為自己的智商捉急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選擇自殺或者是一生痛苦的哲學家都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呢?
新加坡在獨立建國時選擇不尊英王為國家元首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美索不達米亞在帕提亞(安息)和薩珊王朝時期有沒有一定程度上被波斯化過?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