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HIFI燒友的設備和我們平常手機聽歌有什麼區別?

當然,我不是說華為中興這些國產機,而是國際大品牌,比如我的索尼,用一般的攜帶型耳機,比如我的AKG Q460,出來的音質照樣很不錯。

而我聽過我同學的台式設備,實際感覺要暗淡很多,而且沒有低音,還沒有我的索尼好。

我想知道他們的設備究竟比我的索尼手機好在哪裡?


你首先要界定什麼叫做「好」。然後才能討論他們的設備比你的索尼手機「好」或「不好」在哪裡。

假如你認為聽上去豐富熱鬧,低音飽滿,叫做「好」,那麼你同學的台式機可能真的不如你的索尼手機。

但也許對你同學來說,更大的動態範圍(可能就是令你覺得音樂暗淡的原因),以及更快速乾淨的低音(可能就是令你覺得沒有低音的原因),才是他覺得好的地方。

所以,區別不在機器,在欣賞者。

同樣一段音樂,即使你聽下來仍然覺得手機好過台式設備,你也不必在意。畢竟每個人都可以保有自己的口味,選擇自己喜歡的播放系統。


胡亂說兩句。

--------------------------------------------------------------------------------------------------------------

HIFI的奧義不是要聽著多麼『好聽』,而是要極限接近於樂器、樂隊、人聲的現場演出。

一般評價用的那些詞,比如動態、瞬態、聲場、解析就是用來描述設備出的聲音有多麼接近現場給人帶來的感覺。

年輕的音樂愛好者經常陷入的一個誤區就是容易陷于于均衡器和調音帶來的快感,類似索尼的設備,調音偏向厚重和清晰,很多聽流行的朋友都很喜歡這種風格。殊不知初聽很震撼很強烈的效果往往經不住推敲,現場聽一次音樂會,看一次樂隊演出往往能推翻你之前聽過的對所有的樂器和人聲的認識。

這是一把木吉他,很多人都在各種歌曲中,街道路邊賣場歌手旁邊聽到過吉他,這些都有什麼區別呢?當我買了一把中端還不算差的木吉他彈了一段時間後,才明白自己之前聽的歌曲,哪些是真正的吉他音效,哪些是用效果器或者後期做過的。

當我第一次自己去到音樂廳,聽到真正的樂器和真正的專業歌手沒有經過任何電器處理直接傳到我耳朵的聲音時,我簡直淚流滿面,這才是HIFI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但是:

音響發燒真的是玄學嗎?如果不全是玄學,哪部分有科學依據,哪部分是玄學?

除了 Hi-Fi 和艦娘,還有哪些領域有玄學?

既然耳機廠商都說煲機不煲機沒區別,為啥玄學愛好者還要堅持煲機呢?

為什麼HIFI被很多人稱之為玄學並嗤之以鼻呢,因為大部人都不了解,都只看到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數愛好者只會自顧自Hi,絲毫不在意旁人的冷眼,而公眾只能看到表象浮誇的方面。

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很多初燒朋友,聽了別人的介紹,去買了一條還算可以,三五百的耳機或其他設備,折騰了半天,最後完全感覺不出來效果。謙虛點的朋友可能會說『我是木耳』,其他人呢,就會開始抨擊HIFI一說。

另一個很無奈的原因就是,器材黨。

是的,HIFI愛好者我們內部也有奇葩,所以不能一竿子打死我們啊,就像攝影界/PCdiy界等等各種業餘愛好者一樣,總有那麼些個半吊子水平的人,整天把各種高端名詞掛在嘴邊,張口閉口就是設備參數,這裡就不多說了,大家想必對這種人已經有足夠了解。

這是就公眾對HIFI的誤解,HIFI的目的不是為了讓音樂多麼強烈悅耳色彩豐富,而正好相反,只是讓她更接近她本來的樣子,讓真正的發生物體就好像在你的面前一樣的效果。

因為沒有任何修飾,真實的音樂,聽起來也許剛開始感覺非常平淡無味,但是聽久了不會甜不會膩,只會越來越有味。這是人類的本能和感覺,根據我的實驗,再木耳/再沒有樂感的人,都會在長時間測試後趨於接受這一點。

無間道里那句「高音甜,中音準,低音沉,總之就是通透」,其實是用來忽悠人的。音樂本身就是藝術家加工好的,不需要設備進行任何修飾,設備的唯一任務就是99.999%的把聲音原樣傳遞到人的耳朵里。音響賣場里的JS們把低音炮開的震響咚咚的,也是唬人的。因為只有巨大的音量和足夠的低音才能掩飾他設備的不足。這些才是被稱為玄學的HIFI,我輩中人碰到這些現象是非常不認同甚至痛恨的,就好像認真做學問的老教授碰到了街上兜售假冒產品的偽科學份子,周圍還圍了一幫不明真相的老頭老太太在搶著買,你說他恨不恨。

再回到本問題上來,其實評價一套系統的好壞有一個辦法很簡單,哪怕是大家所說的木耳也行,那就是聽各類你喜歡音樂連續聽上五六個小時,你可以隨便切換各種均衡器和特效,時間長了以後修飾再好的聲音人也接受不了,而極致的HIFI卻可以做到聽不膩越聽越自然。尤其是你很喜歡的音樂反覆聽,每個細節,各個聲道和樂器,逐漸像閱兵一樣在腦海里一字排開,閉上眼睛,你就是樂隊指揮,就是上帝。

此方法用來評價耳機/耳塞系統就更適合了,可以順便把舒適度也測試了。有很多人說耳塞尤其是入耳的對耳朵健康不利,佩戴時間長了也很不舒服,其實那只是質量和適配帶來的問題,因為最好的耳機是私模的,也就是根據耳膜輪廓定製的形狀,定製耳機_百度百科和聾啞人所用的助聽器使用的是一種技術,其目的是達到10+小時佩戴不產生不適的。再加上好耳機良好的隔音效果,平時使用音量非常小,對耳朵沒有危害。


建議去當地耳機店聽一聽2k以上的耳塞或者大耳機(耳放推動),一定要自己帶sd卡放自己的最喜歡聽的無損音樂。

如果覺著比不過你的q460,恭喜你不用跳坑了,畢竟也是當年1000塊的耳機。

如果覺著真tm好,請聯繫我,帶你入坑。

ps:推薦塞子:ie80 se535 ue900

大耳機:森海HD600 歌德sr225i akg k701

以上都比較大眾,價位也不算貴,可以一試。


首先看你聽的文件是哪來的,如果是網易雲音樂之類的音樂資源那麼區別不明顯很正常,這倒不是說比如來個24/192格式或DSD格式的文件,普通CD制式(16/44.1)的就可以。

其次看你聽的是什麼歌曲,你要是聽蔡琴的話,那錄音質量就不說啥了,一些所謂的HIFI碟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古典樂的錄音普遍是比較講究的,而且樂器眾多更容易聽出區別,不過注意錄音太早的也不行,很多都是單聲道。

最後多聽多對比吧


你的好 和別人的好不是一個標準 這叫人怎麼解釋啊。。。

這東西確實是玄學,因為很難量化,當初我買來Q701直推感覺比1000多的sony MA好多了。

但是其他人聽過後表示聲音太垃圾。囧!

我只能說,我從100到500從500到1500從1500到3000的 慢慢提升裝備,每一次換更好的耳機都有新感覺。都會感覺有提升。

不知道要玩到什麼價位才能停,不過也燒不起太貴的了。


簡而言之有兩個可能性。

一個是人的問題,@堂主 的回答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另一個可能就確實是機器的原因。台機也有好壞之分,糟糕的台機出來的聲音未必比好的手機的聲音健康。

判別聲音的好壞是需要經驗的,不過對於缺乏經驗者,一個普遍現象是:聽到更好更健康的聲音時未必能說出哪裡好、甚至分辨不出來,但好的聲音聽上一段時間後再回去聽差的聲音就能感覺到差的聲音不舒服了。

至於這種判斷能力的培養,除了多聽沒有別的方法,既要聽器材也要聽現場,別人再怎麼描述都無法在你腦海里形成對聲音的具體印象的。


會買q460至少就贏了98%用手機聽歌的人了,「那些買幾百元耳機聽歌的到底和我們用地攤貨的有什麼區別?」


先補腦放吧,對於金耳朵來說,大奧,海角什麼的都滿足不了,他們需要的是現場。

其實看過好多神文, 說什麼聽到換氣聲,反正像我這種木耳朵不敢苟同。

HIFI的原意就是高保真,忠實還原現場。

表示去現場聽了,和器材上沒有太大的感覺,看個人是否對這方面敏感而已


比你的聽得清楚,糊肯定是不好的


除了價值外,我覺得最大區別是他那套更適合他自己吧。面向大眾那套調教,總會在細微處有些不適合自己,對設備的調教搭配(我地平時講玩音響)就是把它發出來的聲更適合自己,讓自己更加滿意。

聲音這樣東西,是好個人的野,每個人對靚唔靚聲的標準都不同,我老豆喜愛偏淡偏冷,而我偏愛濃烈點暖點的聲音。

越發燒越痴迷,越鍾情於自己所認為的靚聲,不過是那聲音更適合自己罷了。

現在想想多久沒到海印逛下了,那裡的靚CD不知有沒升價。

憑感覺而答。


當你聽歌的時候不再在意所謂的旋律、演唱者、風格啥的,而是更加註意樂器的遠近、演唱者的呼吸聲等細節,那恭喜你,入坑了!功放窮三代,單反毀一生!


設備的高頻延展,中頻密度,低頻下潛,解析力,聲場大小,定位如何等等這些完全可以很客觀的分個高下。但聽音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你可以鄙視台機系統去擁抱索尼手機。


最好的答案是去試聽一下,如果聽過之後感覺沒區別,就當那些人神經病,如果聽過之後不想再聽手機了,這個問題你也就明白了,玄學不可言


其實我真的不是太懂這些設備之類的東西,但是看了前面的回答,說HIFI是要還原音樂最原本的樣子,覺得說得很對。

因為本身是學民族樂器的,現在也在樂團里待著,大家平常排練啊一起去看音樂會學習啊,聽現場的機會特別多,真的聽現場的感覺和機器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自己在排練的時候,坐在樂團中,和看演出坐在台下,聽的效果也是有區別的),就像去電影院看巨幕和在家裡電腦上看,觀影效果完全不同一樣。真的,喜歡音樂的朋友還是多去看現場吧,音樂會的票也不貴的,中央民族樂團的門票也只要一兩百塊,比明星們的演唱會性價比高多了……


這才叫hifi。


hifi這東西很主觀!,也許你喜歡低音,(可能在我眼裡你連所謂低音該怎麼樣都不知道)就像有人說b側低音好,我眼裡是量大糊悶,低音不是量大,下潛到位,瞬態夠好,有力清脆,這才是好低音的基礎460 沒聽過,但是450聽過,低音量一般但是悶,還有你要有正確聽音觀,要知道三頻等等


去現場聽交響樂注意各聲部的合聲和獨奏,回來再聽聽手機你就知道HiFi 追求的是什麼了


題主喜歡低音,然後你朋友不喜歡低音,然後你就覺得不好聽,正常,自己聽音樂,不是聽聲音,好聽最重要,什麼聽音觀let it

die


純搬運工,具體出處已忘。

----------------------------------------------

1)功放有一個就行,玩音響最後就是玩電源。 用火電的力度大點,聲音偏暖,用水電的聲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水電中,以葛州壩的電音色最好,火電中以北侖電廠的電音質最好,因為燒的無煙煤的比例最高。2)同一套器材,晚上8點到10點的時候音色就感覺有點偏冷,晚上11點之後聲音明顯偏暖,後來才發現高峰電用的是外省的水電,低谷電以本地火電為主,鐵證如山!

不足:3)風力發的電層次感很差,聽感朦朧,聽菜可婦司機的A大調B小調,音場明顯收縮,小提琴部都混在一起 。

總結:4)風力發電的單機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電是三相和兩相和音色關係不大,關鍵是平衡感,三相電播放大編製的交響樂陣腳明顯比兩相的要穩! 核電適合播放《終結者》之類的大片伴音。 但遺憾水、火、風、核電都並在了國家電網上了,所以放什麼聲音都是混論一片。

carsonzhao回復說: 有位燒友為此從上海搬家到廣州,聲音好很多,因為南方電網以大亞灣核電和兩廣水電為主,音響既有力度,又比較清澈。最近準備投資建設獨立不併網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高山雪原的天水,將使音響脫胎換骨。但可研報告遭到印度的反對。太陽能發電,有何不同?聲音偏向溫暖,不冷,但是有點薄! 有個自翔為國內最資深的耳機發燒友,一日試聽鐵三角AT-HA25D耳放配(audio-technica)AD2000耳機,聽著聽著突然摘下耳機說「今天沒法聽了,一定是水電站的水位又漲了」, 令在場其他燒友目瞪口呆!

真正資深的發燒友不用交流電源,因為整流濾波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會使人腦震蕩,必須用電池供電。而且不能用充電電池,因為充電過程中積累了電網波動帶來的電壓起伏,還有電網諧波會在充電過程中使電解液活性增大,影響放電效果。所以用充電電池聽音,雖然低音和中音尚可,但高音有些刺耳,不能聽音樂,只能聽趙本山的小品,而且只能是和范偉合作的那幾個。

能用的只有乾電池,由於乾電池特性稍乾澀,高音不亮,一般都配以水浴加熱,一般至87.35度最好。而且乾電池體功率越大越好,放音是聲音飽滿雄渾。骨灰級的發燒友都是訂做乾電池,用得最多的,直徑200多毫米,高300多毫米。

後來電池廠家把生產電池的模具,報廢后賣給了水桶廠。黑心水桶廠用這套做電池的模具開發了一種新型水桶,容量5加侖,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桶裝水的水桶。這套模具原來是做電池的,有汞污染,所以桶裝水喝起來都有一股水銀味。

最大號的乾電池直接參照原油桶規格,近160升的大傢伙,20隻串聯在一起,放1812的時候,連各國的偵查衛星紛紛報警。美國那次的軍用衛星掉下來,還裝模作樣的用導彈打了一下,是為了掩人耳目。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有2個發燒友同時放1812,而且都是用的頂級電池,炮聲太大,震的。由於發燒友規模越來越大,大號乾電池需求量大增,裝原油的桶生產不過來,導致油價暴漲。很多人不明就裡,以為缺油,實際上是缺桶。


HIFI發燒友是對每一個細節可能的苛求。就是最基本的如電源供應,放大模塊,線路板的規劃,元器件的篩選.........剎住,接下來要長篇大論了。


一看見「沒有低音」這四個字,就大概知道有些話不說也罷。

題主還是聽的少,對比的少。

多聽聽現場吧,一個月幾百塊也不是太大的開銷。


萬魔iBFree已經發售了有半年的時間了,山靈也和JVC等大品牌有過許多的合作,這次兩家合作推出了便攜出街的無線音樂時尚運動套裝。

山靈M1播放器與iBFree耳機的隔空搭線,擺脫線材的束縛,運動奔跑中也能享受到好音樂!兩款產品均憑藉小巧靈動的造型和專業的音頻解碼技術打造了一款全民喜愛的運動套裝。

▲兩者的套裝都選用了白色包裝黑色配色的方案,簡約大氣。

▲山靈M1便攜無損播放器是意想不到的輕便身材,和它附帶的說明書相比較都小一圈,它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品。小巧的身材卻支持幾乎全音樂格式的播放而且是國產播放器中首次採用2.5D玻璃,藍牙4.0,Type-C介面的HiFi播放器。

由於山靈M1便攜無損播放器沒有採用內部儲存的設計,而是選擇了micro SD卡進行音樂儲存,同時山靈M1也給大家配備了川宇的讀卡器設備。

▲萬魔聲學一直專註於聲學研發設計與智能軟、硬體開發,1MORE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去年出品的1MORE三單元圈鐵耳機、1MORE膠囊圈鐵耳機、1MORE藍牙耳機等多款產品都獲得了消費者、耳機發燒友的肯定。而1MORE iBFree藍牙耳機更是突破性的解放自由的青春色彩,時尚金屬外觀aptX CD級音質藍牙編碼技術,帶來高清聆聽體驗,天線遠離腦部,更少輻射更有IPX4防水防汗性能,適配你的每一個運動場景。

▲山靈M1和1MORE iBFree運動套裝相比早年的運動隨身聽來說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在支持的格式上是有絕對的革命性,再也不需要大家去轉換更換各種音頻格式,再加上1MORE iBFree的aptX編碼技術所帶來的高解析度音樂更是讓人驚奇無比。如果搭配紅色的1MORE iBFree耳機,撞色的搭配頓時顯得更有品質一些。

▲在播放界面的設計,這是需要吐槽的一點,雖然山靈M1是一款定位比較初級的HiFi播放設備,也配備了2.35寸的液晶顯示屏幕,但是解析度360×400的規格顯得顆粒感十足,如果能像蘋果iWtach一樣更注重圖標繪製,交互方面的更好設計那將會是一款不會讓人有口舌的產品。

▲山靈M1的按鍵布局和交互邏輯,讓剛剛上手的我有些不知所措,開機和喚醒共用一個可以理解,但每次開始使用的時候斷電續播功能不知道是沒有打開還是系統的問題,都是需要我重新選擇歌曲播放。

▲左側的返回鍵、上一曲、下一曲三個按鍵的布局在這塊兒小巧的身軀上確實不好搭配,底部的3.5mm音頻介面和Type-C介面布局比較合理,讓山靈M1可以在有線環境下也能夠自如的發揮出DSD解碼技能。

▲再來說說和1MORE iBFree的搭配使用,1MORE iBFree支持藍牙4.1,而且與山靈M1一樣具備aptX編碼。碩大的腔體給M1的音源補足高頻部分的不足。藍牙接駁方面,我覺得山靈M1接駁速度算是主流水準,藍牙設配設備也算是平平淡淡,只是M1在開啟鎖屏操作的時候,右上角的切換按鈕放到口袋會出現自動切換的情況。

▲山靈M1給人的感覺是aptX編碼技術所帶來的強大的高解析度聲音,套裝走的是在三頻精準的基礎上帶來的高解析聽感,特別是在搖滾EQ模式下,能夠充分體驗到這樣的感受。

▲另外它也不是很規整的HIFI聲,而是一種很有彈性的,跳躍感的聲音,這樣的聲音在戶外運動時聆聽可以帶來比較歡快的感覺。

▲三頻方面,首先在高頻段的部分表現較為搶眼,無論是汪峰、林肯這類搖滾范的吉打樂部分還是鄧紫棋、韓紅這類的聲樂部分,都可以感受到較為高亢的延展性。而在一些低頻的音樂試聽部分,像周杰倫、陳奕迅等歌手的名曲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聲音細節,所以任何歌曲都能帶給我比較多的信息量;低頻方面我認為則是比較一般了一點,下潛深度中規中矩,但低頻彈性非常好,在聆聽快節奏歌曲的時候能明顯感受到樂曲的彈性。

▲總結:山靈M1和1MORE iBFree運動套裝相比那些高昂的專業HiFi設備來講,性價比那是沒得說,而且在便攜運動方便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特別是iBFree的加持,讓音樂不再受到線材的束縛,而且在音頻格式的兼容方面也是完美兼容各種音頻。DSD軟解加上aptX編碼技術的完美搭配,讓音質方面有了足夠的保障。

音質方面整體偏向活潑的類型,高頻的完美和低音的缺失都是讓人直觀的感受到,當然在運動環境下,體驗山靈M1和1MORE iBFree運動套裝會讓您輕鬆愉悅的感受到HiFi的魅力所在。

功能方面無論是升級固件還是操作方面都比較容易上手,只是一些專業的設置和調試功能目前沒有加入到M1之中。


q460本身就不是一副好耳機,很悶,帶著熱,沒聲場不耐聽,如果你要和發燒友聊耳機,首先你得有正確的聽感,也就是說你不能是黑木耳!所謂的黑木耳,就是當你給他很好的前端,給他分別我用相差懸殊的好耳機和壞耳機聽時,他會告訴你「我感覺沒啥區別啊」or「我覺得那個便宜的好」如果是這樣那就不用再繼續下去了,不是每個人都有鑒別好東西的能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索尼ZX2播放器?
如何推廣不知名的耳機品牌?
如何評價森海塞爾的新耳機旗艦 HD820?
求搖滾電音耳機推薦,手機直推,預算4000左右?
為什麼一些音樂發燒友聽音樂一定要帶耳機呢?

TAG:音樂 | 耳機 | 音響 | 數碼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