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聽的旋律背後是否有數學規律,能否發現某種音樂定理來寫出所有好聽的旋律?

此外,有沒有同時精通數學和音樂的大家?


想太多。

拜數理化教不可取,數學不是一切的終極解釋。

作曲有自己的理論的。

以及樓上宇智波鏡,我想說你會指望一群大部分連和聲曲式復調配器法都學不溜的人寫出好作品么?


您可能想多了,想要"動聽的旋律",不需要數學分析,只要牢記兩招:

1. 踩和弦

2. 爬音階

動聽旋律即可滾滾而來^_^


有好多規律。簡單舉個例子比如十二音的序列到全面序列。但僅指望規律寫不出偉大作品。每個偉大作品作品都在創造一個新的規律。另外,藝術性超越算計性!


1.單說旋律的話,以現在聽到的最常見的七聲大小調的調式下的流行歌曲來說,主要有下面兩種情況:

1.1 按自然大小調音階走向的,同時伴以適當重複的音,比如 55551122334455 (周杰倫《星 晴》)

1.2 如果不按自然大小調音階走向,相鄰兩個音一般音程跨度不是特別大,且以協和音程為主,比 如35353235321,6655312(陳奕迅《好久不見》)

2.如果是其他調式和風格,比如五聲音階12356,小跨度音程的旋律通常動聽的比較多,大跨度音程的旋律也說不上不動聽,但有一種豪放粗獷的味道在裡面。不過,如果是嚴格按照調式來寫的旋律,與調式本身的屬性也有關係,對於特定人群比較罕見的調式,其間各個音拿來組成的旋律也常常不符合人們的審美,因此算不上動聽(「動聽與否」本來就是一個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過程~)

3.旋律在節拍上的變化也能帶來很不一樣的表現效果,比如切分,附點節奏能顯著增加律動感。

4.和聲很重要,且不說低音聲部的作用,同在高音或中音聲部,兩條旋律線的表現力通常也要優於單旋律線的表現力,豐富旋律的色彩和走向,畢竟多了一個自由度。如果考慮到低音聲部的作用,則更是可以有效地豐富整體的聽覺效果。

比如肖邦第2首諧謔曲里有一段很優美的片段,單看右手部分高音聲部的旋律的話,非常的簡單,就是升c小調音階里幾個相鄰的音來回地進行:#5 #4 3, 3 #2 #1, #5 #4 3, 3 #2 #1,(後面還有 #1. 7 6, 6 #5 #4, #1. 7 6, 6 #5 #4 )

但別忘了右手部分還有個聲部,單看這個聲部的話,其實基本上也是在升c小調音階上面進行,形式也很簡單,不過這個聲部引入了升c小調音階以外的重升fa這個音和後面音構成的小二度稍微增加了一點不安的味道,並且通過三連音節拍和三拍子,四拍子音符的交替,和高音聲部旋律的節拍形成了巧妙的錯位,讓人在聽覺上覺得形式不至於單調,比較豐富~

再加上左手部分低音的三拍子分解和弦的伴奏,更加豐富了整體的音響效果。至於為什麼每個小節左手部分的音是先最低音,後最高音,最後才是中間那個音,我覺得是這裡左手部分是充當伴奏的作用,因此需要配合右手旋律走向來進行,而三拍子伴奏的第一拍為重拍,越低的音越能突顯出重拍的效果,因此把最低音放在了第一拍。

同一個和弦也有多種轉位,而且其中的某個音還可以高八度低八度,因此也有多種分解方式,圖中的左手部分那種分解和弦的方式應該是考慮了和右手音符配合的效果,盡量避免了出現不協和音程。


1.藝術創造是一種經驗性的活動,沒法用準確的模型一步到位。

2.已經製作好的作品,是可以抽象出模型的,但這種模型也就只能拿來進行參照(很多人參照時連改都懶得改,於是就成了抄襲)。不過很多技法類書籍,卻把這些模型總結為教條來教授,這樣很不好。

3.創造旋律,感覺更多意義上像是即興創作,然而很不幸的是,即興創作考的正好是上述的模型記憶,而不是創造。你平時記憶的模型越多,你即興創作的能力就越強。

4.談些細節:

--A.練旋律之前,需要先把各種技法練好,至少和旋要過關。

--B.題主可以先用用Am-&>G-&>F-&>G這種萬能的好聽和旋來練手,試著創造主旋律。

--C.創造主旋律,可以先嘗試僅用12345這5個音符,以不同的節奏以及排列順序來試圖構造悅耳的旋律。


聖桑算不算?



集異璧之大成。。。可以看看。。


莫扎特在當時算是數學水平高的了,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啊,這在今天的音樂學院眼裡不算什麼


希臘人認為有,歐幾里得還寫過《論音樂》

在新古典主義中,理性被認為是所有藝術作品(不止音樂)的最高追求,而最接近純粹理性的東西是啥想必大家都清楚。

我所知上一個精通數學和音樂的人是愛因斯坦,但他在這兩方面都未能達到最高水平,只是普通的專業而已,所以也不能說明什麼。


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而星星掉不下來,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想到夜晚的黑色不是一種光線的顏色,於是得到了相對論。一個好的問題會得到一個偉大的發現。

數學和音樂為什麼沒有關係?可能關係複雜而已,假以時日,孜孜不倦追求的話,可能你就是下一個偉大的業餘數學家:費馬。

數學與音樂的關係最簡單說:音樂旋律可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出來,即使五線譜其實也是一種符號,這也是數學。音樂與旋律好聽與否的關係肯定有關係,當然應該不會是簡單的一個函數就能說清楚什麼是好聽的什麼不是好聽的。

我覺得,數學與音樂不能籠統概括為一個簡單的函數可以解釋。最起嗎,我們應該從統計角度開始分析音樂旋律。

具體的我不懂音樂,也不太懂數學,只是聽說過數學家認為一切皆數。杞人憂天並不是沒有科學道理的,牛頓不就是一個杞人嗎?


推薦閱讀:

作曲是怎樣一種體驗?
為什麼歌詞唱出來會改變它本身的聲調?
求和《追光者》旋律很像的歌?
為什麼會覺得一首歌的旋律很 low?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為什麼我們在聽音樂時能夠對旋律產生預判?

TAG:音樂 | 數學 | 旋律 | 規律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