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中醫感興趣,但基礎幾乎沒有,想系統學習中醫,該如何學習呢?

如上,希望大家邀請一些中醫大神回答下。


推薦好文:摘自中國中醫考研

一:

  這個話題本身就太大,肯定說不清,只是因為經常有人與我聊到它, 乾脆就寫出來,大家討論。首先應該明確我的本意,學中醫、做中醫與學好中醫之間不是一回事。弄個手藝混飯吃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其實還真不 如干點別的,中醫這碗飯最難吃!

 許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醫學專業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級一級 熬到副高級、正高級,也未必就學好了中醫。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應該進這個門。

  學中醫難不難?不難!這是一些高分學生的看法,原因很簡單,他們能夠 用功,肯背肯記,不就是那幾百個葯、幾百個方嗎?無論什麼樣的考試都得心應手。但到了臨床許多人的頭就大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現在的教育有問題, 你的教材有問題,你的老師也許也有問題。

  認為難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學生,想投機取巧,60分萬歲,這些人肯定不會 有什麼將來,也不是我們操心的範圍。

  我的看法是:難!

其一難:

  幾千年的積累,要你一個腦袋裝進去!是什麼樣的CPU、多少內存 、多大的硬碟?才能處理這麼多數據?!想著就可怕。所以要有方法,現在的學院派(大專院校)講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謂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說件事情便明了:一個內科主任朋友,帶著一群實習學生,非常的盡心儘力,半年之後我問他是否有得意門生?是否要留幾個?他回答『一個都不要』,可國家和家長花了多少錢,學生們費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這位主任說了一句 非常令人費解的話――『有幾個基礎不錯,知識還算紮實,但沒思想。』好個沒思

想!太貶低人啦!但細想一下,現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養高分低能嗎!幾本書、畫重點、考重點,ABCDE選擇題,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師承派(家傳、師傳)的如何呢?許多人跟著老師或父母學上幾年,弄幾個所謂祖傳秘方,考 個醫師證書,便要殺遍天下了。難怪現在對於師承考試的審核越來越難了,因 為這些人的確把政府部門弄得頭疼。

  那位主任所以說那幾個好學生沒思想,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所有的知識貫穿起來,什麼叫學問?學問=知識+思想,學中醫不是學歷史,歷史就是歷史,不能篡改歷史,只需要你記住,然後加以理解就足夠了。學中醫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怎麼變?舉個例子:要知道『普濟消毒飲』,知道『李東垣』,(這是最起碼的)還應該了解清楚『大頭天行』,(這些就已經構成知識了)但知道這些以後沒用!因為你找不到『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疼痛,咽喉不利』的標準病人,現在需要你產生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毒』!所謂『氣之盛則為熱,熱之盛則為火,火之盛則為毒』前邊為熱為火的時候與你無關,已經是毒的時候就要消毒!簡單!什麼時候用呢?毒未發的時候,病人高熱,沒有表皮的癥狀,你肯定以為是外感入里化熱?也想不起來這個方子。等到皮膚紅了,正好用!說著簡單,火候難拿!那裡紅腫可以用?頭面紅腫可以用,(廢話!)這是李東垣的原意。後背呢?(比如紅皮症)照用!升麻幹嘛使?薄荷幹嘛使?統統砍掉!加點蒲公英、地丁不好嗎?腿上呢?(比如網狀淋巴管炎)照用!凡是李老先生原來要往上走的、往咽喉走的統統不要,加點牛膝不好嗎?再返回去看,這方子已經被你改得不成什麼樣子了!好!大好!這就是你的方子,這就是你的思想!等到有一天你覺得『普濟消毒飲』這個方子不好用的時候,你可以稱得上有點學問了, 因為你一定嘗試了許多更理想的組合。

  今年醫師考試前,一個『趕考的舉人』問我,為什麼風寒外感不能用麻黃湯,我告訴他「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讓用!科舉就是科舉!你得隨他人心愿!你用了就不給你分!」,因為寫考試大綱的人不看病,所以就不用,據說很多專家對麻黃湯都反感。原因呢?因為麻黃素!升血壓!縮血管?提高心率!就象這幾年鬧馬兜鈴酸、木通鹼、紅汞、這些問題的本質都一樣,把問題割裂開考慮,用生化手段研究方劑,用顯微技術觀察人體,這不是中醫。最起碼這種人沒有中醫的思想。其實,我也很少用到麻黃湯,但原因不一樣,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工作條件都很好,很少有受大寒、衛表寒凝的病人,關鍵是寒邪是否『凝』滯,如果你從冰窟窿里被人撈上來,你看『荊防敗毒散』還管不管用。你可以不用麻黃湯,至少可以不給你們院長、主任找麻煩,但你心裡必須有它的位置,因為這是張仲景的思想,等到你認為 太陽病怎麼那麼千奇百怪的時候,你就不會再記著麻黃湯了,因為那時就已經有你自己的思想了。

其二難:

 一個好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中醫的舌診、脈診被許多人認為是看家的東西,是他們西醫不會的。我不這麼看,中醫真正的關 鍵是它的理論體系,是它的辨證論治法則,是中醫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如果丟了這些東西,任何一個西醫大夫都可以把中藥開出去。但要在自己的腦袋裡建立好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使大腦按照這種邏輯思維方式運轉並非是一見容易的事!

  西醫的發展為什麼迅速?它是靠多學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努力,在許多學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通道。生物學的研究帶動了生物化學的進步,而抗生素的發明是西醫發展的上帝,沒有抗生素的發明,很難想像今天是多麼悲慘的世界!物理學的進步導致了爆炸式的醫學演變,從居里和他太太熬瀝青開始,哪一項元素不被醫生惦記呢?從琴倫發現了一束奇怪的影子,哪一束射線不投過你的身體?數學的分裂,演變出比爾蓋茨這個怪物,高速的數據處理帶動了臨床影象學發展!中 醫就太慘啦!缺乏手段!為什麼不用呢?

  現代醫學(包括西醫和各國的傳統醫學)已經不可能割裂了,因為你的中藥已經被人家分解了,你的方劑已經被人家提純了。你為什麼不利用他們的手段呢?我經常用胎盤組織液,就是比紫河車省事,治療瘡瘍潰久、新肉不生的時候外用,保證沒有葯源性感染的問題,因為人家提純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工作做好了。脈象堅澀的時候就對病人疼痛的部位來個B超,多省心?!但關鍵是你的後期工作,超出一個栓塞部位,溶栓嗎?人家連肝素都用過了,還那德行,又回來找你,繼續『逐瘀』呀,咱們的通絡就是周圍血管再通嘛,開放周圍血管又不是西醫的專利,不許你用?關鍵是你心裡得明白,用他們B超科的設備只是為了判斷程度,最後還得回到自己的整體辨證上,該補氣?該補血?該化痰?還是該清熱?這才是你真正的本分,也是 任何所謂現代設備替代不了的!

  有些IT人要在中醫這個鍋里也蒯一勺湯,費勁巴力的搞了許多『專家系統』軟體,輸入癥狀――顯示病名;輸入臨檢指標――顯示方劑,多麼簡單!但是,錯了!這樣會害死人的!就象現在的許多中醫醫生一樣,方子背得滾瓜爛熟,就是有一大堆的老病號治不好,原因還是――缺乏思想。計算機的診斷是建立在數據統計的方式下,我拆開過這類軟體,一大堆的資料庫,優先判斷的等級設置理論,加上一些名家的特定診斷結論,加權運算的法則,還有很是花哨的界面,高級VC編程,重重加密,工夫真的下了不少,***用沒有!一個好中醫的思維方式應該是:搜索數據(主訴)――數據分類(望、聞、問診)――數據處理(病理分析)――簡單判斷(歸納證型)――重新收集數據(舌、脈)――數據定性與定量分析(詳細問診與實驗室檢查)――邏輯假設(辨證)――驗證邏輯(綜合分析、整體辨證)――結論判定與顯示(擬訂方葯、書寫病歷)。[建議那些熱衷於開發診斷系統的軟體高手參考――假如不怕累死的話。]

  中醫的三個手指頭下面是什麼?假如你思維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橈動的波動是什麼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覺,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樣。其實脈搏就是線性系統學中的『相頻特性』和『幅頻特性』,而線性系統是專門研究『黑盒子』現象的,就是通過輸出信號的變化,來理解那個內部結構不清楚的『盒子』里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而中醫的脈象不就是這個理論的應用嗎?可惜!有哪所院校會給中醫專業開設這種課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書看看,如果能看懂,你會覺得手下的感覺別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種脈搏的萌動就不是簡單的28個分類了,然後再 看『脈經』,會認為那本書簡直太羅嗦啦。

  想學好中醫就應該博學,學什麼都會有幫助,會讓你的大腦動起來,如果你哪門功課不好,你就把他補上,不然你肯定吃虧,因為人的大腦依靠大量的數據來產生思維,數據越多,速度越快!就象BT下載軟體的工作原理一樣,它依靠別的數據流來拼湊整個文件。有人看三國小說,發現了大將軍原來是甲亢,所以睡覺時閉不上眼睛;有人看紅樓夢,發現林妹妹的肺癆不是死於營養不良,而是死於痰火互結 ,氣血壅塞。――賈府的伙食標準太高。

  有一點需要重申;無論你利用什麼現代手段,最後你必須回到中醫的思維方式上 來,不然你就找不到看中醫的病人的脾了。

  等到有一天,你的病人會覺得你很奇怪,料事如神,你說他幾天以後會如何如何,果然應驗,你不用問診,便告知他因為家庭瑣事而煩惱,夜裡常常做噩夢,他會認為你懂得算命!其實,那時你已經有了豐富的綜合判斷能力了,你和你的病人還會 懷疑治不好他的病嗎?這是中醫獨自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是你最具風格的東西, 不過還應該說明:那些現代診療手段完全可以借用,最起碼可以參考,只是不能依 賴,中醫應該很靈活,並不傻!

其三難!

  什麼都不能太相信!我曾經到過西北的大沙漠,(是參加一次資源考察)順便挖了幾顆野生的藥材(我不想說是什麼,否則有人會找我麻煩的),回來後與我們藥鋪(最大的、國營的)的飲片做了點對比,其有效成分前者是22%,而後者僅僅是0.5%。所以,當你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位君葯上的時候,你最好對這些東西要充分了解一下。因為中藥的計量標準是重量,而不是有效成分,所以有人說『名醫亡於葯』似乎是有些道理吧,但這種事情你沒有辦法!就象你每天要吃的飯菜一樣,被人投了蘇丹紅、有機磷、氫氧化鈉等等,但你可以少吃,採取慢性自殺的方式還是有效果的?!但你的病人沒有選擇,他寄希望於你,你寄希望於葯,怎麼辦呢?建議你經常去轉轉藥房,轉轉市場,我在著名的藥材造假聖地轉了兩年,收穫非淺,交了許多造假藥的朋友,知道他們如何用黃柏煮小土豆來造元胡;如何用腐爛的羊皮製造麝香;如何用白薯來造天麻;如何給自製的蟲草畫紋理(不能再教了),所以,這些東西也就不好騙我了。如果有病人吃了幾付葯還不見效(先要懷疑自己,考慮自己的診斷是否有問題),那最好讓病人把葯拿來看看,不然會耽誤你的進步,我曾經把病人在藥房抓好的酒軍自己生吃了20g,居然還是巋然不動!

  由此類推,醫書全對嗎?友人建議我好好的學習《醫林改錯》,因為這位朋友告訴我一句話「醫林改錯,越改越錯」,我非常佩服這位仁兄。因為他看深了一步,比我的『肉眼掃描器』精細了許多。歷年的教材都有錯!就連醫師考試教材也一樣污七八糟,所以,你不要什麼都相信。《局方》中的神效托里散有忍冬草一味,是什麼?是否是忍冬科的呢?一位博導『藿香正氣』般的對學生說『金銀花』也,事後某公對其戲言「你老家農田邊上有得是,名兔耳一支箭,草本一年生,象野白菜, 決然不是忍冬花,也就不是金銀花了」此位博導勃然!

  現在的教材是西醫化的,考試也是西醫化的,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醫的題目出的象數學。從方劑學的角度看――什麼什麼方治療什麼什麼病;從臨床課的角度看――什麼什麼病用什麼什麼方,一一對應,真是妙哉!所以經常見到一些刊登在大雅之堂的雜誌上的論文題目總是――『用某某方治療某某病』[廢話!那個方本來就可以治療那個病,只是某某版的教材忘了寫了。]於是,這種論文也能 幫助提職稱,建議:凡這種標題的論文以後免發!

其四,難!

  古有『中醫治未病』之說,沒有器質性病變之前怎麼都好說,肝區疼痛,肝功能檢查正常,B超『未見佔位性病變』,再排除肋神經炎、帶狀皰疹、膽囊炎等等,誰都可以開藥,人家西醫內科也會開點加味逍遙丸,急了連多慮平都用。其實多數病人拿到B超報告後就拜拜啦,除非寫報告的大夫用『西夏天書』的鬼草大篆書寫,病人才回來找你幫忙看看報告單。不然根本就不理你,所以很難抓住現形的『未病』。即便是死心塌地的病人找你,你也開這些葯合適嗎?連病人都說你是棒槌!你必須運用整體辨證的方式,好生費一番腦筋才行,這些到也無須乎抱怨。可真到了多髮結節型肝癌晚期的病人,人家腫瘤科會告訴病人家屬『二至六個月』的時候,我保證他來找你,因為就剩這根稻草啦!你該怎麼辦呢?再告訴人家一遍『二至六個月』?所以不要幻 想治療那些『未病』。

  怎麼辦?現在的中醫接的活大都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病。可這才是你長學問的時候呢!首先,你不要幻想出名、長工資、提級別、當專家。沒戲!你能做的就是儘可能讓病人多活些時候,讓他有時間把他的事情料理一下,另外幫他改善生存水平。他肯定是要離開的,除非是診斷錯誤。我的一位恩師那裡有好幾個這樣的麻煩,都活了好幾年了,其中有個

『瘋子』還能去爬山?!別人都私下笑話他『還想攻克肝癌』?

   其實不然,他曾對我說『我從來沒打算把那個大瘤子消化掉,只是讓他們活著就心滿意足啦』。你怎麼想呢? 眼光要放開!這是中醫應該具有的品質,自己不要死盯著三寸之內的東西,那是老鼠。更不能死盯著病人身上的那個小疙瘩,因為病人的目的是活著。人活著的概念是什麼呢?吃喝拉撒睡,不過而已。有個廣告詞挺有意思『為了打你而打我,打死你卻流著我的血』――

討厭的蚊子。你非要打死那個小疙瘩,結果卻先打死了它的宿主。每每看見電視里那些『導購』大肆宣傳可以如何殺死腫瘤的時候,我總想為那些病人禱告。『瘤子沒死人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火葬廠的哥們可不把人和瘤分著燒,你連雪恥的機會都沒有!過去有『曲線救國』之說,不妥!『曲線救人』總可以吧?先殺瘤?還是先殺人?你去原始森林裡看看,藤纏樹?還是樹纏藤?你很難分辯得清清楚楚。所以,應該把眼光放開些,把心思用在改善病人的證上,許多時候那種潛移默化的東西很令人尋味。真正的中醫治療腫瘤是非常講究的,一個人一個治療方法, 沒有萬人齊喝的安魂湯!

現在什麼都嚷嚷『規範化、標準化』,我建議不要『緊跟形式不掉隊』,中醫非常強調整體思想,辨證施治,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活,不是生產肉包子的流水線!病房裡病情差不多的病人,有人挺胸抬頭的去辦出院手續,有人就永遠的嗚呼了,為什麼?經典的答案永遠是『個體差異』!?那就不能讓他們治療時也個體差異差異嗎?!!!中醫的理論是什麼?貫穿中醫診斷――辨證――治療全過程的是什麼?很多人到臨床上就忘記得九霄雲外了,你必須把這塊敲門磚時時刻刻拿在手上,這塊 磚經常可以打破黑白無常的頭,讓他們回判官那裡編瞎話去。

  一個好中醫要永遠記住這樣一個道理,你自己之所以還活著,就是因為你的正氣比你的邪氣強大,(我不相信在你身上找不出一點病來!)別人和你一模一樣!所以,怎樣對待自己,就怎樣對待病人,他就和你一樣的活著。好的中醫要有博大的心胸,才可能有博大的造詣,辨證要大氣一些,方葯也應大氣一些,學習更應大氣一些。想 學好中醫,這是基礎的基礎。

  也許有一天,你會覺得那些成百上千、亂七八糟的雜證被你歸納得沒幾樣了,這 是學問,因為你變的大氣了。

 最後,摘了幾句以前日記的廢話:

切忌――自持一湯,執方待病;

或偶拾片語,疑為古訓;

或崇好一門,以葉障目;

或獨逞家技,於命相博。

謹遵古訓理法,以為變通,臨證不可拘泥。

借鑒頂截之說,隨證予葯,決非庸醫俗套。

推理求新,緊扣四診八綱。

整體辨治,不離氣血陰陽。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我自己也不知道想說什麼,雲山霧罩里也許還有幾句實話,如果你看了認為沒用,請幫個忙,把這個帖子轉發給葛優,或許他能摘幾個字當台詞。


為什麼覺得知乎的用戶就不能說出靠譜的中醫建議? 難道靠譜的中醫就不會上知乎?

長久以來,中醫師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犧牲了太多,老一輩大家經常教導我們板凳甘坐十年冷,因為中醫學確實太浩繁廣博了,一個好的中醫師經常是醉心於學術,真的無暇估計別的,沉不下心來的人難得學好中醫。

中醫師們對學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現在幾乎快要了中醫的命了。

會說的中醫不太會治,

會治的中醫不太會說。

是時候做點什麼了,哪怕讓知乎上的中醫話題下面的問題,每一個都有一個職業中醫師來添加一個回答都是巨大的進步。

看看中醫話題下面的問題,精華問題里竟然沒找到幾個職業中醫師答得。中醫這個行業就是如此悲哀,總有人覺得自己懂中醫,其實,他們懂個屁呀!瞎說一氣,有念過書么?

中醫們不出來答題,自以為懂中醫的人就來瞎說了。瞎說就瞎說,打的可是中醫的臉。

是騙子騙人,不是中醫騙人,可是張悟本們打的是中醫的旗號,弟兄們,咱們的飯碗都讓騙子們給搞臭了,現在不出來說話,難道等真的有一天中醫活不下去了在呼籲?

中醫,請為自己代言。不要讓我們的懦弱成就了神棍滋潤的土壤。我們實事求是講道理,明明白白說中醫,還又張悟本,大騙子們的活路么?

中醫們不說話,中醫黑就要說話了。

中醫們不說話,張悟本就要說話了。

雖然不是大神,但我也是念過中醫書的,分享點經驗,拋塊磚頭總行吧。當真欺負我大知乎沒人么?

中醫們心性隨和,不喜爭,你若懂自會懂,不懂說亦不懂。懶得理而已。小逗比么還整天高興了以為自己為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成功把迷信,封建,愚昧的舊醫學踏在了腳下。還啟迪了世人,拯救了天下。

我偏偏就是個傻逼性子,我就來當那個開口說話的人,我就來說說中醫,我就來把我學到的知識跟大家明明白白講一講。

中醫現在不說話,還等什麼時候。

有人想系統的學習中醫這是極好的事情,我們中醫同仁理當互相幫助,互相交流,能幫一把是一把。

中醫學的高等教育都是按著中基、中診、中藥、方劑、內科,這一條大線來的。學完內科就開始學婦科兒科外科骨科等臨床學科了。這是用藥的醫生這麼學。用針的醫生就是順著,經絡腧穴,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推拿手法學,這麼來。這雖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這是考慮的眾多因素之後最不壞的方法。順著這條路走,可以成器。

親歷者告訴你,學了中基一團蒙,學了中診滿身病,學了中藥遍地吃,學了方劑逢人開,學了內科謂天下無病,到了臨川曰無方可用。這都是教訓,都是我們用頭撞出來的呀。

記得

學了中基之後碰到所有不懂得,覺得不理解了,不要灰心,不要非黑即白,世界哪裡是非黑即白的,哪個學科要是分的清清楚楚那必然描述不了真是的世界。事實上,陰陽胡根互用,相生相藏。覺得這邊也對,那邊也對,就是真的對了。認識世界的方法觀首先得對。不懂這一點,中醫永遠都進不了門。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學習就是要不斷的追尋,這一條,什麼時候對,那一條什麼時候不能用。這時候,你會腦袋裡面一團悶,有志學醫,就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撥雲見日,觀的本來面目。

學了中診之後,你會覺得身上到處是毛病,這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病與非病,並沒有一條清晰的楚河漢界,還是那句話,除了黑的未必是白,過了那邊未必是彼岸。陰陽之道,互相轉化。任何疾病都是由原來的量變點點滴滴積累而成的。每一個病之前都有蛛絲馬跡。中醫講究見微知著,要的就是見一葉而知秋至。扁鵲見蔡桓公時候,蔡桓公也覺得自己沒病。學了中診我希望同儕們能對生活中的事物多加一絲觀察,多加一絲思考。不要覺得,沒病的時候,所有的表現都是好的。有病的時候什麼都是不對的。不知常,焉知變?

中藥學完,要去藥房呆足數月,當今中醫,書方而不知藥性,診病而不知藥味的多了去了。沒有下過藥房的中醫也多了去了。自己開出來的方子,帶了葯過來自己的都不認識。不下藥房何以識四氣五味?當年農嘗百草,後世的大醫家有何嘗不是親嘗百草的?中西匯通之大家張錫純,親口試藥,寫得《中藥親試計》發前人所未發,我屢次試之,效驗不爽。中醫這麼實事求是的科學竟然還能有人說中醫就是騙。呆在藥房里,每日給人抓藥,分葯,聞味之辛淡,掂性之升降。若非親試,你敢信細辛通鼻竅效若桴鼓?中藥並非慢,快起來,你想都想不到。不聞川芎,你你敢信劉劉河間說頭痛必用川芎?聞一口,你試試,直接沖你頭上去。所以,學了中藥遍地吃,吃點沒關係,死不了。

學了方劑之後就覺得自己能治點病了,這個時候最愛乾的事兒就是拿病人套方子。能套上去的,就高興,套不上去的自動性忽略。看人感冒不是給桂枝湯就是給麻黃湯。其實離得還遠呢。沒幾個人能就來點桂枝湯麻黃湯就好了的。以一本《傅青主女科》聞名的大家傅山除醫學外又工書畫,經史考據,先秦諸子無一不通,有人在他的書里序言道「執成方而治病,古今之大患也。昔人云:用古方治今病,如拆舊屋蓋新房,不經大匠之手,經營如何得宜。誠哉是言!昔張仲景先生作《傷寒論》,立一百一十三方,言後世必有執其方以誤人者甚矣,成方之不可執也。」由此可見,中醫大家尤為擔心自己所書之方,反為後人誤用。學了方劑之後,方劑多在自己身上用,少給他人用,多在親人用,少在病人用。我大學同寢同學,初入大學時,典型氣虛易感之人,聲低不足以聞,冬月感冒常常月余不愈。鼻涕不絕,一提手紙,竟用不了一周。後來大三開始自開方劑,自熬湯藥,調補身體,不過一年間,竟然開始能大聲跟我們討論問題了,自己說,我這一年來,最大的收穫就是手紙用不完了。於己試藥,並非割肉喂鷹之事,乃是利人利己之事。無需如來心性做的,你我凡人亦做的。

學了內科之後,功夫更有一點了,小病治治也不算難事。此時若心存驕傲,以為天下無病,那就要碰的滿頭包了。治病,年輕人好治,老人難治,女人好治,男人難治。前一句不需多講,周圍同學能治好幾個病千萬別驕傲,治些老人來試試。女人好治是因為女人更願意配合醫生。男人難治,有三,小病不治,為其一,即病多重為其二,重財輕命為其三。也沒辦法,男人抗的多,擔子重。醫生要多開導,多理解。治的壯年,治治老人,治的女人,治治男人。光學了這六本書,萬萬不夠,對於很多病症,往往有醫家有獨特闡發。不讀前任醫案,論述,終究只能治點小病。如遇奇病,怪病,見所未見之病,定然束手無策了。

藥王孫思邈說,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針灸而不葯,葯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中醫學習就是要本著一切為治病為目的的態度學。當年偷懶,覺得推拿太過費力,不願學,覺針刺太過費神,不願學,一心想學用藥。而後臨床,才知道,不會治病的痛苦,比推拿費點力的痛苦多多了。what hurts you more,the pain of hard work or the pain of regret?

針灸要練功,鍛煉身體,求靜,求松,求敏銳。不論八段錦,易筋經還是瑜伽,在對針灸醫生的幫助就是讓你放鬆,寧靜。寧靜之時,你才能感受到最細微的東西,最放鬆的時候你才擁有最敏銳的感覺。推手時候,要你那麼慢是為了讓你感受師父師兄弟那邊的力量是怎麼樣的。慢不下來,怎麼快的起來?針灸時候做手法尤其要感覺的敏銳,和手底下的分寸,抽之不起,按之不落。但是勁力已在其中了。抱怨燒山火,透天涼做不出來的人,不知道有沒有這幾十年的辛苦。當年楊露禪可以鳥不飛,就是靠了個感覺敏銳,手法精到。

除了練手上的功,還的練心上的功,穴位分寸歌就是基本功,百症賦,經脈第十,標幽賦,井陘輸原經合歌,這些都是基本功。扎針每天都要念的。就跟歌唱家要天天吊嗓子一樣,就跟說相聲的要天天練貫口一樣。隔幾天就得刷一遍。以前跟一個老先生,雖然從不給外人扎針,但是這些口訣依然朗朗上口,那時,老先生76歲。也曾經懷疑過老頭光說不練,後來一次,那一個市首富家的公子肚子疼來了,按說肚子疼,他也不會找中醫來吧。可這號公子的肚子疼的跟來月經一樣,每個月疼幾天,也真特么的奇怪,北京廣州能看的看遍了。老頭也沒說什麼,跟抽屜里翻了半天找出來個特么的不知道多少年沒用過的包來。讓我去隔壁的隔壁小賣部賣了瓶扁二,澆上去點著了,火滅了之後扎了中脘足三里,然後就沒然後了。過了幾天,那公子就為這三針給了一千塊錢。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老頭不給病人扎針時因為沒人出的起錢呀。確實也是,那功夫,值這個價。

以上所有的東西,所有的要求,都是針對以後想成為一流高手的人的要求。能全做到,可為青史留名的高手,做八成,可成當代一流高手,做一半能當個好醫生。做三成,誒,忽悠忽悠人,別太丟我打我大中醫的臉就行了,小心被清理門戶。

我也還在被靈樞,我也背不會呀,我也在背傷寒呀,我也腦洞出口比進口大呀。我也在每天煎熬,沒人陪的時候是要出去練太極呢,還是出去練太極呢,在痛苦的思索中又睡著了呀。苦是苦,什麼不苦呢?

敢學中醫夠膽子,嚇著你,別怪我。


*本回答為根據本人此前的一篇學習中醫的回答修改整理寫出,已經看過那篇的看官請略過*

如何學習中醫是個爭議比較大的話題,有的人強調看古籍,有的人強調師承,有的人則讚賞現代化的院校中醫教育。這是個比較見仁見智的問題,就算都是名老中醫,由於他們的教育經歷,學術見解等的不同,也可能給出完全不同的建議。在此,結合知友的普遍情況,我盡量客觀、簡明、實用的提出一點個人的建議,供看官參考。

(醫聖張仲景像,本人攝於北京中醫藥大學,請勿盜圖。)

1. 首先要打下中醫的基礎

答主說沒有中醫的基礎,不知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又有多深。中醫學是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門學科,醫易同源。沒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的基礎,是比較難以接受、理解、運用中醫知識的。古人云 「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建議先對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傳統哲學,歷史,文化的領域進行一定涉獵。個人並不建議直接抄起《史記》,《易經》,《資治通鑒》這類的著作來讀,因為對於接受現在教育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書籍可能過於艱深晦澀,很難真的讀的下去並理解。 相比之下,更通俗而有趣味性的著作可能更好接受一些,比如各位教授《百家講壇》的配套著作,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綱要》,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等經過現代人講解或整理的著作。

當然,實在對這些沒興趣,只想學學中醫的話,也可以略過這些。

2. 如何學習

首先,先搞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學中醫? 想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看清了目標,才能明確方向,才能保證自己不跑偏。

僅僅想當中醫愛好者做個科普了解,還是想學一些實用的技術和方法(比如家人腰疼該按哪),亦或是想學些理論指導自己和家人的養生保健?

單純想粗淺了解一下的,或是隨便學點東西的,《養生堂》這類的節目的目標受眾就是你們。書店一抓一大把的通俗中醫讀物也是給你們預備的。雖然只是隨便學學就好,但本著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的態度,就要至少注意點自己沒學跑偏了,中醫一樣可以有不良反應,用錯了一樣出事。

如果你是想成為職業的中醫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本人在此由衷隨喜讚歎。

對於這類想從事這個行業的,請記住孫思邈叮囑醫家的八個字:「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想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或至少是具備一定臨床水平的中醫士或中醫匠,那麼,總的學習原則就是:讀經典,跟名師,勤思考,做臨床。缺一不可。在這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要總覺得合格中醫的門檻很低,能治好幾個人就開始沾沾自喜。《周禮·天官冢宰下·醫師》記載了古代的醫師考核標準:「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事,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看清楚了,10個患者裡面有4個沒見效、沒治好,就是下等醫師! (在這也順便感慨下,真不知道現在某些自封的「中醫專家」都是哪裡來的自信...)

【讀經典】:中醫萬變不離其宗,經典於中醫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學和生理學於西醫的重要性。作為整個學科體系的基礎,經典永遠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另請參閱這篇回答:KeepMoving:有哪些經驗可以送給中醫學生?

【跟名師】:總體來講,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老司機帶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比如說,只靠讀書學脈診,恐怕最後只會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但老師指出的一個患者的典型脈象,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每個老師都有自己多年積攢下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老師若是肯告訴你,勝讀十年書。但可是,可但是,要是經典沒讀懂,方歌沒背熟,再怎麼跟師也是看熱鬧。肚子里沒點東西就去盲目跟診,有浪費時間之嫌。

【勤思考】:看來的,聽來的,只要自己沒消化,永遠不是自己的。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才能保證自己今後運用自如。不僅中醫,各個學科都一樣,不再贅述。

【做臨床】:當年教我醫古文的副教授問我們:誰是你們最好的老師呀? 底下同學們沉默幾秒,不約而同的答到 「曲**!(老師的名字)」。老師白眼一翻,哭笑不得:「哪裡是我。。 你們記住,患者才是你們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看官自己體悟吧) 此外,中醫學是一門臨床醫學,離開臨床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想找找中醫毛病,做個更厲害的中醫黑的,請出門左轉不謝。)

3. 看什麼書

這裡要先說明一下,開方和針灸雖然基礎類似,但學習過程是不太一樣的。我在這裡只講開方子的中醫內科的學習書籍。針灸的以後有機緣再專題討論。(註:已填坑,針灸的回答鏈接已附於文末)

其他回答裡面有很多人薦書,有些書太淺,如《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之類,而且這些書我也翻過,很多觀點有些偏頗,不是很推薦。

有些書又太深,比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四聖心源》之類,全是文言,很多內容還很難從字面意思理解,舉幾個內經課的考試題作為栗子:怎麼理解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為什麼說 「魄門亦為五臟使」?,還有個我研究生複試時遇到的題:請闡述下述治法 「開鬼門,潔凈府,去宛陳莝。」 這些都是黃帝內經的原文,初學者幾乎不可能直接正確理解並領悟。

個人推薦的書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醫之路》,這是很多中醫大家對於他們學習歷程的總結,每個人的建議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經歷又有著許多共同點,其實他們的建議也都可以大致歸結為我在上面「怎麼做?」 當中說的4點。

接下來看看印會河教授主編的五版《中醫基礎理論》,算是能對中醫有個整體的框架。之後看一看《臨證脈學十六講》,《頻湖脈學》,《中醫診斷學》以及舌診類圖譜,對中醫診斷方法有個系統了解。

再接下來就可以大致涉獵一下經典了,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之類,但是,直接看還是會很難,建議結合網路上的名家課程一起看,比如王洪圖教授講的內經,郝萬山教授講的傷寒,劉景源教授講的溫病等(我順便嘚瑟一下,這幾位都是北中醫的教授~)。 同時,這個階段應該開始同時學習中藥學方劑學了,不一定要用大學教材,人衛的名師名家講稿系列叢書,或是一些中醫古籍,比如《長沙葯解》之類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別特彆強調的是,這個階段尤其不能犯懶!!! 該背的必須背!! 沒有捷徑可走!! 沒有折扣可打!! 中藥功效記不住,方劑組成記不牢,傷寒條文不會背,這醫還是趁早別學了!!!

最後就是臨床學科了,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等等等等。同樣,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樣很好。這個階段可以看的書太多了,隨便舉幾個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兒葯證直訣》《醫學衷中參西錄》《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脾胃論》,同時還有大量的臨床經驗總結,驗方薈萃之類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趙紹琴臨證400法》之類的,這要是想寫全了,寫幾百本出來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顯然比較困難了。所以這個階段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的涉獵吧。

不知道有幾位能把這2600多字的答案讀完。。 能讀到這裡的看官,不留個贊再走?

----------------2017.10.02更新----------------

本回答的姊妹篇:KeepMoving:如何自學針灸?


我是學西醫的,大學以來自學的中醫,沒有拜過師,都是自己摸索的,我的經驗是黃帝內經太難懂了,一個五運六氣沒幾個真的懂,所以還是建議從傷寒論入手吧,劉渡舟、郝萬山講的傷寒都看過,但是還是覺得胡希恕講的最好,所以推薦直接看胡的。

有句話叫做不知易不足以為大醫,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張仲景在傷寒序中也提到要精究方術,留神醫藥,方術很重要,說白了還是易經命理之類的東西。如果真的有志做個大醫,還是要學易經命理的。我個人是先學傷寒再接觸的八字,覺得八字對我醫術幫助不小。到底先學傷寒還是先學命理,你自己斟酌吧,我就是說說我的經歷,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要學好中醫,首先要跳開現代科學對於生命膚淺的、割裂的、靜止態認知,同時也要拋開自小到大後天被灌輸的那一套建立在還原論和機械唯物論的思維模式。

具體而言,首先要打好古漢語和醫古文的紮實基礎,這個樓上已經有人講過,確實是這樣的,進入不了古漢語的語境,很多深層次的東西就難以體會,而且遇到疑難或矛盾之處,不妨從訓詁學入手,看看字詞的涵義和變遷。

然後,要建立一個生命——自然一體化的認識論,建議可以看一看道家《內景圖》,古中醫和道家都把人體視為小宇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現象都可以在身體內找到對應之處。如果還是滿腦子解剖學概念去學習中醫,可能會崩潰漿糊掉的。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反覆研讀《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要能夠時時刻刻跟著書中內容,構築出人體內的一幅自然景象,我一直稱之為「陰陽構象」。尤其是女生,本來右半腦發達,不發揮這個優勢實在可惜,說白了,學好中醫一定要有畫面感,而不是現代科學那一套純抽象的、純邏輯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其實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已經脫離自然和生活現象了,所以和中醫的本質是格格不入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代西醫所說的糖尿病,你首先不能被這個醫學名詞給繞進去,先別管現代醫學給這個糖尿病如何定義,自己要對病人仔細觀察望聞問切,最後就有一副圖像出來了:天空烈日炎炎,晝長夜短;江河湖泊的水系蒸騰乾涸,水位日趨見底;大氣系統長期被副熱帶高壓控制,難以凝結雨雲,土地乾裂,溝渠中清水不存,漸成濕泥沼澤;草木枯萎凋零,難以生長。。。

那麼你還會覺得現代醫學對於糖尿病的定義是對的嗎?一壺糖水,要想糖的濃度升高,有2個方式,一是拚命加糖;一個是拚命燒水。那麼在如果我們用「陰陽構象」的思維方式來解讀,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糖尿病人,就是因為長期內熱傷津,水液蒸騰補不蓄,最後才造成了血糖指標的升高,要知道,每個人的身體就像一個壺,健康狀態下的血容量、水容量都是相對穩定的,而一旦身體的小世界裡面持續乾旱天氣,水容量不就減少了嗎?血糖濃度不就升高了嗎?那麼你還會覺得現代醫學的降糖是治療糖尿病的出路嗎?真要是能夠熟悉運用「陰陽構象」,那麼就算是已經入了中醫的門了!

同時,不止要學中藥和方劑,還要注重針推,在對人體「陰陽構象」基礎上,要通過理論和實踐深刻領會砭針灸葯按硚導引等中醫諸法之間的一體同源的關係,這樣就不會被現代藥劑學搞凌亂了,一看到中藥就想到什麼成分起作用,一看到針推就想到是物理療法,其實中醫諸法和這些毛關係沒有,就是時時刻刻把人體視為一個動態的能量-信息系統,通過「陰陽構象」來推演病機、病證,最後通過砭針灸葯按硚導引等這些外在的能量----信息系統來糾正失衡的身體內的「自然景象」!

所以說,學好中醫,首先要能夠多觀察自然和生活現象,要反覆通讀經典,要熟悉五法六藝,要跳開現代醫學乃至現代科學的影響,獨立思考,換個角度看生命!


要好玩有趣的回答,請自行出門左轉,要乾貨的,先確認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恆心毅力和時間

沒有問題的再繼續往下看

--------------------------------------

一..雜書勿看,先以黃元御醫書十一種搭個骨架.先背頌四聖心源,再背頌長沙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龍治水,則天下無旱.為什麼最先僅讀黃元御,因為在仲景的後視鏡內,只有黃元御一人.

自我心得:黃元御的樞機框架雖非獨創,但闡發之詳盡實可謂第一人,得之以閱內經則功倍.而其解脈也頗有功底,於脈法不得其門之人可一閱.

二..鄭壽全的不朽功勛在於已悟到一元盈縮及一點元陽真種子,這是除黃元御外,建安以後無人可及的.但初學撫得龍泉.湛盧,易一頭扎進四逆湯中.[原文第六條,此列於次]

自我心得:四聖心源即閱,則框架已具.即可借鄭氏之力明悟於陽.金針所擔憂入此難出者,在其知陽易而知陰難也,且看下條.

三..既借鄭氏而知陽,乃可閱溫病學說,借葉氏之力以知陰.知陽不易知陰更難,至於何以於陽中求陰,陰中求陽則全賴個人感悟.若能明悟,則可入中醫之看山又是山之境界,自此便可覺悟陰陽實乃一體之說.

四..再對傷寒懸解.金匱懸解下手,拿出考研衝刺的猛勁來.要爛熟於口,慢慢消化,並將四聖心源融會進去,建一個穩固的根據地,誰都打不進來.

自我心得:傷寒金匱後人諸多闡述,推薦以胡希恕的講解入手,先借胡老之力搭一個框架,後期以此反觀諸家則上下立判.

五..再讀素問.難經.靈樞,反觀經典,奠一個深而寬廣.厚的基礎,這樣就可起萬丈高樓.

自我心得:黃帝內經實為萬法歸宗之經典,可閱王洪圖之講解,先閱一遍,且存半信半疑之心,及後每有疑惑及心得常可反觀.此書宜案頭常放,時閱時新.

六..道德經僅五千文,來回多耙幾次,將歷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對立,建立象的概念,執大象,天下往.學會守靜.觀復,建立一氣流行觀念.則龐雜的中醫頓時有序簡單起來.

自我心得:習中醫者不可無哲學基礎,以道德經為宗,多覽道家經典,道醫本自同源,相互鑒攬可有觸類旁通之效,此即詩外之境.

七..易學.拙文先天橫圖稍有,點滴心得,可拿來作墊腳石.玩味八個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縮,一氣流行串起來,則中醫生理..[載營魄抱一]可全部顯現.

自我心得:易余宜有覽,除陰陽之無限可分無其它醫學心得,此處且存疑.

八..其它醫書,但觀其方.論壇理法方論中病情辯析.

自我心得:既之此處,便可達」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之境, 取中醫諸流派之長以用之,如子和之攻下,介賓之溫補,溫病派之養陰,是所謂」執大道天下往」術不拘而萬法皆可用,大善.

此文在醫醫金針原文上,順序有所改動,章節有所添加,重點突出陽和陰的認識。


中基 中診 對中醫有個大概認知。但不要認為裡面寫的都是金科玉律

方劑 中藥 滾瓜爛熟

轉學經典,傷寒,金匱,脾胃論,溫病學派。直接學原文不懂可以找當代名校的講座,但講的人必須得是臨床大師

重點是傷寒論,

推薦胡希恕的書。


自學中醫,想法很好,也有例可循。但是就怕走錯路。而且自學你也沒有醫師資格證,只能給自己看。樓上中醫西醫都有,觀點各不相同,我只能說有些東西沒有看起來沒有那麼美好。你學中醫,上限不高,下限很低。

只是一點看法。


下面三本書看懂了,給自己調理身體沒問題ヽ(〃?〃)?。

題主加油,想買葯找我(* ̄︶ ̄*)

呃,暫時別找,等我找到實習再找,謝謝(??ω??)??。


在上內科,偷偷刷了下知乎,老師剛講了昨天科里有個病人在家喝中藥喝到肝硬化


網上有各種中醫類書籍,建議買課本


先粗略讀《黃帝內經》,仔細認真學習14條經絡!

再學習五行基本理論,然後看黃元御的《四聖心源》,最好背誦!

再細讀《黃帝內經》,背誦《老子》,了解《易經》。

然後看越人《難經》。精研仲景《傷寒論》,《金貴要略》。

藥草方面可以看《長沙葯解》,熟讀《神農本草經》,再看《本草綱目》。

推薦當代郝萬山,徐文斌等,總之中醫是一個很複雜的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診斷學》《中藥炮製學》《中藥鑒定學》《方劑學》先把這些看完吧。我是中藥學專業的,中醫的前途不敢妄論,但中藥學還是比中醫現代化些,你把中藥想成植物化學,你就能發現中藥和西藥有契合點了。中醫是經驗累積的一個行業,學好了理論知識,在應用時會挑戰你的理論基礎,需要你去對大的條條框框進行加固,加油吧。


我建議你先看唐雲寫的「走近中醫」,和羅大倫寫的「古代的醫生」,都非常親切淺顯好懂,是能對中醫和歷史上的名醫有個大概了解的入門書。

如果還覺得有興趣,下一步是閱讀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代中醫學」,彭是民國的中醫,他這本書對中醫的思維方式有比較通俗的描述,現代人容易看懂。但書中的方子慎用。同時可以輔助以黃元御的「四聖心源」的理論部分,黃是清代的醫生,彭的思想受他的影響很大。

如果進一步對中醫方劑感興趣,推薦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輔助胡希恕先生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講解,可以對中醫方劑的結構有個了解。我推薦胡先生的講解因為他原來是留學日本學西醫的,能用比較現代的語言翻譯傷寒論。此外民國中醫曹穎甫先生的「經方實驗錄」對理解傷寒論也有很大的幫助。當代經方醫家中,黃煌先生的很多文章和書都值得一看,網上可以搜索。

對中藥感興趣的話,百度百科有非常詳盡的資料,我個人喜歡看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他也是民國的醫生,影響了現代很多中醫,他對中藥的理解在書中用了現代人能看懂的話表達。

如果還想深入學習,可以了解經方以後時方的發展脈絡,比如讀金元四大家的書,比如讀中醫溫病理論,讀火神派代表鄭欽安的「醫法圓通」等。

另外多讀中醫醫案,對理解方子很有好處。但一定要記住不能生搬硬套,因為中醫如同量身裁衣的裁縫,各個時代的人體質相差很多,同一時代的人體質差別也大,在沒有了解自己的身體特徵以前不要亂套方子。讀醫案只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思路。

如果對中醫的思維方式想繼續深入,可讀黃帝內經素問,老子和了解一點易經。任應秋先生寫的運氣學對了解內經里的五運六氣思想很有幫助。

不過看進去了不要出不來,要學會把不同時期的中醫思想放在其時代背景下思考,這個時期流行這個理論都與當時的氣候,流行疾病,社會發展和人的認識有關係的,要與時俱進。但背後的一根主線,就是中醫的整體思維和辯證思想是永恆不變的。

最後,推薦讀一下偉大領袖的「矛盾論」。對中醫有一定了解後再讀到此文,發現每一句都能用於對中醫的理解。


近似問題一同回答,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以最常規的順序為線,興趣?理論?實踐?理論,有需要請自行顛倒。
那麼,
首先是興趣培養,推薦羅大倫的故事書:
《神醫這樣看病》
《古代的中醫:七大名醫傳奇》
《大國醫》
漫畫的中醫基礎書
《漫畫中醫— 基礎篇/體質篇/中藥篇》
以及故事書:
《名老中醫之路》

------------我是正文分割線------------

假設題主已經有了非常濃厚的興趣或必須學習的動力為前提。
學院教科書建議放在後面當做參考書,原因是對中醫世界觀建立幫助不大。
建議從《四聖心源》開始,初讀有了大致印象和基本概念就行,不求甚解。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是第二本,需要反覆精讀。
返回四聖心源,精讀。
注意《四》和《圓》的方子只看不記,《四》和《圓》的理論水平都非常高,但相對來說方子只能算一般了。

能做到以上,請嘗試《黃帝內經》,小針的章節通讀即可略過,背誦或自己注釋,二選一選個更適合自己的,現有註解沒有發現特別好的,請多參看各家不同。

這三本書可以說是不同時代中最值得作為核心思想建立的書籍,對之後學習有莫大裨益,讀完之前請不要讀其他基礎書籍,讀完後有了正確的基本觀念,才有了博覽群書的可能性。

以上是基礎理論,然後是辯證。學習辯證,請務必查閱並牢記寫書人所處的時代大背景,比如戰亂,比如饑荒,貧窮的大環境與太平盛世有很大區別,務必知悉。
《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難經》不分先後,讀法同《黃帝內經》。

初入門,葯書以《本草備葯》為中心,盡量不參考其他書籍,南轅北轍會浪費你大量時間,《胎顱葯錄》實在太可惜了。 近幾年也許會有好的葯書問世,雖目前看還有難題未解,到時再說。
認葯通常不是問題,藥房一次5種每種十克單包,很快就能認很多,或者有條件乾脆去藥材市場呆幾天。

有一本值得推薦的單科書:《傅青主女科》,女性常見問題涵蓋面廣,原方常直接拿來用,安全性好,有效率高,傅山同學晚年用藥簡直出神入化。

到這裡,藥物有了初步的認識,名家醫案的積累對組方多有幫助,特別留意味數較少的方子,藥物之間多有相互作用,超過10味甚至12味葯以上時精確控制藥性的難度倍增,初學請勿模仿,堆砌藥物對治療沒有幫助。甚至目前很多經濟原因開出數十味葯的大夫也是海了去了,吃下去葯之間相互打架除了給身體增加負擔之外並無療效,戒之。
按摩,艾灸,刮痧,火罐,只要認真看看練練上手也都不難。小針沒有機緣就不要碰了,不會內證,沒有好的師傅帶你培養針感,沒有夜以繼日無數次的練習,還是省下時間學別的。

中醫到這已經不用別人教你怎麼學了,這時就是有沒有機會多嘗試使用,以及有沒有時間惡補西醫部分,人體實質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也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你所掌握的思維模式越豐富,治病時越得心應手,進一步說你看到的世界就越豐富動人。

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你要先知道你學的是什麼。

中醫是在探究什麼的?從根本上,中醫探究的是人的小世界,也就是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觀,以及與世界的相互影響。用現代語言說,就是人的動態非物質結構,以及如何影響或者說改善它,所有的方法也都圍繞這個中心在走

所以按照這個思想,學中醫只有兩步,
第一,了解結構,理解它的運行方式
第二,了解如何影響,或者說改善它

在這個過程中,你將對人有全新的理解,也許二十年之後你會忘了怎麼辯證診病,但中醫的世界觀將使你受益無窮。

附,對我中醫幫助最大的幾件事,fen先後。

有個好師傅

娶了個好老婆

西醫前沿的不斷關注和學習

自助遊走遍全國(進行中,我倆個是吃貨)

極限運動的生死感受

這是高德,Google Map還不成片。


我只是個大四有家寂寂無名中醫院校的學子,在大學以前我從未接觸過中醫,我一直照著大學的課程念,直到了現在才對中醫有了一點領悟。看到有人說想學中醫我的心很複雜。中醫博大精深,智慧浩瀚如煙海,沒有潛心的十年八年或者好的老中醫精心帶教怎麼能學成。

我們班有很多同學規規矩矩照著大學課程念,沒有去思考中醫,只會對著課本某證型某證型文字描述哪裡不一樣,再把對應方歌背了,了解大概的中藥藥性,學中醫竟不講陰陽。我覺得連中醫的皮毛都沒抓好。

中醫是用哲學治病的。這句話可能不是本專業的不懂。解釋起來也很複雜。也許題主學了中醫後會慢慢有所領悟。以下是我目前水平的個人建議

1.醫學三字經,中國醫學史。了解中醫發展的過程,認識歷史上各大名醫家以及他們的大致學術觀點。百家講壇上有講歷代醫家的生平,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某博士講的,我不是很記得,題主有興趣去找找。這個絕對對中醫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2《中醫人生》,傷寒論入門的好書。

3 接下來題主就按本科教程走吧。

自己學識僅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中藥學》里的內容包括常用配伍,藥性氣味等應當好好研究,《傷寒論》真是一本受用無窮的好書,個人認為它的精華在於它的用藥配伍上,其配伍又講究藥性和陰陽調和(真真是個人體會,估計班裡沒什麼同學會有這樣認為的,都是跟著課本註解走。)學習時應當著重。

答此題的時候腦里百轉千回,最後只能這樣,因為通常來說學中醫要跟就跟一個好師傅走到底,畢竟初期接觸到的各家學說太多反而不知道跟著什麼好,按本科教程走自然有它的好處。而且我在這裡談自己對中醫學習的體會和認識好像也不對呀。


先從忽悠學起。


首先,你得會忽悠

再者,你害死的那些人,你得有一種不是我的問題的心態。

然後你就可以學習中醫,致病害人了!

-------------------------------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大家發現了沒?從沒有人說自學西醫的。

但是卻有一大批自學中醫的,抱著老祖宗的幾本書,就可以致病害人了。

學習西醫都是看最新的書,不斷進步的醫療方式和醫療觀念的書。

學醫中醫,大家都推薦的是幾百年前的老祖宗的書,我真是呵呵了。

哈哈,看出中西醫的區別了嗎?

中醫門檻真低。。

中國有了你們這群人,真是藥丸啊


胡塗醫曾在博客上發表一篇博客列舉了一些書籍,名師即在典中,僅作為自學參考吧。

  1. 不用說了,《黃帝內經》,從封面讀到封底。 還有王冰注釋的版本也從cover讀到cover
  2. 《道德經》,背下來吧,不是很長。

  3. 《易經》,但不要晚上讀,否則睡不著別怪我(「夜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啊:)
  4. 先秦諸子的其他著作,哈哈,讀完了您就不想讀現代人寫的東西了。 

  5. 《周易參同契》(太難懂了,我是沒有讀懂)

  6. 《史記·扁鵲倉公傳》
  7. 《性命圭旨》

  8. 《神農本草經》,以及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
  9. 《八十一難經》,文義難解才叫做難經,古文不好的朋友們可就得提高點兒古文水平了。
  10. 《傷寒雜病論》
  11. 《傷寒論》,以及宋朝成無己先生的《註解傷寒論十卷》,許叔微的《傷寒百症歌》
  12. 《金匱要略》
  13. 《針灸經》(也叫《黃帝甲乙經十二卷》)
  14. 《金匱藥方》(玉函方)
  15. 《劉涓子鬼遺方》(「外科」)
  16. 《小兒葯證直訣》(「兒科」,宋代兒科專家錢乙是為古傳中醫高人)
  17.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醫的「傷科」書)
  18. 《千金方》(媽媽們可以讀裡面的「十月懷胎法」)
  19. 《諸病源侯論》
  20. 《千金要方》
  21. 《外台秘要》(不是台灣人寫的哦,作者王燾,是我國醫學家中最早重視傳染病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學家」)
  22. 《太平聖惠方》(王懷隱等編著)
  23. 《聖濟總錄》(全書兩百多卷,每症必先論病因、病理,次列方葯治療,內容豐富,有理論有經驗,「內科」在宋代成就最大的明證)
  24.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北宋朝廷命宗元、師文兩位老兄主編,想了解藥物炮製法和藥劑調法的可以讀讀)
  25. 《傷寒總廣論》(北宋江湖郎中龐安時先生的作品,對小兒傷寒,妊娠傷寒,斑痘等有很好的發揮)
  26. 《十產論》(宋代楊子建先生著,婦科必看)
  27. 《婦人良方大全》(宋代陳自明先生這24卷書徹底論述了正常月經、婦科常見病,研究不孕不育者必讀)
  28. 《洗冤錄》(宋慈的偉大「法醫」著作,比義大利的法醫著作早了300年,呵呵,讀一讀,自豪一把)
  29. 接著就是「金元四子」的所有著作了,「金元四子」有多種說法,本人認為應該是這四位:劉元素,張從正,李東垣,朱震亨。劉元素是「寒涼派」祖師爺,著述頗豐,比較值得一讀的有《宣明論方》(十五卷)、《傷寒直格方》(三卷)、《傷寒標本心法精華》(二卷)、《素問要旨》(八卷)。張從正是位悟性奇佳的良醫,雖然本人不太贊同他的學術論點,但是他的《儒門事規》(十五卷)獨出心裁,讓人不忍釋卷。老張主張「實則應攻,虛則用補,有邪應先攻邪」,後世稱他為「攻下派」祖師爺。李東垣,是「溫補派」的祖師爺,文筆好得很,他的基本著作都值得讀一讀:《脾胃論》、《醫學發明》、《內外傷辨惑論》。朱震亨就是大家可能很熟悉的「朱丹溪」老爺子(因為他的家鄉有溪流叫「丹溪」),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後世稱他是「滋陰派」祖師爺,《丹溪心法》值得讀一讀,不過我總覺得朱老爺子沒有得真傳:)
  30. 李時珍老爺子的《本草綱目》,從封面拜讀到封底吧! 可以配合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一起讀。
  31. 喜歡針灸的人可以下下功夫讀讀楊繼州先生的《針灸大成》,如果能夠搞到楊老爺子的家傳秘籍《針灸玄機秘要》讀讀那更不錯。
  32. 《古今醫統大全》(徐春甫著,一百卷),張介賓老爺子的《景岳全書》(張景岳同志丹經讀的比較多)。

暫時想起這麼多。清朝以後的中醫書,哎,不去讀也沒有太多損失:)


買二手課本。


推薦閱讀:

中醫院急診室裡面為什麼難覓中醫的身影?
為什麼《傷寒論》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關於中醫的經絡,很多人大呼很神奇,這是心理作用還是實際效果?
整骨療法真的有效嗎?
為什麼中醫存在幾千年中,穿山甲沒有絕種呢?

TAG:中醫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