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辦為什麼在官方近代史中被列為反面階層?
是因為這些人是傳說中的「經濟漢奸」嗎?他們和如今的招商引資者有什麼區別?
提問多年後對問題的補充:我無意為買辦辯護,只是記得看過一句話類似於「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中起到了極大反動作用的階層——買辦階層自此登上歷史舞台」,只是來問一問為何這樣說。
招商引資:引進外資企業,在本土建立工廠,為本土的工程師和專業人士提供工作(學習)機會。
買辦:掌控高科技產品(鐘錶,電子器件,汽車,etc)的進口,並依靠高額關稅進行創收。
比如說,你叫蘋果在中國開廠,這是招商引資。蘋果廠里的工程師學習了技術,可以跳到小米,華為,他們的經驗會擴散,讓這個社會受益。
什麼是買辦?我和某國政府勾結,獲得進口蘋果的權力,同時嚴禁國內廠家生產手機,或者採取各種打壓政策。這樣所有人只能從我這裡買外國手機,我和政府可以得到巨額關稅
注意,買辦必須保證,本土的產品比外國產品落後,這樣本土中產階級才會掏錢買外國產品,他們才能收關稅。所以他們不會投資企業,也不會興建教育,大規模的培養工程師和專業技工。
招商引資是為了靠能力賺錢,而買辦是靠貿易壟斷,靠屁股賺錢。
所以你看到,民國不會有系統的發展基礎工業,最多造個兵器廠,還有一堆手工作坊,搞得不明真相的國粉現在還只能拿水泥產量說事。。。它的經濟中心是上海。上海是幹嘛的?通商口岸。洋裝洋表賣給鄉下富農,都要從這裡剝一層皮
但是新中國,立國之初就提出了鋼鐵產量超英趕美,積極推動煤礦和油田開採,直接掐住工業化的基礎(煤鋼石油)。後來又有了大力學習蘇聯援建的項目。到現在,國產雖然不怎麼樣但還是能撐起一片天
中國現在的買辦階級,的確存在,但是在各種「我們為什麼還不是世界第一」的大環境下成不了勢力。沒有貿易壟斷,這幫人只能老老實實當trader,順便抱怨一下錢越來越不好賺了(原因你懂的)招商引資:國外有個葯企想進入中國市場,政府和他們談判,給稅務優惠,給便宜的地,讓他們和中國藥廠在中國建一個合資藥廠,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外國人居多,也有中國人,中下層員工基本是中國人。買辦:外國進口的盤尼西林都用不完,為什麼要自己生產?
1.題主對買辦階級的理解就是錯的。買辦階級如果致力於招商引資那非但無害,還是經濟發展的功臣。可是縱觀當時中國,除了偽滿有日本人投資的重工業,哪個省也沒見外國人積極來投資。。。
買辦階級主要依附於國際貿易,以拉皮條維生。買辦階級並不是投資介紹人,而是推銷員。
2.蔣介石集團的稅收支柱是國際貿易里的關稅。而買辦階級靠國際貿易維生,所以和蔣介石集團關係就特別好,可以影響國家關貿政策。但是當時中國沒啥好出口的,主要是進口外國商品。所以買辦階級的業務越熟練,賺的貿易回扣越多,意味著更多的外國商品湧入國內,國內民族工商業受衝擊越嚴重,破產的越厲害!但是另一方面,蔣介石的稅收支柱是國際貿易關稅,進口越多,稅收越豐厚,蔣的實力反而越強,越稱霸。
3.所以國際買辦的利益,和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對立的。買辦階級越賺錢,民族工商業越破產。而民族工商業發展越爛,買辦就越強勢,整個就是一惡性循環。
結果蔣介石治下的中國非但工業不增長,反而清末遺留的洋務運動企業都紛紛破產了。(清洋務企業實力詳見清朝的統治是否導致了中國發展的倒退? - 紙糊的回答)4.毛澤東就分析這一點,成功的離間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分而治之。甚至五星紅旗最初的含義里專門有一顆小星星代表民族資產階級有道是:殺人放火金腰帶,管他欠幾多血債
有些逢共必反者已經到了「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堅決擁護」的地步了。
還是要回答一下問題。因為買辦階層的僱主決定了買辦賺到的一定是絕戶錢。我覺得有些人根本不知道這個詞怎麼來的,看見跟某party有關就高潮了。這很簡單。招商引資是出優惠條件把外國資本拉進來建設工業。買辦是通過代理國外商品賺取貿易差價打擊國內企業。一個為經濟提供資本和就業崗位,一個幫國外實業打壓國內實業。
實在沒有什麼相同的。
看看現在的一汽就知道了
一類現實的例子是移民中介,網上那些把中國描述成人間地獄,把所在國描述成天堂的,往往都是他們的傑作。在天涯上甚至還見過一篇把阿根廷描述為天堂的奇文,不知道那篇的作者今安好?
利益決定取向,屁股決定腦袋。買辦們從根本上是依賴中洋(發達國家)差距為生的,差距越大他們越可以大發橫財,所以,可以說他們的利益從根本上說就是與中國整體相背的。
就像那些移民中介,之所以把中國描述成地獄,是因為他們需要中國是地獄,而且必需是越來越慘的地獄,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源。李冰冰在澳大利亞就醫被扎得胳膊淌血,護士連個sorry都沒說,這就是對澳大利亞醫療環境的抹黑啊!網上第一篇洗地文就是澳大利亞代購發的。買辦的存在是必然的。在一個落後社會,掌握社會資源的一部分人,他們獲得更高生活水準,成為買辦是最有效、最簡單的做法。但是其存在的必然性,掩蓋不了其剝削性。買辦剝削性就在於,把先進社會價值為1的商品,吹捧成價值為10,自己在抽調中間的回扣。而多出來的9的價值,一大部分進到外國人口袋,一小部分進入買辦的口袋,但這9的價值,都是要買辦自己的同胞用血汗來買單的。做買辦真好,將來我也要做買辦。我更希望做拿了大部分價值「外國人」。
區別還是很大的,我想任何群體都可以從個人客觀、個人主觀、群體定位三個角度看看。
- 個人客觀個人客觀角度看,其實兩者區別真不大,都是為了生活去做某一樣工作。除了少部分創始者和里程碑性的人物外,大部分人都是「混口飯吃」罷了。在任何一個群體里有好人,有壞人。有遵紀守法的,也有邪門歪道的。我們不能排除買辦中有為了中國發展殫精竭慮的人,也不能排除現代招商引資人員的貪腐賣國行為,但這些都不是評判一個群體的標準。
- 個人主觀主觀當然更不可持了,汪精衛最近在知乎已經變成為了蒼生黎民而忍辱負重了,所以這個不多說了。(這個是為了湊字數的么?)
- 群體定位這,才是對一類人群定性最根本的標準。買辦,代理的是外國資本利益;招商引資,代理的是中方利益。買辦,是在外國資方支持下對各自為戰的民族經濟進行打擊;招商引資,是利用政府力量和資方對抗,更加公平和更有規劃的引進資金和技術。買辦,做的就是錢的買賣。招商引資,是政策、民生、發展等等需求催生的行政性行為。
現在很多人看列強的經濟侵略往往感覺不可思議,因為今天不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么?其實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本質,那就是「自由貿易」並不等於「公平貿易」。在「自由貿易」體系下,對弱者的經濟體系破壞基本就是毀滅性的。滿清從自大走向挨揍,挨揍後卻不思悔改,就是這個原因。現代中國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才有了資格和列強談判,尋求更加公平的貿易手段。比較著名的就是汽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當然,我認為這個換法並不算成功,但至少是一個基於國家整體才能採取的策略。當某個產業弱小時,就採用引進技術控制市場的方式發展,當壯大起來,就開放競爭,這也是這些年中國一直採取的策略。前半部做法既不是閉關鎖國,後半部做法也不是就認同了自由貿易,都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調整罷了。
回到主題,買辦和招商引資確實是區別巨大的,不過這種區別也是時代的區別。那個時代想招商引資也不可能,而在今天當買辦卻切切實實是在搞活經濟了。買日本電飯煲,並宣傳國內生產的都是垃圾,日本的電飯煲做出來的飯就是香,雖然貴但是絕對值當和引進日本的設計和工藝,在國內建廠加工,使用國內勞動力,降低中間價,並且不斷吸收技術,打造自主品牌能一樣?買辦賺的是內外價差,國內越是找不到替代品,價差越大,為了維持利潤當然會打壓替代品市場,而招商引資,在國內生產,恰恰可以縮減中間價,兩者不論哪個年代都是對立的。
更何況當時民族工業弱地受不住一點點價格上的讓利,政府毫無威懾力,無法控制關稅,也沒有反傾銷政策,國外企業完全可以首先通過傾銷摧毀好不容易起來的民族資本,再大幅度提價,民族資本還沒能提高技術就破產了,毫無反制策略。
現在呢,看看優步在中國的日子就知道了,民族資本強大到一定程度,就算政府不去主動反制,也可以在價格戰中活下來,換成民國時期,這是不可想像的。前幾天,我寫了一篇小文章讀中國近現代史要破除三重陷阱外加史白費史觀。其中提到讀中國近代史要破除幾種史觀的陷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階級史觀和民族主義史觀。看了這個回答下的絕大多數答案,深覺這兩種史觀依然具有廣大的市場。
買辦是什麼,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他們通常外語能力好,所以被外商僱傭。
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會有買辦這個職業,還不是因為外國商人不懂中文,不熟悉中國的環境。所以當然需要本土的中國人來幫忙。
買辦做什麼,當然主要是幫外國人買東西和賣東西。換言之,主要是貿易行業。買的主要就是中國的原材料。賣的主要是外國的工業品。如果是幫外國人在華工廠里工作的人,我看到的似乎沒有把他們叫買辦的。
很多答主,之所以反對買辦,甚至處處把他們跟今天的招商引資對立起來,是因為他們反對商業。
但是買辦真的有害嗎。難道賣出原料對中國的生產者不是好事,那些生產原料的農民們,現在有人願意買他們的東西了,這難道不好嗎。
至於買進來,確實這些國外的產品會讓國內同類產品的銷售受到影響。但是問題是,很多當時很多產品國內老百姓見都沒見過。難道這就不讓他們進口,而等著中國自己造。又或者,同樣是產品,洋貨更物美價廉。那麼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和消費者要多花錢。正如很多人所言,當時的中國人也很窮。你就這麼捨得讓這些窮苦的老百姓犧牲。
有些人認為既然洋貨怎麼都好,那我們肯定沒希望了。但現實是,後發國家,有後發國家的優勢,我們人力便宜,對於市場和文化更熟悉,在本地的企業被層層架構的跨國公司要更靈活。慢慢的,我們的企業家也開始開設一些輕工業的工廠,比如什麼紡織業,火柴等。這些東西技術要求不高,很多機器都可以購入。
這不,買這些,需不需要買辦。從1893年到1936年,中國進口商品中直接消費資料的比重,由78.6%降至42.5%,而投資品則從21.4%增至57.5%,其中生產資料從8.4%增至44.4%,機器設備從0.6%增至6.1%。還有,中國的出口仍然主要是初級產品,但由於工業化的進展,機器製成品的比重,也從1893年的2.5%,增至1903年的8.0%和1920年的8.2%(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5年,72-73頁)許多人,買辦和民族資本家是矛盾的,在我看來,這肯定是錯的,買辦就不是中國人,他們就不想多掙錢,眼睜睜的看著別人來賣東西賺錢。誰都知道,給別人打工,賺的總是小頭。自己當老闆,才能賺大錢。他們攢了錢,就不想自己干?
有些人說,買辦跟現在的招商引資不一樣,買辦只買賣東西。招商引資引來投資,能夠讓中國人在其中工作,學會技術。
我覺得很多人過高看待了合作辦廠的意義。你想一想,他國的企業難道會傻到真的把自己的重要技術給合夥的中國企業。這些不核心的技術,招一些他國的技術人員未必學不會。
至於為什麼民國時期的外資不來設廠,民國那個兵荒馬亂的環境,老外沒動力來很正常。但也不是全然沒有,什麼日資的紡織廠又不是沒有,五卅運動怎麼爆發的,不就是勞資衝突,打死中國員工嗎。買辦在任何國家都被批判吧正常經濟崩壞肯定是 資本家的鍋,難道是工人階級的鍋?全國大部分人瀕臨餓死民族工業破產,城市工人大量失業 。
我想很快蒙古國 也會有一波 批判 買辦的風潮,買辦用現在話是 國際貿易。
而美國的沃爾瑪已經被無數次批判 賣中國產品 呵呵研究稱沃爾瑪進口中國商品致美國40萬崗位流失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51210/c10walmart/據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估計,2001年至2013年期間,美國最大零售商及進口商沃爾瑪(Walmart)從中國進口商品,導致國內超過40萬個職位遭淘汰或取代。這家進步派研究機構多年來一直在針對沃爾瑪的策略。
所涉職位主要屬於製造業,它們在同一時期內被取代的320萬個工作崗位里佔了約13%,該研究將之歸咎於美國對中國的商品貿易赤字。根據基於貿易和勞工數據得出的這項研究,沃爾瑪在2013年的中國進口總額至少490億美元。而該年美國對中國總貿易赤字達3240億美元。
「沃爾瑪是引領進口產品進入美國的主力之一,」研究所經濟師、該研究作者羅伯特·E·斯科特(Robert E. Scott)說。「我們正在失去的都是些高收入的製造業職位,這些職位工資更高,福利也更好。」
這項研究是對該機構在2007年發布的估算的一次更新,沃爾瑪對其結論存有異議。首先研究中很多數字都是推測出來的,因為零售商一般不會公布其進口細目。
一些經濟學家也指出,這樣的研究沒有對進口在運輸、批發及零售等行業創造的職位給予適當的考量。
「對於我們在美國製造業的促進措施,我們非常自豪,而其結果也不言而喻。通過投資有效支持美國就業機會的產品,我們能在把新產品帶上貨架同時,為俄亥俄、田納西、加利福尼亞等地的本地社區帶來新的職位,」沃爾瑪發言人洛倫佐·洛佩茲(Lorenzo Lopez)在一份聲明中說。
洛佩茲還說,「不幸的是,這是一個採用了不完善經濟分析的過時報告,假定了進口商品就等於職位流失,卻沒有考慮到,透過全球供應鏈、分銷和物流等領域所增加的無數職位。」
長期以來,類似經濟政策研究所這樣的組織一直在批評沃爾瑪,稱它使美國充斥廉價的進口商品。在壓力之下,沃爾瑪在2013年宣布,將在未來10年增加5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產品採購量。
沃爾瑪說,屆時他們會購買更多已經在美國生產好的商品,如遊戲運動器材和紙張,並會幫助傢具和紡織品等領域的供應商,把他們已移至海外的生產線遷移回來。
但批評者立刻斥其為公關噱頭,指出50億美元跟沃爾瑪在未來十年有望取得的銷售增長——其年銷售額近5000億美元——比起來只是一個零頭。
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高級合伙人兼總經理哈羅德·L·西爾肯(Harold L. Sirkin)表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的確導致了職位凈流失。但是,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這種情況正在逆轉——而沃爾瑪的措施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看到有更多的東西正在返回美國,」西爾肯說,例如零售商採購美國傢具和家電的開銷,已經開始和從中國進口這些產品的開銷相當。
「沃爾瑪購買美國製造商品不只是為了美國,」他說。「他們購買美國製造商品是因為經濟因素。」
該研究所的研究估算了在195個行業里的直接和間接生產勞動力需求,其中77個屬於製造業。研究估算了一定出口量下所需的勞動力,以及進口商品替代國內產出時的勞動力流失量。
買辦在當時可以理解為二道販子。
香港在中國改開前就是以整個地區為名的「買辦」所以你看,他們有什麼實體經濟?曾經有過少量的沒有核心技術的服裝業隨著收入的提高,必然要找低成本地區轉移工廠。一個區域可以以金融服務,旅遊等服務業為主支撐經濟,而且是金字塔型的收入構成結構。造成了社會收入的極不平衡。要一個數億人口的大國,不做工業基礎建設,不做實體工廠的生產,全民倒來倒去當倒爺,那就是死路一條。80年代的官倒軍倒某種意義上也是買辦,是的,他們最後都被打倒了。中國的人口和經濟體量決定了,買辦是多數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對立面。買辦的利益是與國外大資本家直接掛鉤的,並不是單純的引資介紹人。由於中國很多時候喪失了海關主權,這個危害還是挺明顯的。另外,買辦和國內資本主義並不能嚴格區分。雖然,前者損害了後者的利益。
看反動集團頭子的崽子的康華公司就知道了,其實就是官倒
看看鄰居印度不就可以了。
一個堂堂十億人的「民主」國家,還不如3000萬人的朝鮮拿的獎牌多。要說印度人均糧食產量比朝鮮低也就算了,畢竟人家化肥產量,科研水平擺在那。但是以你的人口基數,你連獎牌都不如人家真的說不過去了啊!!!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居然都湊不出幾個優秀運動員,可見人均教育,營養,包括政府對基層控制力度有多差!好在現在莫迪也算有點腦袋,知道要改變。
(基本上25歲以上有點社會經驗都曉得,競技體育背後是國家的綜合國力。這在奧運這種相對而言比較公平的競賽上,表現更突出)當年共黨是搞大民主的,怎麼可以允許資本家,自然是敵人。
還有你說的很對,他們確實是經濟漢奸,買辦對於洋人有些利益依附性,所以他們自然會向著這些洋鬼子的規則,同時由於他們作為買辦從中獲得的巨大利益又在中國內部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在中國內部是有錢有勢,而且又有洋人撐腰。所以你明白了他們的一切是怎麼來的,為了他們的利益。你自然就明白他們的心是向著誰的不過當年誰沒個爹,光頭有美爹,張作霖有日本爹……我黨有蘇,其實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有個爹的……當然爹不是白送幫人的活雷鋒。
所以現在著軍旗這些人有個爹這些事情有什麼值得人高潮的。當然現在只是位置換了而已大家的。當時中國有兩種權貴,一種是趙家人,可以是滿清皇族也可以是四大家族,另一種是「洋人」,也就是外國利益集團。
買辦是「洋人」在中國的代表,是擁有一定權力和地位的「次權貴」,其作用是「商業統治」,其地位和作用,和地方政府,府衙老爺,很類似。
不過府衙老爺做的是收稅,壓榨人民給趙家人上稅的勾當,用來鎮壓人民,而買辦是通過商業活動,勾搭地方政府,進行的商業壓榨,迴流到國外,再用來資助侵略。
買辦被黑,尤其是被單獨的黑,而不是和官員一起被黑,還是近代民族主義教的好,把近代的人民苦難的鍋都背了而已。說實話,今天在外企的都是買辦。
至於說買辦和招商引資的區別的,拜託已經偏題了,招商引資永遠是政府職責,民國完全可以也規定本地不建工廠就不允許銷售。
讓個人背國家政策的鍋未免太過。買辦本身是中性的,不過是個飯碗而已,捧高踩低都沒有必要。這個問題要從儒家文化談起。自從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文化便開始成為我們民族意識形態的基石。"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在此之外,還有"忠孝"二字,另外,中華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文明,"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最為低下。而這幾個方面,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歷朝歷代,針對商人的剝削,從未間斷過,沈萬山以及清中後期十三行的敗落就可見一斑。而針對叛臣降將,都是列入貳臣傳的,滿清入關,洪承疇的作用舉足輕重,可是在乾隆年,扔被編入《明史·貳臣傳》,可見,雖是外族統治,統治者在這個意識形態方面,仍要遵從儒家的基本道德體系。 鴉片戰爭以後,封閉了近200年的中華帝國陡然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獨立於儒家,並且興興向榮的另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有自身的核心價值觀,自身的處事方式,這類文明,被清朝斥之為蠻夷,雖然武力鬥爭失敗,但清政府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原因並非單純的妄自尊大,核心原因,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制度自信",儒家意識形態2000多年,征服了無數的民族,文明,區區海外蠻夷,無非就是船堅炮利耳。 但隨著通商口岸的不斷開放,歐美商人的大量湧入,作為中介方的買辦階層便應運而生,他們或作為洋行的代理人,或作為產地的總經銷商,無一例外的都要與洋人打交道。然而隨著中國被迫越來越深的參與國際貿易,外商開始不斷地蠶食中國的傳統經濟,首當其衝的便是自耕農,這個數量最為龐大,且充當穩定帝國的基石,持續了2000年男耕女織,幾乎被打破,洋布充斥市場。再次者,中國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資本主義就在江南開始萌芽,蘇淞周圍,織機不下十萬台,雖然滿清入關後,幾於停滯,但數量仍有增無減。而這些多者擁有上萬台,少者數百台織機的首批資本家,很多都是地方士紳,有些還有舉人身份,而古典中國的制度當中,這些人就是縣府統治鄉村的助手和依靠。洋商,洋貨的湧入,這兩批帝國最關鍵的階層受到的打擊最大,破產的破產,自殺的自殺(胡雪岩就是被洋商絞殺的)。自然,中央政府焦頭爛額,洋鬼子趾高氣揚,處於夾縫中的買辦,身份是商人,又為洋人做事,那這個二鬼子漢奸的名頭是跑不了了。再加上,有些人坑蒙拐騙壞了名頭,自然,名聲就很差了。買辦雖然大部分很冤枉,但中央想轉移矛盾,地方不敢惹洋人,讀書人又見不得買辦的洋派作風,民眾大多數都被買辦盤剝過,所以幾合一,買辦又獨立於儒家體系之外的形象,依附洋行或駐華領事館,對政府陽奉陰違,政府眼中就是叛臣,士紳民眾眼中又是漢奸,這樣形象想好也好不起來了。
推薦閱讀:
※如果英國與漢諾威在1837年後仍是共主邦聯,後來的歐洲歷史會有怎樣的變化?
※最近在看一些中國近現代的資料,發現陳炯明和之前課本上的形象完全不同,那真實的陳炯明又是怎樣一個人?
※如果用三國志11的體系來對近代(中國或世界)政治家、將領進行評分,會有什麼結果?
※為什麼沒有人編《清史》和《中國近代史》?
※李立三?